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电1301
楹联趣谈·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天赐,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文学家。弘治年间进士,授户部郎中。武宗时因上疏弹劾刘瑾专政下狱。瑾诛,官江西提学副使,后被革职。为 “前七子”之一。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扭转“台阁体” 冗沓文风有一定作用。著有《空同集》。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这是一副巧对。据说,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督学江西时,发现有位考生与他同名,一时兴发,特地出了这个上联叫这位考生应对,一方面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有意难一难这位考生。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上卿,司马相如是西汉大名鼎鼎的辞赋家。“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说,我是考官,你是考生,两人名字虽相同,实质是不相同。这上联出得巧,可是这位考生也对得巧。
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尔无忌,吾亦无忌”,意思是说,我俩虽同名,你不必猜忌,我也毋需顾忌。对得不亢不卑,不失身份,李梦阳听了感到非常满意。这位考生亦因此得到李梦阳的赏识与举荐。
这副对联还有一个巧处,蔺相如的时代比司马相如早,而恰巧魏无忌的时代亦早于长孙无忌,时代的先后正相同。同时,“相如” 的如字是平声,“无忌”的忌字是仄声,平仄亦正相对。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我的宝贝-童童
以李梦阳为主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其意义一是要隔断同宋代文化主流——特别是理学——的联系,二是为了追求所谓“高格”。李梦阳说:“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徐迪功集序》)在他们看来,各种诗、文体格,凡最早出现的,总是最完美的。所以,李梦阳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以盛唐为榜样;在散文方面,则最推崇秦汉。
“格”是对文学的总体上的美学特征的追求。除此以外,李梦阳还重视“调”——主要指诗歌音调的和谐完美。此外,他还提出一些写作方法上的讲究,如《再与何氏书》中所说“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等等。这些归纳起来,又统称为“法”。在当时,这样强调文学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对于促进文学的独立,使其与“道统”脱钩,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宋濂等强调“文道合一”者为维护道的独尊地位,无不贬斥对文学形式与技巧的探究)。
但是,虽然李梦阳所说的“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驳何氏论文书》),表明他并不主张僵板地模拟古人,所谓“尺寸古法”的要求实际上仍然造成很大的负作用。思想情感是文学中最活跃的因素,它需要文学的语言形式与之作相适应的不断调节变化。强调“古法”,在语汇、意象、音调、结构等诸方面总结出一套程式来,必然会成为形式的封裹。李梦阳的许多诗,确实容易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关键词:李贺 诗歌意象 美学特征摘 要: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荒诞幻、阴幽飒沓、设色秾妙、雕
李东阳的轶事典故: 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父亲带他觐见景泰帝,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景泰帝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 东阳应声对下联: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疯狂英语成功 故事 ,欢迎阅读! 疯狂英语成功故事精选 从一个英语失败者到…… CCTV英语演讲
是被美国人害死的,现在国外有本书讲的很清楚,我们国内不清楚
白天比较兴奋或是比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