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2

烧仙草AO
首页 > 期刊论文 > 温经汤实验研究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追风的夕夕

已采纳

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306 评论

彩色珊瑚

天下“妇人第一方”温经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加强了补气、补血、和血、行血、暖血、活血化瘀的功能,都调理的好了。

但是,现在要重点解决生殖区域的血液微循环的障碍,让这个功能,暖血、行血、补血、活化瘀血的功能都给他潜到我的生殖区域和子宫这个区域,重点解决血寒积结胞门的问题,怎么办呢?

我们就用麦门冬、半夏。

麦门冬降肺气,甘凉的,水润润的,入肺,所以降肺气最好的代表方、代表药就是麦门冬,当然你说杏仁也能降肺气,白色的入肺,百合降肺气,五味子降肺气等等,我们选一个代表麦门冬,所以麦门冬也经常配五味子。后世医家经常喜欢用麦门冬来滋阴润肺,燥咳的时候,没痰,里头有顽痰另当别论。无痰,咽喉不利,嗓子有点干呛干呛的,鼻子干呛干呛的,我们记着要想到这个麦门冬,他是根,长在地下土里头的,你把它拔出来,下边润润的,直接生吃,甜甜的,挺好吃的,润肺的,凉降的。

但是麦门冬用少了不行,你看这给了多少?一升,相当于现在200毫升,120克,大概有100克左右吧,这么大量,降肺气,需要使劲的给它沉降,量小了降不下去,所以在这提示我们要降肺气的话得用大量的麦门冬。

并且,这儿有一个底方叫麦门冬汤,就是麦门冬、半夏、人参叫麦门冬汤,治咽喉不利,你喉咙里头有东西,咽喉不利都可以用麦门冬汤,那么这里头包含了细节,就是麦门冬配半夏的思路。麦门冬降肺气,降肺气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肺这个地方,是我们三焦里头很大的一个储存痰的器官,叫肺为储痰之器,痰储存在肺浆膜腔的空隙当中,在肺里头。

麦门冬降肺气,就是把痰浊这个肺里头的痰水降下去,降到哪里去?肺与大肠相表里,说是大肠,实际上是胃肠道这个地方,顺着哪儿降呢?顺着我们的三焦膜系统,三焦膜系统是一张膜,连着的,不管大膜还是小膜,微观到每一个细胞膜,它不是独立的,它是经过折叠、折叠、折叠,无限制的折叠,把每个细胞都包住了,把所有的脏器也包住了,但是它是连绵不断的一张膜,我们的水道就在这个膜上,按照非常复杂的经络的那种描述,以虚拟矢量线的规律在流通运行。

这里头有水、有痰,就是稀蛋白,黏了就是痰了,降肺气降到哪啊?怎么降?出口在哪儿啊?

胃肠道。

所以,我们要引邪外出,给邪以出路,因势利导,用什么呢?用半夏。半夏这味药是辛温、燥,刺激特别大。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对黏膜的刺激特别大。半夏一吃进去,你要是没有保护措施,很容易把黏膜烧坏。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都是用生半夏,我们国家药典不让用生半夏,说生半夏有毒,毒性很大,其实不是大,而是生半夏对我们身体里粘膜的刺激非常大。例如你要是用不好了,量大了,不会配比了,对舌粘膜、口腔粘膜、声带、食管的刺激非常迅猛。你刚吃下去这个药,还没流到胃里头呢,就把口腔粘膜给你烧坏了,烧的你舌头上都烂了,喉咙就哑了,说不出话来了。刺激非常快,非常迅猛,刺激还非常大。

在温经汤里,半夏给了多少量啊,半升!大概也是60克左右生半夏,这么大的量啊,使劲刺激胃肠道,他要干嘛?刺激胃肠道黏膜分泌。

利用半夏化痰降浊的这个功能,用大量的半夏给他开去邪之门,从胃肠道里头让邪走出去,所以有化痰去浊降肺的作用。

如果咽喉不利,我们刺激哪儿去呢?半夏的作用靶点是胃和小肠,主要是胃,刺激特别快,吃进去的药都进了胃以后,他在胃里头待一会儿,胃这有两个门,一个是贲门,一个是幽门,胃下边有一个袋子,一个兜,他在兜里待着呢,吃进去的食物,药也好,水也好,都在那待会儿,然后从下边儿的那个幽门里头再出去。所以它在胃当中呆的时候,对胃黏膜的刺激特别大,马上就要把胃粘膜上那个痰浊脏东西给你刺激的脱落了,收出来,另外一部分,当然胃也好,进入小肠也好,也能有一部分进入小肠,它也会升清,小分子的半夏升清,升到哪去啊?升到三焦里头去化痰去了,化顽痰去了,化开的痰又顺着膜系统又流下来了。

我们的胃肠道这个地方一被刺激,胃肠黏膜上的痰和浊就人云脱落,脱落的地方,痰浊浓度就低了,全身高浓度的痰浊就会顺着这一张完整的膜,不管他怎么流动,不管他沿什么规律,他都会进入我们的胃肠道,给邪以出路。

通过这样的流程,这就是降胃气,化痰浊,它的本质是刺激胃肠粘膜的分泌和脱落,让胃肠道的痰浊的浓度变稀,全身上的痰,不管哪儿的痰,它会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地方扩散,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老祖宗早就知道这个规律,就按这么用的。所以麦门冬降肺气,降的劲儿不够,降到哪儿去啊?用半夏降胃气,化痰浊,让水流代谢很畅通,痰浊一行走,肺气、胃气、大肠之气统统一降,我们全身的能量跟血液循环的那个能量波就会往下潜。潜到哪儿去啊?潜到了我们的生殖区域、下焦,就把能量的循环,不管是水液代谢的循环,还是血液循环带水液循环,翻江倒海,把这个地方给它闹腾起来了。

淤血化开了,血也暖起来了,血也行起来了,麦门冬、半夏一通行,肺气一降,胃气一降,腹气一通,就让痰浊流起来,稀蛋白也流起来了,尤其是下焦,这就叫金生丽水。血一行,水一通,血管也通起来了,三焦也通起来了。子宫里头子宫膜上长有子宫肌瘤,就是痰水、血水这互结,也就慢慢化开了,卵巢,多囊卵巢,妇科的很多,盆腔囊肿了,都有可能迎刃而解。

然后下焦的生殖区域血也行起来了,子宫也暖和了,剩下的你说痛经了,什么月经不调了,来的早了,来的晚了,该来不来了,或者来起来没完没了了,这都是小毛病。

那么,大毛病是什么呢?你看我们有川穹,川穹能够解决头顶上的、头上的问题,有吴茱萸解决中间我们水的寒水,全身的陈寒,尤其他这个原理也是吴茱萸配半夏,好多组合,12味药,组合很大了。吴茱萸去陈寒的,半夏去陈痰的,降胃气、去痰浊的。有的时候这个痰浊又寒,陈年累月的堵在某一个地方,堵在哪儿啊?堵在胃,它的出口,我们垃圾的排放的出口都得通过胃和肠道,还得通过这儿刺激,全身的三焦膜系统,通过这儿给它引邪以出口。半夏是化痰的,吴茱萸是温的,一温一化,成年累月的陈寒,或者就相当于陈年累月的寒痰,黏糊糊的都糊在我们的胃膜上,那可不是吃什么东西就吐嘛。

所以,温经汤这个方子配合的从头到脚,从上焦到下焦都照顾到了,血分的、气分的,中焦的,化痰去浊的,降肺气的,面面俱到,你说治什么病?所以叫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用麦门冬嘛,血行起来了,水就通起来了,水通起来了,气还不通嘛,三焦里头的气都通了。

麦门冬,降肺气,让肺痛快了,胃气上逆,不能吃饭,不消化还肚胀,我用半夏,再不行了,我还肚子胀的不行,怎么办呢?加厚朴,行滞除胀,都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再拓展。

没用的去掉,我气不虚,人参不用了,或者少用点,我血不太虚,阿胶用它干嘛,不用了?要说温经,没有吴茱萸不叫温经。如果下焦冷的不行,芍药的量增加再加川椒。这个人还精神狂躁的,有可能是瘀血化热以后扰乱心神的那种狂躁症,我们可以合上去瘀血汤,甚至那个叫狂躁抵挡汤。我们还没讲到。

前面这一段我们讲的基本上就是基础。对一些初学者来说够用了。在桂林古本伤寒论里头,没有麦门冬和半夏,也就是只围绕着桂枝汤血的方向上拓展,这就叫温经汤。紧紧围绕着血液循环的方向来进行拓展,这是桂林古本的温经汤,在宋本里头加上了麦门冬和半夏,也照顾到了降肺气,金生丽水,然后能够让整个的能量下潜,同时通行三焦,同时让肺气往下降,这样的变化,范围更宽了,所以,应该以宋版《伤寒论》为准。宋版的比桂林古本的要毛病多,里头的条文乱,但是相对准。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这两个本可以互相参考。桂林古本补充了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一些不足。桂林古本就没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分,叫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是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二为一了,弥补了很多一些条文上的不足。

有专家说桂林古本非常好,并且桂林古本的伤寒论就在我们南阳的医圣祠里头供奉着的,应该说是伤寒论的第12个版本,但是仔细的揣度和研究,觉得桂林古本里头的东西浮浅,觉得有的东西是有点牵强,硬往上拽的,但是也是高人。可能是后世的子孙们、徒弟们,弄的境界比仲景原来的境界低一些,我们可以互参。临床上,用桂林古本的也都非常好。例如我们天下争论不休的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还是桂枝去芍加白术茯苓,在这就不探讨了,在桂林古本里都给解决了,其实没有必要。我们前面也讲了,上边有水,头上有水,用桂枝加白术茯苓,苓桂术甘汤或者是五苓散之类的。脚上有水,腿上有水,肚子有水,腰以下水肿,去桂枝用芍药白术茯苓。冷的时候,加附子,这没有必要争论。

以上把温经汤的方解了一下,还是这个思想,就把能量让它往下潜,引阳气则愈,哪有问题就把阳气引到哪儿,阳气也是一个全身的能量,也叫津液,不仅仅是血液,还有元气,都会引到下焦。所以你看,不管男人的问题还是女人的问题,分别给出来了这样的变化。女人更注重于血,就围绕着血做了很多的文章。男人更注重于精。但是你要有血的问题呢,你照样也可以用。有些白面书生,也有淤血,也有冷,你该用温经汤也用温经汤,都有用。但是女人更偏重一点。

我们还没有讲为什么它是天下女人第一方,天下女人美容第一方,天下女人不孕不育第一方。

温经汤,再加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你不想漂亮都不行。用好温经汤调好经,可以让女人年轻10岁,根本就不是梦!

93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实验论文

    实验研究类论文需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前导部分、论证部分和附属内容。一前导部分前导部分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引言。这部分是论文的主要提纲,撰写此

    shampooxi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实验研究相关的论文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研究论文 1实验设计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

    杏仁茶甜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实验研究论文的实验类型

    化学实验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实验内容和目的,通常将化学实验分为测量数据类实验、探究性实验(结论在后,体现发现和探索过程)、验证性实验(

    未暖rabbi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心理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心理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名称 :心理测量学实验课程编号:418012学时:10学分:1适用专业:应用心

    众有情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温胆汤的近代研究论文

    [1]陈瑞春. 论泻心汤类方[J]. 中医药通报,2008,02:19-22.[2]陈瑞春. 当归芍药散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8,04:56-57.[

    跑跑跑pa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