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3

珊珊来了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东南亚民族音乐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ngelababy今

已采纳

同学,你哪个学校的??好聪明哪。。。。。

150 评论

小怡子乖乖

1、略述东亚音乐文化区概况。2、略述日本的传统音乐体裁、乐器及其代表性作品。3、略述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体裁、特色乐器及其代表性作品。4、略述蒙古的传统音乐体裁、特色乐器及其代表性作品。5、试比较日本歌舞伎、能乐与中国戏曲的异同。6、试比较日本雅乐与朝鲜半岛雅乐的异同。7、以蒙古民歌、马头琴及其音乐为例,试谈音乐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关系。8、略述东亚传统音乐的特征。第一章 东亚音乐参考答案:1、略述东亚音乐文化区概况。东亚音乐文化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这些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接受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的音乐美学观、传统音乐种类、体裁形式、乐器、乐曲、乐调、乐谱、音组织、旋法等音乐形态特征,也曾被它们吸收过,并施重要影响于东亚各国,形成了东亚各国所共同具有的音乐艺术特征。与此同时,东亚各国又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文化观点对它们进行了改造、变化,因此造就了各国所特有的音乐种类、体裁形式和音乐美学观、音乐形态特征。2、略述日本的传统音乐体裁、乐器及其代表性作品。音乐体裁:雅乐、声明、能乐、歌舞伎、民谣与民俗艺能以及冲绳音乐。比较常使用的乐器有:琵琶、筝、尺八、三味线等。(1)琵琶乐:萨摩琵琶代表作品有《武藏野》《石堂丸》《龙口》《时雨曾我》《曲垣平九郎》;筑前琵琶代表作品4弦的《湖水渡》、《菅公》等,5弦的《衣川》、《小栗栖》等。(2)筝曲:有《六段》、《八段》、《乱》等纯器乐曲;地歌中,有《四段砧》、《冈康砧》等准器乐曲。(3)尺八乐:代表性曲目有使用于宗教礼仪中的《虚空铃慕》、《真虚灵》、《钵返》等;以艺术性为追求目标的《鹿之远音》、《鹤伏窝》、《黄昏曲》、《三谷菅垣》等。民谣曲《割干切歌》、《江差追分》等。(4)三味线音乐:三味线音乐指的是使用三味线伴奏的声乐曲。作为三味线的器乐曲,只有地歌的《四段砧》。3、略述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体裁、特色乐器及其代表性作品。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雅乐(正乐)、民俗音乐、宗教音乐。在朝鲜半岛的传统乐器中,玄琴、伽倻琴、大笒是三件最有特色的乐器。4、略述蒙古的传统音乐体裁、特色乐器及其代表性作品。蒙古的传统音乐大致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含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是民歌中的长调、短调、浩林呼麦以及乐器马头琴。5、试比较日本歌舞伎、能乐与中国戏曲的异同。)6、试比较日本雅乐与朝鲜半岛雅乐的异同。7、以蒙古民歌、马头琴及其音乐为例,试谈音乐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关系。(略)8、略述东亚传统音乐的特征。东亚音乐文化区在音乐审美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的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的节拍和节奏;(2)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3)渐变的音乐结构;(4)音响表现形式的单音性

292 评论

士多啤梨cake

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朱海鹰先生编著的这本《东南亚民族音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东南亚民族的源流、生存环境、生产劳动、历史变迁、宗教影响、殖民统治、民族思维、频繁的战争、科技发展、教育与民俗等方面,再通过史料与文化特征,从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碰撞、融合、变异、发展,去剖析东南亚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从而批驳欧美史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长期以来将东南亚列入“印度化国家”、“印度教化国家”的偏见。进而使这本专著能够依据人类文化发展的真实状况,从文化本质上来解析东南亚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355 评论

wanguofang

北方的蒙古早原上,在西北的广大地区,世代流传着灿若凡星的各种民歌。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 民歌,深切的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经万人之口,通万人之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因此,一切欢乐和痛苦、无奈和愤怒、爱意和离伤、热烈和谐谑......种种感情都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到民歌中来。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他们有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这就要求一定要用自己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劳动人民创造民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如《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一片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川江船夫号子》、《打夯号子》等表现了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而《长工苦》、《揽工歌》则倾吐了遭受欺凌压迫的长工们的悲苦情怀。 在山东,一说起民歌,大多数人一定都会提起《沂蒙山小调》。小调还被称为“家曲”,在演唱时不受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方言结合紧密,包孕着浓郁的民歌情调,展现绚丽的乡土风姿,深受人们喜爱。小调像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小调的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加上衬词的穿插,很有特色。小调歌词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浓缩着不同的风华,是历史流光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表述。 民歌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非常真实和深切的,是劳动人民心声的深切体现。 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很广泛,其居住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以上,如此广阔的地域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辉煌的音乐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一样,都对中国的音乐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历史上的多次民族融合,使各民族的音乐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性。而伟大的中华民歌就是各民族音乐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结果。民歌就在这一次次的交融中相互学习并被劳动人民广为传唱,正是这样一些朴实真切的民歌,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团结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用民歌这种表达方式传达生活的幸福和民族的团结。所以数,民歌是各民族共同的结晶,是民族凝聚的纽带。 民歌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黄土民歌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黄土人民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先辈们特别不容易,他们需要凄凉婉转或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民歌就是他们心灵的呼喊。 虽然身在湖北的我从未亲睹黄土地,但我知道我的心连着那片土地,那是中国的脊梁,背负着民族沉重的历史,承受着长久的苦难。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为缓解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压抑感,创造了这样一种具有浓浓黄土味的黄土民歌。民歌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是先人生活的记录。不懂得黄土地,不懂得黄土地上的人们,就无法读懂中国。江南小调让我们认识阴性的中国,黄土民歌则使我们了解阳性的中国。听黄土民歌,你会想到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和浑黄浑黄的黄河水。黄土民歌是中国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黄土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剽悍,加之茫茫的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的直接影响,大部分黄土民歌粗犷、豪放、高亢而挺拔,极富阳刚之气。黄土民歌就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的,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说唱音乐中的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曲种;“河北吹歌”等乐种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歌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所以说,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曾经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作为大学生,只要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的倾听音乐,就会越来越多的获得音乐美感。而对于民歌,要在倾听民歌的前提下主动去体验民歌,这样就会产生自己对民歌的感受和理解。作为一个大学生,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多,求知欲的盛切,如果对祖国民歌知之甚少,当在事业上成功时,会感到自己感情深处的欠缺。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歌。除了通过反复的“听”,还需要理性的去理解民歌作品,与审美体验相结合,才能进入一个更崇高的情感境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一个各种文化、各种潮流交汇撞击的时代,中国人不能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不能丢掉自己的民族特征。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当为保护和延续这些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做出贡献。愿真正的民歌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绝响。 一、《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任务除了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外,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歌舞和歌曲。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吹奏乐器——陶埙。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56年)就曾出现过庞大的宫廷乐队。特别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音乐高度发展,处于当时世界音乐的先进行列;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音乐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二、 民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意性,也就是烘托一种精神氛围,一种心灵感受。比如《高山》、《流水》,并非直接对景色进行细致的描写,而是写情,以情见景。正如子期所说----“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志在流水”,是 “志在”,而非景在也。在这里,有人会认为笔者把写意(和写实相对)和写情混为一谈了。但实际上,写意描绘了客观事物经过心灵投影之后的影象,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人的感情的加工,并进一步抽象化为音乐形式表露出来,落在纸上而为谱,发于声则为乐。民乐的这种写意性与民乐体裁大多为独奏或少量乐器合奏,而很少有乐队合奏、协奏这一事实十分吻合。大型乐队长于细致入微的景物、色彩描写,精于大范围气氛的烘托,而心灵深处的意境所至,则是独奏和少量乐器合奏的专利。在西洋古典体裁中,最贴近心灵的是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之类,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里,要告诉大家:听听民乐吧,你不会失望的。民乐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性----写个人之意,抒个人之情。这与西洋音乐中的室内乐很相似,但在民乐中似乎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与西洋交响音乐相匹配的体裁与作品。不只沉浸在个人情致里,而是反映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的音乐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江河水》等,但是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应当说,过于强调意境,过分地沉浸在个人世界中严重地限制了民乐的发展,使民乐的音乐体系没有达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广度和繁荣程度。这是十分可惜的。你听民乐,大部分时间不会感到酣畅淋漓、热血沸腾,也不太经常感到缠绵悱恻,美得醉人,但它却能充分调动起你的心灵(如果你真的在听的话),让你产生一种意境、氛围,并融化在其中,从心底里产生最细致、最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民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

96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族音乐杂志

    费了半天劲,找到了以下这些:《人民音乐》月刊,1950 年创刊简 介: 音乐艺术理论刊物。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对音乐演出及各种音乐活动进行报道和

    老猫啊老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民族音乐欣赏论文

    一些乱七八糟

    小剑201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民族音乐论文格式

    关于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写论文时总是无

    jessiemaoma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东南亚民族音乐论文

    同学,你哪个学校的??好聪明哪。。。。。

    珊珊来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少数民族音乐论文

    音乐类的论文可以参照艺术评鉴杂志社,之知网收录的。

    五爷威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