•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68

海飄愿瓶
首页 > 期刊论文 > 检察日报评论员文章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会员2764311

已采纳

有过被公司强制发朋友圈的经历吗?最近有一个案例上了网络热搜↓↓↓广州裂变学院管理有限公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们被公司强制要求——“工作号微信朋友圈每天至少发三条,私人号微信朋友圈每天要求至少发一篇,每周二例会检查。”员工认为,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个人隐私。员工:私人微信朋友圈至少每天转发一篇与公司相关内容根据该名爆料员工提供的一份文件显示↓↓↓■ 员工工作号微信需要每天至少发三条朋友圈,内容为产品、招生、干货、个人生活等。■ 私人号微信朋友圈至少每天转发一篇与该公司相关内容。■ 如果当天忘记未发,第二天可以补齐,但不能累计到第三天。■ 每周日检查数量,缺一次,乐捐10元,作为团建活动经费。该公司一位营销人员向记者证实上述文件的真实性,并表示系公司内部文件。针对文件内容提及的强制发朋友圈到工作和私人微信号中,他表示只要求营销系统的人做,对非营销系统不强求。公司:是希望训练他们善于表达对此,该公司创始人宗毅回应称↓↓↓由于现在都是自媒体时代,如果没有表达能力,未来是不符合时代要求。让员工转发到朋友圈是希望训练他们善于表达——■ 对于朋友圈的内容,并没有强制要求,只是希望他们“善于表达”。■也没有对员工朋友圈进行考核,原因是“每个人能力太(参)差,考核有难度。”专家:员工可以拒绝若因此被辞退,公司属于违法《检察日报》评论文章称,该公司通过强制手段将员工的私人朋友圈“据为己有”,恐怕多有不妥。强制员工发朋友圈在劳动法上很可能不被支持从客观情况来看,公司不仅出台文件要求员工将相关信息发到朋友圈,还规定每周将例行“检查”,已经对员工构成了强制。如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之前未就有关工作内容作出约定,此时强制员工发朋友圈的要求就属于对工作内容的变更,应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加以变更,要经过民主程序,不是公司一方说了算,公司单方面的要求在劳动法上很可能不公司的这种行为是不算侵权的,但是如果您不想利用朋友圈发广告,您可以根据合同和《劳动法》来反对公司的这种行为。如果公司强迫员工做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是属于违法的,员工是可以拒绝的,并可以依据劳动法第38条被迫辞职,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法律依据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190 评论

小黑鬼佐二

大多都是强烈谴责了一下肖战的粉丝无脑的护自己的偶像,而且对粉丝都管理不好的明星敲响了警钟。我感觉官媒们都非常懂这件事到底是谁的问题,宣传的也非常积极正向。

341 评论

辛燃arzue

《“检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平台需要加强自我净化》的文章。#肖战#文章指出,《忍无可忍的井喷风车》等社交平台上的一批账号,长期以来都是以攻击知名艺人为目标,在网上教唆,在网下聚集,从而演绎出一个利用网络群体行为扰乱法治的负面案例,并与一些所谓的KOL断章取义,片面解读《检察日报等媒体,通过制造虚假的“官方定性”欺年轻网民,频频挑起网络群体反对。

文章中虽然没有出现具体明星的名字,但提到的“金刚不坏的井喷风车”以及“永远的井喷风车”、“永远的井喷风车”等相关封禁账号,已经是网友默认的肖战最大黑粉。《破风车》就开始在社交平台上高喊“诬告,实炸”,揭露肖战过往隐私,包括与学长谈恋爱、整容等未经证实的消息。

《永远爆风车》甚至直指肖战“诈捐”。传言肖战工作室第一次事件后,网友依然坚持,对网络舆论影响很大。这次社交平台封杀了一系列与“风车”相关的账号,显然相当于表态。这肖战黑粉长期传播假新闻,最终被彻底遏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检察日报的报告中写的“断章取义,片面解读《检察日报”这句话,显然是指今年3月《检察日报发表的题为“肖战事件:如何评论是非曲直”的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来自五位评论员。作为媒体平台,《检察日报只给出评论。这次《检察日报发文,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批驳了之前的报道,相当于正式更正了肖战的名字,是对肖战的正面鼓励和肯定。

回到肖战,227事件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了,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明星,因为一个事件总能被推到风口浪尖,风波一直没有平息,对肖战本身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和困扰。对于网民来说,其实是占用了公共资源,总有一种声音让人迷惑。可以说,如果不是网上出现了“爆裂风车”这样的一系列黑粉煽风点火,把节奏带入混乱,227事件早就平息了。现在冷静下来,回头看看227事件。谁能理直气壮的说肖战出了什么问题?举报A03是粉丝的行为,与肖战无关,因为肖战不是粉丝的父母或监护人。粉丝的行为为什么要上升到偶像?在这种观点下,肖战也在之前的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如果非要挑肖战的毛病,他唯一的问题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有站出来站队,他不忍心伤害粉丝,站出来反对。其实这也很正常。对于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来说,粉丝就相当于自己的父母。《聚光灯》的粉丝销量过亿。品牌的认可也来源于粉丝的支持和喜爱。有的粉丝愿意为自己买单,这就是明星对品牌的价值。所以肖战从来没有站在粉丝的对立面,和他们一起进退,这是他忠于自己内心的表现,也是他打击那些恶意群体的决心,应该得到肖战的赞扬!

从在舞台上唱“红梅赞”到唱“竹石”向医护人员致敬,再到这个《检察日报来表明立场,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肖战在娱乐圈是一个高素质的艺人,却被黑粉恶意伤害,引起了大量网友的抵制,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看到,除了一些公益活动,从2020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肖战的损失不可估量。

希望《检察日报的声音能警醒那些继续在网上黑肖战并对他实施网络暴力的网友,也希望能唤醒他们的善意。这一次官方媒体的支持会给各大制作人和广告主信心,帮助肖战彻底走出阴霾,迎来他的春天,也相信肖战不会让我们失望。

354 评论

smilejune521

我觉得这算是侵权吧,如果在工作时间期间用工作号发朋友圈,这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强制员工发私人号的朋友圈,这样的行为可以算是侵权了。

91 评论

城阳高升移门

官媒其实是评价肖战,在这件事情当中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而且也非常支持他

99 评论

会发光的欧巴i

很有可能,因为黑肖战的人特别的多,而作为一个最大的黑粉号被封,也可以说明这件事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171 评论

只爱小火锅

算。因为员工发不发朋友圈是员工自己的自由,所以公司强制员工发朋友圈的行为,已经侵犯了员工的自由选择权。

90 评论

喵了个咪啊

问题一:如何评价新闻 新闻评论怎么写 三、新闻评论的格式写法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基本是一致的,它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而在具体写作新闻评论时,各个构成部分又有其独特的写法。 1.引人注意的标题新闻评论的标题既可以标明论题的对象和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评论的观点和主旨;总的要求是生动活泼、言简意赅,使标题成为引人耳目的招牌。 首先,要巧用动词,强化动词在评论标题中的动态感和鲜活感。2005年 11月4日《经济日报》的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这篇评论的标题用动词 扬起,既揭示出我国目前实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也展现了我国企业界创新品牌的信心与决心,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其次,恰当使用修辞手段,以修辞的特有效果构成评论标题的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味。200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标题是《匹夫不可夺志国难见气节》,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段。最后,要合理调动句式,肯定式陈述句的标题使观点的揭示更加显豁而又鲜明;否定式陈述句的标题能够直接给受众一个非常坦率的态度;疑问句式的标题使受众始终带着一种特定的悬念去思考。《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其标题运用肯定式陈述句,非常鲜明地揭示了媒体所要表达的一种态度和观点;《不该误读平民医院,')),虽用表面否定的句式却表达了非常干脆的态度;《洋教材冲击了我们什么?》,这一个带着问号的标题首先就会给受众留下悬念:谁在用洋教材?到底怎么回事?带着种种谜团就会循文找答案了。依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善于调动不同的句式,能够造成一种特有的情感效果。 评论的标题写作方法不止这些。只要能吸引受众、揭示评论的思想内容,就是好的评论标题。新闻评论标题的写作原则追求有个性、有创新,这样的评论标题才更具魅力。 2.富有悬念的导语新闻评论的导语,即开头部分、引论部分。导语的设计应始终以受众为着眼点,总的要求是:要把最能吸引受众兴趣、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观点或问题放在前面。 (1)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把评论的话题方向和大致内容交给受众,使受众在阅读或观看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性。200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教科书循环使用:有喜亦有忧》,开头是:中小学生教科书循环使用在山东部分地区学校终于成为现实,教科书究竟怎样循环,它的意义何在?为何总是'叫好不叫座'?日前,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开篇提出的论题是教科书循环使用,而具体问题有哪些呢?作者设下了三个连续性的疑问作为悬念,使受众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关注问题的前因后果。 (2)开宗明义,表明观点。这种导语方式,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首先把评论者的观点或结论告诉受众。这样,使受众顺着评论者的观点,演绎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寻求论据的翔实有力。2005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多党合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开头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不断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3)新闻事件,引出论题。以新闻事件为由头,简要叙述该事件的经过或特点,引出下文。有时,事件在开头部分只是作为一个由头而已,由此引出论题;有时,事件本身也是整篇评论评议的主体。评论《洋教材冲击了我们什 么?》,其导语就是以一个简要的新闻事件作......>> 问题二:为什么一些新闻不好评论里却都说好呢 不好的都删除了。 问题三:谁能推荐好的时事评论网站 好像有个什么博客网站。 号称博客教父的。你百度就能找到。 问题四:新闻评论有什么好的网站啊,有谁提供下? 网易新闻(重点是网易跟帖)、南方周末、 看天下 问题五:看新闻写评论有什么好处 2013年7月31日检察日报5版评论文章《安全生产法当为“热心”撑腰》,正因为标题不知什么意思,才看了文章,一看,实在糟糕。 第一个问题,热死是悲剧,法律为热死撑腰,什么话?撑腰,即支持,支持热死?仔细看文章,原来是要求立法保障热死的人的权益,这样的表达也太没水平了吧? 第二个问题,文章逻辑起点是现有的“办法”、“通知”层级太低,容易被用人单位忽视,所以要求立法来解决。这是什么逻辑?既然关于热死人的问题有行政规章,那就是执行的问题,有法不依才是问题的症结。而文章的思路是:只有把这类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问题才会解决。什么事情都要立法来规定和解决,那我们得有多少法律,谁能记得住这无数的法律?这个思路是不对的。 能由低层次的行政规章(最低层面的法规)解决的,就不要上升到法律,能由道德自律解决的,行政规章不要管,这才是现代自治社会的管理路经。 我国的法律已经多的数不过来,但是真正执法的很少,例如水法、环境保护法,有几个单位执行了,不执行又怎样?没人管。因为任何执法和对执法的监督,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即使真的立法了,管到具体的热死人的问题,用人单位就是不履行法律的规定,又如何?你要管它,就得有人去查,去办案,而调查和办案人的工资谁出? 如今《广告法》出台18年了,传媒每天都在违法,从来没有看到广告法的执法单位工商管理局在这方面执法过。 写评论,首先立论要成立,标题不要出现语言表达的低级错误。 法制晚报2013年8月5日06版报道《禁法官生活糜烂须入法》,提供的思路本身就不是法治的表现。现在只要出了问题,马上传媒就会有文章说,为此要立个法,中国的法律还少吗?既然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处罚生活糜烂,为什幺还要专门为法官立个法?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 现在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有法不依,无人执法。而执法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为了抓一对 *** 与嫖客,就需要十几个人蹲守多少天,他们的工资谁发?天天空说执法,谁出钱?所以现在小广告、扫黄几十年解决不了,不是没有法(或法规),而是执法需要钱,没钱就无人做事。 采访的当事人显然不是真正的法学专家,不然不会说出如此没水平的意见。记者是把关人,不能人家说什么就报什么,要有分辨能力。 法制晚报2013年8月8日a15版全版是《梦鸽首曝李某某详情》,如此单方面地整版公布梦鸽为儿子的辩护,报纸是收了人家贿赂了吗?报纸在这样一个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中明显地在为其中一方制造舆论,这是违反职业规范的,也不符合法治报道的基本原则。 按常理,梦鸽只是嫌犯的母亲,她如何会知道案件的详情?她的举动和李某某律师公开对外界的言论,都是想通过传媒对案件的审理施加不应有的舆论压力,而传媒本来可以以批评的方式报道,批评这样做如何不合法理,当然不公开具体内容(也就是不替他们做义务宣传员),然而现在却是被人家当枪使。 我们的记者要有些法治意识,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社会各种利益(力量)都在利用,而传媒怎么就那么容易被利用呢? 怎么样?好好学习一下如何读报,带着挑刺的眼光,加上自己的知识多些,还愁写不出评报来? 问题六:如何做好评论类新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 风格的底蕴:社会调查 文学学习(人文关怀、描写) 田野调查研究(还原生活 对现象的赘述)? 文本的阐述:长时期的观察? 多元阐述:同一个新闻事实从多个视角分析? 新闻记者要有家政枷锁? 1.社会良知 2.底层情怀 3.人文宣传 好新闻是流淌出来的 自然的? 问题七:有什么新闻评论的好网站么? 凤凰时评还可以。 问题八:谁提供几个好的新闻评论标题?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 *** 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 ,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 问题九:新闻评论怎么写? 新闻评论要分报纸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杂志新闻评论等,每一种评论各有其特点,但每种评论都少不了论点,论据,论证(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三大要素。而电视新闻评论则要具备新闻事件、问题分析,时效性、评论员观点和大众性5要素。 问题十:什么新闻软件好 评论犀利的 新闻评论哪家强?当然是网易啊。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最新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简单一点说,两者的文章都是喉舌身份为党代言……;不同的是代言角色有所差别,前者是以精英、官僚居上者的身份为党代言;而后者往往伪装成人民群众居下者的身份替党代言…

    嘻嘻miumiu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0-20

    我是飞儿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广西日报评论员文章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开展“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从推选出来的优秀

    零碎的回忆12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80

    2020国考申论备考: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在申论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很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备考考生而言,在做积累时,更多的是盲目的、机械的,最后感觉收获不多,所以,

    李李路路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检察日报评论员文章

    有过被公司强制发朋友圈的经历吗?最近有一个案例上了网络热搜↓↓↓广州裂变学院管理有限公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们被公司强制要求——“工作号微信朋友圈每天至少发三条

    海飄愿瓶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