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全书约4亿字,历经多次战乱大火,如今只存400多册,收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中。《永乐大典》的历史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刚愎自用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成书经过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他命系统收集天下古今书籍,编篡一本大型类书。永乐五年全书大体定稿,朱棣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流失经过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比较可靠的情况是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发现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更只剩下800余册。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现状《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收藏经历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前景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2013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篡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主办的“述往思来——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史图文展”在线上开展。读者朋友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微信公众号获取展览详细内容。本次展览以丰富精彩的图文内容,将我国的原创图画书发展史分为孕育、萌芽、成长、嬗变、探索、复兴、繁荣七个阶段,着重介绍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图画书作品,以点带面地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历史,并追溯了中华民族用图像为儿童讲故事的悠久传统。2000年以来,中国引进出版了大量上优秀的儿童图画书。截至2007年,引进版图画书热在国内达到最高潮,《母鸡萝丝去散步》《小黑鱼》《好饿的毛毛虫》等作品成为童书市场的宠儿。而随着国内图画书市场渐趋成熟和投身这一领域的原创作者逐年增加,中国原创图画书也纷纷进入读者视野。2015年,在《妖怪山》《三个和尚》《熊猫的故事》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图画书出版之际,《2015,原创图画书元年》《原创图画书悄然“井喷”》等文章见诸报端。一些资深出版人更是喊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中国的图画书时代正在到来”,并把2015年看作是原创图画书“全面启动的元年”。当我们为原创图画书事业的兴旺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却对“原创图画书元年”的说法产生了疑问。因为蔡皋、周翔、朱成梁等这一批当前颇受关注的图画书作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美术编辑的身份参与到了当时的童书创作中。蔡皋的《荒原狐精》(即《宝儿》)1993 年就曾获得第14 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插画展(BIB)“金苹果”奖;1995年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就主办过两届“小松树”儿童图画书评奖,周翔的《贝贝流浪记》《身体里的小妖精》曾两次获奖。这说明我国在90年代已经出现过一批优秀的图画书作品,也获得过国际大奖的认可。那么,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本次展览正式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广大读者着重介绍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图画书作品。其中既包括《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也包括《新编对相四言》《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等蒙童读物,更有民国时期远销海外的期刊《儿童世界》,以及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系列丛书《幼童文库》。1952年以来,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相继成立,从此开启了我国儿童图画书创作出版的新篇章,不断涌现出众多深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优秀作品,如金近创作、杨善子绘图的《小鲤鱼跳龙门》,鲁兵创作、程十发绘图的《哪吒闹海》,洪汛涛创作、万籁鸣绘图的《神笔》,刘御创作、杨永青绘图的《小青蛙》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专业少儿社的纷纷建立,我国原创图画书开始向着精品图书的方向迈进,涉及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童书套系频频出版,与此同时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为代表的新编图画书也开始崭露头角。2006年之后,彰显中国气派并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图画书作品相继诞生。《荷花镇的早市》作为儿童节的献礼,于2006年6月1日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该书日文版也由日本白杨社同期发行,使该书成为第一部中外同时发售的原创图画书作品。2007年,明天出版社发行熊亮的《绘本中国》系列,这7册图画书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儿童化的改编,以新水墨的绘画技法塑造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2008 年,朱成梁的《团圆》在明天出版社出版,此后该书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售,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故事。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为焕发原创童书活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给广大少年儿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已面向全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发起线下巡展征集,目前与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国图津湾文创空间等多家机构达成合作,将陆续举办线下展览。
九州出版社2O14年出版的最好。该书是崇贤馆《(现代插图版)康熙字典》为点校插图本,增加注音、字源、辨析、部首统论等项目,在方便阅读、便于检索、创新体例、丰富功能性等方面实现了众多新突破,能满足当今读者变化的、更丰富的需求。编辑推荐汉字的集大成宝库 三百年首次推出的插图版 本书五大独创 解字图:图片和古字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展示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解义图:以图解义,形象直观。 辨析图:对某种字义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相关知识等方面的介绍与解读。 字源:丰富的古字资料,并注明出处。 部首统论:对部首的来源、演变、意义和用法等方面的解释概论。 本书五大功能 汉语拼音:除保留原书反切、直音两种注音外,还加注现代汉语拼音。 标点:点校全书,加注标点符号,适于当今读者阅读。 引证书目:补列篇目、作者、朝代等信息。 完善编排体例:多音多义、意义相同而古韵书注音不同、同音多义等不同情况以不同注码形式加以区分。 查检方便:为方便读者查询,每个字条单立另起行;以原书十二集214个部首为基础,以重新计算的笔画数为字序。 作者简介主编:为国内知名辞书专家任德山 任德山先生在创新字典、词典体例,丰富工具书的功能性方面成绩卓然。曾任商务印书馆《新华大字典》、《成语大辞典》等多部常销经典辞书的总编辑。 主审:特约编审骈宇骞 骈宇骞先生曾任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审、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专家审稿组成员、特约编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特约编审。长期以来从事古籍整理、秦汉史、古文字、出土简帛的研究工作。曾参加过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曾策划、组织过不少大型图书的选题和编辑工作。 目录原因造字太多电脑无法体现商品特点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4年2月1日语言: 简体中文包装尺寸: 29.8 x 22.6 x 22.2 cm; 7.82 kilograms
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最好,错别字少,好用。
对于现在的出版行业,我觉得还是发展挺好的,因为现在的网络也比较发达,人们也一直在给自己催眠说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觉得这都是正向的一种积极学习的思维。那么大家都容易学习了,对于出版社来讲一定会有更多的收益。而且对于编辑来讲,现在也有很多的自媒体人来进行出书,这些都是可以赚钱的机会。
出版社的编辑,我觉得也还不错。
因为现在身边有很多的人,他们也都在一个专业里边持续了很久,后来就发现自己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分享给一些其他的人,所以他们就选择了出书。在很多平台上只要你持续的分享,只要你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那么也会有人来邀请出书的,其实这些都可以增加为出版社的一个收入,那么编辑肯定能够赚到很多的钱。因为现在出书的成本低了一些,而且出书的人多了这样,如此高频率的一个出书机会对于编辑来讲,也还是很好的。
很多事情好也要看自己如何去做了。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再好的东西,你自己不学也依然不会有所成就。所以自己的领悟,自己的学习,自己能够做到的哪些点也是很重要的。并不是说一个东西好了,所有接近他的人都会好,而是说接近他的人也做到了,学到了一些什么,那才会好。所以不应该只问前景和待遇,而要根据自己自身的一个兴趣,专业能力,以及自己打算花多少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些都是能够决定你能否学成的一个因素。
想要从事这个行业,一定要跟有经验的人来学习。
多去请教一下这个行业比较有经验的人,他会给予你很好的指导,以及你如何开始学这个东西,如何减少一些波折,早日学成,他们都会有很好很丰富的经验教给你。所以我觉得向已经做到的人咨询,那才是最快速的一种方式方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看书,希望能够打开世界的一些窗口。而且现在也有很多的读书会也都在推荐各种书籍供大家来看,我觉得这些都是让我们跟世界接轨的一种方式,因为我们有更多的书籍来供我们学习,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中国经济出版社做校对,合同工,底薪六千多加稿费,每月税后到手一万到一万五之间。早八点半晚四点半,双休,很少加班。偶尔加班的话工资也加不少。以上字字属实,真佩服有些回答那么离谱,误导人。
上班时间是早8:30--下午5:30,工资2000左右,有饭补、车补,福利还可以。其他出版社也差不多这样,不过英文编辑或专业摄影的工资会高点3000左右加补助。
出版社,指进行图书、图画、杂志,报纸和电子物品等有版权物品的出版活动的组织。中国大陆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台湾地区:东立出版社。日本:集英社、小学馆等。
这个出版社的效益一般吧~ 可能福利待遇就比较欠缺点 相关的作者资源啊什么的就少点 编辑也有很多种 文字编辑 责任编辑 美术编辑 校对编辑啥的 但现在很多出版社的美术设计等都外包给外面的美术工作是 感觉责任编辑前途比较好吧 但基本上做编辑都等从文字编辑和校对编辑等做起 积累作者资源等~
现在出版行业的编辑,我觉得这个待遇真的不如之前了吗?也许人家现在已经有着自己的工作,或者说已经做起了自媒体,然后加上自己能够写一些个东西,根本就不愿意去上班,或者说自己呆在家里进行创业,因为之前好像很多的这种编辑他们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能够写出一些个文章来,甚至在报纸上还有这个书本上进行发表。
只不过是现在随着一些个网络力量的发展,然后造成了好多人都会进行一个网络上写小说儿,甚至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和看法,有的时候他们觉得去单位上班或者说不如自己待在家里进行创业的这种。所以说现在的这种网络编辑以后会慢慢的被取消,因为之前的这个行业看上去还是非常不错,但是现在这个行业已经算是不太好了吧。
比如说你大学毕业之后学的是编辑这个专业,可能是你要是进入一家很不错的公司,那么也可能会有一个发展,因为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主持或者说发展成一个专门的编辑作者,这种情况就是说现在这个编辑专业已经慢慢被取消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这个行业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人们现在自己写小说的,在家里就可以写小说了,没有必要去公司或者单位上做这种工作。
所以说现在这种出版行业的编辑可能跟以前也算是有了一个很大的落差感吧,再加上现在网络力量的兴起,好多人都会进行网上进行写一个小说,或者说写几篇文章,通过自己的一些个动作和行为进行发表。因为现在网络的兴起导致很多人都开始进行一个副业的选择,所以说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不可能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行业,所以说未来的前景也不可能会有太好。
办公室\人事部\市场部\销售部\借阅部\典藏部\检索部\情报信息部\出版社\编辑部\财务部
1、综合办公室 主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含退管);档案管理;图书馆文秘;图书馆对外信息发布;公共接待(包含会务);用车管理(车辆调度、使用和维护);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的指导和协调;工会日常管理;党务。2、业务办公室杭州图书馆及杭州地区各公共图书馆业务发展总体情况的调研、分析与规划;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考核与评估;全馆性业务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全馆性业务培训的实施;杭州市图书馆协会日常工作;读者投诉管理工作;总服务台工作。3、财务部主要负责图书馆财(税)务管理;资金管理、运作、使用、监督;资产运作监督;对外服务窗口服务收银工作。 4、后勤与安全保卫部主要负责资产采购(包括文献采访)、资产管理(包括消耗资产与固定资产);综合治理(环境卫生及安全保卫等);建筑维护与管理;综合服务。 5、技术支持部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开发、建设、更新、维护等;强弱电管理; 6、编目中心主要负责文献加工;书目数据建设与维护;书目数据服务;承担杭州市文献编目中心管理工作。 7、社会文化活动部主要负责各类培训;社会活动(包括讲座、展览、演艺活动、大型读者活动、图书馆读者之友社等)。 8、专题文献中心主要负责各种专题文献阅览服务与管理(包括外文文献);古籍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开发与保护;相关读者活动。9、文献借阅中心主要负责各类文献资源的借阅与管理;各类阅读活动(包括儿童阅读活动);用户远程服务;文献物流管理;阅读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作协调;自修室管理;各类儿童文献资源借阅与管理;儿童阅读活动、幼儿游艺及亲子活动。10、城市生活主题馆主要负责各类文献资源的借阅与管理;读者活动;自修室管理;音乐俱乐部;配合后勤与与安全保卫部做好安全保卫工作。11、音乐分馆主要负责音乐资源视听服务与管理;音乐普及教育和欣赏活动;音乐俱乐部;音乐录制创作。 12、佛学分馆主要负责佛学文献资源的借阅和管理;自修室管理;配合后勤与与安全保卫部做好安全保卫工作。13、研究与交流部主要负责杭州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国际国内交流;《城市图书馆研究》刊物编辑出版工作;中图学会专业委员会相关事务。14、文献服务与出版主要负责信息增值服务;剪报、咨询、课题服务;《杭州文化年鉴》编辑部;《文澜》杂志编辑部;文献出版。 15、信息制作与传播中心各类资源制作;数图环境的维护与开发;城市学门户制作管理;少儿馆网站制作管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杭州市支中心工作;编辑与出版。16、盲文分馆主要负责盲文文献资源的借阅与管理;典藏管理;阅读推广;配合后勤与安全保卫部做好安全保卫。
这个问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以及不同地区的图书馆来分类的,还跟图书馆的规模有很大关系。职能部门实际上是指业务部、行政、财务等,你提到的采编和采访现在通常成为采编部门,是图书馆的业务部门。以下是参考公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的机构设置:①职能部门:组织人事部、工会、团委、办公室行政部、业务部、财务部、保卫部。②业务部门:采编中心、典藏借阅中心、地方文献中心、视听资料中心、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合作协调中心、历史文献中心、报刊资料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会议展览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信息咨询中心。
出版社编辑,蛮好的职业。出版专业图书,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如果是学有所用,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前景还是很好的。出版系统的待遇,较一般的行业要高。不过,刚入门,还是要学习出版方面的有关知识,虚心向老编辑请教,相信也是很快能掌握的。 先努力去做吧,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你就会成功的。祝你事业有成!
对于现在的出版行业,我觉得还是发展挺好的,因为现在的网络也比较发达,人们也一直在给自己催眠说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觉得这都是正向的一种积极学习的思维。那么大家都容易学习了,对于出版社来讲一定会有更多的收益。而且对于编辑来讲,现在也有很多的自媒体人来进行出书,这些都是可以赚钱的机会。
出版社的编辑,我觉得也还不错。
因为现在身边有很多的人,他们也都在一个专业里边持续了很久,后来就发现自己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分享给一些其他的人,所以他们就选择了出书。在很多平台上只要你持续的分享,只要你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那么也会有人来邀请出书的,其实这些都可以增加为出版社的一个收入,那么编辑肯定能够赚到很多的钱。因为现在出书的成本低了一些,而且出书的人多了这样,如此高频率的一个出书机会对于编辑来讲,也还是很好的。
很多事情好也要看自己如何去做了。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再好的东西,你自己不学也依然不会有所成就。所以自己的领悟,自己的学习,自己能够做到的哪些点也是很重要的。并不是说一个东西好了,所有接近他的人都会好,而是说接近他的人也做到了,学到了一些什么,那才会好。所以不应该只问前景和待遇,而要根据自己自身的一个兴趣,专业能力,以及自己打算花多少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些都是能够决定你能否学成的一个因素。
想要从事这个行业,一定要跟有经验的人来学习。
多去请教一下这个行业比较有经验的人,他会给予你很好的指导,以及你如何开始学这个东西,如何减少一些波折,早日学成,他们都会有很好很丰富的经验教给你。所以我觉得向已经做到的人咨询,那才是最快速的一种方式方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看书,希望能够打开世界的一些窗口。而且现在也有很多的读书会也都在推荐各种书籍供大家来看,我觉得这些都是让我们跟世界接轨的一种方式,因为我们有更多的书籍来供我们学习,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在出版社做书刊排版,在图书编辑行业叫美术编辑,很吃香的,工资一般高于文字编辑10%。
挺好的啊,很适合踏实的青年人做的工作,我觉得挺好的
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审稿是编辑人员的一种职能,编辑人员对作者创作的文字、图像等材料(原稿)为对象所进行的判断、鉴定和评价工作(对于译稿的审稿,主要是鉴定译文的质量),由审读、写审读报告两部分组成。又称审读。审稿是编辑工作的关键,是决定图书质量的重要步骤。在审读方法上,按具体情况做些准备工作(如查阅挡案阅读必要的参考书查考有无同类书籍或译本等),还查对出版社与著译者双方原来同意的写作提纲,并重点地查对作者所引用的材料和论据。此外,同样要重视审核书稿的序、跋一类附件和附录部分。防止审读时被原稿拘束,以致过于注重原稿的某些细小问题。对一部书稿的评价如有不同看法,原则上应服从终审意见和决定。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书稿,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某些内容专门或比较特殊的书稿也可以约请社外专家或有关单位审稿。对外审意见,特别是涉及原稿的处理办法,一般仍需由责任编辑提出意见,总编辑作出最后决定。从审稿的各方面,包括过程和方法都是相对比较周密且严瑾的,从而更加确保了文章的质量,也引导了我国文化知识的正确方向。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等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学术专著《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修订重版插图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书院与中国文化》,与刘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主编著作《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年。《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与王枬共同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聆听新知: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聆听世界:多元社会中的教育领导》,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书中章节“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和应用”,载郝文武主编《教育学人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页。“教育文化社会”, 载丁钢主编《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页。“教学技能、方法与教师专业素养”,载丁钢主编《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45-70页。“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教育叙事探究”,载《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页。“我与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页。“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载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0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优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2004年。“序论”,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8。“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教育的世纪转捩”,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78-195。“新的选择:中国大陆师范教育趋向探析”,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编《愿景与承诺:展望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培育》(台湾:台湾书店,2000),页39-52.“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行动策略”,载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页149-155。“中国道德教育的源流”,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页33-40。“近世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经济与教育”,载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3-25。“文化与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兼谈反传统主义者的缺失”,与傅铿,载刘海虎等主编《教育——跨世纪工程的思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页46-62。“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载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页291-405。“中国宗教教育问题”,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45-161。“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代前言)”,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7。学术论文“把握教育本质培养未来教师——卷首语”,《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13年第 期。“教授治学的边界及其作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湛江),2013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3年第5期。“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现代远距离教育》(哈尔滨),2013年,第1期。“别样的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与毛毅静,《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图景”,《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2年第11期。“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页。“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10年第24期。“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上海),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页全文转载。“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教育叙事练习:从生手到熟手”,《中国教师》(北京),2009年第15期。“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09年创刊号。“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年第1期。“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2008年第1期,10-16。“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历史叙事的辩证”,《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教师教育研究数据与政策分析”,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北京),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6年第8期。“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第6期。“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一个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2006年第6期。“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37页“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教育展望》(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5年第11期。“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与岳龙合著,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1-70“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教育创新的突破点: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思想·理论·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2003年6卷2期。“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岳龙,《探索与争鸣》(上海)2002年第5期。“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页163-205.“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页50-53.“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中小学校长的双重专业角色与培养”,《中学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国际社会中的日本大学——访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域外中国教育研究:一个待关注的领域”,《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上海),1996年第5期。“国外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来自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高教的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域外评论: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1995年第4期。“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年第3期。“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探索与争鸣》(上海),1995年第1期。“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建立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上海),1992年第2期。“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教育评论》(福州),1992年第02期。“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年第2期。“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新的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1992年第1期。“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孔孟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63期。“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1992年第5期。“作为智力活动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品格的建构: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较”,《心理科学》(上海),1989年第2期。“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1989年第6期。“寺院和书院的组织:一个比较研究”,《内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乐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教育评论》(福州),1989年第1期。“乐与乐教溯源”,《现代教育论丛》(广州),1989年第1期。“关于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关于我国教育目标和体制改革之探讨”,《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2期。“儒佛教学制度之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1987年第3期。“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性和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7年第3期。“近代中国的居士佛教”,《内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当代中国的哲学变革”,《学术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英文论文“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pp.188-202.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Philadelphia: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Turning Point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du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pp.161-186.“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No.2, Vol.4), pp.1-4.“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No.2, Vol.4), pp.61-72.“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0), pp.1-5.“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报刊文章“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教师”,《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北京),2013年9月6日。“20世纪上半叶哥大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文汇报》学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从非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维度”,《中国教育报》(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论周刊教育科学》。“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面向未来须先了解教育对象”,《文汇报》(上海),2010年4月11日。“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汇读书周报》(上海),2010年4月9日。“积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解放日报》(上海),2010年3月25日。“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对话丁钢教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专家视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教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今日教师五题”,《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11期。“怎样看待大学生公众形象”,与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10月8日。“把握国际前沿,实现引进教材本土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月3日。“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和对策”,与胡兴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4年第1期。“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10月21日。“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年第1期。“关切自身的课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10月24日。“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录),《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文化教育的瑰宝”,《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教育叙述何以可能”,《教育参考》(上海),2002年第10期。“提升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1月23日。“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论坛》活动综述”,《上海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教育跨世纪的发展主题”,《中国图书评论》(北京),1996年第11期。“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教育:免入误区”(访谈录),《南京日报》,1995年4月11日。“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我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验”,《教育评论》(福州),1990年第3期。“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6期。“人类学与都市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3期“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1986年第2期。译文“叙事探究”(译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尼赫鲁和甘地论教育──一种比较研究”( 译文),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台湾的道德教育”(译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易经》与绘画艺术”(译文),《文艺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