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燕麦研究论文

燕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燕麦研究论文

麦常见病害有荞麦立枯病、荞麦霜霉病、荞麦斑枯病、荞麦病毒病、荞麦白霉病、荞麦轮纹病、荞麦叶斑病等。常见虫害有蛴螬、蚜虫、粘虫、草地螟、荞麦钩翅蛾等。

一、荞麦的主要病害1.荞麦立枯病(荞麦腰折病)症状: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发病初期先在茎基部着生赤褐色凹陷斑,后病斑扩展,幼苗萎蔫、倒伏、枯死。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健苗,提高植株抗病力;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土中菌量;适时播种,降低发病率;合理密植,每亩保苗密度在万株,促苗壮长,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叶,减少病菌侵染;(2)化学防治:在播种前,用种子量4‰的50%三福美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也可在苗期或发病初期,交替选用80%乙蒜素乳油3000倍液、95%恶霉灵(立枯灵)水剂3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立枯磷)乳油600~1000倍液、5%井冈霉素(有效霉素)水剂1500倍液、3%多抗霉素(科生霉素)水剂600~800倍液、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50%福美双·甲霜灵·稻瘟净(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淋2~3次。2.荞麦霜霉病症状:主要侵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褪绿病斑,病健部分界明显,背面着生白色的霜状霉层(孢囊梗与孢子囊),严重时叶片卷曲枯黄,最后枯死。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清除、深埋田间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减少翌年侵染源;合理轮作倒茬,减少病原菌;加强田间管理,促苗壮长,提高植株抗病力;(2)化学防治:在播种前,用种子量5‰的70%敌克松粉剂进行拌种,预防病害。也可在发病初期,交替选用69%烯酰吗啉·锰锌(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700~8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噻霉酮(立杀菌)水乳剂800~1000倍液、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3.荞麦斑枯病症状:主要侵害叶片。叶片染病着生圆形至卵圆形褐斑,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有淡黄色晕圈,轮纹不明显,中间褪色部分生有小黑粒点(分生孢子器)。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耕翻晒田,加速病菌分解,减少病源;选用抗病品种;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与非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病源;及时清除杂草,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透性,降低发病率;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受害;及时拔除、烧毁病株,减少病源;(2)化学防治:在播种前,用种子量3‰的40%福美双·拌种灵(拌种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也可在苗期或发病初期,交替选用30%碱式硫酸铜(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30%氧氯化铜(靠山)悬浮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50%苯菌灵(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燕麦水解蛋白含有丰富均衡的氨基酸,是锁住皮肤水分的重要媒介,具有显著的滋润营养功效,特别是对干性皮肤的人而言,燕麦水解蛋白的性质相当温和,因此不容易导致肌肤过敏或者刺激。

《小杂粮的种植知识》燕麦、荞麦栽培现状及病虫草害!嗨,大家好,我是静若繁花啊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燕麦、荞麦栽培现状及病虫草害。二、燕麦、荞麦栽培现状及病虫草害:(一)燕麦栽培现状及病虫草害:1.燕麦栽培研究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9年),中国在燕麦主产区的农业科研人员就开始总结燕麦生产经验并研究其栽培技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总结和归纳中国燕麦主产区农民生产中一些先进栽培技术以及引进和介绍国外的燕麦栽培技术,并开展初步的栽培技术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1960—1965年),中国燕麦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为120万公顷。该时期的燕麦单产仍旧较低,在1000kg/hm 2左右。在燕麦栽培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量生理和高产栽培技术。20世纪60年中期至70年代初(1967—1973年),燕麦生产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燕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公顷左右,平均单产水平较之前没有明显增长。但该时期随着燕麦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土肥系(1973年)研究了燕麦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燕麦主产区的农技人员辩证地运用“八字宪法”,总结出燕麦高产丰产的经验,如水肥管理、防止倒伏等,其中和林县公喇叭乡的燕麦产量达到4590kg/hm 2。从1974年开始(1974—2000年),农业部成立全国莜麦(裸燕麦)育种栽培协会组,使中国燕麦栽培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燕麦科学研究论文集》和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燕麦科研成果的学术专著《中国燕麦》。2.中国燕麦栽培现状。2011—2015年,栽培方面,已经制定了燕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燕麦膜侧沟播集雨技术。在华北完成了燕麦田免秋耕晚播技术并通过鉴定,做到良法良种,建立规范化的燕麦种植基地并进行示范推广,有效提高燕麦的产量并保证其品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3.中国燕麦病虫害现状。在病虫害方面,对国内外燕麦病虫害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调查和搜集,建立了国内燕麦病虫害方面相关工作者联络机制,基本掌握了本领域内的研发情况。随着燕麦保健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和人们对燕麦认识的提高,以及产业体系对燕麦产业的推动,燕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区域由原来的冷凉地区向其他地区扩展,燕麦病虫害的研究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将会影响燕麦产业的发展。正在进行的燕麦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虫害发生规律研究,为南方地方燕麦及其产品贮存提供参考。开展了燕麦黑穗病抗性基因连锁图谱构建研究,揭示燕麦抗黑穗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为抗黑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2011—2015年,燕麦田除草剂的使用上,草甘膦一直处于热议中,因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称草甘膦可能致癌,导致加拿大米勒粮食公司宣布种植燕麦时禁止使用。国内对于燕麦散黑穗病防治、燕麦鞘腐病新属种有相关报道。燕麦散黑穗病是中国南、北方燕麦种植区常见病害。主要侵害种子,需采用抗病品种,或者有效药物拌种等手段进行处理。燕麦鞘腐病报道相对较少,目前借鉴了水稻鞘腐病等的防治措施。(二)荞麦栽培现状及病虫草害:1.荞麦栽培现状:2012—2015年,中国已经建立甜荞亩产100kg的多项栽培技术规程、甜荞栽培技术规程。研究明确了不同生态区荞麦结实率和苦荞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及生态适应性;研究探明了不同栽培因素对荞麦的具体影响效应;研究明确了水分胁迫影响荞麦的结实率、苦荞黄酮含量的形态生理基础以及微量元素的最佳浓度及喷施时期。栽培方面,制定了荞麦种植相关技术规程共九项。筛选出了一种较为安全的荞麦大田除草剂苯嘧磺草胺。2.荞麦病虫草害:危害荞麦的病害主要有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等,其中真菌病害较多,其次是病毒病。Hohrjakova报道,荞麦上主要有30种真菌病害,分属22个属;Klinkowski报道,荞麦上有18种病毒病;细菌病害相对较少。 危害荞麦的害虫:根据文献记载,不同时期、地区危害荞麦的害虫有60多种,分属3个纲、8个目、20余科。危害荞麦的草害:荞麦生长过程中有很多草害,由于其幼苗对多种除草剂敏感,因此现今荞麦生产中尚无可利用的除草剂。利谷隆、甲草胺、噻唑隆可用于荞麦田除草。 全国荞麦主产区的荞麦病害主要有10多种,其中南方荞麦产区病害有9种,北方荞麦产区病害有8种。在中国,燕麦食品的加工历史非常久远。一直是燕麦传统食品(莜面食品)加工为主,家庭和手工生产为特征的地域性小众食品。无论是加工工艺、产品种类,还是消费者绝对人均消费量,在传统产区燕麦食品均居于领先地位。 现代燕麦食品加工业首先在欧美国家得到发展。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世界各国联系与交流日趋紧密,中国人才有了燕麦片的概念,现代加工燕麦食品才真正进入中国。作为大众食品,中国燕麦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总体上还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最近10年,由于燕麦的营养和保健价值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随之而来的“现代病”的急剧增加,燕麦食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燕麦加工食品种类和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燕麦产品加工与利用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燕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论文

燕麦水解蛋白含有丰富均衡的氨基酸,是锁住皮肤水分的重要媒介,具有显著的滋润营养功效,特别是对干性皮肤的人而言,燕麦水解蛋白的性质相当温和,因此不容易导致肌肤过敏或者刺激。

燕麦它不是小麦,生的燕麦是不可以直接使用的,可以用来熬粥或者是打成粉状来做馒头。

燕麦中含有丰富的燕麦胶、不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能降低胆固醇的含量,燕麦中还含有燕麦蛋白,燕麦油等物质,能够美容养颜,改善皮肤干涩,使皮肤保湿。最受大家喜爱的是燕麦对于减肥会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燕麦的热量是很低的,还可以产生比较强的饱腹感。

燕麦跟小麦的名字只是一字之差,所以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燕麦就是小麦,只不过是有着两个名字罢了,下面介绍燕麦是小麦吗 两种不同的谷物。

燕麦和小麦是两种不同的谷物。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新月沃土(Levant)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燕麦:润肠通便保护心血管,(拉丁学名:Avena sativa L.)为禾本科植物,《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雀麦、野麦子。燕麦不易脱皮,所以被称为皮燕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燕麦性味甘平。能益脾养心、敛汗。燕麦的脂肪含量居所有谷物之首,相当于大米、白面的4~5倍,且其脂肪主要由单一不饱和脂肪酸、亚麻油酸和次亚麻油酸所构成,单是亚麻油酸就占了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52%。燕麦又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与维生素E,其含量亦高于大米与白面。燕麦还含有维生素B1、B2与叶酸,以及钙、磷、铁、锌、锰等多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燕麦不但营养成分丰富,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已被列为保健食品。

燕麦味甘性温,能补虚止汗。现代研究表明,燕麦所含亚麻油酸是人体最重要的必须脂肪酸,它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又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必要成分,对维护人体的性机能亦有重要作用。

燕麦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及可溶性纤维和皂甙素等,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含量,既能调脂减肥,又可起到帮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燕麦所含维生素B1、B2、维生素E及叶酸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消除疲劳,又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燕麦所含丰富的纤维素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年人预防肠燥便秘,并有预防脑血管病的功效。

燕麦所含钙、磷、铁、锌、锰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则能预防骨质疏松症,促进伤口愈合,以及防止发生贫血病等。由于口感不甚佳,燕麦过去多被当作喂马的饲料,近年来人们才认识到它是一种极好的保健食品。燕麦最好是煮粥食用,人人皆可食,凡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自汗盗汗、动脉硬化症、贫血病、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患者,以及老年人、孕妇、产妇、幼儿等,均适宜经常吃燕麦粥。有些百岁老人就是每天早晨吃一餐燕麦粥。燕麦虽然营养丰富,但一次不可吃得太多,否则有可能造成胃痉挛或者腹部胀气,故必须适量进食,这一点也是不可以轻视的。

燕麦属于小杂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燕麦,一种是裸燕麦。

裸燕麦成熟后不带壳,俗称油麦,即莜麦,国产的燕麦大部分是这种。皮燕麦成熟后带壳,如进口的澳洲燕麦。

在我国,燕麦(莜麦)是主要的高寒作物之一,为上等杂粮。集中产于坝上等高寒地区,属禾本科(Cramineae),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期与小麦大致相同,但适应性甚强,耐寒、耐旱、喜日照。

我国是燕麦的原产地之一,内蒙古武川县是世界燕麦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燕麦故乡”。古书中早有记载。在《尔雅·释草》中名为“蘥”,《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称“簛”,《唐本草》中谓之“雀麦”。《本草纲目》说:“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此外,《救荒本草》和《农政全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述。

唐代刘梦得有“菟葵燕麦,动摇春风”之句,说明燕麦在我国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且各地皆有分布,特别是华北北部长城内外和青藏高原、内蒙古、东北一带牧区或半牧区栽培较多。华北的长城内外山西朔州和陕南秦巴山区高寒地带,由于气候凉爽,自古就广泛种植燕麦。

在《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青藏高原一带早巳种植着一种稞燕麦(也称莜麦)。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也是燕麦的起源中心之一。

实际上,生燕麦的制作也并不复杂,只是会比溶性的加工燕麦多了一个熬煮的过程,减少一个简单易行的吃法给大家。

1、打开燃气灶,在锅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直至水烧开。

2、往烧开的水中倒入生燕麦,一直到生燕麦被煮熟煮软。

3、往煮的软烂的燕麦中打一个鸡蛋,放上一点糖或者蜂蜜,这样让燕麦粥变得更加香醇。

4、开锅之后,关火,盛出来就可以享受美食了。

小麦的研究论文

冬小麦研究报告是报告大厅在对要从事冬小麦行业或者要进入投资之前,对冬小麦行业的相关因素以及具体的行情进行具体研究、分析、调查以及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效果效益等,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建议对策。为冬小麦行业投资决策者或者是主管总结下研究性报告! 冬小麦研究报告主要是对分析冬小麦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冬小麦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冬小麦行业最新情况,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冬小麦研究报告必须对冬小麦行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冬小麦最新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冬小麦研究报告分:冬小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冬小麦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没有一个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研究渠道方法,是写不出冬小麦科研报告。对于冬小麦研究报告内容报告大厅绝对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应力求准确。概念表述用科学性用语,避免用常识性用语,以免读者费解或产生歧义。当然,研究报告的文字我们也努力做到简单、明了、通顺、流畅总结:冬小麦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冬小麦行业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调查、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 、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冬小麦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冬小麦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冬小麦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冬小麦行业研究报告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植物着丝粒是基因组中进化最剧烈、结构最复杂的区域,在物种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多数植物着丝粒结构复杂,主要是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 (satellite)以及中间穿插的反转座子序列 (CR) 组成,其中着丝粒satellite序列单元长度主要集中在150 – 180 bp之间,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经发现并用于着丝粒结构与功能研究(Comai et al., 2017)。 普通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过两次远缘杂交和多倍化过程,是染色体组进化及多倍体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 然而普通小麦基因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复序列,给小麦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Marcussen et al., 2014)。 前期对小麦着丝粒的研究基本局限于通过筛选着丝粒BAC等手段,获得某些着丝粒序列(Liu et al., 2008; Li et al., 2013)。 对小麦着丝粒全面解析,包括小麦着丝粒DNA序列组成(尤其是功能性satellite序列)、结构以及其在基因组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对多倍化适应的分子机制目前基本不清楚。

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着丝粒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 前期在小麦非整倍体及其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观察到丰富的着丝粒变异现象,染色体重排诱导着丝粒序列减少、丢失、扩增、新着丝粒以及多着丝粒形成,不稳定的着丝粒可能造成染色体频繁的断裂和接合,暗示着丝粒在异源多倍体小麦物种形成过程潜在的功能 (Guo et al., 2016)。近年来随着小麦参考基因组的逐渐公布,对小麦着丝粒进行全面的解析成为可能(Avni et al., 2017; Luo et al., 2017; (IWGSC), 2018; Ling et al., 2018),)。

1. 我们利用之前发表的中国春小麦着丝粒表观标记CENH3抗体的ChIP数据,重新比对到最新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上,确定了小麦着丝粒大小及位置(图1A)。 在小麦中发现两类着丝粒特异的串联重复序列,和CENH3核小体结合,分别在其二倍体供体B和D亚基因组着丝粒富集分布(图1B)。与二倍体供体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的信号强度相比,在普通小麦中这些序列的拷贝数明显减少,FISH信号明显减弱,甚至在某些着丝粒上已经完全丢失satellite序列(图1B)。与传统着丝粒的串联重复序列单元大小150-180 bp不同,小麦着丝粒satellite序列单元大小超过500-bp,序列上包含多个特定的CENH3结合位点,表现出周期性CENH3结合特点(图1C)。

图1 小麦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在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分布

2. 随后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小麦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在不同亚基因组间发生分化(图2A),更同质的串联重复序列保持和CENH3核小体的结合(图2B),在小麦多倍化过程中,从二倍体到四倍体再到六倍体,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在每个亚基因组上其遗传多样性明显增加(图2C) 。最后比较不同倍性小麦着丝粒位置、基因共线性以及表达等情况发现,多倍化过程中小麦着丝粒结构发生重排,基因位置和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发生局部扩增(图1B)。异源六倍体小麦着丝粒在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不对称性可能参与小麦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促使多倍体小麦的稳定传递。

图2 小麦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亚基因组不同区域序列相似度

该论文于2019年7月16日在线发表于 《The Plant Cell》 上,题为“Centromere Satellite Repeats Have Undergone Rapid Changes in Polyploid Wheat Subgenomes” (),韩方普研究组已毕业博士研究生苏汉东和刘亚林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韩方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Avni, R., Nave, M., et al., (2017). Wild emmer genome architecture and diversity elucidate wheat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Science 357, 93-97.

Comai, L., Maheshwari, S., and Marimuthu, . (2017). Plant centromeres. Curr. Opin. Plant Biol. 36, 158-167.

(IWGSC), . (2018). 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 Science 361(6403).

Li, B., Choulet, F., Heng, Y., Hao, W., Paux, E., Liu, Z., Yue, W., Jin, W., Feuillet, C., and Zhang, X. (2013). Wheat centromeric retrotransposons: the new ones take a major role in centromeric structure. Plant J. 73, 952-965.

Ling, ., Ma, B., et al., (2018).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rogenitor of wheat A subgenome Triticum urartu. Nature 557, 424-428.

Marcussen, T., Sandve, ., Heier, L., Spannagl, M., Pfeifer, M., International Wheat Genome Sequencing, C., Jakobsen, ., Wulff, ., Steuernagel, B., Mayer, ., and Olsen, . (2014). Ancient hybridizations among the ancestral genomes of bread wheat. Science 345, 1250092.

Liu, Z., Yue, W., Li, D., Wang, ., Kong, X., Lu, K., Wang, G., Dong, Y., Jin, W., and Zhang, X. (2008).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retrotransposons at wheat centromeres and pericentromeres.

Chromosoma 117, 445-456.

Luo, ., Gu, ., et al., (2017).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rogenitor of the wheat D genome Aegilops tauschii. Nature 551(7681):498-502.

中国种子行业主要公司: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万向德农()、荃银高科()、苏垦农发()等

本文核心数据:小麦种业发展历程、制种面积、制种产量、需种量、发展趋势

国外小麦种业起步较早

小麦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约40%人口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子的自主率达100%。国外小麦种业起步较早,经历了抗病育种、植株矮化和品质改良三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英国、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开始利用小麦杂交育种,主要目标是解决品种的条锈、叶锈等抗病性问题;植株矮化阶段,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利用农林10号为矮源,育成一批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等突出优点的春小麦品种;品质改良阶段,英、美、加、澳等育种技术强国非常重视小麦品质改良,从谷物化学、品质检测、加工特性等方面助推品质育种发展。

我国小麦在大规模种植后,在各地形成了1万多个地方品种。20世纪2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国外品种300余份,从收集、引进、筛选、鉴定品种发展到杂交育种;之后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小麦品种,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起到推动作用;1972年前后,我国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了墨巴66、索罗拉64等春小麦品种除直接利用外,还广泛用作杂交亲本;2004年以来,我国对过去粮食增产导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不断提高单产以维持总产的同时,大力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率;2017年,我国完成了对太谷核不育小麦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2的克隆和功能解析,并逐渐形成了有效的轮回选择育种体系。

2020年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1120万亩

2015-2020年,全国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保持稳定。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的调研数据,2020年,全国冬小麦落实繁种面积1120万亩,与2019年繁种收获面积持平,各主产区冬小麦长势好于常年,虽然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中等偏重发生的风险加大,但各地积极响应预警,开展综合防治,效果良好,进一步巩固了丰收基础。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冬小麦制种面积达1074万亩。

我国冬小麦制种量保持在45亿公斤以上

2015年以来,我国冬小麦制种量保持在45亿公斤以上,2018年制种面积减少,冬小麦种子收获面积1128万亩,制种量41亿公斤,较2017年减少19%。2020年,全国冬小麦种子实际收获面积1114万亩,平均繁种单产441公斤/亩,实际收获种子49亿公斤,河北、安徽、山东等省受倒春寒天气影响,部分弱春性中早熟品种繁种产量有所下滑,其余省份小麦种子生产情况整体好于常年。初步统计,2021年冬小麦繁种产量超50亿公斤,种子质量良好。

据预测2022年冬小麦需种量达33-35亿公斤

从总需求看,据调度,尽管部分基地因灾减产,但根据2021年10月数据,冬小麦繁种收获仍超45亿公斤,超出需种量近10亿公斤。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2年,全国冬小麦需种量达33-35亿公斤,春小麦需种量达亿公斤。

优质专用型、抗逆广适型、资源节约型品种或为重点发展方向

在加快生物组学、基因编辑、智能信息等新技术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全国优势小麦种业力量进行产学研结合、企业侧重于评价新品种的市场需求和生产应用的背景下,优质专用型、抗逆广适型、资源节约型品种或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针对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穗发芽、倒春寒等极易造成重大生产隐患的灾害问题的技术攻关或为技术布局方向。

此外,通过突出优势产区和重点地区,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的优质小麦优势种子产区将加快构建,小麦供种保障能力提升。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小麦种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麦冬炮制研究论文

麦冬用少许水打湿,抽取中间的芯

1、清洗去皮:将麦冬放入洗涤槽,用流水洗净,捞出,沥干。用擦皮法或化学法去皮,洗净,放入浓度2%的食盐水中,浸泡8~12小时,捞起。 2、热烫:将麦冬放入沸水中热烫5~10分钟,捞起,用冷水冷却。 3、糖制:采用多次糖煮法。第一次糖煮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取水20千克,放入锅中加热至80℃时,加入白砂糖20千克,同时加入柠檬酸40克,煮沸5分钟。取已处理好的麦冬50千克,投入糖液中,煮沸10~15分钟,连同糖液带麦冬一起放入大缸中浸泡24小时。第二次糖煮时,把缸中的糖液及麦冬放入锅中,加热至沸后分两次加入白糖10千克,煮沸至糖液浓度达55%时,加入浓度为60%的冷糖液20千克,立即起锅,放入缸中浸泡3~5天。 4、烘烤温度:将糖制好的麦冬块,沥净糖液后,均匀地摆入烘盘中,推入烤房在60~65℃条件下烘烤。烘烤至用手摸产品表面不粘手即可。 通风、排潮:当烘烤房内空气相对湿度高出70%时,通风排潮3~5次,每次15分钟。 5、倒盘:在烘烤中,除了通风排潮外,还要注意调换烘盘位置及翻动盘内脯块。在烘烤过程中倒盘1~2次,可在烘烤的中前期和后期进行。

燕赵文化研究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1996年6月,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与创建于1952年的河北教育学院、创建于1984年的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河北师范大学,是我国较早建立、目前规模较大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校友中有老一代革命家邓颖超、刘清扬、郭隆真、杨秀峰、康士恩、荣高棠等,有学界名人梁漱溟、张申府、汤用彤等,有中科院院士严陆光、郝柏林等,也有许绍发、蔡振华等一批体育界精英。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9万余名专业人才。 学校占地亩,馆藏图书万册。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957名,其中专任教师1495人,教授304人,副教授55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省级以上各类优秀专家11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27人。在校本、专科生31135人,研究生3180人,成人教育学生19765人。 学校现设21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汇华学院)。有本科专业8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92个。学科专业覆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河北省高校强势特色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设有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另外,学校还设有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国教育科研网河北省主节点等机构。 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2年以来,年到位外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61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3654万元,新增国家级项目193项(自然科学项目150项,社会科学项目43项)。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重大前期研究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项目和转基因产业化开发项目,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类项目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项目,一些科研成果发表在Science、The Plant Cell、Inventiones Mathematicae、Advances in Mathematics、Astrophysical Journal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多项优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在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组建河北省数学研究中心、燕赵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地)合作,大力加强应用技术和开发研究,申报专利数由2003年的2项增长到2009年的32项,积极推进小麦新品种的推广、移动视频自适应技术、生化制药和超细材料的产业化、土地评估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燕赵文化研究等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比利时等国家的30余所大学、学院建有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是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具有招收外籍留学生资格的单位,招收国外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有来自日、韩、意、英、美、加等国家的长、短期语言及学位留学生300余人。 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是: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骨干师资,为省属高校培养基础课师资,积极服务河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型师范大学,跻身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目前学校正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王长华,1955年6月生,河北威县人,九三学社成员,1982年7月参加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史学所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兼)。——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文专 业学习——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攻读硕士 学位——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其间:——在华东师范大学史学所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攻读博士学位)—— 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中文系副教授、教授(院校合并)—— 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中文系副主任、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九三学社石家庄市委主委—— 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兼)—— 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兼)全国十二届政协委员,省十届政协常委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燕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河北省九届政协委员。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学学会会长,河北省教育技术研究会会长,河北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河北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遗产》编委。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十五”重大项目一项及其他项目多项。已出版学术专著《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孔子答客问》、《诗论与子论》等多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文艺理论研究》、《光明日报》、《二十一世纪》(香港)、《孔孟月刊》(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东方汉文学》(韩国)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讲有《先秦诸子与先秦文学》等课程。获河北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

学校校区占地1829亩,馆藏图书31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7个;设25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汇华学院),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本科专业94个;有在职教职工2677人。

合作交流:学校与23个国家的85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教师交流、学生互换、网络课程、科研合作和国际引智等方面和200多所国外大学开展交往。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外国留学生接收单位,每年有来自俄国、美国、意大利、韩国、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长、短期自费语言及学历学位国际学生600余人。

学校有17个科研机构,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北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软科学基地1个,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共6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河北师大

截至2018年3月,河北师范大学新校区占地1829亩,馆藏图书30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7个;设21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汇华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Hebei Normal University)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是中国较早成立、规模较大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

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扩展资料:

河北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2634人,其中专任教师1578人;在职教职工中,正高职人员430人,副高职人员93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3人,省级以上各类优秀专家203人次,博士研究生导师12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68人。

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教师1人,河北省级教学名师13人,河北省级教学团队6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北师范大学

  • 索引序列
  • 燕麦研究论文
  • 燕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论文
  • 小麦的研究论文
  • 麦冬炮制研究论文
  • 燕赵文化研究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