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的哚朵
句句斟酌,敬请查证,其中“羽扇纶巾”一词应属首创 As a real historical figure, Zhuge Liang also exsists in literary creations, and as a man of the hour, he is praised and critisized by different views. Chiefly the thesis analyzes Zhuge Liang's historical images from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historic documents and works of art,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Zhuge Liang's wizardly wise, which was commented by Lu Xun before; For the other, from the reality and logic, it talks about the defects on creation of character for him.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a new explanation for Zhuge Kongming's military genius, the other is a new explanation for his personality.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Zhuge Liang focus on the positive commendation, but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Zhuge Kongming from anthor angle. Zhuge Liang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often wears a cyan silk ribbon with a feather fan in hand, calmly and wisely. He has a ready plan in mind for the trend of events at that time. But this thesis will anaylze Kongming's talant and personality from another aspect. Key Words: Zhuge Liang;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Military Genius; Character Images
唐尼小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其四书各有所长,单就人物塑造上说,我偏爱于《三国演义》。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专门讨论曹操。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 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林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2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 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3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寒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4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开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很可能也是出于无耐,才把他写成这个样子的。 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下《三国演义》的版本,目前,学术界认为最可靠的有两种本子,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三国志演义》。前者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间刊刻,较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内容平易。后者全书一百二十回,是经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辞、论赞、诗文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修改,使全书更加紧凑完整,大约成书于康熙年间,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订本。在书中,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对我们了解曹操的本来面目有些困难。所以有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形象产生了怀疑,书中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离,这就是罗贯中的民间性原因所致。 二、罗氏的时代正统思想的射映 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却也有颂扬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掘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说不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无关。 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竞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5作为生活于两朝之交的时代,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历经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有可能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明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6从这点看,他应是元明间人。鲁迅也说罗贯中为“元明间人”。(见《中国小说史略》)。对于生活于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权比做三国时的曹魏政权,这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从宋起,汉族政权就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权比做曹魏了,罗贯中也是当时人民之一,对北方政权(元朝政权)当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这根本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写成的。元朝政权眼看就要崩溃,他不可能还要对元朝政权大加赞赏,而把曹操写成一个有德之士吧!他反对元朝政权,也就是反对曹魏,即曹操,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性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时代价值取向和正统思想的问题。所谓“正统”,不过是统治者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让人民承认政治权力之合法性。7或说政权的来源承接尧、舜的禅让,或说统治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或说自己乃皇室后裔,最终却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与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著《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政权,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也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说,罗贯中不可能在作品里给曹操脸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 三、抹不掉的历史 前面,我们以作品的民间性和时代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将曹操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借托。但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还不足以说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曹操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有好,也有坏,坏中有好,好中有坏,让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从这点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贯中的高超绝技,既然是好坏兼备,而前面我们都说的是影响罗氏塑造曹操坏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罗贯中在写曹操时大加赞赏的呢?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就必得尊循历史,受历史的影响较大,往往是实多虚少。生活于三国时代的曹操,罗贯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过“小说”、史书等材料来对其了解,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在,我们还应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8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在他的昌导下,“建安文学“得以发扬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诗文并茂,独树一帜,现今还有多篇文章流行于世,《嵩里行》大家想来不会不知道吧,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说他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不过分。 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9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国”吗?不就是效法于古吗?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系统看来,他有五大优点:11 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 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13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 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 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历代英雄的志气,曹操具有这几个优点,也算不枉为英雄了,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优点都是有迹可寻的,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还是采纳了历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时还加以夸张。这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 四、我的一些说法 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读到了简单的一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喊为曹操翻案,看来,我们还需再读一遍,去体会罗贯中写曹操这个人物的苦衷。
百合海鸥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主要故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秋月羽羽
描写长江的古诗名句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北宋-李之仪)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临江仙】 《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 11、【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13、长江:<<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 【出处】: 中华诗词-北宋-李之仪 【临江仙】 《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出处】: 中华诗词-明-杨慎 【水调歌头】 游泳(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出处】: 中华诗词-现当代-毛泽东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出处 南宋 辛弃疾 长江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 《过长江》【唐】黄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若把长江比湘浦,离骚不合自灵均。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清江曲内一绝》【唐】崔峒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寄杨协律》【唐】韦应物 吏散门阁掩,鸟鸣山郡中。远念长江别,俯觉座隅空。 《晴江秋望》【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妓席暗记送同年独孤云之武昌》【唐】李商隐 叠嶂千重叫恨猿,长江万里洗离魂。武昌若有山头石,为拂苍苔检泪痕。 《寄令狐相公》【唐】贾岛 策杖驰山驿,逢人问梓州。长江那可到,行客替生愁。 《寄题罗浮别业》【唐】高骈 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带日长江好归信,博罗山下碧桃春
hehefatter
道 >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添加到搜藏待解决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悬赏分:1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1 小时跪求写一篇关于曹操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 望大家帮忙找一下提问者: zeeren1234 - 试用期 一级 我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回答 共 2 条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周瑜形象的塑造 赤壁之战是我历史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当时只有五万军队的孙刘联军打败了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在军事斗争史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从此以后,赤壁为了一个名胜。历代不少文墨客,常到赤壁凭吊怀古,寄托自己的幽和理想。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时,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尤其是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名篇,对后世影响巨大。词是这样写的: 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物。故垒西边,道是,三周郎赤壁。石穿空, 惊涛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神游,多应笑我,早生华发。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由于这首词开有“大江东去”和末尾有“一樽还酹江月”,从此以后,念奴娇这个词牌又有了“大江东去”或“酹江月”的别名,可见这首词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近年来,有一些推介这首词的文章,认为词里的“羽扇纶巾”两句是指周瑜,不是指诸葛亮,这是有失偏颇的。本认为:首先从下文来分析,这首词的阕末句用“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的物是很自然的。既然说是“一时多少豪杰”,那么下文先提周瑜,再提诸葛亮,也就是合合理的了。其次,三的历史特别是以历史为根据写的《三演义》,其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为这首词里的“羽扇纶巾”是指谁提供了最好的注脚。早在20世纪50年代唐圭璋同志的《论苏轼〈念奴娇〉词里的“羽扇纶巾”》一文,对这个问题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当然,本文的重点不是为考证“羽扇纶巾”是指周瑜还是诸葛亮的问题,而是要谈《三演义》赤壁之战中对周瑜,诸葛亮两个典型物形象的塑造。 赤壁之战在全书占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是《三演义》最有代表的章节。周瑜和诸葛亮指挥了这次战役,并且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胜利。本文准备先谈有关赤壁之战的一些况,然后再就《三演义》赤壁之战塑造诸葛亮和周瑜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一些探讨。 一 、 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时期最大的战役。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嘉鱼县东北,地长江要冲,当时属荆州刘表的领地。据史书记载,刘备、孙权集团都想先控制荆州,然后再相机夺取天下。当时在北方的曹操,自任汉丞相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和经济实行了一些改革,推广囤田制、打击豪强、选贤任能、唯才是举,使遭战争破坏的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白骨露于,千里无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为统一天下作好了物质的准备。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拥有了一支战斗力相当强的军队。曹操也很懂得荆州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早有吞并荆州的意图。当北方的战事一结束,就麾师南下,向荆州方向进击。因此,荆州为了孙刘曹三家的必争之地,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208年8月,刘表病死,刘综向曹操投降。曹操抢先占领荆州,轻装奔袭,破刘备于当长坂,刘备与刘琦退守江夏。曹操占领江陵后,准备乘胜顺流东下,一鼓作,席卷江东。这时,曹操写信给孙权:“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综束手,今治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共擒刘备,名为“会猎”,实则要挟孙权投降。 孙权收到恐吓信后,东吴展开了一场战与降的论战。周瑜、鲁肃驳斥了张昭等的投降论调,力主抗曹。又由于诸葛亮出使柴桑,从中游说孙权,陈说厉害关系。他们精确地分析了当时对孙刘有利方面和对曹操不利的方面,终于打消了孙权的顾虑,孙刘结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赤壁决战之前,孙刘联军和曹操的先部队在三江进行了一次锋,曹军失利,退到北岸乌林,与主力会合,双方就在赤壁一带隔江对峙。孙刘联军试锋芒、旗开得胜,大大增强了战胜曹操的信心。接着,孙刘联军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利用曹军不习战的弱点,设诈降计从用火攻奇袭曹军寨,寨顿时变一片火海。孙刘联军乘势杀过来,曹军仰船翻,死伤惨重。曹操不得已而从华容退回北方,因此元大伤,一时无力南顾;刘备得到荆州,开始向益州方向发展;孙权则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并逐步向东南地区扩张。这样,就形了历史魏蜀吴三鼎立的局面。 综观赤壁之战,为什么弱小者取得了胜利、强大者而失败了呢?我们权且避开战争双方的正义与否不谈,根据双方的况,究其原因,有两点值得后借鉴。第一,主要是诸葛亮周瑜等能够面对强敌冷静分析形势,高瞻远瞩,确定了联合抗曹的方针,避免了被曹操各个击破;又能够出其不意地以长击短,积极迎战,先机制敌,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第二,由于曹操因赤壁战前一连串的胜利而骄躁急进,准备不足,部署欠妥;加之又疏于戒备,轻信诈降,以致在突遭黄盖火攻时,仓卒之间,难以应战,终于全军崩溃而失败。 这次战役,在《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史书中记载都十分简略,即使是直接记述 三历史的《三志》,也仅仅是在《周瑜传》中描述略为详细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三志。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在这里,不说被周瑜,诸葛亮打败,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大疫”。唐朝诗杜牧在他的《赤壁怀古》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锁二乔。”也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只是一次机遇巧合,如果没有“东风”相助,恐怕连周瑜的妻子也要被曹操关在铜雀台了。面这些记载和歌咏,都强调了赤壁之战以弱胜强的客观因素。而《三演义》则以历史为根据,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既忠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不为这些记载和观点所囿。作者广泛汲起民间传说中的精华,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纵横俾合,大胆取舍,把赤壁之战的零星记载敷衍洋洋洒洒数万言,突出强调了这次战役胜利一方的主观能动作用,深刻揭示了失败一方致败的原因。当然,这其中有虚构和想象的分,但是合合理。因为在文艺创作中,虚构是基础,想象是灵魂。可以说,没有虚构和想象就没有文艺创作,即使是历史小说也不能例外。《三演义》描写赤壁之战的就,不在于仅仅是映了历史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更重要的是通过重点塑造物形象来艺术地映战争。把战争描绘智慧的竞赛、力的格斗,是高度艺术化了的战争描写。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智慧超群绝伦的诸葛亮和指挥调度有法的周瑜两个典型物形象,尤其是作者塑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二、塑造诸葛亮周瑜形象的艺术特 《三演义》以历史为根据,博采史传说,汲取了《左传》、《史记》等史传文学的创作经验,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长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更精于物形象的刻画。在烈的政治、外、军事斗争的风云际会中,缘事写。通过对物行动、音容笑貌的描写,突出物的格特征。在象官渡、赤壁之战等大小数百次战争描写中,塑造了一大批千姿百态、各具特的群雄谱,特别是在赤壁之战八回书中,作者匠心独运地运用了对比烘托、互为陪衬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物形象塑造,很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赤壁之战八回书中,作者安排了数十个物出场,个鲜明的不乏其:如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孙权;小心谨慎、老实忠厚的鲁肃;精诚事主的黄盖;机智大胆的阚泽;弄巧拙的蒋干;感恩戴德的关羽等物的格,都十分生动传神。但是,真正唱主角的是诸葛亮、周瑜和曹操三,而作者更多的笔墨花在了诸葛亮和周瑜。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两个物形象的。 第一、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物格,揭示物内心世界。 事物是由矛盾组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矛盾,事物内部也无时无刻不有矛盾存在着。赤壁鏖兵一段,作者用两条线索来进行描述:一条是孙刘结盟共同对付曹操,是主要矛盾;一条是孙刘联盟内部的斗争,具体表现为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整个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周瑜与诸葛亮二合演的一出“双簧”。在对付曹操的问题,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是“英雄所见略同”,有着共同的利益;但他们又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各心里有各的打算。诸葛亮一面为联盟对付曹操出谋划策,一面又思量着抗曹胜利后如何为刘备集团争得更多的地盘。因此,矛盾更显得尖锐复杂。 诸葛亮雄韬大略,用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眼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他接二连三地用计对付,既保存刘备集团的实力,又挽救了危局。他对敌、我、友三方面的力量、利弊作了透彻的分析,帮助刘备制定了一个联吴抗曹的战略。第四十三回“诸葛亮战群儒”中,诸葛亮和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才智过、知识渊博、机灵活、对答如流,虽苏秦、张仪莫敌。说得“张昭并无一言以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陆绩语塞”,“程德枢不能对”,“众尽皆失”。接着又用智孙权,陈说利害关系,精确分析了时局中对孙刘有利的因素,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后又略施小计周瑜,使周瑜发誓与曹操势不两立。促进孙刘结了抗曹统一战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机智和外才干。 在和周瑜的关系,他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斗争。为保证联盟内部的团结、一致对敌,他忍辱负重,不计较个恩怨得失。对周瑜一再忍让,即使是在破曹前夕周瑜派丁奉、徐盛追杀他时,他仍然用好言相劝:“复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异再容相见。”后来周瑜病死柴桑,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吊丧,称赞周瑜“挥洒自如、雅量高志。”众都被诸葛亮这种忠诚无私的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在赤壁之战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大智大勇、襟怀宽广、目光深远、智慧非凡、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一直到他逝世之前,基本保持了这种联盟关系,这和他的“隆中决策”是一致的。他暗地指挥着这场战争,对吴魏双方所用计策了如指掌。有说,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与其说败给了周瑜,不如说是败在了诸葛亮的脚下,这是不无道理的。 周瑜也是个塑造得十分功的物,作者对他的格塑造,基本是在赤壁之战的过程中就完了。在对待抗曹的问题,作为青年将领的周瑜,他精明能干,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对东吴忠心耿耿,是个了不起的物。当曹操百万大军压境、恫吓东吴时,百官都议降曹,而他力主抗战。周瑜有度恢廓、雅量高志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周瑜领兵时,东吴老将程普欺他懦弱,认为不足为将,可是周瑜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后来程普看到周瑜在三江调兵遣将、挥洒自如时,就大为折服,“亲诣行营谢罪。”称“和周公谨,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是个有勇有谋的帅才。在一些战术问题,他常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及至后来的火烧赤壁,调动千军万马,更是表现了他指挥有法,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 但是,在大的战略,周瑜就显得并不高明。在对待孙刘联盟问题、在和诸葛亮的关系,周瑜难免就有些“小家之”,甚至不懂得孙刘联盟对于安吴抗曹的重要意义,时时想杀掉诸葛亮,其结果当然只能是帮曹操的忙。可以说,周瑜有军事家的才能,无政治家的风度。周瑜和诸葛亮结识时,就认为诸葛亮高出他一筹,“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后来三番五次存心要杀诸葛亮,只是碍于名声不好,于是,他便借赤壁之战急需箭矢,要诸葛亮去督办,但暗中又不给造箭的原料,想借军法杀掉诸葛亮。因诸葛亮用奇谋借箭,周瑜嫉妒他的才干就更厉害,只是大敌当前,用之际,才未急于下手。等到破曹的那一天,周瑜料定曹操必败,以后刘备必是东吴劲敌,必须除掉孔明。甚至赶在发兵破曹之前,先发一支兵去杀诸葛亮。只是由于诸葛亮足智多谋,周瑜的谋才未能得逞。当然,这有他忠心为东吴的一面,但和他心地偏狭,不能容是分不开的,他在临终前的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最好注脚。作者画龙点睛,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出周瑜既雅量高志、又恃才嫉贤的复杂格。 第二、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物格的异同。 对于《三演义》物形象的评论,历来有所谓“三绝”的说法,即曹操“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出地描绘了诸葛亮智的一面。 诸葛亮“草船借箭”后,孙权派使者催周瑜进兵,周瑜一时未有奇谋,便向诸葛亮请教破曹之计。诸葛亮与周瑜各自暗写于掌心,然后亮出掌中字看时,俱为一个“火”字。民间所说的“合火攻曹”就是指这个故事。可见他们是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这是写二之智相同的一面。计策虽然定了,可是,当时曹兵在江北,孙刘联军在江南,隆冬时节,尽刮西北风,若是用火攻时,岂不烧了自己。正因为如此,周瑜急得“大一声,往后便倒,吐鲜。”而孔明却能治周瑜这种“病”,于是就“借”来了东风。我们透过其中信的做作,可见诸葛亮是精通天文地理的。正如诸葛亮自己说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 …是庸才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是比周瑜高出一筹的,这是对比中的异,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既写诸葛亮的智,又写周瑜的智;既写他们智的相同,又写他们智的差异。互为陪衬,一箭双雕,极有分寸地刻画了诸葛亮和周瑜两个物的格特征。 周瑜作为诸葛亮的陪衬物,也有他智的一面,小说是把他放在和曹操的较量中来刻画的。同是用间,曹操派蒋干到东吴是想劝降周瑜并探看江东的虚实,以便兵不刃地取得江东;而周瑜则巧施间计使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个军领。同是诈降,曹操派到东吴的蔡和了周瑜旗下的祭物,蔡中了甘宁的刀下鬼;而周瑜帐下的黄盖、阚泽却使曹操百万大军毁于旦夕之间,使得素来信奉兵不厌诈的曹操狼狈北逃。其中精彩场面,不必一一细表。相比之下,周瑜的智谋比曹操又略胜一筹。把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在善与恶、美与丑、优与劣的对比中塑造物的鲜明个,是赤壁之战刻画物形象的又一特。 第三、运用环境氛的渲染,展现物的风貌。 《三演义》对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常常描写物心理不作精雕细刻,它往往运用漫主义手法,借环境氛渲染,烘云托月般地展现物风貌。“群英会”、“草船借箭”对周瑜、诸葛亮格和刻划画,可见一斑。 三江吴魏兵,曹操输了一阵,锐顿挫;后周瑜又来侦察寨,积极备战,使得曹操对东吴一时无计可施。这时,自作聪明的蒋干出场。他认为自己和周瑜是同学,能够劝说他投降,便自告奋勇前往东吴逞之利。周瑜是何等聪明之,他“闻弦歌而知雅意”,料定蒋干是来作说客,于是将计就计,一手导演了一出“群英会”。群英会,先是夸耀江东殷富: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又夸耀江东兵精粮足,以此威示蒋干。然后描写周瑜若悬河,开怀畅饮,舞剑作歌,佯装大醉。宴会还没结束,就邀蒋干同卧,“和衣卧倒,呕吐狼藉”、“鼻息如雷”。蒋干本来劝周瑜投降,不料被周瑜说破,试想如何睡得着?及至看到蔡瑁、张允作东吴“内应”的书信时,若获至宝,忙于衣内。周瑜又假装梦中失言,帐外又有假报蔡张二“急切不得下手”的报,蒋干听后愈加信以为真,于是溜出东吴,回报曹操,以为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劳。结果使曹操当,致令蔡张二稀里糊涂就做了曹操的刀下鬼。为周瑜清除了一大障碍,因为二原系荆州刘表的部将,深得军之妙。在这里。小说借对环境的描写和氛的渲染烘托,把个群英会风流倜傥、假戏真做的周郎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来跃然纸。 赤壁之战中,对于诸葛亮料敌如神、神机妙算的描写,精彩莫过于“草船借箭”。我们看小说是怎样描绘这场无声无息的战斗的:首先,作者对大雾作了如下描述:“是大雾天,长江之中,雾更甚,对面不相见。”又引用前一篇《大雾垂江赋》来写雾的势:“接高天,下垂厚地”、“隐南山之豹,北海之鲲”。然后写诸葛亮的船接近曹军寨时的擂鼓呐喊和鲁肃的担心。而诸葛亮料定大雾之中,曹军必不敢出,仍然谈笑自如,只顾和鲁肃饮酒取乐。作者极力描绘浩瀚茫、隐接天的大雾,借以渲染这场战斗的紧张而又生动有趣的氛,而这出“戏”的导演者——大智大勇、料敌如神的诸葛亮的形象也就脱颖而出。连周瑜也不得不承认:“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以对赤壁之战中塑造诸葛亮、周瑜形象的艺术特,谈了三点。当然,作者塑造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还多种多样,比如说运用格化的语言来塑造物,也有不少功之,本文就不准备多谈了。 通过以三点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是写。即使是描写澜壮阔的战争,也要着重写战争中的物。《三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正是这样做的,它符合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也充分体现了这部战争小说最突出的特,显示了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应当指出,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历史的诸葛亮是有区别的,是作者精心美化、理想化了的艺术典型,诸葛亮了智慧的化。可以看出,他在们心目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是小说为他创立的。周瑜的形象也和史书的记载有所不同。陈寿的《三志》描绘了这个驰骋疆场将军的风姿和才干,但没有写出他格的严重弱点。而小说恰恰精心刻画了他思想格的复杂。因此,我们可以说小说中的周瑜形象比历史的周瑜更为鲜明生动,是艺术的真实。 赤壁之战是《三演义》最为精彩的篇章,它对于了解整部《三演义》的战争描写技巧具有代表,在塑造典型物形象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借鉴,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并不是说它就尽善尽美、什么都好,这不符合客观实际。它在思想就没有充分认识到民的力量,陷入英雄创造历史的泥淖。对于民力量的认识,《左传》、《史记》等史传文学中认为“民心可用”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三演义》思想的一大缺陷。在艺术表现手法,“至于写,亦颇有失,以致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如赤壁之战中“借东风”一段,就有点故弄玄虚,把诸葛亮写神一般,使有如读《封神演义》的感觉。这是由于作者受当时历史条件等因素限制的结果。然而,我们不能现代的眼光去苛求古,应该历史地分析它。总之,作者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匠心独具,韵味无穷,为我们塑造典型形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古代文学中的精华。今天,认真研究赤壁之战的写作特点,继承和发展这些民族精华,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答者: 胫下逆鳞 - 探花 十一级 12-11 14:13
这是真的呀.要相信事实相信科学
1/100 【题 名】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王欢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233-233 2/10
问题一:硕士毕业论文 大摘要 干什么用 摘要就是全文的重点的体现的啊!这个如果您有疑问我们可以帮您详细的解答,硕士论文是我们的强项! 问题二:硕士论
可以从这些方面回答:这些事摘要:都江堰工程2000多年经久不衰,富有成效的工程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江堰历史上的三级管理体制、岁修制度、闸坝与河渠的管理修
毕业论文降重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检测软件查重,然后再改呗,查重系统也很多,选个比较靠谱的,想万方之类的,出结果也快,价格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