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图学学报小木虫影响因子

图学学报小木虫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图学学报小木虫影响因子

1.电化学

《电化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电化学学术性刊物,综合因子为:0.423,被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收录。电化学及时反映我国电化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促进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设有综述、研...

2.分析测试学报

因子为:1.089,被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收录。分析测试学报主要报道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波谱学、电子显微学及电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测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合评述、自然科学史等栏目,在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学、电波传波与空间物理学、电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遗传学、有机化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病毒学、环境科学等方面有其特点。

4.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光/电化学及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电转换及储存材料、电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以及化学和物理发光等领域;光生物,光医学及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中的有关问题的新理论、新概念、新...

问题一:为什么知网上有的期刊查不到影响因子 5分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伐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简单来说,只有被《期刊引证报道》(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收录的期刊,才会有影响因子。JCR收录了全球绝大多数领域的优秀期刊。 问题二:中国知网上的期刊,为什么有的有刊名但下面没列出影响因子?是不是就不算是期刊? 中文的非SCI期刊不要看那些影响因子的,都是国内一帮人在意淫! 真正谈影响因子的是国际主流期刊SCI,畅且要看他引!! 问题三:为什么有的期刊没有影响因子 中文的非SCI期刊不要看那些影响因子的,都是国内一帮人在意淫! 真正谈影响因子的是国际主流期刊SCI,而且要看他引!! 问题四: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还值得相信吗 没有影响因子不代表是假刊的。判定一本期刊的真假,主要是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收录。 没有影响因子,可能是因为它是一本新期刊,或者没有被知网,万方收录,影响力不高的期刊。 问题五:为什么有的期刊没有影响因子 5分 很正常啦,现在都差不我是这样的啦。 问题六:只有sci有影响因子么,ei没有影响因子么,又没有什么期刊是sci ei都收录的比如Academic Radiology? SCI(《科学引文索引》和EI(《工程索引》)是两个不同的检索系统。 SCI收录全世界综合性的(包括工程类的)核心期刊文献,其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且每年统计、计算并公布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而EI收录全世界工程及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所以两者收录的期刊文献有交叉。 问题七:中文期刊有影响因子吗 楼下提到的CNKI即可。操作方法见jingyan.baidu/article/ad310e80b07f811849f49ec5。有图有真相。 问题八: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就是SCI收录的吗? 可是不知道去哪找不被SCI收录的期刊dongdonggu(站内联系TA)你的理解是对的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就被SCI收录,只有被SCI收录的期刊才有影响因子。你的理解是对的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就被SCI收录,只有被SCI收录的期刊才有影响因子。可是国内很多杂志,不被sci和ei收录的,都有影响因子啊。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吧? 这里的影响因子 特指 ISI 出具的影响因子。weiswallow(站内联系TA)有些EI同样有影响因子啊!zhzimi_2007(站内联系TA)有影响因子的不一定是sci,sci可以去查一下,网上都有!hcc5(站内联系TA)怎么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haisenburg(站内联系TA)不对了 我在ki上看到 无机材料学报的 影响因子达到一点几 , 后来查了一下 其SCI 的影响因子最好只有0.3几。tfyihit(站内联系TA)SCI期刊,可以在小木虫下载,也可以google搜一下fangxingbaixue(站内联系TA)你的理解可以说基本上对~~~袁海滨(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xianxianqi at 2009-9-18 14:52:可是国内很多杂志,不被sci和ei收录的,都有影响因子啊。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吧? 呵呵 啥玩意。你去查下,有专门注明的文献,哪些是SCI,EI收录的 甚至SCI,EI同时检索收录的期刊。国内不检索的期刊,你所说的影响因子,那是国内自己人统计的因子,跟SCI因子完全不是一回事。weilin2378(站内联系TA)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不一定不是SCI,比如近三年新出的sci期刊还没有影响因子cherrydew(站内联系TA)baidu一下n多啊SCI收录的期刊midibb(站内联系TA)下载个08年的SCI影响因子啊,我记得木虫上有啊 问题九:一个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却不在SCI里面是怎么回事 期刊都是有影响因子的,就是高低的问题;但有影响因子不代表他是SCI收录啊。例如,国内的汉语期刊都有影响因子啊,但是又有几个被SCI收录啊,希望帮到你! 问题十:2014年的新发行的期刊 2015年会有影响因子吗 一种期刊的SCI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统计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也就是说影响因子的计算前后跨度3年,到第4年才能被统计出来。如,某期刊2015年统计的影响因子,应该是在2014年的被引用量与2012和2013年的发文量之比值,所以,2014年新出版发行的期刊,到2015年绝对没有SCI影响因子数据。

期刊影响因子查询小木虫

小木虫没有直接的 问了的回答也不是最新的 最好是去专门的网站吧 如 查SCI影响因子直接到JCR数据库去查

看你要查核心期刊的还是非核心期刊的,核心期刊的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核心期刊引证报告》2009版里有。非核心的查《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学报影响因子

建筑结构学报影响因子1.55。期刊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建筑结构学报》影响因子为1.55,综合影响因子为1.110。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6年9月,是由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据2021年4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共出版文献4758篇、总被下载886379次、总被引11394次,(2020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261,(2020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21。据2021年4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文献量共4120篇、基金论文量为1304篇、被引量为8811次、下载量85850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0.35。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份学报。

2022光子学报影响因子

单玉桥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研究基础课题及攻关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科委下达的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水蒸气腐蚀及其表面防护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和EI收录10篇。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省教委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教授课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 连法增男,194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从事无磁瓷封定膨胀合金、永磁合金、新型铁基晶态、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饱和磁感铁氮化合物、非晶软磁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获国家授权专利两项。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编委。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工程材料学》、《磁性能与应用设计》、《磁性物理学》等课程。主编出版《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性能》。 刘常升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激光应用技术。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等专译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委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薄膜与涂层国际会议组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课程《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 刘春明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材料断裂的物理学与化学。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新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纯金属材料制备、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设计及控制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SCI、EI或ISTP收录。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低合金钢专业委员会委员,金相与显微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东北大学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编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教授课程《钢铁材料学》、《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原理与控制技术》。 秦高梧197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纳米学会会员。1988~199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材料系材料学专业,1998年末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初以英国皇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从事三维原子探针的应用研究,1999~2006年就职于(国立)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研究员。2006年3月被东北大学聘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包括(1)低维材料(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和二维薄膜)的热力学、低维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低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异性能及其相关器件设计;(2)新型大块材料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计算以及基于此的新型合金设计。近年来,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入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大于4.0的6篇),SCI源刊他人引用、评价百余次。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新型超高密度磁记录媒体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2)Mg基合金相图、热力学计算与网络专家系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3)Mg-Al-Zn(Mn)系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中-美-加三国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2007-2012。教授《磁性材料》和《微观组织热力学》。茹红强男,1962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兼)。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陶瓷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省部级鉴定四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军工项目一项。首次成功合成高性能的Sialon/SiC复相材料,使这种优质材料低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开发研制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和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材料,其材料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发表论文70多篇。兼任东北大学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教授课程《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学》、《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粉体制备技术》。 沙玉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主要从事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被收录35篇次。2000年被授予东北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先进磁性材料原理与应用》。 孙旭东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英国Surrey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透明陶瓷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光子晶体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孔材料,粉末冶金技术。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在Chem. Mater、Acta Mater.、J. Phys. Chem. C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30多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先后获得“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或奖励。教授课程《工程概论》、《先进陶瓷材料》。王 磊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组织控制与强韧化,材料保证,高温材料与智能材料。主持或参加了36项国家重点、攻关科研及国际合作研究科研工作。目前正在承担的有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有6项为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8篇次。出版和合著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部级奖励。主编及参编教材各1部。教授课程《材料强韧学》、《材料系统工程导论》、《高温材料学》、《材料的强度与组织控制理论》、《材料断裂力学基础》、《材料保证学特论》、《材料学》。 王沿东男,196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中子散射技术,功能与结构纳米材料。先后开展金属织构、金属间化合物、应力测量与分析、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篇次,收录率100%。获1996年第十一届国际材料织构会议青年科学家论文奖(唯一的理论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与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各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晶体学会会员。教授课程《织构材料三维取向分析》。 赵 刚男,195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铝合金。主要从事高性能变形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组织与性能控制的研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关于高强高韧铝合金研究的科技攻关项目,目前负责国家“973”计划专题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轻合金加工技术》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冶金教育学会材料学科教学研究会理事。教授课程《材料工程导论》、《材料制备与加工》、《有色金属材料学》。 赵 骧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磁场、电场)热处理,材料的织构与性能。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强磁场下凝固与热处理制备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场作用下金属板材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和强磁场下铁碳合金固态相变线的演变机理和铁碳相图(固态)的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11篇;参编教材一本,合著专著1部。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授课程《织构材料的性能预报和晶界设计》、《现代材料测试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宗亚平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计算机模拟与显微组织设计。研究颗粒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设计最佳显微组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制备;相场法材料显微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显微组织最佳控制;构件温度场、热应力、热处理工艺模拟技术。出版教材2部,电子课件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9篇,被引用52次,EI收录13篇。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所研究的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冶金部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获国家教学成果、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工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学报编委。目前讲授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组织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左 良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设计、表征与模拟,高性能金属织构材料。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10余篇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博士、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十五”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东北大学学报》主编、《材料与冶金学报》主编、法国Metz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市科协副主席。教授课程《材料界面工程概论》、《织构材料性能预报与晶界设计》。 蒋 敏女,196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合金微观组织模拟与控制及新材料设计。长期从事合金相变与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合金的稳态化与相平衡,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合金的相转变过程,针对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如铜基、钴基和镁基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组织控制,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八五”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与日本东北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写《材料科学基础》(李见主编)中“合金相图及应用”部分,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相图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和《新型材料导论》。李德新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磁性材料的探索及其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在磁性半金属/半导体材料,磁热效应材料,自旋阻挫材料,强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以及稀土化合物新型超电导材料的研制和物性解明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99篇发表在SCI所收录的国际杂志上,被引用480余次。目前主持及参与的研究课题有:(1)三元稀土化合物新型磁性材料的创制及其新物理效应的探索;(2)极端条件(高压力,强磁场)下磁性材料的织构/量子序演变及其对磁性能的影响;(3)f电子系金属间化合物自旋阻挫效应的研究;(4)室温区磁制冷材料的研发及其磁熵变机理的研究。李继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物质材料研究机构(日本、国立),先后任研究员、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陶瓷材料,包括(1)胶体物理化学、单分散胶体粒子的软化学合成、自组装;(2)陶瓷纳米粉体的烧结现象及烧结机理、光学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新工艺;(3)具有“光”功能性的纳米陶瓷材料(荧光、光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J.Phys. Chem. B、Aata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论文SIC他人引用610余次。2000年起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5篇,平均影响因子2.51。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员,日本陶瓷学会会员。

联系导师还是很有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去联系导师,在初试的之前是没有必要联系导师的,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导师不可能在初试之前去随便的对一个不认识的外校考生去透漏考研初试的考点和重点,所以初试之前没有必要去联系专业研究生导师。

确定见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是在复试之后,目的是:让自己的未来导师了解自己多一点,同时自己了解导师也多一点。通过联系专业导师,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从而增加考生复试成功的机会。见到导师后可以谈谈自己的学术兴趣,尽量选择担任专业社会职务或者学校领导的老师(系主任、院长等),若是为了学术发展,当然是看导师的学术水平,这些导师一般年龄很大了!专业联系导师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导师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生物学上,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3-4已经很不错了,国内的核心期刊都很少被SCI收录,即使收录了也很少达到这个因子。至于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怎么算,价值有多大,这个很少关注。

不同领域差别比较大,不能一概而论。3-4比较好了,至少是主流期刊吧。生物方向不太了解。

光子学报影响因子2021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1674-0475]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0.413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0.368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0.475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 - 第2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类 - 第21位主题分类:O6,O7:化学,晶体学: O6,O7:化学,晶体学该刊物不属于EI检索,谢谢。

  • 索引序列
  • 图学学报小木虫影响因子
  • 期刊影响因子查询小木虫
  • 学报影响因子
  • 2022光子学报影响因子
  • 光子学报影响因子202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