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研究论文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研究论文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特点是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因为湿盛最伤中阳,所以脾胃症状明显。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等病的某些阶段,也属于湿温的范畴,都可以参考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及其饮食禁忌等。 有关对湿温的论述,在《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泄”的描述。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宋代朱肱对本病的因、证、脉、治有较详的论述。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病人伤于湿,中于暑,湿暑相搏,则为暑湿”,并指出,本病多汗,脉濡,治疗方法为,“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对湿温病的研究极为深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湿温病的病因可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之邪,二是中焦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在夏秋暑湿炎热之时,或阴雨绵绵,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此时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相对减弱,脾胃的运化失健,湿邪困脾,久则产生湿热病;若人体强实,中气旺盛,虽然有外界的湿热环境,中阳尚能运化水湿,不一定发病。如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或久居湿地,则中阳气机失健,易损伤脾胃,内湿产生,蕴久化热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湿温病发病 湿温病是人体感受两种不同的邪气,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的特点。由于病邪的特异性,决定了其转化特点。湿温病转化有:一为从阳化热,一为从阴化寒。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如湿热蕴蒸肌腠外发白;内蒸肝胆而发黄疸;湿热酿痰,上蒙清窍,神志昏蒙;湿热下蓄,小便不利;湿热郁阻骨节经络,可致湿热痹痛,或下肢浮肿;或湿热阻滞经络而发动风;或湿热下迫大肠,可致大便不爽等,但是由于湿与热的特点,证候表现往往有其特殊性。如身热不扬,这是湿温典型的热型,体温虽然很高,但扪之皮肤并不灼手,或手足发凉,这是热处湿中,湿遏热伏,热被湿邪所遏,不能将热发越于外,故扪之则不灼手,若久扪则灼热甚重。其他还可见以下症状: 发热而脉缓濡一般说体温与脉率是正比,但湿温病则不然,在湿温(肠伤寒)中是常见的。“相对缓脉”,所谓相对,即对发热而言,高烧病人,脉率相对慢一些。因湿邪阻遏阳气,气血运行涩滞,湿邪阻遏其热,故脉搏相对缓慢。 发烧面反淡黄温热病发热则面红目赤,但湿温病患者体温虽高而面色淡黄,不红反见垢暗,这也是湿热交蒸,气机不畅,气血阻滞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发热而表情淡漠一般说发热烦躁,但其高烧往往不烦躁,反而表情呆滞。这是因为湿热郁蒸,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蒙蔽所致。 口干不欲饮或竟不渴温热病中由于热伤津液,故口干渴饮,但在湿温病中可见到口干,但不欲饮,或竟不渴。因为这种口干,不是津液不足,而是湿邪阻碍气机,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润于口。治疗一不可清热,二不可生津,三不可增液,四不可苦寒攻导,只要气机通调,津液得致,三焦输布则口渴自除。 汗出而热势不减湿温病不论汗出多少,不论在何部位,总之是汗出而热势不减。这是热蒸湿邪阻而不畅的结果,不是阳气通、三焦畅的正汗,这是湿热交蒸的病汗。 大便数日不下,但并不干结这也是湿温的特点。由于湿郁内阻,气机不畅,肠间传导不利,大便不爽,难以畅通,但非燥屎内停不下,且舌苔不老黄垢厚,没有腹满燥实,临床时,切不可误认为燥屎内结,而苦寒攻下,反伤中阳。 湿热轻重的程度及其用药 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在卫气之分,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故如何有效地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的关键。 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湿从水化,热无所结,湿浊化则热清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而凝涩。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的多少,阻滞程度的重轻,可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分述如下。 湿阻 湿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困内湿不化,则邪多湿阻中焦难运。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于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阳气不升而头晕且沉。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舌苔白滑润腻,脉象滞涩而缓濡。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用药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以轻扬宣肺化气祛湿,肺开湿宣,热随湿去。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以轻扬宣肺,湿即化肺气开,正如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宜化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若湿邪阻中,脾胃受病,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权衡在于中气。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是和,所以中焦气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司,则内湿停留。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满,大便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润滑而液多,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以燥湿清热。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又恣食生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药物,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气,周身酸软,大便溏薄,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舌质略红,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若湿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饮冷或服药偏凉,或用滋腻之药,湿盛阳微,湿本为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滞。症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滑润,脉沉软而涩。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以开凝通闭法。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等。用辛温之品先祛其寒凝,可暂而不可久,待寒化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否则热增,不利于病。 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多见于素体阳虚,又患湿热病,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深伏于内,导致冰冻,气机为寒邪所遏,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症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逆冷且少腹绞痛,舌淡润液多,大便稀,溲清长,脉沉迟。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以散寒开郁而通阳,急用四逆汤、理中汤,药如桂枝、肉桂、干姜、生姜、川椒、草蔻等。俟冰解、寒散、面润、脉起,即刻停服。不可过服久用,防其热势加重。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品。否则若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郁开则热随湿去,湿郁开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在长夏时节,也就是夏季和秋季的交替时间,常常感觉到头部疼痛,身上困重,同时精神也会感觉疲惫不堪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了,这可能是体内湿热病邪在作祟,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了。 其实对于这些症状,在中医的范畴有专门的说法,就是湿温初起,又或者是暑温夹湿,体内的湿气太重,而且还是湿大于热的病证,这主要是因为 卫阳之气被遏制,不能顺畅的运行,脾胃两个脏腑之间相处的不融洽,出现了“失和”所导致的。 尤其是在夏秋交际,夏季的暑热邪气还没完全褪去,外界的湿气逐渐加重,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湿热病邪的侵袭,再加上体内的脾胃受到湿邪内阻,影响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就出现了“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的湿温病症。 医家薛生白也曾在《湿热论》中提到,当人体的太阴经脉受到损伤,湿邪困阻脾胃,容易导致内在的邪气残留,热邪与湿邪相互交合,造成病症。 温热病邪初起的时候,卫阳之气不畅,所以患者才会出现头部的疼痛,并且害怕寒冷;体内的湿气过重,身上就会出现身体沉重,疼痛难忍,肢体也会倦怠无力,并且湿邪太重,会影响气机的运行,造成胸部气运不畅,出现胀满。 湿邪属于阴邪,湿气滞留在体内,会导致热邪的生成,因此患者会出现午后的身上发热;患者的面色淡黄,舌苔发白,但是不口渴,这些均是体内的湿气在作祟,气机的运行被阻,湿邪重于热邪的特征。 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其实在清代的温热大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早就已经收录了一剂可以有效缓解此类症状的方子,这就是接下来的主角——三仁汤。 三仁汤是祛湿利水的代表方剂之一,不仅有着疏通气机运行的作用,还可以清解体内的湿热病症,是很多医家用来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主要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一共8味中药配伍而成。 其中的“三仁”主要是薏苡仁、杏仁、白蔻仁这三种植物, 薏苡仁是我们生活中用来淡渗利水的常用中药,同时还可以健利我们的脾胃,让湿热病邪从下焦而去;白豆蔻具有芳香的药性,芳香能够化湿,还能行气,所以本药物可以疏通中焦的脾胃之气,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邪;杏仁宣利上焦的肺气 ,在《温病条辨》中也提到过,肺主司我们一身的气机,气机舒畅了,湿气病邪也就消除了。这三种中药,宣上、畅中、渗下,三者同时进行,让体内的三焦湿热上下分消。 半夏和厚朴辛开苦降,能够行气除满、化湿和胃,增强这个良方理气除湿的功效,竹叶和通草甘寒淡渗,可以加强清热利湿的能力。 原本的方剂很多医家会用甘澜水来煎药,所谓的甘澜水又被称为“劳水”,用此煎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药方利湿的功效,但是因为甘澜水的获取太麻烦,所以现在主要是直接水煎。 这个药方将芳化、苦燥、淡渗同用,让残留在身体表里的湿气都能化解,热邪被除,暑热自解,水道通利了,体内的湿温病症也就被治愈了。 虽然这个方剂可以很好地治疗体内的湿热病症,但是对于舌苔黄腻,热邪重于湿邪的患者,并不适合,使用后,有可能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论文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

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1.2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1.3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

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1.4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

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

当P>0.1,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0.1,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

若P≤0.1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

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

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

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2.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2.3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Meta分析结果

2.4.1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OR=4.27,95%CI(3.12,5.84),P<0.00001]。

2.4.2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MD=3.41,95%CI(2.42,4.40),P<0.00001]。

2.4.3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4.56,95%CI(2.08,7.03),P=0.0003]。

2.4.4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5.18,95%CI(3.29,7.06),P<0.00001]。

2.5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3.1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

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

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

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

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

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

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3.2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3.3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

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气学”理论治疗糖尿病、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眩晕综合征、湿温病、情志失调病、高脂血症,胆胃病等多种疾病。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宁波市中医糖尿病专科,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病建设项目。发表“糖尿病辨证论治新识”、“王晖从气论治糖尿病的经验”、“王晖运用三和汤之经验”等论文60余篇。编有《气学与糖尿病》、《糖尿病保健方法》等书六部。其中《气学与糖尿病》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降浊合剂对肥胖气虚痰浊型糖尿病的研究》及《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探讨》二项省级中医科研课题,均已获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生白术治便秘研究论文

【刘华一运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经验】用生白术治此症须用大剂量方能奏效,轻者可用 10g 20g,重 者 可 用 40g 50g。若 兼 气 虚 明 显者,可酌加黄芪、太子参、党参; 若兼腹胀者,可酌加木香、槟榔; 若兼血虚者,可酌加熟地黄、当归; 若兼肾阳虚者,可酌加巴戟天; 血瘀甚者加桃仁、红花,脾阳虚者加干姜。{贾宇静。刘华一运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399} *** 【单兆伟治疗老年性便秘临证多加用莱菔子、决明子 2 味药】其中,莱菔子归肺、脾、胃经,能行气消胀,导滞化积。《医林纂要》曰:“莱菔子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而决明子归肝、大肠经,能益肝阴,清肝明目,又能清热润肠通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蒽醌类物质有缓和的泻下作用。总之,单老治疗便秘不离“通降”二字,又能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与五脏相结合,虚实兼顾,阴阳并调,从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孙宏文。单兆伟治疗老年性便秘临证经验撷菁[J]。江苏中医药,2012,44(1):12-13} *** 陈潮祖治水津不布慢性便秘重用桂枝】水津不布所致之慢性便秘,临床并不少见,但往往容易被忽略。此类患者多有长期服用寒凉泻下药物的用药史,多伴脾肾功能失调,水湿为患的表现,如身肿、困重、眩晕、吐涎,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舌淡或淡胖,苔白,脉缓或弱等。此系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的气化不及,以致水津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所致。患者虽有湿滞体表征象,肠道却现燥涩。治宜温阳化气,运脾除湿。常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令其水津四布,内渗肠道,大便自然归于正常。《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五苓散中白术运脾燥湿,助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茯苓、猪苓、泽泻利水而不伤阴,通调水道,令水津下流于肾;桂枝温阳化气,使津化为气,从而方能敷布水津。医者但知五苓散能治气化失常的泄泻,却不知能治气化失常的便秘,是对《素问》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理犹未透彻理解,亦治病求本之旨尚未彻底明了。陈氏可谓参透了仲景五苓散之真谛,擅用五苓散治疗阳虚湿困,肠道失濡之便秘,疗效显著。且陈氏体会,用此方时,桂枝的用量宜重,至少不应少于12g,否则全方振奋阳气,化气输津之力太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阳虚严重,兼见形寒怯冷者,还可选用真武汤加减,以温阳利水通便。{叶俏波,陈西平。陈潮祖从气津论治慢性便秘经验[J]。四川中医,2009,27(11):9-10}。 *** 【蔡淦辨证治疗顽固性便秘用活血药经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机体津液的正常疏布运行有赖于气之推动,气滞日久,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则瘀血内停;津液疏布失常,则易生湿化热.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更加阻碍肠腑气机,大肠积滞益甚。久病成瘀,多数顽固性便秘患者除见有上述气滞腑行不畅症状外,尚可见腹痛胀满、口气秽浊,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等肠腑血瘀、湿热内蕴表现。其病机属于瘀血阻滞肠腑,湿热蕴结大肠,腑气通降不利。故而蔡师在行气通腑导滞的基础上,多加桃仁、虎杖、路路通、当归、郁金等活血通便药,及苍术、黄芩、石菖蒲、蒲公英等清热化湿药物,以使瘀血散、湿热去,气机流通恢复顺畅,则便秘可除。{丛军。蔡淦辨证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11-12}。 *** 【蔡淦辨证治疗功能性便秘用宣肺药经验】中医学认为,忧思多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司,糟粕内停,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而成气秘。《金匾翼·便秘》曰:“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部分患者久服泻药,使气机枢转不利,气结为患,脾胃失和,升降失司,腑气不通,便秘益甚。本证临床多表现为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胀,胸胁满闷、嗳气食少:舌苔薄腻,脉弦。蔡师认为,治疗气秘当以调畅肠腑气机为要,应谨遵《内经》“土得木则达”之义,疏肝健脾、温中行气、通腑导滞;处方时可法宗六磨汤,药用川厚朴、枳实、木香、槟榔、乌药、沉香、柴胡、木蝴蝶、香附等疏肝行气,通腑导滞;辅以党参、获荃、生甘草、半夏、陈皮之类健脾助运。“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窍闭则下窍不通,肺之肃降与大肠传导息息相关,肺失清肃则肠腑闭塞不通。故蔡师治疗气秘亦酌情使用桔梗、杏仁、瓜英、苏子等具有宣肺作用的药物,使脏腑气机升降有序。{丛军。蔡淦辨证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11-12}。 *** 【步玉如辨治气虚便秘重用生白术】张洁古认为:“实秘者,秘物也,虚秘者,秘气也。”统之或由中气不足,推运无力而导致气虚便秘,以老年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为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便后乏力,粪便不干结,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或舌体胖大,苔白,脉弱。治以益气健脾。步老治疗气虚便秘常重用生白术,每剂必大剂量用生白术 45 g,且与枳实相伍,先补其虚,后行其滞,配归、芍之养血;麻仁、肉苁蓉之润燥以治本;厚朴行气;酒大黄缓降,不后下以免其致泻伤中。步老认为,生白术既能燥湿健脾,复能缓脾生津,“利腰脐间血”,生白术 15 g 健脾利湿,30 g以上就有很强的通作用。另外,还加用威灵仙,因其能“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腹痰水”,通气利脏腑以治标,对胸腹不利、脏腑不通之证皆有良效。{赵一丁。步玉如辨治便秘经验拾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0 , 17 (8):75· -76},

白术 熟地 治便秘有特色。 便秘分虚实,急慢。 白术与熟地配合,调理便秘,以腹胀口干为主症状表现,或各方面不很明显也可,即以便秘出现即可使用。 1.现代人便秘现象较为常见。青壮年多以排便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善,情志不遂为主要原因。 2.老年人多因器官功能退化,排粪便无力,或肠道津液干涸,逐渐演变为无力排而秘。 大体归脾虚或肠湿,津亏或燥,二者为引起便秘为主体主题责任。 当然也存气机郁滞,脾肾阳气不足者。 临床常用生白术与熟地黄治便秘,白术、熟地治疗便秘,大有特色。 生白术能健脾益气化湿,滋肠运化,为补脾运湿之要药。 熟地黄味甘微温,有养血滋阴,补肾益髓,功效用于便秘如增液行舟。 3.孕妇,产后便秘可参考,辩证使用。气滞严重便秘者,可加枳实或枳壳。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用,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白芨黑斑病防治方法研究论文目录

黑斑病的防治方法如下: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2.秋后清除枯枝、落叶,并及时烧毁。3.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4.新叶展开时,喷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浇水:白及在进行灌溉时候,要注意和白及的生长习性相结合,白及喜欢潮湿的环境,这就需要保障土壤的湿润度,在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尤其是到了炎热的夏季,早上浇水1次。

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7月~10月中旬为白及块茎的膨大期,氮磷钾配比对产量的影响很大,白芨种植好后要每半个月追一次肥。稀薄的人畜粪尿,每公顷22500-24000千克,8~9月施稍浓的液肥,过磷酸钙、堆肥在第三次除草结合施入。

拓展资料:

一、白芨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温暖、稍阴湿环境。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择阴坡生荒地栽植。把土层翻耕20厘米以上,每亩施厩肥和农家肥1500—2000千克作基肥,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再次耕翻使土和肥料混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20厘米,高20厘米的高畦,畦间距40厘米。

2.播种

用种子播种生长期较长,分块茎繁殖较易,所以通常采用地下块茎繁殖。依据播种期分秋播和春播。秋播在封冻之前,春播在清明前后。南方宜秋播,可在秋季采挖白芨时选大小中等、生长健壮、芽眼多、无病虫害的白芨块茎,切成小块,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稍晾晒,伤口稍干后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北方宜春播,将贮藏的自芨种块,于播种时取出,切块,伤口用草木灰处理后播种。行珠距30厘×25厘米,覆土厚度5—6厘米,亩用种100公斤左右。播种时芽向上,最后覆土。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特别是白芨出土面的初期不能发生草荒。白芨苗出齐后,6—7月份白芨进入旺盛生长期,这时杂草生长也很快,应及时进行除草。除草时要浅锄,防止伤根,除草结合搂土畦面,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利于块茎的膨大。

(2)追肥

白芨是喜肥的植物,特别喜欢钾肥,苗齐后,每个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0.3%—0.5%)或稀薄的人畜粪尿,生长季节每亩追施硫酸铵10千克。9月份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

(3)灌溉和排水

白芨喜阴湿的环境,应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需浇水,特别是在白芨旺盛生长期应及时浇水,以满足白芨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白芨又怕涝,大雨过后应及时排水,避免烂根。

二、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根腐病多发生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

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2.黑斑病

白芨的黑斑病,症状表现为叶背面出现淡黄棕色麻点,逐渐在叶面上形成深褐色斑点,一般有黑色边缘。

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湿度;用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及时清理病叶或病株并销毁。

3.叶斑灰霉病

白芨的叶面有许多橙黄色锈孢子器,发病后期变为红黄色。

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每7—10天一次,连续了次,可有效防治。

4.地老虎、金针虫

防治方法:可人工捕杀和诱杀或拌毒土,用地虫绝施入畦面上。或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180—200克,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8—10千克,撒放田间诱杀。

(1)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尤其是盛夏季节,紫外线对面部皮肤的损害较大,外出时须注意防护,带上遮光用品或涂擦防晒霜。(2)多摄取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草莓、西红柿、西瓜、柑桔、杨梅、红枣等水果和绿叶类蔬菜。适量补充维生素E。避免食用辣椒、大蒜之类刺激性的食物。(3)女性朋友如发现自己患有内分泌失调以及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疾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常言道:“内疏外通、永保青春;肠道好、气色才更好”,切忌听信不实广告的瞎吹,自作主张乱服一些调理内分泌和清肠排毒的药物。(4)乐观开朗,笑口常开。避免长时期熬夜,注重补充水分,这点对于女性十分重要。(5)冷冻及激光疗法,冷冻用的液态氨保存和使用要求特定的技术,激光需要专用的设备,所以只能限定于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治疗时间选择在春秋两季最为适宜。

白芨在种植的时候往往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一些病虫害,比如说黑斑病,那在防治这种病虫害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专用的粉剂进行喷洒,还有就是对于根结线虫病危害也可以采用灌施盆土的方式来预防。白芨不适宜在平地种植,这种种植方法太危险,即使看起来正常生长,一般一两年后,球茎都会大大减轻或消失,而你这种情况,估计球茎已经开始腐烂了!白芨的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白芨在湿润的苔藓上发芽,且长时间不干燥。 一、白芨常见病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有根腐病和叶病斑,多在雨季发生,发生时病菌危害叶片和根部,使植株枯死。白芨湿兰科植物的一种,药用作用比较明显,也可以园艺栽培。花朵端庄优雅,布置花镜花坛效果颇佳,也可以盆栽室内养护。 白芨的养殖方法土壤 盆栽白芨,可以选择湿润一些的土壤,透气性要好,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上盆的时候,可以先在盆底...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种植好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5---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除草。除草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要浅锄,免得伤根。 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每个月喷施一次翠姆矿质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白芨在种植的时候往往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一些病虫害,比如说黑斑病,那在防治这种病虫害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专用的粉剂进行喷洒,还有就是对于根结线虫病危害也可以采用灌施盆土的方式来预防。

治风湿草药研究论文范文

祛风除湿,祛风法之一。是用 祛风湿药治疗风湿之邪 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能够增进 人体新陈代谢, 清热解毒。下面我准备了祛风湿的中草药,希望对您有帮助!

独活、木瓜、威灵仙、川乌、草乌、乌梢蛇、昆明山海棠、海风藤

兼有功效:

解表(独活)

化湿和胃(木瓜)

消食(木瓜)

舒筋活络(木瓜)

祛瘀通络(昆明山海棠)

生津止渴(木瓜)

止痛(独活)

通络止痛(威灵仙、海风藤)

温经止痛(川乌、草乌)

麻醉止痛(川乌、草乌)

续筋接骨(昆明山海棠)

止血(昆明山海棠)

止痉(乌梢蛇)

解毒杀虫(昆明山海棠)

攻毒(乌梢蛇)

消骨鲠(威灵仙)

消痰逐饮(威灵仙)

秦艽、防己、蕲蛇、雷公藤、络石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海桐皮

兼有功效

祛风止痒(桑枝)

生津(桑枝)

祛风湿(桑枝、海桐皮、海风藤)

退虚热(秦艽)

清湿热(秦艽)

清热燥湿(防己)

利水消肿(防己、桑枝)

定惊止痉(蕲蛇)

攻毒(蕲蛇)

解毒(豨莶草)

杀虫解毒(雷公藤)

杀虫止痒(海桐皮)

活血通络(雷公藤)

祛风通络(络石藤)

通经络(臭梧桐)

通络止痛(秦艽、海桐皮、海风藤)

消肿止痛(雷公藤)

凉血消肿(络石藤)

利关节(豨莶草、桑枝)

桑寄生、五加皮、狗脊

兼有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桑寄生、五加皮)狗脊(强腰膝)

安胎(桑寄生)

利水消肿(五加皮)

温补固摄(狗脊)

药物治疗

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可分为如下几类:

1.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此类药物的作用,主要为解热,消炎和镇痛,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和目的。最早为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至今仍为治疗急性风湿热及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后来生产出各种水杨酸类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吡罗昔康,萘普生等,但各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主要对胃肠,肾,肝和血液系统,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剂量,用法,副作用等。

2. 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指糖皮质激素,因为这类药物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有较强和快速的消除炎症及炎症反应带来的各种症状,如发热,关节肿胀和疼痛。所以对各种风湿性疾病,常被用为第一线药物。临床上应用的有短效,中效和长效等制剂。用法有口服,肌肉或关节腔内注射,静脉注射,可根据病种,病情作不同的选择。但由于其并非根治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可诱发感染,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糖尿病,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精神异常等;且如停药过快易产生病情反跳现象,故应注意根据病种和病情,调节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除重症患者外,原则上以小剂量,短疗程为宜。

3.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又称为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此类药物包括许多种类结构不同,作用各异的药物。它们的共性是起效比较慢,有一定蓄积作用,故停药后,作用消失也较慢,仍可维持一段时间。它们并无直接消炎止痛作用,但通过不同的机制可以起到抗炎及免疫或免疫抑制作用。因而,也可以改善关节肿胀,疼痛,僵直和减轻系统性症状,降低急性期反应蛋白,血沉。如使用时间较长,也可改善其他免疫指标,如RF,ANA等。有的尚可使放射影像得到改善。DMARDs类的药物包括有抗疟药-氯喹、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氨,青霉胺,金制剂,环孢素A及来氟米特。

以上各种药物对人体重要的脏器(肝,肾,膀胱,肺,胃肠,生殖腺)和组织(骨髓)各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应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4. 其它 :其它治疗包括雷公藤多甙、帕夫林、云克等。

(1) 云克: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胶原酶的活性,防止软骨分解和破坏,抑制破骨细胞。可消炎,镇痛。

(2) 雷公藤总甙:抑制T、B细胞增殖,抑制T-细胞产生IL-2及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抑制前列腺素产生。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手术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可作滑膜切除术,晚期可作关节置换术,或肌腱修复或转移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其他 措施

风湿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对血中有很多循环免疫复合物,有高免疫球蛋白,可选用免疫吸附及血浆清除疗法;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RF,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过多,还可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疗法。从而改善T,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血液粘滞度,疏通微循环,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中医护理学是我国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护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薰蒸疗法是近几年在传统中医疗法的基础上,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将中药的有效成分以药物蒸气离子的形式作用于机体局部或全身,从而达到舒经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是中医药外 治疗法的进一步延伸和 发展,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软组织损伤、肌肉劳损、虚寒性胃肠疾病、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妇科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及雷诺氏症等多种结缔组织病。我院自2005年开展此项治疗 方法 以来,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892例中药薰蒸患者护理体会 总结 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3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采用中药薰蒸疗法的患者共2892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352例,类风湿关节炎263例,骨性关节炎487例,肩周炎275例,风湿性关节炎170例,颈椎病125例,中风偏瘫者130例,软组织损伤50例,虚寒性胃肠炎76例,慢性盆腔炎78例,慢性前列腺炎1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7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者2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195例,毛细血管炎23例,雷诺氏症者12例,其中住院患者657例,门诊患者2235例。

2 方法

2.1 中药薰蒸治疗前准备:①治疗前访视:薰蒸室护士接到病区通知后,在治疗前1天到病区查看病人情况并了解病情与患者交谈并预约薰蒸治疗时间;②薰蒸室的准备,常规消毒,根据医生开具的协定处方为不同患者准备不同薰蒸药液,同时准备血压计、听诊器、温开水、生理盐液、口服补液盐。

2.2 中药薰蒸程序 将事先粉碎的中药配方加水3000ml,放入薰蒸锅内浸泡30分钟后加热煮沸后至薰蒸舱内温度达45℃时将患者薰蒸部位放入薰蒸舱内根据患者耐受力及病情将温度调控在45℃-52℃之间,时间定位30-45分钟,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自我感觉,测血压、心率1-3次并根据患者出汗量的多少,给予250-50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液(ORS液)口服。

2.3 中药薰蒸结果后的护理 中药薰蒸时间达到设定时间后待薰蒸舱温度降至37℃时将舱打开,扶病人出舱,用温水冲洗干净药液,干毛巾擦干全身皮肤穿好衣服,在薰蒸室休息10-20分钟,待全身无出汗迹象后,送患者返回病房。

3 中药薰蒸的适应症及禁忌

3.1 适应症 中药薰蒸适用于风湿类疾病,肌肉劳损,退行性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虚寒性胃肠病、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雷诺氏征等结缔组织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及周围血管病。

3.2 禁忌症: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减退者;②合并化脓性皮肤病或皮肤溃烂者③合并急性炎症性、传染性疾病者。 4 中药薰蒸护理注意事项

4.1 薰蒸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中药薰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传统疗法,很多患者对此疗法持持怀凝或恐惧心理,故在薰蒸 治疗前1天,根据患者的病情需仔细向患者说明薰蒸治疗的作用及薰蒸过程安全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4.2 薰蒸前应对薰蒸舱进行严密消毒,防止一些未发现的传染病交叉感染

4.3 针对第1次薰蒸的患者应由护士全程陪同并交流,了解患者自身感受,防止皮肤烫伤,一般将温度调控止最低耐受点42℃然后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上调,一般不要超过52℃,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以全身微微发汗为原则,并及时监测血压及心率,防止血压及心率骤增。

4.4 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出汗量可给予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50-500ml频频口服以防止出汗过多造成血容量骤减而诱发心脑供血不足甚至梗塞。

4.5 薰蒸结束后,不要让患者急于出舱,防止温度突降,引起全身不适,甚至感冒,出舱后应了解患者的自我感受,监测血压、心率,并与入舱前作对比,防止血压心率骤升、骤降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5 讨论

中药薰蒸疗法适用范围广,临床疗效佳、安全舒适,是一种无毒无害的绿色疗法,近几年,此项业务在我院广泛开展,对护理流程及护理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通过对2800余例患者临床护理观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护理,通过薰蒸治疗前后的评估,不断 总结,改进护理方法,针对不同病种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 文化 层次的患者,不同心理素质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使中药薰蒸这一疗法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1]。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以及卫生保健、预防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 经验 。中医护理具有以下优势。

1 优势

1.1 理论优势

中医护理主张从人的圣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调理患者,现代医学发展到上世纪末才把生物医学模式转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整体护理”的理念,到今天才知道以“人”为中心。中医护理切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人类最求返璞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2 方法优势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八法:汗、吐、下、温、清、消、补,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传统医学的医护不分家,即“三分医,七分护”,相对西医护理来说,中医更注重服药时间、饮食等方面的配合。在非药物治疗方法方面,针刺、艾灸、推拿、火罐、热敷、熏洗、挑割、药枕、面浴、足浴、日光浴、温泉浴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1.3 应用优势

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参与性强,易于推广。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他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广大的用武之处。按摩、气功、药浴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中医“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者饮食调养,亦很容易被理解和运用。中医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一些西医不能有效控制的疾病,运用中医就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2

2.1 独特的诊疗技术

望、闻、问、切是中医采集病史,收集疾病资料,作出诊断,实施治疗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们对患者病情作全面了解,准确反映病情,正确地预检分诊

2.1.1 望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头、五官、皮肤, 如有甲亢体征患者分诊到内分泌科。

2.1.2 闻 根据听患者说话声音的高低,呼吸声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声音的变化,来判断病位的深浅、虚实、寒热等,以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做好相应的用药指导,解除患者的痛苦。 如声音嘶哑者分诊到耳鼻喉科。

2.1.3 问 通过询问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和既往史。根据这些资料, 及时准确地进行分诊, 不能主观导问或暗示患者, 以免分诊不准。例如头痛为例, 头痛仅是一科症状,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 在询问病史时,要了解发生头痛原因, 性质和规律。若系持续性头痛并伴有进行性加重, 应考虑安排到神经内科就医。如为外伤后引起的头痛, 就有可能是脑外伤后遗症, 由神经外

科检查比较合适。如高热, 头痛, 耳内有脓性分泌物, 考虑是中耳炎引起的, 应分诊到耳鼻喉科就医。

2.1.4 切 门诊患者述说有心悸, 心累时, 我们应脉诊, 了解是否是急症。

3 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保养:是指通过饮食的方法来治疗与调护和预防疾病,包括药膳、药酒、药茶、药粥、药饮等.食疗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调护、病后的调理,又有利于 儿童 的生长发育、妇女的养颜美容。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寿抗衰老[2]。如当归羊肉生姜汤中羊肉得姜配合加强温补之功,起协同作用,可治疗虚寒性腹痛。如有些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喜好大鱼大肉,此时应耐心讲解危害性,改变其饮食习惯,宜进清淡饮食。肥胖患者应予清淡、化痰食物:体瘦者多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老年人及久病者脾胃功能虚弱,宜予清淡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孕妇和哺乳期宜食富于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宜食谷肉果菜营养丰富的食物;哮喘患者和过敏体质者忌食鱼、虾等海腥及一些甘温、香燥之品。

4 基本护理操作应用?

如可遵医嘱对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痛经者予以温灸理疗:又如体质虚弱者可教患者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以起到保健作用;呃逆患者按压合谷穴可止呃逆等。

5 结语?

培养分诊护士的中医护理素质,要求处处关心患者,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一丝不苟对待分诊工作,经常关心患者的病情,加强中医理论学习,贯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理念,才能使中西医护理学理论知识互补,临床并用,才能使患者受益。?

参 考 文 献

[1] 李玉霞,李丽萍.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9,17:90-91.

[2] 任娟,曾远.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中的运用.新疆中医药,2009,5:51-52.

打开这个网址就有你想要找得

·创新医学网·有近千篇中医中药类的医学论文,它对现有的中医中药类医学论文进行了整理归纳,【摘要】 小儿皮肤疾病,多因风、湿、热、毒等邪气侵犯肌肤而致。常见皮肤红斑、丘疹、疱疹,形态各异,或夹清浊水液,或焮红灼痛,或浸淫流水,或皮损肥厚粗糙结痂,瘙痒难忍,缠绵难愈。然不同皮肤疾病,病因病机同中有异,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故临证宜分而治之。如浸淫疮重在清热燥湿、解毒利浊;蛇串疮重在泻火解毒、凉血清热;四弯风重在驱风胜湿、凉血润燥。【关键词】 皮肤病/中医药疗法; 疱疹; 丘疹; 中医辨治; 中草药; 儿童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四十年,通过对小儿皮肤病的长期观察、治疗、总结,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仅选录数例典型病案如下,以供同道参考。1 浸淫疮案患儿邹某,女,3岁,20080407初诊。其祖父诉,3 d前因见孙女精神欠佳,继全身出现疱疹,即带至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诊断为小儿手足口病,经服药后(药品不详),症状未见缓解,遂来求中医诊治。就诊时患儿低热(体温38 ℃),皮肤散布疱疹,大小如米粒、绿豆不等,手、足心亦有数个疱疹,盘根潮红,多夹疱液,且较为混浊。口腔黏膜可见米黄色溃疡。面红唇赤,烦哭吵闹,便溏溲黄,舌红苔白腻,指纹紫滞。四诊合参,此乃小儿外感湿热疫毒之邪,与心、脾、肺、胃伏火相召而引发。治以清热燥湿,解毒利浊。处方:炒黄柏、生苡仁各30 g,苍术3 g,茵陈30 g,川黄连3 g,连翘9 g,野菊花10 g,蒲公英15 g,丹皮、紫草各10 g,土茯苓、白藓皮、炒谷、麦芽各30 g。3剂,水煎服。每剂2 d,每日6次。20080414二诊。低热已退,全身未见新发疱疹,原有疱疹潮红略减,疱液渐消,其口腔溃疡亦有缩小,精神好转。药已中的,效不更法,上方去野菊花,加银花15 g,栀子5 g,继服3剂。20080421三诊。患儿舌红苔薄白,指纹淡紫而浮,皮肤疱疹十去七八,所余疱疹已无疱液,疹色略暗红,口腔溃疡已愈,饮食增加,二便正常,精神活泼,病欲愈。处方:金银花15 g,栀子3 g,生苡仁、炒黄柏各20 g,黄芩9 g,丹皮10 g,赤芍、紫草各6 g,茵陈25 g,蒲公英15 g,石斛10 g,炒谷、麦芽各30 g。3剂。20080425四诊。全身皮肤疱疹尽退,除口渴及小溲略黄外,余无它恙,遂以益气养阴法善后。处方:太子参15 g,芦根9 g,石斛10 g,麦冬6 g,竹叶9 g,甘草3 g,生谷、麦芽各30 g。3剂,痊愈。按:小儿手足口病乃中医温病范畴,具有“疫疹”之传染特点。观其临床症状,实为中医之浸淫疮。究其发生原因,既有外感时邪疫气,又有体内素蕴伏热。如《诸病源侯论》云:“肺主气侯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腠理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故治疗宜内外兼顾,疏风清热,燥湿利浊,解毒泻火并进,又审邪气孰多孰少而增减用药,方能获满意疗效。方中以“二妙散”加苡仁、茵陈醒脾利浊清热以绝内热之源;野菊花、蒲公英、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毒,以退外来邪热疫气;紫草、丹皮、赤芍凉血解毒化瘀,川黄连、栀子直泻心脾之伏火,更以大剂土茯苓、白藓皮利湿浊,解浊毒,驱风止痒。小儿脾常不足,况方中多寒凉之药,恐碍脾胃运化,故加入谷、麦芽以和中护胃。如是内外邪气得以分消驱散,而疫毒无以攀附,邪去而病愈。更多信息:创新医学网

  • 索引序列
  •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研究论文
  •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论文
  • 生白术治便秘研究论文
  • 白芨黑斑病防治方法研究论文目录
  • 治风湿草药研究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