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樱子
明代的巡按制度,作为其监察制度当中的重要部分,弥补了之前监察制度当中的不足,是中央和地方之间联络的桥梁。巡按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而且还能够为地方社会带来一定的监督发展作用。但与此同时,巡按制度当中存在的人治因素,使得"党同伐异"成为其代名词,甚至后期对巡按官员的权力滥用,也对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地方社会的退步以及明代官场更严重的腐败。
smiley0603
1、《伟大的“四五”革命精神万岁——纪念天安门革命活动三周年》《安徽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 2、《论魏忠贤专权》 《安徽师大学报》1980年第4期3、《“为国家爱养人才”——略谈张居正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 《阜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4、《隆庆万历初年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中国史研究动态》 1985年第11期对该文作了介绍,本文论点收入大型专业性文摘《中国史研究文摘》(1984年7-12 月)]5、《三杨荐贤小议》《光明日报》1980年3月19日(本文选入天津人民出版社《论智力投资》一书)6、《黄宗羲丧事从简》 《光明日报》1982年2月1日7、《“宰相之杰”张居正》 《文史知识》1984年第10期[本文收入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中华人物 志》(政治人物部分)一书8、《张居正家法》 《安徽史学》1985年第6期9、《论徽商的抗倭斗争》 《安徽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本文为提交1985年10月在黄山召开的“ 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会后《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对本文作了专题介绍。文章 发表后《中国历史学年鉴》(1987年)也对本文作了专题介绍。)10、《读书种子方孝孺》 《文史知识》1986年第12期(本文收入台湾《国文天地》杂志社出版的《中华人物志》一书)11、《“自分一腔热血少,尽将赤族报君王”的方孝孺》 载《中国历代名臣》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12、《“冷面寒铁”公——周新二三事》 载《廉吏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13、《殚心体国的理财家——周忱》 (同上书)14、《正直刚方一尚书——王翱》 (同上书)15、《兴利除弊、关心民瘼的年富》 载《廉吏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16、《夏燮生卒年月考》 《安徽史学》1990年第3期17、《知识性读物中的知识性错误》 《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4期18、《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中国历史学年鉴》(1991年)对本文作了专题介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1年第1期全文 转载]19、《“左儒右贾”辨—— 明清徽州社会风尚考察》 《安徽师大学报》 1991年第1期, [本文获1991 年安徽省社会科学期刊优秀作品三等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3期对本文作了介 绍。《中国历史学年鉴》(1992年)对本文作了介绍]20、《悔罪改过、著书传世的朱橚》 载《皇子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21、《两度被废、一进暴亡的朱榑》 载《皇子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22、《一代贤王、众藩楷模的朱椿》 载《皇子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23、《怙恶不悛、人称恶藩的朱桂》 载《皇子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24、《密谋反叛、自取灭亡的朱橞》 载《皇子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25、《明代的巡按御史》 《文史知识》1991年第10期26、《以杀立威、以酷行贪的王温舒》 载《贪官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27、《贵倾公卿、贿累巨万的淳于长》 载《贪官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28、《贪婪专横的刘瑾》 载《贪官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29、《贪婪无比、狼狈为奸的严嵩和严世蕃》 载《贪官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30、《朱元璋惩贪“剥皮实草”质疑》 《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独撰31、《夏燮的史学》 《史学史研究》 1993年第2期 独撰,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3 年第7期全文转载32、《明代的巡按御史》 载《中国历史百题》(第二分册) ,中华书局出版 独撰33、《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 《明史研究》第2辑 独撰34、《明清时期徽商的公关艺术》 《文史知识》 1994年第12期 独撰35、《明初削藩的悲喜剧》 《文史知识》] 1995年第7期 独撰36、《论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 《安徽师大学报》 1994年第4期 独撰,本文被人大复印报刊 资料《中国古代史》(二)1995年第6期全文转载37、《明史·代王传辨误》 《安徽师大学报》 1994年第4期 独撰38、《明初削藩的悲喜剧》 台湾《历史月刊》 1996年第5期 独撰39、《朱元璋惩贪果真“剥皮实草”吗?》 《北京日报》 、《论徽商的商业道德》 《光明日报》 、《论徽州典商的盛衰》 《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9年第5期全文 转载42、《张海鹏与徽学研究》 《安徽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43、《张海鹏与徽学研究》 《安徽日报》2001年9月21日C版44、《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 《安徽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45、《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本·前言》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版46、《树立优良学风 繁荣史学研究》 《安徽日报》2002年8月9日B4版47、《徽商与长江文化》 《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第3期全 文转载48、《徽商精神与现代经济》 《安徽日报》2003年4月11日B4版49、《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与张明富先生商榷》(《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4年第3 期全文转载50、《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5年第2 期全文转载51、 《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5年第3期 全文转载获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52、《双子星座:徽商、晋商比较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6年第2 期全文转载。53、《徽商:商业社会的精神关照》,《北大商业评论》 。54、《论徽商对“三农”的贡献》《学术界》, 《新华文摘》进行论点摘编55、《一文钱创大业》,《青年徽商》创刊号()。56、《信心与黄金》,《青年徽商》。57、《文化是徽商之魂》,《徽商》。58、《徽州典商:与惩的故事》,《徽商》。59、《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学术界》,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60、《徽商与戏剧的不解之缘》,《徽商》。61、《徽商与收藏》,《徽商》。
小可憐兒
明太祖朱元璋
贪官污吏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在古代封建社会当中一直存在着。因此,古代的统治者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也就是古代的监察制度,用以弥补官僚制度当中的漏洞。在这其中,明代的巡按制度,的确是最具有特色以及发展的较为严密完善的一种监察制度。明代的巡按制度,通过赋予巡按官员监督地方的权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其蕴含的人治色彩,为明代的地方官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明代巡按制度发展成熟,促进了明代监察制度的系统性发展
作为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监察制度,明代的巡按制度补充了之前监察制度当中的不足,促进了当时的监察制度的系统性发展。而明代巡按制度的完善发展,主要体现在立法和管理两个层面上。
立法层面的成熟——为监察制度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巡按制度在永乐时期正式成立,到了弘治年间才发展到比较成熟的地步。在这个时期,巡按制度已经在当时的主要法律当中有所呈现,并且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规划。
明代官员
当时的法律主要规定了巡按制度的实现程序以及巡按官员的权力程度。明代的主要法律《大明律》也对当时的巡按制度有了一定的呈现,并且对于巡按制度的实施细则也进行了规定。
《明史》当中也记载了巡按官员巡视地方的具体考核标准:"考满,论一身所历之俸,其目有三:曰称职、曰平常、曰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而当时其他的地方性的法律,同样也规定了当时的巡按制度的实施礼节和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为《大明律》当中的规定提供了一些补充。因此,从这一个方面来看,巡按制度立法层面上的完善,其实也为当时的监察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管理层面的发展——避免了管理不善带来的漏洞除了在立法层面上的完善之外,明代的巡按制度还在管理层面上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弥补以往监察制度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官员办案
当时的巡按制度的出行程序和具体的官员权力内容,都有了具体的规定。首先,在于出行程序方面,巡按官员要想出行,必须先去申请备案,回来之后也要报备;其次,在巡按官员的具体权力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禁忌性内容,包括出巡礼仪和一些规范性行为等等。对于巡按官员的出行程序和官员权力的规定,能够将巡按官员的权力量化,弥补巡按制度当中存在的一些管理漏洞,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巡按制度的完善,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发展
巡按制度作为明代监察制度当中的重要部分,与其他的监察制度相互配合,不仅仅维护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皇权的集中,而且也能够促进地方的各方面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助力。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促进了中央权力中心的政权稳定对于中央来说,巡按制度能够保证中央对地方实行严密的控制,巡按官员也就是中央权力的化身,所以巡按制度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央的权力。
官员巡视
当时的巡按官员出巡到地方,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上传下达。巡按官员在到地方下达中央命令和制度安排的同时,还要去直接进行考察工作,了解地方发展状况,从而监督地方政策的落实,达到中央监控地方的目的。
因此,作为中央和地方的联络桥梁,巡按官员能够及时将地方状况上传到中央,有利于中央及时加强和调整对地方的管理政策。巡按制度能够让中央及时了解地方的状况,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中央权力,避免地方势力的壮大威胁到中央。
巡按制度中的监察因素,能够对地方政权发挥有力的监督作用除了能够对中央产生积极作用之外,巡按制度本身所蕴含的监察因素,还能够对地方政权发挥有力的监督作用,从而能够促进地方的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巡按制度对于治理地方的贪官污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巡按官员在各地的巡视考察,能够及时帮助中央识别一些贪官污吏,从而能够整治地方的官场风气。
"两袖清风"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当时的巡按官员于谦的,于谦本人十分清廉正直,在其任巡按期间,对地方的社会氛围有着很大的改善作用。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明代的巡按制度能够对地方的贪官污吏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打击作用,及时整顿地方官场风气,从而促进地方发展。
于谦
法治还是人治?巡按制度强烈的人治色彩,带来了权力的滥用
除了带来的积极作用之外,因为巡按制度当中蕴含着非常强烈的人治色彩,因而也带来了巡按官员的权力滥用,从而带来了权力异化的现象,反而带来了巡按官员的腐朽现象。
代表中央权力的巡按制度,具有强烈的党同伐异的人治色彩巡按制度的出现,其实也代表着皇权的加强,从而也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人治色彩,而巡按官员的权力,其实也就来自于皇权。巡按官员作为一种监察性质的官员,相当于“中央特派员”,下基层考察,其实就代表着皇帝的眼睛,因此巡按需要皇权的保护。
巡按需要到地方进行巡视,那么必定需要皇权的保护才能够保证其作用能够被重视,而巡按如果需要对地方政务进行干涉,也需要皇帝的旨意。那么这种存在于法律层面上的巡按制度,其实全权就受到了皇帝一人的管理,因此巡按制度成为了皇权的一种呈现。
明代文官
《宪纲》中规定:"凡纠举官员,生杀予夺悉听上命。若已有旨发落,不许再劾。"
如此一来,巡按制度也就成为了人治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了皇权滥用的正规名头。"党同伐异"是对当时的巡按制度的过度利用的最好形容词。
巡按官员监察权力过大,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滥用除此之外,巡按官员作为皇权的代表,其权力是非常大的。据《明经世文编》记载:"两司见御史,屏息屈躬,御史出入,守令门跪"。可以说,巡按的权力完全大过于其他两司。
虽说明朝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清廉正直的巡按官员,为地方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其实更多的是被权力腐蚀的一些巡按官员。巡按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弹劾,能够使得地方官员被撤职,如此大的权力使得一些巡按官员也开始铤而走险,收取贿赂。
而地方官员为了满足对巡按官员对贿赂,也会从百姓身上克扣赋税,从而带来地方经济的退步。巡按官员的权力滥用,基本上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而监察权力的滥用,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倒退,带来不利影响。
明末起义
巡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地方政治风气,在后期失效
巡按官员的权力滥用,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地方官场的风气,这也就使得巡按制度的监察作用,在后期完全失效。
对于巡按官员的管理不够完善,对地方官场带来消极影响因为巡按官员的权力直接来自于皇权,所以极少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限制,从而对于巡按官员的管理也不够完善,从而造成了后期的巡按官员对地方事务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的后果。
最后甚至造成了,巡按官员的一己之言就可以评估地方官员的好坏的后果。这种权力对极度扩大,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巡按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在位不司其职的巡按官员没有承担一定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监察作用和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而且还搅乱了地方的政治风气,给地方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巡按制度无法确保巡按官员的权力能够被合理利用,失去作用也正是因为巡按官员的腐败现象的产生,巡按制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监察作用,沦为一种表面形式,在后期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地方官员对于巡按官员的贿赂在巡按制度发展的后期已经达到了顶峰,而这种受贿的盛行,也使得巡按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官员巡视
本来是用来根治腐败的巡按制度,却因为巡按官员本身的权力滥用,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地方吏治的腐败现象,也造成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最终的巡按制度也无法确保巡按官员的权力能够被合理利用,反而造成了巡按官员的权力异化,最后也失去了其原本所应有的监察作用。
总结
明代的巡按制度,作为其监察制度当中的重要部分,弥补了之前监察制度当中的不足,是中央和地方之间联络的桥梁。巡按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而且还能够为地方社会带来一定的监督发展作用。但与此同时,巡按制度当中存在的人治因素,使得"党同伐异"成为其代名词,甚至后期对巡按官员的权力滥用,也对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地方社会的退步以及明代官场更严重的腐败。
的主要来源是从卫所官中抽调。由于卫所官调任为营官很普遍,卫所官职中的都指挥使司一职,为营制借用。卫所制中的都指挥使司,为地方卫所的最高官员,但都司一职作为营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从这么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是社会注意的优越性,第二是"特色"的优越性。 一、社会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
一、 合同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一)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及内涵法律原则指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在内的整个法制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法律准则。它是储存于法律规定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2005年3月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
是毕业论文还是发表的论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