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1

goodluck6699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郑伯克论文范文资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豹糯米糍

已采纳

提起郑庄公,人们自然会想到《郑伯克段于鄢》。而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观_创乏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及伦理道德的沦丧。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 然而,看过《左传》全文,尤其是仔细分析了其中有关郑庄公的描写,又使人不得不认为,如此给郑庄公下断语,长见太片面,也太武断了些I郑庄公在位招年,《左传》从鲁隐公元年记起到鲁桓公n年庄公去世,22年中,他的事迹在《左传》中是有许多记载的。他是这段时间内《左传》记载的最活跃的一个人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评价任何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要从文学创作的实际出发,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全面地具体地分析,这样才能作出科学的评价。《左传》严格地说算不_仁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具有较强文学意味的历史著作。而对于郑庄公这样的厉史人物,我们更要以历史的、科学的、公正的态度,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样才能给其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本着这一原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在《左传》的全部描写巾郑庄公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再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看人们对郑庄公的评价是否公允。 首先,在《左传》的有关描写中,郑庄公是尊王崇礼的。他的一些作为在当时王权日趋衰落的形势下是很受时人称许的。 比如,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公是很重礼仪的。 鲁隐公5年,郑庄公到周都朝拜周天子,周桓王不加礼遇,7年秋,又通过齐人朝王,{(春秋》称其“礼也”。 鲁隐公10年,“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夏5月,郑、鲁、齐攻宋,郑连战连捷,但却将占领的宋足领土全部都给了鲁国。《左传》说:“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道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鲁桓公5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结果大败王师并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郑国大夫祝聊请求追击周王,郑庄公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樱无损,多矣!”意思是说,君子都不愿出人之上。我又怎么敢侵陵天子呢!如果能自救使国家不受损失,就不错了。并且连夜派遣祭仲去慰问周天子及其左右。可见郑庄公是尊王重礼的。 其次,郑庄公具备了当时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所必须有的良好素质,但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更加说明了王权意识、道德观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郑主公善于纳谏。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郑庄公还善于用兵。《左传》是一部善写战争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全过程。在郑庄公活跃的这22年中,((左传》也记载了大小战争无数,其中有郑国参战的就有十多次。除了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的几筑战役没写结果,《左传》中记载的有郑庄公参加的战役几乎都是郑国取得了胜利。如鲁隐公5年,伐燕大败之,伐宋,攻进了宋的外城,石年,“郑伯侵陈,大获”,9年,大败一北戎,10年,大败宋师;11年伐许,齐、鲁、郑联合用兵,也是郑兵率先登城萝同年,“郑、息有违言(口舌之争),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竞,息师大败而还”,鲁桓公5年又大败王师。如此等等,·《左传》中没有一字提到庄公用兵如何,但通过上述记载,郑兵几乎每战必胜,联系他当初对付共叔段时的沉着稳重,’以及所用的诱敌深入、欲擒故纵之法,郑庄公会用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除此之外,郑国在经历了共叔段之乱后内部一直很安定。祭仲、子封等一批大臣围绕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太子和公子们也都相安无事,效力于国家,这不能说与郑庄公的领一导无关。说明郑庄公是颇懂治国安邦之术的。在他身上,具有一种较高的领袖的素质。当时,周王室权力日趋衰微,各国诸侯都在积极行动,谋为霸主。而郑庄公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作为周王室的执政官,他一心一意辅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连攻占的土地都不肯据为已有,但却两次被周王夺了权。鲁隐公3年,因为周平王不再信任郑庄公,因而周郑互换了人质。平主死后,周桓王即位却单方面撕毁合约,想移政于孩公。于是郑庄公一气之下派人割了温地之麦,收了成周之禾,一度与周王结怨。但不久又去朝拜周天子。在 “王不礼焉”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通过齐人打通关节再来朝王。第二次被周王夺了权,生气不朝王,王却兴师来犯。在不得己御敌且又大败王师的情况下,又派使臣前去慰间周王及其左右。可见为了做到尊王守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道德要求,郑庄公是多么地忍辱负重! 第三,郑庄公虽然尊王崇礼,但并不因循守旧。他的某些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于主道和礼仪制度的新认识。带有阴显的时代特色, 郑庄公所活跃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由宗法制社会向封建让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宗法制度崩溃、伦理道德沦丧,各种礼仪制度及社会风俗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就父杀兄、盗母偷婶、背信弃义,统治阶层中的一些腐朽荒淫者真是无所不为。生活主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中的郑庄公也难免受到影响。比如鲁桓公2年春,宋臣华父督因见孔父之妻美丽,于是就杀了孔父占有了他的妻子。宋君疡公不满此事,华父督就又杀了疡公。对于象华父督这种杀人夺妻又轼君犯上之人,当时的诸侯们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相反,齐、鲁、陈、郑、等国却都由于接受了贿赂而一起扶持建立了华氏的政权。鲁国还把接受的贿赂一从宋国取得的部国的大鼎公然摆放到太庙中,说明当时人们的道德意识已是衰落到了顶点。在这种现实环境中,郑庄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也难免受到冲击。比如鲁桓公6年,北戎伐齐,齐侯乞师于郑。郑派太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当时其他诸侯国也都有兵来救齐,但只有郑师有功。齐侯送来慰劳品,让替周王室主持礼仪的鲁国人分发,而鲁国却按周天子封爵的次序把有功的郑国排在了后面。这种格守等级差别秩序的守旧做法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所以才引发了后面郑与鲁郎地之战。周王两次夺郑伯的权,郑伯也都作出了相应的反应,说明,郑庄公的思想认识上虽有较浓厚的尊王崇礼的传统观念,但却不墨守成规。他的思想行为同样也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王权意识的衰落。 以上我们对郑庄公形象作了全面分析。可以看出,郑庄公的思想行为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他基本上还是一个具有较强传统道德观念的人物。他是尊王重礼的。当然,尊王守礼是当时统治阶级用来评价人物的是非标准,它所依据的也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和道德观,这是我们阅读《左传》时所必须注意分析和批判的东西,不能作为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但是它却可作为我们认识人物性格的依据,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分析了有关郑庄公的大量史实,对其个性特征有了总体把握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郑伯克段于邸》,看会不会得出和前面相同的结论。 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人们之所以批评郑庄公,理由有二: 一、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瑟将他铲除。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 二、郑庄公对母亲姜氏假仁假义。他把姜氏赶出宫外,还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冷酷无情,等到颖考叔来谏,他又假惺惺地“阔地及泉”迎回姜氏,说明了他的虚伪。 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在全面了解了郑庄公的性格特点后,仔细分析全文,它们似乎又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文中开头即说:“压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巫请于武公,公弗许。”‘可见庄公和段虽是一母同胞,但出生后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庄公是在完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寤生”之责任不在庄公,而母亲的偏心却必然会给庄公造成很深的心理影响。等到庄公即了位,姜氏就出面为段请求制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作封邑,庄公没有答应。“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而京作封邑超出了先王规定的法度,“非制也”.庄公是知道的。所以当有大臣来谏,庄公道:“姜氏欲之,焉辟害?”母亲要这样,我又能怎么办?所以就这点看,一做错事的首先是姜氏,而不是庄公。因为姜氏是庄公的生母,段是母亲最宠爱的儿子。母亲的请求可以一次不听,却不能次次回绝。等到段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庄公也只作不知,直到段图谋袭郑,姜氏欲为内应,才命师伐之。 这里,流行的观点的确有正确的地方。庄公对段的确是使用了诱敌深入、欲擒故纵的手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明白表示了这一点。以此说庄公老谋深算确不为过。然而,设身处地为庄公着想,这么做又是势之必然:姜氏是庄公的生母,一姜氏要做的事,庄公怎么能回绝?段是姜氏的爱子,如果没犯什么大错就收拾他,姜氏焉能许之?所以,只有任其罪行发展到无可收拾,才能一举根除,免留后患。以此见之,庄公耍一点手腕,是势之所迫。如果不是这样,有姜氏作后盾,权欲熏心的段将作为郑国的隐患而使庄公永无宁日。 庄公平叛之后,将姜氏赶出宫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亲生母亲帮着亲弟弟朔谋用武力夺取自己的政权,不惜弓!起内乱,虽在意料之中,也实在令人痛心。但“既而悔之”。庄公是重礼的。姜氏再怎么不好,也是自己的母亲,母子之情又岂能一旦割舍I所以,当颖考叔“食舍肉”时,引起了庄公的悲哀:“尔有母遗,繁我独无!”一种被遗弃的悲凉溢于言表。所以他欣然接受了颖考叔的建议,“阔地及泉”迎回了姜氏。这里,庄公的冷酷是一时之气,庄公的孝道也不能算虚伪。对待姜氏这样的母亲,能做到“遂为母子如初”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不孝不涕,在《左传》中描写了很多。为争权夺利,轼父杀兄者比比皆是。郑庄公驱逐共叔段,以及一气之下把姜氏赶出宫外,和他对待周天子的表现一样,它是在礼仪制度崩溃、道德观念沦丧的社会中的思想矛盾的体现,在当时实在算不得什么。 而且,郑庄公也没有要把段置之死地之意。在《左传》中,为争夺权利而引起的兄弟之间的互相杀伐是极其普遍的。并且这种权力之争都是你死我活的。鲁隐公谦逊仁爱,代鲁桓公摄政十一年.甚至不敢以国君自居,而鲁桓公长大后却派人杀了他;晋国遭 遇骊姬之乱,太子中生被迫自杀,公子夷吾、重耳逃亡在外。而夷吾回国为君后却拒不接纳诸公子,怀公继位后甚至连跟随重耳逃亡在外的人的亲属都要杀。在这些人眼中, 权势就是一切。对于给自己地位造成威胁的人,总是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否则将寝食难安。而郑庄公对共叔段做乱后逃奔到共地,却不再过问,仔其自生自灭。甚至,对段之 出奔在外,还时常感到内疚不安。比如鲁隐公n年夏天,齐、鲁、郑联合伐许。鲁隐公 将占领的许国领土都让给了郑庄公。郑庄公让许国的大夫百里辅佐许君住在许都的东部, 并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 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 对段之出奔念念不忘,但又无可奈何。于是只留下公孙获帮助白里辅佐许叔,自己则撤兵回国了。说明郑庄公驱逐共叔段实在是情非得己,他并不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基于以上事实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克段于鄂”事件上,人们对庄公的评价是失之偏颇的。诚然,庄公对段的确是费了些心思,要了点手腕,但如上分析那是势之所迫。 对待段这样一位权欲熏心且有姜氏这样的坚实后盾的人,无沦是从国家和庄公个人哪个角度着.序葵的伪渗都果必要的。它厅睡了序公朴束的机智果断、谋略过人。而对待姜氏,就和对待周天子一样,庄公的思想是有矛盾的。但最终能做到“母子如初”是由于他头脑中的传统道德观念的作用,.而不是由于虚伪。因为在当时社会为夺权父子兄弟互相残杀都不算什么,对待姜氏这样的母亲,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亲情,赶出宫外也是名正言顺,他没有必要委曲自己,装出一付假仁假义的面孔。 以此可见,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个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郑庄公是一个实际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所以如何评价郑庄公也就涉及到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问题。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巨是证据确凿的东西”〔“二。恩格斯也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睁钻研的科学工作,……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这些论断不仅说明了研究课题要以历史的科学的观点,从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出发,而且同样也适用于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从全部史实出发,把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再从辩证法角度进行分析评判,这样才会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决不能只从个别事例上作武断地分析研究。具体到郑庄公,在《左传》的全部记载中,他是一个具有较强传统道德观念的人。他的思想行为尊王重礼,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的。把握了他的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后,回过头再看《郑伯克段于鄢》就会发现,认为他阴险、虚伪、狡诈的观点,与他的性格特点不符。再以辫证观点来分析,就会得出结论:克段于鄂,实出迫不得己;耍点手腕。正见出他的能干;而尊王重礼的守旧思想注定了他一生在政治上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所以我们认为,郑主公其实是一个颇具才干但思想守旧的政治家,他既不虚伪,也不狡诈。鲁迅说:“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入,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 近乎说梦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一定要顾及全篇和招体,从历史的全部史实出发,决不能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90 评论

最爱的mango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您违背了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本文有一个很大的难点, 就是怎样评价郑庄公, 怎样译价“郑伯克段于那”。《谷梁传》也写了这件事, 加以评论道: “何甚乎郑伯? 甚郑伯之处心积累, 成于杀也。”“甚”是厉害的意思, 郑伯怎么那样厉官? 1 这里就是批评郑庄公“失教尸,或署批评郑庄公厉舍, 都具有贬斥的意思。因而后来有些文章都把郑庄公说成阴险诡通、暗截杀机什么的, 把郑庄公的形象搞歪曲了。我们要知道, 经书的第一篇都是开宗明义, 既然《郑伯克段于邵》是《左传》的第一篇, 它就讲了“忠”、“李”、“仁”、“义”四字, 郑庄公正是完成“忠,'.“李”、“仁”、“义”的君主。郑庄公的君位是郑武公传授的, 用今天的话说, 郑庄公是法定继承人, 姜氏“亚请于武公, 公弗许, 可见武公态度之坚决” , 郑庄公应该而且必须忠于法统, 不能轻易丧失政权。郑庄公一方面有着对母亲的孝,另一方面有着对弟弟的涕。孝、梯乃仁义之本,若处理不恨, 舆论上就过不去, 因此要等到“多行不义”的时候才给予打击, 这眼春秋时代礼制压倒一切有关。郑庄公关他母亲的禁闭, 母亲自有不义不忠不慈之处, 但这样处理总是缺憾,因此要“缝而相见” , “母子如初”。同时也是从孝顺从大局出发, 即所谓“仁”、“义”。姜氏和共叔段是不忠不仁不义, 共叔段又是不孝其父, 而《春秋》大义是以忠孝仁义治理天下, 这也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

本文叙事有头有尾有重点, 线索分明, 过渡自然, 而且有颖考叔巧为摄合的一个生动有趣的插曲。从主要人物看, 郑庄公的语言个性鲜明, 善于决断。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浚窠馈!?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أ 彼煳ل缸尤绯酢?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 太叔积极修筑墙,储积粮草,制造铠甲、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姜夫人也将替他打开城门,作为内应。庄公得知太叔袭郑的曰期,便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征讨京城。

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逃跑到鄢。庄公又追到鄢去征讨他。

五月辛丑曰,太叔便逃到共国去了。 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不久又后悔不应该这样。颍考叔是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去给庄公进献物品。

庄公要他吃饭,他吃时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食物。

请您让我把肉带回去献给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献食物,我独没有啊!”颍考叔说:“敢问这是怎么说?”庄公说明了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很后悔。

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见面,谁会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照他的话去办。 庄公走进地道时朗诵着两句诗:“走进地道里,快乐真无比!”姜氏走出地道时也朗诵两句诗:“走出地道口,再高兴也没有!”从此母子两个就和好了。

所以君子说:“颖考叔是一个真正孝顺的人,他爱他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

'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

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中国渊源五千年文化造就了浩浩荡荡且沉沉甸甸的文学瑰宝。

展开悠远的中国文学的长 卷,不能不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无人知晓这中间究竟孕 育了多少的能量。在学习完《郑伯克段于鄢》这样一篇文章后,真真是感悟颇多。

好的文章正是如此,如 同茶香一样慢慢潜入我们的心底,渗透进心间的每一条罅隙。越是品味,就越能觉得文章的 精妙,就越能看清自己对于这样一篇短短文章的真正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曰“横看成林侧成峰” ,用在这篇文章更是恰当不过。山岭山峰之间,便有了我的诸多感悟。

就让我一诉痛快罢。通读全文后,首先令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关于姜氏对于同样出生于自己肉身的两个孩 子的不同对待。

母亲对于郑庄公厌恶之明显实在让我着实气氛,而原因仅仅因为郑庄公出生 之时让母亲受了一些肉体上的痛苦。不仅如此,姜氏在零落郑庄公的同时却是百般娇宠公叔 段,屡次求先王武公立公叔段为太子,又屡次求请郑庄公为其封地。

母亲如此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了郑庄公的因为缺少母爱而变得的冷血无情,也导致了公叔段的恃宠而骄,进而后 来的胡作非为。此种带有偏见的眼光和教育之方法,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反观当今社会,这种偏见的目光难道消除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殊不见,农村的女 孩只有围着灶头转的权利,根深蒂固的 “重男轻女” 思想让她们不能巴巴地走向近在咫尺的 学堂念书;殊不见,现今中小学中的一部分教师甚至仅仅以学生的家庭背景作为评判一个学 生优劣的标准;殊不见,职场求职女性精英屡屡碰壁,只是因为一句“非男性员工”不予录 用„„诸如此类因为一些以现在眼光看起来非常荒诞不羁的理由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的存 在,最后导致让人难以理解的后果出现,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应该存在?或许它根本不具备存 在的理由。

因此,我不得不问一句:一些现象和后果的造成,究竟是“自然如此” ,还是因 为“人为如此”呢?全文之中,最有争议的人物非郑庄公莫属了。身为公叔段的哥哥,面对自己的亲身弟弟 不断地“在太岁头上动土” ,郑庄公一再地退让。

但却是在退让过程中不断地说出“多行不 义必自毙” (不义的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无庸,将自及” (不用,他将会自己招致祸 殃的) 、“不义不昵,厚将崩” (不忠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扩大反将走上崩溃) ”诸如此类的 对于形式看得彻彻切切的话。我不经要问,郑庄公你为何不和弟弟将这些坦白说出?为什么 非要逼到最后以极为血腥的方式解决才肯罢休呢?有时候的忍让只能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不可否认,郑庄公的有勇有谋,郑庄公的不惊不惧,郑庄公的从容不迫,让他在政治上 得到了完胜。但是,所谓“有得必有失” ,在亲情上,毫无疑问,郑庄公失去了伟大的母爱 和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

于是,我不禁为郑庄公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样的胜利能够称之为真 正的胜利吗?当然不能!胜利永远不会和亲情画上等号,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用胜利作为形容 词来形容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的!虽然文后郑庄公与母亲勉强“冰释前嫌” ,但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毕竟被稀释得如 此淡薄!这不能不说是帝王之家的真正悲哀所在。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是需要我们一定懂得 珍惜的?是权利吗?不是。

是金钱吗?也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我始终坚信,只有真正渗入 血液的情感才是我们活着的价值。

若是一人将所有的感情通通抽离,仅仅抬头观赏自己得到 的权利和金钱,那么,这样一个人一定就是世界上最最悲哀的人了。幸而我们生活在充满着 情感的世界当中,真是应该好好珍惜。

而 “不义不昵,厚将崩” 这样短短的一句话也让我颇有感触。不论对于人,社会,团体,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忠义与团结的奉行,才是前进与进步的唯一保证。

只有众人齐心协心,团结一致,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取得踏踏实实的进步和发展。而不义之事,只会是恶果的催 速剂,任何人都应该坚决杜绝。

另外一方面,从公叔段的身上,我们亦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贪婪与无知的劣性。在公 叔段的身上,完全看不到情字的体现。

如果他懂得感情,珍惜感情,就会小心翼翼,尽善尽 忠地做好自己,当好自己的京城太段;他会感恩自己周遭的一切,绝对不会应了他哥哥的 “多 行不义必自毙”的预言了。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所谓的“小人物” ,他就是颍考叔。

此公不仅自己孝顺 老母,更机智,巧妙地替郑庄公解了不能与母亲会面的心结,在当时“伴君如伴虎”的社会 体制之下,着实是一位睿智勇敢之忠良之士。从颍考叔的身上,我不难发现我国古老文化悠 久历史一直以孝为重,推崇孝道的精神,印证了《诗经》上这样一句名句:“孝子不匮,永 锡尔类。”

光是这一点,就很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类在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以更为谦虚谨慎的态度地向颍考叔学习,并力争将这样一个流传了千年的美德一代代地传将 下去!我从文中各个人物的言行之中引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 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

切莫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

1.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武姜恶郑庄公、爱共叔段.这是日后兄弟相残的起因,是矛盾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写姜氏为叔段“请制”“请京”,叔段毫无顾忌地扩张势力范围,庄公则有意地养成其恶.这是矛盾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写矛盾的 *** 和结局.写庄公先发制人,一举把叔段赶出郑国,绝除后患;并把母亲姜氏逐出宫廷.后来天性复萌,在颍考叔的帮助下,“遂为母子如初”.

2.

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

共叔段恃宠恣肆,贪婪愚蠢

姜氏这位贵妇人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

颍考叔聪敏机智

3.

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所以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庄公的阴险,还表现在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如“请京”),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如“收贰”等),从不进行教育.他是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性.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段逃到共国。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这么处理含有责难郑庄公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颖,并且发誓说:“不到地下泉水(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

有个叫颖考叔的,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

颖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颖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颖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顶沪侈疚侬狡畴挟川锚“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说:“颖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颖孝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记述的是春秋时期

在鄢地打败

的历史事件。

原本兄弟,只因

在其母武姜的怂恿下,以“请制”屡行不义之事,终被

地以“仁义之师”克之与鄢。这个故事充分说明:“

”。人生在世,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毁灭自己的也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此,每一个人,特别是

一定要去贪欲,避邪恶,戒骄横,存正气,办可为之事,做有德之人。否则,必将为人民所唾骂,为历史所抛弃。

关于郑庄公。

郑庄公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性格特点历来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

的背后有着阴险黑暗的一面。

文章一开始就谈到了郑庄公是“寤生”的,在那时的说法中就是预示着他见来会成为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人,从而产生了姜氏厌恶庄公而喜欢共叔段的矛盾,成了后文中庄公与共叔段不顾兄弟之情,

互相争斗的

庄公即位后,为了便于监视叔段而把他分封到京地,这里郑庄公狡猾的一面已经开始显现,课文中姜氏为共叔段请制是,庄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庄公知道制是个险要之处,乃

火争之地,所以庄公以虢叔死在这里不吉利为借口而加以推脱,但有说“他邑唯命”却又让人感到他的大方,做法很得利,为弟弟着想,这便体现了庄公阴险佳话的一面。

等到叔段

准备起兵伐庄公的时候,早就做好准备的庄公却

与鄢地击败叔段,是使段逃亡共地,在这里,作者引用《春秋》中的话“郑伯克段与鄢”意在讥讽郑庄公是一个伪善,凶狠的人,庄公铲除政敌后,有放逐其田,并且说出了“不及

无不相见”这样的话,全然不顾

之情,在权利欲望面前,哪怕是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成为他的绊脚石,也要视他一脚踢开,事后,郑庄公也表现出了后悔,但在作者看来这不过是在掩饰他的凶狠,并且把他与颖考叔进行正反对比,认为颖考叔是“真孝”,而庄公不过是“伪笑”,更加尖利的批判了庄公。

总的来说,郑庄公首先在政治上有着宏大的政治谋略和远大的目光,其次心里的阴险奸诈之处也

他不愧是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霸主。

136 评论

侯总大大

创作于《郑伯克段于鄢》是《古文观止》第一篇。高中时学习这篇古文,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一是郑伯(即郑庄公)的老谋深算、城府在胸。 历史上的郑庄公是个小名人,特别是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领兵与之战于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时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史称“繻葛之战”。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从此之后,东周便进入了春秋时代,开始了诸侯国间无休止的征战。 但现实中郑伯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啥功绩,不是历史爱好者可能并不熟悉,很多人并不知道郑伯和郑庄公是一个人。然而,只要读了本篇文章(可能得对照着看完译文)的人,一下子就对郑伯老谋深算、城府在胸的性格了然于心。 这是因为文章极其精炼的把跨度二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了几段简短的文字中,而且详略得当。文章里紧凑的描述了郑伯的三次隐忍。第一次隐忍描述的较为详细,君臣对话用了很多比喻,又是城池逾越了,又是蔓草不得不除了,总之就是请郑伯赶紧收拾老弟。郑伯的态度就是姑息忍让。第二次、第三次隐忍叙述的明显简略,两次隐忍加起来的篇幅也就和第一次差不多。这就是所谓的相同的事,不要啰里啰嗦反复说。 而等到共叔段真正准备动手之际,郑伯立刻做了决断,果断主动出兵,一战而定,这反应速度哪像是之前那个重度拖延症的郑伯;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共叔段所在的封地居然很快反叛,要说不是郑伯长久以来做了地下策反工作,哪可能这么快反叛旧主。如此干脆利落的平叛,与前文拖泥带水的隐忍相对照,立刻显得郑伯多么的老谋深算、城府在胸。 二是本篇出现了历史名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名句的意义非同小可,无论多么的历史和语文小白,但凡看了本篇文章,读到本句的时候都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觉。可见,文章中的金句,对于整篇文章的提升作用有多么明显。 最后一段关于母子和好的情节,和现代人的行事逻辑差异太大,理解起来很是费劲。当时读起来也并不甚明了。姑且算是增长了见识吧。 总结全文,豁然发现文章的叙事手段无比高明,和好多现代小说、影视作品中主角受虐多年、一朝飞龙在天多么的相像。那些描写男主扮猪吃老虎的桥段,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成功演绎出来了!奶奶的,现代人再怎么努力,都好像是拾古人的牙慧。 这篇古文的生僻字好几处,记下来颇费心神。但郑伯那种王八不出壳、出壳不松嘴的老辣作风,以及“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千古名句,却永远也难以忘怀! 当然,语文小白学习本篇文章,重点要模仿古文如何集中火力扫射靶心的写作技巧,写文章切忌一会写东、一会写西,写的时候就瞄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疯狂码字,最好造个金句往死里砸,砸出深坑停笔收工。

179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郑宝成论文范文资料

    郑宝成铜雕有收藏价值。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因为郑宝成铜雕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精粹,被誉为中国铜雕艺术的巅峰。它的造型优美,结构精细,铸造精湛,纹饰精致,

    陆老头11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克隆论文范文资料

    克隆 秘密的出生,爆炸性的露面,平静的死亡。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创造者自己也不很明白。这只绵羊的一切,似乎都充满象征意味。有母无父,与性无关的出生方式,抛开科学与

    浮生若梦762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自公元7世纪上半叶起,半岛的阿拉伯人开始进行伊斯兰征服与扩张运动,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他们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随着这个新兴国家的

    viki00000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巴尔扎克乐观论文范文资料

    【篇一】高中关于乐观的议论文800字 生活需要乐观,人生需要乐观。 之于范进,乐观是一盏指引前程的灯,在漫漫征途中,给了他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考而不死是为神,垂

    卫浴小哥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郑伯克论文范文资料

    提起郑庄公,人们自然会想到《郑伯克段于鄢》。而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

    goodluck669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