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30篇文章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30篇文章

发布时间: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30篇文章

1、 “TPP协议的天生缺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站,2015年10月8日2、“亚投行应实现四大转变”,《海外网》,2015年3月25日3、 “Breaking the Deadlocks”,Words into Action:G20 Brisbane 2014(AIIA's publication);4、 “西方为何要炒作贫富差距问题”,《海外网》,2014年1月29日;5、 “从耶伦‘首秀’看美国货币政策走向”,《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2月24日;6、“US Trade Deal a Tough Sell”,Beijing Review, April 7,20157、“发达国家宽松‘两难’新兴经济体”,《瞭望新闻周刊》,2013年47期;8、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期启动的玄机”,《大公报》2013年4月4日;9、“财政悬崖”拷问美国政治生态,《瞭望》2012年48期;10、 “新一轮量化宽松”作用有限,《人民日报》2012年9月18日;11、“A structural conundrum”,Beijing Review, , 2012;12、 “关注美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站,2012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2年6月26日全文转载);13、 “世界经济步入大转型”,《瞭望》2012年9期;14、 “美国亚太政策的结构性矛盾”,《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7期; 15、“多极经济与多元货币”,《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0日;16、“终结美元霸权,开启多元货币格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网站,2010年11月11日;17、“东亚自贸区建设进程启动在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网站,2005年2月26日。18、“透视多哈会议”,《世界知识》2001年第23期。19、“从博鳌亚洲论坛到APEC上海会议”,《时事报告》2001年第4期。20、“西雅图会议失败的影响及千年回合展望”,《世界知识》2000年第4期。

会有很多人将人民日报里面的一些金句写进作文,而且是非常适合的,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会把【人民日报】的金句写进作文里的,因为它的语言非常的优美,并且有很强的说服力。

分类说明】新闻时评,是近年来最热的一种新闻文体。它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相对的历史根源,也有当代许许多多自由时评人推波助澜的原因。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 时评写作有如下一些要点: 时效性。时评不能没有时效。因为,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问题或事实所作的评论,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双重特点。但也不能像近期时评界出现的一窝蜂地对当天发生的新闻仓促作评。而是应当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下笔方可。这就需要兼顾时评的“针对性、准确性”等其他方面。因而,时评不妨把评论的对象按一周内发生的新闻作为上限为妥。 针对性。如果一篇时评仅仅只有时效,没有针对性,那也不能称其为时评。充其量,只能说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的评述。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发)?针对什么而写(发)?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等,都应当十分准确。 准确性。准确性是时评有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其不仅包括真实性,还包括科学性。它要求作者命题要明确,选取要准确,分寸把握要适度,分析要服人。否则,写出的时评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 说理性。时评初兴之时,甚至在中兴的今天,我们还不少见到某些作者的时评,先叙述一下由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使时评一下子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力量。这就是缺乏说理性所致。那么,要增加说理性,就要在写作时不妨多用摆事实(或变化)、多对比、多讲道理等手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思想性。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时评,思想性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局部的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读者。 【重要语录】 1.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天则要说:“识时代者为俊杰”。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方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代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代抛弃。 2.“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能,那就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 3.智慧的巨著《易经》提出了“三易”——“变易”、“简易”、“不易”。随时代变化的是“变易”,超越时代不变是“不易”。我们要用“简易”的思维方式,选择和掌握“不易”的,以适应时代“变易”的需要。 4.以体力型的劳动力取胜、以技术力量取胜的时代都已接近尾声,未来的竞争将步入以智慧力量取胜的新时代。孙子说“上兵伐谋”,管子说“必先争谋”,孔子也说“好谋而成”。我国的《史记》高度评价谋的巨大威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西方的《圣经》也高度评价谋的巨大价值:“黄金和白银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证,但是比不过腹有良谋。” 5.在古代,可以“一策而转危局,一语而退千军,一计而平骚乱”,可以“计就惊天地,谋就泣鬼神”。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谋就是效益,计策就是金钱,智慧就是财富。 6.优化思维,要学会既见正面,又见背面的“两面神思维”,既能正思、反思,又能合思的“太极思维”,既作系统分析,又作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要进行横向思维训练、纵向思维训练、立体思维训练、网络思维训练、全息思维训练、跳跃思维训练、变易思维训练等;要培养高超的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使人思维不仅正确、全面、深刻,而且达到能出大智、巧智的思维高境界。 7.凡是那些对信息有着独到的眼光的人,在这份“眼光”的背后,必然靠着独到的思维能力——分析力、鉴别力、判断力等做支撑。思维能力是点“信息”成金的手指头。没有这个手指头,再多的信息也是一堆毫无价值的顽石。 8.世界上任何物质运动都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其客观规律的支配。是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成败的关键。孙膑有一句名言:“知道,胜。”“不知道,不胜”。这里的“道”,就是客观规律。尊重它、利用它,规律就会成为武器,使你如虎添翼,马到成功;反之,轻视它,违反它,规律就会变成对手,使你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9.当我们走近一颗颗英雄的心灵,当我们呼吸到英雄们的气息时,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真谛就会被我们发现:就外因而言,是时势造英雄;就内因而言,则是雄心造英雄。 10.大成精神就是取法乎上的精神,就是力争上游的精神,就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就是持续发展的精神。大成意识就是一流意识,就是杰出意识,就是圆满意识,就是完美意识。我们应当大力弘扬大成精神,大力培养大成意识。 11.“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一计不能行,全都等于零。要“敏行”——立即行动,雷厉风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要“稳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浮躁,不冒进。同时,还应勇行、勤行、力行、严行,培养全方位的行动素质。 12.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一起散步,忽然其中一人首先发现前面躺着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眼神顿时凝固了!其中另一人大叫:“金币!”话音未落,第三个人已经俯身把金币捡到自己手里。可见,在机遇面前,眼快嘴快都不如手快。 13.“千招会不如一招绝。”任何人,贡献给社会的都是他的专长方面。往往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建筑在最特长的一点上,即建筑在“一招绝”上。 14.世间的一切都围绕着生命而展开,世间的一切都源于人的生命。林语堂说:“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如果对生命作哲学的思考,不难认识生命的三重绝对性:绝对根本性、绝对一次性、绝对宝贵性。 15.“孔丘盗跖俱尘埃”。孔丘是最崇高的大圣人,盗跖则是最闻名的大盗。不管是大圣人还是大盗贼,都难逃一死,死后都一样化为尘埃。因此,死亡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只有真正认识死,才能深刻理解生。让我们每一个人深深铭记: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回!我们共同的最大敌人只有一个:死亡! 16.人命关天,生命无价,这是常识。最大的真理往往是最平凡的常识,最朴素的道理。许多人、许多民族、许多国家,往往因为这一真理最朴素、最平凡,而不知不觉地忽略它、轻视它。蒙田说:“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生存。” 17.人正,世界正。心正,人自正。要正人心,必正文化。 18.今天,我们拥有信息但没有文化;我们拥有知识但没有理想;我们拥有技术但没有目标。我们依然不安,因为世界科技发展太快;我们依然焦虑,因为担心我们的观念更新太慢;我们依然躁动,因为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机遇实在太多;我们依然思考,因为我们深信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我们渴望诞生美好的新人类,渴望拥有美好的新世界。 19.人的本性是喜欢和希望他人善良的。出于人的自利性,也希望他人善良,这使自己更有安全感,所以人的本性乃是亲善仇恶的。古时候中国人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恐智不达,惟恐德不修。在今天社会转型期,人们失落了善良和诚信。根据稀缺原则,越是稀缺越是珍贵,善良和诚信已成为我们市场经济中最为稀缺的资源。 20.毛泽东说:“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如今的考试评估标准却与毛泽东主张的标准正好相反,死守“标准答案”、“唯一答案”,学生答题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果与标准答案稍有不符,只能自认倒霉。 21.言人心之应言而未言,言人心之应言而不会言,言人心之应言而不敢言。 22.娱乐经济的风生水起,风起云涌,正说明:我们的时代在发生着空前的革命——过去,实物产品才能增加财富,但是现在“快乐”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 23.现实的人类是怎样的呢?狄德罗这样描述:“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很多方面,人类何其强大——强大到把地球折腾得天翻地覆,又何其虚弱——虚弱到那按着核按钮的手指一动就可以使全人类毁于一旦;既能洞察入微地研究外部世界的细小事物,又对人类内部的最大的共同利益视而不见!这样的人类,当然只配拥有一个相互争斗、相互残杀、战争不断、暴力丛生的世界。 24.“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不久的将来,义务科技优生,才会使那个早在两个世纪前所宣告的伟大理想——“人人生而平等”,不再只是一种心愿、一种梦想,而成为现实,人人获得真正的“生而平等”——平等地获得最好的先天素质,平等地拥有自我发展的一切最佳基础条件。 25.五百多年前,明朝有个叫万虎的人,把自己绑在47支火箭上,想飞上天去。他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身碎骨。当年嘲笑万虎“粉身碎骨”的凄惨结局的人,怎能想到今天我们能够飞上蓝天、征服太空? 人民日报经典时评 1、【夜读】你离童年,只有一颗童心的距离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认为麻木、僵化、世故不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联系。保持住童心,善于思考,才能把单纯的慧心变成成熟的智慧。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 2、夜读|没有什么能决定你的未来,除了你自己 你会永远记得为高考熬过的日子。无论结果,你所付出的努力,表现的认真,有过的恐惧,燃起的斗志,都是这辈子最清晰的时光。高考不难,它不过是众多考试之一。高考也难,难的是将斗志一直延续到高考结束。连高考都能熬过的人,还有什么熬不过? 考试成绩对你那段时间很重要,但并不决定你的一生。要知道,世界就是你的,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精神、奋斗去获取世界对你的青睐,以及你对世界的喜欢。生命由你自己选择,辉煌还是不辉煌,取决于你自己。 3、踏入书店,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到书店去吧,让手指与墨香缠绕,在翻页间画出优雅弧线;到书店去吧,时光在这里诗意流淌,心儿在这里宁静丰盈;到书店去吧,带着玉般温润的“书卷气”,向着精神殿堂拾级而上。一座没有好书店的城,该有多荒凉!日前,11部委联合发文助力实体书店发展,涵养书香中国。你,有多久没有接受书香的洗礼了? 4、《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曹文轩 作为人,修炼的重要方式便是读书。 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5、一张“最美罚单”是好事,但一如既往就是坏事 导语:长此以往,对被执法者来说,就会认为交警执法不仅很随意,而且还可以讲人情。既然如此,尝到甜头的被执法者今后可能就会钻空子,继续乱停、照旧乱靠。如此而来,执法的权威与公信将荡然无存。 首先,“人性化执法”不是“弹性化执法”。“温馨提示”不能代替口头警告。该“口头”表达却用文字表达,该“警告”执法却只是文字提示,从这个角度来说,“最美罚单”不是人性化,而是弹性化。任何法律确实给执法者规定了一定的裁量空间,根据被执法者的认识态度高低与违法情节轻重,执法者可以给予一定的裁量回旋。这种回旋,只是一种力度与温度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执法空间的突破与滥用。 从“最美罚单”新闻中所披露的事实看,这位交警既没有口头警告,也没有令其立即驶离,而是以一纸“温馨提示”一走了事。所以,这位交警其实已经突破了执法行为的裁量空间,从而造成了对执法思维的混乱。 其次,“人性化执法”不是“任性化执法”。每一张罚单都是一种执法载体,只能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填写或告知。现在,它却成了一张“空白罚单”,既没有填写任何执法内容,也没有留下任何执法信息。不仅如此,还在一张正式罚单的空白处写上了一句“温馨提示”。显然,这种方式既没有体现出执法的严肃性,也没有展现出执法的公正性。从形式上来看,实在是太随意、太任性了。 如果确实需要进行“温馨提示”,完全能够以另外的方式或载体来实现。为什么还要浪费一张具有法律效力的罚单呢?长此以往,对被执法者来说,就会认为交警执法不仅很随意,而且还可以讲人情。既然如此,尝到甜头的被执法者今后可能就会钻空子,继续乱停、照旧乱靠。如此而来,执法的权威与公信将荡然无存。 最后,“人性化执法”不是“个性化执法”。什么样的执法思维取决于什么样的法治思维,而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养成既需要通过一个个执法者来体现,也需要通过一个个个案来实现。作为法定的公权部门,执法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执法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的授予,而执法活动必须依赖于执法者对规则的统一理解,也必须依赖于被执法者的普遍遵守。所以,在法治轨道上,既不需要千姿百态的“个性化执法”,更不需要千变万化的“个性化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杜绝诸如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疯狂贴单子,或者在某个隐蔽的角落抓拍违法车辆的“个性化创新”,也要谢绝诸如“空白罚单”的“个性化执法”。有人说,“空白罚单”是释放了一种善意。应该说,从社会效果上看,当然没错。但是,从法律效果上却贻害无穷。如果在执法方式上,都是你一套我一套,你来显示“个性”我来展示“温馨”,那将造成既无执法的规范化与统一化、也无执法的专业化与程序化的尴尬局面。 一张“空白罚单”看起来是小事,但长此以往就是大事;一张“最美罚单”说起来是好事,但一如既往就是坏事。我们要知道,执法空间有规定,执法方式有规范,执法思维有规则。 6、但凡经过,总有收获 浮躁和焦虑是当下社会的常见现象,有的人做事总是生怕错过什么,总是难以静心,总是要先问有什么回报,这种过于功利的行为,往往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其实,你上过的每一门课,参加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每一次登台,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每一次跌倒与爬起,都会在你的人生留下印记,总会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对你的未来产生影响。胡适先生说,“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就是这个道理。 做事的时候,没必要太算计,请相信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只要是参与了,用心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个收获,很可能不在眼前,而是在不远的未来。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你所经历的、所沉淀的,都将成为你人生的财富、打开未来的钥匙。 7、【夜读】守稳初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许多柴米油盐的奔波,少了许多仰望星空的浪漫;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因为忘记了初心,时光荏苒之后,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的忏悔:假如当初我不随意放弃,要是我愿意刻苦,要是我有恒心和毅力,一定不会是眼前的样子。 守稳初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无法重来,要记得自己的初心。经常回头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启程;经常让自己回到起点,给自己鼓足从头开始的勇气;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 不忘初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就像一首诗中所言:从前/所有的甜蜜与哀愁/所有的勇敢与脆弱/所有的跋涉与歇息/原来/都是在为了/向着/初来的自己/进发。 8、中国崛起,要习惯美式红眼病 导语:当此之时,中国更需定力,要咬紧牙关图发展。面对一切白眼和红眼,冷观诸多棒杀与捧杀,最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能乱了发展的阵脚。果如此,无论是“温情在口”,还是“大棒在手”,任谁也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现在处于一个最难的阶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处于风必摧之、流必湍之、众必非之的时候。中国被贬之为“东亚病夫”时,看尽了世界的白眼,此时欲出类拔萃之际,抬头便见红眼,四处射来的冷枪暗箭实乃家常便饭。一个人在迈向优秀的过程中是要尝遍白眼和红眼的,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照例如此。 自助者天助。当此之时,中国更需定力,要咬紧牙关图发展。面对一切白眼和红眼,冷观诸多棒杀与捧杀,最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能乱了发展的阵脚。果如此,无论是“温情在口”,还是“大棒在手”,任谁也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 9、太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其实是盲目的 导语:太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其实是盲目的。我们盲目追逐﹐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最终却无功而返。与其追逐远方﹐不如做好脚下的事。 心若淡定﹐幸福自来。心若淡然﹐便能幸福。在纷繁的世界里﹐做最好的自己。在迷茫的拼搏中找到奋斗的人生航标﹐过出精彩的人生。 如何在浮华之中澄澈出一颗恬淡而素雅的心﹐活出美丽﹑活出智慧﹑活出幸福﹑活出全新的自我﹐不辜负生命的大好时光?“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太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其实是盲目的。我们盲目追逐﹐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最终却无功而返。与其追逐远方﹐不如做好脚下的事。 如果世界是一匹马﹐那我们就把自己变成一个草原吧!把自己变成一个草原﹐养好自己草原的芳草﹐做好自己﹐美好才会来临。 10、你只是看起来爱读书 导语:人人都说读书好,认真读书的人却特别少。大部分人,都只是看起来爱读书而已。 读书会让你内心笃定却又不会过于固执,它能让你看见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让你清楚的知晓自己。 灵魂营养不良的表现,就是:总是迷茫,心浮气躁,想事偏激极端,没有分寸和界限感,思维逻辑性差,控制情绪的能力差,不懂得辩证地看问题…… 如果这些症状你都有,那就是时候放下手机,读点好书,喂喂你那只如饥似渴的小灵魂了。 身体养生靠五谷,灵魂养生就得靠好书。 11、为什么“吃一堑”却未必能“长一智” 12、维和英雄归来,理应得到国家和民族最高敬重 导语:我们必须知道,总有一些人把这些崇高的事业作为他们的任务及职责,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担当,为的就是让你我这些普通人可以平稳安定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以及和平的可贵,享受油盐酱醋茶电视手机微博微信。 就像那句歌词所唱: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这就是那种可以称之为觉悟的东西,总是能升腾成最纯粹的、并激励后来者前行的东西。就是那些传承着的魂魄。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否,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觉悟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那么多沉重的灾难,但终究踉踉跄跄重新站了起来,并一路走到今天,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靠着一批又一批如此不忘初心的前行者。 【运用示例:时评学习要点】 (一)学素材 素材积累,是学习的基础。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大家可以做好“档案整理”:例如可以将看到的素材按照五大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进行分类;同时,为了尽最大可能保证事件的准确性,又能最大限度减小记录压力,可以将事件按照“主体+处境+做法+结果”,进行梳理。 例如:社会方面:温州乐清再次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陕西汉中共享单车首次被交警贴上“罚单”等。这样一方面,新闻事件的系统性会比较强;另一方面通过梳理事件主要内容还可以提升提炼概括能力,一举两得。 (二)学观点 观点积累,是学习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国考文章写作,写作主题与材料依然会有很大关系,但是,文章考察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考察对材料的看法仍然很灵活,且越来越深邃,更加关注一个考生能够对一个具体的话题谈出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所以,考生在进行时评文章学习时,积累评论员的观点既能保证对同一事件有全面、多棱角的认知,又能够通过积累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见解力。 例如:高铁“霸座男”,最近引发公众唾弃,随后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铁路客运部门也在铁路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人民日报对此评论刊文,仔细阅读,可以整理如下观点: 1、“霸座男”能迅速得到处罚,离不开网络发酵,但舆论不应该成为主力,最高效的平息事态、维系公正,还需执法果断; 2、“小恶”不可纵容,如果以大众的公共资源、闲置资源为违规者买单,无原则地息事宁人,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 3、规则需要舆论监督,更需依法依规维护。 (三)学语言 时评文章的语言并非有多华丽,更多传递的是客观和理性,所以在阅读时评文章时,对于表达观点、思想的句子和词汇积累必不可少。 例如:在高铁“霸座男”时评文章中,可以积累如下语句:“一个列车的文明标杆:恶小不可为,恶小亦会受罚。”;“‘小恶’必罚,‘小善’当为。”;“对于“小恶”有没有惩戒能力,恰恰成为考验一个社会微观法治水平的标尺。”;“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注重规则的社会,我们需要多些较真儿,少些‘差不多得了’。” 此外,标题、结构、名言警句也是大家要关注的对象。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精选

这个从网上能搜到的,另外找报纸看一下

出名的都能但代表?阿娇不是大陆的,若果是可能已是好几届了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任仲平 (一)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峰回路转写下绚丽篇章。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 2009年,中国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气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风雨中走过,风暴中挺立。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国媒体如此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 7个月之后,这家杂志刊登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熊猫正拿着气筒给瘪了的地球打气。那时,中国上半年的增速,“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2009年末,还是这家杂志将“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原因是: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保八”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从否定到肯定,从当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赞誉,一年时光,很多人颠覆了对中国的认识。但在看法不断校正、结论不断修改中,一个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危机袭来,世界经济一片肃杀。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但大都收效有限,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如何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漩涡中“风景这边独好”? 为什么是中国?外贸依存度60%以上,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危机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又如何能越过激流险滩,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在2009年末的中国答卷上,写着这样的数字——这一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这份答卷标注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 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将“不可能的奇迹”继续下去?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在危机袭来之际奋发前行?是什么让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书写了难以置信的“中国答卷”? (三)在外人眼里,“中国经济的复苏故事堪称神奇”,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神奇的故事”始于党中央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 早在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制定预案,妥善应对,趋利避害。2008年2月,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总书记又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蔓延等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这种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党中央作出三个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危机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关口,大智慧。回头再看,在不进则退的险峻形势下,党中央的三个重要判断,无疑是一年来中国决胜千里的信心之源。这个判断,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打消了疑惧,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 局面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帮企业闯关。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应对之策忙而不乱,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把握“中国故事”的脉络。2009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讲话中强调“必胜信心”;3月的全国两会上,在江苏、广东代表团解析“机遇”,鼓劲打气;4月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提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月底在山东,勉励大家“拧成一股绳”;6月在黑龙江重申“增强信心”;7月云南调研提出“危中求进,化危为机”;8月新疆考察强调“改革发展,团结稳定”;9月在第六十四届联大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10月考察山东,提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12月考察广东,强调“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命”…… 这一年,所有中央领导同志都风尘仆仆,深入实际,身临一线,调研指导。中央领导同志一年的足迹,凸显了三个主题词:信心,变革,合作。它清晰地传递着应对冲击的“中国思路”,呈现了坚定的意志、开阔的视野和大国的责任。国际舆论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高低,体现其“国家能力”的强弱。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金融危机自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道琼斯指数暴跌近半;日本、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此后充满煎熬的一年内,面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颓势,很多国家危讯不断,中国经济也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巨大困难。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瞩目的中国答卷。 这是一份“关于速度”的答卷。、、9%、、、、,将2008年以来近七个季度的GDP增幅连成一条曲线,是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昂首回升,“保八”已无悬念。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国生动诠释了“好”与“快”的发展辩证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开始转向依靠“三驾马车”并头齐驱。以发展方式之变应对外部环境之变,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八项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个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4万亿”源源流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有后劲。 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中国没有简单地搬用“凯恩斯式刺激”,也没有“撒胡椒面”,而是将一揽子计划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改革稳健推进。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的答卷。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把自己的事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这份应对冲击的“中国答卷”上,我们看到执政党对形势的判断有了丰富的现实依托,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理念得到践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能力”的最好注脚。 (五)强大的“国家能力”,让中华民族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国家能力”的背后,是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 有了执政党的决策,才能第一时间形成国家意志,确定导向鲜明的国家目标。有了制度的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保证国家意志付诸实践。有了理论的引领,才能把握规律,立足长远谋划未来。 没有党中央在严峻形势下的准确判断,没有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国家决策”,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主动性;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机制,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战斗力;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视野,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创造性。 或许外界的目光,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六)当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死胡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印证了迎战危机的“国家能力”。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企业,全国一盘棋,决策顺畅,执行高效。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共御艰辛的严冬,迎接发展的春天。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用多种手段推动发展,保证有序有力的“中国效率”。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科学性、预见性,灵活把握“政府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坚持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之手”的神妙,激发民间的创造力。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自身不足,确保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基础。正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中国越是处于危急关头,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七)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从传统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学发展之“机”,奠定了化危为机“国家能力”的理论基础。 危机面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把统筹兼顾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兼顾长期与短期,协调内需与外需,统一民生与国计,既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眼前之急”,又通过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谋得“长远之功”。 危机面前,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强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度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做到了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奋力突围,抢抓机遇。广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高地,锻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引擎已在轰鸣。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高度重视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产业,高度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国内高技术产业“抗压力”增强、增长势头迅猛,文化产业发挥“反周期调节”的特点,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逆势上扬,撑起一片新天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 (八)几百年来,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 这种能力,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能力,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如今又在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展现威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证明了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 (九)走过激流,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又一次崭新的开局。 一年前,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一年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 我们会再次获得成功。团队意识是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目的是形成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有一本书叫《狼图腾》,通过对群狼捕食的描述,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团队”意识。狼群高效的团队协作性,使它们在攻击目标时往往无往而不胜。独狼的力量是单薄的,但群狼的力量则是强大的,这就是“1+1>2”的效果。大家知道,每年在美国篮球大赛结束后,常会从各优胜队中挑出最优秀的队员,组成一支“梦之队”赴各地比赛,但结果总是令球迷失望——胜少负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虽然他们都是最顶尖的篮球选手,但是由于平时分属不同球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团队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出击。“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我们班子每位成员不断强化“团队”意识,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否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行其是,各自为战,那只能是一盘散沙,难成大事。

人民日报文章精选2021

(一)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回首来时路,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新冠疫情”“大流行”“隔离”“密切接触”……各国评选的年度热词,诉说着人类共同经历的艰难岁月。2020,在你生命中刻下怎样的印记?回望中,那一个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依然鲜活如昨,让人百感交集。

2020有声音,那是“武汉加油”“中国必胜”的坚强呐喊,也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铿锵誓言;是“等你回家”的亲人寄语,也是“风月同天”与“同担风雨”的互助情义。2020很难,2020也很暖,真情大爱总是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2020有颜色,那是逆行出征、舍生忘死的“天使白”,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橄榄绿”,是老年患者与医生共赏的金色余晖,是洪峰中屹立不倒的鲜红党旗。无数种色彩,晕染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感人画卷,温暖着14亿人的心田。

2020有味道,那是大街小巷重燃的烟火气,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丰收之年的稻麦飘香,是汗水里的奋斗味道。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有奋斗者笃行的足迹。各行各业按下“快进键”,脱贫攻坚收官战加紧推进,人们奋力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无数人的日夜兼程,挺立起一个国家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雄伟身姿。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历经艰难险阻,付出巨大努力,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社会主义中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诸多奋斗目标在2020年画上句号,“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我们不仅见证历史,更在创造历史。

诗人说,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2020很短,一个个困难挑战接踵而来,把时间折叠压缩。

2020很长,亿万中华儿女从困难中奋起,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事实是最好的老师,胜过一切豪言壮语。从抗疫到抗洪,从脱贫攻坚到复工复产,一个个“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艰辛故事,如同一场场超大规模“现场情景教学”,让人们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声令下,9000多万党员冲在前,14亿人齐动员,千家万户共坚守,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这是何其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和治理能力!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宁可承受一段时间内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为了救治患者不惜一切代价,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中国无比珍视生命、人民在执政党心中至高无上?

全国调集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数万名建设者仅用10天就建成有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仅用12天就建成有1600张病床的雷神山医院,这难道不是对中国速度、中国效率的生动诠释?

顶住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各国企业和机构纷纷“看好中国”。

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球团结抗疫,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推动开放合作,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一目了然。

有人说,疫情没有成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刻”,反而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高光时刻”。

2020年的大战大考,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是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洪荒伟力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

这就是读懂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密码”。

从打破封锁围堵,到战胜地震洪水,从抗击严重疫情,到应对金融危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华民族就是这么栉风沐雨走过来的,中国就是这么披荆斩棘闯过来的,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就是这么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来的。

“原来你是这样的中国”。有人感慨,2020带给国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与信赖。经历了大灾大疫,我们更懂得感恩和珍惜;经历了生死考验,我们更能体会到家和国的命运与共。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一个心系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党,让人们感到安心,对明天更有信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历史坐标系中,这一年注定将留下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记。

这是一道历史的分水岭。1949—1978—2020—2021—2035—2050,历史前进的脉络总是给人以深刻启示。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富起来”;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则标志着我们正处于全力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新时代。跨越重重峰峦,开拓全新境界,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这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新征程,重新定义了发展,也重塑着我们的生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现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的一次大跨越。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新奇迹。14亿中国人携手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如果说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启现代化时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之后美国逐渐领跑现代化时人口是上亿级的,那么中国的现代化是“10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当今世界,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到10亿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惊人一跃”,将超过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人口的总和,必将深刻改写现代化世界版图。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中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扎根中国实际,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人类带来了新希望。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件震古烁今、影响深远的大事。

现代化的梦想,曾经如此遥远,现在又如此真切。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里的预言,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的畅想,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的深情呼唤,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逐渐化为现实。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曾经的历史叩问“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在新时代中国浩荡前行的步伐中,得到了无比坚定的回答:

中国一定行,中国人一定能!

(四)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一家外国媒体感言:在中国,党的计划也是人民的计划,因为这些计划致力改善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活。翻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万多字的内容,既有大国发展的雄心壮志,更有每一个人的期盼与幸福。

“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振奋人心,每一个目标的实现,背后凝结着多少代人的追求与奋斗。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为民生改善打牢基础;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富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更有力地托举起学子们的梦想之翼;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有更多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十四五”规划建议字里行间传递着发展的温度,“人民”二字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未来。

这是一份庄严的承诺,更是一种温暖而朴素的价值追求: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汇入江海,涓滴才能永不干涸;融入时代,人生自有无限精彩。新征程,是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新征程。在中国号巨轮航行的海图中,每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坐标,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让个体奋斗与时代宏图相互激荡,就一定能建设一个更强盛的国家,成就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百围之木,始于勾萌;万里之途,起于跬步。”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人间值得,每一个打拼的你更值得。

(五)人民日报新年献词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站在新年的门槛上眺望前方,有阳光也有风雨,有通途也有险阻。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形势向好,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一些领域“卡脖子”问题仍然严重,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迎来新的一年,人们还有这样那样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之下,一些人感慨“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疫情带来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各种“黑天鹅”“灰犀牛”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谋求发展。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一路鲜花,少不了“拦路虎”和“回头浪”,我们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追梦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实现心中梦想,唯有“奋斗”成就。走过2020年,走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一个启示分外鲜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时代前行的迅猛步伐,让我们等不得;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让我们慢不得;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更让我们拖不得。

任凭乱云飞渡,哪怕惊涛骇浪,关键是要办好自己的事。新征程上,我们更需增强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机遇意识,增强守住底线、安全发展的风险意识,以准确识变之智、科学应变之道、主动求变之能,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将奋斗进行到底。

我们即将迎来农历辛丑牛年。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这是辛勤耕耘的年份,“牛”象征着拼搏实干的精神。新征程上,我们更加呼唤这样的“中国牛”。

做“开山牛”,敢闯敢拼,一往无前,挺进“无人区”;做“拓荒牛”,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当好“排头兵”;做“孺子牛”,心系人民,苦干实干,甘当“勤务员”;做“老黄牛”,敬业奉献,踏踏实实,争做“实干家”。

“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胸中若有凌云志,不待扬鞭自奋蹄。凝聚“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奋斗合力,负重前行的“中国牛”,定能耕耘出更加绚丽的“中国红”。

甘祚成2021年元旦献词

人民日报元旦献词如下:

百年奋斗,书写恢宏史诗;伟大征程,召唤新的进发。走过激荡人心的2021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22年,中国号巨轮奋楫扬帆、劈波斩浪,亿万人民激情澎湃、豪情满怀。

这一年,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这一年,我们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这一年,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向前进,我们一定能牢牢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必须鼓足奋斗干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2020

「时事一:汉服究竟能不能弘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承之脉的涌流,审美意识的返璞归真与多栖融合,以及现代年轻人个性潮流发展,汉服从历史风烟中款款走出,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从2017年到2019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从1300多家增加到了2000多家,且据媒体报道,2019年,全国汉服市场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汉服产业总规模约为亿元。汉服,逐渐从一个小众文化圈进入了大众视野,带动了新的产业。

大街小巷,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汉服成人礼”“花朝节祭花神”“着汉服做月饼”等活动也愈来愈常见。若是有人将穿汉服日常化,会被认为是一种弘扬民族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表现。

然而,关于汉服的争议,近两年却丝毫没有减弱。不管是对于原创汉服与山寨汉服、汉服形制版与改良版的看法,还是对于汉服作为一种“形式”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之间的联系,汉服爱好者和普通“圈外人”都有不同的态度。

#媒体评论

@光明日报: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强大压力面前,用汉服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增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人民日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一是形式化,二是极端化。汉服热也好、国学热也好、祭孔热也好,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是因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建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换句话说,不管一种外来的文化看起来如何强势,如果它不能内化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就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

#适用主题

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尊重差异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8年天津卷《器》等。

「时事二:每月该向家里要多少生活费?」

最近,有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帖上了热搜,她希望妈妈每月给她4500元的生活费,但是遭到了妈妈的拒绝,妈妈只同意每月给她2000元。她不能理解、觉得委屈,认为女孩子要买护肤品、新衣服,还要跟同学到外面吃饭,2000元根本不够用。

帖子一经媒体曝光,大众哗然,对此议论纷纷。

有记者对多所高校进行走访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之间,少部分学生在1000~1500元之间,只有个别学生的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一个月的生活费,到底多少才算合适呢?

#媒体评论

@北京青年报:大学生活费究竟多少才够用,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用法与看法,反映出的是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财商教育、感恩教育的“复杂方程式”。索要大额生活费遭拒绝,警醒“巨婴”心理。大学生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更应当是接受高等教育、具备健全人格和独立精神的公民,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独立意识至关重要。

@南方日报:作为青年人,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能为了所谓“追求”而无情地“压榨”父母,强求父母为自己的学习、就业、买房、婚姻、育儿承担无穷无尽的责任。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感恩的心态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才能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中国教育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消费观乃至理财观,已成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下物质条件较为丰裕的社会,则是要培育孩子们“适度”的消费观,懂得克制随意挥霍的冲动,并逐步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自立能力。当然,吃苦、节约永不过时,但当下“适度”消费是一个年轻人更愿意接受也更符合现实的选择,这背后或也蕴藏着某种教育思维的变迁。

#适用主题

价值观、消费观、理性消费、自强自立、独立人格、巨婴等,如2016年山东卷《备好的行囊》,2014年全国卷二《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2012年江苏卷《忧与爱》。

「时事三:女孩模仿网红做爆米花意外离世,谁之过?」

近日,山东枣庄两个女孩模仿网红博主用酒精和易拉罐制作爆米花,因点燃高浓度的酒精引起爆炸,一名女孩被烧成重伤,另一名女孩不幸离世。

这几年,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遍地开花,各类内容精彩纷呈,短视频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然而,许多视频播主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常常设计一些突破极限、打破常规的事件,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例如,用酒精灯制作爆米花、用蜡烛煮火锅、用电暖机烤串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创新”行为……

不少缺乏分辨能力和安全意识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争相模仿,“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见,短视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轻松和愉悦的同时,也潜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

#媒体评论

@人民网:社会意识到必须有所作为,不能以孩子“少不更事”置若罔闻……如果说过去传播渠道少,热播的影视作品也少,表演中的“不妥”具有偶然性,产生的不良后果有限;那么,当下短视频海量涌现,网红成为产业,为吸引眼球流量,猎奇无所不用其极,平台对内容把关不严,蕴含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潜在负面影响,也在大幅增加。虽然短视频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但如果后者不“对号入座”,等于无限制。而且,具有潜在危险的视频在平台上供人点播,哪怕有成年观众模仿出事故,平台也无法甩锅——平台直接或间接提供了范本。至于短视频的制作者——主播,更脱不了干系。

@新京报:现实中,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不少悲剧与模仿相关,惊险刺激感受带来的诱惑,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套入被模仿者行为之中。但在心速加快及期待享受的同时,风险也在一步步靠近。对未成年人而言,最可怕的可能不仅是风险本身,而是毫无防备地面对风险的降临。对新鲜事物,特别是对带有冒险精神活动的向往是未成年人天性之一。简单而粗暴地要求未成年人不触及,甚至屏蔽所有风险活动的想法或做法,既过时也无法持续奏效,远远不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现状——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尝鲜心态跟敢闯敢试个性,也会排斥那类说教式风险教育。鉴于此,在各种海量诱惑面前,有必要更新理念,帮助未成年人愈加理性思考、客观理解,以减少误判的可能性。

#适用主题

社会责任、遵守规范、安全教育、防范意识等,如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09年广东卷《谈谈你对常识的认识》。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中,与时政息息相关,通常申论的核心以及阅读材料都是最新的时政热点,而申论时评文章可以更好的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时政。下面给大家讲讲时评文章到底怎么用。

一、选好平台:在“精”不在“多”

时评类文章的选读,一要保证权威性;二要保障时效性;三要保证领域对。所以给大家推荐两款手机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这两款APP都专门设有“评论”和“评锐度”两个专栏,刊发评论员文章。同时,文章不仅更新速度能紧紧“咬住”热点事件且热点事件多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话题,与申论考试材料涉及领域基本趋同。因此,只要持之以恒,每天积累“跬步”,学之有“道”,掌握科学方法,切中学习要义,定会在文章写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学之有“道”:学素材、学观点、学语言

(一)学素材

素材积累,是学习的基础。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大家可以做好“档案整理”,例如可以将看到的素材按照五大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进行分类;同时,为了尽最大可能保证事件的准确性,又能最大限度减小记录压力,可以将事件按照“主体+处境+做法+结果”,进行梳理。例如:社会:温州乐清再次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陕西汉中共享单车首次被交警贴上“罚单”等。这样一方面,新闻事件的系统性会比较强;另一方面通过梳理事件主要内容还可以提升提炼概括能力,一举两得。

(二)学观点

观点积累,是学习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国考文章写作,写作主题与材料依然会有很大关系,但是,文章考察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考察对材料的看法仍然很灵活,且越来越深邃,更加关注一个考生能够对一个具体的话题谈出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所以,考生在进行时评文章学习时,积累评论员的观点既能保证对同一事件有全面、多棱角的认知,又能够通过积累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见解力。例如:高铁“霸座男”,最近引发公众唾弃,随后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铁路客运部门也在铁路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人民日报对此评论刊文,仔细阅读,可以整理如下观点:1、这次“霸座男”之所以能迅速得到处罚,与网络发酵不无关系,但不能每次出现问题,都依赖舆论的“推力”,最为有效率的平息事态、维系公正,还需执法果断;2、公共服务机构不能纵容这样的“小恶”,执法者不能站在破坏者的一边,拿大众的公共资源、闲置资源为违规者买单,搞无原则的息事宁人,那样只会让守规则的人被羞辱;3、规则需要舆论谴责“围观”,更需要依法依规维护,只有这样这“霸”那“痞”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三)学语言

时评文章的语言并非有多华丽,更多传递的是客观和理性,所以在阅读时评文章时,对于表达观点、思想的句子和词汇积累必不可少。例如,在高铁“霸座男”时评文章中,可以积累如下语句:“一个列车的文明标杆:恶小不可为,恶小亦会受罚。”;“‘小恶’必罚,‘小善’当为。”;“对于“小恶”有没有惩戒能力,恰恰成为考验一个社会微观法治水平的标尺。”;“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注重规则的社会,我们需要多些较真儿,少些‘差不多得了’。”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让行善成为生活态度

鲁平

散落在角落里的不可计数的善举,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和谐

平凡的善举,坚持几十年,乃至一生,便是伟大。

三九天清晨4点半,这是沈阳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一天中最冷的时间。天还漆黑,大东区保洁员赵永久就穿上厚重的棉服,开始做清洁。

这样的劳动者群体是一座座城市的地基,是值得尊重的群体。而赵永久令人感动之处还在于,他在日子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每月拿出1/3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30年间,捐出18万元,累计资助45名学生。

以世俗眼光衡量,赵永久过得很“苦”。33年来,他从没进商场给自己买过新衣,全家曾多年租住在一个30平方米的房子里,至今仍住在公租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以其博大的情怀、体量虽小却直抵人心的善举,带给沈阳这座800多万人口的城市以巨大的温暖和力量。他的行为,给慈善的本质做出了温暖的注脚。

行善路上,赵永久不是独行人。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连续几十年资助贫困学子的“当代雷锋”郭明义,还有蹬三轮车捡破烂资助贫困生的白方礼老人,还有多次匿名捐赠善款的“微尘”……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进而带动了全社会行善的风气。

慈善本就是一种自发行为,就像“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一样平常。它很普通,并非有钱人的专利,也不是说只有捐钱捐物才是慈善。大灾大难的时候,企业和个人捐钱是慈善,志愿者在灾区搬水搬物,也是慈善。平常生活中,有人问路帮指下路,有人摔倒扶起来,这些都是慈善。

如今,那些如春天的小草一样生长旺盛的善心善举,可以说比比皆是。对很多人来说,资助贫困儿童、贫困家庭等善举,正在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每年至少拿出几天时间,带着孩子,到结对子的贫困家庭里去看望;还有很多朋友做各种义工,比如去福利院照顾老人,去孤儿院帮助儿童等等。这些散落在社会不同角落里的不可计数的善举,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和谐。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阳光下是汗水月光下是焊花

盛玉雷

奋斗的步伐从没有停歇。蒙蒙细雨,电力工人在300多米高的海空中“走钢丝”;落日黄昏,建筑工人在北京大兴新机场航站楼的屋面上“飞檐走壁”。这组捕捉自冬日里的火热场面,让原本寒冷的冬日涌动着暖意,也唤起了人们在新一年的奋斗豪情。

正如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激情奋进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奋斗的主角。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见证过农民工何汉杰一家三代流下的汗水;开山岛上,王继才夫妇守岛卫国32年,在滚滚波涛中坚如磐石;遥远的边防哨所,战士们用双脚丈量国家的领土,牢牢“站在最前线”……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工厂,从工地到工位,这些“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一起,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白天,阳光下是汗水;晚上,月光下是焊花。”时代会善待每一个宝贵的梦想,时间不会辜负每一滴辛勤的汗水。之所以人们都相信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崇尚奋斗、呵护奋斗、托举奋斗的时代。恰如网友所说,“装着浩瀚星空的人,请允许凡人为你们鼓掌。”无论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还是共同创造的巨大成就与进步,所有的伟大都始于平凡,所有的成功都源于奋斗。如你如我,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凭着不平凡的奋斗,塑造出一个个有血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不平凡人生。

新的一年,愿每个人都能为心中的梦想充电,和图片中的劳动者一样,以奋斗英姿创造新的辉煌。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魏寅

在有弯道的田径比赛项目中,第九道处于整个跑道的最外侧;因前伸数、不利于观察对手,被选手称为“最难跑的跑道”。在一次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中,中国队就被分在了最不利的第九道。发令枪响,每一棒都竭力为下一棒跑出好成绩,结果中国队创造了“第九道奇迹”:以38秒01摘银,实现历史性突破。

其实,“接力跑”在精神层面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小至一个团队,大至一个国家,要想干成了不起的大事,离不开许多人乃至几代人的持续接力。有了“后浪推前浪”的生生不息,才能实现“百川东到海”的宏伟愿景。正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回首往昔,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传棒接力的精神。河北塞罕坝,三代林场人在半个多世纪中矢志不移、接续奋斗,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书写下积木成林、积林成森的奇迹;山西右玉县,20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把“不毛之地”打造成“塞上绿洲”;甘肃庄浪县,村民们一茬接着一茬在荒山上建梯田,将“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的“没治县”变成“景色迷人的风景画”。实践证明,人人出力、接续奋斗,不畏任重道远、百转千回,才能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驶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但也应看到,决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赢三大攻坚战时不我待,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进一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正因不进则退,更应非进不可——当此之时,惟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兢兢业业、苦干实干,才能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我们手中的这一棒。

在梦想的指引下随风奔跑,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抵达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可否认,现实中有少数人,并没有认清自己在这场“接力跑”中的角色定位,或是庸懒散拖、消极怠工,跑得“掉了棒”;或是今天上山、明天下河,跑得“脱了轨”。这些,都是不为未来筹谋、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一切伟大梦想的实现,都是“个人跑”与“接力跑”的结合。丢掉团队精神、失去奋进动力,踟蹰不前、得过且过、画地为牢,只会贻误发展机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共同怀抱的伟大梦想,要靠我们携手来实现。时代期待着我们,抓稳历史的接力棒,翻越一道道雄关,续写更多的传奇。不求一时之功、不念眼前之利,多些家国情怀、多些责任担当,才能跑好自己这一棒,以行动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回答。

人民日报时评员文章

不可以,这是侵权,可以借鉴,不能直接用。人民日报优秀评论员文章能紧紧“咬住”热点事件,且热点事件多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话题,与申论考试材料涉及的领域基本趋同。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在英文中,社论称Leader。又称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总编评论文章”,后者则有“首席评论文章”之意。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

在我国较权威的新闻评论学著作中,社论的定义为:“代表编辑部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又对此定义做了补充:“(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代表同级党组织的意见。” 我国老一辈法学家,政治学家,新闻学家张友渔对于社论也有过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概括。他认为,社论“为报纸上之评论,而由报社中人所撰,是以代表报社之意见者也。故可为之下定义曰:社论者,代表报社的意见之论评也。详言之,则为:社论者,代表报社之意见,对于时事有所解释、批判及主张,以期指导读者之论评。”另外,张友渔又从“新闻性”、“针对性”、“指导性”等方面阐释了社论的主要特征,他的学术观点对于后世的新闻评论以及社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学者刘大保在《社论写作》一书中综合了张友渔以及当代国内新观点,对于社论做了如下界定:“社论是代表媒体(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称为‘本台评论’。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发生重大的影响。” 在当今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使用率较高的复旦版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中,丁法章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也对社论作了如下界定:“社论(从选题和写作要求上来讲)代表报纸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就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及时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阐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文风庄重、严谨、朴实、鲜明。(从作用及注意事项上来讲)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它体现报纸的方向。党的各级领导经常通过自己的机关报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舆论,指导实践。它是一种最重要的评论形式,被人们称之为“党报的元帅”。发表社论,一般要经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由于规格高,影响大,要坚持少而精。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

评论员文章的规格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它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常用的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喉舌的作用。它与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必要时可升格为社论。

本报评论员文章

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它作为结合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配写的重头评论,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为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特约”即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也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一般不署名,必要时也署名。由于它来头大,块头也大,有人称它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观察家评论

为评论员文章的另一种形式。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使得评论显得客观和具有权威性。

1、重要程度不同。

社论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评论员文章是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

2、代表的角色而不同。

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评论员文章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3、发表程序不同。

人民日报的社论,一般要经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由于规格高,影响大,要坚持少而精。评论员文章是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扩展资料:

社论的任务:

1、阐述型社论:其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阐述党委和政府新近制定的重要决策、决定、政策、方针和政令的实质、依据和意义,以帮助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正确领会其政治意义和精神实质,进而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2、启迪型社论:其任务是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3、评介型社论: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4、论辩型社论:任务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评论员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论

  • 索引序列
  •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30篇文章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精选
  • 人民日报文章精选2021
  •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2020
  • 人民日报时评员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