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翻译实际研究论文整理版

翻译实际研究论文整理版

发布时间:

翻译实际研究论文整理版

翻译是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翻译方向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语翻译方向论文 范文 一:高职 商务英语 翻译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为导向,从课程定位、教材改革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着手,探索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改革方向,以期优化该课程教学设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服务。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

1引言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课”,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及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然而,目前该课程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科化、缺乏职业针对性、师资学科型”的问题。(江晗,2010)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的实际情况,就课程定位、教材改革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提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改革方向。

2课程定位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容易走入定位不清的误区。有的学者提出“现有高职、高专已经成立的翻译系或翻译方向最好主要以证书培训为主要目标”(穆雷,2008);有的院校干脆将课程目标单纯定位为通过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考试、获取证书。但是,通过走访我院用人企业得知,外语等级证书和翻译证书都不是企业所看重的指标或用人条件,真正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才为用人单位所器重。因此,不适合将考取翻译证书作为该课程的定位和目标,但可作为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定位,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及 毕业 后的就业岗位所需。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基础较差,特别是双语转换能力较弱,即使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翻译课程学习,也难以胜任高端的会议交替传译,更不用说同声传译,只适合进行初级的口、笔译工作;另一方面,就我院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没有专门从事翻译行业的专职译员,所以不能照搬培养专职译员的外语专业本科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来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而应该按实际情况来做出切实的课程定位,以指导该课程的开展,培养毕业生工作所需的相应翻译能力。通过对我院应用外语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统计及个别访谈得知,我系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是小微涉外跨境企业,而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设置专职翻译岗位。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群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跨境电商岗位操作员、跨境电商岗位推广及运营专员,从事销售、采购、跟单、商务策划、接待、客服等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的翻译活动主要包括涉外商务谈判、商务营销、接待应酬、国际会展、公司及产品介绍、日常文书和邮件处理等。这些工作任务的性质,突出了高职翻译的交际功能,决定了高职学生需要的翻译是一种初级实用型商务翻译;毕业生身兼数职,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在涉外场合兼顾翻译的角色,也决定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复合型译员”。(姚嘉五,2012)根据这两点,我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应定位为中英双向初级商务文本笔译和一般商务情景的涉外陪同口译,课程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小微涉外企业与翻译有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教材改革

高校的传统翻译教材编排,一般沿用两条主线,一为“专题型”,关注的重点是不同专题的内容及表达;二为“技能型”,关注的重点是技巧训练。“专题型”教材包含的某些专题,如政治外交演讲、政府会议、时事、科技、体育方面的材料,或难度偏高或与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岗位关联较小,不适合用于高职的翻译教学;“技能型”教材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要求过高,往往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和畏难情绪。以上两种教材,都不太符合高职 教育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回顾笔者所使用过的翻译教材,存在纰漏、拼写或语法错误等,部分内容要么过于陈旧,要么缺乏与区域经济相符合的素材,而且缺少音频或视频,也没有配套的教师用书,口译对话练习并不是英汉穿插而是全英或全中文,并不适合用来做翻译练习。基于以上现状,教材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在难度上,要贴近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重信息传递、淡化翻译技巧”(曾昭涛,2009)。传统的翻译教材对翻译史、翻译理论和技巧有较为详尽的阐述,但这往往对注重实用和实践操作的高职生缺乏吸引力,因此应该淡化,转而关注高职翻译的核心交际功能,即“信息传递”,不苛求翻译技巧的处理。其次,在内容上,应该对接 职场 ,摒弃政府 报告 、外交辞令、大型会议翻译的题材,选取与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相吻合的口、笔译素材,体现当地区域经济特点,融入当地特色行业元素。以东莞为例,作为广东三大展览基地之一,该城市每年举办各种展会30多个,因此将会展口译纳入高职翻译教材很有必要。东莞还有明显的特色经济,已形成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支柱产业,所以翻译内容也要考虑选取与这些行业相关的文本,以体现翻译教材的行业性。再次,在章节编排上,不宜把主题安排得过于广泛,应遵循典型翻译工作任务流程,把翻译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这样既符合高职“工学结合”的教育内涵,又体现高职教材的特色。教材改革的重担落在高职院校一线任课教师身上,教师可以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再扩展补充与区域经济、特色行业相关的内容,也可重新编写出符合学生学情又满足就业需求的教材。教材的改革需要教师积极到企业单位进行调研和实践,了解实际翻译情境需要,收集具体岗位工作可能接触到的语言素材,编写真正实用的课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4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高职翻译课的老师多为科班出身,上课容易落入本科翻译教学的俗套,即采取老师讲授、学生练习、老师点评的方式,课程模式比较僵化,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知识构建中来,同时脱离了真实的商务翻译情景,学生学习兴趣低,容易产生倦怠情绪,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和人才培养目标,商务翻译课程应以典型翻译工作流程来设计教学环节,真正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例如,以会展陪同翻译这一模块为例,可安排以下仿真商务活动流程: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与外宾初次接触——参观家具厂、了解产品——商务合作洽谈——合同签订——庆功宴会——机场送行。实践教学中可穿插项目化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和合作学习法等,各种 方法 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灵活多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理论教学”转为“实践教学”,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真正凸显高职教育特色。此外,还应加强语音室和口译实训室的建设,设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做到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氛围,让翻译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贴近岗位。

5结语

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既需要能担当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更需要能胜任企业基层工作、懂商务又懂英语翻译的人才。高职英语专业的商务翻译课应该走出自己的特点,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翻译教学改革,采用切实的定位、合适的教材和有效的 教学方法 ,才能优化翻译教学,培养出优秀的高职高专实用性、复合型翻译人才,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江晗.高职翻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3.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23.

[3]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1):43.

[4]姚嘉五.工具-公文-公式:高职应用翻译专业的定位[J].中国科技翻译,2012(3):55.

[5]曾昭涛.论高职应用翻译理论[J].上海翻译,2009(1):50.

英语翻译方向论文范文二:高校英语翻译中西方 文化 论文

一、中西方文化在英语翻译方面的差异性

宗教文化也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也会因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宗教门派众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为道家、佛家和儒家这三个主要的流派。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义,如中国道家主张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佛教则主张佛祖则是至高无上的神,其法力无边,这也可以从我国古代语言中明显看出。汉语中有“天命不可违”、“借花献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语言表达。而西方则主要以__为主,他们只承认上帝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其无所不能,这在西方语言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因此,为了达到翻译忠实原意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二、提高高校英语翻译质量的策略

(一)导入异国文化

中西翻译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认识度和理解度,教师需要在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导入到量的异国文化。通过将英语翻译与文化学习二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英语翻译的水平。但是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教师在导入异国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此外,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外,还需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习俗的来源。例如,英语中有“raincatsanddogs”的习语,这句话用汉语可以表述为“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译就会理解为“下猫跟狗”,这样就明显偏离了翻译的本意。这句习语主要来源于北欧的神话 传说 ,传说猫跟狗对于风和雨等天气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壮如牛),但是如果单纯的按照意思来理解则成了“壮如马”了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个文化背景不了解,则会出现上述可笑的误译现象。

(二)介绍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

英语结构区别于汉语结构,其重视主题句和主体结构的构成以及 句子 结构连接过渡词的作用,并且侧重用介词和连词来表示句子和词组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则很少用或几乎不用。另外,英语表述中特别忌讳重复,如果出现重复的问题,通常用省略、替换或代词的形式来加以表示,但是我们汉语中常用重复来表示强调。

(三)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

在学生掌握了上述英语翻译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从而让学生们学会如何通过删减或增加词语来使语句变得更加通顺。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包括词类转换、增删词语以及拆分语句等手段。首先,词类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其主要是将那些由动词转化来的名词或具有动作意义类型的名词后接of的形式按照汉语中动宾 短语 来进行翻译即可。其次,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结构表述有所不同,只有通过增加或删减词汇才能够使意思更加忠实原文的含义。总之,中西文化差异性对于英语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并要在基础上教授给学生英语翻译的一些技巧,从而达到提高高校翻译教学质量的目的。

英语翻译方向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外语翻译论文

2. 毕业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3. 关于学术论文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思考论文

4. 英语论文

5. 文化对影片翻译的影响--外语翻译论文

6.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文体翻译

英语翻译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加强英语翻译教学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更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翻译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语翻译论文 范文 一:中西方 文化 在英语翻译方面的差异性

一、中西方文化在英语翻译方面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因素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必然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国,这就使我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故在许多 成语 中都与土地有关,如“土豪劣绅”“、土生土长”和“土崩瓦解”等。而英国则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其四面被海水环绕,故其航海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也促使其所形成的文化中都与水或航海有一定的联系,如在比喻一个人挥霍金钱的时候,会用“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来加以描述;在形容一个人的形体单薄、虚弱的时候则用“asweakaswater”(弱不禁风)来加以描述;而在告别友人的时候则会用“haveagoodsailing”(一路顺风)来加以描述等。因此,只有掌握了中西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正确对语句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文化也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也会因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宗教门派众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为道家、佛家和儒家这三个主要的流派。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义,如中国道家主张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佛教则主张佛祖则是至高无上的神,其法力无边,这也可以从我国古代语言中明显看出。汉语中有“天命不可违”、“借花献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语言表达。而西方则主要以基督教为主,他们只承认上帝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其无所不能,这在西方语言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因此,为了达到翻译忠实原意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二、提高高校英语翻译质量的策略

(一)导入异国文化

中西翻译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认识度和理解度,教师需要在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导入到量的异国文化。通过将英语翻译与文化学习二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英语翻译的水平。但是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教师在导入异国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此外,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外,还需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习俗的来源。例如,英语中有“raincatsanddogs”的习语,这句话用汉语可以表述为“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译就会理解为“下猫跟狗”,这样就明显偏离了翻译的本意。这句习语主要来源于北欧的神话 传说 ,传说猫跟狗对于风和雨等天气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壮如牛),但是如果单纯的按照意思来理解则成了“壮如马”了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个文化背景不了解,则会出现上述可笑的误译现象。

(二)介绍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

英语结构区别于汉语结构,其重视主题句和主体结构的构成以及 句子 结构连接过渡词的作用,并且侧重用介词和连词来表示句子和词组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则很少用或几乎不用。另外,英语表述中特别忌讳重复,如果出现重复的问题,通常用省略、替换或代词的形式来加以表示,但是我们汉语中常用重复来表示强调。

(三)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

在学生掌握了上述英语翻译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从而让学生们学会如何通过删减或增加词语来使语句变得更加通顺。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包括词类转换、增删词语以及拆分语句等手段。首先,词类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其主要是将那些由动词转化来的名词或具有动作意义类型的名词后接of的形式按照汉语中动宾 短语 来进行翻译即可。其次,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结构表述有所不同,只有通过增加或删减词汇才能够使意思更加忠实原文的含义。

三、结语

总之,中西文化差异性对于英语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并要在基础上教授给学生英语翻译的一些技巧,从而达到提高高校翻译教学质量的目的。

英语翻译论文范文二:生物 医学英语 翻译得体性原则

1得体性原则及在翻译中的适用性

“得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言语、行动等)得当;恰当;恰如其分。”其他词典的解释与此大体相类。这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解释。难以确切理解其内涵,不大好把握,运用起来常常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从修辞学理论的高度来衡量,离规范性、科学性相距甚远。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则指出:语言的“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没有得体不得体的问题。”他说:“修辞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一切其他的原则都从属于这个原则,都是这个最高原则的派生物。这个最高原则制约着和控制着一切其他的原则。”[1]王先生的定义简洁、明确,认为得体是语用的最高原则。聂炎[2]在《得体性原则两题》一文中对语言表达如何适应语体进行了 总结 :“每一种语体一般来说都有表现自己本身特点的不同的语料和表达手段,即常常有自己的专用词语、专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等,这是该语体区别于彼语体的重要之点。言语思维主体在选词 造句 时只有同语体和谐一致,即得语体之“体”,才可能有良好的表达效果。”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可以定义为理解原文并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即语言使用的过程。[3]而得体又是语用的最高原则。因此,得体性语用原则在翻译中的适用性不言而喻。翻译的语用问题,归根到底,强调的是语言信息所采取的形式,必须由使用该语言的环境来决定,其根本是语言表达切合语境的得体性。[4]

2生物医学英语的特征及得体性翻译原则的具体内涵

从广义上来说,得体性语用原则适用于一切译作,但是,根据原作的文体不同,在具体要求上就各有侧重。生物医学英语属于科技文体的范畴。典型的科技英语是“专家与专家”交流的涉及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的书面性英语。[5]其功能主要是述说事理、描写现象、推导公式、论证规律,其特点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行文规范、用词准确,技术术语正确,修辞手段较少。[6]针对这些特点,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得体表现为忠实和通顺。所谓忠实,就是要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同时还需保持原文风格。这是对科技翻译的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原作的内容和风格是客观存在的。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把这种客观存在原封不动地传达给非原文读者。翻译虽然是语言的一种再创作,但毕竟和纯粹的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译者必须忠实于原作,决不可自作主张,对原作进行随意的篡改、增删。所谓通顺,对科技翻译来说,虽然不像翻译文学小说那样要求雅致优美、姿态横生,也不像翻译诗歌那样要求抑扬顿挫、押韵合辙,但至少应保证译文语言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和修辞习惯,文从字顺、明白流畅,而不能生造一些不伦不类的词句,或对原作拘泥太过,以致译文出现文理不通、结构混乱和拖泥带水的现象。在翻译实践中,若“忠实”和“通顺”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前者,即忠实、准确、规范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因为科学的灵魂是“真”,科技翻译的灵魂是“准确”。在医学文献翻译中,一字之差就可能断送病人性命;在工程技术翻译中,一个数据之误可能导致重大的技术事故。因此,“忠实”是科技翻译的根本和前提,而“通顺”是实施科技翻译达到完美的一种手段和途径。[7]

3得体性翻译原则在生物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要实现生物医学英语翻译的篇章译文得体,就必须在词、词组、句子、段落等各语言平面上对译入语可能有的几个同义而结构不尽相同的语言形式精心选择,选择除了涉及语言结构因素(如词性、词语搭配、上下文)之外,还与文体有关。选择的目的是使译文得体,得语言和文体之体。以下通过辨析不同译文以具体说明如何实现生物医学英语各语言平面翻译的得体。

词的得体

表达规范

《现代汉语》指出:科技语体讲究论证的逻辑性,要求语言规范。[8]例1Electroporationisusedtomakesmall,temporaryholesinthemembranesoDNAcanpassin.译1:电穿孔用来在细胞膜上形成小的獉獉、暂时的孔洞獉獉獉獉獉从而使DNA通过。译2:电穿孔用来在细胞膜上形成瞬时微獉獉獉孔獉从而使DNA通过。例2Thesefindingssuggestthatoralim-munemodulationmayrepresentanattractivether-apeuticapproachtoatherosclerosis.译1:这些结果表明口服免疫调节剂代表了一种诱人的獉獉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 方法 。译2:这些结果表明口服免疫调节剂代表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獉獉獉獉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方法。以上两例中的“小的、暂时的孔洞”以及“诱人的”用语不正式,且读来疲软。而译2中的“瞬时微孔”及“引人注目的”用语平稳、凝重、冷穆,符合科技英语的特征。

用词准确

例3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isamolecularbiologicalmethodforamplifyingDNAwithoutusingalivingorganism,.译1: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无需在活体(如大肠杆菌或酵母)内扩大獉獉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译2: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无需在活体(如大肠杆菌或酵母)内扩增獉獉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译文1把amplify译成“扩大”,但根据生物学知识判断,这里的amplify是“creatingmultiplecopies(产生多个克隆)”的意思,所以译成“扩增”更准确。

词组得体

精炼、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4Theabilityofmonoclonalantibody(mAb),treatmentwithmAba-lonehasonlyachievedverylimitedsuccessintheclinic.译1:体外实验中单克隆抗体(mAb)特异定位于肿瘤组织的能力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治疗方法。然而单独使用mAb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有限的成功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译2:体外实验中单克隆抗体(mAb)特异定位于肿瘤组织的能力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治疗方法。然而单独使用mAb治疗在临床上收效甚微獉獉獉獉。例5Asimmunologybecomesbettercharac-terized,immunomodulatorhasprovenasoneofthemostprevalentareasinthedevelopmentofnewpharmaceuticals.译1:随着免疫学变得更富特征獉獉獉獉獉獉,免疫调节剂已成为药学研究中的一个最流行的领域獉獉獉獉獉獉。译2:随着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獉獉獉獉獉,免疫调节剂已成为药学研究中的一个 热点 獉獉。以上两例中译2优于译1之处在于:译2表达正式规范有力,且更符合汉语习惯。由于英汉词组的构成和功能差异较大,所以总的要求是在“信”的前提下,既要充分表达原意,又要符合译入语语言形式上和修辞的和谐。科技英语中存在大量惯用和非惯用的四字词组,如asshowninfigure(如图所示),withoutlossoftime(不失时机),convertwastesintousefulmaterials(废物利用)等。合理使用这些四字词组,能起到精确紧凑,简洁明晰的效果,为译文增色不少。

专业规范

例6Thespleenmayaddbloodtothegen-eralcirculationtomakeupforwhathasbeenlostinthebody.译1:脾脏能给总循环獉獉獉增加血液,以补偿獉獉獉身体的损失獉獉獉獉獉。译2:脾脏能给周身循环獉獉獉獉增加血液,以补獉獉偿身体所失去的血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在医学中,“总循环”不如“周身循环”专业规范,而且“补偿身体的损失”过于笼统,所指不明。所以译2更得体。

句子得体

句子是语言平面中上下运转的轴心,也是翻译过程的主要着力点。句子同义手段的选择应该做到对应题旨要求,适应行文递接,切合语体特点以及依从声韵协调。[9]具体到生物医学英语的句子翻译,应该做到:

体现信息中心

每一句话、每一句群和每一语段都有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或意旨需要得到强调突出,以利于接受主体准确地把握其语意焦点,了解其着意传输的信息,此语意焦点成为信息中心。[9]应尽量把原语的信息中心译成汉语的信息中心,使两者相对应。例7Nucleicacid,originallyisolatedbyJohannMiescherin1871,wasidentifiedasaprimeconstituentofchromosomesthroughtheuseofthered-stainingmethoddevelopedbyFeulgenintheearly1900s.译1:核酸最初是由JohannMiescher在1871年分离成功,并被证实为是染色体组最基本的组成,这是由Feulgen在20世纪初通过使用红染色方法证实的。译2:核酸最初是由JohannMiescher在1871年分离成功,并在20世纪初由Feulgen通过使用红染色方法证实为染色体组最基本的组成。译1采取直译的方法,虽然把原文的意思表述清楚了,但是把信息中心置于句中,未予突出。而原文中的isolated和identified为本句的信息中心,译成“分离”和“证实”。译2通过语序颠倒使信息中心突出,自然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英汉表达方式不同,许多汉语句子往往把信息中心置于句尾,来突出重点;而多数英语句子则经常将信息中心置于句首,以突出主题。这就形成了“信息中心首位”(beginningfocus),其他信息后置的句式结构。汉译英时要注意把英语句法结构的这个规律运用到翻译中去。而出于汉语表达的需要,译者要反复推敲,甚至可以跳出原文的框框,合理使用翻译技巧,对原文句子成分、结构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按照汉语的习惯组织译文。

体现逻辑关系

例8Lamivudine(Epivir-HBV)isapotentantiviralagentwithminimalimmunemodulatorca-pacity.译1:拉米夫定是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有獉着最低獉獉獉的免疫调节能力。译2:拉米夫定是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却獉很少有獉獉獉免疫调节能力。译1中没有反映前后两句内含的转折关系,读来有句子堆砌之感,而译2通过“却”一词使语段内含的转折关系得以彰显。

语段得体

语段是比句子高一级的语法单位,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语义整体。衔接是语段的重要特征,衔接的优劣,关系到话语题旨或信息是否被接受者理解和接受[10],译文若不能正确反映原文中的衔接关系,就反映不出生物医学英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例9ThebiosynthesisofRNA,calledtran-scription,proceedsinmuchthesamefashionasthereplicationofDNAandalsofollowsthebasepairingprinciple.(5)Again,asectionofDNAdoublehelixisuncoiledandonlyoneoftheDNAstrandsservesasatemplateforRNApolymeraseenzymetoguidethesynthesisofRNA.(6)Afterthesynthesisiscomplete,theRNAseparatesfromtheDNAandtheDNArecoilsintoitshelix.译1:RNA的生物合成,也称为转录,以獉和獉DNA复制的相同的模式进行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同样也遵循碱基 配对 原理。DNA双螺旋的一段解螺旋,只有一条链作为RNA聚合酶引导RNA合成的模板。在合成完成后,RNA从DNA上分离,DNA再次形成双螺旋结构。译2:RNA的生物合成,也称为转录,和獉DNA复制的模式大致相同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同样也遵循碱基配对原理。同上所述獉獉獉獉,首先獉獉,DNA双螺旋的一段解螺旋,其中一条链作为RNA聚合酶引导RNA合成的模板。在合成完成后,RNA从DNA上分离,同时獉獉,DNA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译2通过许多连接词(如同上所述、首先、同时)清晰流畅地讲述了DNA转录的过程,较之译1更富有条理性和整体感。

4结束语

生物医学英语翻译与文学翻译在语言的运用上,在修辞手段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文学作品个人风格明显,感情色彩较强,翻译时多注重形象思维,讲究语言上的形象和表达上的生动;而生物医学英语个人风格较少,感情色彩罕见,翻译上注重 逻辑思维 ,讲究语言上的规范和表达上的准确,在选择译文语言时,译者的游刃余地是不大的。得体是语用的最高原则,但在不同文体中侧重不同,生物医学英语翻译的得体性表现为忠实于源语的内容和风格,同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同时生物医学英语翻译也同 其它 文体的翻译一样,是一种既具艺术性,又具创造性的艰苦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创造性地运用中外文两种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要达到这一点,只能靠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别无捷径可走。

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2. 大专商务英语论文范文

3. 科技英语论文范文:中国地名英译的注意事项

4. 新闻词汇翻译方法研究论文

5.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6. 有关计算机英语论文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英汉翻译陷阱

【摘 要】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句子或词语的表层结构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为了避免落入英语陷阱,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词句、语义应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对中西文化差异也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对英语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便可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

2、sleep 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 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 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 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 in 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 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 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 the 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 the 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 all 结构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 if 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 if 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

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但又不被重视的词序问题。通过以词序中的副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来体现在英汉翻译中词序使用正确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英汉翻译技能的成熟与完整。

关键词:词序渊源;副词词序;形容词词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译汉的过程中词序的一些变化,这种差异值得学习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首先了解这种差异中的一种,即词序的变化对翻译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何在?通过以下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点,并且让这一点服务于翻译。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这句是对的,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某个形容词,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三个形容词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统一的思想,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Coherence)、强调(Emphasis)、悬念(Suspense),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译只达到“信”,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且那么不自然,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而是很满足,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语句丰润有泽,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从小节着手,如词序问题,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论文导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与翻译进行探讨。语境,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

关键词:翻译,语境,语境分析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境context,就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言语环境。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并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

英国语言学家、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弗斯把马林诺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充套件,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英汉翻译时,语言语境是首先要考虑的语境因素。本文就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与翻译进行探讨。

1.词义语境

在我们英语学习当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脱离了语句及语境就很难确定这些词的词义。在具体的句子中,经常发生对词语本意理解不透彻,造成翻译失误。这时,就需要跟据上下文选定多义词的具体意义,排除同形异义词的干扰,挖掘该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真正意义。

context一词最早用来指某一特定词、前后的词句,即词、短语、语段的前后关系。左右邻词对词义的影响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决定词的意义及翻译选词。如英语中“head”一词有好几个词义:

From head tofoot从头到脚

A head ofstate国家元首

One hundredhead of sheep一百头羊

王海芸197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Use your head动动脑筋

Two heads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语用用意分两类:暗含的和明说的。前者指言下之意语用意义,后者指字面意义符号意义。语义核的“头”就是“head”的符号意义字面意义,但这一符号意义并不等于语用意义语境意义。如果翻译时不考虑该词与左右邻词的关联,即句子,所译出的句子就会生硬、呆板。只能说是形似,而不能达到神似的完美境界。

2.句子语境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须经常从句子语境来推出词语的含义。人人都知道like是“喜欢”的意思。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1He likes maths more than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学。

2 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3 In the sun 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像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免费论文,语境。

4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

这四个句子中的同一符号like由于它所处的语境不同,因而它的意义也各不一样。根据其所处的语境应分别译为: “喜欢”、““相同的”、“像”、“英雄”。可见,离开了具体的句子语境,死死记住like就是“喜欢”,“喜欢”即是like,是很难理解翻译上述各句的。

3语篇语境

在实际翻译中,有时从一个句子中很难确定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从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中获取其含义。篇章段落通常是一个有机整体,语言连贯语句关联,实际上就是一个语境,翻译的时候必须在语境中理解把握全文。免费论文,语境。

Last week I went to the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I didn’t enjoyit.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上星期我去剧院看戏。我的座位很好。这台戏也很有趣。可我没有得到乐趣。一对青年男女坐我的后面,他们高声交谈。

上例是《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一个故事,内容与文字都非常简炼。但是,翻译时如果不著眼于整个篇章,不考虑作者的意向和语篇情境,则完全可以将“I didn’t enjoy it”。译成“我并不欣赏此剧”。但这样翻译就完全背离了原作的本意,因为作者并非不喜欢该剧,而是被身后的两个年轻人搅得无法去欣赏。

4. 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说话、语言、言语事件的时间地点。免费论文,语境。世界上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语言这个社会活动也不例外,每一话语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

一个词的词义和话语意义常常不仅仅是由其语言因素来确定,而是由词汇和话语所出现的情景来确定的。在“we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句子中。“spring”在不同的情景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安装弹簧床时,指的是弹簧。在修表时,指的是发条。免费论文,语境。如果几位旅行者在沙漠中终于找到点水喝时说了这句话,指的则是泉水。其“spring”所指的意思与前两种情况又大不一样。

任何语言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情景语境因素决定话语的真正意义。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获悉撒切尔夫人下野后,回忆两人间融洽关系时说了一句话:“It was clear to me that we were soul- mates when it came toreducing government and expand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此句中,“soa1-mates”有“性情相投的人”、“挚友”;“情人”、“情侣”两个含义。里根在此表示对老朋友下野的慰藉,结合当时情景,毫无疑问,前者为本句意义,全句可译为:“显而易见,涉及到减少 *** 干预和扩大经济机会这一问题上,我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5.文化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沟通和移植。文化语境指的是源语和译入语所依附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也就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免费论文,语境。由于各民族区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的翻译中时常会遇到诸如误解原文、译文词汇空缺等情况。由于复杂的文化难以用翻译技巧加以弥补,处理此类翻译必须要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有全面、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如红楼梦中:

原文: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第五回。

译文:For hu *** andshe will have a mountain wolf. His object gained he ruthlessly beratesher。

此处语境在寓言中。“中山狼”出自明朝马中锡的《山狼传》讲的是中山上的一只狼中箭后,欲食救命恩人东郭先生的故事,它的语用隐含是:孙绍组恩将仇报,虐待相濡以沫的妻子。英国汉学家霍克斯Hawkes先生,借用了汉语拼音将“中山狼”译为“the Zhongshan wolf”。在无脚注的情况下,西方读者很可能不得要领,感到满腹疑惑:“Zhongshan”是狼的品种还是产地,这种狼有什么特别的吗?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增译手法,作了些变通,将“中山狼”译为“mountain wolf”。明示夫妻关系,突出“忘恩负义”的特别意义,基本上实现了原作的语用意图。如不十分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其翻译的译文语义偏离了原文的背景是不正确的。因此译者在翻译中一定要考虑译文的文化语境,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再看下面容易误译的句子:

He has no mercury in him.他没有精神或毫无活力。

如果按照“mercury”最基本的意思,这句话就会译成“他体内没有水银”实际上,西方古代哲学家将“mercury”水银视为大地万物的元气,故“mercury”一词今仍可用来指活力或精神。免费论文,语境。只有正确了解了“mercury”这层意思之后,我们才会翻译出正确的句子来。

6.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对语境进行分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语境制约翻译,而翻译又依赖于语境。我们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要清楚语言中字句的组合是临时的,它们产生的意义具有相对临时性,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是不确定的,是潜在的。因此,在翻译时,不能只是局限于对孤立的词语或句子本身来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应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所以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对语境进行分析,把握好特定的语言语境,对文章既做巨集观的掌握又做微观的分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翻译才能做到准确无误、优美得体。

参考文献:

[1]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建华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4]曾绪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 2

[5]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 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6]方祝根浅谈语境与翻译[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故文化因素对不同语言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形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中西文化异同

1.引言

提高英汉翻译的水平涉及很多因素,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语言的交流,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能正确处理其中涉及到的这些文化因素,对准确、标准地翻译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王鸽平,2001:15从狭义上讲,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涵盖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由于地域、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不同国家习俗各异,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因而表现在语言上也有差异。[2]冯庆华,2002:122例如,在翻译汉语中的“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指鹿为马”、“鸿门宴”等成语和习语时,若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译出的文章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确切理解。同样,在翻译以下习语:"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不必要的事,"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敌人或危险,"towerofirony"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3]张培基等,1991:P161-163时,如不能熟悉这些习语中具有的浓厚民族、地方色彩的文化知识,很难找到让读者准确理解的汉语表达方式。

中西文化有其共同点。同时,中西文化因其产生的条件的不同,又必然存在差异。可见,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者,除精通相应的语言形式外,还要扎实地学习该语言对应的文化知识。

3.中西文化的共同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人类生活经历的共同性决定了两种语言不仅在表达形式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说法,而且它们在意义和修辞上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在下列英汉翻译中,就利用英汉语言的这种相似性直截了当地套用两种语言对应的同义习语,即采用翻译中的直译法。例如:"topraisetotheskies"捧上天去,"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toaddfueltothefire"火上浇油等,还有一些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如"tolaughoffone'shead"笑掉牙齿,"toshedcrocodiletears"猫哭老鼠,"to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tsixesandsevens"七颠八倒[2]P162等等。然而中西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遍的。汉英两种语言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特色,在某些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互译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不宜生搬硬套对应语言中具有鲜明民族或地方色彩的表达方式去强译。例如,"Twoheadsarebetterthanone",虽和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有相同意义,但在翻译时不可简单地套用后者。因为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与原作上下文会形成矛盾。如果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就比较合适,意思既接近,又可避免因历史文化因素引起的矛盾[3]张培基等,1991:P167。

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交流和传播导致两种语言中各自出现大量的外来词。

这些外来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改造了引进国的语言。在以形意为词汇主干的汉语中,虽不排斥音译的办法,但尽可能地倾向于意译的做法,而英语对待外来词则以音译为主。例如英语词汇中的"Kang炕","litch荔枝","jiaozi饺子"等。在英汉翻译中有的干脆是原文照搬,如“VCD,DVD,DNA,CT,SARS”等,这种直译法一开始令读者感到陌生,但一旦熟悉并掌握后,就等于把原词汇中的资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外一种语言,丰富了它的词汇,也推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它对语言、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潘绍中,2004:P9。

4.中西文化的相异性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西两种语言在诸多方面的不同,既对语言学习造成一定障碍,也对英汉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平,"belefthighanddry"陷于困境,"give *** ."远远地躲开等[4]P194-195。

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为主,“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等都体现着陆地文化[5]王振亚,2000:p138。

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译为英语时一般用意译的办法。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yousow,soyoumust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具体形象。又如,青黄不接的季节Whencropwaseatenandthenextstillgreen,无孔不入totakeadvantageofeveryweakness,眉飞色舞tobeamwithjoy,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星星盼月亮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6]吕瑞昌等,1985:P139

由于中国长期的农耕生活的影响,汉语中产生了大量与“食”有关的表达形式,而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实际含义和上下文去翻译。许多源自饮食的比喻,英语中没有对应形式,只有意译。例如,他抢了我的饭碗He'stakenthebreadoutofmymouth或He'stakenmyjobfromme,吃醋bejealous。[4]潘绍中,2004:P10

中西民族情感心理、认知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许多词语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缺乏对这些词语表达的文化含义的理解,会造成交际和翻译中的失误。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英语有“say,speak,tell”等,这些词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5]王振亚,2000:P217。

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区域性;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中西文化中价值观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uncle和aunt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nephew和niece,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brother和sister,甚至不分男女概称cousin,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reckoningmakelong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moneyafteryourownfather亲父子明算账[5]王振亚,2000:P128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ouspeakexcellentEnglish",中国人常说"no,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you!”。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因而在翻译时要顾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例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illsofGodgrindslowbut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3]张培基等,1991:P188等。

5.结语

应该说,在从事英汉翻译时,我们必须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络,掌握中西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正确处理翻译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从而更标准、更准确地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文学与文化 [C]. 北京:智慧财产权出版社,2001.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

4 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 中国翻译,2004 3.

5 王振亚.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吕瑞昌等. 汉英翻译教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1、论文题目

2、摘要与关键词

3、目录

4、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写有关报告的背景,翻译任务的内容,目的、意义及报告整体结构。

5、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文本特点分析、有关文献的查阅等,译中——翻译工具、翻译策略的选择等,译后——译后的校对、修改等。

6、文献综述: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7、案例分析:如何通过具体翻译案例将翻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应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如从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部分一定要分析到位,突出理论如何对翻译实践起指导作用,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8、结论:主要包括翻译实践的总结、主要发现、局限性以及展望。

9、参考文献:应使用规范的格式将引用的参考文献一一列出(如APA或MLA)。

10、致谢。

翻译报告注意事项:

1、合理拟定翻译选题和理论

研究理论与选题的匹配程度和创新程度大概率会影响报告质量!一个优秀的选题通常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兴致。选题必须是明确的问题,并与具体的学术领域紧密关联。选择方向、提炼观点、确定理论是确立题目的必经之路。

如果实在迷茫,不知道选取哪个理论,就把所有有关翻译的理论找出来,列一个清单,选择最擅长、最稳妥的理论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吃透所选理论和与翻译材料,积极查阅知网等文献检索工具,多多查看与所选理论和翻译材料相近的类似的实践报告,学习使用规范严谨的学术语言。

2、制定翻译计划

在阅读材料之前,应当先统筹制定一份翻译方案,确定翻译进程,确定译中、译后总结复盘事宜。在阅读翻译材料过程中,可以顺手记录材料中的生词、术语、长难句,优先进行翻译。

3、撰写结论

撰写结论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过程的总结。

2)翻译报告的局限性。

3)对翻译的进一步展望。可主要写翻译中的经验、收获、局限以及建议等。

O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YANG Ying-ming(English Department, Yiyang Teachers College, Yiyang 413049,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onsists onl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ithout concrete methodology and it can not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to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robes into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makes convincing exposition of it by using relevance theory so that it enriches its content.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asic theory; exposition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一、 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 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1) The policeman caused Mary to die. (2) The policeman forced Mary to die. 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第一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从这种SVOC结构的认知图式看,主语总是表示原因的,OC表示结果,V主要起连接作用,使之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Force是“逼迫”之义;既然policeman已经成为“Mary to die”的原因,何需再加“逼迫”。根据认知图式理论,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 4、积木切分法 形象地说,语言是由积木块和子句构成(张梅岗,1994;William Croft,1998),运用语言就是摆弄“积木”,因为子句一般而言离不开积木。积木包括名词、合成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等。除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积木一般都有内部结构,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句子。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即内在意义。 5、事件切分法 语言是由事件构成的因果网络,根据认知的基本规律和语义原则,必须把事件从因果网络中切分出来,使之概念化。切分的基本方法是研究事件的内部结构,即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必须分析事件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的因果作用。(《中国翻译》,1998,(5))事件的切分非常复杂,是翻译过程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6、逻辑推理法 逻辑学的研究有助于译者对所译段落真正意义的确定。一切句子的存在都有其先决条件,在句子模糊不清的地方,译者不得不确定其先决条件是什么。(纽马克) 语言是个因果网络,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一个句子都具有背景信息(已知信息)。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求得未知信息,并符合逻辑地用目标语言表达。(《中国翻译》,1995,(6);1996,(1);《上海科技翻译》,1993,(1);《英汉功能翻译》1999) 7、概念转换法 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是翻译的概念化过程,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一般而言,翻译不只是概念的正确转换,还必须涉及原语的修辞环境,作者的修辞意图,即修辞功能。但是作者的意图,或语用意义是在句子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受修辞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翻译还必须考虑话语的动态意义。翻译单位的择定与所译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原语的语码的概念意义,能表达充分的语境效果,即修辞功能,“积木”则成为概念的主要载体,一般目标语言有对等语,自然成为理想的翻译转换为单位,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果原语的语码意义不能充分表达语境效果,则必须考虑整个概念段的语言环境和修辞意图,以句子或称小句(罗选民)为翻译单位,一般用意译法。 8、直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应“直说还它直说,比喻还它比喻,在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保留了言语上的差异。”(冯世刚,《翻译通讯》,1982,(2)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不妄解原文的字句”。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例如: (1)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away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他那鳄鱼泪。 这句译文把原文作者的修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猫哭老鼠”,体现得淋离尽致。 (2) 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You can’t comprehend it, If I explain it, that is “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 虽然英语中“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9、意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前提下,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例如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例如: (1) Her mother’s pride in the girl’s appearance led her to step back. 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张谷若译) (2) 他又说,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 The money in foreign currency, he added, should be used mainly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agricultur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10、 传统继承法 中国的翻译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算起,有一千七百多年。第一篇论翻译的文章是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悠久的翻译文化传统值得继承。怎样继承,值得研究。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从宏观上作了比较详细的探索,归根结底是围绕“信、达、雅”做文章。对翻译的论述,大多是文艺翻译家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乏真知灼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成为后人奉为译事的楷模,视为金科玉律。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分类语言学等对翻译理论产生根本性质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文字表达上的论述非常精辟,而且有理论依据,即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由于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传统翻译理论的许多翻译表达方法如增译、省译、重译、反译、拆句、合句等都是实用的。翻译包括两方面,“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傅雷)“领悟”更重要。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对于理解原语言的方法和理论没有系统地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传统翻译理论加以检讨,才能建立符合翻译规律的理论体系。(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周笃宝;2000,(2);《上海科技翻译》2000,(2))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笔者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 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认知 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胡壮麟《外国语》1998,(3))。意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命题的集合,构成了话语,成为因果链(,美国俄勒冈大学)。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李奇(G. leech)教授在《语义学》(semantics)(1983年第二版)第5章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communicative value),在第2章描述了译文和原文交际值等值的七个方面的意义: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附带意义(reflected meaning)、词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第2-第6又叫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翻译,做到这七个方面的等值,就是理想的译文。意义上等值的翻译,也就是功能等值的翻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王宗炎教授早在1981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作用上最适当的译法,也就是在意义上最适当的译法,”“在功能上与原文不对路,从整体看来,就不见得忠实”。(王宗炎,1981) “形式等同”、“功能等值”,有个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其中决定因素是修辞功能,因为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甚至许多语法现象也只能从修辞功能上才能得到解释。”(《论EST的功能翻译》,1994)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把概念段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突出修辞功能的重要性,功能靠形式体现,靠结构体现。功能等值的翻译首先必须突出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然后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因为修辞功能受词义、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用意义的支配。句子里每个词的义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决定。根据Van Dijk的宏观理论,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意义对概念段的功能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阐释 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我们用关联理论也可以得到正确的阐明和解释。建立在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是从语用学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发展的。下面我们再用关联理论来论证功能翻译理论的正确性。 关联理论的定义:关联是命题(proposition)同语境(context)集合Cl-Cn之间的关系,关联是命题的基本特征,是命题对语境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定义呢?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语境的集合”就是指有明确主题的概念段,关联就是这个概念段的一条意链;第二,命题本身具有关联性,是这条意链上的一小段。这一思想与功能翻译理论关于具有明确主题意义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段为概念段,且有一条主题链的思想吻合。 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强调,任何一个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最佳关联。“交际行为”是什么?就是一个语言事件在时间结构上按内部时间展开,在因果结构上扫因果逻辑展开。我们可以说,事件具有最佳的关联性。而且功能翻译思想阐述了“积木”理论,认为“积木”是组装了的语言单位,即“积木”的内容结构是个子句,关联性最佳。 关联理论还认为,关联性之间与语境蕴含意义(context implication)相关联,认为语境蕴含意义不是命题本身的产物,而是命题与语境集合相结合而产生的含义。我们的“修辞功能等值”认为,交际功能涉及语义和语,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双方交际的参考事件是语义的范畴。交际双方根据语境情景调整各自的语言,符合语用意义。就书面语言而言,根据写作目的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描述语言事件,达到预期写作意图,实现修辞功能。翻译让原文和译文在“修辞功能”上等值,除了语言语境之外,自然还必须考虑原语言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进行的特殊交际形式,只要交际一方的意图为另一方所认识和理解,这就是翻译。关联理论下的翻译的“交际效度”的权重最大,其次是“信度”等其他要素。那么,“交际效度”是什么?就是交际功能,即修辞功能等值的权重最大。“因此,句法意义、修辞意义、句子的联想意义和语义学方面的意义都得服从修辞的功能意义。修辞功能的等值是最高的等值。”(《英汉功能翻译》,55页) 关联理论认为,关联与推理(inference)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出话语理解过程主要是个推理过程,其中关联判断(judgment of relevance)对于推理结论的形式起着重要作用。功能翻译理论则更加明确地提出并论证:语言是个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因果主题链。阐明怎样抓住这条链,进行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参见《因果链的研究与翻译》,《中国翻译》1998,(5);《科技英语修辞》,1998) 参考文献 [1] 王宗炎,介绍卧铺元任译文忠实性面面观[J],翻译通讯1981,(1)。 [2] 张梅岗,论EST的功能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4,(3)。 [3] 张梅岗,试论科学翻译学[J],中国科技翻译,1995,(1)。 [4] 张梅岗,SVO句的拆句译法[J],中国翻译,1994,(1)。 [5] 张梅岗,因果链研究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8,(5)。 [6] 张梅岗,限制性定语丛句传统译法的探讨[J],中国翻译,2000,(5)。 [7] 符明,科技英语“积木”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1999,(1)。 [8] 周笃宝,继承传统译论,建立科学翻译学[J],中国翻译,2000,(2)。 [9] 郭富强,科技英语中因果关系句的表达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6,(1)。 [10]张梅岗,科技英语修辞[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1]张梅岗,英汉功能翻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2]Michael Tomasello.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8. [13]William Croft. The Structure of Eve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M].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1998. Steven Pinker. The Language Instinct [M].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1994.

翻译问题研究与实践论文

1、论文题目

2、摘要与关键词

3、目录

4、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写有关报告的背景,翻译任务的内容,目的、意义及报告整体结构。

5、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文本特点分析、有关文献的查阅等,译中——翻译工具、翻译策略的选择等,译后——译后的校对、修改等。

6、文献综述: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7、案例分析:如何通过具体翻译案例将翻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应从不同维度、不同侧面,如从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部分一定要分析到位,突出理论如何对翻译实践起指导作用,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8、结论:主要包括翻译实践的总结、主要发现、局限性以及展望。

9、参考文献:应使用规范的格式将引用的参考文献一一列出(如APA或MLA)。

10、致谢。

翻译报告注意事项:

1、合理拟定翻译选题和理论

研究理论与选题的匹配程度和创新程度大概率会影响报告质量!一个优秀的选题通常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兴致。选题必须是明确的问题,并与具体的学术领域紧密关联。选择方向、提炼观点、确定理论是确立题目的必经之路。

如果实在迷茫,不知道选取哪个理论,就把所有有关翻译的理论找出来,列一个清单,选择最擅长、最稳妥的理论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吃透所选理论和与翻译材料,积极查阅知网等文献检索工具,多多查看与所选理论和翻译材料相近的类似的实践报告,学习使用规范严谨的学术语言。

2、制定翻译计划

在阅读材料之前,应当先统筹制定一份翻译方案,确定翻译进程,确定译中、译后总结复盘事宜。在阅读翻译材料过程中,可以顺手记录材料中的生词、术语、长难句,优先进行翻译。

3、撰写结论

撰写结论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过程的总结。

2)翻译报告的局限性。

3)对翻译的进一步展望。可主要写翻译中的经验、收获、局限以及建议等。

翻译是跨学科的,注定要采取多学科的视角研究翻译现象和翻译问题。一、选题范围 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1、选题意义和背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希望能帮到你

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研究生翻译实践报告论文

如果只是查重的话,那么是没有什么特别步骤的,只要能够顺利查出来就可以了,可能上面检查比较多。

MTI专业毕业论文一般会选择写翻译实践报告,而翻译实践报告则要求提供至少10000字的翻译材料(双语)附在翻译实践报告之后,即附录

MTI专业毕业论文一般会选择写翻译实践报告,而翻译实践报告则要求提供至少10000字的翻译材料(双语)附在翻译实践报告之后,即附录。

心理学翻译研究论文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 and the phenomenon of mental activity and change of generation branch of psychology. It is a ran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etwe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It is mainly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tex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Psycholog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eca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but in the history of many educators have been able to practice i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targeted teaching. For example, the ancient Chinese educator Confucius asked: "Do not anger does not start, do not but can not speak does not send" 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 Socrates also made in ancient Greece: "I am not giving knowledge. But knowledge generated by their own midwife" Th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p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the combination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and gradually form an independent branch of the historica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 psychologist Herbart clearly on the first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sychology as a theoretical basis. He will be a combination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ttempt to have played a larger role in promoting. His book "General Education" and other books on education set up to explore the role of generation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another important condition, which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experimental pedagogy is a pioneer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is a product of integration.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the birth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 in psychology,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w played an important catalytic role. How to adapt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individualized, is the common task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intelligence tests and educational tests is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state of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1903, an American psychologist Thorndike wrot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hich later expanded to three volum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ublished in 1913 -1914, which established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s a the status of independent subjects, marking the official birth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is book, including human nature, learning psycholog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reasons of three parts. His study of three law (law of effect, reserve ratio, practice law)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ory, after 20 year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task of increasing study also expanded the scope and depth.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study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special children's mental activity, learning psychology, 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counseling and mental health, mental structure and mode of learning,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in psych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especially in modern biology, anthropology, sociology, medic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y have an impact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ompting it constantly updat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United Stat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all aspects of comparison that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tasks and targets should include eight items: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special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 about learning psychology educational methods; special subjects of study; study counseling and mental health; teachers, staff and teachers to promote learning behav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observation,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natural experiment,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so the basic observation is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s, experimental method is more practical research , the world As regar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ducation, more emphasis on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grow. And a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ment, due to fast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rom which reflec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ivers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with many new things and subjects, and this also suggests a greater education challenges. So I think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as a very broad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so I am very willing to join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study, want to learn, they can on this subjec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can the knowledge applied to work in the future to serve the community which

摘 要:在传统译论中,翻译过程一般被描述成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本文作者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思维的相关知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思维 翻译过程 者主体性 一、引言 打开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从语言层面给翻译下定义的。如果转换视角从另一个方面对翻译做出阐释,翻译过程可以被认为是在思维过程的几个方面同时发生的将信息从一种语言或文化向另一种语言或文化进行转换的过程,它不是通过逐字逐句直线式的改变来完成的。说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因为翻译可以说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事实上,从原作到译文,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译者的思维活动,所以说翻译的过程其实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是逻辑分析的过程。 董史良(1988)曾断言:“翻译毕竟是人脑的思维活动,离开了人的思维,就无所谓翻译。因此,从思维科学角度来研究翻译应该是极为重要的、基本的途径。”从译者思维角度研究翻译过程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任何的心理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总是由这样那样的外部活动所引起,最终又外化为某种行为或表现。原语和译语之间的语言转换就是译者思维过程的外在表现,译文则是这种思维过程的最终产品。 本文从思维层面分析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全面深入的翻译家研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的本质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言语形式表现出来。”(孟昭兰:1994,311)思维有十分复杂的脑机制,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翻译是将原语信息加工转化为译语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词、句子等的转换,最终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临多方面的选择,所以有人说,“翻译是译者进行抉择的过程。”(廖七一:2000,54)抉择的过程就是译者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抉择的结果是译者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所以翻译过程是译者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 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三种形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词的思维。”(孟昭兰:1994,315)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主要是词的思维。词负载着思维的过程,词把思维中概括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确定和巩固下来。译者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翻译过程从原语开始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转换进入译语表达。因此翻译过程是双语思维的过程:理解是用原语思维的过程,表达基本上是用译语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孟昭兰:1994,314)分析是在观念里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整体包含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译者在理解阶段,主要是将原文本这个整体分解为以词、句子、段落等为单位的部分,然后利用大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对各个部分进行解释。 综合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译者对各个部分做出解释之后,再将它们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用译语表达出来的译文。 分析是从整体各部分、各属性的联系中进行分析的,综合是对各部分、各属性的联合,是通过分析才达到的。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孟昭兰:1994,314)实质上,理解和表达也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有时译者在表达的时候受阻,他会再反复阅读,重复或扩充原语的思维活动以求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因此,翻译过程其实是译者交叉思维的过程,“是理解与表达彼此交织及两种语言相互接触和转换的过程。”(王宏印:2002,125)另外,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点也是大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所公认的。 因此,从形式上看,翻译是将原语语言转换成译语语言的过程,而实质上,它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词为凭借物,通过分析、综合等方法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并陈述所思考的问题。 三、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的特点 “根据思维的表达形式,可分为通讯思维和无声思维两种形式。”(孟昭兰:1994,316)理解阶段主要是以无声思维的形式出现,而表达阶段则主要是通讯思维。 无声思维是以内部语言进行的自己默默思考的思维过程。内隐言语是片断的、不连贯与不完整的;思考过程中所运用的事实及其关系假定为“自明的”,“定论的”和“已知的”;从而较少受语法的限制。事实确系如此,在无声思维中,语言规范的作用被压缩,明确的语法和确切的词在决定思想的进程上所起的作用不如在通讯思维中那样明显,推理中可以略去许多步骤,逻辑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孟昭兰:1994,317) 一般来说,在理解阶段开始的时候,译者首先进行的是对原作的表层文字的理解,然后透过表层文字对原作进行深层思想内容的理解,最后把握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原作文字的理解,是指对它的某一具体含义的掌握。但是词音(或词形)与词义之间通常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词义。而且词语除了表达一定的意义之外,经常还传达一定的情感。所以对词的理解还应包括对它所传达的情感的理解。因此词的理解也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是对单个词的理解,所以这种思维过程可以是不连贯的。如果对某一词的理解发生阻碍,思维过程的完整性也会受到破坏。在理解阶段,译者很少会考虑语法的问题,他可能只是把所理解的词义作为一些零散无序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以等待表达阶段的到来。一旦彻底理解之后,译者就需要对用原语语言进行思维所理解的内容,用译文语言进行思维和理解,这就进入了表达阶段。 表达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如何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同一思想内容再现出来。通讯思维是以外部语言,即通过讲述或书写进行思考和表达思维过程。(孟昭兰:1994,316)为了使他人了解自己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必须把理解阶段压缩的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思想,向充分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因此,外部言语的确切含义和严格的语法结构有助于把所思考的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展开。通讯思维受语言逻辑的严格制约,在表达阶段语言的结构对译者的思维起着控制、编辑和组织的作用,而书写过程则是思维的精练和修饰过程。 翻译开始的时候,语言符号通过具体描写的对象在译者头脑中引起联想和想象,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译者头脑中必须产生相应的形象和意境才能进行转换翻译,才能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才能对读者产生类似原作的效果。 翻译中的联想一般以原文本的词语为起点。翻译中的词义联想通常是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进行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不同,译者往往要从一个原语词联想到它可能具有的若干译语对应词并在其中做出最佳选择,一般是依据词性、搭配、上下文、语境和专业知识加以取舍。翻译中的联想不限于词汇平面,可以从一句话想到另一句话,从一个作者想到另一个作者。有些联想虽然不一定直接提供词语,但可引起其他联想,间接地有助于理解和表达,并可激发想象和思考。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过程中的想象主要是把语言符号所表示的事物在头脑中形象化,是按一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随意想象。想象可以与思维相互促进,又往往以联想为基础而展开。翻译中的想象便是根据原文本的语言符号在译者头脑中所唤起的事物表象再造出译者头脑中原来形象的过程。“根据随意想象的创新程度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孟昭兰:1994,325)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合或相仿的新形象的过程。”(孟昭兰:1994,325)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原文本中描述和示意,利用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或相仿的新形象。所以说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想象部分为再造想象。但是译者毕竟是在将一种文化信息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原文本中的形象需用译语来表达。语言是有共性的,所以翻译才成为可能。但是不同语言又各有特点,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不可能完全对等。当转换遇到阻碍时,译者就需开启他的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孟昭兰:1994,325)创造想象的加工过程是词的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作用,是语词思维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 人在现实任务面前,需要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劳动时,思维进入积极的准备状态和活跃状态。思维的一切形式,诸如分析、比较、抽象、记忆搜索和提取、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激活等,均可按需要随时由意识监督和指导下进入加工系统。(孟昭兰:1994,326) 灵感升华是创造想象活动接近突破阶段时出现的顿悟。灵感是创造者经过长期的努力,付出巨大的思想劳动,有时还伴有艰苦的实践,经过反复的酝酿和构思才出现的。灵感的产生是人的全部精神力量和高度的积极性集中的结果,是在人的注意和兴趣全神贯注、思维活动排除一切干扰,情绪状态为思考提供最佳背景的情况下出现的。(孟昭兰:1994,327) 灵感的出现表现为理解过程中对语义要旨的豁然开朗,或表达过程中某一词语的突然涌现。灵感须以译者丰厚的功底和积极的求索为条件,而且往往出现在头脑清醒思维活跃的心理状态中。因此,译者要善于适应个人思维活动的节奏并及时把握灵感所提供的线索。 四、结论 整个翻译过程可以从语言和思维两个层面上分别进行描述。在语言层面上,翻译是原语语言经过译者的内部言语过程,转换为译语语言;在思维层面上,翻译是由原语思维过程转换为译语思维过程,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双语交叉思维。实质上,语言层面上的翻译过程只是思维层面翻译过程的外在表现。如果离开了译者的思维,翻译过程也就不存在了。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看,译者的主体能动性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加强译者主体能动性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翻译家研究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有利于倡导多元、宽容的翻译批评。 参考文献: [1]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J].中国翻译,1988,(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宏印.英汉翻译综合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育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变化产生的心理学分支现象的研究。它是一种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范围和跨学科的。它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之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心理现象的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情况。 教育心理学成为十九世纪后期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历史已经能够在实践教学中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古代中国教育家孔子问:“你不要生气不启动,不但不能说不会发送”启发式教学方法。苏格拉底也取得了古希腊:“我不会放弃自己的知识,但他们的知识产生的助产士。”这次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生产,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的历史进程。 早在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地对教学和学习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他将是一个心理学和教育,教育心理学的尝试组合起到了促进更大的作用。他的著作“通识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的书籍,探讨设立心理作用。 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另一个重要条件,而导致出现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先驱,是一个结合的产物。心理测验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与法律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适应个别差异和个性化,是教育学,心理学,智力测验和教育测试的共同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教育心理学”,后来扩大到三年的“教育心理学”1913年-1914出版,其中设立了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地位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卷的正式诞生教育心理学。在这本书中,包括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和三部分的原因。他的研究的三个法律(法律的效力,准备金率,实践法)和理论的个体差异,经过20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教育心理学年。 随着教育,社会发展,发展,以满足教育发展,教育心理学的需要,提高学习的任务也扩大了范围和深度。欧洲和美国是研究儿童发展的特殊儿童心理活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心理结构和学习,教育与心理测量和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评价模式的一般特征。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有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促使它不断地更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年度评论”在所有比较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方面的全面协议: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教育,对学习教育心理学方法专题研究,研究咨询和心理健康教师,工作人员和教师,以促进学习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和采访,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等基本的观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更实用的研究方法。 今天,世界方面的教育的重要作用,更加重视教育子女的成长。和较高的教育的要求,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反映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也越来越明显,许多新事物和主题,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教育挑战。所以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挑战,所以我非常愿意参加学习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学习,就可以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并能应用知识在今后的工作服务于社会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research topics are also increasingly enriched and expanded. From the early community to promo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the study of social lazy; obedience from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obedience to the anti-independence of the study, from viol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the spirit of altruism; attracted from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love The study from the human perception of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ttributed to the study, and so on. Shows that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vision is increasingly broad and in-depth. In the system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of self-concept and self-efficac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self-control and to help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elf-concept of self -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people and events in the community, understand their own, have been understanding of "I"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words:) self-concept of self-efficacy of self-control Learned Helplessness

  • 索引序列
  • 翻译实际研究论文整理版
  •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 翻译问题研究与实践论文
  • 研究生翻译实践报告论文
  • 心理学翻译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