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

发布时间:

历史地理论文

秦始皇姓什么?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国历史》第一册第70页上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有的老师以《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淮南子·人间训》及“高诱注”为根据,认为“后人应当称始皇为赵政,不应当称嬴政”,所以教科书是错误的。 此后不久,笔者接到一位山东老师的电话,他告诉我:他读了论秦始皇之姓的那篇文章以后,翻阅了吕振羽著的《简明中国通史》。书中第八章《进入专制主义封建制的秦朝》(公元前221—207年),第一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第一目《开创一统之局》开头就说:“秦王嬴政继承商鞅以来的传统方针,依靠封建地主,次第灭亡六国。”山东的这位老师不死心,又翻阅了尚钺著的《尚氏中国古代通史》。书中第四编《中国奴隶制的崩解与封建制度的形成——秦两汉到南北朝》,第六章《秦奴隶帝国的形成及灭亡》,第一节《秦帝国的建立》,这节只提秦王政,没有涉及到秦王政的姓,但第二节《秦奴隶帝国的发展及其灭亡》中说:秦始皇一死,“李斯、赵高等不敢发丧,并与宠信赵高的胡亥相勾结,阴谋杀害了始皇长子扶苏及大将军蒙恬,拥胡亥夺取帝位,号称二世,继之便展开了对秦嬴族之宗室、姻亲、大臣勋旧的大屠杀,牵连而死者不可胜数”,显然,尚钺先生也认为秦王政是姓嬴。这位老师还是不死心,接连查阅了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和英国人崔瑞德、鲁惟一编写的《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通史纲要》第六章《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第一节《秦,第一个封建皇朝》中说:“秦王嬴政面对这个空前的局面,要求有一个相应的尊贵称号。他决定自己的称号是始皇帝,他的子孙继承帝位的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认为,这样传下去,可以万世无穷。”《剑桥中国秦汉史》第一章《秦国和秦帝国》中的“最后的征服与胜利”一节说:“根据中国传统的说法,嬴政之治在公元前246年正式开始。”看来,白寿彝先生和两位英国历史学家也认为秦始皇姓嬴。这位山东老师说:“吕振羽、尚钺、白寿彝三位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英国《剑桥中国秦汉史》也是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著作。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把它翻译成中文出版。它们跟人教版的课本一样都认为秦始皇姓嬴,可那位老师援引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呀,《史记》上说秦始皇‘姓赵氏’,这究竟该如何解释呢?请您过几天给我个答复。”我答应了。 我答复说:上古时代,姓氏有区别。姓为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为姓的支系。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第一编《浑朴时代》第六节《名姓氏族之辨》上说:“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故一姓分为数十百氏。”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这段话道出了氏的主要来源。氏与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然而,“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顾炎武语)。古人很早就懂得“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通志·氏族略序》记载古代的婚俗:“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大约战国以后,姓与氏逐渐混称。至今说起姓氏,专指姓,而姓与氏已无区别。顾炎武在《日知录·氏族》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顾炎武在这里所说的“太史公”,指的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三个: 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第三个姓吕,亦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唐司马贞《索隐》:“吕政者,始皇名政,是吕不韦幸姬有娠,献庄襄王而生始皇,故云吕政。” 综上所述,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说秦始皇姓吕,是讲其实质。这三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 但是,这三个姓用在秦始皇身上,以嬴姓最普遍。前面已引过中外史学名家的著作,它们在谈到秦始皇时都用“嬴”这个姓。就是在我国古代,称秦始皇姓嬴的也是比较多。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诗》开头便是“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他在《咏荆轲》中说:“燕丹善养土,志在报强嬴。”正是因为古今中外的学者提到秦始皇多称他为赢姓,所以《辞海》对“秦始皇”词条的解释是:“即嬴政……”,并不说秦始皇是“赵政”或“吕政”。另外,《辞海》还收有“赢秦”一词,并解释说:“即指古代秦国或秦朝,因秦乃嬴姓,故名。”诗人陈高在《感兴》诗中写道:“商君佐嬴秦,变法开田畴。”相反,“赵秦”或“吕秦”在《辞海》中并没有。采用最普遍、最流行的说法,是教科书编写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普及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样。

首先,外国中国都有名家论述过地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上网一搜很多,这些可以给你参考,也可用作理论佐证。

其次,你要大量搜集资料。

历史论文的资料丰富性和真实性是最重要的。

相关书籍有《史记》《汉书》有专门的表或篇目,《水经》《水经注》是了解历史水道的重要依据。

再次,必须细对地图,现在的地图不一定可靠哦,因为地表外貌是会改变的,尤其是水道之类的。

最后,给你一点可以阐发的思路。

你可以论述譬如河流(尤其是运河)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的影响,例如京杭大运河对于杭州经济的影响,。

还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内陆地区的文化经济对比。

平原地区的农业或者说产业结构,民风习俗。

通常来说,植被、气候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产出;气温、地表、地域视野(如平原开阔、盆地保守)会影响一个地区民风民俗、人们的性格;河流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对外沟通等。

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西藏地处青藏地区,素有“高”“冷”的特点。正是由于它的特点“高”,因此导致了西藏还有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太阳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因此西藏拉萨有着“日光城”的称号。 中国论文网 /9/关键词:西藏;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价值与功能西藏因有宏伟、神奇魄力的自然景象而出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从古至今,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西藏地理环境的功能与价值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它的自然环境,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地域文化使其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然而其不一样的神奇环境,深远地影响着西藏地区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过往与未来。(一)西藏的地形地貌讲到西藏,大家熟悉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高原,并且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此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它也是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它的地形�驮佣嘌�,并且还有高峻的山,景象万千。由于具有冰川、戈壁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因此具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象称号。横断山脉――藏东高山峡谷区,位于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中间夹杂着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这三条大江,由于山顶终年有着不化的白雪,加上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形成茂密的森林以及山麓四季常青的景象,从而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的田园景观。(二)西藏的农牧区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高达6000米左右,终年覆盖冰雪,而且南北两边的气候温差较大。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之间,因此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西藏的主要农作物区,能促进当地农作物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由地势低平的山丘以及低矮的盆地组成,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能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西藏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例如冬虫夏草,青稞,牦牛等等。在藏族服装方面,藏族衣服的最本质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编、金银珠玉饰品等,因为长期的封闭性生活,大体上,藏族的衣服发展的差异不会很大,而且变化甚小。因此从藏族衣服上可以看出藏族人所生活的生存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西藏历史人文的价值和功能(一)西藏的文化精神西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由藏族等各个民族一起携手共创的,各个民族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二是自主选择的独立实践精神。因此,只有让西藏的文化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习俗以及特色的民族风情,并将此风情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浪潮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和它相互交流。(二)西藏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藏文化,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也是西藏文化面向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的唐蕃和亲讲述的就是吐鲁番的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者到唐去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促进了蕃唐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平往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懂得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西藏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历史,要促进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促进西藏各个地方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坚持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其文化交流事业,增强民族凝聚力。(三)西藏的历史文化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光鲜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藏族,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西藏文化艺术中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撞击以及相互吸取是公元七世纪的一大特色,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在清朝时期,西藏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布达拉宫的建立也显现出这一领域的显著成绩。表现出精湛的技术以及奇特的历史文化。(四)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入藏旅游,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起先西藏在人们心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神圣的。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自然风光原有的纯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行业的管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开发城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持其原有的神秘性,为西藏的旅游保留一丝神秘感。,总之,共同合作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西藏的特色民族风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并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继承,共创民族灿烂文化,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一、西藏地理环境的功能与价值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它的自然环境,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地域文化使其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然而其不一样的神奇环境,深远地影响着西藏地区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过往与未来。(一)西藏的地形地貌讲到西藏,大家熟悉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高原,并且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此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它也是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它的地形�驮佣嘌�,并且还有高峻的山,景象万千。由于具有冰川、戈壁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因此具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象称号。横断山脉――藏东高山峡谷区,位于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中间夹杂着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这三条大江,由于山顶终年有着不化的白雪,加上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形成茂密的森林以及山麓四季常青的景象,从而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的田园景观。(二)西藏的农牧区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高达6000米左右,终年覆盖冰雪,而且南北两边的气候温差较大。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之间,因此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西藏的主要农作物区,能促进当地农作物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由地势低平的山丘以及低矮的盆地组成,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能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西藏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例如冬虫夏草,青稞,牦牛等等。在藏族服装方面,藏族衣服的最本质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编、金银珠玉饰品等,因为长期的封闭性生活,大体上,藏族的衣服发展的差异不会很大,而且变化甚小。因此从藏族衣服上可以看出藏族人所生活的生存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西藏历史人文的价值和功能(一)西藏的文化精神西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由藏族等各个民族一起携手共创的,各个民族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二是自主选择的独立实践精神。因此,只有让西藏的文化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习俗以及特色的民族风情,并将此风情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浪潮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和它相互交流。(二)西藏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藏文化,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也是西藏文化面向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的唐蕃和亲讲述的就是吐鲁番的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者到唐去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促进了蕃唐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平往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懂得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西藏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历史,要促进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促进西藏各个地方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坚持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其文化交流事业,增强民族凝聚力。(三)西藏的历史文化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光鲜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藏族,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西藏文化艺术中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撞击以及相互吸取是公元七世纪的一大特色,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在清朝时期,西藏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布达拉宫的建立也显现出这一领域的显著成绩。表现出精湛的技术以及奇特的历史文化。(四)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入藏旅游,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起先西藏在人们心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神圣的。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自然风光原有的纯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行业的管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开发城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持其原有的神秘性,为西藏的旅游保留一丝神秘感。,总之,共同合作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西藏的特色民族风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并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继承,共创民族灿烂文化,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历史地理杂志

我国历史上那些跨越地理障碍的在汉朝的时候,有张骞出使西域,同各国交往联合起来抗击匈奴。也给两地的人民带来了各种方法的交流和物种。在明代由郑和驾船才去下西洋。沟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他们都克服了地域上的危险,克服了种种的困难,达到两国人民交往的目的。尤其是张骞在那种环境下出使西域各国。有的受到礼遇,有的受到敌视。好多年以后他才返回了自己的故乡。他的事迹为后代所敬仰。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

兴趣历史地理杂志不错的,融合了趣味性,知识性。

历史个人不推荐看杂志,看看百家讲坛就好。

生物我看过《大自然探索》有动物植物地理等,每期一个话题,主要与自然探索有关。

但符合我的口味,后来就退了。

地理强烈推荐《中国国家地理》!新闻类,个人觉得《看天下》不错,新闻信息量大,语言通俗,号称做最好看的新闻杂志

如果你仅仅为了了解时世信息,不要深度只要广度,建议你看这个。

如果要深度,评论的精析,看《南方人物》等南方报社的,《环球人物杂志》《新周刊》都不错。

不过我觉得中学生看《看天下》最合适,关键是不那么深奥,很有意思。

我们班传看的就是这个。

南风窗。

世界博览。

中国国家地理。

人与自然。

历史方面不太清楚。

追问人与自然是杂志吗?

回答既有电视节目,也有杂志。

网上可以搜到。

我们学校在订,有点贵。

国家地理、天文爱好者、咬文嚼字、我们爱科学

格言、博物、少男少女,学校要求订读者

青年文摘、读者---看短文

地理杂志

科学探索

家里现在给孩子订的《快乐历史地理》我有时间也会拿出来看看。

觉得这本杂志现在的侧重点不在历史和地理方面了,还会介绍很多动物、植物等其他学科的东西。

我就想起我曾经看过的《历史大观园》了,今天上网一查,《历史大观园》已经停刊了。

但是还有2种关于历史的杂志不错《看历史》和《文史知识》请问谁看过这两种,或者有更好的推荐呢。

似乎现在这样的学术性强一些的杂志都维持不下去了

记得很久以前还有一本杂志较 中国现代史

现在只有娱乐八卦的杂志还比较有市场 悲哀

《看历史》我一直没买过,不过前两年还订《文史知识》的,感觉不错。

---------------------------------------------------------

我已经把网址那些发给你了,你自己看看。

还得有自己主见。

历史地理小论文

文献资料:看看上面的资料也许你会找到合适的论文论点。

首先,外国中国都有名家论述过地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上网一搜很多,这些可以给你参考,也可用作理论佐证。

其次,你要大量搜集资料。

历史论文的资料丰富性和真实性是最重要的。

相关书籍有《史记》《汉书》有专门的表或篇目,《水经》《水经注》是了解历史水道的重要依据。

再次,必须细对地图,现在的地图不一定可靠哦,因为地表外貌是会改变的,尤其是水道之类的。

最后,给你一点可以阐发的思路。

你可以论述譬如河流(尤其是运河)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的影响,例如京杭大运河对于杭州经济的影响,。

还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内陆地区的文化经济对比。

平原地区的农业或者说产业结构,民风习俗。

通常来说,植被、气候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产出;气温、地表、地域视野(如平原开阔、盆地保守)会影响一个地区民风民俗、人们的性格;河流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对外沟通等。

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历史,地理都要包括?那写中国不同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问题吧那涉及到南方和北方地域差异以及不同少数民族,算是和地理也有一些关系至于参考资料,可以看以前的历史教科书当然也可以看话说中国,四库全书里面也有提到相应的部分,当然还有专门研讨各个朝代的书籍比如魏文帝的时期,孝文帝时期,都有很多介绍呢~

西藏地处青藏地区,素有“高”“冷”的特点。正是由于它的特点“高”,因此导致了西藏还有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太阳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因此西藏拉萨有着“日光城”的称号。 中国论文网 /9/关键词:西藏;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价值与功能西藏因有宏伟、神奇魄力的自然景象而出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从古至今,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西藏地理环境的功能与价值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它的自然环境,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地域文化使其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然而其不一样的神奇环境,深远地影响着西藏地区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过往与未来。(一)西藏的地形地貌讲到西藏,大家熟悉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高原,并且也是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因此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它也是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它的地形�驮佣嘌�,并且还有高峻的山,景象万千。由于具有冰川、戈壁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因此具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象称号。横断山脉――藏东高山峡谷区,位于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中间夹杂着怒江、澜沧江以及金沙江这三条大江,由于山顶终年有着不化的白雪,加上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形成茂密的森林以及山麓四季常青的景象,从而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的田园景观。(二)西藏的农牧区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高达6000米左右,终年覆盖冰雪,而且南北两边的气候温差较大。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以及喜马拉雅山之间,因此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西藏的主要农作物区,能促进当地农作物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由地势低平的山丘以及低矮的盆地组成,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区,能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因为地理位置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习俗也不同。西藏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例如冬虫夏草,青稞,牦牛等等。在藏族服装方面,藏族衣服的最本质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编、金银珠玉饰品等,因为长期的封闭性生活,大体上,藏族的衣服发展的差异不会很大,而且变化甚小。因此从藏族衣服上可以看出藏族人所生活的生存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西藏历史人文的价值和功能(一)西藏的文化精神西藏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由藏族等各个民族一起携手共创的,各个民族在创建文化的过程中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二是自主选择的独立实践精神。因此,只有让西藏的文化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习俗以及特色的民族风情,并将此风情融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浪潮中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和它相互交流。(二)西藏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西藏文化,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也是西藏文化面向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的唐蕃和亲讲述的就是吐鲁番的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者到唐去求婚,迎娶了文成公主,促进了蕃唐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和平往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懂得西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西藏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弃历史,要促进全面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促进西藏各个地方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坚持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其文化交流事业,增强民族凝聚力。(三)西藏的历史文化西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光鲜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藏族,佛教的文化艺术在西藏文化艺术中占主导地位。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撞击以及相互吸取是公元七世纪的一大特色,并且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文化艺术高速发展。在清朝时期,西藏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并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艺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布达拉宫的建立也显现出这一领域的显著成绩。表现出精湛的技术以及奇特的历史文化。(四)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入藏旅游,西藏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因此,人文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起先西藏在人们心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是神圣的。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旅游,西藏自然风光原有的纯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加强对西藏地区旅游行业的管理,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积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开发城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持其原有的神秘性,为西藏的旅游保留一丝神秘感。,总之,共同合作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西藏的特色民族风情,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并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继承,共创民族灿烂文化,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历史地理论文素材

我也在要啊!!有木有,给我发!!!发者死后原地复活!!!!

“零花钱”不容轻视(政治小论文)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班吧!班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SONY”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百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看色情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了,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简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的基础上,以历史史实为依据,阐述并论证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五个特征:一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二是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三是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的得到发展;四是有机宇宙观、元气论是指导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思想;五是官办科技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又一特点。在有关部分还就中、西方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自然观、方法论、社会背景以及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作了比较,并得出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必要性的结论。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隋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首先,外国中国都有名家论述过地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上网一搜很多,这些可以给你参考,也可用作理论佐证。

其次,你要大量搜集资料。

历史论文的资料丰富性和真实性是最重要的。

相关书籍有《史记》《汉书》有专门的表或篇目,《水经》《水经注》是了解历史水道的重要依据。

再次,必须细对地图,现在的地图不一定可靠哦,因为地表外貌是会改变的,尤其是水道之类的。

最后,给你一点可以阐发的思路。

你可以论述譬如河流(尤其是运河)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的影响,例如京杭大运河对于杭州经济的影响,。

还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内陆地区的文化经济对比。

平原地区的农业或者说产业结构,民风习俗。

通常来说,植被、气候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产出;气温、地表、地域视野(如平原开阔、盆地保守)会影响一个地区民风民俗、人们的性格;河流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对外沟通等。

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兴趣历史地理杂志

阿兰·贝克教授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在国际历史地理学界享有盛誉。贝克全名为阿兰·雷金那德·哈罗德·贝克(Alan Reginald Harold Baker),1938年10月出生于英国,为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终身院士,主要从事英格兰中世纪的农业和聚落地理,法国19世纪乡村的社会地理,以及历史地理的发展史和方法论等方向的研究。他长期担任《历史地理杂志》(Journalof HistoricalGeography)的主编,现为英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农业历史学会、经济历史学会、加拿大研究学会和(法国)科学通信学会会员,并受聘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多个大学,提供地理学家的专业资格等级评审鉴定。因其对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贝克荣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吉尔纪念奖,后又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教育骑士勋章,被誉为当代西方历史地理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贝克就致力于推动全球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交流,与此同时十分关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发展,曾三次到访中国,促进中国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去年,国际历史地理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于伦敦召开,会议期间,贝克教授接受《文汇报》的访谈邀请,就历史地理学的问题和现状、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等问题,与本刊委托的采访者展开讨论。文汇报:由于“地理学和历史学”是两大宏观学科,鲜有学者敢于以如此宏大题目进行阐述,最早有乔治先生()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出版了《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一书(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Oxford Press,1901),而您的专著GeograPhy and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是第一次以地理学家的视角宏观地来探讨地理学和历史的关系。此书一经翻译成中文《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就成为畅销书籍,相关学科的学者几乎人手一本。经过此书的撰写和多年的思考,您觉得历史学和地理学最大的鸿沟是什么?贝克:在书中有一句我自认为十分贴切的话,就是“历史具有场所维度,地理具有时间维度”(History takes place,and geography takes time)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家人为我做了件短袖衫,上面就印了这句话。我们研究的历史不可能仅仅是抽象的历史,这些历史发生在确切的区域、地区、河谷、山脉等等地理场所中,我们不可能单纯研究历史而撇开地理的因素。历史附着于地理,以前的历史学家只关注自然景观,诸如环境、河流、地形、山脉,认为这些都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自然舞台。他们认为地理并非十分重要,地理只是附属,尤其是自然环境。现在学界的取向开始有所转化,大家开始更多关注地理,因为地理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景观、选址因素等。因此,历史学研究也必须顾及地理学。与之相应,地理学必须也要顾及历史学。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经历了不同时代,比如说我们此刻进行交谈的场所是一幢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这座房子19世纪时就坐落于此,自有它的风格和传统,如果要解释这幢建筑,仅仅坐在这里环顾周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了解两百多年的历史,否则是无法解释这幢建筑为何选址于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在,必须回溯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所以,地理学家必须要有历史学的深度和感觉。文汇报:您在上述专著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该书“并不是历史地理学的指南,不是给那些希望成为历史地理学实践者的教科书,也不是历史地理学科的‘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餐厅评鉴指南)。只是希望探索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加深地理学者的历史学意识、拓宽历史学者的地理学意识”。那么,您觉得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历史学和地理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如何?贝克:我觉得两者关系较之过去有所进步,现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讨论。19世纪时,历史学和地理学还在各自的系统中成长,大学、组织、政府等各个场域中,这两者是分开的。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了。我与很多社会历史学家一起工作,昨天我们开了一个会,很多环境史学家参加,同样也有很多地理学家加入,环境史学家与地理学家之间有很多互动,就像我和很多社会历史学家都有密切的交流一样。我书中讨论的“鸿沟”当时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历史学和地理学是不同的学科,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相互竞争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独立地位。然而,现在两者开始逐渐融合。我可以确定,较之三四十年前,如今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有了更多的合作和理解,这或许也是拙作的一点作用吧。文汇报:正如我们所知道,虽然地理学和历史学都关注过去,但是它们依旧存在一些不同。地理学能解决一些历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此您能详细讨论一下吗?贝克:我自认为是一位地理学者,受过地理学的训练,所以在我的研究中就会提出一些地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会在地理学维度问一些关于过去的问题。我关注的是地点(location):这些事件发生在这些地方的原因,以及这些地方又在哪里?以我的关于运动俱乐部的研究为例,从地理学的角度提问就是:它们在哪里?于是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些地图,然后就能在地图上发现很多问题:某地分布很多俱乐部,另外一处有一两个俱乐部。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它们在哪里,这就是地理学研究,定点工作很重要,地图制作在研究中因此就至关重要了。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呈现此种分布状态,问题就从定点转变成了地理分布态势的讨论,不同尺度的空间安排等,即解释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简言之,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就是首先定位、描述,然后是理解、解释和诠释,即搜寻历史进程,以寻找为何会呈现此种分布态势。所以这既是地理学的问题又是历史学的问题,它们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文汇报:对于大众而言,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和地理学史(geographical history)是容易混淆的概念,请您解释下它们的不同之处。贝克:地理学史探讨的是政治运动、政治历史与地形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空间关系、地理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关注自然环境。确实与历史地理十分接近,正如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十分相似,有很多重叠之处。有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中心论题:地方(places)、地区areas)与区域(regions),三个外围话题分别是分布( distributions)、环境(environments)和景观(landscapes)。我认为地理学家对景观、地点和环境最为感兴趣,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三大主题,景观是地方的外形(appearance),地点是这些特征、人口等分布于此的缘由,是空间分布问题,最后就演变成环境问题——比如人类和自然环境如何相互影响、森林如何变成了农田……景观变化了,于是环境改变了。虽然历史也同样关注这些问题,但是这更多的区域地理所关注的,什么导致每一个区域变得与众不同。文汇报: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在20世纪的50年代就开启了对历史地理学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认为地理学和历史学的边界难以界定,宣称“一切地理学都是历史地理学”,将历史地理学界定为地理学的范畴,您就此有何看法?贝克:过去在欧洲历史地理学确属地理学范畴,我想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也持此种观点。但当时的历史地理是国家形成的历史(the history of state formation)的研究,即通过19世纪民族主义建造了民族国家的过程,这就是那时的历史地理。在很长时间以来,历史地理就是历史政治地理,很多中国学者从事的是历史政治地理(沿革地理)的研究,关注不同王朝、帝国的历史形成和更迭。在很长时间内历史地理就是如此,探讨民族国家、政治团体等的形成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政治地理。正是达比将这一研究范围进行了拓宽,历史地理从一个很窄的范围出发,讨论边界、边疆等问题,当然这一领域现在还是很重要。你去搜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地理出版物就会发现大多的论文、论著就是讨论这些问题,讨论民族国家的历史创造过程,现在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是极大地拓宽了。我曾经编纂“剑桥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希望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能负责中国卷,但是很明显当时他关于历史地理的观念与我的观念相差甚远,他的关注点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关于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过程等,中国的王朝更替对于我或者是其他西方人来说,太容易混淆了。文汇报: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和历史学都紧密相连,在您看来,历史地理在方法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对于方法论的探讨是中国学者较为薄弱的环节。贝克:历史地理和历史学共享很多内容,两者的技术、方法论等都是运用大量的史料、档案等文献资料。地理学者与历史学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是单纯地解释词汇或者文本,而是更多地利用图表,尤其是利用地图来诠释文本。即我所说的,通过时间看发展,通过空间看传播(Developments through time and spreads through space)。就我刚才提到的运动俱乐部而言,第一个研究的问题就是俱乐部的分布,这就是地理学的分布问题,历史学家大多未受过地理学的训练,不会想到要制作地图。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利用时间表(time graph)来展现不同时段呈现的不同分布状态,大部分的历史地理学者利用地图来展示分布状况,利用图表来揭示时间变迁,当然这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如果说是方法论,那就是最基础的描述阶段。接下来就要解释为什么他们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它们在此处迅猛增长,为什么那个时间又突然停滞下来。我想大量利用地图和图表是最基础的地理学的技术,并非很多历史学家会如此,这大概就是历史地理学最主要的贡献。文汇报:无论在您的著作中还是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您一直强调跨越历史学和地理学的鸿沟需要不同学科的融合,那您觉得历史地理学者需要在历史学、地理学以外学习、借鉴哪些学科?贝克:历史学、地理学都拥有宽阔的视野,属于整体学(holistic)的范畴,它们试图研究所有事物,将所有对象汇聚一起。其他学科则属分析学(analytical)的范畴,它们将研究对象一层层剖析。如果你是历史经济地理学者,就会关注经济学,考虑经济对地理的影响等,单纯的经济学家并不都关注空间概念。其他可以借鉴的学科如社会学、植物学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分析法。历史学和地理学是整体学,融合各类事物。譬如你要研究伦敦或上海的地理,你需要关注各个领域,不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历史学和地理学就是要把研究对象融合在一起,其他学科则是把研究对象分开,只是剖析其中的一层。这是很泛泛而谈的区别,但是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需要一点点的分析然后将它们汇总起来。所以历史学、地理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学科,穷其一生可能也只是学到一点,十分具有挑战。就像区域历史地理,现在很少人研究,究其原因就是它涉及面广,难度大。文汇报:伴随着计算机的兴起,GIS技术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您如何看待GIS对历史地理的影响?贝克:GIS现在变得十分重要,但是GIS本身并不是研究问题,所以我对于将GIS置于论文标题之中的做法感到十分惊奇,因为论文题目应当是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方法,GIS只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当然GIS确实十分流行,它是一种制作地图的新方法,一种十分精细并且复杂的分析方法,但是它不是一种新的议题(subject)。文汇报:您不仅是《历史地理杂志》的主编,还主持了两套大型的国际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对于历史地理以及相关科学可谓十分了解,如果请您为那些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人推荐书,有哪些可推荐?贝克:我并不懂中文,就推荐些英文的经典读物。William George Hoskins (1908-1992,英国区域历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英国区域历史系)的《英国景观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 Hodder and Stoughton Press,1955.至今已有35个版本,并翻译成多国语言),这本著作后来还被BBC翻拍成电视,该书主要讲述了英格兰景观的历史,开创了区域历史的先河。其他诸如法国历史地理学家Xavier De Planhol的《法国历史地理》(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France,Oxford Universty Press,1988.阿兰·贝克为合著作者),也是一本易读的好书。文汇报:此次国际历史地理年会的地点回到现代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的英国,您认为英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现状如何?贝克:这真是个困难的问题,因为这个局面正在改变,或者可以说一直在改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研究有很明显的扩张趋势,现在则更趋向于收缩。然而,从此次会议的召开来看,历史地理学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生机勃勃。我们可以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前,很多地理学者欠缺历史地理的视角,所以并不能称呼他们是历史地理学者。现在的许多学者,即便他们研究的是现代地理学问题,但也充分认识到必须要回顾过去,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解释当下。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只是在当下,使用历史的视角来解释现在,法国人称之为“回溯性人文地理学”(retrospective human geography)。回顾过去,以便解释现在,很多人都是如此。就我自己的研究为例,关于法国乡村兄弟互助会的书( Fraternity among the French peasantry: sociability and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Loire valley, 1815 -191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时间范围为1815至1914年,我研究的是19-20世纪的社会地理学,所研究的仅仅是当时的状况,并不用来解释现在的任何事物。所以,判断是否是历史地理学,主要看研究旨趣和关注点是在现在还是过去。然而,现在每一个研究者都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历史地理的背景来研究当下的问题。此前大家更关注于自然地理,现在更多关注于人文地理,要看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历史学家或者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对旅游、遗产感兴趣了。过去遗产是旅游的资源,人们出去度假是变换地点,从法国到英国、美国,他们更改地点以看到不同的东西。但现在很多人希望通过旅游能感受时间的变迁,比如去中世纪的城堡或是庄园。人们找寻的不是21世纪的事物,而希望可以回溯到19世纪或者是15世纪。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旅游和全球遗产,我认为这是历史地理的现实意义。文汇报:本次历史地理年会议程十分紧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规模可谓宏大,您觉得现在历史地理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发展如何?贝克:本次参与会议的有39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而第一次会议当时只有英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的学者。这次有来自智利、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的学者,这个并不常见。中国代表来了很多,还有很多俄罗斯代表,这是新气象,对于历史地理的实践来说是振奋人心。论文和报告都十分吸引人,我要考虑许久到底去听哪个分会场。文汇报:最后一个问题,您上世纪80年代就访问过中国,1996年应邀参加了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开始与中国历史地理界有实质性的接触,距今已有近20年,请问您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有什么寄语吗?贝克:中国历史地理学现在发展得不错,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我希望中国学者在专注做自己的研究时也能让西方人更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这一方面日本学者做得好些,京都大学的Akihiro Kinda教授组织一批学者用英语编写了一本关于日本景观历史的书(A Landscape History ofJapan,Trans Pacific Press,2010)。我们希望也能看到一本由中国地理学家撰写的、用英语写作的关于中国景观或者是中国历史地理的书,因为我们很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国家地理,政治嘛多读报纸 时政类 历史 百家讲坛不错

红树林还可以,意林很好。历史和地理有兴趣的话可以读,我看蛮好的

政治方面的话《看天下》也不错

  • 索引序列
  • 历史地理论文
  • 历史地理杂志
  • 历史地理小论文
  • 历史地理论文素材
  • 兴趣历史地理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