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质性研究论文分析

质性研究论文分析

发布时间:

质性研究论文分析

一、第一部曲:研究问题的确立第一部曲是研究问题的确立。尽早确立研究问题一直是导师强调的写做博士论文最重要的环节之一。2018年9月,刚开始博士生学习之初,我就“沦陷”在老师严格的学习管理氛围中。回想起来,当时我不仅要完成一年级规定的多门课程,还需要每周参加研讨和上交文献阅读报告,老师一直要我不断汇报我都提出了哪些研究问题,研讨会上我一次次地提出--修改-再提出--再修改研究问题,一次次地讨论,又一次次地被推翻。在痛苦和挣扎中,我坚持不断地进一步阅读文献,寻找前人的研究成果,坚信研究问题除了要结合实际以外,一定是来自前人研究之不足,如,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终于在第一学年结束前基本上初步拟定了我的研究问题,并在老师引领下,在研讨会上做了预开题报告,这是博士生涯中关键的一个台阶。这为接下来的研究,以及毕业后的课题申请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研究问题的得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结果。二、第二部曲:研究过程的开展2019年9月第二学年开始,我投入到我研究的第二部曲,即实际的课堂研究中。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为确定实验对象而苦恼和焦虑。为了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做了很多铺垫,例如其中一位研究对象很喜欢学习,我为她提供学习信息和机会,参与她的活动,帮忙改她的论文,以建立信任的关系,便于10月展开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工作。10月-12月基本走完田野,收集了课题研究的初步数据,并于12月底完成学校正式的开题报告,虽然开题报告文献还不够扎实,但不再是空中楼阁,已经有了数据支撑,在开题答委老师的建议下,进一步明确了可以改善的方向和空间。回想起来,虽然还在路上,但已经有了做质性课堂研究的体验,过程艰辛,其中关键的有三步:走田野、进课堂、写反思。走田野每个田野都有守门人,情境不同,守门人的身份就会非常不同。做中学课堂研究,守门人可以是学校的领导、教研员和有影响力的名师或者特级教师等,这样才能得到引荐机会,最终获得校长同意和支持。但即使如此还有第二个层面的守门人,即具体的研究对象,如果是通过学校领导安排的研究对象,是否真诚地支持你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支持与配合是获得真实数据的基础,否则,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和不真实的数据。甚至有时候,研究对象会因为其他原因退出研究。正是因为如此,联系学校和研究对象应该要多于原计划的研究对象数目,我多联系了两个研究对象和学校,就是因为这个可能的变故。这样做的原因还能让研究者对比研究对象的特点,按照研究的最大目的化抽样,挑选出最适合的研究对象。进课堂进入课堂前一定要有观察重点,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阅读来确立观察量表。这样走入课堂就能有条不紊,数据不会走失。但这还不够,因为观察重点需要围绕教师的课堂程序和步骤,学生的互动反应,课堂上发生的事件记录,还包括当时自己的评价。这样之后开展的刺激回忆访谈才能有的放矢、针对研究问题。最辛苦的就是完成每天的观察和访谈后,写完反思日志,已经有些疲倦,但还要继续阅读文献,尤其是第一个案例的研究,自己还有一些不太明确的地方。记下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的数据,这样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收集到需要的数据。写反思课堂的记录和课后的访谈是有录音或者录像的,所以能够回听和回看做转写,但不意味着一切等研究结束后再转写和分析。因为当时自己的记忆很深刻,要及时写下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为后续做质性研究分析的时候打下基础,另外也容易回溯找到当时的记录。事实证明,在撰写博士论文的几个月以来,当时的纸笔记录和每天写下的反思有力地支持了对研究对象每节课的分析和讨论。写反思日志还包括了每天与研究对象在路上、办公室和餐厅的一些非正式谈话,因为是日常的接触,所以不方便录音。但有时候研究对象会说出一些对研究有意义的话语,这个时候需要回去立即记录下来,时间一长,这个部分的数据就会流失。例如有一个研究对象下课带我去学校餐厅吃饭,看到校长和同事,之后在一起讨论了教学的一些问题,对研究是有意义的数据,但没有来得及录音,也不便打断,所以放到了每天的反思日志中。三、第三部曲:论文的写作2020年1月以来,我开始了最漫长的第三部曲—博士论文写作,首先完成论文的前三章并不容易,每天8-10个小时端坐电脑前,海量的文献梳理需要自己边查阅、边阅读、边领悟和边写作,包括研究方法一章也再次阅读大量文献,明晰自己研究方法采用的合理性和不足。论文也因此字数缓慢推进,没有成就感,有时候有些气馁。但告诉自己每天坚持完成一个小目标,保持规律的作息就能够完成任务。老师给的第一个前三章的节点后,开始适应写论文的节奏,但很快进入需耗费大量时间的数据转写、编码分析的工作中,连续多天论文未添半字,直至思路清晰才又开始下笔码字。就这样边写边读,每日宅家,心无旁骛。通过撰写初稿,我深刻地认识到,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设计,数据呈现和讨论章节绝非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不是一般性的描述。在五一节来临之际,我已基本上按照写作计划,完成了既有定目标。由于疫情,我无法到上外跟导师面对面地交流,好在在线视频也能解决问题。感谢导师严格和严谨的管理,不断地提醒我写作章节完成的时间结点,在我的写作过程中,导师能及时指导并提出修改建议。总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的指导风格就是严管理,早规划,勤写作,多汇报,有反馈,反复改。经过上述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论文写作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质性研究论文评价包括的特征有前提假设,思维定势和价值倾向。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1、便于新见解的涌现和理论构建。2、可在原始数据和结论间形成牢固的证据链。3、相对容易学习借鉴,可显著提升质性研究的质量。质性研究是一种理论构建式的研究,从经验事实出发,建立事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建立概念或理论。

质性研究论文分析举例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是: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恋爱观——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 在当今高校,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通的现象了,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已经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性心理和性生理上。

质性研究是对事物全面整体的理解,不限于量化的部分,因此,比较适合应用到一些很难量化或shu者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中,例如,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师的信念、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教育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科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焦虑心理等的研究。此外,由于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对各方面材料的归纳分析,然后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意义建构,其探讨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它比较适合对较小的样本以及具体的对象进行研究,而在教育研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教学案例分析、特殊儿童教育以及学生个案分析”等的研究。

1、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2、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对需要取证的事实进行勘验、检查、调查访问、寻找、发现、固定和提取与有关的痕迹、物品等证据材料和信息,为科技鉴定、综合分析判断提供服务。

3、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4、视觉分析,包括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三部分。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5、论述分析,指分析论述的内容,也分析论述的规则、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性研究

对质性研究论文进行质量分析

(一)哲学研究 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本质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与实践论研究。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以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为知识基础,以个人的教育技术哲学、公众的教育技术哲学与专业的教育技术哲学为基本框架。教育技术的本体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与实践论研究共同构成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育哲学研究方法是整体性把握事物的方法。教育哲学对教育智慧的追求使教育哲学研究要使用能够整体性把握教育事物的方法,因为基于有限数据只能获得对教育事物的有限认识,而对教育事物的有限认识只能对应教育事物的片段性特征,这些片段性特征对形成教育智慧虽有益但并不充分。因而,教育哲学研究要采用的是那些能够真正对教育进行整体性把握的方法,对教育的各种片段性认识通过这类方法可以得到整理和集中。 第二,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处理对象是命题。由于教育哲学需要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这种目标要求教育哲学不能以直接描述事物某一细小特征的数据为处理对象,因为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需要根本不可能获取的海量数据。因此,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处理对象是表达各种片段性教育认识的命题,这些教育命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教育事物,但都未能真正把握教育整体。 第三,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环节是命题收集、整理和再表达。教育哲学研究要处理代表片段性教育认识的命题,把它们最终统合成对教育事物更加整体性的把握。因此,教育哲学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收集这些代表片段性教育认识的命题;其次,教育哲学研究方法还要对这些从不同维度和层面切入教育并可能相互冲突的命题进行整理,这里特别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技巧对命题进行分析、综合和演绎等;最后,教育哲学研究方法需要在整理片段性教育命题的基础形成新的命题,这是一种更为整体性的教育命题,更趋向于对教育事物的整体性把握。 我阅读的代表性文献是:石中英.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论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5):1-7.。从历史上看,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家们就有关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如历史法、比较法、批判法、抽象法以及一些更加专门的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概念分析方法、话语分析方法等。在这些观点之外,该文作者基于对教育哲学的学科视野和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出教育哲学研究的一种核心方法———论辩,并简要地探索了其哲学的源泉与实践中应用的程序或要求。我认为该文较好的描述了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学,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观察(经验的、可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并做出解释。 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量化研究正是通过这种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阅读陆宏老师的文章——“量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后,可知量化研究有如下特点,(1)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以进一步的分析;(2)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3)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 我阅读的代表性文献是:李庆良,马晓开,程瑾,罗毅波.花颜色和花气味的量化研究方法[J].生物多样性,2012,20(03):308-316.花颜色和花气味是花部构成的重要内容。在已开展的传粉生态学研究中对二者的报道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其量化研究可以为揭示传粉机制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该文主要介绍了花颜色的测量和标定方法,包括比色卡、分光色差仪和便携式光谱仪等;花气味的采集方法,包括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吸附–溶剂洗脱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花气味的检测和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和电子鼻型超速气相色谱仪分析等;以及昆虫行为学实验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昆虫触角电位联用技术、Y型嗅觉仪和飞行箱实验等。科研人员根据实验材料的特点和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量化研究方法,该文重点介绍花颜色的测定分析、花气味的采集分析以及昆虫行为学实验等常用的量化研究手段,综上,我认为本文章较好的运用了量化研究方法。 (三)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基于将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世界之中的研究活动。它包含一系列可以使被观察的世界变得清晰起来的阐释性的、经验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转变了世界,他们将研究的对象世界变成一系列“作品”——现场笔记、访谈、交谈、照片、记录,以及有关自身的备忘录。在这一意义上,质性研究是以阐释性和自然主义的方式来探究世界。这就意味着,质性研究者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在研究对象的实地背景下,试图对人们赋予意义的现象做出理解和阐释。 阅读文献后总结质性研究有如下特点: (1)质性研究最为基本的哲学基础是,它是以个体与其身处其中的社会世界(socialworld)交互作用而建构(construct)的实在(reality)的图景(view)为基础的。 (2)研究者要从相关参与者(participant)的视角而不是研究者的视角出发来理解现象,才能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体验、情感、情绪。 (3)质性研究意味着研究者必须做“实地研究”。 (4)质性研究主要采用描述———归纳方法。 (5)质性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过程、意义和理解上,因此,质性研究的作品表现为深度而丰富的描述。 我阅读的代表性文献是:孙拥军,李倩,吴秀峰.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质性研究:反思与展望[J].体育科学,2014,34(11):88-96.该文主要描述了质性研究在体育科学方面的应用。质性研究的数量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呈上升趋势,研究议题涉及运动员情绪调节、教练员行为、锻炼表象、运动参与的社会支持、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精英运动员参赛经历、病患人群在运动中的心理体验以及运动心理咨询的应用等。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各领域中的质性研究,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取向仍占主导地位。现象学、扎根理论与个案研究是主要的方法学取向,平行视角则是主要的研究质量评判应用。综上,质性研究具有“平民意识”,体现出“人文关怀”,因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包含对实践的好奇。它是关于如何寻找有效的助人方法;它也是关于如何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挑战现有问题的实践,以及依据我们在实践中亲身的经历发展出新的知识和想法。大家公认实践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协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学习。这是一种建构专业知识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实践中能更理解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培力和实现社会公义。 也就是实践研究要把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达到“实践亦研究”的合二为一。达到研究(者)即是实践(者)两种身份的结合。 我选择的代表性文献是:田宝军,李燕.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特点与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01):36-39.校本教研是实践研究,其重点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发表学理性很强的论文,论文只是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之一。教师们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和策略并最终解决问题,然后,将这一过程中发现的规律、特点,提出的方法、策略总结提炼,提出可供别人借鉴的经验并形成文字,不能去追求一些连自己可能都不完全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理论。综上,该文的实践研究具有代表性。 (五)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 历史性。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主体与作为被研究客体的历史现象之间是一种非共存的历史性关系,研究者只能在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去认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对象: 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 2.研究过程: 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过程 (2) 具体性。根据历史研究的定义,是在丰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揭示教育现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史料。 (3) 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表现模糊不清的东西。我选择的代表性文献是:杨登峰. 中国电化教育早期历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电化教育历史研究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实质和特点,也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把握电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文作者在前人电化教育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以及教育技术著作和文献中,搜寻关于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线索,寻找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运动与电化教育之间的联系,大胆地假设 ,试图将电化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大背景结合在一起,形成早期电化教育发展较为完整的轮廓。一方面对早期电化教育历史作纵向的描述,另方面对其中典型的电化教育组织和机构进行深入挖掘,点面俱全地探悉中国电化教育的早期历史。综上,我认为该文献所做的历史研究比较典型。

一、第一部曲:研究问题的确立第一部曲是研究问题的确立。尽早确立研究问题一直是导师强调的写做博士论文最重要的环节之一。2018年9月,刚开始博士生学习之初,我就“沦陷”在老师严格的学习管理氛围中。回想起来,当时我不仅要完成一年级规定的多门课程,还需要每周参加研讨和上交文献阅读报告,老师一直要我不断汇报我都提出了哪些研究问题,研讨会上我一次次地提出--修改-再提出--再修改研究问题,一次次地讨论,又一次次地被推翻。在痛苦和挣扎中,我坚持不断地进一步阅读文献,寻找前人的研究成果,坚信研究问题除了要结合实际以外,一定是来自前人研究之不足,如,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终于在第一学年结束前基本上初步拟定了我的研究问题,并在老师引领下,在研讨会上做了预开题报告,这是博士生涯中关键的一个台阶。这为接下来的研究,以及毕业后的课题申请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研究问题的得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结果。二、第二部曲:研究过程的开展2019年9月第二学年开始,我投入到我研究的第二部曲,即实际的课堂研究中。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为确定实验对象而苦恼和焦虑。为了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做了很多铺垫,例如其中一位研究对象很喜欢学习,我为她提供学习信息和机会,参与她的活动,帮忙改她的论文,以建立信任的关系,便于10月展开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工作。10月-12月基本走完田野,收集了课题研究的初步数据,并于12月底完成学校正式的开题报告,虽然开题报告文献还不够扎实,但不再是空中楼阁,已经有了数据支撑,在开题答委老师的建议下,进一步明确了可以改善的方向和空间。回想起来,虽然还在路上,但已经有了做质性课堂研究的体验,过程艰辛,其中关键的有三步:走田野、进课堂、写反思。走田野每个田野都有守门人,情境不同,守门人的身份就会非常不同。做中学课堂研究,守门人可以是学校的领导、教研员和有影响力的名师或者特级教师等,这样才能得到引荐机会,最终获得校长同意和支持。但即使如此还有第二个层面的守门人,即具体的研究对象,如果是通过学校领导安排的研究对象,是否真诚地支持你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支持与配合是获得真实数据的基础,否则,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和不真实的数据。甚至有时候,研究对象会因为其他原因退出研究。正是因为如此,联系学校和研究对象应该要多于原计划的研究对象数目,我多联系了两个研究对象和学校,就是因为这个可能的变故。这样做的原因还能让研究者对比研究对象的特点,按照研究的最大目的化抽样,挑选出最适合的研究对象。进课堂进入课堂前一定要有观察重点,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阅读来确立观察量表。这样走入课堂就能有条不紊,数据不会走失。但这还不够,因为观察重点需要围绕教师的课堂程序和步骤,学生的互动反应,课堂上发生的事件记录,还包括当时自己的评价。这样之后开展的刺激回忆访谈才能有的放矢、针对研究问题。最辛苦的就是完成每天的观察和访谈后,写完反思日志,已经有些疲倦,但还要继续阅读文献,尤其是第一个案例的研究,自己还有一些不太明确的地方。记下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的数据,这样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收集到需要的数据。写反思课堂的记录和课后的访谈是有录音或者录像的,所以能够回听和回看做转写,但不意味着一切等研究结束后再转写和分析。因为当时自己的记忆很深刻,要及时写下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为后续做质性研究分析的时候打下基础,另外也容易回溯找到当时的记录。事实证明,在撰写博士论文的几个月以来,当时的纸笔记录和每天写下的反思有力地支持了对研究对象每节课的分析和讨论。写反思日志还包括了每天与研究对象在路上、办公室和餐厅的一些非正式谈话,因为是日常的接触,所以不方便录音。但有时候研究对象会说出一些对研究有意义的话语,这个时候需要回去立即记录下来,时间一长,这个部分的数据就会流失。例如有一个研究对象下课带我去学校餐厅吃饭,看到校长和同事,之后在一起讨论了教学的一些问题,对研究是有意义的数据,但没有来得及录音,也不便打断,所以放到了每天的反思日志中。三、第三部曲:论文的写作2020年1月以来,我开始了最漫长的第三部曲—博士论文写作,首先完成论文的前三章并不容易,每天8-10个小时端坐电脑前,海量的文献梳理需要自己边查阅、边阅读、边领悟和边写作,包括研究方法一章也再次阅读大量文献,明晰自己研究方法采用的合理性和不足。论文也因此字数缓慢推进,没有成就感,有时候有些气馁。但告诉自己每天坚持完成一个小目标,保持规律的作息就能够完成任务。老师给的第一个前三章的节点后,开始适应写论文的节奏,但很快进入需耗费大量时间的数据转写、编码分析的工作中,连续多天论文未添半字,直至思路清晰才又开始下笔码字。就这样边写边读,每日宅家,心无旁骛。通过撰写初稿,我深刻地认识到,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设计,数据呈现和讨论章节绝非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不是一般性的描述。在五一节来临之际,我已基本上按照写作计划,完成了既有定目标。由于疫情,我无法到上外跟导师面对面地交流,好在在线视频也能解决问题。感谢导师严格和严谨的管理,不断地提醒我写作章节完成的时间结点,在我的写作过程中,导师能及时指导并提出修改建议。总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的指导风格就是严管理,早规划,勤写作,多汇报,有反馈,反复改。经过上述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论文写作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质性研究论文评价包括的特征有前提假设,思维定势和价值倾向。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质性研究与层次分析类论文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丰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特别是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高校战略管理能力。

摘要:

战略管理能力是提高高校战略管理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展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是提高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以能力结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提炼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然后将能力结构转化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为评价指标赋权,构建科学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当前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相关研究来看,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研究还停留在经验研究状态,缺少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研究,缺少战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缺少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明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构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构建可操作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述

(一)构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丰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特别是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为高校综合改革发展提供理论知识。

2.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能够推动高校战略发展与改革。我们以管理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若干高校的战略管理实践,在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设计完成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高校正确认识自身的战略管理能力提供有效的工具,使高校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分析战略管理过程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定位,有利于提升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推动高校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二)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一是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能够反映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二是体系内各指标间要相互联系,有明确的隶属或并列关系,每个测量项内容清晰,没有歧义。

2.全面性原则。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系统,表现在高校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全面完整地选择指标,从不同层次与角度来揭示和描述高校战略管理能力,为全面衡量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打下坚实基础,避免因遗漏信息造成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不科学。

3.简明性原则。在保证指标体系全面性的同时,指标的遴选应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尽可能地保留那些可以反映战略管理能力的核心指标,使评价简单易行。

4.易于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遴选的指标一是要立足于高校战略管理的实际工作,数据要易于获得;二是指标含义要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三是指标尤其是测量项要与实际工作相衔接,通俗易懂,易于评估。

5.普适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选取的指标要尽可能地展现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特征,避免因学校层次、类型、所在地区等外在因素使得指标本身含义发生变化。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1.质性研究的方法。我们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提炼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范畴和结构模型,以能力结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

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经过反复征询和反馈,使专家组成员的意见趋于集中,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研究方法。本文采取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然后经过几次反复的征询和反馈,使专家的意见区域集中,获得认可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化的方法计算出层次单排序(权重)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本论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体系内各指标项的权重。

(四)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获取过程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是由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转化而成,结构中第一维度转化为一级指标,子维度转化为二级指标,将二级指标的内涵转化为测量项,根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访谈的内容明确测量项的内容(见图1)。

二、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确定

(一)能力结构理论下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及要素

要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必须明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内涵及结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能力是指个体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的评述[1]。借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将高校的战略管理定义为高校组织为了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分析、决策和行动的综合过程,该过程包括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高校战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战略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一系列战略管理活动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能力结构理论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

国外能力结构理论比较多,比如,桑代克的能力因素说、斯皮尔曼的能力两因素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其中,吉尔福特()提出能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即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等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动的过程,是由上述种种材料或对象引起的。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一模型同时考察能力的内容、过程和产品[2]。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理论更符合高校战略管理的结构逻辑,也能够反映战略管理的三个范畴,因而选择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将高校战略管理能力分为能力的内容、过程和产品等三个范畴。

结合能力信息加工理论,我们认为战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一系列战略管理活动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战略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资源作为基础,高校开展战略管理活动,展示战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硬件就是战略管理的资源。在资源的基础上,战略管理活动的成功取决于一系列的完整行为,包括战略制定、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而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够有效完成这一系列活动的知识、技能、素质。

高校的战略管理并不是静态不动的,战略管理一成不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高校发展的现状。高校必须具备良好的战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通过不断地更新战略管理理念、学习新的战略管理理论和思想,开展高校战略管理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我们将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划分为战略资源储备、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执行、战略评价、战略学习等六个大维度,又将六大维度划分为21个子维度。

(二)扎根理论下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及要素

前面我们在心理学、管理学理论基础下,提出由资源储备、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执行、战略评价、战略学习等六个维度构成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为了验证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访谈了一些高校的校长和书记,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范畴,进一步佐证并确定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模型。扎根理论是社会学家巴尔•格拉斯(BarneyGlaser)和安赛尔姆•斯特劳斯(AnselmStrauss)最初使用的,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方法[3]。扎根理论就是将所收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化过程。扎根理论以经验资料为基础,自下而上,从实践具体的事件中提炼理论,发展概念并建立理论[4]。该理论通过编码进行分析,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开放性编码是将资料逐步概念化和范畴化;主轴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基础上,形成类属、属性和维度;选择性编码是将所有类属选择一个核心范畴,然后通过一个图示将各种理论类属整合起来。我们通过扎根理论,提炼出高校战略管理的范畴,包括资源、战略意识与愿景、战略规划与定位、领导者能力、战略执行与控制、战略研究等六个维度,该六个维度又分为18个子维度。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以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假设,又从实践经验角度,使用扎根理论,修正并确认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范畴,再将这些范畴转化为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我们依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简明性等原则,结合专家的意见对高校战略管理结构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修订(见表1)。一级指标“规划能力”包括“机构与队伍”“战略定位”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机构与队伍”包括“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两个测量项。“机构建设”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有高效的职能机构来组织实施战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有高效的职能机构来组织实施战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决策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障。二级指标“战略定位”包括“确定内部优势”“挖掘外部机遇”“愿景目标陈述”等三个测量项。

“确定内部优势”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高校内部课程设置情况、师资、财政经费、传统优势、自身特色等;“挖掘外部机遇”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对外部的宏观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研判,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挖掘自身外在的发展机遇;“愿景目标陈述”的评价标准是在确定内部优势以及外部机遇的`基础上,是否能结合高校自身使命,确定高校发展愿景使命。一级指标“决策能力”包括“决策者素养”“决策机制”两个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决策者素养”包括“决策意识”“决策担当”两个测量项。“决策意识”的评价标准包括决策者做决策时候的认知和理解;“决策担当”的评价标准包括决策者的决策素质,果断,有魄力,敢于担当,有责任心。二级指标“决策机制”包括“制度体系完善”“决策流程科学”。“制度体系完善”的评价标准包括是否有相对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决策实施;“决策流程科学”的测量项包括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流程简化且衔接紧密。

一级指标“执行与控制能力”包括“组织沟通协调”“评价调整”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组织沟通协调”包括“任务分配”“信息传递渠道”两个测量项。“任务分配”的评价标准包括学校是否能将战略规划转化成详细的任务书,并加以细化;“信息传递渠道”的评价标准包括学校信息传递渠道是否畅通,是否能够保障信息及时、高效的双向传递。“评价调整”包括“改进措施”这个测量项,该评价标准包括考查学校能否对发现的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并予以纠正,保障战略执行的顺利进行。一级指标“学习能力”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两个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学习动机”包括“主动、明确”一个测量项,主要是考查学校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态度是否积极主动。二级指标“学习方法”包括“总结归纳”“交流共享”两个测量项。“总结归纳”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能够营造一种主动学习战略管理、提升能力的氛围;“交流共享”的测量项评价标准主要是考查学校能否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进行战略管理经验交流。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赋权

本研究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科学赋权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转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

(一)构建评价矩阵

根据重要性程度先为各指标设定五级重要性程度标度(见表2)。我们请专家根据重要性程度标度对各指标进行赋值,专家根据他们对一级指标重要性的理解在对比矩阵中赋值(见表3)。然后再按照指标重要性依次对规划能力、决策能力、执行与控制能力、学习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构成的对比矩阵进行赋值(见表4)。

(二)根据赋值进行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一是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1nΣni=1Aωiω()i;二是计算CI,CI=λmax-nn-1;计算CR,CR=CIRI,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标准值,是固定值。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出各矩阵的层次单排序与检验结果。再根据一级指标层次单排序、检验结果和二级指标层次单排序、检验结果,再次进行层次总排序与检验,其步骤同层次单排序。经过上述计算可获得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各测量项设定评分标准,以1、3、5作为分值,形成完整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试评价。

我们选择三所战略管理能力不同的地方本科院校,隐匿高校的名称,向专家提供这三所高校的材料以及相关信息,委托专家对三所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测量结果分别为分、分、分。这个结果与三所高校的战略管理现实比较吻合,验证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初步设定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标准的区间,5-4分为优良,分为中等,分以下为差。

将分设定为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预警值,一旦低于此值,高校必须提高战略管理能力,防止高校战略方向错位,教育质量下滑。本论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探索性地构建一个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性地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三种类型高校进行阐释性评价,既对这些学校战略管理能力做出评价,也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标准的预警区间。该指标体系既可以为高校提供比较科学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工具,也可以为地方部门提供评价和预警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水平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最终实现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楚旋,冯瑞华,吴宏元.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研究———基于能力结构理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7.

[3][英]凯西•卡麦兹(KathyCharmaz).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7.

质性研究论文评价包括的特征有前提假设,思维定势和价值倾向。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学位论文性质分析

问题一: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一、首先就是提出论题焦点 二、说明历史材料证明该论题有哪些关点被证明 三、提出你自己同意或是新的证点,并举证 四、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在,和你证点相驳的有哪些 五、将你提出的论点与相驳的所对比以证明你的有理 以上为可行性分析的几点,在然后就是格式排版和资料的引用 可行性分析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可行性分析应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主要内容 1、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2、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节能节水,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细、前后联接、反复优化的一个研究过程。前阶段研究是为后阶段更精确的研究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可行性研究要对所有的商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利润风险进行准确落实,如果经研究发现某个方面的缺陷,就应通过敏感性参数的揭示,找出主要风险原因,从市场营销、产品及规模、工艺技术、原料路线、设备方案以及公用辅助设施方案等方面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如果所有方案都经过反复优选,项目仍是不可行的,应在研究文件中说明理由。但应说明,研究结果即使是不可行的,这项研究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这避免了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除了以上所讲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外,我们在实际中还有一种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研究,称为专题研究,主要是为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可行性研究)创造条件,研究和解决一些关键性或特定的一些问题,它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和辅助。专题研究分类如下: a.产品市场研究:市场需求及价格的调查分析和预测,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以及预期的市场渗透、竞争情况的研究,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竞争对策研究等。 b.原料及投入物料的研究:包括基本原材料和投入物的当前及以后的来源及供应情况,以及价格趋势。 c.试验室和中间试验专题研究:需要进行的试验和试验程度,以确定某些原料或产品的适用性及其技术经济指标。 d.建厂地区和厂址研究:结合工业布局、区域经济、内外建设条件、生产物资供应条件等。对建厂地区和厂址进行研究选择。 e.规模经济研究:一般是作为工艺选择研究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的。当问题仅限于规模的经济性而不涉及复杂的多种工艺时,则此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评估工厂规模经济性,在考虑可供选择的工艺技术、投资、成本、价格、效益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生产规模。 f.工艺选择研究:对各种可能的生产技术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特别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时这种研究尤为必要。 g.设备选择......>> 问题二:论文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反复追问的 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 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 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 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 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 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 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 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 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 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 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 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 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 报道、 *** 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 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 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 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 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 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 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 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 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 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 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 *** 的叛乱者和决策 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 *** 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 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 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 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 问题三:论文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可行性分析能帮你写。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问题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部分怎么写? 可行性分析应该是,你将通过怎样的方法手段完成你的研究,所以,内容要有研究方法和步骤 问题五: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我会写的,要帮忙吗。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问题六:开题报告中论文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可行性分析应该是,你将通过怎样的方法手段完成你的研究,所以,内容要有研究方法和步骤 问题七:论文引言部分的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前言是正文“章”之前的一章。前言的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出自己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观点。 1.研究综述 写作毕业论文一定要有研究综述,也叫综述报告。研究综述是梳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并且对这些研究作出评价。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 在我审阅的学位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简略,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著,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有的研究综述占了整个论文的一半内容,以综述代替自己观点的论述。 2.研究观点 前言除了写作研究综述外,还要陈述自己的研究观点,自己在本论文中将要讨论什么问题,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对涉及论文观点的关键词作出界定,自己是在什么范围讨论这个问题,怎样使用这个观点。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别人看得明白。也避免了对讨论范围和关键词的歧义。 前言的内容要清楚明白,最好也有章节标题。 3.研究内容的总体描述 学位论文的分析方法,一般遵循两种程序,一是逻辑分析性程序:“分析―综合”,二是系统综合性程序:“综合――分析――综合”。我认为最好采用系统综合性程序,具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作用。综合性程序的前一个“综合”是前言中,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综合体,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体描述。“分析”就是在综合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按照章节进行分观点的探讨,每一次分析的结果都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上。后一个“综合”就是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概括自己的论文观点。 因此,前言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还需要进一步从整体上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也就是对自己的论述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总体描述。这种总体描述相当于论文的摘要。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自己论文的论述观点和论述内容。也为下文进入第一章的论述做准备。也许有同学会说,我已经在论文摘要中谈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不必在前言中再谈论述内容。两者是不同的,前言属于学位论文的正文,在正文中应该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综合描述。读者可以不看你的摘要,但是要看你的正文。如果你不在前言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总体描述,你就错过了让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总貌的一个机会,增加了读者了解你的论文观点的困难。你让读者一头雾水,半天找不到你的观点是什么。读者看不明白,也许就不愿意或者不耐烦看了。

  • 索引序列
  • 质性研究论文分析
  • 质性研究论文分析举例
  • 对质性研究论文进行质量分析
  • 质性研究与层次分析类论文
  • 学位论文性质分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