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8

黄金哇塞赛
首页 > 期刊论文 > 论文村民自治摘要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蘑菇Miranda

已采纳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曾国平,龚桢梽,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全面展开,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电子政务带来的新环境,首先从该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入手,分别从三类不同分工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现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的两大发展策略。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5)02 0114 03P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自1999年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电子政务工程。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据2003年7月埃森哲咨询公司发表的题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构建未来发展的平台》的报告,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仅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排在世界其他19个被调查国家之后。青年学者姜奇平指出:“经济要素、沟通网、创新基础、人力资源是影响电子政务的四大因素,在这四个指标中,我国只有人力资源指标低于样本平均值,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目前,在用于电子政务的投资逐年递增、基本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怎样使电子政务工程在公共部门得以真正的应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切任务。一、电子政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电子政务是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利用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加强政府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支撑。[2](一)知识水平由储备型向学习型转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要顺应电子政务对知识的宽度、深度、新度的要求,仅有工作前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首先要求公务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改变现有知识僵化和老化的弊病,拓展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综合素质。(二)能力结构由片面型向复合型转化如果公务员只具备管理知识而没有专业技术知识,面对复杂问题必然手足无措;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缺少管理艺术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既要“懂电子”,又要“通政务”,具备组织协调、综合分析、操作运用等综合能力。(三)管理方式由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化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政务模式下的高度集权式管理,避免了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倡导的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动,使公众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要求公务员应该彻底放下“门难进、脸难看”的社会管制者姿态,通过更为透明、便民的方式,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四)人员配备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长期以来,公务员配备基本上是在符合“行政职业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前提下的法律、管理等人员, 而电子政务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既包括领导人员、IT应用人员,又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政府职能转换提供咨询的人员等,人员需求上更显多样性和时代性。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结合以上要求,按照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分工,可以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一般政务管理人员和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等三种类型,[3]其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管理水平欠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主要是指对电子政务进行程序开发、网站建设和系统维护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部门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首先,技术人员只是纯技术专家,他们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配套管理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电子”与“政务”的信息极不对称,游离于公共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上,与一般的公务员完全割裂开来。此外,由于培训费用高、培训周期长、培训难度大,致使目前公共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尤其是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比较缺乏,技术人员通常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难以胜任更高级的网络安全、性能调整等技术管理工作。(二)一般政务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落后一般政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公共部门的一般办事人员,即没有负领导责任的一般公务员。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只需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知识即可。但是,作为习惯于传统的办公程序和办事方式的公务员,由于其所受教育和所在环境的信息闭塞和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既不懂信息管理,又不懂信息技术,许多人尚不具备必须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能力,在一个全新的电子化网络办公环境中根本无所适从。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约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不可能从互联网中获取极大的信息便利;也不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延伸和增强自己的能力。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网上办公、在线服务、远程通讯等业务都得不到基本的应用,大大阻碍了其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三)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不清高级战略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中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这就涉及到他们在此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政务平台,也只是作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领导者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旧习惯于层级式管理,没有通过组织扁平化来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依旧对信息垄断和实行话语霸权,不能做到信息公开、办事透明、决策公平、评估公正。[4]认识不到电子政务在战略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可能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引导政府行政决策,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部门现有人力资源各级界限分明,知识、能力结构呈现高度的单向性: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极其薄弱,技术员唯技术至上。因此,要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彻底转变落后观念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时代政府组织及其运行的全面更新,组织扁平化、管理分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服务化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公务员要彻底改变传统政务模式下的管理思维,从战略上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观念上网”。具体操作中,要避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法,将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密切结合,将需求导向和应用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示范效应、环境营造、激励机制等手段,使广大公务员从心理上认可电子政务,彻底改变传统的纸质文件和现场办公模式,摒除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盛行、衙门作风膨胀的局面,把电子公文、网络会议、在线服务真正用到实处。(二)全面培训现有人员目前,国内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机制、方式、内容相对落后,仅仅停留在需要什么补什么的“补充完善”阶段,没有结合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新要求进行培训,自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首先要从长远上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规划,保证统一组织和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资金配套和相关支持体系,使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更新。具体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进行区别对待,兼顾个体与全局,先进与落后。培训方式上也要通过自学、培训班、研修班、远程教学、实战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辅以严格的考核,在保证公务员有时间、有兴趣的前提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并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基本步骤。(三)根据实际设立信息主管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惯了传统政府管理的公务员,经过短期内的信息化扫盲式培训,不可能完全把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工作处理得游刃有余。要解决技术人员只对技术问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又在非电子平台上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两者的矛盾,目前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就是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设立一个信息主管(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主管作为公共部门决策层中全面负责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高级官员,既要熟悉公共事务的工作程序,又要懂管理、精通IT技术,而且有充分的行政权[1]力通过负责信息管理机构,直接领导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部门,从而较,好地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衔接。信息主管在公共部门的所属组织结构如图。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留住“高科技人才”我国公共部门一方面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源源外流的优秀人才。以北京为例,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同时,外资企业及国外研发机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级人才的加盟。要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的高数量与高质量,在培养、造就人才的同时还要用对、用好人才,从而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首先应通过国家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其次,要给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其在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岗位责任心;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共部门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激励“没有不满型人才”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智力上的深度参与和精神上的全力跟进,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引入配套的各项开发、评估和监督机制,以激励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有四:(1)要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评,并将其薪酬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2)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按责定岗,按岗设级,按级发薪,并辅以相应的奖金与津贴;(3)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应用于电子政务,通过精神鼓励、授予权力、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健康保障、专业再教育和培训、职务升迁等方式,让广大公务员在“没有不满”的基础上达到“满意”;(4)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还应在给予各方面较优厚待遇的前提下,辅以严密而完备的工作监督制度,加以约束。 (三)招聘“多元复合型人才”公务员在进行信息化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适应电子政府和信息化社会的公共事务,应在现有人员有效开发的前提下,通过优胜劣汰,招聘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员招聘中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考察其综合素质与能力:(1)综合行政能力。即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和效率观念,适应高节奏、多信息的现代社会,工作透明,决策民主,综合行政能力强。(2)信息技术基础。即充分掌握办公自动化(OA,Of ficeautomation)和网络技术、因特网交互平台技术,熟悉电子政务规范语言cngXML和相关应用软件,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3)信息管理能力。即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应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共享,接受各类信息;通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并准确筛选和编辑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为工作服务,提高自身的吸收与借­鉴 、消化与转化能力。新型服务意识。即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和?官本位思想,以公众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服务,树立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先进性需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和高效运行需要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复合型人才。相信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共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之后,一定能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参考文献:[1]姜奇平.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N].互联网周刊,2003-07-04.[2]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陈庆云,王明杰.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67-71.[7]段小梅.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6-140.6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1 评论

樱桃小胖妞儿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接下..............667....................接下..............441....................继续...........(上面三行加起来是我号 加我 我在线的)

94 评论

萌萌小妹纸

1 社会实践论文格式与写作方法详解内容导读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一、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社会实践论文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论文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 “摘要”字样; b) 摘要正文; c) 关键词; d) 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论文的附录中。 二、撰写社会实践实践论文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论文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论文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 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论文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 拟订论文提纲 拟订论文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论文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学生在起草论文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 起草 论文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论文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 修改、定稿 论文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三、社会实践论文的写作细则 1. 书写 实践论文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 (“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实践论文文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社会实践报告”,它的体例、写法目前还无定论,可以参考“调查报告”的体例和写法。我个人认为,“社会实践报告”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者根据学校要求应该和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或群体(如班、组),报告完成的时间。应该注意的是,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 (1) 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2) 客观性: 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 (3) 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效性: (5)、评价性: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教师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区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疑点,或联系教材的内容问题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调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拟定社会调查计划,制定可行的社会调查方案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施社会调查计划,如何从调查对象处获取有用的资料。调查内容最好由学生自选调查课题,教师审查把握原则问题,学生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自愿四至五名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发现身边的一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有目的地的去采访、调查。学生还可以通过家长,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参考格式 1.篇名:一般不超过15个汉字(副标题除外)。 2.作者姓名、单位: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 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为主语),不超过200字。 4.关键词:3~8个,以分号相隔。 5.文内标题:要简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 6、层次序号为:一、(一)、1、(1)、1)。 7.数字用法: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并以圆括号加注公元纪年;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的文字格式(一)字体:宋体四级 题:五号,粗体正文:五号(三)行距:单倍行距例如: 一,村民自治的历史(一)村民自治的概念1.村民自治(1)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概念来源于……版面格式1.加页眉,内容为: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字体为:小五号2.页面设置(1)页边距上:厘米 下:厘米 左:3厘米 右:3厘米 装订线:0厘米(2)页眉:厘米页脚:厘米(3)纸型:A4,纵向3.注释采用尾注,自定义标记为[1],[2],[3]……例:[1] [美]詹姆斯・W・沃克. 人力资源战略[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4[2] 李强. 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 中国社会科学2000(4):20-29[3] Whyte, L. Parish. 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78-79注:专著为[M], 报纸为[N], 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标准为[S],专利为[P]4.参考文献格式同上,先中文后英文;中文按姓名的拼音排序,英文按姓名的字母排序.湖南省宁远县九嶷洞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作者:叶望 指导老师:汪灵丹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 教育 调查报告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2007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2005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阅读次数: )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1、家庭方面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2、学校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一、二年级共16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52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二、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单亲和孤儿:。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三、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197 评论

雪後Sunny

论乡村教育的发展的论文

[摘 要] 乡村教育经百年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与意义。近代,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县创办的乡农学校旨在实现政教合一,启发农民自觉,从而实现村民自治;新时期,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带领河南辉县的年轻教师创办社区大学,发展成人教育,意在唤醒逐渐被城市文明弱化和边缘化的乡土记忆,传续乡土文化的根脉。通过比较两种乡村教育形式在建设背景、内容设置、产生影响上的不同,探究现如今乡村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思考世代乡村教育实践者的责任担当与价值实现。

[关键词] 乡村教育;乡农学校;社区大学

梁漱溟先生曾说,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的人与他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而两者的结合势必要依附于乡村教育的建立。

一、乡村教育创办的背景

1.乡农学校的创办

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问题的实质是文化失调, 西方的入侵使中国人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两大缺点: 缺乏团体组织意识和不重视科学技术。而救国之道则是“重构文化”, 即调和中西方文化, 汲取西方文化中的重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保留中国的固有精神。由于当时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聚集在农村,因此改良旧中国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农村。乡农学校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强调其行政机关,则注重实行乡村教育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将中国的地方自治放到教育中来,即作为学生的村民要以团体为重,关心村庄公共事务,积极发表意见。作为教育机关,则体现在教员讲授乡村建设的`课程,主要有阐发“中国民族精神”的“精神陶炼”和因地因时制宜的“实用技术”。

2.社区大学的创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城市文化的诸多要素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冲击着乡村,从而改写了“乡土中国”的发展轨迹。在这场以“离土”为主旋律的文化大迁徙中,乡村的社会生态日趋瓦解,村教育更因落入“城市中心主义”的误区而面临深度危机。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规模撤点并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导致大量村庄学校急剧消失。为了追逐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父母陪孩子进城读书已成为乡村普遍的事实。这种教育改革政策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割断了孩子与乡土的联系。

3.两者在乡村教育目的方面的比较

梁漱溟先生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同时把乡农学校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以乡村教育机构及其所进行的民众教育作为整个乡村建设的基础,乡农学校既是民众教育机构又是乡村行政机构,意在通过教育唤起民众,进而开展乡村建设。孙庆忠教授提出教育即唤醒的理念,通过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恢复农村家庭教育的功能,进而更好的延续乡土文化。不同的时代背景使乡村教育承担着不同的使命,无论是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还是唤醒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观念,皆反映出乡村教育对乡村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乡农学校、社区大学的内容设置

乡农学校的性质为团体组织,有明确的范围划分,而社区大学则以乡村学校为中心,向周围村落延展进行乡村教育运动,无地域范围的划分。源于乡农学校行政机的属性,四大结构各有明确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均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构成组织,维持了学校的稳定运转。设有类似于现行的地方立法、司法机关,结构严明。社区大学的机构设置更趋于扁平化,没有严格的层级限制,适合向外延拓。

乡农学校的课程开设注重精神陶冶,包括启发农民自觉,培养村民的公共意识与参与意识,同时强调对校长、校董会的绝对服从。社区大学的课程注重对乡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村民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认同,进而言传身教促进家庭教育功能的恢复。

三、从功能主义视角比较两者运行的现实影响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方案是以乡村为基本单位,中心环节是通过乡农学校,引导农民关心社区问题、参与政治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成就一个权力来自人民的自治式的民主政治。他相信具有高度传统修养又掌握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应当并且能够指导混乱中的中国走上正确的道路。寄希望于知识分子来复兴农村的功能主义理论在面对遭受外来侵略的巨大社会变迁中显得微不足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社区大学的运行理念则体现了帕森斯对行动类型划分的三个层次。通过成人教育,首先唤醒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让学员重新审视乡土事物的价值,进而从内心接受并且潜移默化的落实到行动中,以达到重视教育、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乡土教育目的。即从认知乡土文化的价值到用鉴赏的眼光审其意义,再到言传身教高度评价乡村教育。

四、如今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乡村教育目前的发展出路要从农村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出发,改变农村教育城市文化导向的基本设定,丰富农村教育的乡土文化内涵,以寻求农村教育与乡村社会适切、与乡土文化协调的道路。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组建具有乡土情结的教师队伍、利用社区资源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实现乡土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

五、世代乡村教育实践者的责任担当

梁漱溟将自己的乡农学校建设总结为:“尽管并非全无是处,我诚然错了”,半个世纪后,中国农村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人们重读梁老的乡村教育理论。“只有经过田野的洗礼,学生才能对社会学有自己的理解,才能热爱所学专业,才能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孙庆忠教授对专业学生进行“成人训练”的教育理念。孙庆忠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助力提升村民改变处境、创造生活的能力,这种身体力行的乡村实践,小而言之是以文化干预的方式所做的村落减贫和脱贫实验,大而言之是在寻找乡村复育之道。

笔者看来,梁漱溟与孙庆忠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乡村教育的目的、路径不同,却都执着于同一件事:做一名理想主义者,简单而纯粹,拥有关注乡村、服务乡村的情怀和生命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并且对美和智慧抱以积极想象。

参考文献:

[1]《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乡村组织之乡农学校一章.

[2]《梁漱溟自传》梁漱溟——我为何有乡村建设的主张一章.

[3]《乡村教育视域下乡土文化的割裂与传承》李长娟.

[4]《论梁漱溟创办的乡农学校》端木凡义.

[5]《农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传承》路仕平.

[6]《文化失忆与农村教育的使命》孙庆忠.

[7]《本科生研究性教学的教育关怀》孙庆忠.

240 评论

相关问答

  • 农村环境整治论文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雁儿小妞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村民自治研究的毕业论文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

    天蝎工科男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乡村治理村民自治论文开题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

    梧桐春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研究村民自治论文的意义

    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Jonathan261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民族自治地方论文文献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存在的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把握民族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发展繁荣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各项措施和规定的总和

    Leven小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