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红楼梦研究性诗词论文1000字

红楼梦研究性诗词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

红楼梦研究性诗词论文1000字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尽管《红楼梦》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诗化的艺术情境乃至复杂的思想意义,在文化和审美价值上确实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高出一层,但它仍然是小说,是一般文人可以随意谈论的对象。胡适开创的新红学要求对与小说有关的一切进行历史考证,而像曹家故实、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脂批等等都是相当专门的的课题,不是任何学人都可以轻易问津的。新红学提升了红学的地位和水准,却也使红学越来越精英化了。无论如何,红学只是一门专业学术,谈红容易,研究红学却不容易。但49年后,《红楼梦》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一度还出现了不少业余红学家、“工农兵红学家”。 红学与20世纪之间的“与”不是一般的连接词,因为红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红楼梦》的研究、评论,而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气氛中建构之“学”。不但19世纪红没有红学,21世纪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也不会是20世纪式的“红学”。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20世纪的开始。80年来,有关“五四”的解释,使它本来的多声复义及幽微隐蔽愈益清楚地呈现出来。但无论如何,“科学”与“民主”作为“五四”的公开旗帜和实际主题,迄今仍得到充分肯定。当然,两大主题的命运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科学高歌猛进而民主仍有待努力,民主的曲折无疑是因为政治斗争被置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上

1. 关于红楼梦的诗句赏析 关于红楼梦的诗句赏析 1. 红楼梦句子摘抄及赏析 1、“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一句仿佛点出了整部红楼梦的主题。在大观园中的各色青春美好的女儿们,就像春天里美丽的花儿,尽情绽放着自己的人生。 然而“春天”很快就过去,贾府很快衰亡。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死的死,流散的流散,念佛的念佛,甚至被卖为娼妓。 就好像春天过去后花儿的凋零。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书中的宝钗就是这一种人情练达之人,她是如何考虑问题的,如何处理问题的,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和家人,对长辈,对朋友,对仆人和丫鬟们,这一干事等就是她的“人情干练”。 3、(第五回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玉里埋。赏析:由于全书强调“钗黛合”,所以将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所以这首判词既是黛玉的,又是宝钗的,这也是十二金钗正册只有十一首判词的原因。 判词中的前两句肯定了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才华,后两句暗含两人姓名,也揭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4、“满纸荒唐言”,指《红楼梦》全书;言,文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庭琐事,尤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遭遇悲惨的女性形象,这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描写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使得《红楼梦》成为当时文坛的一个另类。 5、“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双丹凤眼,两条柳叶形状的吊梢眉。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身形苗条,体态风流妩媚,谓体态俊俏美好,苗条。面容娇美动人,威严之色不露于相貌,红唇美艳还没有开启,就先听到了她的笑声。 2. 红楼梦诗词解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 ’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 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 3. 红楼梦经典语句赏析 红楼梦是诗词宝库,就撷起几句典型与君共赏:1、(第五回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玉里埋。赏析:由于全书强调“钗黛合”,所以将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所以这首判词既是黛玉的,又是宝钗的,这也是十二金钗正册只有十一首判词的原因。 判词中的前两句肯定了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才华,后两句暗含两人姓名,也揭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2、(第三十四回)题帕三绝句其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难?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赏析:黛玉在“神魂弛荡”的情况下半夜爬起来写的这诗,因宝玉托晴雯。 4. 红楼梦诗词赏析 2009-02-07 举报 .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诗词鉴赏】 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掌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 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 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 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 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 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诗词鉴赏】 社长李纨评这首诗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 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 “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 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颦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 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我们这样分析这首诗,不是说宝玉已经预知了未来,而是说曹雪芹为宝玉拟作这首诗时,有意暗示了这些内容。其他人的诗亦与此同。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 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 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您正浏览的文章《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七》由第一范文网()整理,访问地址为: 我也看了,主要是对海棠诗隐喻意义的分析,不是字面翻译,就不引用了,需要的话,搂主自看吧

还行,挺好的,谢谢

红楼梦1000字研究性小论文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色来。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配合,使文章的气势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贾府的面貌与生活习惯也都一一写来,作者的笔锋似乎已从写人物出场转向对贾府其他方面的描绘去了。然而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有两点用意,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就能有力地加强二人的形象,在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鼻、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使其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划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有的是多人出来,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有实写,有虚写,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第二,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就深深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非常出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彩镑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调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这王熙凤,不出则已,一出则“喧宾夺主”,看她,携了黛玉的手,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这王熙风不仅会说,还很会做。她感情极丰富,而目变化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该打。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出来了。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作者在描写林黛玉时,笔触深入到这位少女的心灵深处,多次直接、间接地描写黛玉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刻划了黛玉的精神世界。 作者概述她初到贾府时的心理,说她抱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主意。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她处处仔细地观察,事事认真地思考,时时谨慎地行动。作者极写了她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及反映这种心理的细微表情。 黛玉初到贾府,她人地生疏,需要正确地分析,敏捷地判断,并且迅速地反映到行动上来。这一点在人物描写上,势必表现为精炼扼要的心理描写和人物言行的紧密结合。黛玉几次选择座位的情景,就表现了这一特点。黛玉选择座位时,总要先“度其位次”,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位置就坐。文中四处用“一一”修饰黛玉的行动。从这许多的“一一”中,我们看到了黛玉那唯恐性子有不当之处,“被人耻笑了去”的要强性子。 林黛玉虽是出身贵族家庭,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宁、荣二府的赫赫声势,这钟鸣鼎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封建礼教,使林黛玉一踏进贾府大门,就感到一种具大的压力,她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就是这种压力的反映。作者要与黛玉这个处在特殊地位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少女,突出地描写她的心理,是再好不过的表现方法了。 第三,写人物出场与介绍两府环境交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在写黛玉与众人会面时,作者还穿插写了不少黛玉所见贾府房舍的结构,豪华的陈设,贵族家庭的礼规家法以及生活习惯等等。安排这样的穿插,即使人物的出场能够有波澜起伏,文章可以做得变化多姿,同时这些穿插内容的本身又是不可少的,因为通过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后面有对大观园的系统介绍,而两府的环境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则主要是从这里的穿插来反映的,因此这些穿插又不是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而是有其独立的重要意义。同时这里所写的一切,又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因此对贾府环境的描绘,实际也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表现了刚刚进入这个环境的人物林黛玉。从这里也可看到,《红楼梦》的文字不但没有一处闲笔,而且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写法都不是随意写出来的,其中的关联和脉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百年红楼梦”论文,都是一些专家写的~~~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尽管《红楼梦》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诗化的艺术情境乃至复杂的思想意义,在文化和审美价值上确实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高出一层,但它仍然是小说,是一般文人可以随意谈论的对象。胡适开创的新红学要求对与小说有关的一切进行历史考证,而像曹家故实、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脂批等等都是相当专门的的课题,不是任何学人都可以轻易问津的。新红学提升了红学的地位和水准,却也使红学越来越精英化了。无论如何,红学只是一门专业学术,谈红容易,研究红学却不容易。但49年后,《红楼梦》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一度还出现了不少业余红学家、“工农兵红学家”。 红学与20世纪之间的“与”不是一般的连接词,因为红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红楼梦》的研究、评论,而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气氛中建构之“学”。不但19世纪红没有红学,21世纪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也不会是20世纪式的“红学”。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20世纪的开始。80年来,有关“五四”的解释,使它本来的多声复义及幽微隐蔽愈益清楚地呈现出来。但无论如何,“科学”与“民主”作为“五四”的公开旗帜和实际主题,迄今仍得到充分肯定。当然,两大主题的命运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科学高歌猛进而民主仍有待努力,民主的曲折无疑是因为政治斗争被置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上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研究论文

我有《红楼梦》的论文,“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1.」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 「诗渐凡庸人可想2.」。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 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近于大声疾呼了。还有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卸透露了更多的消息: 骤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是黛玉创作的一个谜语,虽是逢场作戏,但它的政治理想确乎脱口而出了。千里马不需要费工夫以疆锁来约束它,它是自觉前进的,一到用武之地就会勇猛非凡,大显身手,立功成名的,这是正面阐述对人材应有饱态度,当然也是对当时以名缠利锁糟塌人材的不满,这些游戏外衣里的电石火光,确表示黛玉决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人。这也可纠正多年来认为林黛玉好像只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而没有一点政治理想的误解。 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兴嘲弄。这点在它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五美吟)最为突出。五首诗明白如话。咏西施,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剔。咏明妃,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赞扬私奔是正义壮举。 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社会与论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四、五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篇悦己者容」。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3.」,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4.」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对误认玩弄为热爱的愚昧的揭示与惋惜。 红拂原是隋相杨素的「侍妓」,因为看到晋谒杨素的李靖英姿焕发,谈吐不凡,两人情投意合,就和李靖一起出逃了5.。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背主,叛夫,值得几个「死罪」。而黛玉卸热烈地进行了卧颂,称红拂为「女丈夫」,认为那些老将就木的行尸走肉无权「羁縻」她。可见封建正统观点在黛玉心中是处于何等地位。 一思想还可以从她阅读「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封建统治者称为「诲淫」之书而爱不释手看出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竟然随口引用作为酒令,以及用「银样蜡枪头」来回敬,鼓励贾宝玉对自己的挑逗、求爱。可见林黛玉对这些「正人君子」所谓的「邪说」是如何的一拍部合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林黛玉的思想何等开放! 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化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自挽词。是它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讨,「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溪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而格。 这首诗既有理想的彩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有现实的严酷」,「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力霜剑严相逼,更有至死不渝的抗争」,「质本溪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哀怨凄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将美毁灭给人看的严酷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有什么「消极因素」,是不应由黛玉负责的,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要「自已跌入书中」,便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何况弱不经风的黛玉并不是「牵表逐马加卷蓬」的李波小妹,它的反抗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暂足「红消香断」。 另外,黛玉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是极其悲痛的,既是吃了「闭门羹」,触动了寄人篱下之痛,又眼见恋爱的对象在和别人「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位「对象」更是自己一贯视为知己的,竟这样拒她于门外,两男觅新欢,痛何如哉?那有时间冷静地思考,顾全「小姐」的身份,在冷落、妒忌交织的情况下,再加上「落花」的触发,就将胸中的愁苦一古脑儿倾泻出来了。如泣如诉的「葬化词」,字字血,声声泪,是一幅心灵的解剖图,是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 林黛玉诗词里所表现的「目下无尘孤高自许」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所表现。门第显赫,风流俊俏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中是个「臭男人」;而装傻乞讨的刘姥姥则是个「母煌虫」。可是,林黛玉也有雅量高致、长于自责的时候呢?紫丫头尖锐批评,她笑著接受;自己的力作屈居人下,她一笑置之;夺了魁时,在一片赞美声中刮又说自己「那个也不好,到府伤于纤巧些」并由衷地评议别人的佳句。 这种雅量、自责在诗里也有明显的流露,如咏白海棠,前半写其清丽绝俗的环境与不同尘俗的色香,这是她自己的写照,该是琼楼玉宇的仙品,可是刮「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也有满腔哀怨。是否是怀才不遇,世无伯乐呢?她并未斥责外人的不赏识,而是说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不求闻达,反求诸己,雅量、自责的勾画。 曹雪芹拿出这首诗时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手法,先是贾宝玉为首二句「喝起采来,说『从何处想来』!」又写众人看到再下二句「也都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冉看下四句,「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是被思想僵化而又全无诗才的事纫压为第二,并且武断地取消了别人的争辩权,「再有多说者必罚」。对于以请为第一生命的黛玉来说,对它的作品如此不公,她完全应该奋起力争,可是她自始至终只是「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可见她绝非不能容物,受不起委屈。 这方面还有一首在读了别人「污蔑」它的文字后,「又气又笑」写出来的诗: 「无端弄笔是何人?抄袭南华庄于人,不悔自家无见识,刮将丑语试他人。」这首诗在黛玉诗词中可说是「粗劣」的,纯似打油。但这里面不也表现出黛玉对胡扯八道的「人身攻击」能进行诚恳、直率而风趣的批评吗? 贾宝玉对他们的「污蔑」是这样的:焚花散庸,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淑情意,而闺阁之美恋相类矣……钗、玉、花荐……者迷惑陷缠天下者也。这里贾宝玉很明显要使「美恶相类」,和稀泥了。并且还说要「灰黛玉之灵窍」,特别是将黛玉也打入花、霹、薛的行列,「迷惑陷缠天下者」,这不是对黛玉的极大污蔑么?照理一贯爱使「小性儿」的黛玉会暴跳如雷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可是她看了只觉得「又气又笑」,只是指出贾是「无见识」如果认识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的批评是诚恳、直率而不伤感情的,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 也许有人说那些由于是来自贾宝玉,是她的「亲爱者」,她才笔下留情的,如果是别人为的,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封别人的态度吧。「性爱的本性乃是排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待「情敌」会使出自己的「绝招」,林黛玉也曾担心史湘云会因金麒麟而和贾宝玉成好事,为此搞过「盯梢」和「窃听」。这说明黛玉也有可以理解的「排他」言行。那么,她对自己最大的情敌—薛宝钗的态度怎样呢? 黛玉明知既有「金玉姻缘」之说,又深知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也曾奚落过宝钗,当宝钗向她表稍规劝(不要看闲书)、关怀(送燕窝),她并未感激涕零,也未有片纸只字答谢,而当薛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封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向薛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可见黛玉并不为强烈的「教育」和丰富的物质所动,而却为别人,那怕是情敌的痛苦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极富同情心,善良的真情流露。这首诗虽可能是高颚的续笔,但它只是表现了林对薛的痛苦的同情,而不是和薛的所有思想「合流」,绝非分裂了林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和盘托出黛玉的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极富同情心的佳篇。 谁能在爱情的镜子前面将自己的灵魂遮掩?黛玉诗词中光芒四射的是那些表达坚贞执看的爱情篇章。最典型的是一唱三双的题帕诗: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酒闲抛琅为谁?尺帕鲛鮹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常拭拂,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痕渍也无? 这组诗,首述垂泪的原困——为君。次述垂泪的时间之长——镇日,三述垂泪之多——渍满了窗前的手竿竹。将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一点也不像妙词通戏语时佯装要「告诉舅母」了。 这三首诗似乎还不如「得成比目何辟死,愿作贺鸯不羡仙」似的明朗,黛玉、宝钗等都探望过了,宝玉因时间苍促,又?于傍人,未能和黛玉「交心」,轨先支走「西洋花点于哈巴」袭人,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绢给黛玉,暗示我决不会屈服,我俩将一如既往,照旧相爱。「林黛玉体会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达又觉可俱。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帕上写。 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小有灵犀的一次喷发(唯一的在诗里的一次喷发),明确表稍和宝玉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这以心相许可贵的意义在于,此时并不是宝玉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的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受睡挞力「失足」受刑之时—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著的爱情,这当然更是对宝玉叛逆行为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支持,这就更为光彩逼人。其耀眼的光芒就不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之类单纯的男女之爱所可相比的。当然这种爱情诗,爱情表达是林黛玉式的。既有崔莺莺约叉追求又畏俱的内容,却又无崔的「仰酬厚德难从礼」的直率,而是含蓄的凝聚著自己生命之泉的表达。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和不断的艺术追求赞美不迭。别人在苦思冥想,她「一挥而就」,从落花揭示哲理,以玩具寄寓理想,「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字字句句闪烁著不同凡晌的「询淡疑仙,思幽近鬼」的异彩。贾宝玉固然甘拜下风,爱她的遗赠(「绿蜡」),谢它的捉刀,当她的「拉拉队」,真是压倒须眉!是不是她只是靠她的聪明脑袋,特殊的气质呢?(红楼梦)里略有交待。 从到姥姥到它的书房中参观,惊叹不像小姐的闺房而像公子的书房—全是书,可见她在学习上是很花过一番功夫的。再如她主动的教香菱学诗,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它的薰陶下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这位「诗翁」之师的话教修养就可见端倪。再以对「重帘不倦留香久」和「大漠孤烟直」等的评说,以及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不拘也不要紧的警辟诗论,可知她是学古不泥、博采众长的,这正表现了她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 这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以不同的角度歌喝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陶潜早写了妙领白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更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等名句。这种赏菊会,完全应该「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可见这一摹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拟题举行赛诗会,直堪称斗胆。可是,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 这三首诗(咏菊)、(间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的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例如(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如,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应归萤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活片时。 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的「问菊」,更字字说的自己。 「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升华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迫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这三首诗没有冷避的典故,没有浓艳的词句,自然舒卷,圆润美妙。既无「人比黄花瘦」14的悲叹,更不似曹雪芹友人敦氏的「瓦罐移来云水香,小庭一夜绽新黄」的仅俗。(咏菊)更是个性鲜明,秀句驾人。(菊梦)则别有一种蒙隆美(不是蒙陇诗),与诗相得益彰。 这三首诗,完全可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的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莫名其妙地压过她名次的事约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同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篇魁了。所以,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并未因此躇踌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伤手纤巧」,并细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以及她对创作的深知其中甘苦和刻意求工。 从林黛玉诗词看来,她是有理想的,并为理想的实现市热烈追求。她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冷月葬许魂」。这些在她的诗词,诸如(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篇章中明白如画地写出来了: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秋窗风雨夕)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隆空刀痕。(桃花行)这些已将封建势力对地无穷无尽,除死力休的折磨,以及她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5.的必然悲惨的前途历历画出。 而(唐多令.柳絮)更毫无掩饰,毫无幻想: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知人命薄,空缝卷,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刀嫁与东风春不管,竟你去,忍淹留!柳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自以谢道蕴说出「末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红楼梦)给黛玉和「终审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而在这次诗会上,宝钗以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借咏柳絮,作了示威,要借「好风」「上青云」了,得意忘形,溢于言表。 而黛玉呢,借柳絮的飘泊无主,伤悼自己的「红颜薄命,缠绵悲戚」与宝钗适成对照。宣示著近在眉睫的不可挽救的失败。这首词形像地说明了林黛玉并未沈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她已透过「温情脉脉的面沙」16.看清了风刀霜剑的环境,正象一个医生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其内心倍于常人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林黛玉的诗词如果按写出时间排列,是这样的:大观园题咏、书贾宝玉继之后、更香谜、葬化词、题帕诗、咏白海棠、咏菊花、螃蟹咏、代别离、芦雪庭联句、走马打谜、五美吟、桃花行、咏柳絮、中秋夜大观园联句、琴曲。从这些顺序所流露内容来看,穆斯虽给了林黛玉两支彩笔,一支描绘希望,一支描绘失望,这二文笔有时各自挥毫,有时双管齐下;但是,希望这支笔的彩墨太少了。因而其诗词常常总是失望大于希望。 林黛玉开始虽是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但还敢舞文弄墨嘲笑外祖母的心肝,还能毛遂自荐似的给宝玉扔纸团子,富有少女的天真、谐趣,这些都是她心上希望之光的折射。可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误会拉开了愁苦的闸门,如泣如诉。如葬化词诉说了她心头的委屈与失望,然而这失望之中还明白宣告质白洁来还洁去——志不可夺的希望。到题帕时,希望明朗化了,失望也加重了,并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虽枕上袖边常拂红泪,琅有终身可托之君,不过这时已像一个饱经优患的人,消失了天真兴活泼,增加了矜持相哀戚。 咏柳絮时,则失望远远压倒了希望,已听到黛玉「他生末上此生休」的心谱了。这不断变化的诗词,此是她性格不断变化的展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朱淑贞诗),「势狰狞」的环境不断地「严相逼」,正是它的性情变化,失望取代希望的社会因素。 通过林黛玉诗词的匆匆巡礼,可以看到林黛玉诗词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姑娘「大家都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是温柔,从林黛玉的诗中看来,她既有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温柔、缠绵,又有一般女于所难具有的品质。她的「自画像」最浓重的笔墨是才华杰出、品格高尚,而又常常「泪与秋河相似」的「眼泪仙子」。这位眼泪仙子在旧社会曾掀起过「林黛玉热」,引起多少人如痴如狂的赞美、咏叹、向往,「开谈不说(红楼梦),毕竟此公太糊涂」17.,但是,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林黛玉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能不能从她的形像中得到新的敢示呢?还是就请来论事吧! 不可否认林黛玉的诗词里的林黛玉是整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像的缩影,诗词里的林黛玉也是愁苦的、病态的,呈现在心头的理想他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抹彩红,甚至还似乎是隐在雾中的朦胧,她的内心「中有双丝网,上有千千结」,充满了矛盾。从不知「乐观」二字,实在缺乏韧性的战厨精神,像彩虹虽然绚丽,但易于消失,像水晶虽然明彻,但易于破碎,像鲜花虽然明媚,但易于凋零。她的生命如此短促确与她的不够豁达的心胸有关。但是,我们且不说它的「阴暗面」是旧社会的浓重投影,就诗词里表现的形像而言,她的灵魂是光明磊落的,在她复杂、矛盾的性格中光明是主导的。 她悲观,但不管怎样痛苦决不放弃理想! 她高傲,但不管怎样才富学丰总不断努力并且长于自责! 她妒忌,但一遇到别人的伤心事,妒忌就化成同情—她敏感的疑,但一遇到「巧宗儿」,宁可啃书本,决不求助「关系学」……这些都不值,我们深长思之吗?至于林黛玉诗词里的词语,常见的是「泪」、「怨」、「塞姻」、「衰草」、「落花」,这些伤感色彩的词,正是表现她特有形象、感情不可缺少的「零件」。用这些「零件」组成的「小夜曲」和「薤露」之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显示了那一时代大厦将领的腐朽。正是以自己的毁灭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就林黛玉的诗词来说,是尽善尽美、不可或缺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安格尔说过:「新的思想是在那些被认为过时的人物身上产生的」18。林黛玉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但是,她的诗词中体现的光明磊落的灵魂。以自己的血泪现身说法控诉封建社会的不平,所有这一切,对於今天要求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来说,难到没有新的启迪吗? 注释: 1.白居易(琵琶行)。又,本文未详注出处的皆引自(红楼梦)。 2.自珍(己士梁诗)。3.晋.石崇传。4.杜牧诗。5.唐奇.扎髻客传。 6.乐府诗选.李波小妹歌。7.辛弃疾词。8.恩格斯语。9.卢照翎(长安古意)。 10.丹(艺术)。11.清词选集评.纳美性德词评。12.唐.元积诗。 13.黄鹤楼上的对联。14.李清照(醉花)。15.陶潜(挽歌)。 16.(共产党宣言)语。17.一粟:(红楼梦卷)。18.安格尔纯艺术。 回答者: 冰灵沁月 - 魔法师 四级 2-24 20:37一楼说那么多全是扯淡。。。废话连篇,不着边际。。。黛玉的诗就是雪芹的诗,直接找雪芹诗的评论就成了。 回答者: 殊曼苏 - 江湖新秀 四级 2-25 17:44452 参考资料:45 回答者: 紫藤烟雨1 - 试用期 一级 2-25 18:21真棒 回答者: 红色警戒123456 - 试用期 一级 2-27 15:14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诗词可以算得是一绝了,虽然人们并不说她好,但你可以看的出。在贾元妃省亲时,只限一匾一诗,但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随手一掏,贾元妃却说是一绝,但宝玉磨蹭半天,也只写四首一般般的诗来,最后一首还是黛玉替他写的,仍居为上品。在诗社中,她不慌不忙地玩弄东西,直到香尽时,写下一首诗,便扬长而去,这才是个性;秋日里她菊花诗夺魁;等等。从这些里不难看出黛玉是一个有才有貌,有个性的仙人 回答者: 风中的枚瑰 - 秀才 二级 2-27 19:27一点关于《红楼梦》的感想 宝玉初见黛玉,便形容她:“两穹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虽然是倾城倾国却又多愁多病且一味孤芳自赏的水一般的殇花女子。固然黛玉的才情不可否认,但她成天自怨自艾及弱不禁风的样子,也着实叫我不痛快。当然,黛玉也有使我叹服不已的“焚稿断情”的清烈。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卓文君式的“闻君有两意,特来相决绝”一些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写黛玉葬花的诗句。或许对于一些人,红颜早逝,反是一种幸运。否则,等到日后一人对影自怜,更悲戚。 至于宝玉,很矛盾了。看他对家中林妹妹的痴情,想不感动很难。每每看到宝玉说:“任凭那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起化烟,化灰……”总是忍不住释卷。在那时,一个男人,不恋功名,不恋富贵,只是心系家中那袅袅婷婷的神仙妹妹,实属不易呀!但同样因为他是否个男人,我又思量出对他的不屑来了。你说贾宝玉好端端一个大男人,却偏偏弄个名号叫“怡红公子”,好住不住又住进怡红院里头,这名字怎么听怎么像是“洇花之地”,于是无端的就把这宝哥哥和“老鸨”联系起来了。之后再读《红豆词》总觉得不是滋味,什么“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柳花满画楼……”么,整一个同性恋。 暂且打住吧。 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为我们耳熟能详:两个相恋的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实际上也不是我对黛玉有偏见的缘故,但终究觉得他们俩的结局完全是天注定了的。“自古多情原多病”,纳兰的这句诗不可能来的毫无根据,而个人以为,用来形容宝玉和黛玉是再恰当不过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这是第一点:多情多愁又多病。第二点,就是缘份的问题了。你想啊,若是说宝玉和黛玉无缘吧,那为什么两人今生偏遇着他(她)一个是通灵宝玉,一个是绛珠仙草,在前世便结下了奇缘。只是在今昔世投胎还俗愿罢了。没缘份不可能了。但若又是有缘,为什么宝玉有“通灵玉”,宝钗有“金锁片”,湘云有“金麒麟”,唯独黛玉什么都没有呢?金玉良缘?一生的泪……注定了多灾多难的“木古情缘”!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两人到底有多少眼泪,哪里经得住这样子春流到夏,秋流到冬呢?于是最多的心事,也终虚化。宝玉和宝钗成婚本是假,黛玉却信了。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弄到最后几个人全是死的死,病的病……何苦?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来有还无”。乱点鸳鸯谱,做什么?作孽吧!反正人都这样,什么时候想到了,高兴了,就全凭自己的意愿横插一脚,完全不顾及结果。然后等事情完了再转回头来哭天抢地,却根本无济于事。悔,也没有用了。 其实,心里更偏向宝钗一些,甚至喜欢凤姐也比黛玉多。宝钗和凤姐都是城府极深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有头脑的精明女人”,但显然无法办到的原因吧,所以总有些“向往”。尽管心里也清楚,正是“心机重”、“城府深”,在最后害死了王熙凤,但还是忍不住会想,反正个人觉得“一肚子花花肠子”,也比“林妹妹”、“宝哥哥”最后“悔青了的肠子”来得好。死在别人手里,肯定不如死在自己手上来得明白。 人总有闭上眼的那一天,一旦死了,活着的时候说的,就全变成空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留着还有什么用呢?给我们看呗!然后再让我们来说,宝玉和黛玉如何如何,宝玉和宝钗如何如何……但仍旧无力回天。活的,有可能给说死了,但死的,没有办法给说得活过来。 不过,即使是彼岸花,即便深知无法摘取,遇见了,也还定止不住要往心里装。人生有没完成的梦,下辈子才有奔头么! 人说,世间有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说什么在劫难违呀!不过是舍不得松手的借口罢了。毕竟,这若真是劫,也是“桃花劫”,也要自己心甘情愿赖在里头不出来才行呀! 人世间的女子吧,纵使有了妖那勾人的容颜,也学不来她们的决绝,有的只是痴,属于人的痴缠。 生死相许……生死相许的真相便是:你许了他仙,他却只还你以人的背叛。有的存心,有的无意。……无人可怨,怪只怪人生的不可抗拒。 人生若只如此初见,多好?你是你,我是我,两不相侵。没有开始,亦没有结束。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非常之短暂。 躲不开命运纠缠,倒不如就闲闲看过花开花落。于是,弹指之间,又过千年。 回答者: _残香M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诗词可以算得是一绝了,虽然人们并不说她好,但你可以看的出。在贾元妃省亲时,只限一匾一诗,但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随手一掏,贾元妃却说是一绝,但宝玉磨蹭半天,也只写四首一般般的诗来,最后一首还是黛玉替他写的,仍居为上品。在诗社中,她不慌不忙地玩弄东西,直到香尽时,写下一首诗,便扬长而去,这才是个性;秋日里她菊花诗夺魁;等等。从这些里不难看出黛玉是一个有才有貌,有个性的仙人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1.」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诗渐凡庸人可想2.」。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近于大声疾呼了。还有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卸透露了更多的消息:骤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是黛玉创作的一个谜语,虽是逢场作戏,但它的政治理想确乎脱口而出了。千里马不需要费工夫以疆锁来约束它,它是自觉前进的,一到用武之地就会勇猛非凡,大显身手,立功成名的,这是正面阐述对人材应有饱态度,当然也是对当时以名缠利锁糟塌人材的不满,这些游戏外衣里的电石火光,确表示黛玉决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人。这也可纠正多年来认为林黛玉好像只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而没有一点政治理想的误解。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兴嘲弄。这点在它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五美吟)最为突出。五首诗明白如话。咏西施,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剔。咏明妃,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赞扬私奔是正义壮举。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社会与论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四、五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篇悦己者容」。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3.」,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4.」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对误认玩弄为热爱的愚昧的揭示与惋惜。红拂原是隋相杨素的「侍妓」,因为看到晋谒杨素的李靖英姿焕发,谈吐不凡,两人情投意合,就和李靖一起出逃了5.。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背主,叛夫,值得几个「死罪」。而黛玉卸热烈地进行了卧颂,称红拂为「女丈夫」,认为那些老将就木的行尸走肉无权「羁縻」她。可见封建正统观点在黛玉心中是处于何等地位。一思想还可以从她阅读「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封建统治者称为「诲淫」之书而爱不释手看出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竟然随口引用作为酒令,以及用「银样蜡枪头」来回敬,鼓励贾宝玉对自己的挑逗、求爱。可见林黛玉对这些「正人君子」所谓的「邪说」是如何的一拍部合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林黛玉的思想何等开放!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化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自挽词。是它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讨,「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溪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而格。这首诗既有理想的彩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有现实的严酷」,「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力霜剑严相逼,更有至死不渝的抗争」,「质本溪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哀怨凄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将美毁灭给人看的严酷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有什么「消极因素」,是不应由黛玉负责的,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要「自已跌入书中」,便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何况弱不经风的黛玉并不是「牵表逐马加卷蓬」的李波小妹,它的反抗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暂足「红消香断」。另外,黛玉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是极其悲痛的,既是吃了「闭门羹」,触动了寄人篱下之痛,又眼见恋爱的对象在和别人「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位「对象」更是自己一贯视为知己的,竟这样拒她于门外,两男觅新欢,痛何如哉?那有时间冷静地思考,顾全「小姐」的身份,在冷落、妒忌交织的情况下,再加上「落花」的触发,就将胸中的愁苦一古脑儿倾泻出来了。如泣如诉的「葬化词」,字字血,声声泪,是一幅心灵的解剖图,是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林黛玉诗词里所表现的「目下无尘孤高自许」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所表现。门第显赫,风流俊俏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中是个「臭男人」;而装傻乞讨的刘姥姥则是个「母煌虫」。可是,林黛玉也有雅量高致、长于自责的时候呢?紫丫头尖锐批评,她笑著接受;自己的力作屈居人下,她一笑置之;夺了魁时,在一片赞美声中刮又说自己「那个也不好,到府伤于纤巧些」并由衷地评议别人的佳句。这种雅量、自责在诗里也有明显的流露,如咏白海棠,前半写其清丽绝俗的环境与不同尘俗的色香,这是她自己的写照,该是琼楼玉宇的仙品,可是刮「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也有满腔哀怨。是否是怀才不遇,世无伯乐呢?她并未斥责外人的不赏识,而是说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不求闻达,反求诸己,雅量、自责的勾画。曹雪芹拿出这首诗时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手法,先是贾宝玉为首二句「喝起采来,说『从何处想来』!」又写众人看到再下二句「也都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冉看下四句,「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是被思想僵化而又全无诗才的事纫压为第二,并且武断地取消了别人的争辩权,「再有多说者必罚」。对于以请为第一生命的黛玉来说,对它的作品如此不公,她完全应该奋起力争,可是她自始至终只是「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可见她绝非不能容物,受不起委屈。这方面还有一首在读了别人「污蔑」它的文字后,「又气又笑」写出来的诗:「无端弄笔是何人?抄袭南华庄于人,不悔自家无见识,刮将丑语试他人。」这首诗在黛玉诗词中可说是「粗劣」的,纯似打油。但这里面不也表现出黛玉对胡扯八道的「人身攻击」能进行诚恳、直率而风趣的批评吗?贾宝玉对他们的「污蔑」是这样的:焚花散庸,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淑情意,而闺阁之美恋相类矣……钗、玉、花荐……者迷惑陷缠天下者也。这里贾宝玉很明显要使「美恶相类」,和稀泥了。并且还说要「灰黛玉之灵窍」,特别是将黛玉也打入花、霹、薛的行列,「迷惑陷缠天下者」,这不是对黛玉的极大污蔑么?照理一贯爱使「小性儿」的黛玉会暴跳如雷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可是她看了只觉得「又气又笑」,只是指出贾是「无见识」如果认识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的批评是诚恳、直率而不伤感情的,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也许有人说那些由于是来自贾宝玉,是她的「亲爱者」,她才笔下留情的,如果是别人为的,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封别人的态度吧。「性爱的本性乃是排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待「情敌」会使出自己的「绝招」,林黛玉也曾担心史湘云会因金麒麟而和贾宝玉成好事,为此搞过「盯梢」和「窃听」。这说明黛玉也有可以理解的「排他」言行。那么,她对自己最大的情敌—薛宝钗的态度怎样呢?黛玉明知既有「金玉姻缘」之说,又深知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也曾奚落过宝钗,当宝钗向她表稍规劝(不要看闲书)、关怀(送燕窝),她并未感激涕零,也未有片纸只字答谢,而当薛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封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向薛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可见黛玉并不为强烈的「教育」和丰富的物质所动,而却为别人,那怕是情敌的痛苦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极富同情心,善良的真情流露。这首诗虽可能是高颚的续笔,但它只是表现了林对薛的痛苦的同情,而不是和薛的所有思想「合流」,绝非分裂了林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和盘托出黛玉的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极富同情心的佳篇。谁能在爱情的镜子前面将自己的灵魂遮掩?黛玉诗词中光芒四射的是那些表达坚贞执看的爱情篇章。最典型的是一唱三双的题帕诗:眼空蓄泪泪空垂,暗酒闲抛琅为谁?尺帕鲛鮹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常拭拂,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痕渍也无?这组诗,首述垂泪的原困——为君。次述垂泪的时间之长——镇日,三述垂泪之多——渍满了窗前的手竿竹。将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一点也不像妙词通戏语时佯装要「告诉舅母」了。这三首诗似乎还不如「得成比目何辟死,愿作贺鸯不羡仙」似的明朗,黛玉、宝钗等都探望过了,宝玉因时间苍促,又?于傍人,未能和黛玉「交心」,轨先支走「西洋花点于哈巴」袭人,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绢给黛玉,暗示我决不会屈服,我俩将一如既往,照旧相爱。「林黛玉体会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达又觉可俱。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帕上写。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小有灵犀的一次喷发(唯一的在诗里的一次喷发),明确表稍和宝玉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这以心相许可贵的意义在于,此时并不是宝玉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的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受睡挞力「失足」受刑之时—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著的爱情,这当然更是对宝玉叛逆行为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支持,这就更为光彩逼人。其耀眼的光芒就不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之类单纯的男女之爱所可相比的。当然这种爱情诗,爱情表达是林黛玉式的。既有崔莺莺约叉追求又畏俱的内容,却又无崔的「仰酬厚德难从礼」的直率,而是含蓄的凝聚著自己生命之泉的表达。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和不断的艺术追求赞美不迭。别人在苦思冥想,她「一挥而就」,从落花揭示哲理,以玩具寄寓理想,「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字字句句闪烁著不同凡晌的「询淡疑仙,思幽近鬼」的异彩。贾宝玉固然甘拜下风,爱她的遗赠(「绿蜡」),谢它的捉刀,当她的「拉拉队」,真是压倒须眉!是不是她只是靠她的聪明脑袋,特殊的气质呢?(红楼梦)里略有交待。从到姥姥到它的书房中参观,惊叹不像小姐的闺房而像公子的书房—全是书,可见她在学习上是很花过一番功夫的。再如她主动的教香菱学诗,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它的薰陶下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这位「诗翁」之师的话教修养就可见端倪。再以对「重帘不倦留香久」和「大漠孤烟直」等的评说,以及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不拘也不要紧的警辟诗论,可知她是学古不泥、博采众长的,这正表现了她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这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以不同的角度歌喝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陶潜早写了妙领白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更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等名句。这种赏菊会,完全应该「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可见这一摹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拟题举行赛诗会,直堪称斗胆。可是,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这三首诗(咏菊)、(间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的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例如(问菊):欲讯秋情众莫如,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应归萤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活片时。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的「问菊」,更字字说的自己。「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升华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迫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这三首诗没有冷避的典故,没有浓艳的词句,自然舒卷,圆润美妙。既无「人比黄花瘦」14的悲叹,更不似曹雪芹友人敦氏的「瓦罐移来云水香,小庭一夜绽新黄」的仅俗。(咏菊)更是个性鲜明,秀句驾人。(菊梦)则别有一种蒙隆美(不是蒙陇诗),与诗相得益彰。这三首诗,完全可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的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莫名其妙地压过她名次的事约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同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篇魁了。所以,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并未因此躇踌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伤手纤巧」,并细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以及她对创作的深知其中甘苦和刻意求工。从林黛玉诗词看来,她是有理想的,并为理想的实现市热烈追求。她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冷月葬许魂」。这些在她的诗词,诸如(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篇章中明白如画地写出来了: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秋窗风雨夕)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隆空刀痕。(桃花行)这些已将封建势力对地无穷无尽,除死力休的折磨,以及她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5.的必然悲惨的前途历历画出。而(唐多令.柳絮)更毫无掩饰,毫无幻想: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知人命薄,空缝卷,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刀嫁与东风春不管,竟你去,忍淹留!柳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自以谢道蕴说出「末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红楼梦)给黛玉和「终审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而在这次诗会上,宝钗以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借咏柳絮,作了示威,要借「好风」「上青云」了,得意忘形,溢于言表。而黛玉呢,借柳絮的飘泊无主,伤悼自己的「红颜薄命,缠绵悲戚」与宝钗适成对照。宣示著近在眉睫的不可挽救的失败。这首词形像地说明了林黛玉并未沈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她已透过「温情脉脉的面沙」16.看清了风刀霜剑的环境,正象一个医生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其内心倍于常人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林黛玉的诗词如果按写出时间排列,是这样的:大观园题咏、书贾宝玉继之后、更香谜、葬化词、题帕诗、咏白海棠、咏菊花、螃蟹咏、代别离、芦雪庭联句、走马打谜、五美吟、桃花行、咏柳絮、中秋夜大观园联句、琴曲。从这些顺序所流露内容来看,穆斯虽给了林黛玉两支彩笔,一支描绘希望,一支描绘失望,这二文笔有时各自挥毫,有时双管齐下;但是,希望这支笔的彩墨太少了。因而其诗词常常总是失望大于希望。林黛玉开始虽是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但还敢舞文弄墨嘲笑外祖母的心肝,还能毛遂自荐似的给宝玉扔纸团子,富有少女的天真、谐趣,这些都是她心上希望之光的折射。可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误会拉开了愁苦的闸门,如泣如诉。如葬化词诉说了她心头的委屈与失望,然而这失望之中还明白宣告质白洁来还洁去——志不可夺的希望。到题帕时,希望明朗化了,失望也加重了,并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虽枕上袖边常拂红泪,琅有终身可托之君,不过这时已像一个饱经优患的人,消失了天真兴活泼,增加了矜持相哀戚。咏柳絮时,则失望远远压倒了希望,已听到黛玉「他生末上此生休」的心谱了。这不断变化的诗词,此是她性格不断变化的展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朱淑贞诗),「势狰狞」的环境不断地「严相逼」,正是它的性情变化,失望取代希望的社会因素。通过林黛玉诗词的匆匆巡礼,可以看到林黛玉诗词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姑娘「大家都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是温柔,从林黛玉的诗中看来,她既有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温柔、缠绵,又有一般女于所难具有的品质。她的「自画像」最浓重的笔墨是才华杰出、品格高尚,而又常常「泪与秋河相似」的「眼泪仙子」。这位眼泪仙子在旧社会曾掀起过「林黛玉热」,引起多少人如痴如狂的赞美、咏叹、向往,「开谈不说(红楼梦),毕竟此公太糊涂」17.,但是,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林黛玉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能不能从她的形像中得到新的敢示呢?还是就请来论事吧!不可否认林黛玉的诗词里的林黛玉是整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像的缩影,诗词里的林黛玉也是愁苦的、病态的,呈现在心头的理想他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抹彩红,甚至还似乎是隐在雾中的朦胧,她的内心「中有双丝网,上有千千结」,充满了矛盾。从不知「乐观」二字,实在缺乏韧性的战厨精神,像彩虹虽然绚丽,但易于消失,像水晶虽然明彻,但易于破碎,像鲜花虽然明媚,但易于凋零。她的生命如此短促确与她的不够豁达的心胸有关。但是,我们且不说它的「阴暗面」是旧社会的浓重投影,就诗词里表现的形像而言,她的灵魂是光明磊落的,在她复杂、矛盾的性格中光明是主导的。她悲观,但不管怎样痛苦决不放弃理想!她高傲,但不管怎样才富学丰总不断努力并且长于自责!她妒忌,但一遇到别人的伤心事,妒忌就化成同情—她敏感的疑,但一遇到「巧宗儿」,宁可啃书本,决不求助「关系学」……这些都不值,我们深长思之吗?至于林黛玉诗词里的词语,常见的是「泪」、「怨」、「塞姻」、「衰草」、「落花」,这些伤感色彩的词,正是表现她特有形象、感情不可缺少的「零件」。用这些「零件」组成的「小夜曲」和「薤露」之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显示了那一时代大厦将领的腐朽。正是以自己的毁灭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就林黛玉的诗词来说,是尽善尽美、不可或缺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安格尔说过:「新的思想是在那些被认为过时的人物身上产生的」18。林黛玉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但是,她的诗词中体现的光明磊落的灵魂。以自己的血泪现身说法控诉封建社会的不平,所有这一切,对於今天要求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来说,难到没有新的启迪吗?注释:1.白居易(琵琶行)。又,本文未详注出处的皆引自(红楼梦)。2.自珍(己士梁诗)。3.晋.石崇传。4.杜牧诗。5.唐奇.扎髻客传。6.乐府诗选.李波小妹歌。7.辛弃疾词。8.恩格斯语。9.卢照翎(长安古意)。10.丹(艺术)。11.清词选集评.纳美性德词评。12.唐.元积诗。13.黄鹤楼上的对联。14.李清照(醉花)。15.陶潜(挽歌)。16.(共产党宣言)语。17.一粟:(红楼梦卷)。18.安格尔纯艺术。

红楼梦研究论文1000字左右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色来。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配合,使文章的气势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贾府的面貌与生活习惯也都一一写来,作者的笔锋似乎已从写人物出场转向对贾府其他方面的描绘去了。然而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有两点用意,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就能有力地加强二人的形象,在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鼻、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使其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划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有的是多人出来,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有实写,有虚写,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第二,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就深深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非常出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彩镑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调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这王熙凤,不出则已,一出则“喧宾夺主”,看她,携了黛玉的手,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这王熙风不仅会说,还很会做。她感情极丰富,而目变化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该打。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出来了。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作者在描写林黛玉时,笔触深入到这位少女的心灵深处,多次直接、间接地描写黛玉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刻划了黛玉的精神世界。 作者概述她初到贾府时的心理,说她抱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主意。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她处处仔细地观察,事事认真地思考,时时谨慎地行动。作者极写了她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及反映这种心理的细微表情。 黛玉初到贾府,她人地生疏,需要正确地分析,敏捷地判断,并且迅速地反映到行动上来。这一点在人物描写上,势必表现为精炼扼要的心理描写和人物言行的紧密结合。黛玉几次选择座位的情景,就表现了这一特点。黛玉选择座位时,总要先“度其位次”,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位置就坐。文中四处用“一一”修饰黛玉的行动。从这许多的“一一”中,我们看到了黛玉那唯恐性子有不当之处,“被人耻笑了去”的要强性子。 林黛玉虽是出身贵族家庭,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宁、荣二府的赫赫声势,这钟鸣鼎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封建礼教,使林黛玉一踏进贾府大门,就感到一种具大的压力,她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就是这种压力的反映。作者要与黛玉这个处在特殊地位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少女,突出地描写她的心理,是再好不过的表现方法了。 第三,写人物出场与介绍两府环境交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在写黛玉与众人会面时,作者还穿插写了不少黛玉所见贾府房舍的结构,豪华的陈设,贵族家庭的礼规家法以及生活习惯等等。安排这样的穿插,即使人物的出场能够有波澜起伏,文章可以做得变化多姿,同时这些穿插内容的本身又是不可少的,因为通过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后面有对大观园的系统介绍,而两府的环境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则主要是从这里的穿插来反映的,因此这些穿插又不是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而是有其独立的重要意义。同时这里所写的一切,又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因此对贾府环境的描绘,实际也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表现了刚刚进入这个环境的人物林黛玉。从这里也可看到,《红楼梦》的文字不但没有一处闲笔,而且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写法都不是随意写出来的,其中的关联和脉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百年红楼梦”论文,都是一些专家写的~~~

<我眼中的宝黛钗>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一 贾宝玉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二 林黛玉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薛宝钗说完了宝黛,那自然要说说宝钗了。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饮食的研究论文1000字

红楼梦与饮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红楼梦与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巨著《红楼梦》有大量精妙绝伦的对“吃”的描述。从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有名目的设宴庆贺近70次,约占总回数的85 %。其中重点描写宴席的场面,仅从目录上显示的就有:“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等。

《红楼梦》毕竟是文学作品,对饮食的描写大都是为塑造人物或推动情节服务的,只有对“茄鲞”的精致描写除外。《红楼梦》对“茄鲞”的整个制作过程——从用料、做法到保存,通过书中主要人物王熙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且仅仅是为了写菜而写菜,这令很多人费解。

第四十一回贾母在荣国府宴请刘姥姥,面对满桌的佳肴,贾母偏偏叫王熙凤将“茄鲞”喂些给刘姥姥吃。刘姥姥尝后,坚决不敢相信自己所食的是茄子,后来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回答后,刘姥姥又吃了一口,并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抄的鸡爪一拌就是。”凤姐陈述的这道小菜的做法,使得村庄老妇刘姥姥着实吓了一大跳,说:“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

“鲞”是江浙一代的方言。在浙江的舟山群岛,渔民们将晒后的干鱼叫作“鱼鲞”。宁波一带有菜肴叫“瓜鲞”。瓜与茄都是块状蔬菜,“茄鲞”可能由瓜鲞演变后传到浙江附近的金陵,故而曹雪芹将这道菜写入《红楼梦》中。“茄鲞”究竟是不是一道真实存在的菜,未有定论。但“红楼宴”中将此菜列入菜谱中,也有人真的根据王熙凤所教给的,如法炮制,做出了“茄鲞”,但完全不是滋味。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的饮食,不在于‘仿膳’式的照猫画虎——画也难成;只在于体会它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茄鲞”的食材是最为普通的食物,通过精致的搭配和调和,也通过器具的储存和巧妙的加工,而成为贾府拿得出手的“最高食谱”,也隐藏了中国最高食谱的奥妙。

中国饮食文化的奥妙之一:

最高食谱中所有的食材都不是珍馐奇品,既非龙肝凤髓,也非熊掌猩唇,而只是最为普通、极为寻常的东西。这些极其平常的食材,因为佐料和做法上用尽心思和智慧、使尽手段和技巧,从而成为上品甚至极品佳肴。中国饮食的最高境界是将最普通的食材做成最不普通的极品美食。食谱“茄鲞”虽为极品美食,但所有的食材却是极为普遍的,甚至冠名的“茄子”是最“贱”的食品。茄子的“贱”在于穷人也能吃得到、吃得起。但“茄子”又是最富变化的,穷人将茄子加盐后水煮可以吃,只能满足果腹之需,这样做的茄子谈不上好吃,甚至是难以吞咽的;富人做茄子的时候,加点油和佐料,美味程度也就提高了许多,但终极还不是极品;茄子作为大富大贵人家(贾府)的极品菜肴,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考究而别致的加工,因而成为一种极品。

这一奥妙也是中国人独特平等观的体现。中国的古代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人因为出身家庭、先天条件和成长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注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中国伦理设计了这么多的“不平等”,但是也设计了一条终极的平等之路,就是人格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就是人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机会成为道德的善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有这种“人格平等”思想的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整个贾府的荣华富贵都是建立在一位仆人的`忠心救主之上。宁国府里的焦大“从小儿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可以说,因为焦大一个人的努力,救活了太爷,才有了后来整个贾府的富贵荣华。曹雪芹对此的设计,也是其人格平等思想的体现。

从“茄鲞”谈《红楼梦》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奥妙之二:

每个普通的食材都参与了极品美食的制作,获得了作为实体存在的地位。在“茄鲞”的制作过程中,每个最为低贱、最为普通的食材都参与了制作过程,“茄子、“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下’、“各色干果”等等。在“茄鳌”中,每个食材都是平等的,而且只要通过精心制作,每个低贱而普通的菜都可以成为一道精致极品的菜肴,虽然此时每个个体都淹没了自己,而只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通过实践达到完美的主动权和责任感都是平等的。因而,刘姥姥品尝“茄鲞”的时候,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茄子。”刘姥姥作为智慧的村妇,虽然对此极品菜肴的评点粗俗、浅陋,但是曹雪芹正是要借刘姥姥这一普通的农村的老妇之嘴,说出中国菜品妇孺皆知的典型特质。所谓菜肴极品,就是不同的食材,同时共存而相互调剂而达到整体的和谐,美味的整体就由许多单个的食材组成“茄鲞”中荤素搭配,菌菇类、豆制品、干果共同参与,鸡汤、香油、糟油一齐“出场”,最后,“茄子不像茄子”,每个单一物都烙上了实体的印记,浸润了实体的味道,这就是中国餐饮的“和”文化,也才是极品菜肴应具备的特征。

当然《红楼梦》饮食文化中的“和”不仅指各种食材在味觉上搭配,也指菜与菜之间的色彩的调配。如宝玉生日当天,柳家的在百忙之中做了一顿午饭。春燕走来揭开那饭盒子看时,只见“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瓢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的绿畦香稻粳米饭”。粉色的虾丸汤、红色的胭脂鹅脯、白色的清蒸鸭、黄色的奶油酥、碧色的梗米饭,恰是一幅着色别致油画。

“和”是中国人伦理思维,是先贤们对政治秩序和理想人生的最高追求。中国人和谐思想理论建构严密,且关照日常生活,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中。中国饮食不但具备了完美的物质形态,而且构建出很高境界的精神形态,这个精神形态可以用一个‘和’字来概括”。一定程度上,是食物给予了思想家灵感,古代思想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和”的哲学。中国饮食的“和”,与西方饮食中的“分”相对应。中国菜,讲究五味调和,讲究火候和工夫,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慢文化的主要特征。而西方的三明治,其做法就是简单叠加,通过“夹”,面包和鸡块、火腿“组成”一个汉堡包,但原初的食材的味道并未发生任何改变:面包还是面包,鸡块还是鸡块,火腿仍然是火腿,三明治是典型的原子式的组合。

中国饮食文化奥妙之三:

不仅重视菜肴的内容,也注重其形式,将最为世俗的饮食与高雅审美相融。“茄鲞”中特别重视对形的要求:茄子要求都切成碎钉子,这些碎钉子不能是松散的状态,要求“用鸡油炸了”,形状上也讲究搭配,块配块,片配片、丁配丁、丝配丝,因而,即“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以搭配油炸后的茄钉子。这种“形”不仅是形状,还包括各种食材的形态,如所有的“钉子”要用“香油一收’,‘糟油一拌”,要吃时拿出来,还有用“鸡爪一拌”。“茄鳌”中对“器”只提及了封严“茄鳌”用的瓷罐子,这是制作“茄鳌”的必不可少的器物。虽然,对盛“茄鲞”的器皿未提及,但是对于贾母看中的,做工如此烦琐、如此精致的食物,所配器皿只能留给读者想象了。倒是第三十五回中,贾宝玉被父亲毒打了一顿,贾母和王夫人都非常心疼,问想吃什么,宝玉提出要吃莲叶羹。莲叶羹也是贵妃贾元春归省时吃过的一道汤菜。莲叶羹的准备工作相当烦琐,要用银器将和成团的米粉的“汤模子”制成各种形彩屯“汤模子”装在小匣子里面,共有四副,“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花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连一贯有见识的薛姨妈都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于情节本身看,那倒是实实在在的吃,曹雪芹在此处,写出了对烹调器具的无尽讲究。

“道”“器” 之争,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争论。不仅儒释道各有论述,且儒家内部也意见不一。《易传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唐人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提出“道先器后”: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朱熹将“道器”关系转变为“理物”关系,提出“即形器之本体而离乎形器,则谓之道;形器而言,则谓之器”。夫之从人文主义的视野提出了“治器显道”。“道”、“器”、“形”之争,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得不参与其中。人们对美食的评判,既有着共同的味觉判断,也有着强烈的个体差异,因而,绝妙的饮食是先于有形之物的“道”的领域。器,最初指皿,“皿,饭食之用器也”。饮食用具的法器化,是文明一个重要特征,以隐见著,以器明道的传统观念的形成都与此有着直接联系。而中国的烹饪十分讲究形的展示,孔子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所说的“脍”。《红楼梦》饮食文化中很好地阐述了“道”“器”“形”相依相存的关系,为“道器”之争提供了最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红楼梦的饮食文化在我国古典文学小说中,《红楼梦》曹雪芹描述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中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设宴地方而言,则有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等,令人闻而生津”。据研究者不完全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中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所有这些食品(包括与食品有关的洗浴用品)可分为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洗浴用品九个类别。其中主食原料十一;食品十种;点心十七种;菜肴原料三十一种;食品三十八种;调味品八种;饮料二十三种;果品三十种;补品补食十一种;外国食品七种;洗浴用品四种。”这186种食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随文而出,有的精心安排,明 目繁多,精美绝伦。 《红楼梦》中关于饮馔的文字,将清代一个大家族的饮食生活描写得十分生动具体。 贾府饮馔的丰盛,由茄鲞即可略见一斑。此吃法看上去有些夸张,但是从烹调法来看,却是有所本的,并非子虚乌有虚构杜撰。它暴露出封建官僚家庭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我们不妨再从粥饭、点心、菜肴、汤羹、饮料等几方面,将红楼饮馔粗略品味一番。《红楼梦》中提到的粥饭有碧粳粥、枣熬粳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腊八粥、鸭子肉粥、江米粥、绿畦香稻粳米饭、白粳米饭。碧粳粥,大概是用尚未成熟的新鲜米熬成,泛青绿之色。红稻是稻中佳品,熬粥自然香美。燕窝煮粥,有化痰止咳养肺之功,故此为患有肺病的林妹妹黛玉饭桌上的常食。 贾府中所用的点心有糖蒸酥酪、奶油松酿卷酥、莲叶羹、枣泥山药糕、桂花糖新蒸栗粉糕、藕粉桂糖糕、如意糕、菱粉糕、菊花壳儿、桂花绿豆面子、鸡油卷儿、松酿鹅油卷、螃蟹小饺、豆腐皮包子等。糖蒸酥酪是加糖的牛奶,有人考证为酸奶,是一种难得的风味食品,本是贾妃赐给宝玉的,奶母李嬷嬷馋嘴,悄悄地吃了一碗。贾府的菜肴主要有糟鹅掌、腌胭脂鹅脯、野鸡爪子、酒酿蒸鸭子、鸡髓笋、火腿炖肘子、火腿鲜笋汤、炸鹌鹑、糟鹌鹑、鹌鹑崽子汤、牛乳蒸羊羔、叉烧鹿脯、椒油莼齑酱、酸笋鸡皮汤、虾丸鸡皮汤、野鸡崽子汤等。菜肴中禽类占有较大的比重,这是一大特色。此外,还提到螃蟹、燕窝、鸽子蛋等名贵菜肴。红楼梦》中汤羹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小说第八回、二十回、三十回、三十五回、五十二回、五十三回、五十四回、五十八回、六十二回、八十三回、八十七回分别提到了酸笋鸡皮汤、米汤、酸梅汤、荷叶汤、建莲红枣汤、合欢汤、鸭子肉汤、火腿鲜笋汤、酸汤、虾丸鸡皮汤、燕窝汤、醒酒汤儿、火肉白菜汤等十三种汤名。例如:《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在梦中初试云雨情后,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丫环忙端上桂圆汤来,他呷了两口,才慢慢清醒过来„„ 和好面后用银模子打出花样,形状有梅花、莲蓬、菱角等三四十样。做成后,借荷叶的清香,用好汤煮成。虽非难得的珍味,却也算别致,难怪薛姨妈对凤姐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红楼梦》中还提到仙醪、惠泉酒、金谷酒、合欢花浸的酒、屠苏酒、西洋酒和绍兴酒等七种名酒和玫瑰清露、木樨清露、酸梅汤等。惠泉酒系指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泉水所酿的酒,绍兴酒是浙江所产黄酒,扬名至今。曹雪芹本人虽是个饮酒的行家,他的朋友将他与阮籍相提并论,但他在《红楼梦》中却没有为酒费及更多的笔墨。玫瑰和木樨清露为花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宝玉挨打后曾享用过,盛在玻璃瓶中,“一碗水里只用挑一茶匙儿,就香的不得了”。木樨即桂花。 《红楼梦》记载了清代饮食习俗,总结了前代烹调经验。二百年来,《红楼梦》中佳肴名饪深享盛誉,在我国各兄弟民族大交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为系统地建立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世界文学名著的深刻内涵,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状况,为继承发展我国烹饪优良传统,提高烹调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来自网络,供参考。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尽管《红楼梦》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诗化的艺术情境乃至复杂的思想意义,在文化和审美价值上确实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高出一层,但它仍然是小说,是一般文人可以随意谈论的对象。胡适开创的新红学要求对与小说有关的一切进行历史考证,而像曹家故实、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脂批等等都是相当专门的的课题,不是任何学人都可以轻易问津的。新红学提升了红学的地位和水准,却也使红学越来越精英化了。无论如何,红学只是一门专业学术,谈红容易,研究红学却不容易。但49年后,《红楼梦》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一度还出现了不少业余红学家、“工农兵红学家”。 红学与20世纪之间的“与”不是一般的连接词,因为红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红楼梦》的研究、评论,而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气氛中建构之“学”。不但19世纪红没有红学,21世纪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也不会是20世纪式的“红学”。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20世纪的开始。80年来,有关“五四”的解释,使它本来的多声复义及幽微隐蔽愈益清楚地呈现出来。但无论如何,“科学”与“民主”作为“五四”的公开旗帜和实际主题,迄今仍得到充分肯定。当然,两大主题的命运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科学高歌猛进而民主仍有待努力,民主的曲折无疑是因为政治斗争被置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上

  • 索引序列
  • 红楼梦研究性诗词论文1000字
  • 红楼梦1000字研究性小论文
  •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研究论文
  • 红楼梦研究论文1000字左右
  • 红楼梦饮食的研究论文1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