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uo0911
我才写完毕业论文,简直是折磨!我把我们系的题目给你,参考看看吧。我写的是文化类的。其实文学和文化类要比翻译和教育类好写得多,网上可以找到的参考资料也多。 英美人文和历史研究: 1,从跨文化的角度谈汉英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 2,论美国垮掉的一代 3,美国牛仔的成功之路 4,文艺复兴在英国文学史中的作用 5,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与面子 6,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 7,西方节日的变迁及文化内涵 8,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我就是这个题目) 9,中美教育制度及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 10,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11,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12,英汉商标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13,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 14,浅谈英美姓氏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15,中美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的比较 16,《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文化 17,《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18,浅谈美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 19,论美国宗教与政治 20,《圣经》的文学性及其对中西文学的影响评述 选题注意事项: 1,选你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毕业论文是个浩大的工程,要是不能写自己想写的,相信我,在这漫长的写作时间里,你会相当痛苦的。 2,题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则不好驾驭。最好是那种“从小角度看大问题”的题目。例如,我写喜福会这部电影,电影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分别有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等。但是我以一部电影为出发点,这个角度就比较小。话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在太多了,但是我只从喜福会这部电影出发,所以范围就缩小了。再者,没什么人写这个电影,所以也不容易和别人雷同,不是被写滥了的题目。 3,这个题目是好找资料的,毕竟是本科论文,不是研究生或是博士的论文,写作水平有限,平时最多写写几百字的作文忽然要写几千字,想必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内容不可能完完全全出自“自己”,于是就要大量的从网上,参考书上,图书馆搬来。所以最好就是找参考资料比较多的题目,切忌是参考,不是照搬,可以PARAPHRASE里面的内容到自己的论文。 差不多就这些了,我觉得这几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几个拿不定主意的题目,可以找论文指导老师问问看,当时我开笔写论文前,都找老师问了,老师比较有经验,他应该可以给你很多建议。
洁博利郑少波
爱情如此之美,值得生命为之,闪闪发光。 ————————题记 (1) 文艺不分国界,灵魂向往高贵。 蒂安是一个想拥有爵士乐酒吧、事业上不太如意的钢琴师。而米娅则是一个痴迷表演、想要踏入好莱坞的面包店店员。 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人,在一次高速公路大堵车的情况下,有了第一次,却不太美好的见面和打招呼。 没多久,好戏再次上演。 这回更尴尬,她恰巧看到他擅自更改演奏曲目被酒吧老板当场开除的落魄场面。 她,想上前问候一下,恼羞成怒的蒂安,与她迎面撞个满怀。 看着悻悻而去的他,她感慨不已。 (2) 爱的缘分一旦来了,躲都躲不掉。 party上,两人又碰到一起。 怀着对彼此的好奇心,他们开始了详谈与交往。 她不喜欢爵士乐,他就带她去实地了解这门艺术,从而有了全新认识。对他的欣赏之下,爱屋及乌的爱上爵士乐。 不久,这对将文艺视为生命的男女,相爱了。 (3) 偌大的洛杉矶,两人的梦想,是那样渺小。 不甘平庸的心,始终在尝试着去靠近远方的目标。 紧张又忙碌的岁月,他们,相互学习与督促,彼此关心和疼惜,爱情与梦想同时进行着。 多次试镜失败,让米娅有些心灰意冷,对演员梦已不抱希望了。 得知这次难得的电影选角机会,他劝说她再去争取一下。主动陪她一起去。 我想,但凡有一点点的私心,蒂安也不会陪她到去试镜的。 他,太热爱自己的音乐梦想了,自然理解女主角对演员梦想的那份痴狂。 他,发自内心的爱她、想去成全她。 (4)米娅等待试镜结果,即忐忑又纠结。忐忑是因为怕再次落选,纠结是因为担心如果选上,她就要去外地发展,这段恋情可能就戛然而止。 爱你的人,更愿意去懂你。 蒂安宽慰并鼓励她勇敢的去追求梦想,去放手一搏。 分开在即,他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他会永远爱她。 她感激庆幸:拥有过这么一个了解理解自己的男友。 后来,她成为了著名女演员,他成为了爵士酒吧老板。 她,结婚生子,家庭美满。 他,孑然一身,事业有成。 再后来,两人偶然遇见。 这瞬间,有感动,有心动。 这时间,一切言语,皆显多余。 结尾时,米娅优雅转身,暗怀期待的望向舞台上的蒂安, 四目相对,她莞尔一笑,点头致意,他会心一笑,温暖回应。 天空没有留下候鸟飞过的痕迹,但我们已相爱过。
吃买吃买吃买
当《爱乐之城》最后一幕定格在米娅和赛巴斯蒂安重逢的时候,我的心情既复杂又沉重。我清醒地意识到,达米安这一次又想通过电影这个“做梦”的媒介,带给观众一个既残酷而现实,深情而又隽永的爱情故事。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必须要有一个曲折而迂回的剧情。不过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概念瞬间被本片的出现而打破。《爱乐之城》仅需透过清汤挂面般的朴素的剧作,简略而纯真的人物关系就让整部影片立了起来,这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出色的叙事能力和技巧是分不开的。 《爱乐之城》所要讲述的母命题依然是关于“理想遭遇现实”,但这一次导演收起了愤怒,而用最细腻质朴的语言来讲述故事。电影里的艾玛·斯通饰演的米娅是一个不得志的演员,她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屈居于某个咖啡馆里工作,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追逐演戏的热情。而瑞恩·高林斯饰演的赛巴斯蒂安是一名痴迷传统爵士音乐的乐手,他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酒吧,这样,便能够为观众演奏真正的爵士音乐了。两个失意的年轻人,在音乐和舞蹈的交流之中,碰撞之下逐步升华感情,他们相互勉励,朝着彼此的理想逐步迈进。 我们很难嘲笑两人的纯真,反而还会被他们的言行举止所感染,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执意追逐梦想,不完全妥协于现实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片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如果你沉迷于怀旧,又谈何革命和创新?”这难保不是导演曾接受过的告诫,尽管如此,达米安依然通过《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找寻着他内心最原始的冲动。 毫无疑问,本片最令人心生向往的,莫过于那些动听的歌曲与故事主体的相互穿插。这对于歌曲创作的意境和剧情铺排的细致程度都是难度不小的考验。尽管歌舞场面在本片中占有着一定的比重,但达米安并没有让它们喧宾夺主,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男女主角沐浴在爱河中的愉悦,或是迷失在现实中矛盾而又悲伤的心境。同时,它们也为本片的浪漫主义色彩起到了加分的作用。 在很多同类型电影中,歌舞场面的运用往往给予了观众逃避现实,向往理想的借口,《爱乐之城》中的歌舞元素有着异曲同工的修饰作用,唯一不同的是,她捍卫了片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纯洁性,尤其当两人在街头随心所欲地舞蹈,或是那个飞向星河,翩翩起舞,深情相拥的场面,宛若一个架空于现实世界的童话故事。 不过达米安也是务实的。很快,所有让人迷醉其中的的浪漫幻想,便被瓦解得支离破碎。成名后的米娅和赛巴蒂斯安各奔东西,而将两人联系起来的,是一串串教人熟悉的旧日的音符,此时影片前半段那些动人的旋律,在一瞬间全都演变成观众和主人公脑海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们与两人的现实处境和关系,无形之中构成了令人唏嘘的,强烈的反差和冲撞。 人们钟爱欣赏文艺爱情片,因为人类有生俱来的本能——成人之美。台湾有部文艺片叫《逆光飞翔》,故事同样讲述男女主角如何逐梦,不过他并没有像《爱乐之城》这样狠狠地毁坏观掉观众的愿望,就是生怕违反了”规则”。但达米安却试图通过这样那样的遗憾告诉观众,那些凝格在时间里的记忆符号,何尝不是最灿烂的永恒。 其实长久以来,好莱坞歌剧片被视作是亚文化类型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贵气高傲的。所以达米安试图通过两个具有亲和力的年轻偶像——瑞恩·高林斯和艾玛·斯通,拉进本片与年轻观众的距离。电影中,两位主演展现出了不俗的音乐才华和表演水准。尤其是唱歌和台词相互切换时,情绪递进的要自然流畅,不露痕迹。要知道,任何精湛的演技离不开足够的交流和环境的反射,否则就会显得空洞乏味。其实影片一开始时,两位主角在处理表演转换时还未完全把握好,到了中后半段便渐入佳境,浑然天成了。 有人曾说,本片是达米安写给“洛杉矶的一封情书”,的确,电影中所为我们展现的洛杉矶是个浪漫之都,同时也是一个梦想的起源之地,不过我认为这个故事并没有很浓烈的地域色彩。要理解米娅和赛巴蒂斯安的情愫并不难,当我们进入社会后,理所当然地会步入婚姻的殿堂,然后生儿育女,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生活,有时当爱情面对现实生活的考量,难免会变了味道,此时此刻,我们反而会回味那个为了理想而共同努力,不带任何功利和物欲的情感。 本片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公开放映时,就获得了不俗的评价。在今年更是获得奥斯卡奖14项提名,可谓是大放异彩。虽然本片仅有三千万美元的制作费用,但它通过真挚自然的情怀,对洛城都市人文气息的展现,拥有着不可用奖项来衡量的艺术价值。如果西方观众们还停留在王家卫《重庆森林》式”秋刀鱼罐头会过期,爱情没有保鲜”那个爱情稍纵即逝的年代,那么达米安用《爱乐之城》证明了一点,流淌的韵律并没有什么保质期,当那似曾相识般的韵律一被奏响,我们还是会陡然随它穿梭回那个为梦想而活的青葱岁月。(文/麦克疯说电影)
《红星染血,红旗飘扬》《壮烈红星,鲜红热血》《飘扬热血的红旗》《血染五星红旗,志染九州大地》《献出生命,收获荣誉》《祖国儿女》
看过张爱玲许多作品,也看过一些由张爱玲的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最喜欢的莫过于《倾城之恋》。第一次知道《倾城之恋》是看了由陈数和黄觉主演的电视剧版《倾城之恋》。看完
1、从故事本身来分析《爱乐之城》或许并非难事,从绚丽的歌舞场景中清醒过来后,追求深度和层次感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大失所望,因为电影名气太大,而故事似乎太简单——简单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
起源 吸血鬼-德古拉吸血鬼传说起源于人类对血的崇拜和恐惧。 一方面血是灵魂和生命的象征, 而另一点上他们又把血认为是灾难不祥的标记。 “我对以色列的孩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