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和服论文的文献

和服论文的文献

发布时间:

和服论文的文献

帮你写啊,需要你q我

[1]吴宇 陆斌. “和服现象”暴露中国外贸软肋[N]. 中国纺织报,2004-03-11 [2]于佳婕. 日本和服的审美情趣[J].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1). [3]何伟,李洪琴. 浅谈日本和服的文化传承[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 [4]高岩. 中国唐代女装与日本和服造型研究[J]. 辽宁丝绸,2006,(3). [5]辛艺华. 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6]姜淑媛,顾平. 早期中国官服补子与日本和服家徽的比较研究[J]. 国外丝绸,2005,(6). [7]樊宁. 做生意就是做人——记苏州的日本和服大王韩锦途[J]. 中国外资,2003,(10). [8]邢宇新. 趣谈日本和服[J]. 北京纺织,2002,(2). [9]顾和华. 日本和服销售回升绉绸、大岛紬用量增加[J]. 丝绸技术,1997,(1). [10]朱晓春. 从传统走向现代の日本和服[J]. 江苏纺织,1998,(8). [11]日本和服[J]. 丝绸通讯,1973,(7). [12]日本和服里料绸的刷染加工技术[J]. 丝绸,1979,(4). [13]陆国忠. 漫谈日本和服[J]. 世界知识,1980,(9). [14]周卫中/编译. 借重组提升企业价值[N]. 中国服饰报,2006-02-10(C39).

1 “和服”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几个性格特征 长治学院学报 2007/01 2 浅谈和服形色变迁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消费导刊 2007/03 3 中国唐代女装与日本和服造型研究 辽宁丝绸 2006/03 4 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5 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浅沦日本和服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我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我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穿宽袖外服;梳“岛田”式发型(日本式发型之一,呈钵状),穿红领衬衣的是姑娘,梳圆发髻,穿素色衬衣的是主妇。和服不用钮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腰带的种类很多,其打结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打结方法叫“太鼓结”,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纸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个方盒。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和服背后的装饰品。由于打结很费事,战后又出现了备有现成结的“改良带”和“文化带”。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随著时代的风俗背景,琢磨考验,蕴育而生.高雅而优美的图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对於山水的欣赏及对於风土的眷恋,乃至於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细腻感受. 和服不仅融合了优雅气度与深层内敛之本质,更反应了穿著之人的「心」与「动」.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著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因此,不论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经由完整的学习训练,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赏花幕」,因为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当人们穿著和服走动时,会因为晃动而使得和服如同一块动态的画布 和服的制作方式,须先决定布料所需的宽度,再以一标准化的单元,决定各部份的长度,男性与女性的和服宽度是不一样的.做好布料的裁制分配之后,以直线裁成一块块直条的布,再一片一片加以组合,制作过程中不会有多馀的布料. 孩童的和服,则是在丈量布料时,便事先预留一部份缝份,以便随著成长过程,适时地加长放宽,而修正成合适的尺寸.和服之所以采取这种设计与制作方式,其精神也符合日本民族「不浪费,代代相传,多人能穿」的传统风俗. 过去有人认为,腰间缠著宽宽的,厚厚的一层带子,是对身体进行束缚,是不科学,不卫生的,但是,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和服的腰带不仅能平均地压迫身体,使人体的血压下降,可以将胃往上托,更是一种科学和卫生的方做法. 一, 和服的传统 和服是以中国唐代的服装为基础,亦有其悠久的发展史的服装. 西元8世纪,中国唐代的服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今日日本人所穿的和服,大约是在600年前基本定型的. 时代和服 1: 和服女装最早被称为”贯头衣〃,男装被称为”横幅〃.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上挖一个洞,从头上套下再用带子系住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裙子的下装,原始而实用.所谓”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减的布围在身上,如同和尚的袈裟般露出右肩. 2 :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 日本出现了两种的服装样式.一种是套肩式圆领衫,类似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右衽,领尖至腰间,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盖以上. 与上衣配套的还有领巾,于须比,袴.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形式不限,通常依个人喜好而定.须比是一种比领巾大且长的一种带状织物,由肩垂至腰间〈古代日本妃女忌讳被男子看到,所以用於须比蒙面〉.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内的布,此只由腿部连接的类似於裤子的下装. 3:日本的奈良时代 正值中国的盛唐时代,日本派出大批的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把唐代的文化,艺术,服饰,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故此时期的日本服装受中国影响深远,但服装色彩还是较简单. 4:平安时代 国风盛行,和服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独特的奢华与精致的特色,服装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发展.女性的服装主要是”十二单衣〃和”唐衣〃,男性的服装主要是”束带〃,”直衣〃和”狩衣〃. 贵族社会的服装是以绢为主,平民则是以麻为主,不可使用绢. 5:镰仓时代 政府过度腐化,穷奢极欲,公卿统治衰退.此时期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出现,服装上也反映出此时期的特徵.当时中国正值元朝,元朝大军连续数次侵犯日本,日本人为了便於战争,服装再度恢复朴素,宽袖又变回窄袖. 6:室町时代 此期开始在衣服上印上家纹,便服设计开始礼服化.直垂和侍乌帽子是时髦的男装,女装则是朝简单化发展. 7:江戸时代 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男装,女装虽有变化,〈如女装小袖形状变的接近现代,而男装流行羽织,带结开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时代,现代意义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后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今天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的服装特色. 8:明治,大正,昭和时代 现代日本的服饰虽为和洋并存,但在明治时期,女性仍著和服.男性方面,虽有一部份穿著洋服,但视和服为正式服装. 进入大正时期,男子流行穿著西装,女性亦开始穿著西式服装.而在和服方面,女性流行华丽的羽织. 大正以后,因为战争,使得和服演进中断,战后才又继续发展. 二, 和服分类 1: 浴衣 浴衣也是和服的一种,洗完澡后或夏天较热季节时,.所穿的简易和服,材质大多为绵织品.明治时代 (十九世纪后半)之后,引进洋服,西服所以穿和服的人就相对变少了.近年来,在夏天的庙会,烟火大会中等热闹场所,浴衣就成了年轻女性夏季流行的新宠儿! 2: 振袖 振袖为未婚女性的礼装,依袖子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因为未婚女性专用衣装,婚后须将袖子剪短. 大振袖:花嫁新娘装...等.中振袖:参加结婚喜宴,成人式,毕业式,谢师宴,茶会...等场合.小振袖:正式,非正式等各种场合都可穿. 3: 留袖 留袖为已婚女性的正式礼装,多半穿著在结婚喜宴等正式场合.颜色为黑色,裙摆及袖口织有图案,再搭配镶有金,银线的腰带留袖又分黑留袖和色留袖. 4: 访问著 访问著有称"色留袖" ( 色彩留袖 ),因下摆多半是较花俏的图案,故并无婚之规定,穿著场合较广. 5: 花嫁衣裳 花嫁新娘装是女性一生中最美的时候.日本人结婚形态可分为两种:传统的神前结婚,西洋教堂结婚;传统在神前结婚,花嫁装是不可缺的.一般常见花嫁装有三种:白无垢,打挂,振袖.头上配戴及衣裳种类,会因家族规定及个人风格有所不同. 6: 普段著 种类诸多,依衣料的材质,织法,花纹,颜色...等,其称呼不同.所谓普段著为日常衣裳,从居家休闲,逛街,购物,茶会,同学会...等场合,均可穿著. 7: 毕业服 专科以上的毕业典礼或学位受与仪式中,所穿著的衣裳.鞋子可分和服夹脚鞋和马靴两种. 三, 和服款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丧,礼,春,夏,秋,冬皆不同.按和服花纹和质地也有贵贱之分. 今天,和服不仅是人们婚,宴,丧,礼时喜爱的服装,和服及其饰物还成了布置的装饰品.例如新娘的结婚礼服,以同样的图案设计不同颜色来强调它的变化,一般正式新娘礼服要穿三层,此三层完全相同图案的设计,惟以不同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著,如在夫家宴客穿著的颜色和在娘家宴客时的穿著,以不同的颜色为之.也有以代表长寿的松,鹤等吉祥图案设计的结婚礼服.少女在正式场合的穿著,强调及地的长袖(振袖),其意义类似我国早期的三寸金莲,意味著出身名门,不是劳动阶级;而一般结过婚妇女的衣袖则是短的,已表示已婚的身份. 春季:樱花盛开或以春天的西洋花图案为主题的设计,以粉色系较多. 夏季:以清凉色系为考量,图案常以浪花,水中嬉戏的鱼儿,甚至水边水草,花鸟为主题. 秋季:以秋天的菊花为主题,添上一些萧瑟的秋意,暗色系较多. 冬季:以冬天的北国雪景意境为考量. 各国都有属於自己的代表服饰,好比中国唐代的胡汉相融,清代的旗袍,荷兰的木鞋等等…也都有他各自的起源与历史.而大多影响服饰发展的是地形,气候,即独有的历史文化.

汉服和和服对比论文的开题报告

你好!网上找的。和服起源于汉服,有许多相似或一样的地方,但经过历史的演变已经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以下是和服与汉服的区别。1、腰带:汉服有博带用来束腰,而和服就没有且用布料堆砌稍微起束腰效果。2、袖口:汉服的袖口是开口的广袖,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被缝合。汉服的袖子长度是过手的,而和服的袖子长度仅长至手腕。汉服的广袖剪裁线条曲线柔和,而和服的袖口是直挺挺的有点像刀片。3、衣裾:汉服有比较飘逸洒脱的衣裾,而和服的衣裾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拘谨。4、衣缘:在这方面,汉服呈现最丰富的内涵,汉服的衣领、衣袖、衣裾都有衣缘,一般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区分开衣缘和主料。而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5、领口:穿和服的良家妇女领口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则露出一大片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感觉很规范。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和服下裳分四片裁,且皆为正方型。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8、面料:和服喜欢或者说一般都用鲜艳的颜色,如果汉服一般用清雅、朴实的颜色,请看下图小模特郭柏鹭身穿的鲜艳红色就会让人感觉像和服,但图案又很中国的吉祥如意的那种感觉,其实正是和服。网络上称之为“面料印象效应”。

1. 汉服和和服的区别 汉服和和服的区别 汉服与和服的区别? 汉服与和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整体风格与裁剪制作工艺方面。 一、整体风格不同: 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 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裁剪制作工艺的不同: 1、前片不同: 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领口不同: 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3、袖子不同: 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腰带不同: 汉服博带束腰,一般在前面打结,多余部分自然下垂;和服以布料围腰,腰带又厚又宽,在背后打结,结很大。 5、衣裾不同: 汉服衣裾较大,和服衣裾较窄。 6、缘边不同: 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和服只有衣领有缘边。 扩展资料: 汉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 *** 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 、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之一。和服实际上源自中国汉唐服饰,后经日本历代修改,逐渐形成日本现代的和服式样,但基本上与汉唐服饰并无太大区别。 和服的穿着技巧,乃是随着时代的风俗背景,经过琢磨考验,蕴育而生。衣服上高雅而优美的图案,源自日本民族对山水的欣赏及对风土的眷恋,乃至于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服 日本和服文化。 和服和汉服的区别和相似点 眼观:汉服是广袖 和服是振袖 汉服是宽袍大袖 和服穿了得走小碎步···(袍子宽不宽你自己想) 汉服是上下分裁上衣下裳(就算是直裰,里面也有暗摆) 和服是通裁,几块布一拼,也不管下摆的宽度(所以其实走不了大步子) 所以 汉服可以迈豪步 和服只能走小碎步 汉服的腰带几乎都是软的 而且不能超过九厘米 和服的腰带基本上没有九厘米以下的 汉服的深衣上下摆也有裾 和服没有 汉服的腰带打结打在前面 和服在后面 具体区别:一,从花纹上来区别,固然是可行的。 一些十分具有日本本土风格的图样我们可以认定为和服花纹,但是也要注意,日本有相当多的图案风格都是传自中国的,这些图案既然是中国的,当然也可以作为汉服花纹没有什么不对。列举一下传自中国的图样:一般都是比较古老的图案,比如法隆寺图案(跟随佛教被传播的图案有很多,像法隆寺图案这种是活化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几百年前的唐朝图案),金鱼图案,松鹤,云鹤,千鸟(来自中国的百鸟图,其实百、千都是虚指,指多而已)、青海波(波浪形的图案,请大家注意中国官服下摆的青海波与日本的青海波诸多相似),凤凰,孔雀,龙,狮子,虎,牡丹,花鼓(日本鼓传自唐朝花鼓),唐草(蔓草式样图案,因传自中国所以叫唐草)等等 列举日本本土式图样:一般比上面的新,像樱花(比较古老了……)、日式风铃、和扇(和扇和中国扇的区别请大家注意)、桔梗花、朝颜(牵牛花)、市松(一种约定俗成的松叶文样)等等——这些是汉服不会出现的 有的时候从花纹上面非常难分辨,我曾见过日本的一种鸟文样,简直与楚国凤鸟文长的是双胞胎,所以最好还是从款式分。 二,从款式上来区别,这才是重点。专业地判断是哪一种服装,还是要从款式。 1,和服的衿和汉服不一样。和服的衿,既非中国的交领,也与中国的直领不同,最典型的特征是衿头出在衣服外面。 汉服的衿和衣服是平齐的。还有,和服的衿内贴一层布做共衿,共衿不封口,用于 *** 领芯(让领子形状变的很硬的东西)。 汉服从来没有领芯。2,和服的袖子大部分是方形袖,汉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圆形袖。 为什么说和服大部分是方形袖,因为也有少量圆形的款式,比如说圆禄袖,现代的和服则一般都为方形袖。至于汉服,大部分是圆形袖,但要注意也有少量方形的,唐朝的部分舞衣袖即为方形,比如说那尊著名的 *** 陶俑所穿。 3,和服袖后不封口,反而袖前端底下要封,和我国宋明时代的代表性服装是刚好相反的。早在秦汉时代,我国的袖前端底下也封一部分,只留比较小的口来伸手,称为悬壶袖——可见于曲裾图样,这种袖形进化到唐朝还有,后来逐渐被大袖替代了,但是我们的袖后从来没有不封过。 袖后不封口、一直开到腋下是和服的特征。4,汉服是靠系带绑住穿的。 和服没有系带。和服上面没有一根带子,完全靠腰带固定,如果腰带散了衣服就彻底开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带才会绑的很夸张。 5,和服腰带的长度、复杂打法和打出来的花样是汉服没有的。汉服腰带就是合腰身长,绑上再下坠一点就够了。 女式和服腰带却需要长4米多,利用它在背后打出各种花样。6,汉服上的环佩、香囊、桃符、彩缕、绶带、披帛等装饰,都是和服没有的。 当然和服也有自己的装饰品,不多说了。汉服还有小佩剑等装饰,相对的和服是用怀刀的。 下面列举一些错误的说法:1,“腰带比较宽的就是和服。” 错。 和服腰带确实有很宽的,但是也有窄的,事实上从3、4厘米到30多厘米都有。相较之下,汉服的腰封也有各种不同宽度,比如部分武将用的腰挡,那总宽度也是有30多厘米的。 仅靠腰封宽度这么模糊的概念来分辨汉服和服显然不可靠。2,“花样比较花的就是和服。” 对于这种论点,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唯有沉默。其实唐朝的织染技术是世界一流,不知道比日本华丽到哪里去了。 3,“袖子是方的就是和服。” 错,唐朝大有方形袖子的舞衣,可以推测为它们是和服的祖先。 4,“下身比较窄小就是和服。” 错了。 其实和服本身并不窄小,相反,它是做成从小个子女人到男人(演员)统统都可以穿的进去的宽大程度,我们看到它下身窄小,是因为它是根据穿的人的身材,用多种配件几经缠绕,最后完全裹在身上的。这是穿着方式和我国不同,并不是它本身有多窄,放开来看还是很宽的。 仅凭衣服的宽度来判断汉服和服也不妥当。5,“下面拖地长的就是汉服,下面短的不到脚的就是和服。” 还是错了,比如女式和服的标准长度有190多厘米,穿着约可拖地30-60多厘米,我们之所以看到它穿着短的不到脚,是因为穿的时候腰上要回折一部分,结果就变短了,这是良家妇女的穿法。戏剧和风尘业从业者的穿法则是不回折的,因此同一件衣服穿起来也会有不同。 如果仅凭衣服本身的长度,恐怕无法判断是汉服还是和服。6,“头上插梳子,脸涂白,小樱桃嘴化妆等是日本的东西,穿汉服不应该这样打扮。” 错,这些都是唐朝的= = 穿唐朝的衣服完全可以这样打扮嘛。 和服与汉服的区别 和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装,结合古代中国吴地服饰、唐朝服饰的混血产物,德川家康时期正式称为和服。和服是在借鉴、学习汉服形制的情况下产生的。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 中国曾享有“衣冠上国”之誉,服饰文化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文化自古就传播于日本、朝鲜、越南,以致东服西渐,很多的和服、朝鲜服装很像汉服,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借鉴、学习汉服体制而形成的产物。 汉服与和服的区别 一、 整体风格不同: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 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 裁剪制作不同: 1、 前片: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 领口: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 3、 袖子: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 腰带:汉服以博带束腰。和服以布料围腰。 5、 衣裾:汉服衣裾较大,和服衣裾较窄, 6、缘边: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和服只有衣领有缘边。 汉服与和服的区别在哪里? 【汉服与和服】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衣服。 日本还有一种盛装礼服叫做“唐衣”。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虽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样来自汉服,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现以汉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为例,与和服比较如下:1、腰带:汉服的腰带——博带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叠加,腰很粗。 2、袖子:汉服的广袖裁剪线条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线条是直的,袖子有点像刀片;另外汉服的广袖是开口的,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缝合的(大约因为冷的缘故)。 汉服的袖子长度过手,礼服回肘,和服袖子长至手腕。 3、衣裾:汉服的衣裾比较飘逸洒脱,和服的衣裾比较拘谨,4、衣缘:汉服领、袖、裾都有衣缘,且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表示衣缘。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 5、领口:和服领口良家妇女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往后遇出一大段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和服下裳分四片裁,都是正方型。 汉服直裾深衣下裳分裁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 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汉服与韩服(朝鲜服)】和服主要模仿的是汉服中的深衣,而韩服(朝鲜服)主要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 韩服(朝鲜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韩服(朝鲜服)服装一般都是V字领。韩服(朝鲜服)服装的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hanfu/Article/advanced/2007/8/24/152935491汉服高腰襦裙与韩服女装的异同 汉服与和服、韩服(朝鲜服)剪裁做法的异同 汉服前身左片为整幅布(前后身同宽)、右片(前、中期多为整幅;中、后期多为半幅。服装史上,有些明朝交领衣略显向右斜倾交领(有称斜领衣,京剧明服多为此类),是右片半幅之故,且因某些右领口垂直向下裁剪所致)。 成衣后,直接呈现交领;下摆比腰宽,呈现梯形。现代正规影视剧汉服显示,因现代布幅宽,袖多从上臂近肘处接余袖,前后身多为一整片,右衣片从“y”字型被剪开处接余片;出土汉服显示,因古代布幅窄,多从肩处接余袖,前后身多由左右两片向接。 和服前身左、右片为半幅布,左右领向下合于腰臀处而收尾;直身裁剪;腋下袖根纵向多出的袖宽常留开口不缝合,及与此开口横向同宽的衣片也留开口不缝合。成衣后,呈现如同直领衣中的半长领式的合领衣(即:不直接呈现交领形制)。 穿时,左搭右相掩,呈现正交领形制。因直身裁剪,故下摆自然收拢显窄(其做法,保持了先秦古汉服的源本理念:交领本为前身直领,穿时左搭右相掩,呈现正交领;当然也有前身左、右片在半幅布基础上各加10多厘米宽的衣片而直接呈现交领者。) 韩服(朝鲜服)前身左、右片约为3/5幅布(多为半幅加缝10多厘米宽的衣片),成衣后直接呈现交领,领尾布带与右胸处布带相系。腰部界限多提升至胸部以下。 汉服与和服的差别在哪 你好!网上找的。 和服起源于汉服,有许多相似或一样的地方,但经过历史的演变已经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以下是和服与汉服的区别。 1、腰带:汉服有博带用来束腰,而和服就没有且用布料堆砌稍微起束腰效果。 2、袖口:汉服的袖口是开口的广袖,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被缝合。汉服的袖子长度是过手的,而和服的袖子长度仅长至手腕。汉服的广袖剪裁线条曲线柔和,而和服的袖口是直挺挺的有点像刀片。 3、衣裾:汉服有比较飘逸洒脱的衣裾,而和服的衣裾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拘谨。 4、衣缘:在这方面,汉服呈现最丰富的内涵,汉服的衣领、衣袖、衣裾都有衣缘,一般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区分开衣缘和主料。而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 5、领口:穿和服的良家妇女领口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则露出一大片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感觉很规范。 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和服下裳分四片裁,且皆为正方型。 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 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8、面料:和服喜欢或者说一般都用鲜艳的颜色,如果汉服一般用清雅、朴实的颜色,请看下图小模特郭柏鹭身穿的鲜艳红色就会让人感觉像和服,但图案又很中国的吉祥如意的那种感觉,其实正是和服。网络上称之为“面料印象效应”。 和服和汉服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衣服。 日本还有一种盛装礼服叫做“唐衣”。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虽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样来自汉服,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现以汉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为例,与和服比较如下:1、腰带:汉服的腰带——博带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叠加,腰很粗。 2、袖子:汉服的广袖裁剪线条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线条是直的,袖子有点像刀片;另外汉服的广袖是开口的,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缝合的(大约因为冷的缘故)。 汉服的袖子长度过手,礼服回肘,和服袖子长至手腕。 3、衣裾:汉服的衣裾比较飘逸洒脱,和服的衣裾比较拘谨,4、衣缘:汉服领、袖、裾都有衣缘,且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表示衣缘。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 5、领口:和服领口良家妇女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往后遇出一大段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和服下裳分四片裁,都是正方型。 汉服直裾深衣下裳分裁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 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一个中国的,一个是……的

产地不同,材质不同

论文日本和服的参考文献

《古事记》、《日本书纪》、《植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

1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服装对于文化的意义,和服和旗袍对于中日两国服装历史的意义,以及二者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生活和文化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性质的,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服装与文化关系研究的文献内容3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此处略4研究进度和安排某月某日——某月某日做什么(开题、初稿、二稿、定稿、答辩)5参考文献此处略这些都有了就行了,1000——3000字左右 合适记得采纳哈

去xs论文(论文拼音)看,有你要写的论文

1 “和服”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几个性格特征 长治学院学报 2007/01 2 浅谈和服形色变迁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消费导刊 2007/03 3 中国唐代女装与日本和服造型研究 辽宁丝绸 2006/03 4 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5 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汉服和服论文开题报告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作为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政策一直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产业政策不完整。汽车是一个具有强烈外部性的产业,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的环保、能源、交通等相关问题,因此,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政策应既涵盖制造领域,又涵盖环保、能源和交通等相关领域。但是我国现行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仅仅局限于汽车制造这个领域,是不完整的,无法实现如此庞大的政策需求。第二,产业政策带有极强的保护性色彩。汽车制造属于竞争性领域,政府只需要关注安全、节能、环保等外部性问题,至于由谁生产,生产什么车型,售价如何则应由企业和市场决定。但是中国长期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和目录制管理,民营资本在整车项目上面临极高的准入壁垒。尽管中国已经废止汽车《目录》,实行公告制管理,但是这一改革措施除了简化省一级的申报手续和改每年公告一次为每月公告一次外,并没有体现出减少对企业的政策控制从而放开市场竞争的意图。尽管一直被称为准轿车的吉利、悦达和中华轿车已经获准在全国销售,但是从新汽车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对大型汽车集团、战略联盟的定位描述中不难看出,新汽车产业政策其实不鼓励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汽车制造业,多元化的资本进入汽车行业还将受到较强的限制。这两个问题的长期存在将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不公正和经济效率下降等后果,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不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首先,将加重资源耗竭的趋势。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将必然导致对耕地资源需求的增加,如扩建、增建道路、增修停车场等。目前,中国家用轿车的保有量为489万辆,据估计,到2010年和2020年这一数字将分别增加到1466万辆和7200万辆,届时全国汽车保有量将高达亿辆。假设高峰时段出车率为40%,可以推算出,这些汽车仅直接用地就为50万公顷,更为严重的是将刺激城市居民住宅郊区化,使城区面积大幅度增加,根据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个增加值是其直接用地量的几十倍。这还不包括未来我国多达8亿的农村人口拥有的小汽车所带来的耕地浪费。而耕地资源属于“生存资源”,即人类生存最不可缺少的因素。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盲目鼓励产业增长,不充分考虑该产业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关系,我国是必将面临生存问题的严重挑战。此外,我国的能源储备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199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现在我国石油消费的1/3依赖进口。过分依赖进口,将严重危及国家的石油安全,而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汽车进入千家万户无疑将加速这一趋势。2000年我国机动车所消耗的石油约占全国总石油消费的1/3,而据预测,2010年和2020年我国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将直线上升,分别达到将占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因此,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缓解能源消耗是汽车产业政策不容回避的一对矛盾。其次,小汽车产品的消费具有外部性,即空气和噪音等污染。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据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城市污染正从煤烟型污染向汽车尾气型污染转化。我国汽车排放污染大的原因除人口密度大,汽车数量剧增外,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时期的高度保护政策导致的我国汽车生产技术和环保标准落后、汽车性能差、使用年限过长、车用燃油品质差等问题。资料显示,我国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比大多数发达国家落后近10年,并且执行情况参差不齐。即使是达到我国排放标准的汽车,其排放的一氧化碳数量也是欧洲车辆的两倍左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数量是欧洲车辆的3倍以上。与美国标准相比,我国一氧化碳排放量上限高出56%,氮氧化物高出32%,碳氢化合物则高出3倍以上。而大气污染的成本及其造成的损失是极其高昂的。据世界银行估计,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医疗成本增加以及工人生病丧失生产力使中国GDP被抵消掉5%.因此,若将环境保护问题置于汽车产业政策之外,汽车产业增长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将只是繁荣的幻象。二、不利于实现社会进步首先,高度保护性的产业政策不利于实现社会公正。近年来,小汽车产业的利润占机械行业的利润近六成,被称为带动中国GDP增长的支柱产业。但是这一高额利润是在政府保护性政策创造的不公平竞争当中通过垄断获得的,并且绝大多数留在该产业内部,以该产业工人的高额工资和高福利的形式出现,广大消费者利益没有得到体现。相比之下,中国家电业的市场化程度远高于汽车产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海尔、长虹等企业的利润率很低,但整个民族从自由竞争实现的低价优质服务的产品中获益,社会财富得到了公正的分配。此外,由于审批制是同权力结合在一起的,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等基本被少数权力部门和个人控制,项目在高度垄断、封闭的状态下层层审批,缺乏有效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寻租活动由此产生,导致财富分配不公,社会风气败坏。汽车产业如果不能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平台上进行公正竞争,那么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意义就是让人怀疑的,更有可能是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其次,不完整的产业政策影响社会发展。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公共交通严重滞后,交通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汽车产业发展乃至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80年代以来,全国31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大部分交通流量负荷接近饱和,有的城市中心地区交通已接近半瘫痪状况,特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时速已由过去的20公里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2公里左右,相当于自行车的行驶速度。我国每年因交通拥堵,交通效率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运输和交通效率的下降还加大了财政负担,仅北京2003年缓解交通拥堵的投入就高达350亿元;同时,交通事故有增无减。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2003年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人死于交通事故,同年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受理的一般以上交通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亿元;此外,交通拥堵带来的汽车怠速运转还加重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因此,如果产业政策与城市和交通规划长期不配套,交通拥堵问题将进一步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三、不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人说,发展汽车产业,特别是小汽车工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在其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应对其进行保护。但事实上,我国汽车产业落后的现状正是长期进行高度保护的后果。保护幼稚产业的确是扶持产业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政策。因为,由关税等保护政策造成的损失可能只是一种短期的损失,假如本国的新生产业能够因此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实现规模经济,成为成熟产业并能与国外产业相竞争,那末这种以短期损失来换取长期利益的政策措施是可取的。我国高度的保护性的汽车产业政策是中国在即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也确实推动了汽车产业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并不主张限制民间资本参与竞争,相反其暗含的前提条件是国内的公平竞争。只有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该产业才有可能不断进行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并最终成长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成熟产业。否则将无法实现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和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这种保护政策通常由于存在以下问题而导致全社会经济效率下降:第一,幼稚产业的选择问题。对于幼稚产业标准的界定至今在经济学理论界尚无一个统一的观点,现有的若干种标准又大多难以量化和进行具体操作,所以各种产业均以幼稚产业为名争取保护和政策倾斜。在各国经济实践中,更为常见的现象是“假幼稚产业”得到了保护。所谓“假幼稚产业”,即这些工业最初受到保护,然而却由于与保护无关的因素使之变得具有竞争力。因此对其保护表面获得了成功,实际上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幼稚产业的保护期限问题。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提出者李斯特认为保护期应以30年为最高界限。如果幼稚产业已经成长起来并实现了规模经济后,政府就应及时取消保护政策,使该产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有效、公平的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其进行创新,并在创新中发展壮大。这就意味着,保护政策成功并促进GDP增长的前提是政府具有高超的经济决策能力。但事实上,政府通常并不拥有这种能力,加之保护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暂时性的保护通常成为永久性保护,被保护产业一味依赖政策倾斜而不是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利润率,产业丧失发展动力,一直处于幼稚状态,无法实现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中国的汽车产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保护仍然是幼稚产业即是很好的例证。同时,由于保护导致的垄断会带来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社会资本会从生产效率高但利润率低于被保护产业的利润率的部门中转移出来,投入被保护产业。这样,社会资本被配置到了低效率部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降,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无法实现。四、结论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明显地受制于制造业之外的因素,如环保标准、能源供给、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审批等,而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无法实现如此庞大的政策需求。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迫切需要向一部完整的、鼓励公平竞争的《汽车产业政策》过渡,需要将以下因素纳入其中。1.竞争公平化。我国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实际上是说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只有进一步放宽产业政策,降低准入壁垒,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汽车制造业,才能尽快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活力,才有可能迅速提高我国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服质量。2.用地集约化。目前,有些决策者和规划师效仿某些西方国家的功能区化型的用地方式,其实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被怀疑和抛弃,因为这必然导致出行量的增加和出行距离的加长。《后汽车时代的城市》的作者莫什·萨迪夫敏锐地指出,西方国家的以小汽车为中心的交通发展模式,使他们陷入了“拥有小汽车→多修路→出行距离远→更依赖小汽车”的恶性循环中,颇有骑虎难下之势。这些国家中已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重新审视汽车产业政策,提倡居住与交通集约化。而中国已有的城市结构基本上是功能混合型的用地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西方国家开始看好中国的混合型用地方式,提出“紧凑城市”的概念。我国应该坚持紧凑的、混合型的城市用地方向,具体地说,除个别特殊的分区外,城市的分区应该包含居住、商业、娱乐、工业、卫教等多种用地成分,而且各个成分按合理的比例搭配。这样就使大部分的日常出行可在分区内进行,从而减少了出行距离。3.出行公交化。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而言,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改善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人和物的移动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人和物的移动方式多种多样,小汽车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成本最高的一种,公共交通则是成本最低的。现在世界各国人口高密度的城市都采用高征税(包括牌照税、汽车税等)、高收费(进入某些地区要收费,停车车位要收费等)的办法限制小汽车交通模式,并向公交运行模式倾斜。中国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路向不能倚重于人均占道面积多、停车面积大的小汽车模式,而应采用占道面积少、运量大、速度快的新型公交运送模式,将小汽车作为交通辅助工具,由轨道公交工具承载起现代都市的客流。因此,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设置公交专用道,加大公交管理的高科技含量,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在大城市则应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普通地面公交为补充,各种客运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现代化立体公交体系。调整场站布局,改善公交、地铁衔接系统,方便换乘,为市民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出行服务,大幅度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对我有帮助16

参考十二五执行规划白皮书

1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服装对于文化的意义,和服和旗袍对于中日两国服装历史的意义,以及二者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生活和文化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性质的,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服装与文化关系研究的文献内容3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此处略4研究进度和安排某月某日——某月某日做什么(开题、初稿、二稿、定稿、答辩)5参考文献此处略这些都有了就行了,1000——3000字左右 合适记得采纳哈

和服汉服对比研究论文

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到明末清初的几千年里汉民族衣着服饰的总称,在清初满清政府的暴力政策下被废除。基本特点为交领、右衽、系带、不用扣子,基本形制有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韩服

韩服是汉服在明中期流传到朝鲜并加以改良形成的,因此韩服的大多数款式都起源于汉服。特色是颜色艳丽以及没有口袋。其与汉服的区别请见下:

韩服下裙是背带裙,直接系在肩上,上襦很短套在外面。而最容易与其弄混的汉服齐胸襦裙是下裙系带很高,上襦扎在里面。

韩服深衣因朝鲜人盘坐的习俗而系带扎得很高,汉服则一般扎在腰部。

韩服下裙非常蓬松而汉服下裙自然下垂。

韩服领口多呈v字形,而汉服交领为y字形。

和服

和服是汉服在三国时期流传入日本并逐渐改良形成的,其特点是腰带长且宽,系带在后且衣型呈直筒状。其与汉服的区别请见下

和服系带在后形成锦结,而汉服系带在前自然下垂。

和服衣形呈直筒状,而汉服较飘逸。

和服只靠一个腰带固定,而汉服衣间多系带。

和服下摆窄小而汉服下摆宽大自然。

三国服装对比图

1. 汉服和和服的区别 汉服和和服的区别 汉服与和服的区别? 汉服与和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整体风格与裁剪制作工艺方面。 一、整体风格不同: 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 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裁剪制作工艺的不同: 1、前片不同: 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领口不同: 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3、袖子不同: 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腰带不同: 汉服博带束腰,一般在前面打结,多余部分自然下垂;和服以布料围腰,腰带又厚又宽,在背后打结,结很大。 5、衣裾不同: 汉服衣裾较大,和服衣裾较窄。 6、缘边不同: 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和服只有衣领有缘边。 扩展资料: 汉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 *** 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 、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之一。和服实际上源自中国汉唐服饰,后经日本历代修改,逐渐形成日本现代的和服式样,但基本上与汉唐服饰并无太大区别。 和服的穿着技巧,乃是随着时代的风俗背景,经过琢磨考验,蕴育而生。衣服上高雅而优美的图案,源自日本民族对山水的欣赏及对风土的眷恋,乃至于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服 日本和服文化。 和服和汉服的区别和相似点 眼观:汉服是广袖 和服是振袖 汉服是宽袍大袖 和服穿了得走小碎步···(袍子宽不宽你自己想) 汉服是上下分裁上衣下裳(就算是直裰,里面也有暗摆) 和服是通裁,几块布一拼,也不管下摆的宽度(所以其实走不了大步子) 所以 汉服可以迈豪步 和服只能走小碎步 汉服的腰带几乎都是软的 而且不能超过九厘米 和服的腰带基本上没有九厘米以下的 汉服的深衣上下摆也有裾 和服没有 汉服的腰带打结打在前面 和服在后面 具体区别:一,从花纹上来区别,固然是可行的。 一些十分具有日本本土风格的图样我们可以认定为和服花纹,但是也要注意,日本有相当多的图案风格都是传自中国的,这些图案既然是中国的,当然也可以作为汉服花纹没有什么不对。列举一下传自中国的图样:一般都是比较古老的图案,比如法隆寺图案(跟随佛教被传播的图案有很多,像法隆寺图案这种是活化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几百年前的唐朝图案),金鱼图案,松鹤,云鹤,千鸟(来自中国的百鸟图,其实百、千都是虚指,指多而已)、青海波(波浪形的图案,请大家注意中国官服下摆的青海波与日本的青海波诸多相似),凤凰,孔雀,龙,狮子,虎,牡丹,花鼓(日本鼓传自唐朝花鼓),唐草(蔓草式样图案,因传自中国所以叫唐草)等等 列举日本本土式图样:一般比上面的新,像樱花(比较古老了……)、日式风铃、和扇(和扇和中国扇的区别请大家注意)、桔梗花、朝颜(牵牛花)、市松(一种约定俗成的松叶文样)等等——这些是汉服不会出现的 有的时候从花纹上面非常难分辨,我曾见过日本的一种鸟文样,简直与楚国凤鸟文长的是双胞胎,所以最好还是从款式分。 二,从款式上来区别,这才是重点。专业地判断是哪一种服装,还是要从款式。 1,和服的衿和汉服不一样。和服的衿,既非中国的交领,也与中国的直领不同,最典型的特征是衿头出在衣服外面。 汉服的衿和衣服是平齐的。还有,和服的衿内贴一层布做共衿,共衿不封口,用于 *** 领芯(让领子形状变的很硬的东西)。 汉服从来没有领芯。2,和服的袖子大部分是方形袖,汉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圆形袖。 为什么说和服大部分是方形袖,因为也有少量圆形的款式,比如说圆禄袖,现代的和服则一般都为方形袖。至于汉服,大部分是圆形袖,但要注意也有少量方形的,唐朝的部分舞衣袖即为方形,比如说那尊著名的 *** 陶俑所穿。 3,和服袖后不封口,反而袖前端底下要封,和我国宋明时代的代表性服装是刚好相反的。早在秦汉时代,我国的袖前端底下也封一部分,只留比较小的口来伸手,称为悬壶袖——可见于曲裾图样,这种袖形进化到唐朝还有,后来逐渐被大袖替代了,但是我们的袖后从来没有不封过。 袖后不封口、一直开到腋下是和服的特征。4,汉服是靠系带绑住穿的。 和服没有系带。和服上面没有一根带子,完全靠腰带固定,如果腰带散了衣服就彻底开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带才会绑的很夸张。 5,和服腰带的长度、复杂打法和打出来的花样是汉服没有的。汉服腰带就是合腰身长,绑上再下坠一点就够了。 女式和服腰带却需要长4米多,利用它在背后打出各种花样。6,汉服上的环佩、香囊、桃符、彩缕、绶带、披帛等装饰,都是和服没有的。 当然和服也有自己的装饰品,不多说了。汉服还有小佩剑等装饰,相对的和服是用怀刀的。 下面列举一些错误的说法:1,“腰带比较宽的就是和服。” 错。 和服腰带确实有很宽的,但是也有窄的,事实上从3、4厘米到30多厘米都有。相较之下,汉服的腰封也有各种不同宽度,比如部分武将用的腰挡,那总宽度也是有30多厘米的。 仅靠腰封宽度这么模糊的概念来分辨汉服和服显然不可靠。2,“花样比较花的就是和服。” 对于这种论点,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唯有沉默。其实唐朝的织染技术是世界一流,不知道比日本华丽到哪里去了。 3,“袖子是方的就是和服。” 错,唐朝大有方形袖子的舞衣,可以推测为它们是和服的祖先。 4,“下身比较窄小就是和服。” 错了。 其实和服本身并不窄小,相反,它是做成从小个子女人到男人(演员)统统都可以穿的进去的宽大程度,我们看到它下身窄小,是因为它是根据穿的人的身材,用多种配件几经缠绕,最后完全裹在身上的。这是穿着方式和我国不同,并不是它本身有多窄,放开来看还是很宽的。 仅凭衣服的宽度来判断汉服和服也不妥当。5,“下面拖地长的就是汉服,下面短的不到脚的就是和服。” 还是错了,比如女式和服的标准长度有190多厘米,穿着约可拖地30-60多厘米,我们之所以看到它穿着短的不到脚,是因为穿的时候腰上要回折一部分,结果就变短了,这是良家妇女的穿法。戏剧和风尘业从业者的穿法则是不回折的,因此同一件衣服穿起来也会有不同。 如果仅凭衣服本身的长度,恐怕无法判断是汉服还是和服。6,“头上插梳子,脸涂白,小樱桃嘴化妆等是日本的东西,穿汉服不应该这样打扮。” 错,这些都是唐朝的= = 穿唐朝的衣服完全可以这样打扮嘛。 和服与汉服的区别 和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装,结合古代中国吴地服饰、唐朝服饰的混血产物,德川家康时期正式称为和服。和服是在借鉴、学习汉服形制的情况下产生的。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 中国曾享有“衣冠上国”之誉,服饰文化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文化自古就传播于日本、朝鲜、越南,以致东服西渐,很多的和服、朝鲜服装很像汉服,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借鉴、学习汉服体制而形成的产物。 汉服与和服的区别 一、 整体风格不同: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 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 裁剪制作不同: 1、 前片: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 领口: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 3、 袖子: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 腰带:汉服以博带束腰。和服以布料围腰。 5、 衣裾:汉服衣裾较大,和服衣裾较窄, 6、缘边: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和服只有衣领有缘边。 汉服与和服的区别在哪里? 【汉服与和服】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衣服。 日本还有一种盛装礼服叫做“唐衣”。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虽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样来自汉服,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现以汉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为例,与和服比较如下:1、腰带:汉服的腰带——博带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叠加,腰很粗。 2、袖子:汉服的广袖裁剪线条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线条是直的,袖子有点像刀片;另外汉服的广袖是开口的,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缝合的(大约因为冷的缘故)。 汉服的袖子长度过手,礼服回肘,和服袖子长至手腕。 3、衣裾:汉服的衣裾比较飘逸洒脱,和服的衣裾比较拘谨,4、衣缘:汉服领、袖、裾都有衣缘,且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表示衣缘。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 5、领口:和服领口良家妇女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往后遇出一大段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和服下裳分四片裁,都是正方型。 汉服直裾深衣下裳分裁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 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汉服与韩服(朝鲜服)】和服主要模仿的是汉服中的深衣,而韩服(朝鲜服)主要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 韩服(朝鲜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韩服(朝鲜服)服装一般都是V字领。韩服(朝鲜服)服装的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hanfu/Article/advanced/2007/8/24/152935491汉服高腰襦裙与韩服女装的异同 汉服与和服、韩服(朝鲜服)剪裁做法的异同 汉服前身左片为整幅布(前后身同宽)、右片(前、中期多为整幅;中、后期多为半幅。服装史上,有些明朝交领衣略显向右斜倾交领(有称斜领衣,京剧明服多为此类),是右片半幅之故,且因某些右领口垂直向下裁剪所致)。 成衣后,直接呈现交领;下摆比腰宽,呈现梯形。现代正规影视剧汉服显示,因现代布幅宽,袖多从上臂近肘处接余袖,前后身多为一整片,右衣片从“y”字型被剪开处接余片;出土汉服显示,因古代布幅窄,多从肩处接余袖,前后身多由左右两片向接。 和服前身左、右片为半幅布,左右领向下合于腰臀处而收尾;直身裁剪;腋下袖根纵向多出的袖宽常留开口不缝合,及与此开口横向同宽的衣片也留开口不缝合。成衣后,呈现如同直领衣中的半长领式的合领衣(即:不直接呈现交领形制)。 穿时,左搭右相掩,呈现正交领形制。因直身裁剪,故下摆自然收拢显窄(其做法,保持了先秦古汉服的源本理念:交领本为前身直领,穿时左搭右相掩,呈现正交领;当然也有前身左、右片在半幅布基础上各加10多厘米宽的衣片而直接呈现交领者。) 韩服(朝鲜服)前身左、右片约为3/5幅布(多为半幅加缝10多厘米宽的衣片),成衣后直接呈现交领,领尾布带与右胸处布带相系。腰部界限多提升至胸部以下。 汉服与和服的差别在哪 你好!网上找的。 和服起源于汉服,有许多相似或一样的地方,但经过历史的演变已经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以下是和服与汉服的区别。 1、腰带:汉服有博带用来束腰,而和服就没有且用布料堆砌稍微起束腰效果。 2、袖口:汉服的袖口是开口的广袖,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被缝合。汉服的袖子长度是过手的,而和服的袖子长度仅长至手腕。汉服的广袖剪裁线条曲线柔和,而和服的袖口是直挺挺的有点像刀片。 3、衣裾:汉服有比较飘逸洒脱的衣裾,而和服的衣裾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拘谨。 4、衣缘:在这方面,汉服呈现最丰富的内涵,汉服的衣领、衣袖、衣裾都有衣缘,一般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区分开衣缘和主料。而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 5、领口:穿和服的良家妇女领口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则露出一大片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感觉很规范。 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和服下裳分四片裁,且皆为正方型。 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 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8、面料:和服喜欢或者说一般都用鲜艳的颜色,如果汉服一般用清雅、朴实的颜色,请看下图小模特郭柏鹭身穿的鲜艳红色就会让人感觉像和服,但图案又很中国的吉祥如意的那种感觉,其实正是和服。网络上称之为“面料印象效应”。 和服和汉服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衣服。 日本还有一种盛装礼服叫做“唐衣”。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虽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样来自汉服,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现以汉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为例,与和服比较如下:1、腰带:汉服的腰带——博带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叠加,腰很粗。 2、袖子:汉服的广袖裁剪线条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线条是直的,袖子有点像刀片;另外汉服的广袖是开口的,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缝合的(大约因为冷的缘故)。 汉服的袖子长度过手,礼服回肘,和服袖子长至手腕。 3、衣裾:汉服的衣裾比较飘逸洒脱,和服的衣裾比较拘谨,4、衣缘:汉服领、袖、裾都有衣缘,且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表示衣缘。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 5、领口:和服领口良家妇女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往后遇出一大段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和服下裳分四片裁,都是正方型。 汉服直裾深衣下裳分裁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 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你好!网上找的。和服起源于汉服,有许多相似或一样的地方,但经过历史的演变已经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以下是和服与汉服的区别。1、腰带:汉服有博带用来束腰,而和服就没有且用布料堆砌稍微起束腰效果。2、袖口:汉服的袖口是开口的广袖,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被缝合。汉服的袖子长度是过手的,而和服的袖子长度仅长至手腕。汉服的广袖剪裁线条曲线柔和,而和服的袖口是直挺挺的有点像刀片。3、衣裾:汉服有比较飘逸洒脱的衣裾,而和服的衣裾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拘谨。4、衣缘:在这方面,汉服呈现最丰富的内涵,汉服的衣领、衣袖、衣裾都有衣缘,一般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区分开衣缘和主料。而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5、领口:穿和服的良家妇女领口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则露出一大片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感觉很规范。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和服下裳分四片裁,且皆为正方型。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8、面料:和服喜欢或者说一般都用鲜艳的颜色,如果汉服一般用清雅、朴实的颜色,请看下图小模特郭柏鹭身穿的鲜艳红色就会让人感觉像和服,但图案又很中国的吉祥如意的那种感觉,其实正是和服。网络上称之为“面料印象效应”。

和服为深衣制,明制汉服(例如袄裙)为上衣下裳制,有琵琶袖

  • 索引序列
  • 和服论文的文献
  • 汉服和和服对比论文的开题报告
  • 论文日本和服的参考文献
  • 汉服和服论文开题报告
  • 和服汉服对比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