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扩展资料唐代仕女图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虢国夫人游春图》重人物内心刻划,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著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著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作描绘一群骑马执鞭,徐徐前行的游人第一个是中年从监(一说男装骑者应为女性:透过纱质的幞头,可看到挽起的发髻,鬓角是一缕长发丝,这是女性的鬓发),乘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着虾青色窄袖侧领衫,袖口有描金的鸾凤团花。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乌黑的头发左右分开,梳成两个长长的发髻,这是当时仕女的一般发式。少女着胭脂红窄袖衫,下衬红花白锦裙。在少女左方略后又一个乘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粉白色的圆领窄袖衫,与黑马形成鲜明的对比。疏朗的三骑成为前导,紧接着便是簇拥的五骑,其中前两骑,便是虢国夫人姐妹。她们并辔而行,都乘着浅黄雄健的骅骝。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她双手握缰,右手指间挂着的马鞭直线下垂。她那丰润的脸庞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来面目。她的鬓发浓黑如漆,高髻低垂,体态自若。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团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露绣鞋,轻点在金镫上。在虢国夫人左面与其并辔前行的是韩国夫人,其装束一如虢国夫人,惟衣裙颜色与之不同。她侧向虢国夫人作似有所告状。在虢国夫人姐妹之后,横列为后卫三骑。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的幼女,神情显得矜持,眉眼间流露着小心谨慎的表情。幼女左手把住鞍桥,态度十分安详。侍姆右侧的中年人也是从监,装束与前一从监相同。左侧红衣少女装束与第二骑少女亦相仿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仕女图
汉宫春晓图估计大家也听过,其实很简单的,它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其实就是非常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汉代宫女的生活图,在技法上面我说不了太多,但是画的感觉就是整体的非常干净整洁,极具特色,画风也非常的大气,多的也不敢多说了,下面交给更加专业的人,所以汉宫春晓图赏析论文和内容揭秘送给大家! 汉宫春晓图的内容揭秘 《汉宫春晓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用长卷的形式描绘后宫佳丽百态;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故事。 除却各仕女群像之外,亦融入各种文人式的休闲活动:包括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等。 画作自右往左依次为: 最右方的宫廷外景,晓烟中露出柳梢,花柳点出“春”,晨烟点出“晓”。围墙内一湾渠水,鸳鸯白鹇飞翔栖息。 一宫女领三孩童倚栏眺望水上飞鹇。宫室内两宫女冠袍持宫扇,似待参加仪仗。 一宫女凭栏望窗外孔雀。两便装宫女,一饲喂孔雀,一依傍门后。 户外一人提壶下阶,三人分捧锦袱杂器侍立,一后妃拢手危立,注视宫女灌溉牡丹,牡丹左方一女伴随两鬟,一鬟浇花,一鬟持扇,上方填画屋宇阶棂。 有一树似梨开白花,树下有人摘花承以金盆,有人采花插鬓,有人持扇迤逦而来。再左平轩突出,轩内女乐一组,有婆娑起舞者,有拍手相和者,有鼓弄乐器者,有持笙登级者。轩后屋中两人正在整装。阶下六入围观地下一摊花草,同作斗草的戏,其余两人正匆匆赶来。上方门内两人却罢琴卧地读谱。 正屋一大群人,弈棋、熨练、刺绣、弄儿,各有所事。阶下六人,捧壶携器闲谈。左厢两人弄乐。再左正屋中一人似后妃,画工为的写照。另有十余人拱卫侍从。 最后宫女一人扑蝶于柳梢。柳外宫墙,男卫四人,分立于宫墙的内外。 全卷于一组女乐处分为上下两辑,合为一卷。 汉宫春晓图赏析论文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 朱绍良先生曾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收藏家榜首,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朱绍良老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 仇英《汉宫春晓图》赏析 作者:吴云格 在传世仇英绘画作品中,台北故宫收藏的《汉宫春晓图》卷最为精彩,描绘汉代宫闱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一历史题材绘画,使用南宋院体绘画技法,在明清以后人物绘画中无出其右。 仇英《汉宫春晓图》 作者小传: 仇英(1482—1559),字实父,号十洲,汉族,江苏太仓人,后移居吴县。明朝著名画家,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擅画人物,尤其擅长画仕女,还善于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明丽有致。是“明四家”之一。 仇英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之后从而业画。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 作品介绍: 《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嫔妃生活。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的绢画作品,该画作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wei(古代宫室两侧小门)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画出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显示了画家过人的观察能力与精湛的写实功力。人物皆唐以来衣饰,取名汉宫,是当时对宫室的泛指。《汉宫春晓图》纵厘米、横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论证: 一:山石笔墨论证: 既然是笔墨论证,简单介绍一下仇英的师承。仇英的师承成长顺序是什么呢。山水画法主要师法赵伯驹,刘松年,后又学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传统。张丑在《清河书画坊》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 1:与王维笔墨对比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后人推崇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现存的古代山水画中,有一些为王维之作,如王维《江山雪霁图》。是不是王维手笔,还不能轻易下决定,虽然不是王维真迹,但某些方面保留了王维画的一部分,王维的画本来很多,他开始学过“国朝第一”李思训的画法,不但青绿着色,笔法精细有“刻画”之痕。 王维笔法精细有“刻画”之痕。陈继儒说“王维之画笔法精细”米芾说“王维之迹,殆如刻画”大青绿笔法精细。刻画是五代以前古代山水画的特色。 《名画录》里这样说仇英:“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画山水以青绿为多,细润明丽而风骨劲峭。 2再了解下赵伯驹,赵伯驹是南宋著名画家,字千里,为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孙,远师李思训父子,笔法纤细,直如牛毛,极细丽巧整的风致,建立南宋画院的新旗帜。 3李唐,南宋画家,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是南宋新画风的标志。李唐的画风是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的师法。 4 李成是五代宋初的画家。师承荆浩,关仝,画山石如卷云,画树木创“蟹爪” 了解了各家的笔墨风格,这样看来就不难理解仇英的笔墨了,他综合前代各家之长,既保持工整惊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如图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的第八段 二:人物画法论证 仇英画人物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 1马和之,中国南宋画家,擅长画佛像,界画山水,尤其擅长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马和之创马蝗描。用笔起伏,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着色清谈,笔法飘逸流利。绘画风格与吴道子相仿。当时有小吴生之称。 2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人物,笔试圆转,衣服如飘带如风飘扬,后人称这种风格“吴带当风”画史尊为画圣,宋代李公麟的朴素淡雅的白描,便是从吴道子发展而来的,白描成为我国绘画上的一种新体例。这样追溯上去的画仇英的人物画是吴道子一派的。 3仇英笔力刚劲,尤其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又善于白描,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构图使得画面的横向空间增大。有的卧于屋内阅读、弹琴,有的在院外赏景、闲谈,他们从屋内走向屋外,从这个房屋走向另一个房屋,从 一个庭院转移到另一个庭院,从宫外描写到宫内, 人物安排的恰到好处,简繁得当,这在美术史上是没有几位画家能做到的。我们不得不 佩服仇英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巧于构思的艺术才能。 从画中看出,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欢快氛围。这与仇英的用色和构造的氛围是有很大的关系。在设色上很有讲究,以工笔重彩的笔法表现,设色研雅鲜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氛围。同时背景后面还配有仇英中所特有的青绿山水画法, 青绿山水勾勒工整精艳、设色中融和渲染、点皴,透出文雅清新的韵味。红与青绿的配合,再有朱红暖色调的宫殿作大的背景衬托,更使得画面朝气蓬勃、其乐融融。无愧古人。 如图汉宫春晓图第四段: 三:建筑风格论证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落差一千多年绘画存世作品里,由于时代不同,绘画里的建筑物有着明显不同。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型制。 那么明代建筑特点主要为: 1明清的建筑多为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 2皇家格局为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文东武西,左右对称的 3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作用 4明清两代建筑檐口平直,补间铺作的斗拱变小超过三个或者更多,有普拍枋,阑额出头,昂已经变成翘头假昂 5屋顶出檐较短,色彩繁复华丽,风格富丽堂皇。如图所示汉宫春晓图第七段我们可以看到补间铺作斗拱三个昂已经变成假昂 四,人物服饰论证: 古代书画重点服饰,也与书画建筑一样,具有指标性意义,此图虽然是描绘汉代宫中场景,实质上我们从贵妇的服饰和发髻上可以辨认出并非如此,可以看出汉代的服饰和发髻与本图的装束是不符的,明代女子的形象是在高髻上插一金凤,明代服装上衣,下裙,仇英描绘的虽然是汉代宫廷生活,实际上仇英更多体现了明代女子宫廷的生活情景。仇英的很多幅画中都有类似的表现,都是以古代的故事为模板实际上是描写明代景致。明代服饰贵妇的上褥下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用玉佩压往下裙避免飘起。还有明代贵妇典型的发髻,高顶双髻无袄长裙。如图汉宫春晓图第三段。 纵观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可以知道,人物画从元代 开始,已呈衰落的趋势,到明代更是市况愈下。而 仇英在人物画创作上却点亮了一抹亮丽的颜色,给人物画创作以新的生机。仇英将自己的青绿山 水和亭台楼阁技法作为画的背景,增加了画 面的生活情趣,以及将古人法度和明代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仇英自己独具风格的一派仕女画创作,成为明代工笔人物画的典范。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工笔人物画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以吴道子、张萱、周日方、孙位等为代表人物的肖像画、人物仕女画、宗教绘画等,强调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外形特征更为显著,也更具有形式美感;线描形式的笔法创造,是唐代工笔人物画的另一个成就;用色的大胆、色彩的富丽,是富有装饰性调子的设色主流。 阎立本的《步辇图》、周叻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佚名《宫乐图》等等,都主要采用朱砂和石绿这两种对比色,以突出人物的形体、服饰美,敷色精微,或典雅富丽、或柔丽多姿;构图注意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勾线劲细,甚至使衣纹都显得圆转流畅,极具装饰意味,蕴涵强烈的装饰美感,这些工笔人物画鼎盛时期的经典作品,体现了装饰性和绘画性的高度和谐。 尤为可喜的是,在工笔人物画跨入成熟期乃至于鼎盛期时,一些大画家以及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参与了绘画理论的总结提炼,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传统绘画法则和审美理念的理论著作,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功不可没,也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技法及理论传承。魏晋时期肖像画家谢赫的《六法论》《古画品录》;顾恺之的《论画》;王微的《叙画》等,他们所提出的审美观念,概括了这个时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成就。而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堪称最早的一部中国绘画史专著。 仔细研读大师的画作及其理论,可相互佐证,体会到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一套严密的创作规范体系。帮助我们宁神静心,少一点自以为是的张狂,多一份对大师的崇敬,对于我们调适心态,开拓心胸,是尤为重要的。 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 与描写宫廷和贵族生活为主的唐代仕女画不同,宋代儿童题材的绘画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面对孩子们的笑脸,所有的庄重、神圣,所有的美艳、高贵,一下子都变得无足轻重。 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则丰肥失度,日渐缺乏生气。 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化妆变化多端,不论是“裙红妒杀石榴花”,还是“一抹浓红傍脸斜”,无不流露出繁荣与强盛。初唐长裙上宽宽窄窄的条纹,一直影响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绘画与陶俑中仕女发髻样式、眉心装饰的花钿,种类达10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去欣赏这个时代的美。这些美轮美奂的仕女画像李太白的诗一样,浸泡在富足繁荣的金樽美酒之中。 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显示出中国绘画在内容上又有了更大的拓展,画家们的目光已不再局限在上层社会中,那些普普通通的贩夫走卒都成了艺术家关注的对象。 同时,宋代的儿童题材绘画已经成为独立的一家,常被称为“婴戏图”,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表现出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情感的敏锐的把握。 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流行,是与宋代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唐代,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展至鼎盛期。人物画这个类种在此时已至博大精深。而描写女性题材的“仕女画”作为人物画的一支,也开拓出新的境界,达到了画史上一个高潮时期。在艺术成就上,唐代仕女画独立古今。唐代仕女画有着其显著的艺术特点。1、作品特征唐代工笔仕女画是以表现唐代上层社会的女性形象为主要内容,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典雅绚丽,仕女形象丰满华贵。2、社会特征唐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妇女有更多的机会抛头露面,女子骑马射箭、郊游聚会、自由恋爱等,都是很平常的事。唐代的劳动妇女,除了从事一般的家务劳动和农业劳动外,还活跃在当时的商业领域。而处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皇族后妃公主,则不满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要走上政治舞台,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女政治家,其中最杰出的当属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这些女性都对当时唐代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唐代社会宽容博大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下,唐代女性史无前例的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在相对开放自由的文化情境下获得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下,反映唐代女性社会生活的唐代工笔仕女画在艺术上也就带有了双重性。3、语言特点(1)线条。由于唐代工笔仕女画的题材内容所限,仕女画的线条为了表现贵族妇女的那种慵懒、丰满绚丽的特点,强调人物面部和肌肤的材质感,体现贵妇服饰的那种薄而透明的质感,线条不能用豪迈粗狂刚劲来表现,而要显示出那种俏丽丰满柔美的感觉。长线条圆润流畅,短线条细劲有力,具有活泼、典雅、含蓄的特点。(2)色彩。唐代工笔仕女画色彩绚丽、恢宏大度,在色彩上非常有特点,形成大唐丽人的典雅绚丽之美。由于主要表现的是大唐贵妇,在色彩的运用上着色较为浓重,注重色彩的装饰性,在色彩上形成绚丽富贵的效果。唐代工笔仕女画主要以暖色调为主,但是没有火气、燥气,而是具有非常新鲜清丽的感觉,色彩雅致,既温馨可人,又艳而不俗。(3)材质肌理。在唐代,虽然因其材料没有现代发达,基本通过渲染来表现不同物品的质感,但是其表现力仍然被后代所瞻仰。唐代工笔仕女画整幅画面是那么的自然,运用高难度的矿物质颜料来达到“出乎自然”的色彩效果。
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美术教育方向
1.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9. 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10.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11.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12. 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13.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14.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15. 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6. 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17.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18. 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19.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20.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21. 怎样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22. 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23.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24.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25.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6. 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27. 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28.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9. 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30.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31. 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32.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绘画技能的训练
33. 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34.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35. 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36. 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37.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38.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9. 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40. 论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41.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作用之散论
42. 对现今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43.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44. 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
45. 如何迈向开放式教学新格局——论素质教育与美术
46. 中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与再创造
47.浅谈中学色彩教学
48. 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49. 素描静物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50.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51.幼儿美术教育初探
二、绘画方向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16.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20. 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21. 浅谈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22.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23. 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24. 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25. 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26.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27. 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28. 浅谈中国人物画
29. 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30. 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31. 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32. 浅谈色彩写生
33.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34.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35.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36. 浅淡“书画同源”
37.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38. 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39.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40.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41. 中国画贵在创作
42. 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43.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44.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45. 线描艺术的魅力
46.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47. 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48. 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49.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50. 论白描仕女画
51.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52.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53.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54. 论白描
55.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56. 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57.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58.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59.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60.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61.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62. 谈临摹
63.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64. 油画之我见
65. 散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提供:早检测
1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 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女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所变革.
仕女画的形象,应包括整个人物的造型,即形体,动态, 面型,面部表情等。历代仕女画家塑造了很多优美生动的仕女 形象,尤其是唐,五代、宋更为突出,《调琴啜茗图》中调琴弦的仕女;《八十七神仙卷》中云髻峨峨,仙袂飘飘,仪态力方 的众仙女;《韩熙载夜宴图》中一群弹琵琶、吹奏乐器及舞蹈的 各种姿态的仕女们,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扑蝶仕女图》中蝶仕女的动态,也塑造得极为成功,那轻盈的姿态及全神贯注的 神情,反映出作者高度概括、洗练的能力和高超的技巧。正是 由于他抓住了对蝶偷袭的瞬间神态,才能塑造出高于一般生活 的人物形象。历代壁画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仕女形象。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们,作者将她们身上披着的飘带怍了 极为夸张和生动的描绘,那长而舒卷的带子迎风飘飓,使“飞 天”的体态显得更加轻盈飘逸,好似在碧空中任意飞翔,大有 前程无量,自由奔放,充满无限青春活力之感。永乐宫壁画中 的天女们,一个个端庄文静而又艳丽。北京西郊模式口法海寺明代壁画中的一个天女,手拈一朵天花,仿佛在嫣然微笑。出 自唐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及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形 象,都很生动。其中一幅《俄雀捕蝉图》极富于情趣,画面上— 个仕女仰首看一只从头上飞过的剃牲鸟,另一个仕女正俯首注视并用手去捉树上的一个蝉,神态都很逼真。更为美妙的是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一个手捧盥器的侍女,其身材苗条而健美,极 为动人。唐、五代和宋的卷轴画和壁画所塑造的仕女,体形比例较正 确,形象优美健康。但从元代以后,仕女画在造型上逐渐走下 坡路,到清代更加衰落,尤其是以改琦,费丹旭、王素为代表 的仕女画,形象极不健康,又不讲求比例关系,成为弱不禁风 和畸形的病态美。这是由于元代以后,绘画受脱离生活的文入 画影响所致。这种病态的仕女造型,无法与唐、宋时健美的形 象相比,甚至是对古代妇女形象的丑化和歪曲。在脸型的塑造 上,唐代圆润丰满,但也有的人认为太胖,称这种额部窄,下 巴大的脸型为秤砣脸或冬瓜脸。明,清以后逐渐变为瓜子脸, 特别是清代,仕女画的脸型更加瘦削和不健康。我们学习传统 仕女画时,应取二者之间比较适中的脸型。同时还要考虑到中 国妇女脸型的特点,一般说来,中国妇女的脸型凸而匀称,眼 和眉的距离较远,眉弓骨不突出,与轮廓深的西方妇女脸型大 不一样,与日本及朝鲜妇女的脸型也不同,虽有判以之处,但 仔细观察,毕竟有所区别,尤其是朝鲜妇女面型多呈扁平状。因此,创作仕女画时,切不可将异国妇女的脸型强加在中国仕 女形象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有一个变形问题,有时为了加 强人物的思想深度,对原来没计的形象已不满足,必须加以剪 裁和夸张,以达到人物所要求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通过变 形后的形象,应当比原来的更美,更富于神态和活力。因此, 变形往往是一个画家形成其作品风格的过程。宋代苏东坡的诗句“沦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中国绘画的形似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传统画家从来就提倡“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是历代画家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后人借鉴。为了塑造出富有时代感的新仕女形象,我们还必须认真学 习和掌握人体解剖结构及透视学,并从写生入手,多观察、研 究,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绘画以线为造型基础,它与以点、面形成体积为造型 基础的西方绘画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于中国画的线描要用笔来 完成,因此用笔是骨干,用墨是从属。南齐谢赫的《六法论》, 将用笔的“骨法用笔”居于第二位,说明用笔在中国画里的重 要性。历来画家都认为用笔是“骨”,用墨是“肉”,笔墨的 运用是骨和肉的关系,而笔占主要地位,仕女画用笔和用墨的 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以上所谈用墨是指勾线用笔的浓淡而言,它与着色时用墨 铺底色,染头发的用墨有区别。譬如:勾仕女的头发,面部及 手韶约线,不但要特别细,而且还要比较淡;画衣服的衬衣和 土裙也要用淡墨,但领边、大带,小带、土裙或深色的衣衫, 都要用浓墨勾出。所以仕女画的用笔既要有粗有细,也要有墨 色浓淡的区别。如果颠倒了粗细和浓淡墨的关系,将该用淡墨 勾的土裙衣纹用浓墨勾出,反之,将该用重墨勾出的大带腰裙 用淡墨勾,结果很难看,而且再也无法改正。仕女画在用笔上也与其它画种—样,分为工笔和写意两 种,二者都要求意在笔先,不过工笔的用笔必须笔笔送到,写 意则可意到笔不到。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笔基础,则根本画不 出意到笔不到的写意仕女画,也无法提炼以少胜多的简笔描的 写意仕女形象。工笔仕女画一般都以细线为主,多用《人物十八描》中的游丝描或铁线描,但衣纹线描有时可粗些,面部及 手臂的用线则必须用细线勾出。至于头发和眉毛的用线,那就 更要求细入毫发,因为描头发也要讲求起笔、行笔和落笔,尤 其是额头的发际,根根头发都要求象从肉里长出来的一样,所 以必须用极细而有力的线描处理,否则会使人感到是假发。为什么工笔仕女画的用笔要采用细线描?由于妇女肌脂 多,较男子皮肤细润,也不象男子(特别是老人和劳动者)那样 多顿挫。因此,面部和手部都用细线和淡墨勾出,同时在面、 手,足的用笔上,也采用极圆润匀匀线描。至于完全的工笔 仕女画线描更是如此,衣纹要用细线勾描;衣带、裙衫的衣纹 主要用游丝描,有时也用一些略带顿挫的钉头鼠尾描、兰叶描及折芦描。这是因为古代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所穿衣服, 多系质地细腻而柔软的绫罗绸缎。如五代顾闳中、周文矩及杜 霄所画衣纹,都是在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基础上,略加一些顿挫 的笔法。这样既无损于仕女衣服细腻的质感,又增加—了衣带飘 逸的感觉。而唐代周防、张萱的仕女画则完全采用细线描。用笔在中国绘画里起骨干作用,它是形成以线为造型基础 的唯一手段,所以要求在笔法上赋予它极为强烈、活跃的线 条。仕女画的用线也不例外。现将仕女画用笔的种类,方法、 条件等。最后着重谈谈用笔的条件和忌病。 1.劲 就是有笔力,前人论画“笔力能扛鼎 ”,即指用笔要有劲。“力透纸背”,即指用笔要有劲。2.老 是指苍老,老与劲相同,是嫩的对立面。怎样才 能做到苍老”?主要在于学画者在实践中体验。3.活 就是灵变不滞,意即用笔必须根据所画对象的形象,动态、质感等要求,做到有轻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 落,还要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忽起忽落。活与腕力的运用很 有关系,清代石涛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 不痴蒙,……”就是指运用腕力要活。4.松:是轻快的意思,清代画家唐岱说过“存心要恭, 落笔要松”,又说“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就是要求落 笔时不要胆小、拘束,执笔不要捏得太紧,把得太死。5.圆:是扁的反面,古人提倡能用中锋则圆的说法很有 道理。但用侧锋也能做到圆,才算功夫到家。6.厚:即不薄,厚而有味的意思。厚与布局、用笔、用 墨都有关系,要求用笔毛而不光,重而不浮,以达到厚所应有 的效果。用笔勾出对象时,不但要勾出质感,还要勾出量感。也就是说,—张画有一定分·量的感觉才耐人寻味。7.毛:就是不光滑。这对山水画来说,比较容易做到, 但仕女画中的长线条则不易达到。我认为能运用书法中篆隶回 锋及藏锋逆锋的笔法画细线,也同样能达到毛而不光的效果。8.润:是滋润的意思,用笔要讲孝滋润,反对枯瘠无神。9.巧,拙:用笔要求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厚。简而言之,巧是率,拙是笨。太率容易使人感到轻浮,太笨则 易板滞。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画面既灵活生动,又有 凝重庄严的气势。 1.板:是指用笔不活。这种毛病是由于对所要描绘的对 象观察不够,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所致。2.刻:是刻板的意思,是由于用笔死板,缺乏轻重、快 慢变化而产生的。3.结:指笔解不开,好像粘在纸上一样。产生此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笔,或在下笔时犹疑、迟迟不进,它通 常表现为滞和僵死。4.枯:是润的反面,笔含的水分太干容易产生这种毛病。5.弱 即下笔无力。明代李开先议 ”弱笔无骨力,单 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这种毛病与初学画时韵嫩 和弱还不一样。写意仕女画的用笔,用墨。用笔首先要求意在笔先的立意方面;因为只有成熟的立意 酝酿,才能下笔有神。更重要的—点是以简代繁,比如工笔需 用四笔完成,而写意只需简到一笔或两笔。这就要求作者对所 描绘的人物精神状态,有高度的概括和潘练能力,否则只能给 人以索然无味和空洞无物的感觉。怎样才能做到用笔简练又不 空洞呢?必须长期对所要描绘的对象进行观察和揣摩,并不断 地在提炼用线上多下功夫。写意仕女画分大写意和小写意两种。小写意又分半工半 写,这种工笔与写意结合的画法,既能满足仕女人物某些细部 袖口面部及衣服花纹等)的要求,又能给人以笔墨淋漓,气韵 生动的感受。它在用笔上,粗细,疾徐、抑扬,顿挫、浓淡、 干湿变化较大,因此要求下笔快,用笔豪放。其用纸多半采用 生宣,以求得水墨渗透淋漓的笔墨效果。此种工写结合的仕女 画,在清中叶的画家华舶。费丹旭、王素等人的作品中,早已 屡见不鲜。还有以水墨与浅绎(即淡彩)相结合的仕女画,近 年来又出现了一些重彩与写意结合的作品,这一新的品类在我 国画坛上大放异彩。以上所述仕女画的用笔,用墨,主要是对卷轴画而言。而 壁画的用笔和用墨却有所不同,人物(特别是天女和仕女)及 补景的用线都比较粗;用笔采用粗壮的线;用墨勾线选用很浓的墨色(如永乐宫壁画),或用很浓的色线处理(如敦煌壁 画)。壁画之所以如此用笔、用墨.主要是要求远效果和大效果。 “画人难画手”,这是古代画家的经验之谈。一幅好的人物 画,主要在于人物全身的比例的正确及形象塑造的真实生动, 但手在整个人物的表情及姿态上,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中 国人物画中手的姿势与舞台上滇员手的动作姿势有一些共同之 处,如戏曲演员表演某剧中人物时,手的动作特别夸大,这是 为了舞台效果,也是艺术夸张。作为传统仕女画的“手”,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戏曲传统剧目中的青衣、花旦,武旦,手的动作与姿 势都有一定的名称,最常用的是“兰花手”,这种手的姿势是 中指与拇指伸直略靠近,其它手指自然地稍微向上翘起的姿势, 好似兰花开放,故而得名。中国女子舞蹈及传统仕女画的手就是 这样。例如:北京西郊法海寺明代壁画中一个拈花仕女,其右 手捧一盘天花,左手拈一枝花,小指翘起,姿态极为优美。《韩熙载夜宴图》后段那五个吹箫和吹笛仕女,手的姿态统一而有 变化。《簪花仕女图》中持花仕女的手十分好看。总之古代传 统仕女画中的手,可说得上千姿百态,极富于神情。在手的画法上,传统仕女画的手大都画得比较小,手指特 别尖细,到清代更加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两千多年来, 妇女一直受到封建道德的束缚,形成对妇女极不健康的审美观; 二是由于古代画家对人体比例的科学理解有限。因此,仕女的手愈画愈小,以致过分不合人体比例。在这一点上,传统仕女画无法与出自民间画工的历代壁画相比。画仕女的手应该熟习和掌握以下三个规律: 简要地说,手的结构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构成手 掌的基部,由八块小骨组成,约似椭圆形,位于手掌与前臂之 间,它将手掌与前臂连接起来。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 指最长,除拇指外,均由三节组成。在掌部的拇指侧及小指侧, 有两个隆起的肉质,称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个手从侧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阶梯逐级下降。手背侧因前 臂肌肉的肌畦通过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时肌腱显露于外。我们画仕女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结构的共同规律。近代,由于医用人体解剖学和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出现,许 多国画家、雕塑家、象牙雕刻及琢玉家在仕女题材创作中,手 的结构大都比较正确和健康,但也有某些作品手的结构及比例 不够正确。这是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门艺术科学所致。这些毛病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人大手小”、 “两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还粗或一般粗”、 “五个手指平列”、“手掌太长或太短”, “手腕太细或太粗”. “手腕和手的位 置不对或衔接不起来”等等。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重视人体 解剖学,并切实地学习与掌握它,运用到我们的仕女画中。 第一,染曙红。要求与脸同时进行,为表达出手皮肤里的 血气,必须先后用曙红将手指尖,手腕和前臂交接处、拇指 球、小指球诸部位染出。第二,用赭石调朱膘,分染手指、手背及手掌的明暗,手 指只须往一边染,不必两边都染。同时不要染得过深或过分求 立体感,否则与脸不协调。第三,用朱膘,曙红、藤黄和粉调合成肉色将手全部罩一 遍(与脸同时进行),干后再用曙红调赭石勾手的颜色线(也与脸同时勾)。至此,仕女手的着色全部结束。四.仕女各部位的着色及颜色的研制仕女画的着色也和山水、花鸟画一样,都要从染墨开始。就是说,着色以前,一定要把应该染墨的地方(发髻、眼眉及 鼹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位)染好、染足,然后再开 始着色。因此,笔,墨、色三者之间是不可分9,J而又互相联系 的。历代画家提倡“墨即是色”; “墨分五墨六彩” (五墨指 干黑、浓、淡、湿,六彩指墨可分为黑,白、干,湿,浓、 淡)。说明笔之所以表现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现物的色,都与 颜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国画中纯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画,既 是初学的阶梯,又是独立而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画种。我曾在故 宫看到两幅明代仇英的白描仕女画,真是精妙绝伦。其中一 幅画的是一个弹筝的仕女,其面部、发髻,衣带,以及乐器的 音柱、丝弦,都用丰富和不同浓淡墨色层层染出,极为细致。此画虽然不用颜色,但同样有色彩的感觉。这两幅高水平的白 描仕女画,有力地说明了“墨即是色,,的道凰现将仕女画的 着色技法扼要叙述如下: 仕女画脸部的着色方法,从传统的仕女绘画来看,大体分 为两种:唐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技法 唐代《簪花仕女图》、《宫中图》,以及大量的壁画、墓葬壁 画(如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中的仕女人 物,面部着色均大同小异。由于晚清以前没有洋红,所以都用刚巳其染法是先将仕女的两颊染出,再用浓的蛤粉罩一遍, 不用赭石。朱膘调成的肉色加染明暗。因为面部的轮廓线很准 确,虽然不加明暗也很有立体感。这种不染明暗的方法,从唐 代就流传到日本,直至明治维新以后,甚至现代的人物画家, 包括伊东深水和镝木清芳等,都沿用这种颜面着色方法。 唐代卷轴画与壁画,在颜面设色方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 之处在于卷轴画染胭脂之后,稍微用一点很淡的肉色,主要在 鼻子的暗面及脖颈下稍加渲染,然后加薄粉罩,再用重粉染出 额,鼻、颏(即三白)。这种施用重粉而不染明暗或少染明暗 的技法,恰好表现出唐代贵妇人所崇尚的浓妆艳抹的“盛妆” 效果,富有强烈的装饰性。 2.五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技法 五代以后,仕女画面部设色采用很细致的渲染法,用朱膘 和赭石染出眼窝.鼻的凹部,两颊、嘴角、耳边及颧骨各部 位,然后再罩上调有肉色的粉。这与唐代用粉不调肉色或少调 肉色大不相同,但仕女面部仍然和唐代一样施加三白,而且更浓。五代以后一直沿用这种三白法,它比唐代设色更 富有立体感,甚至更力瞰艳厚重,《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付:女人 物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说,五代这种面部较细致并富有立体 感和质感的染法,在着色方面比之唐代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唐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法的长处。现就仕女画面部着色的七个程序,分述如下。(1)勾线:对于仕女画面部的重彩着色部位,必须有针对性地运用浓 淡不同的墨线勾出,如头发及眼眉部分的墨色可稍浓一些,而 脸、鼻、口,脖颈及手属于肌肉皮肤的部分,则都要用较淡的 墨勾出。再如上下唇,也要用较淡的墨勾,嘴缝的一道线则要 稍深些,这样就为下一步着色作好准备。头饰部分一定要用浓 墨勾出。勾线时用笔要细紧有力,并根据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勾出 轻重、松紧、粗细和虚实。同时还要讲求匀称,如果粗细太悬 殊,则不协调,甚至很难看。(2)头发和眼眉的染法:首先用淡墨将发髻染出第一遍,染时要注意额头与发际的 严格界线,既不要染过头,又要染够,以免破坏形象或污损额 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控制笔上所含水分,也就是说, 染到发际的边界时,笔上含水量要逐渐减少。发髻染出后,再用淡墨将人物的眉和眼染出。染眉时要将 墨色烘开,染眼时应将上眼睑的深度染好,然后再将眼珠染出。(3)染两颊、眼窝、耳轮及手指尖:这些部位都要用曙红染出(曙红即洋红),其中双颊尤其 要用曙红染,这里有两个表现意图,其一,用以表现人物皮肤健康的颜色其二,表现特定的妇女化妆效果。举凡男女老少 及婴儿的面部,都应先染洋红,就连现代题材人物面颊的画法 也是如比特别是工笔重彩画人物的面部着色更是这样。这种 势田先染洋红的方法,主要来自传统人物画及肖像画(古时称 写照或写真),元代王绎在《写像秘诀》及《彩绘法》中有比 较详细的论述,他在肖像画中用洋红染面部,’不仅是表现健康 色,而且也是表现古代妇女用胭脂涂两颊的化妆效果。这一点 在清代《瘫正十二妃像》中,也可明显地看出。染曙红是仕女画中很关键的第一道彩色程序,如果第一道 染不好,下面几道程序染得再好也不行。所以用曙红染脸首先 要求浓淡适度。太淡,染不出应有的效果,太浓则很难看,而 且罩粉后洗不掉。如果浓淡适度,在上完粉后,使人感到红晕 由皮肤里透出来,达到这种效果最理鼠其次要求烘染得匀净 无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笔转着染,并逐渐散开,直染到 无痕为止。否则就会结聚一团,很难看。此外,染完两颊后, 还要用曙红将面部的眼窝、耳的轮廓、手指尖、指骨及腕臂转 环的部位染出。(4)染脸:第一步:用赭石和朱膘染出脸的各部位(耳边、颊辅、眉 下、鼻的周围、嘴角、下颏、脖颈、手)。要求先后用淡浓两 遍染出,但需要等第一遍全部干后才能染第二遍。不要染得过 重,也不要过分强调染出凸凹,总之要染得适可而止。第二 步:染脸,要求色调润泽,匀净、饱和,这主要靠作者掌握渲 染技法的程度及笔上含水多少而定。(5)罩脸、耳,脖颈及手:这些部位必须用粉调成的肉色罩(即以朱膘,藤黄、 三种色调入粉内)。这种方法始于五代,盛于宋、元、清。工笔重彩仕女画面部着色主要采用此法,而淡着色或写意 画的仕女脸部则可直接用肉色染出,不必调粉。用肉色罩脸要注意粉的厚薄和以上三种色每一种调入多 少,如果粉调得太多,容易发僵,象纸糊的一样,缺乏皮肤的 感觉;粉调得太薄,显得暗淡无光为了慎重起见,无妨先在 另——张纸.上试一下。至于三种色中哪一种色需调入多少粉,更 为重要。比如朱瞟和洋红调得太多,脸就显得太红,好似喝醉 了酒,如果藤黄调入太多,则更糟,显得面黄肌瘦,一副病 容。所以必须将三种色和粉不断反复调,反复试验,一直调到 比较合适的色度才能把耳、脖颈及手同时画上(除罩脸外)。此外,调肉色时为什么不用赭石?因为赭石的色度发黑、发 暗,因此调粉取消了赭石,代之以朱膘,藤黄和洋红,用这三 种色调入粉内罩脸,可使脸的色度明亮、光泽。传统人物画肌肉的设色法,都要求脸和手的深浅色度一样 (包括仕女画在内),而现代题材人物的皮肤着色则不是这 样,尤其是劳动人民的手,肤色往往深于脸舐。(6)三白法的运用:三白是指人物的额、鼻,下颏用较厚的白粉染出。三白法 开创于唐代,如前所述,它既能表现人的面部三个受光的凸出 部位,又能表现中国古代妇女施朱粉“盛妆”的化妆效果。在 唐,宋两代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画法,一种是用粉由眉毛一直 向额上染去,染到发际为止;一种是由额头发际处往下染,染 到眉毛为止。这是两种部位完全相反的染法,今天惯用的是后 一种。笔者曾长期采用第一种画法,总觉得不自然,而且 眉以下染的肉色显得非常僵死,所以后来我便改用第二种染 法。尽管两种染法不同,但鼻和下颏的染粉方法却是相同的。白粉要染匀是很不容易的,用三白法染粉必须在很窄的地带将厚粉烘开染匀,尤其是用蛤粉染比用广告粉更难,因为蛤 粉在湿的时候很不明显,干后特别白,如果染不匀净容易出现 粉痕。而广告粉无论在干的时候或湿的时候都一样,没有什么 差别。历代仕女画家,有的施用三白法,也有不用的,如清代改 七芗、费晓楼等从来不用三白法,清末的任伯年、钱惠安等人 所画仕女,也大多不用此种染法。(7)开脸,完成:这是最后一道着色程序(其实在染好三白之后,就已经将 眉,眼画好,而且嘴的部分也已完成了上嘴唇的一半),首先 将头发加到最浓度;第二步,用淡花青在发髻部位罩一遍,以 使头发更黑,第三步,用深墨将眼眶勾足;第四步,用深墨点 出眼珠,点眼珠用八成黑就行,不要点得死黑,要看出原来勾线时点出的瞳孔,才能生动;第五步,在眼睑的内部及白眼球 的下边,还要用淡花青染出,眼睛才显得晶莹有光。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画从形式上区分,大致可以归纳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其中工笔画的产牛源远流长,并有过辉煌的成就。1972午春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元前206—公元25年)墓中发现的汉代帛画,就显示出工笔画的高超水平。在唐代(公元618—907午)以前,工笔画可以说足中国绘画的主体。至宋代(公元960—1279午)工笔画和写意画虽然并重,但工笔画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只是到了元(公元1271—1368午)、明(公元1368—1644年)时期,某些文人画家崇尚写意手法,提倡水墨画而致使工笔画口趋衰微。然而发展到了近现代,人们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革新中国画之后, 工笔画才逐渐有了转机,不过中国工笔画艺术真正得到复兴还是在现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家重视民族艺术,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创作方针, 中国画也随着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个新的发展时期。不少画家在传统中国画以及年画、连环画、壁画等领域中,广泛地采用厂工笔画技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如《考考妈妈》(姜燕作)、《西厢记》(王叔晖作)、《大闹天宫》(刘继卤作)、《同欢共乐》(刘文西作)、《玉兰黄鹂》(于非间作)等优秀作品。不过由于画坛积习甚深,致使工笔画这一画种尚未达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程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才真正迎来了艺术的春天。这时工笔画艺术才得以显现出其蓬勃的生机。当今的工笔画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古历史题材或贴近现实生活内容的人物画, 又有意境清新、别开牛面的山水画以及牛机盎然、栩栩动人的花鸟画;画家们在艺术和技法的运用上也争相展示各自的特色, 并皆有所创新。更为可贵的足,画家们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之中,越来越发现工笔画艺术及其技法有着极大的潜能,其表现力之强、适应性之广,使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必然会有无限广阔的前途。艺术反映时代, 当今的工笔画艺术足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加以创造和革新的,它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整体上真正展现出了时代的风采和面貌。这本画册正足反映这转变发展时期工笔画的艺术风貌。中国画构图的特点 1.散点透视 2.平面布置 3.随“意”组合 4.诗书画印 5.立轴、长卷、扇面、...构图,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现代绘画中称为构成,新老观念虽有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共通的。人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现实世界的时间是流逝的、无限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无边无界的;而人的创造物——绘画,就时间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间而言是二维平面的,有边界的。这两者是如此地截然不同,却又有着最密切的对应联系。所谓构图,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这种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过程。尤其是现代绘画,这种转换以纯粹创造的外表显示出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抽象了。
摘要] 对工笔画表现技法问题的关注已是现代工笔画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工笔画技法因素在造型、用线和用色三个方面的实验大大丰富了艺术创造的空间,使中国工笔画具有了超越古代传统的现代形态。 [关键词] 工笔画教学 表现技法 学生 如何再认识,再理解工笔画,是当代工笔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对工笔画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需要,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并成为一名适应性强,与社会同步的优秀人才。对工笔画表现技法问题的关注已是现代工笔画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工笔画技法因素在造型、用线和用色三个方面的实验大大丰富了艺术创造的空间,使中国工笔画具有了超越古代传统的现代形态。 一、要加强自己的造型能力 对工笔人物画造型能力的要求,与对其他画种人物造型能力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生对象的能力。二是主观造型的能力。前者应为后者的基础。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偏废的。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课堂的基础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另外,学生应当在生活中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生活中的各类形象做经常的深入细微的观察,默写,心记,研究各类形象的特点和形体的运动规律,要养成速写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解决人物的造型问题。今天的工笔人物画面对的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和生活。西方艺术的影响使人物画的造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对面的直接写生成为人物画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这种直接写生的方法为研究人,表现人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如果加上“写意”这一传统的切入点,我想这正是人物画发展的前途之一。 在工笔人物画中培养训练自己的造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写意识,写心,写情,让造型的形式表达情感,立求尽达其意,工笔人物画中的造型与形式构成是绘画本体的基础,想画好工笔人物画,就必须培养好自己的造型观念,造型意识,造型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关键是要修炼好画外功夫。 二、运用现代工具表现线条的美感 作为艺术表现之手段,线语言的应用,早于形体和色彩语言的使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把经过高度提炼和抽象概括出来的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线”作为表达物象的最佳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以线为主的造型艺术手法。因此,在进行工笔人物创作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线与造型的形态美结合好便能充分体现工笔人物画的美感。 1.要解决用线条塑造形体美的问题 工笔人物首先要解决用线条塑造形体的问题,工笔人物画用线条造型称为“白描”,白描就是线描,线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也是工笔画的特点之一。但工笔画的线与意笔画的线不同,工笔画运用细而均匀的线条。意笔画运用粗细不同,变化多端的线条。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如何用线造型。即如何进行白描写生教学是其中遇到的关键难题之一。许多学生的白描作业中,其根本的问题是没能真正的理解造型的线的组织结构是怎么一回事,单线不成型,线与线的有机组织才能构成美的画面,但这决非易事。有的同学虽然素描功夫尚可,但如果要求他用线来进行人物写生或是进行创作,往往就无从着手了,这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理解线的含义。 2.现代工具在传统技法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学也慢慢地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技法教学:例如在工笔画中作线,在使用工具上不局限于毛笔画线。现代工笔画中线的独立性在减弱,尤其是重彩画和厚画法,线只是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于画面。因此,线的粗细刚柔的微弱变化其意义已不大,所以,有时也采取钢笔画线,由于它挺劲,匀称,有力,变化自然,转折没有粗细变化,这样线的纯化结果增强了线的装饰趣味。有时还可以把墨汁稀释成几个深浅层次,根据需要灌进不同粗细的直管笔中,把直管笔分成十几种深浅不同,粗细不一的规格种类用于作线,以适合画面复杂而层次多变化的大场面的需要,在画面用线设计上可以前面粗后面细,前面重后面轻,前面浓后面淡。使用这种方法,用笔是较容易安排整幅画面线的粗细深浅,容易控制线的布局。另外,这种笔用来画“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很有效果,别有一番审美趣味,传统用线是轮廓加笔法,现代教学中画线则要求准确把握住物象形体的组织结构,掌握它在某种透视情况下可能发生的转折,倾向和强弱变化,以及每一个结构轮廓的起伏和消失点,这样才能使线的正确地描绘出物象的长、宽、方、圆、深、浅、粗、细等变化关系,否则就难真实地表现出其体积感而变成剪影或空洞的框框。 三、运用现代人的色彩感觉来用色 除了上面所讲的线的造型外,工笔画中的用色也十分重要。和水墨画相比,工笔画中的用色有时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一幅工笔画,线条组织欠佳,但着色好,往往还可以弥补画面的效果,如果色用的不好,没有好的色彩感,不协调统一,是无法完成一幅好的工笔画。 任何一种绘画材料,有它的特色也有它的局限,可以说由局限产生特色,也可以说要有特色就要受到局限。中国画颜色纯粹、沉着、典雅、虽不及西画色彩丰富,但有自身的韵味和特点。墨韵墨彩渗透在画面中,中国画中的墨不是纯粹的黑色,稀释的墨也不是纯粹的灰色,墨和色的关系中闪烁着一种文化特点和哲学思想。 时至2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画的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中国画需要在审美范式、形式构成、墨彩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观念和实际上的创新和拓展,实现中国画墨彩的互补,促进中国画色彩向现代的转换,再创新时期中国画色彩的辉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弘扬。中国画的创新是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和审美观念的确立,同时涉及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弘扬,在美术史上色彩的应用有着独具的风采,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定位,完全可以吸收融合到现代中国画的创新中去,在现代审美理念的整合下,推进中国画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其次,各类西方色彩材料的引用及西方色彩经验的融合、创新。借鉴西方绘画颜料,如水彩、水粉、甚至油画棒,都可以大胆地融合在中国工笔画创新中去,只要整体上不失去中国工笔画的书写性,不失去中国工笔画的精神内蕴,就可以大胆进行探索,推进色彩的表现力,逐步建立新的色彩观。用色大胆地吸纳西方艺术色彩的科学配制,客观地了解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相互关系,把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对比,科学地分析研究,合理地融入中国工笔画的创新。 由于中国传统色彩色阶不多,其工笔画的制作方法也不能使这有限的色彩产生太多的变化。但也正是由这种材质设色方法和基本精神使其有独特的审美效果。所以现代对色彩的认识和能力提高了,工笔写作必须不断地追求材质的丰富性和色彩运用的新突破。 总之,工笔画中技术因素的发展大大丰富和推进了现代工笔画的艺术表现;不仅闪现在画面的表层组织之上,也渗透到造型的意象之中和工笔化的新观念里;不仅表现着画家的艺术个性,并且辅助状物抒情;同时也给中国工笔画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孕育出旺盛的生命力。
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优秀的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欢迎大家阅读!
1.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2.“入”与“出”收获“形”与“象”--滋芜中国画艺术语言初探
世纪中国画学之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
4.潍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都的内在气质
5.略论任伯年在近现代中国画演进中的作用
6.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7.中国画的“缺笔”现象
8.中国哲学对中国画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之探讨
9.中国画意象色彩浅窥
10.浅谈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11.中国画与水彩画技法的互补教学法探析
12.探究中国画现代变革之路札记
13.中国画小品中的笔墨语言与气韵体现
14.略论中国画人物白描与素描
15.以色彩关系来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美
16.中国画的特殊面目和精神
17.论中国画研究生教学与地方文化、画派建设的共进
18.浅谈传统中国画与陶瓷装饰“国画”技法的渗透
19.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0.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思维形态
21.写意中国画鉴赏与评价分析
22.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23.中国画中的线描艺术
24.探究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影响
25.戏曲题材中国画人物造型“写意性”研究
26.对中国画技法的研究
27.中国画创作要素浅谈
28.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29.浅谈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30.从写意雕塑看中国画之写意精神
31.中国画笔墨形态研究
32.中国画论中的角色替换
33.中国画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34.浅谈书法练习对学好中国画的重要意义
35.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对留青竹刻的影响
36.篆刻与中国画关系的当代思辨与启示
37.浅谈中国画学习感受之创作
38.中国画“墨戏”论的文化心理学诠释
39.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40.中国画中的气韵美与女装设计
41.茶历史文化与中国画的融合实践思路分析
42.中国画蕴涵的易道精神
43.论创作意识统筹下的大学中国画专业课程群科学化建构
44.浅析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
45.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美对中国画的影响
46.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研究
47.浅谈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角色位置
48.浅谈当代中国画设色的特点
49.民国时期中国画与西画的博弈
50.浅谈中国画的当代继承与传统创新
51.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52.中国画线条艺术之美
53.中西融合--徐悲鸿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54.动漫艺术设计中中国画语言的作用分析
55.浅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共性
56.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延展与创新
57.论中国画创作中的民俗寓意
58.传统中国画中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价值
5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教学改革意义的分析
60.浅析诗画融合下中国画意象化的空间表现
61.分析传统以及现代工笔画的不同表现方式
62.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与色彩分析
63.浅谈粉彩雪景的艺术特色与创作
64.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及建议
65.中国画写意梅花创作初探
66.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
67.中国画的写意性
68.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研究
69.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70.中国画意境的构成
71.浅议文化历史情景下的中国画
72.浅析速写训练对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性
73.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借鉴
74.探析艺术市场化对中国画自律性的影响
75.浅谈中国画中的程式化
76.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77.中国画的笔法与运笔技巧
78.从气韵生动的角度浅析中国画构图
79.基于都市风下的中国画图式研究
80.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81.浅谈中国画的构图与情感
82.论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处理
83.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84.中国画立意浅论
85.中国画的气韵与审美引力波
86.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问题的再思考
87.传统民间青花山水对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影响
88.景德镇现代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的演变
89.浅析陶瓷界画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90.当代视觉体验与艺术形式的发展
91.基于中国书画特征颜色的专用色标设计与制作
92.论金代磁州窑瓷枕绘画装饰艺术及其艺术特征
93.浅析中国传统色彩
94.国画“留白”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95.浅析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与三维水墨动画艺术的发展
96.“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叙事空间塑造的特点
97.中国画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融合与借用
98.浅绛彩瓷的绘制技法革新
99.多元文化背景下水彩画艺术的形式语言表现研究
100.中国传统壁画的装饰性色彩表现
101.空间观念的变革--论现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趋势
102.试论中国高校现代油画教学的多样化
103.浅论传统书法并非抽象艺术
104.五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105.简析清末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
106.浅析石涛山水写生观与印象派风景写生观
107.中国画从气韵到实体的思想变革--论中国画“改良之争”
108.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
109.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延展
110.如何把握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画面的色彩关系
给您个课题试试,如《日本浮世绘与中国工笔画》、《生宣纸工笔技法探析》,算是抛砖引玉吧。
这种文章最好自己写,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搜集素材,然后加上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就可以了。大学毕业论文不都是这样写吗?别人写的东西,你不整理,不分析,到最后毕业答辩会吃亏的。
抱歉。虽然工笔是我的专长,但是这方面的论文我也没有写过。不过我觉得可以从国画历史和工笔选用的纸、笔的特点这些方面来写。也可以说一下工笔与其它画种的不同和工笔画的技巧。。
摘要] 对工笔画表现技法问题的关注已是现代工笔画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工笔画技法因素在造型、用线和用色三个方面的实验大大丰富了艺术创造的空间,使中国工笔画具有了超越古代传统的现代形态。 [关键词] 工笔画教学 表现技法 学生 如何再认识,再理解工笔画,是当代工笔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对工笔画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需要,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并成为一名适应性强,与社会同步的优秀人才。对工笔画表现技法问题的关注已是现代工笔画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工笔画技法因素在造型、用线和用色三个方面的实验大大丰富了艺术创造的空间,使中国工笔画具有了超越古代传统的现代形态。 一、要加强自己的造型能力 对工笔人物画造型能力的要求,与对其他画种人物造型能力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生对象的能力。二是主观造型的能力。前者应为后者的基础。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偏废的。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课堂的基础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另外,学生应当在生活中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生活中的各类形象做经常的深入细微的观察,默写,心记,研究各类形象的特点和形体的运动规律,要养成速写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解决人物的造型问题。今天的工笔人物画面对的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和生活。西方艺术的影响使人物画的造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对面的直接写生成为人物画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这种直接写生的方法为研究人,表现人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如果加上“写意”这一传统的切入点,我想这正是人物画发展的前途之一。 在工笔人物画中培养训练自己的造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写意识,写心,写情,让造型的形式表达情感,立求尽达其意,工笔人物画中的造型与形式构成是绘画本体的基础,想画好工笔人物画,就必须培养好自己的造型观念,造型意识,造型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关键是要修炼好画外功夫。 二、运用现代工具表现线条的美感 作为艺术表现之手段,线语言的应用,早于形体和色彩语言的使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把经过高度提炼和抽象概括出来的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线”作为表达物象的最佳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以线为主的造型艺术手法。因此,在进行工笔人物创作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线与造型的形态美结合好便能充分体现工笔人物画的美感。 1.要解决用线条塑造形体美的问题 工笔人物首先要解决用线条塑造形体的问题,工笔人物画用线条造型称为“白描”,白描就是线描,线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也是工笔画的特点之一。但工笔画的线与意笔画的线不同,工笔画运用细而均匀的线条。意笔画运用粗细不同,变化多端的线条。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如何用线造型。即如何进行白描写生教学是其中遇到的关键难题之一。许多学生的白描作业中,其根本的问题是没能真正的理解造型的线的组织结构是怎么一回事,单线不成型,线与线的有机组织才能构成美的画面,但这决非易事。有的同学虽然素描功夫尚可,但如果要求他用线来进行人物写生或是进行创作,往往就无从着手了,这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理解线的含义。 2.现代工具在传统技法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学也慢慢地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技法教学:例如在工笔画中作线,在使用工具上不局限于毛笔画线。现代工笔画中线的独立性在减弱,尤其是重彩画和厚画法,线只是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于画面。因此,线的粗细刚柔的微弱变化其意义已不大,所以,有时也采取钢笔画线,由于它挺劲,匀称,有力,变化自然,转折没有粗细变化,这样线的纯化结果增强了线的装饰趣味。有时还可以把墨汁稀释成几个深浅层次,根据需要灌进不同粗细的直管笔中,把直管笔分成十几种深浅不同,粗细不一的规格种类用于作线,以适合画面复杂而层次多变化的大场面的需要,在画面用线设计上可以前面粗后面细,前面重后面轻,前面浓后面淡。使用这种方法,用笔是较容易安排整幅画面线的粗细深浅,容易控制线的布局。另外,这种笔用来画“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很有效果,别有一番审美趣味,传统用线是轮廓加笔法,现代教学中画线则要求准确把握住物象形体的组织结构,掌握它在某种透视情况下可能发生的转折,倾向和强弱变化,以及每一个结构轮廓的起伏和消失点,这样才能使线的正确地描绘出物象的长、宽、方、圆、深、浅、粗、细等变化关系,否则就难真实地表现出其体积感而变成剪影或空洞的框框。 三、运用现代人的色彩感觉来用色 除了上面所讲的线的造型外,工笔画中的用色也十分重要。和水墨画相比,工笔画中的用色有时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一幅工笔画,线条组织欠佳,但着色好,往往还可以弥补画面的效果,如果色用的不好,没有好的色彩感,不协调统一,是无法完成一幅好的工笔画。 任何一种绘画材料,有它的特色也有它的局限,可以说由局限产生特色,也可以说要有特色就要受到局限。中国画颜色纯粹、沉着、典雅、虽不及西画色彩丰富,但有自身的韵味和特点。墨韵墨彩渗透在画面中,中国画中的墨不是纯粹的黑色,稀释的墨也不是纯粹的灰色,墨和色的关系中闪烁着一种文化特点和哲学思想。 时至2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画的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中国画需要在审美范式、形式构成、墨彩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观念和实际上的创新和拓展,实现中国画墨彩的互补,促进中国画色彩向现代的转换,再创新时期中国画色彩的辉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弘扬。中国画的创新是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和审美观念的确立,同时涉及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弘扬,在美术史上色彩的应用有着独具的风采,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定位,完全可以吸收融合到现代中国画的创新中去,在现代审美理念的整合下,推进中国画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其次,各类西方色彩材料的引用及西方色彩经验的融合、创新。借鉴西方绘画颜料,如水彩、水粉、甚至油画棒,都可以大胆地融合在中国工笔画创新中去,只要整体上不失去中国工笔画的书写性,不失去中国工笔画的精神内蕴,就可以大胆进行探索,推进色彩的表现力,逐步建立新的色彩观。用色大胆地吸纳西方艺术色彩的科学配制,客观地了解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相互关系,把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对比,科学地分析研究,合理地融入中国工笔画的创新。 由于中国传统色彩色阶不多,其工笔画的制作方法也不能使这有限的色彩产生太多的变化。但也正是由这种材质设色方法和基本精神使其有独特的审美效果。所以现代对色彩的认识和能力提高了,工笔写作必须不断地追求材质的丰富性和色彩运用的新突破。 总之,工笔画中技术因素的发展大大丰富和推进了现代工笔画的艺术表现;不仅闪现在画面的表层组织之上,也渗透到造型的意象之中和工笔化的新观念里;不仅表现着画家的艺术个性,并且辅助状物抒情;同时也给中国工笔画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孕育出旺盛的生命力。
赵国经现为天津画院一级画师,王美芳是天津工艺美术学院二级美术师。他们二人既是生活的伴侣,又在事业上志同道合。对于绘画艺术,他们常常怀着一种感恩之情。是绘画使他们二人相识、相爱,直到成为艺术上的一对挚友。绘画给了他们许多东西,他们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绘画。 20世纪90年代初,在经过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后,他们觉得应该从古代仕女人物画上开掘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正是对自己艺术特长有清醒认识,才使他们走上了一条成功的路。凭着一种热情踏上“仕女画”之路后,他们才感觉到其实这是一条很险也很难走的路。工笔仕女画是中国画的一个范畴,历史上尽管有仇英、唐寅等名家涉足,但其地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它始终不能与山水画、花鸟画、一般意义之人物画比肩。在这样一个题材极狭隘的领域里要另辟蹊径实属不易。虽然要在古代仕女画中画出一片新天地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赵国经、王美芳却对此有坚定的信念,他们认为古装仕女画同样需要贴近生活,需要反映时代的审美风尚。任何题材,任何画种都有“质文代变”的性质。 赵国经、王美芳的仕女画,正是将艺术理想构筑在当代审美品格的基石之上,确立了他们全新的价值观及艺术视野。一方面继承了传统仕女画对文学意蕴的重视,另一方面又摒弃传统仕女凄苦脆弱、多愁善感的特征,而使笔下的形象端庄健康,充满青春活力,不乏当代女性的气息与风采。无论是历史人物,如李清照、上官婉儿,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钗等,都真实可信,突破了史实和文学描述的限制。他们将西洋画的观念和技法融入到仕女画的创作中,进而将鲜明的时代感、文学性、抒情性也灌注到作品中去,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并使作品具有古朴与现代二重旋律。他们的画正是有了古朴与现代的双向延伸,才使他们的“仕女画”有了别样的面貌。 赵国经与王美芳,相识了30多年,也合作了30多年,他们的合作是名符其实的合作。在创作中,他们发挥两人各自的长处,赵国经有着创作上万幅连环画的经验,对人物的形体语言、环境及画面的整体效果把握比较自如,往往是他先构思,起草稿;王美芳素描功底扎实,另外,她擅长刻画人物,人物形象不仅美,而且美得善良、不媚气,在赵国经一稿的基础上,王美芳将那些原本很模糊的人物,一一刻画出来。两人合作天衣无缝,珠联璧合,共同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 赵国经、王美芳生活得十分美好,他们十分想把这份美好的感觉通过作品传递给更多的人。他们的画主要表现的是一种优雅、纯净的美。他们认为画就是画,就是让人看了之后能赏心悦目。他们想把这种浸透着善良的亲和力的美表现到极致,谁不喜欢善良呢?他们表现的优美不低俗,不同于甜美或俗美,而是颇有风范的幽雅之美,这种审美意境给人一种静静的安适感。他们的作品由于十分注重挖掘“美”,营造了一种如诗的境界,而被认定为当代仕女画家中的佼佼者。 赵国经:1950年生于河北省景县。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画院一级美术师 王美芳:1949年生于北京。196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工艺美院二级美术师,天津画院特聘画家。 二人合作近三十年,作品多次入选全军、全国美展并获奖,其主要作品有: 《新书下连》 入选建国二十五周年全国美展。 《专心》 入选第四届全军美展。 《新来的水手》 入选建国二十五周年全国美展。 《高原的愿望》 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 《蒙山腊月》 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获天津二等奖、全国三等奖。天津美协收藏。 《再添来亨》 入选华北地区美展。天津美协收藏。 《王贵与李香香》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铜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做嫁衣》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正月》 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奖。 《太阳、雪山和我》 入选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乡间小路》 入选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 ” 全国美展。 《红楼人物——王熙凤》 入选天津 “ 弘扬民族文化 ” 美展,获一等奖。 《隔辈人》 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奖。
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
优秀的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国画毕业论文题目汇编,欢迎大家阅读!
1.中国画山水中“云”的表现教学思考
2.“入”与“出”收获“形”与“象”--滋芜中国画艺术语言初探
世纪中国画学之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
4.潍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都的内在气质
5.略论任伯年在近现代中国画演进中的作用
6.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7.中国画的“缺笔”现象
8.中国哲学对中国画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之探讨
9.中国画意象色彩浅窥
10.浅谈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11.中国画与水彩画技法的互补教学法探析
12.探究中国画现代变革之路札记
13.中国画小品中的笔墨语言与气韵体现
14.略论中国画人物白描与素描
15.以色彩关系来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美
16.中国画的特殊面目和精神
17.论中国画研究生教学与地方文化、画派建设的共进
18.浅谈传统中国画与陶瓷装饰“国画”技法的渗透
19.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0.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思维形态
21.写意中国画鉴赏与评价分析
22.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23.中国画中的线描艺术
24.探究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影响
25.戏曲题材中国画人物造型“写意性”研究
26.对中国画技法的研究
27.中国画创作要素浅谈
28.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29.浅谈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30.从写意雕塑看中国画之写意精神
31.中国画笔墨形态研究
32.中国画论中的角色替换
33.中国画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34.浅谈书法练习对学好中国画的重要意义
35.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对留青竹刻的影响
36.篆刻与中国画关系的当代思辨与启示
37.浅谈中国画学习感受之创作
38.中国画“墨戏”论的文化心理学诠释
39.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40.中国画中的气韵美与女装设计
41.茶历史文化与中国画的融合实践思路分析
42.中国画蕴涵的易道精神
43.论创作意识统筹下的大学中国画专业课程群科学化建构
44.浅析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
45.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美对中国画的影响
46.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研究
47.浅谈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角色位置
48.浅谈当代中国画设色的特点
49.民国时期中国画与西画的博弈
50.浅谈中国画的当代继承与传统创新
51.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52.中国画线条艺术之美
53.中西融合--徐悲鸿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54.动漫艺术设计中中国画语言的作用分析
55.浅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共性
56.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延展与创新
57.论中国画创作中的民俗寓意
58.传统中国画中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价值
5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教学改革意义的分析
60.浅析诗画融合下中国画意象化的空间表现
61.分析传统以及现代工笔画的不同表现方式
62.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与色彩分析
63.浅谈粉彩雪景的艺术特色与创作
64.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及建议
65.中国画写意梅花创作初探
66.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
67.中国画的写意性
68.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研究
69.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70.中国画意境的构成
71.浅议文化历史情景下的中国画
72.浅析速写训练对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性
73.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借鉴
74.探析艺术市场化对中国画自律性的影响
75.浅谈中国画中的程式化
76.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77.中国画的笔法与运笔技巧
78.从气韵生动的角度浅析中国画构图
79.基于都市风下的中国画图式研究
80.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81.浅谈中国画的构图与情感
82.论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处理
83.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84.中国画立意浅论
85.中国画的气韵与审美引力波
86.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问题的再思考
87.传统民间青花山水对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影响
88.景德镇现代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的演变
89.浅析陶瓷界画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90.当代视觉体验与艺术形式的发展
91.基于中国书画特征颜色的专用色标设计与制作
92.论金代磁州窑瓷枕绘画装饰艺术及其艺术特征
93.浅析中国传统色彩
94.国画“留白”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95.浅析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与三维水墨动画艺术的发展
96.“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叙事空间塑造的特点
97.中国画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融合与借用
98.浅绛彩瓷的绘制技法革新
99.多元文化背景下水彩画艺术的形式语言表现研究
100.中国传统壁画的装饰性色彩表现
101.空间观念的变革--论现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趋势
102.试论中国高校现代油画教学的多样化
103.浅论传统书法并非抽象艺术
104.五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105.简析清末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
106.浅析石涛山水写生观与印象派风景写生观
107.中国画从气韵到实体的思想变革--论中国画“改良之争”
108.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
109.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延展
110.如何把握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画面的色彩关系
宗白华《美学散步》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画从形式上区分,大致可以归纳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其中工笔画的产牛源远流长,并有过辉煌的成就。1972午春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元前206—公元25年)墓中发现的汉代帛画,就显示出工笔画的高超水平。在唐代(公元618—907午)以前,工笔画可以说足中国绘画的主体。至宋代(公元960—1279午)工笔画和写意画虽然并重,但工笔画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只是到了元(公元1271—1368午)、明(公元1368—1644年)时期,某些文人画家崇尚写意手法,提倡水墨画而致使工笔画口趋衰微。然而发展到了近现代,人们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革新中国画之后, 工笔画才逐渐有了转机,不过中国工笔画艺术真正得到复兴还是在现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家重视民族艺术,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创作方针, 中国画也随着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个新的发展时期。不少画家在传统中国画以及年画、连环画、壁画等领域中,广泛地采用厂工笔画技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如《考考妈妈》(姜燕作)、《西厢记》(王叔晖作)、《大闹天宫》(刘继卤作)、《同欢共乐》(刘文西作)、《玉兰黄鹂》(于非间作)等优秀作品。不过由于画坛积习甚深,致使工笔画这一画种尚未达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程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才真正迎来了艺术的春天。这时工笔画艺术才得以显现出其蓬勃的生机。当今的工笔画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古历史题材或贴近现实生活内容的人物画, 又有意境清新、别开牛面的山水画以及牛机盎然、栩栩动人的花鸟画;画家们在艺术和技法的运用上也争相展示各自的特色, 并皆有所创新。更为可贵的足,画家们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之中,越来越发现工笔画艺术及其技法有着极大的潜能,其表现力之强、适应性之广,使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必然会有无限广阔的前途。艺术反映时代, 当今的工笔画艺术足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加以创造和革新的,它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整体上真正展现出了时代的风采和面貌。这本画册正足反映这转变发展时期工笔画的艺术风貌。中国画构图的特点 1.散点透视 2.平面布置 3.随“意”组合 4.诗书画印 5.立轴、长卷、扇面、...构图,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现代绘画中称为构成,新老观念虽有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共通的。人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现实世界的时间是流逝的、无限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无边无界的;而人的创造物——绘画,就时间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间而言是二维平面的,有边界的。这两者是如此地截然不同,却又有着最密切的对应联系。所谓构图,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这种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过程。尤其是现代绘画,这种转换以纯粹创造的外表显示出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抽象了。
简单点的《浅析两宋工笔花鸟画的形成》《“黄家富贵”对于后世工笔绘画的影响》《“徐熙野逸”在绘画史上的地位》难点的《中国传统绘画幅式研究》(这个题目比较前沿,目前也没人研究,相对来说也比较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