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26

萌萌哒蜗牛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兰亭集序的论文文献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imiko范范

已采纳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2 评论

小兔子好好

《兰亭序》是王曦之写的。

112 评论

天龙过江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245 评论

哈亮亮魔人

这个有点难度,我建议还是自己写,我相信这样的论文,自己写下来肯定会有所收获,要相信自己!

164 评论

静夜玄霜

<<兰亭集序>>书法鉴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介绍: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文章鉴赏: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在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上巳日,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其特点分述如下: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书法鉴赏: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参考文献: 经典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308 评论

绿草泱泱

没什么意义,就是一个序言。

261 评论

小笨猪seven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他是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拜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骞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王羲之性格耿直,富于创造,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作品流传情况:王羲之非常珍爱《兰亭序》,其后裔也是视作珍宝代代相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交弟子辩才保存,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兰亭序》珍藏在民间,唐太宗李世民心摹手追王羲之书法酷爱王羲之书法,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用各种方法手段派御史萧翼从辩才处赚得。得到《兰亭序》真迹以后,唐太宗便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命汤普澈、冯承素、赵模、诸葛贞各钩摹数本,分赐近臣。流传至今的冯承素摹本被专家认为最接近王羲之真迹。他说“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唐太宗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此后,历代《兰亭序》临摹本层出不穷。元朝,赵孟俯、俞和均临摹过《兰亭序》,赵孟俯传世临本就有多种。而明朝,董其昌、傅山、王铎等都以临《兰亭序》为乐事。传世本种类很多,有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的《定武兰亭》。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的《洛阳宫本兰亭序》,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士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颍上本”、“落水本”,等等。乾隆皇帝收集了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及明代董其昌等人临摹或书写的《兰亭》本子八卷(世称“兰亭八柱帖”),作为宫中珍品。后世学者不断翻刻、临摹,派生出几百种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这是《兰亭序》自身魅力所造成的,也与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分不开的。 作品分析章法结构用笔:《兰亭序》文章不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而且书法遒劲飘逸,打破成规,自辟蹊径,不落窠臼。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隽妙雅逸,绘景抒情,令人耳目一新。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与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大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乏丽趣。王羲之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在他以前,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

128 评论

shaaaronzy

找来一篇文章: 作者:折里溪 再谈《兰亭集序》的美学意义在《美学》课堂上,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兰亭集序》的插图,原本是作为书法欣赏出现的,但一再阅读之下,感觉《美学》课所涉及的美的本质、审美活动、审美形态、审美经验,乃至艺术和美育等问题,该文无不有微妙、独特,乃至有颇具系统的阐发,这一“发现”令人心动不已。后来,便以《美学论文:《兰亭集序》解读》为题,作为《美学》诸内容的引论,与同学们探讨过,终因立意悬险,恐有失古人之心,复将“美学论文”改为“美学随笔”。再后来,查阅相关论文,得读曹础基先生《试论王羲之的“兴怀”说——《兰亭序》的美学意义》,曰《兰亭集序》“是一篇古代重要的美学论文”,并具体阐释了“其“兴怀”说,实际上是对美感准确而全面的表述”,因之,“此文足以在美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位,乃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先生宏论可谓深获我心。先生十年前的文章,至今读来犹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愚者千虑,偶获一得,题为“再谈”,以表存先生蒿矢之功、接续先生之义也。 《兰亭集序》亦对美感作了分类,并提供了相关的心理学说明,犹为引人瞩目。 本来,中国美学本于阴阳二气之说,并因之作“情调演绎”,对美不乏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分类,但皆缺乏心理学说明,大致只停留在表象描述阶段;西方美学亦自柏拉图即隐含此等思想,但直至包尔克(Burke) ,初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类,经康德、席勒至叔本华出,才给出较为合理的心理学根据。王国维中西化合之,于《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即在王氏看来,“优美”者,“人惟于静中得之”,而“宏壮”,也即“崇高”或“悲壮”,人则“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此说与《兰亭集序》若合一契。《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与“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分美感为二,即所谓“优美”与“崇高”,并随后提供其差别的心理学根据就在于“静躁不同”。其中的“躁”也即王国维所云的“动”,所不同者,王国维从“静”之同一处着眼,故说“由动之静时”,王羲之的语境重在强调二者的差异,故说一“静”一“躁”,二者着眼的时段不同,其实质则一。 《兰亭集序》时代当然没有自觉的心理学以资利用,但其明快的审美直觉之心理学根据,我们亦可从上述《人间词话》所依据者可大致探测而知。 我们以《人间词话》为中介,揭示《兰亭集序》所蕴涵的美感分类思想及其心理学根据如上,可知二者颇为相契相合;但神契之处不止于此,二者亦同有一种审美取舍观,也即“美生于适”,“必其足以动人美感,而适合于“美的直观”之要件者,始成其为美”,也即事物之所以能成其为审美对象,得与主体的审美“理想”或“观念”相契合,从而,主体对“自然中之物”的“取舍”就在所必然。《兰亭集序》以“取舍万殊”来表明,而《人间词话》以“自然中之物,相互关系,相互限制(原稿此处有“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原稿此处删去“或遗其一部”)”透露的消息也即王羲之所云的“取舍”。 就具体语境而言,王羲之“取舍”说自足于“观”也即欣赏的角度,重在说明“优美”与“崇高”的不同,同时与人格相联系,为审美个性的差异也作了说明;而王国维偏重于辨析“自然美”与“艺术美”或者“纯美”的区别,从“表出”也即创作的角度,辩证地论证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不难顺次概括出他们都认为“美是一种实念的知识”,也即美是人与其对象在精神上相契合为一,这属于美的本质论。关于这一点,曹础基先生也谈到了,他称之为这是王羲之“对美感的定义”,其具体内容,先生认定的句子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我认为,与其说这个句子是“对美感的定义”,勿宁说此前的一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也是。因为,从行文逻辑讲,前句说美当如此,随后其形态有两种,再有后句从审美效果表明其实两种划分的实质是一样的。也即曹先生认定的一句和我认定的一句都是王羲之有关美的“定义”,只不过,前一句偏重于定义“美”或“审美”,后一句偏重于“美感”或者“审美效果”而已。换一个角度而言,《兰亭集序》也可以看作是王羲之与庄子的精神对话,而他有关美的定义,也即庄子所谓“神与物游”。正基于此,一般对其中“人之相与”解释为人与人相交往,我则认为应该是人与物相交流,不然“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似可想而得,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之所“寄”所“托”的对象,很难也说是人,只能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寄情于山水河川之类,只不过这种心与物的交流是发生在审美世界中的,是理性克显于感性,是精神性的,超绝的,过境的,也即“神游”是也。 至此,我们可以从结构上分析《兰亭集序》了。开头“永和九年”至“畅叙幽情”为一段,是实写,概述了雅集歌咏的情况;第二段断自“是日也”,是“追感”,也即从审美之前追忆,重点写审美过程,最后写了审美结束之后与现世世界相比较而“感慨系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交待了雅集之文写作的缘起,至“岂不痛哉”为终,通行本断自“夫人之相与”,难免有撕裂行文整体意蕴之感;余者为第三段,承接前文“死生亦大矣”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死生”的问题,提升了全文的思想境界。在文中,王羲之情思之路颇为曲折,由现实世界上升到审美世界,这是一层,再落到现实世界是一层,两相比较,而胸中遂生“感慨”而以之“兴怀”,写成诗文,又是一层,再追忆自己之“临文”并设想“后之览者,又是一层,而所谓“兴怀”说,只关涉由感慨到成文以及成文之后再览读之两环节,属于艺术美即创作范畴,不能统摄由审美到成文的包括自然美和艺术美形成的整个过程,所以我认为,与其用“兴怀”来概括,毋宁用文中另一个词“兴感”来概括更不致有越界之嫌而显得恰当。 这种结构分析带给我们的启示更在于:只有把王羲之的审美情思置于整个文章中,才能更恰当地挖掘出其审美学说和思想境界,从整体行文看,将审美置于“死生亦大矣”的思考之中,才是他的真正命意。文章开头,雅集的环境为高山流水,“茂林修竹,莫非入画”,且“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难免使人产生类似“逝者如斯夫”的生命流转之叹,而“畅叙幽情”之悠远玄邈的情思,即直指后文如“死生”之存在主义的问题,从而使引自《庄子》之孔子言“死生亦大矣”顿染一种莎士比亚所谓“生存还是死亡”的意味。而救济之道,求之于审美,亦是暂时的,“暂得于己”、“情随事迁”、“曾不知老之将至”,既表明审美的超越性,“吾丧我”,与“真我”合一,摆脱了充足理由的羁绊,又表明审美“假象”具有暂时性,乃至认识到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虚诞”和“妄作”,从而提高人的境界,如王羲之存其不朽于诗文、书法已传后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者,“感”此也。 由行文的整体结构分析,亦可得《兰亭集序》另外有关审美的几个关键问题。借助《人间词话》来疏通,《人间词话》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而“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不能不以之兴怀”,就是所谓“出乎其外”,只有如此,才能“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写出来,才能“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兰亭集序》与王国维所揭示的审美能力即“能观”与创作之关系,可谓丝丝相扣。而其中的“信可乐也”“快然自足”“向之所欣”之“乐”与“岂不痛哉”“临文嗟悼”“悲夫”之“悲”,一则揭示“美”之第一要素为“快”,一则表明了审美、特别是悲剧的“醇化”作用。 综上,再联系曹础基先生《试论王羲之的“兴怀”说——《兰亭序》的美学意义》,《兰亭集序》的美学意义在于:以中国特有的方式,尽管没有出现美及审美、美感等字样,但形象而恰当地定义了“美”、“审美”、“美感”与“艺术创作”及其过程,揭示了美的要素为“乐”,并对“审美形态”进行了分类,以“静躁”给出了心理学根据,以“取舍”观区分了“优美”与“崇高”,认为审美能暂时解脱人生意欲的烦恼,但依然不能解决“死生”问题,只能提升人的境界,净化人的灵魂,而“美丽之心”也即“美魂”,则是永恒的。

10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蝴蝶兰的毕业论文

    我家有一盆蝴蝶兰,它长得非常漂亮。花一搬来,鱼缸里的小金鱼都看得发呆了。 蝴蝶兰有两种颜色,分别都是桃红色和白色。桃红色的蝴蝶兰看起来非常富贵,五花瓣上有晶莹透

    Lydia胖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兰亭序的书法系论文题目

    学习书法,把唐楷钻研个透之后,要学行书时,马上就会被人提及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神龙本兰亭集序,是唐朝冯承素摹本。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

    花开旭航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兰亭集序主题论文怎么写

    读《兰亭集序》有感读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上,起初只是觉得里边的文字很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他的并没有太多。这可能也是许多人读书时的第一种感觉。或者说

    倒数第一丑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化工的论文集参考文献

    酶法双甘酯的制备论文字数:19829,页数:36摘 要 双甘酯(Diacylglycerol, DG)是甘三酯(Triacylglycerol,

    jason8612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兰亭集序知网论文

    书法鉴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miss无敌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