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清末东北鼠疫的研究论文

清末东北鼠疫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清末东北鼠疫的研究论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10年前的春节前后,一场鼠疫席卷了几乎半个中国,总共历时6个月,带走了60000多条鲜活的生命。多亏了那个叫伍连德的马来西亚华侨,实施了中国医生的第一次人体解剖,更设计了中国的第一个口罩,更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对当时的疫情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本文将从疫情起因、防控措施和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带领大家再次走进那一段黑暗又光明的历史。从疫情起因、防控措施和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带你走进东北大鼠疫疫情起因:都是那个吃了野生动物(学名旱獭ta第三声,俗名土拨鼠)的男人20世纪初,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一种叫旱獭身上剥下的皮毛非常值钱。所以有一个猎人吃了染病的旱獭,进而被感染,又以人传人的形式扩散开来。土拨鼠,俗称旱獭,英文名MARMOT(学名:prairie dog),属啮齿动物,成年后平均体重为4.5公斤,最大可成长至6.5公斤,身长约为56公分。土拨鼠与松鼠、海狸、花栗鼠等皆属于啮齿目松鼠科。疫情初期,大家都以为只是普通的生病,都没有重视。可是才仅仅过了一个月,东北三省就出现了许多疑似乃至确定的患者,他们往往从咳嗽开始,之后发烧、腹泻,甚至是昏迷,身上也伴随着大面积的蓝黑色斑。这种病,在欧洲曾也发现过,叫做黑死病。黑死病,也叫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从疫情起因、防控措施和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带你走进东北大鼠疫据记载,那个时候病情传播非常之快,后果非常严重,1天就有100多人死亡,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很难治愈。因此,我们大胆分析这个鼠疫的起因:01.人类总是管不好自己的嘴,吃了染病的野生动物引起,这是血一般的教训。02.恰逢春节前后,人员流动高峰期,初期未引起重视,无知导致疫情一传十,十传百,一发不可收拾。03.等我们开始重视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医疗技术跟不上,防控措施做不来,疫情越来越严重。那么之后又怎么消灭疫情的呢?请往后看。防控措施:一个叫伍连德的人,在疫情防控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先来简单介绍下伍连德:01.祖籍广东,出生在马来西亚,7岁上学,接受了当时的10年制教育,然后到英国剑桥大学学医。02.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后,在相关疾病研究所实习了一年,然后又顺利攻读了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03.受当时政府的聘请,回国担任天津某医学院的副校长,与梁启超、辜鸿铭、严复、胡适等人都相熟。从疫情起因、防控措施和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带你走进东北大鼠疫疫情爆发之后,伍连德身为医学“专家”,自然来到了一线,经过实地调查之后,决定对患病死去的人进行解剖,这是多么大的勇气。要知道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解剖尸体是对死者的大不敬,更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舆论压力的。幸亏他是秘密进行的解剖实验(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并且做了相关的化验,证实了这是一场鼠疫引起的传染病,但是传播途径又和以往的经验不相同。经过一定的实验,伍连德得出了这种传染病是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播,因为命名为“肺鼠疫”,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防控措施:从疫情起因、防控措施和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带你走进东北大鼠疫01.隔离和宣传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划分隔离,控制相关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并且向外界征集医生和物资。各个区域都配备医生,警察,卫生夫役,一旦发现有人感染,立即送到指点地点隔离,并且利用硫磺和石炭进行相应的消毒。收治的感染者也根据病情轻重分别处在不同的区域(火车车厢),方便进一步观察治疗,也避免了交叉感染。印刷大量的防疫宣传单,挨家挨户去宣传,分发部分防护用品,进行戒严,让大家在家里不能出门。从疫情起因、防控措施和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带你走进东北大鼠疫02.消毒和防护防止飞沫传染,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双层纱布口罩,也就是两层纱布中间放一块药水海绵。现在很多口罩原理和这个差不多,当时叫做“伍氏口罩”。同时在非常时期,提议调配士兵开展相应的防疫工作,实行军事管制。对死亡的患者进行焚烧,火葬处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难度非常大,但还是严格执行了。伍连德还提出,从科学的角度,号召大家燃放烟花爆竹,里面的硫磺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这一系列的措施布置执行下去,各个区域的鼠疫死亡人数慢慢减少,感染人员也不再大规模增加。6个多月后,鼠疫死亡人数连续一段时间为0,证明了这场疫情的结束。从疫情起因、防控措施和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带你走进东北大鼠疫看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问,具体怎么治疗的呢?怎么不使用药物啊?当时并不存在有效的药物去治疗,我们都知道,这个治疗药物主要还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病毒,而那个时候抗生素概念才刚刚出来,并没有研制推广开。1910年,德国医生埃尔利希在第606个配方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就是现在还在用的阿斯凡纳明,代号“埃尔利希606”。1922年,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从人体鼻腔分泌物中观察到一种酶,即“溶菌酶”,具有抵抗微生物的能力。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又发现一种抗生现象,那就是青霉素的抗生作用。1929年,发表了题为《论青霉菌培养物的抗菌作用》的论文,这一年被视为“抗生素元年”。但青霉素极不稳定,提纯很困难。后世的影响:这次东北大鼠疫让我们对传染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建立起防控治疗初级模型相信看了上面内容的人都有了一定的明白,从前期发现疫情,到中期防控,后期处理,都对后来的各种各样传染性疾病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包括口罩,宣传,隔离,甚至是抗生素药物性治疗等等。防控治疗初级模型:01.一定要抓住时机,尽快对感染患者进行诊治,找出感染源,研制治疗药物。02.通过隔离等方式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多次感染甚至交叉感染。03.发动一切力量,调配全部物资,对重点区域进行援助,对其他区域采取非常时期处理。04.掌握舆论阵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避免谣言带来的恐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910年的东北鼠疫有多严重,多少医生因公殉职了?

肺鼠疫。清末1910年东北大鼠疫,病死率近100%。全国赴东北支援的医生中,少数是官派的如伍连德,大多是志愿的,多数是西医医生。

而抗疫战场上,中西医因公死亡率,西医4.1%,中医44%(当地的医生,主要是中医不相信细菌致病说,不肯戴口罩)。

结果,伍连德代表的西医用四个月时间控制住了史上最酷烈的瘟疫肺鼠疫,清政府因此而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科学大会,奉天万国鼠疫大会。

参会的中国医生全是西医,一个中医也没有,会上发表的论文也全是西医论文,一个字的中医研究也没有。这一次中西医“比武”实开近代百年中西医论争之端。

这次疫情是由一位来自外地的劳工引起的。这位劳工打死了一只土拨鼠,就地剥皮而食,回到住处后就开始发病了,感觉头昏、咯血,不久即死去。

这场鼠疫是由一只生病的土拨鼠引起来的,土拨鼠将身上的病菌传给了人,因此引发了严重的鼠疫。

所以,野生动物尤其是生病的野生动物千万不能乱食用。

这场瘟疫主要是由于人类的贪念导致的:

20世纪初,时尚界流行穿皮草,土拨鼠皮经过处理可以媲美貂皮,肉也可以食用,因此土拨鼠的价格飙升3倍,满洲里出口的土拨鼠皮从70万张增长到250万张。俄国人见有利可图,即私募华工,四处抓捕。

从1347至1353年,被称为“黑死病”的瘟疫席卷整个欧洲,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910年中国哈尔滨也发生了严重的鼠疫,并且迅速殃及东北、华北地区,6万多人死于那场鼠疫。

而抗疫战场上,中西医因公死亡率,西医4.1%,中医44%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很多患者得不到有效医治,有将近一半的医护人员殉职。当时担任防疫总医官的是伍连德,他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是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当时,伍连德主要采用隔绝交通、对传染者进行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消毒的有效方法,成功缓解了疫情的蔓延。

疫情一直持续到1911年的3月11日,此时距离疫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67天,这一天开始,没有新增的患者。这场疫情终于胜利结束。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很多患者得不到有效医治,有将近一半的医护人员殉职。当时担任防疫总医官是伍连德,他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是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当时,伍连德主要采用隔绝交通、对传染者进行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消毒的有效方法,成功缓解了疫情的蔓延。

1910中国哈尔滨也发生了严重的鼠疫,并且迅速殃及东北、华北地区,6万多人死于那场鼠疫。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很多患者得不到有效医治,有将近一半的医护人员殉职。当时担任防疫总医官的是伍连德,他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是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图为当时的防疫人员,很多人连口罩都没有。

当时,伍连德主要采用隔绝交通、对传染者进行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消毒的有效方法,成功缓解了疫情的蔓延。

这种鼠疫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染,相对来说比现在的新冠病毒传染性稍微弱一点。

1911年1月31日,这一天正好是大年初一,因疫情死亡的人员开始大规模的集体火葬,以消灭传染源。

1910年横扫东北大地的这场鼠疫是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历时6个月,有六万余人在此次疫情中死亡,其中有两百多医务工作者因公殉职。

这场鼠疫第一例发生在傅家甸 ,很快在哈尔滨蔓延开来,甚至波及到整个东北地区。清政府对此次疫情非常重视,伍连德临危受命来到东北全权负责领导防疫工作,伍连德来到病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当时人的思想封建,是无法接受解剖尸体的,为了获取真正的病因,伍连德秘密的解剖了一个病而死的日本女人,确定了这次大面积流行的是肺鼠疫,是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的。伍连德提出用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的方法控制病情蔓延,还自己研究发明了有隔离病毒作用的口罩,隔离、戴口罩防止传染,和现在的防疫措施很相似,可见在当时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伍连德提出的方法还是很科学正确的。

虽然伍连德提出的防疫办法不错,疫情有所缓解,但是伍连德面对大片的因病而死的尸体,他意识到这些尸体有可能会成为巨大的传染源,所以伍连德大胆的提出,将尸体火化处理,在那个封建的社会,这个做法是很大胆的,在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后,伍连德将大量尸体集中火化,这个冲破当时人们传统观念的大胆行为,将病毒的传染源彻底消除,疫情得到了控制,得病人数逐渐下降直至为零。

虽然伍连德采用了很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手段,但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用品有限,而且很多的医务工作人员并没有很强的防范意识,所以还是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在此次防疫工作中被传染而致病,光荣的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历史上第一次隔离措施确定病原和传播途径后,伍连德采取的防疫措施就是被后世效仿的隔离法。用隔离预防传染病并非伍连德所创,在黑死病流行时就采用了隔离手段。东北大鼠疫发生的几年前,旧金山鼠疫期间,有关当局认为鼠疫是中国移民带来的,于是将全城的中国人隔离起来,但还是无法控制鼠疫流行,后来才发现是老鼠传播的。伍连德在东北大鼠疫时采取的隔离法是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将病人和疫区隔离起来,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流行的大规模尝试。伍连德采取的隔离法分两部分:一是将鼠疫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隔离起来;二是将流行中心哈尔滨傅家甸和外界隔断。这样不仅隔离了病人,同时将潜在的病人也隔离起来。各级政府对于这个隔离方案没有异议,为了保证鼠疫不扩散,是可以用牺牲傅家甸两万多人为代价的,伍连德完全可以下令彻底封锁傅家甸,任其自生自灭,也算是用较小的代价换取控制鼠疫的成功。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防疫委员会总部也设在傅家甸,与疫区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并由官府提供所有的费用,负责该区两万多居民的生活。半日之间,傅家甸两万多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哈尔滨的俄国人居住区和东北其他疫区也相继效仿。为了消灭鼠疫的感染源,伍连德力主焚烧鼠疫病死者尸体,此举有违入土为安的传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清政府为了大局,下特旨予以批准,此举导致整个北中国掀起了一场用现代科学来抗击鼠疫的运动。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躲避鼠疫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形成了组建卫生防疫组织的共识。成立中央卫生会,开始组建全国性防疫组织,各地的防疫机构相继建立,各种防疫规范也相继出炉。由于政府重视,态度开明,民间舆论界受到鼓励,大力进行防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倡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躲避鼠疫。各报开辟专栏或连续刊载预防鼠疫的相关知识,号召改良传统不良生活习惯,甚至从国家民族存亡的整体高度来看待卫生问题,开始在社会上树立科学的卫生观念。社会团体积极配合清政府的防疫措施,也相应地成立了各种民间防疫机构。民间积极筹措防疫款项,帮助政府共渡防疫难关。在这场和鼠疫的战争中,人们的公共意识空前增强,科学开始深入人心。隔离开始后,各地严格坚持下去,结果在百日之内,鼠疫绝迹。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多人,只是之前印度鼠疫流行时一个礼拜的死亡人数。科学的胜利在鼠疫流行中和流行结束后,伍连德对这次鼠疫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仅将鼠疫的传播途径搞得相当清楚,而且找到了最初的病例。这场鼠疫大流行的源头被精确地定位在俄国大乌拉站的一间华人工棚里,使得东北大鼠疫不像其他鼠疫大流行那样有很多疑问,甚至连是不是鼠疫都争吵不休。伍连德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定鼠疫还会再次出现,于是坚守哈尔滨,苦心经营鼠疫防疫,1920年,鼠疫果然卷土重来,由于准备充分,得以在鼠疫早期进行防疫,第二次鼠疫流行很快被控制住了,至此第三次全球大鼠疫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在东北第一次和第二次鼠疫流行中,伍连德先生用科学为武器,秉持科学理念,不仅以科学的方法全力防疫,而且和各种迷信及不科学的旧习俗进行坚决的斗争,在防疫措施上毫不妥协和让步,使得东三省大鼠疫的防疫史成为一部科学的历史。

关于鼠疫的研究论文

从前,有一些老鼠把乡亲们的大米、蔬菜、水果给偷吃得一干二净,还在大伙家的床上拉了老鼠屎。乡亲们怒气冲冲,在一个屋里讨论了大半天,最后决定每个人身上带着武器,遇见老鼠就打!一天,一群老鼠偷偷摸摸地跑到米店。趁人不注意,拿出了一个袋子,把米给装满,准备开溜。不巧,这时有个人进来发现了,便大喊:&有老鼠!快抓啊!&老鼠见逃不了了,于是可伶兮兮地说:&亲爱的人类,行行好吧,我们鼠族的粮食快没了,所以才&&&&是啊,人类是最伟大的,你们就行行好吧,我的孩子还病着呢&&&一个壮丁不听他说完,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出一把菜刀,说:&乡亲们,上啊老鼠抢我们粮食,大家可不可以心软啊!&于是,大家伙都操起了工具,准备打老鼠。老鼠一看苗头不对,于是拼命往街上跑。众人一看到老鼠,在买菜的就把菜往老鼠身上扔,在施工的就拿铲子追着老鼠打,手上拿着棍子的就往老鼠身上敲&&有只老鼠被人们赶到一条死路,差点就要抓到老鼠时,老鼠钻进了水管里。一个人就拿着铲子&砰砰砰&地敲,好不容易把水管打破就把老鼠逮住了,并逼问处其他族人的下落,可这老鼠并没有卖族人,自己撞死了。而人类呢?由于还接二连三地遭受老鼠的侵犯,所以只要一看到老鼠过街,就人人喊打。后来,人们用这个歇后语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PNAS: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突变率的历史演变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所、伦敦大学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storical variations in mutation rate in an epidemic pathogen, Yersinia pestis”的研究论文,解析了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突变率的历史演变。相关成果发布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研究员和宋亚军博士、华大基因研究所的王俊博士,以及伦敦大学学院的Francois Balloux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在3个有记载的大流行期间导致了大约2亿人死亡,因此被冠上“最具毁灭性传染病”的名头。鼠疫耶尔森氏菌是鼠疫的病原体,过去的研究表明其由于起源较近,遗传多样性非常有限。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解析了鼠疫耶尔森氏菌突变率的历史演变。对来自中国和其他地方的133个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组进行了分析,鉴别出了2,32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这些SNPs确定了从最近的共同祖先开始鼠疫耶尔森氏菌的系谱。这些SNPs中有28个作为突变只在系谱中发生过一次,基本上随机分布在单个基因之间。只有7个基因有明显过量的非同义SNP,表明SNPs的固定(fixation)主要是通过遗传漂移等中性演变,而非达尔文选择进化产生。然而,整个系谱固定率差异很大:不同谱系累积的SNPs数量高度变化,系谱中包含了多分类,其中一个导致了黑死病(Black Death)时间相近的4个分支。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变化可以影响传染病病原体的进化速度,即便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并推测在间歇性疾病流行和爆发的过程中,中性SNPs被快速固定。(生物谷Bioon.com)doi: 10.1073/pnas.1205750110 PMC:PMID:Historical variations in mutation rate in an epidemic pathogen, Yersinia pestisYujun Cuia,b,1, Chang Yub,1, Yanfeng Yana,b,1, Dongfang Lib,1, Yanjun Lia,1, Thibaut Jombartc,1, Lucy A. Weinertd,1, Zuyun Wange, Zhaobiao Guoa, Lizhi Xub, Yujiang Zhangf, Hancheng Zhengb, Nan Qinb, Xiao Xiaoa, Mingshou Wug, Xiaoyi Wanga, Dongsheng Zhoua, Zhizhen Qie, Zongmin Dua, Honglong Wub, Xianwei Yangb, Hongzhi Caob, Hu Wange, Jing Wangh, Shusen Yaoi, Alexander Rakinj, Yingrui Lib, Daniel Falushk, Francois Ballouxd,2, Mark Achtmank,2, Yajun Songa,k,2, Jun Wangb,2, and Ruifu Yanga,b,2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Yersinia pestis, the etiologic agent of plague, is extremely limited because of its recent origin coupled with a slow clock rate. Here we identified 2,326 SNPs from 133 genomes of Y. pestis strains that were isolated in China and elsewhere. These SNPs define the genealogy of Y. pestis since its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All but 28 of these SNPs represented mutations that happened only once within the genealogy, and they were distributed ess

因为在清末的时候,当时人们对于鼠疫已经有了防范意识,所以当真正爆发的时候,人们不会盲目,而是有科学的,有依据的进行自我保护,然后对症下药。

东北的大鼠疫,已经被当时的从国外留学的一个医生实行了宵禁而控制住了,这样就没有爆发起来,到最后直接就把鼠疫消灭掉。

鼠疫小说研究论文

因为这是一部“人道主义”作品,一个小城市突然爆发了一场鼠疫,天灾人祸,而男主角却放弃了出城的机会,而是率领一群非医护人员组成一个团体抗击鼠疫。

法国作家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是一部寓意性极强的作品。20世纪40年代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突然发生了鼠疫,许多人死去。小说的中心人物里厄医生却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投入对鼠疫的斗争,抢救人们的生命。他眼看着亲人、朋友以及周围的所有人的生命被吞噬。清醒地认识到,灾难并没有永远消失,鼠疫杆菌仍留在这座城市里。小说中的“鼠疫”是恶的象征,它对人的威胁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在厄运面前,人们不应该消极、悲观,而做出一个英雄的“自由选择”,去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这就是作家要告诉读者的。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解析: 长篇小说《鼠疫》的作者阿尔贝·加缪是法国现代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他在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他的父亲生于阿尔萨斯,从小失去父母,曾多次逃离寄养的孤儿院,长大后在阿尔及利亚当农业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在对德作战中受伤身亡,当时加缪还不满一岁。加缪继《鼠疫》之后,曾计划在另一部长篇小说《第一人》中描写他的父亲的一生。他的母亲是祖代移居阿尔及利亚的西班牙人后裔;在她的扶养下,加缪在贫困的 *** 居民中间长大,对他们的处境始终怀有深切的同情。加缪在阿尔及尔大学哲学系攻读时,因患肺病而中途辍学。后来他和一些青年组织了一个“劳动剧团”,后因准备上演一出以西班牙矿工 *** 遭到镇压为主题的戏剧,被殖民当局禁演,剧团也因而解散。那时加缪开始为当地报纸写文章,后来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正式从事新闻工作。1934年他参加了阿尔及利亚的法国 *** 支部,翌年脱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虽然有一段时间肺病复发,但仍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继续为反对法西斯撰写文章。1944年巴黎解放以后,加缪担任戴高乐派的《战斗报》主编,1947年《鼠疫》出版前一星期,加缪正式宣告脱离这份报纸。后来他除了从事生平向往的戏剧活动和写作外,长期为巴黎大出版商米歇尔·伽里玛挑选文艺作品。战后初期,他与当时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学界影响极大的存在主义作家让·保罗·萨特曾一度过从甚密,但加缪始终否认自己属于这一派,认为他对一切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属于任何派别体系。1946年他发表了论著《反抗者》以后,受到萨特的批评,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论战,曾轰动一时。1960年春,加缪乘坐伽里玛驾驶的汽车出游时,翻车身亡,时年四十七岁。 《鼠疫》这部以象征手法写出的哲理小说,与作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年发表)问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鼠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缪当时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划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像十九世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那样,通过一条大鲸鱼的凶恶,写出时代的灾难。1942年加缪因肺病复发,从炎热的奥兰转移到法国南部山区帕纳里埃(后来作者在《鼠疫》中以帕纳卢作为一位天主教神甫的姓名)疗养,不久英美盟军在阿尔及利亚登陆,德军进占法国南方,加缪一时与家人音讯断绝,焦虑不安,孤单寂寞,这种切身的体会使他在《鼠疫》中描写新闻记者朗贝尔的处境时,特别逼真动人。在加缪看来,当时处于法西斯专制强权统治下的法国人民--除了一部分从事抵抗运动者外--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不但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而且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加缪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记中,曾把当时横行无忌的德军比为“像老鼠一样”;在另一篇日记中,他这样记下当时的情况:“全国人民在忍受着一种处于绝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加缪在小说中用细致的笔触写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临一场大屠杀时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和斗争之际,特别是刻划了法国资产阶级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浩劫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发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尽管加缪按照习惯,避免直接描写法国社会,假借北非地中海滨海城市奥兰作为发生鼠疫的地点,但我们从这座商业昌盛,物质文明发达,但市民精神空虚,以寻欢作乐来消磨人生的城市,不难看出这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从《局外人》到《鼠疫》,加缪表现了一些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战国时儒分为八,孟、荀两派较重要。汉武帝独尊儒术,遂,活着没有意义。因此,加缪虽然再三否认自已是存在主义者,西方文学史家仍然把他列为这一流派的作家。加缪自己曾这样说:“《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已;《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在《鼠疫》这部后期代表作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改变。《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同样荒谬的世界时,态度就完全不同:莫尔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连对母亲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态度;里厄医生在力搏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时,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里厄医生不是孤军作战,他最后认识到只有通过一些道德高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无忌惮的瘟神,人类社会才有一线希望。 加缪坚持个人主义的立场,认为个人应置于一切的首位;但在发现强调“个人绝对自由”的存在主义并不能解决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矛盾时,加缪终于回到传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中去寻求解答他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人类的出路在何处”的问题。 《鼠疫》的作者虽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能形象地反映他那个时代的人一些深刻的矛盾。这部小说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而且全篇结构严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对不同处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变化刻划得深入细致;小说中贯穿着人与瘟神搏斗的史诗般的篇章、生离死别的动人哀歌、友谊与爱情的美丽诗篇、地中海海滨色彩奇幻的画面,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清末北京街道发展与变迁研究论文

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自金代营建中都于此,经元、明、清三朝北京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八百多年中北京城不但有着自己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都邑景观。针对这些,中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城市结构、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地理特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内容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对于认识北京城市历史与发展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城的发展历程虽然可以上溯至辽,并经金、元、明、清各代,但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明清时期不但确定了北京城的空间格局,而且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发展、演变以及社会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即以明清时期为基点,介绍以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主的研究成果。中国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明清北京城市格局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开始转向明清北京城市人口、商业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北京城市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其中居民分布格局、贵族宅院选址以及寺庙等宗教建筑的分布等,均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给以全方位关注。当然,从时段上中国学术界对于明清北京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介入其他内容的研究。因此,本文仍然采取分类陈述的形式对相关成果进行介绍。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即可. (2)第一小问的困难,依据材料一“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启示,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故答案为: (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广西鼠疫防治研究论文汇编

人感染鼠疫菌的主要途径有三种:

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

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

三是肺鼠疫病人传播,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腺鼠疫可并发败血症而导致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或气溶胶以「人-人」的方式传播,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

此外,直接接触患者的痰、脓液,病兽的皮、血、肉,吸入染菌尘土、以口嚼蚤、进食未煮熟野生啮齿动物等,也有感染患病的机会。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扩展资料: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易在人群中造成流行,患者死亡率极高,曾在人类历史上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死亡总人数超过2亿。

鼠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曾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远在二千年以前,人类文字即有鼠疫记载。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历史上记载过三次,第一次发生在6世纪,

首先在地中海附近地区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国家,前后持续50年,死亡人口达1亿之多;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当时称之为“黑死病”,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前后延续15年,约造成4000万人死亡,使欧洲人口减少约有三分之一;

第三次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波及32个国家,死亡人数也不在少数。自20世纪40年代后,较小范围的鼠疫流行仍不断发生,有些国家仍有大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而有些战争狂徒,不择手段地研究并使用鼠疫杆菌等生化武器来对付敌方,人为地造成鼠疫的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故防治鼠疫对我军国防和建设事业仍有非常重要意义。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二)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四)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五)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 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 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5.咽喉型 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杆菌。见于预防接种者。 [诊断]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 (二)临床资料 根据各型临床特点。 (三)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1.常规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 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 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 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 用上述材料作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找到G-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约50~80%阳性。 (2)细菌培养 检材接种于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血培养在腺鼠疫早期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90%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 (3)动物接种 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内,动物于24~72小时死亡,取其内脏作细菌检查。 (4)噬菌体裂解试验 用鼠疫噬菌体加入已检出的可疑细菌中,可看到裂体及溶菌现象。 3.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 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F1抗体持续1~4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灵敏性较高。 (3)其它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可测定F1抗体,灵敏性高,适合天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一)腺鼠疫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 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 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3.免热病 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姿,预后较好。 (二)败血型鼠疫 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三)肺鼠疫 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四)皮肤鼠疫 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治疗]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严格的隔离消毒患者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 急性期应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 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病人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二)病原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 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成人首剂量1g,以后每次0.5g,每4小时1次,肌注,1~2天后改为每6小时1次。小儿20~40mg/kg/日,新生儿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继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庆大霉素 每日24~32万μ,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天。 3.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轻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4.氯霉素 每日3~4g,分次静脉滴入或口服,退热后减半,疗程5~6天。对小儿及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 首剂5g,4小时后2g,以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用至体温正常3日为止。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注射。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三)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未化脓切勿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一日数次。 [预防]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1.鼠蚤叮咬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2.呼吸道感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3.皮肤感染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4.消化道感染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 索引序列
  • 清末东北鼠疫的研究论文
  • 关于鼠疫的研究论文
  • 鼠疫小说研究论文
  • 清末北京街道发展与变迁研究论文
  • 广西鼠疫防治研究论文汇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