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玉米相关研究分析论文

玉米相关研究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玉米相关研究分析论文

种子(see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种子生产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玉米亲本种子生产技术分析

【摘 要】玉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优势作物,在农业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玉米亲本种子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玉米杂交种子质量、玉米产量的高低,而且影响着我国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研究探讨玉米亲本种子生产技术问题,是当前玉米生产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玉米;亲本种子;生产技术;分析

玉米亲本种子是指用于生产杂交种的父母本种子,包括育种家种子(又称原原种)、自交系原种、良种等。因此,自交系亲本种子繁育的流程是:育种家种子的繁育、自交系原种繁育、良种的繁育。其中育种家种子是指由育种者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最初一批高纯度自交系种子,由育种者育成并保纯繁育。自交系原种是指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出来的或按照原种技术规程生产出来的质量达到规定标准的自交系种子。自交系良种是指由自交系原种按照自交系良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符合良种标本的自交系种子。生产上,自交系原种的繁育是自交系良种生产的基础和关键。

1.原种生产方法

自交系原种的标准是性状典型,株间整齐一致,纯度不低于99.99%,保持原自交系的配合力。根据GB/T17315-1998标准,原种生产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另一种是采用二年二圃法。二年二圃法是自交系提纯复壮的基本方法。二圃是指株行圃、原种圃。此法以“选株自交-穗行比较-淘汰劣行-混收优行”的穗行筛选法进行。

1.1选株自交

即在自交系原种圃内选择符合典型性状的单株套袋自交。方法是:用半透明的硫酸纸做好纸袋,花丝未露前先套雌穗,待花丝外露3.3cm左右,当天下午套好雄穗,次日上午露水干后开始授粉,一般一次授粉,当自交系雌雄不协调时可两次授粉,授粉工作在3-5天内完成。收获时按穗单收,彻底干燥,整穗单存,作为穗行圃用种。

1.2穗行圃

将上年入选的单穗在隔离区内种成穗行圃,每系不少于50个穗行,每行种40株。生育期间进行系统观察记载,建立田间档案,出苗至散粉前将性状不良或混杂穗行全部淘汰。每行有一株杂株或非典型株时全行淘汰,即全行在散粉前彻底拔除。选优行经室内考种筛选,合格者混合脱粒,作为原种圃用种。

1.3原种圃

将上年穗行圃种子在隔离区内种成原种圃,在生育期间分别于出苗期、开花期、收获期进行严格去杂、去劣,全部杂株最迟在散粉前拔除。雌穗抽出花丝占5%以后,杂株率累计不能超过0.01%;收获后对果穗进行纯度检查,严格分选,分选后杂穗率不超过0.01%方可脱粒,所产种子即为原种。

2.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技术要点

2.1选好繁殖基地

原种生产(含穗行圃、原种圃、育种家种子繁殖田)由种子部门负责安排,每个原种至少要同时安排两个可靠的特约基地进行生产。繁种地块要求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灌排方便,隔离良好,稳产保收。采用空间隔离时,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相距不少于500米。

2.2规格播种

原种生产田采用统一规格播种,播前要进行种子精选、晒种、包衣,将选穗行的种子混合种植。

(1)播种期。根据气温、地温和墒情而定,一般要求10cm地温稳定在10℃-12℃时适期早播;(2)播种方式。采用两种种植方式,一是等行距种植,即50mm×50cm或55cm×55mm;二是宽窄行种植。即60cm ×60cm或45cm×65cm。采用先覆膜后点播的方法较好,播种或覆膜前均采用窄行标准统一划线种植,格深3-4cm。覆膜后要留足50cm膜面,要求膜面平、紧、直,并在膜面上每2m打一土结,以免大风揭膜,被膜处采用细土封闭盖严;(3)播种量。根据种植模式和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中晚对大穗型品种每667保苗5000-5500株;中早熟、紧凑型品种每667保苗5500-6000株。种植密度确定后,根据面积和发芽率核定播种量。一般要求育种家种子和自交系原种繁殖田单粒点播(芽率在95%以上)、自交系良种繁殖田根据芽率要求每穴点播2-3粒。

3.加强田间管理

(1)早间苗、定苗。3-4叶时间苗,5-6叶时定苗。间苗、定苗的原则是去大苗、小苗、弱苗、病苗,留整齐一致的壮苗;(2)适期蹲苗,培育壮苗。即在肥水充足、生长过旺的情况下,控制肥水,结合除草及时中排,促进根系生长,达到控上促下,培育壮苗的目的;(3)“三攻”追肥。即全生育期追好拔节肥、攻稻肥、攻粒肥。追肥原则是“前轻、中重、后补”。以氮肥为主,深施比撒播好,迫肥综合灌水进行;(4)灌水。全生育期灌水4-5次,结合追肥进行,以后每隔20-30天浇水一次,沙土地适当缩短浇水间隔时间。重点灌好拔节水、抽雄孕穗水、子粒灌浆水;(5)中耕除草。苗期中耕两次,第一次浅耕,以除草为主;头水浇后5-7天再中耕一次,比第一次加深,起到锄草松土的效果,并将地膜破损处用土压实,防止膜下杂草生长。后期继续做好除草工作。

4.加强质量控制

(1)严格去杂。在自交系种子生产过程中,根据亲本特性和育种家提供的相关信息,集中去杂、去劣四次。第一次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田间与典型苗性状不相符的异常亩,即大苗、小苗、弱苗、病苗、花叶苗,保留生长整齐一致的壮苗;第二次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前进行,按照品种典型的特征,将田间高大株、变异株、杂株、劣株(矮小株)全部去掉;第三次在抽雄期到授粉前将田间优势株(略高,其他特征基本一致)、自交系退化株(略低)进行取雄,在散粉吐丝期对颖完、花药、花丝颜色不一致的植抹砍除;第四次在收获晾晒过程中将穗型、轴色、粒形、粒色不一致的杂穗、病穗全部挑除干净,并妥善处理。原种生产田中性状不良或混杂的植株最迟在雄穗授粉时全部淘汰。从植株抽出花丝起.不允许有杂株散粉,可疑株率不得超过0.01%;收获后应对果穗进行严格检查,杂穗率不得超过0.001%,否则按报废处理。

(2)做好田间质量检查。抽雄前至少要进行两次检查,着重查明隔离条件、种植规格和去盐情况是否符合要求。苗期主要以幼苗叶鞘颜色、叶形、叶色和长势的典型性为检查依据。

5.收获

一般在子粒蜡熟期收获。收获时要剥去全部果穗包叶,遇到气温偏低积温不够的年份,也可适当提前几天收获、对一些晚熟、脱水慢的品种应“站杆扒皮”。

6.晾晒

收获的果穗及时晾晒在阳光充足的房顶上或晒场上,单穗铺平,每隔5-7天翻动一次,翻动时挑出异穗、杂穗等,清除杂质。晾晒期间若地下雨天气要盖好防雨布,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必须下盖篷布上盖秸秆,防止种子受冻,天晴后及时取覆盖物摊晒。有条件的地方,种子收获后可直接用烘干设备烘干。

7.收购贮藏

晾晒的种子待水分降至13%以下时,开始收购。收购时再次选穗,然后收购果穗,收完后标明产地、批号,原种可以果稻保存,自交系良种进入加工车间,进行脱粒、精选、分装入库,种子质量达到GB4404.1-1996规定的要求。填写质量档案,包装物内、外各加标签,写明种子名称、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级、生产单位、生产时间和生产地点等。

【参考文献】

[1]魏训培,李桂芹,亓文田.玉米亲本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

[2]杨国.杂交玉米亲本种子的生产程序和类别划分[J].种子科技,2005,(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种子生产技术论文

分析玉米的栽培技术农科论文

1 播种与合理密植

1.1 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由于玉米适宜种植区气候不同,生产条件各异,应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优良杂交种,因地制宜,搭配种植。选择品种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生产条件和自然资源,将品种的优良特性与环境条件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

1.2 确定适宜播种期 确定玉米的适

宜播种期主要依据是:玉米的种植制度、温度、墒情和品种等。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气候资源,又要考虑前后茬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茬作物创造优良的条件。

1.3 合理密植 玉米的合理密度受气候,品种特性等的影响,一般地力条件较高,灌溉条件好,施肥较多的密度就要小些,植株矮小的叶片上冲的紧凑型品种密度应大些。密度高使植株之间对水分和土壤养分的需求量就加大了,以及植株之间相互遮光,影响光合产物的积累,就很容易形成空秆;种植过稀则因不能充分利用水分、养分及日光,以制造更多的营养物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产量。

2 科学施肥与灌溉

2.1 科学施肥的`原则和方法 施肥原则是施好基肥,带上种肥,拔节肥追施尿素,大喇叭口期再催一把。玉米施肥方法主要有:深施、集中施、适时施、分次施。施肥以基肥为主,基肥用量可占施肥总量的50.0%~70.0%,有机肥料和磷肥全部作基肥翻入土中,耕翻深度20~25 cm为宜,氮肥有时也可作为基肥。

种肥对玉米幼苗及以后的生长都有良好的影响,一般种肥可用纯氮1.0~2.0 kg/667 m2,纯磷1.0~1.5 kg/667 m2;还可掺入过筛的腐熟油渣、羊粪10.0~15.0 kg/667 m2;也可用氮磷复合肥5.0 kg/667m2。种肥要求施在种子旁侧5~8 cm,比其深5~6 cm的土壤中。

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如果只进行1次追肥,可在浇灌头水前施尿素15.0 kg/667 m2,然后开沟浇水;有时追肥可分为2次进行:第1次在拔节期,第2次在大喇叭口期 ,施10.0 kg/667 m2尿素,可彩人工穴施,施于距苗10 cm、深8~10 cm的土中。施肥的时候不要把肥料撒于玉米叶片上,是避免灼伤玉米叶片;施肥要与灌水配合,就会更好发挥肥效;在采用2次追肥的情况下,第2次肥用量就要稍大点。

2.2 科学灌溉 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除了发展和完善水利设施外,还必须推行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措施。节水灌溉的方法主要有:1)沟灌和隔沟灌。玉米种植的行距比较宽时,采用沟灌方法比较方便。还可采用隔沟灌,就是只在玉米宽行开沟灌水,既省水又省工。2)管道输水灌溉。一般就是地下用硬塑管,地上用软塑管,一端接在水泵口上,另一端延伸到玉米田远处,一边灌溉一边退。3)喷灌和滴灌。喷灌和滴灌具有省水,省工,省地,保土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3 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技术

3.1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防治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严重的地方就栽培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防止氮肥过多,抽雄前后保证水分供应量;在田间早期发现病瘤时及时刈除并深埋,等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再进行深翻 ,达到减少初侵染源的目的。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0%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争取在生长期就彻底防治虫害。

3.2 杂草的防治技术 1)土壤处理。用阿特拉津、甲草胺、乙草胺等,在播后覆膜前喷在土壤的表面。2)苗期处理 在杂草2~3叶时,在杂草叶片上喷阿特拉津、2,4-D丁醋、玉农思,但是要尽量避免与玉米叶的接触3)部分多年生杂草。可选用灭生性除草剂,施用时一定要定向喷施。

4 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措施

1)更换新品种。迫切需要选育或引进早熟、高产、抗倒伏、适宜密植。

2)增加投入。化肥投入量距667 m2产500 kg玉米对氮磷钾的需求相差悬殊,如不增加肥料投入,长期连作玉米将会严重破坏地力,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也可能会丧失。如能做到因地平衡施肥,产量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扩大地膜覆盖面积。黑龙江省玉米地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 20万hm2,目前正在试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新技术,这就有助于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4)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扩大流通渠道,同时还要增加烘干机械和仓储加工设施。在品种含水量高时,就应该装备烘干机械,加快玉米收获后籽粒的脱水速度,妥善解决粮食安全储藏、运输和流通问题,提高质量等级。

5)适期收获。玉米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适期收获是提高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措施。成熟的标志是苞叶变黄、籽粒变硬。一些新品种玉米成熟时茎叶可能还是鲜绿的,但是只要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就可收获。收获后,自然风干,以便贮藏。

玉米叶解剖结构特征研究相关论文

玉米叶子特征:

1、玉米叶子中间宽约7-8厘米,长约60厘米,呈剪刀状;

2、玉米叶子上中间有一根主茎,是一条条平行的凹陷,其主要功能保护、输导和支持。;

3、玉米叶面正面有许多的小毛,摸起来有一点扎手;

4、玉米叶面边缘呈小锯齿状,很容易割破手指。

是这样的!!!

玉米的叶片扁平宽大,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中脉粗壮,边缘微粗糙。顶生雄性圆锥花序大型,主轴与总状花序轴及其腋间均被细柔毛;雄性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小穗柄一长一短,分别长1-2毫米及2-4毫米,被细柔毛;两颖近等长,膜质,约具10脉,被纤毛;雌花序被多数宽大的鞘状苞片所包藏;雌小穗孪生,成16-30纵行排列于粗壮之序轴上,两颖等长,宽大,无脉,具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雌蕊具极长而细弱的线形花柱

1、表皮

棉花:一层生活的形状不规则的细胞,气孔器由一对肾形保卫细胞围成。

玉米: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组成,上表皮维管束间有泡状细胞,气孔器由一对哑铃形保卫细胞和一对副卫细胞围成。

2、叶肉

棉花: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的异面叶。

玉米: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的等面叶。

3、叶脉

棉花:网状叶脉,维管束上下方近表皮处有厚角组织。

玉米:平行脉,维管束外有一层薄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维管束上下方近表皮处有厚壁组织。

玉米种子萌发研究论文

鸟巢、水立方中的科技大家都知道,北京2008奥运会体育中心是一个很大很漂亮的鸟巢样式,国家游泳中心则是一个很漂亮的充满着气泡的水立方,但是庞然大物下面究竟隐藏着哪些方面的技术呢?今天科技小论文将带领您解开这些什么的建筑物。首先我们来说“鸟巢”,鸟巢建筑是基于国际建筑领先地位的,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在空间技术的应用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首次将空间技术应用到建筑物结构框架上的一个重大创举。它是由我国多为建筑方面的专家通过进行可行性验证和安全构架验证而决定实施的一个重大工程,于是 鸟巢成了 我国2008奥运会的一大标志之一。他将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首先在设计结构上,采用空间技术的鸟巢,在最大程度上介绍了对原材料的需求,节约了成本,并且形象完美纯净,是奥林匹克的一大亮点。“水立方”以方型的建筑形态体现与“鸟巢”和谐共生的中国文化理念。“水立方”钢结构采用了新型的基于气泡理论的多面体空间钢架体系,属于国内外首创,是一个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着许多国内外前所未有的课题 题将通过对新型空间结构几何构成与优化、结构整体分析与设计、结构风雪冰试验、各类节点和杆件计算方法与实验、室内环境声光电热研究、ETFE立面装配系统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将最终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合理,同时纳入国家新版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等课题立项目标。大家知道了吧 原来水立方和鸟巢是这么回事,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多思考,多长一双发现创新的眼睛,相信将来你也可以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想法。观察玉米的生长过程种 玉 米3月20日 星期四 晴今天科学课上,李老师拎着一袋粉红色的种子走进教室,笑眯眯地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去实验基地种玉米。”老师向上推了推眼镜,接着说:“这种玉米和其他的玉米不同,别的都是金黄色的,可现在要种的玉米是粉红色的。”“为什么呢?”同学们疑惑不解地问。“问得好!为了防止虫蛀,这玉米种子上是拌了粉红色的防虫药。”李老师把我们领到了花卉种植园,拿起了一只花盆,示范着种玉米给我们看,他边做边说:“你们在种的时候要注意3点:一是要把土松开,二是不能把种子插得太深;三是要等把种子种下去才能泡水。”该我们自己动手了。我按照老师的方法,先在花盆底部的小洞上盖上一块小瓦片,然后将泥块敲成豆子般大小的碎土装入花盆中,再轻轻地将三颗玉米种子插进花盆内的土里(光滑椭圆的一头朝上,扁瘪的一端插下),最后将花盆慢慢地浸入水中一会儿,使泥土湿透。等这一切都做完,我们又按照李老师的吩咐,将花盆搬进了塑料温棚。一节课的时间,一盆盆种有玉米种子的花盆整齐地排列着,它能发芽吗?我们期盼…… (王沈绩)(简评:小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自己种玉米种子的过程:盖洞——碎土——插种——浸水——移盆,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玉 米 种 子 发 芽 了3月28日 星期五 晴中午,老师说:“现在我们去大棚里看看我们种下的玉米种子,看看它们发芽了没有。”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大棚,“哇,好热呀!”“真闷人。”“这儿有温度计,三十度呢!”“难怪这么热。”……我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大家快过来,玉米种子发芽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们立刻跑到花盆旁去看。真的,有的玉米种子发芽了,嫩芽像个紫红色的、圆滚滚的小柱子,已经从土里顶了出来,我们用直尺量了量,高的有一厘米,矮的约半厘米,有的还没发芽。老师说:“再过几天会发芽的。”一会儿工夫,我们一个个汗流满面,有的甚至解开衣服扇风,老师见此情景,说:“我们再等几天来观察一下吧,下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于是,我们都走出了温棚,准备下次再来观察。(陈 阳)(简评:习作中写出同学们看到种子发芽的惊喜,并通过进入温棚时的议论,暗含着种子发芽所需的温度。)玉 米 在 长 高3月31日 星期一 晴“小棍棍”的影儿常在我脑中浮现,它长大了吗?今天我们决定再去看看它们。在远处我们就看到绿色的一小片,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原先的“小棍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细条形的、嫩嫩的绿叶,我们真是又惊又喜。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两张真叶,我们蹲下来仔细观察,看到它的茎有圆珠笔笔芯那么细,外皮仍像原来一样紫红,叶子的边缘一圈也是紫红的,外面的大叶子裹住里面的小叶子,像妈妈抱着小宝宝一样。同学们都拿出尺子量它的长度,最长的叶子有六厘米,宽两厘米左右,真不可思议。“它们在温室里已健康发芽,得让它们出去晒晒太阳了,我们现在就将花盆搬到棚外去吧。”老师吩咐道。我们又一个个将花盆搬出去。“玉米种子长得真快呀?”我们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田佳敏)(简评:小作者能将玉米苗茎的粗细和大家熟悉的圆珠笔笔芯作比较;将大叶子裹住小叶子比喻成妈妈抱着小宝宝;叶的长度、宽度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三种说明方法准确地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玉米生长情况。 )玉 米 苗 长 粗 壮 了4月15日 星期二 晴已经有半个多月不去关心玉米了。中午写字课之前,老师又带我们去观察玉米。于是我们又随着老师高高兴兴地来到花圃区。“你们发觉玉米苗有啥变化了吗?”“长高了。”“比原来粗壮了。”“叶子也多了、大了。”同学们纷纷说道。“大家快看,花盆下面的小洞里冒出了白色的‘细线’。”不知谁大叫了一声。同学们一个个端起花盆,仰起头,盯着花盆底看,果真看到一根根“白丝线”歪歪扭扭地露在外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们:玉米苗长大了,长得粗壮了。那“白丝线”是玉米苗的根须,看来,花盆已经不能适应玉米苗的生长,我们得马上要给玉米苗安个新家,让它自由地、更好地生长。(蒋 璐)(简评: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玉米的生长情况:长高、长粗、叶多等特点,尤其是对根须的描写,更带有探究性。)给 玉 米 苗 安 个 新 家5月8日 星期四 晴今天下午,我们全班决定给玉米苗安个新家。开始移栽了,我们端起花盆,愣住了:怎么把玉米苗移出来呢?如果拔的话,就会把叶子拧断;如果挖的话,可能会把根拔断,真叫我不知该怎么办。这时,我们纷纷跑到老师面前,问:“老师,怎么把小苗拔出来呢?”老师故意摸摸脑袋,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想想办法呀!”正当我抓耳扰腮、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我们恰巧看到我校老花匠也正在给花换盆。于是,我们便凑近仔细观察:只见他用手指从花盆底的小洞往上一顶,像花盆形状的土疙瘩便从花盆里冒出来了。我们也试了一下,可是玉米苗怎么也不肯出来,这时,我们便问老爷爷有什么好办法,老爷爷找来一根小棒,顶住花盆底小洞中的瓦片,再将花盆往下一按。这个办法果然灵,于是,我们像花匠一样,一个个地把玉米苗连土从花盆里弄了出来。老师又找好了一垅空地,叫我们挖坑,我们用小锹往土里一插,再把小锹一撬,最后往上一提,就这样,一锹一锹地挖,一个小坑挖好了。我们先小心翼翼地把玉米苗放进坑里,再把土掩得平平展展,最后,拎起小桶给玉米苗浇上了水。这样,玉米苗的移栽工作就完成了。我们看着刚刚移栽的玉米苗,轻轻地说:“玉米苗呀,快快长大吧,长大结出又大又甜的玉米棒给我们吃!”(朱牧云)(简评:小作者的题目很吸引人,带有儿童趣味。先写自己在移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接着向老花匠请教,最后再写自己移栽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摘 玉 米6月20日 星期五 晴今天,老师说去掰玉米了,同学们乐的一蹦三尺高。到了玉米地,远看玉米就像一位保安,在保护田野。走近一看一个个高大粗壮的玉米,就像一个个卫兵拿者几枚炮弹。同学们在玉米田里窜来窜去,都在找最大的掰。老师说:“掰那种胡须是棕色的玉米,嫩绿色的还没成熟,还需长几天。”我好不容易找到我自己种的那一棵,盯住一个肥肥胖胖的大玉米。 我把叶子往下一按,左手扶助秆子,右手抓住玉米棒向下一扭一拉,就掰下来了。接着,我们开始剥玉米,它穿着好几层薄薄的淡绿的“衣裳”,就像一个胆小的小姑娘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我小心翼翼地给它给它把一件件“衣服”脱下来 ,越往里面“衣服”越薄越嫩,最里面还有一簇簇粉丝一样的嫩胡须。啊!一粒粒米黄色的玉米新鲜圆润,成几路纵队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真诱人,我恨不得咬上一口。不一会儿,我们掰了满满的一桶玉米,看着这丰收的果实,我们真是说不出的高兴。李老师“咔嚓”一声帮我们拍下了甜甜的笑。 (庄毓)享 受 丰 收6月20日 星期五 晴“吃玉米喽!”“吃玉米喽!”大家欢呼着。老师端着两篓子我们刚摘的、也是刚煮好的、冒着热气的、香喷喷的玉米走进教室。我们一个个谗得像猫见到了鱼口水直流,真想拿了就吃。老师见我们迫不及待的样儿,说:“怎么分呢?”“一人一根。”“闭着眼拿,不准拣。”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按次序排着队一个个上去拿,有的同学到篓子里摸了一根毫不犹豫地就走;有的在那翻来覆去,不知挑哪个好;还有的歪着头,闭着眼,左挑右选,放在手上掂掂,最后才拿定主意。轮到我了,我想挑个个大的,又不想站在那慢慢挑,免得影响别人,后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摸了一根粗粗的就走,睁眼一看,橘黄色的玉米粒个个饱满,真是好运。开始品尝了,我手捧着玉米,凝视着它,虽然只是一个玉米,但它倾注了我一学期的几多汗水,我捧着它,就像捧着一个金宝宝。轻轻地咬上一口,玉米籽儿进入我的嘴里,甜到我的心里,我很开心,因为我再也不是家里的小公主,我终于学会了劳动,品尝到了劳动的果实……“你怎么才吃了这么点,我已吃了一半了。”同桌提醒我,我恍然大悟,也跟着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呀,好嫩好香呀!”我们全班同学都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丰收的喜悦!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本学期,我班的科学课开展了“种玉米”的实践活动,因此,我抓住这一契机,利用语文活动课、作文课、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和我校开设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实践、观察,丰富他们的作文素材,培养他们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的能力,因而写出了“种玉米”这一系列的观察日记

一、做实验1.材料工具(1)玉米种子20粒。(2)有盖的罐头2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2张分别标有1、2的标签,胶水,清水。2.方法步骤(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不洒水,放入干燥剂,拧紧瓶盖。贴上1号标签。置于室温环境。(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贴上2号标签。置于室温环境。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小组发现1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号罐中种子发芽了。二、研究1.为什么同样优质,同样品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有呢?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1号罐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虽有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但无水分,所以它不可能发芽。2号罐种子既有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还有水分,所以它发芽了。三、讨论结果通过此次实验,我发现了种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仔细地观察,我还看到发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细细的,白白的根毛,其实他们能提高吸水率。实验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生物学实在是太奇妙了

恕我直言,你这段话根本就不能叫做摘要。与其说摘要,不如说是实验方法。

Paper translation: main wheat straw and corn seed for experimental material, preparation of wheat straw leaching process maize seed and seedlings, observing the sprouting maize and the rate of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cord data analysis rule. The first study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eed germination, and research on corn in the seedling growth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e extracts irrigation has three pieces of corn leaf for a period of time, the determina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of indices (the same positions of chlorophyll and root vigor, MDA determination, pod activities, etc.). Finally,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arrive at appropriate levels of wheat straw on the growth of corn has facilitated a conclusion.

玉米性别分化研究意义和作用论文

产生性别分化是为有性生殖服务的,而有性生殖的生物具备双亲的优良特性,给生物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变异来源,提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二第三个问题不知道怎么解释,自然界无奇不有,也许存在我们未认知的东西,不过,从理论上讲,如果有三性生物存在,它将比两性生物获得更强大的变异能力,也许会更高级以下观点都是个人理解,性别分化的产生是表明了繁殖从无性繁殖变成了有性繁殖。为什么要从无性繁殖变成有性繁殖,因为要基因交流。由于有优胜劣汰的法则,那么长期环境的变化导致物种产生了变异,比如长颈鹿的产生。但如果是无性繁殖,那么变异的是个体,不能导致物种的变异,而是发展成一个新物种。所以,有性繁殖交流了父体和母体的基因,有利于将好的变异基因在物种中传播。第三性别,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如蚯蚓一般的雌雄同体。如果那还算两种性别之内的话。为什么要两种性别,是为了保持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如果有三种性别,那么有三个个体繁殖出新个体,肯定会出现三倍体,这样的基数倍体会导致失去繁殖能力首先,感觉3楼的很专业……很多观点上,比如说,无性繁殖也有基因交流,这点的说明有道理,这点上,我承认说地绝对了,我觉得这样更正观点更好: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更有基因交流的优势。然后关于我的第三性论证,我是偷懒写的。。。四楼的问题我当然知道。。。但是呢,我觉得没有更好的观点可以作证明,所以,我的假定是3倍体不好分裂成单倍体。还有,4楼有这样一个问题,把思路停留在2性上来考虑问题,比如说,交配、遗传、你认为不可能的观点是从两性出发的,所以我认为,你的观点,有点类似已知a=b,然后通过一系列a,b的事实证明a=b。。。至于三楼的第三性观点我是表示反对的,配子再多我认为也只是两性,不然,驴和马能杂交,驴和驴,马和马能交配,难道公驴是马的第三性别?当然,这点我不确定,因为事实上,杂交产物骡子没有生殖能力,可以说,如果上述观点成立,那么这就是第三性别。。。 就我的观点,生物有两种性别就足够了,所以不必出现第三性别,生物进化也就不必朝着第三性别发展。但有一些生物的性别比较特别,例如某些动植物是雌雄共体的,像玉米。还有一些生物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性反转,某种鱼群中若雌多雄少,部分雌鱼就会行反转为雄性。无论如何生物进化都是朝着更适合自身的方向进化的,生物界没有出现或没有普遍出现有第三性别的生物,说明生物不必有第三性别,毕竟想要进化出一个新类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性别决定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XY型性别决定,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减数分裂之后,每个配子具有一套单倍体数目的常染色体和一条性染色体。卵子中的性染色体都是X,而在精子中性染色体可能为X,也可能为Y,比例为1∶1。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后代性别。在1990年,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发现Y染色体短布尚的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基因在男性睾丸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失去这个基因,个体将发育出卵巢而不是睾丸。第二种性别决定的方式是ZW型,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ZZ,如蝴蝶、鱼和鸟类等。性别有卵子中所带有的性染色体是Z还是W决定最后一种性别决定方式是XO型,O代表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雌性具有两条X染色体(XX),而雌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基因型为XO雄性产生两种配子:具有一条X染色体,或者没有性染色体,精子在受精过程中决定子代的性别。根据性别决定的原理,不论是哪种性别决定方式,后代的性别比例都是1∶1。性别决定发生在受精的过程中,受精作用一经完成,性别也就决定了。哺乳动物的性别主要取决于体内性染色体的组成,环境对性别的决定几乎没有影响。但在低等一些的动物体内,如两栖类、爬行类等,性别的决定除与性染色体组成有关外,与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如青蛙等低等脊椎动物,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Y,但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也会发育成雌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也会发育成雄蛙。也就说低等的脊椎动物染色体对性别的决定不是很强烈的。一些物种的性别决定缺乏性染色体,在蚂蚁和密封中,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数目,而不是性染色体,雌性由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是二倍体;雄性数目很少,又未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是单倍体。大多数动物是雌雄鱼体的,即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彼此独立。很多植物也是雌雄异体,有雄株和雌株之分,一些植物如棕榈、菠菜,具有XY性别决定系统;另外一些植物如草莓,具有ZW性别决定系统。但是,并非所有种类都是两性分离的。绝大多数植物和少部分低等动物的个体可以既产生精子又产生卵子。这样的植物(玉米)成为雌雄同株,这样的动物(如蚯蚓)成为雌雄同体。雌雄同株的植物和雌雄同体的动物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染色体。

性别的发育必须经过两个步骤:一是性别决定,是指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作用:性染色体是性别决定的物质基础;一是性别分化,它是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条件的作用,发育成一定性别的过程。性别分化研究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遗传学、胚胎学等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表明,一些物种的性别分化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1、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在一些两栖类和昆虫中,它们性别的决定因素是胚胎在发育期间所处gF境的温度。温度能够启动一种生物学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决定着这类生物的性别。如豹斑壁虎,在低孵化温度和高孵化温度条件下,所发育出的壁虎皆为雌性,而在中孵化温度下,所孵化出的则为雄性。但中间温度不会导致中间性的个体出现,而是产生一种较为均衡的性比率(sexratio)。戴维·克鲁斯等发现正处于发育过程中的胚胎体内,温度是通过调节酶和激素受体的分布来影响性别分化的。2、外源性激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有外源性激素的导入,使会改变性别的发育方向。牛一般是怀单胎的,若怀双胎且为异性,雄性胎儿的睾丸先发育,分泌的雄性激素通过绒毛膜管流向雌性胎儿,使其性别趋向中间性,丧失生育能力而产生所谓的“自由马丁”牛(Freemaxfin)。又如戴维·克鲁斯等研究的豹斑壁虎发育过程中,给本来处于孵化出雄性幼体的温度条件下的胚胎注射雌性激素,发育出来的幼体全都长有卵巢2)。由此可见,外源性激素也可以影响性别的分化。3、生活场所对性别分化的影响有些生物的受精卵发育时所处的场所,也可决定其性别。海生蠕虫后(nelliaviridis),其雌雄个体的大小悬殊,雄体寄生在雌体的子宫里。当受精卵产在海底时,便发育成雌体;若受精卵落在雌体的口吻里,则发育成雄虫,最后寄生在雌体子宫里。研究发现,将掉落在雌体口吻中的受精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后取出,放回自然环境里让其继续发育,它就发育成中间性,而且雄性的发育程度是由它们在雌虫口吻里停留的时间来决定的。这种决定生物个体性别的机理至今还不明了。据说雌虫的口吻里有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学物质,它有力地影响着幼虫的性别分化。4、行为对性别分化的影响有些生物在其一生中有由一种性别转化为另一种性别的现象,但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只会表现出一种性别。这种生物改变性别时机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激发因素,例如占支配地位的个体消失等。欧洲红海中的一种红鲷鱼,由二十多条构成一个群体,其中只有一条雄鱼。如雄鱼死去,则雌鱼中的活动能力最强的一条卵巢变小并消失,雄性性腺开始发育,最后变成雄鱼。Leos.Demski观察到对海鲈的下丘脑给电刺激,能够促使其排卵或排精,这是因为它的下丘脑与性腺之间有神经连接。这类可改变性别的动物可能是在亲眼目睹自己周围的同类在数量上或结构上发生变化之后,自身大脑发出指令改变性腺内的激素环境继而改变自己的性别。5、营养条件对性别分化的影响营养物质的种类、多寡等可对某些生物性别分化产生影响。比如同样是蜜蜂的受精卵,如幼虫喂食蜂王浆,就发育成蜂王;如喂食其它食物则发育成工蜂。研究表明,用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喂养的幼虫在最后龄期(instarstage)内仍保持着咽侧体的活动。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使化蛹推迟,最终使雌蜂身体变大而成蜂=EL4J.昆虫寄生索线虫,当一头宿主体内仅有一条线虫寄生时,脱出的线虫全为雌线虫;当其体内寄生超过5条线虫时,全都发育成雄虫。这是由于寄生数量越多,个体所得的营养物质越少,就越易发育成个体较小的雄虫。6、日照对性别分化的影响黄瓜生长在连续的光照下,几乎全部开雄花,如缩短光照时间,雌花的数量则增多。大麻在日照时间长的夏季播种,群体中的雌雄株均正常生长,如在日照时间较短的秋季播种就会有50%一90%的雄株转性为雌株。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在性别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方式虽可分为上述6种,但作者认为其机制是相似的,即激素影响着性别分化。各种环境因素调节着生物体内的激素的分泌、浓度及其分布,进而影响着性别分化。自发现环境因素影响性别的现象以来,人们已经尝试可以利用人为环境条件的改变来控制生物的性别,从而改造自然,服务人类。例如种植黄瓜时可以用短光照时间,施人足量的氮肥,增加二氧化碳和控制温度等方法来提高雌花的比例,以提高产量;鱼类中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的雄鱼比雌鱼生长快,用甲基睾丸素拌食鱼苗可使雄鱼的比例达到97%;提高饲料质量可使雌体比例增加,如用营养丰富的饲料喂养猪时,所得后代中的雌体较营养不足时雌体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我不同意楼上两位的看法。有性生殖的出现有比无性生殖产生更多的变异,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无性生殖生物之间也存在基因交流,这点在微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否则原始的无性生殖生物如何能进化成有性生殖生物?所以二楼说的是不对的。另外雌雄同体当然还是算两性的,因为还是只有雌雄两种配子。有性生殖的形式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从同配到异配到精卵慢慢进化的。期间伴随着性别的分化,一开始并没有雌雄之分,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是一样的,后来慢慢出现大小的差异,一部分产生小配子,一部分产生大配子,再更为极端就是形成了精子和卵子。为什么说现在只有两性呢?我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出现过第三性别甚至是第四性别第五性别……为什么现在只有两种性别,也就是产生精子和卵子?因为配子从同配开始分化的意义在于一放提供更多的营养一方让配子更擅长运动以方便寻找目标进而结合。显然越大的配子提供越多的营养,越小的配子更有利于运动。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了大小介于卵子和精子之间的各种配子形式(也就是多种性别),但是他们提供营养的能力不如卵子,运动能力不如精子,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步淘汰,只留下强势的精子和卵子。第三性别的出现并不是说会形成三倍体或者更多的变异,而在于配子的形态的多样。

玉米芯绿色化学论文研究

玉米芯要用玉米棒子粉碎生产加工再通过严苛挑选做成,具备机构匀称,强度适合.韧性好.吸水能力强.耐磨性好等优势。用与近视眼镜.扣子.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永磁材料的打磨和干躁.擦拭解决.被零件加工表面明亮.光滑度高,产品工件表面并没有波浪纹印痕, 也可以获取化工原料:聚丙糖,麦芽糖醇还能够生产加工化工原材料糠醛。在农村用它养猪、牛、鸡,种植木耳、平菇等。

用玉米芯种植食用菌菌种,既生态保护,又能够降低成本,选并没有产生发霉的玉米芯,破碎以后和木渣、棉籽油皮、麦麸草灰、磷钾肥、尿素溶液、石灰粉等充足混和成种植料,能够用作鸡腿菇等食用菌种植。此外玉米芯还可以获取多种多样化合物,比如酒精、石墨烯材料、糠醛、糠醇等化学物质,在其中糠醛的主要用途十分的普遍,不但医学领域会使用,还能使用化肥制做、塑胶、人造纤维等层面。

一颗玉米芯它糖份占54.5%、粗脂肪成分约2.2%,通过生产提炼出以后就可以提及大家所必须的麦芽糖,依据有关数据分析,100Kg玉米芯能够作出50Kg麦芽糖,麦芽糖一般都是美味可口的,也备受大家喜欢,与此同时具备美容养颜、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等功效,因此全部市场的需求比较大,那回收玉米芯的人也就愈来愈多,因为他能够制造出特别多的是麦芽糖。

把收购的玉米芯开展统一磨碎以后就可以制成化肥,用作浇灌土地资源,塑造花草植物全是能够的,并且十分富饶,由于里边带有很多的化学分子,因此制成化肥都是十分一个好的,可以做绿色植物炭,这一点坚信大家都不陌生,平时自己家里如果是木柴,那烧的玉米芯就是这个十分环境保护的木柴,只不过立即烧的,而绿色植物炭便是进一步生产加工出去试的,相近平时用作烧烤用的人造炭一样的。

可以提取化学物质,也可以制作植物碳,也可以用来食用菌的培养,也可以进行水泥板的制作。

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实验室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实验室是安徽省教育厅07年批准建设,近年来,实验室在生物质遗传资源发掘与改良、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利用、生物质能源转化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以及省部级攻关等50多个相关项目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好的研究平台和实验条件。实验室形成了单个具有明显特点的研究方向:1、生物质遗传资源发掘与改良方向,建立了生物质材料和能源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率先将低能离子束技术应用于玉米、棉花、能源藻及PHA、L-乳酸、D-乳酸及甲烷微生物菌种的诱变和遗传转化,并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玉米对生性状基因、高直链淀粉ae基因等基因定位和辅助选择。发掘和创建了一批能源和材料生物新种质。先后收集和发掘玉米、棉花、甜高粱、蓖麻等能源和材料作物种质2000余份,筛选PHA、乳酸、纤维素酶、脂肪酶、氢和甲烷产生菌等微生物菌种和能源藻种质100余份。2、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利用方向,突出农用生物质功能材料研究与利用。在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先后开展了魔芋飞粉、壳聚糖、淀粉的辐照和化学改性的研究。强化淀粉和纤维基材料的创制,以玉米等淀粉、彩色棉纤维和蚕丝的材料特性和辐照与化学改性研究为基础,开展了淀粉基材料在食品上的应用研究,探讨了以纯直链淀粉或高直链淀粉直接为原料的全淀粉基可降解塑料生产关键技术,特别是玉米淀粉辐照改性技术,进行了热塑性淀粉塑料和农用地膜、食品包装膜等产品的创制。3、生物质能源转化理论与技术方向,利用废弃生物质发展农村能源。立足农村富足的秸杆等有机废弃物转化,开展了作物秸杆和农林废弃物生物质气化和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的关键技术研究。突出生物转化减少环境污染。先后开展了淀粉乙醇发酵工艺、藻类和微生物产油代谢途径的研究;还开展了淀粉质原料生产乙醇新型工程菌的构建,该工程菌可望减少乙醇生产步聚,缩短发酵时间,减少能源消耗,节省成本,形成新的工艺技术。实验室总面积达7100平方米(含辐照中心4000平方米、天然大分子分离加工中试基地2000平方米),拥有生物物理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物技术和微生物三个博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等多个硕士点,建有国家林业辐照中心,以及联合共建的“离子束生物工程”省部级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用于遗传改良的离子注入机、10多种激光器、100万居里的钴源、基因枪、荧光定量PCR仪、激光动态散射仪、细胞遗传工作站、脉冲电泳转基因系统等;有用于材料和能源研究的钴源、高效液相分析仪,荧光分析仪、色质联用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超临界萃取仪、柱层析系统、发酵罐、冷冻干燥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成像,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2005-201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863”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转基因专项和农业部、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等重大课题20项,安徽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安徽省人才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各级各类省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200余万元。五年来参与完成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成果工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选育了玉米、棉花和麻类等作物新品种6个,筛选微生物菌种300多份,开发农用功能材料、新型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源转化新产品及新装置20余项,申请专利14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1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2本,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作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作物学,生物学两个一个博士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和安徽省作物遗传育种,作物耕作栽培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于2008年10月被批准建设,盖均益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玉米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安徽省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省玉米遗传改良以及产业化技术研究“115”创新团队带头人程备久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作物遗传育种和产业化研发队伍。重点围绕“作物分子生物学”,“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作物生理生态”等三大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成果转化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省级以及各类攻关计划项目30多项,获得省部以上奖励1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选育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1个,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为安徽省“三大粮食行动”,粮食增产计划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在作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本年度重点围绕玉米、小麦、水稻、大麦等农作物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和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先后从玉米、水稻等作物里克隆出与产量性状、光合效率、品质和抗逆等相关的基因40多个,并对部分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尤其是利用已公布的玉米基因组数据库,系统分析了玉米全基因组抗病基因、WRKY调控因子、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等数十个基因家族,形成在玉米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优势, 发表SCI论文2篇, 投稿SCI论文7篇。建立玉米等作物基因功能体外验证的大肠杆菌分析的技术体系, 开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转基因安全高效的筛选标记技术, 构建了利用玉米红色荧光蛋白CobA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的突变体的廉价通用T载体。 进行了天然彩色棉彩色纤维形成机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棉花新品种研究。玉米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优质、高产、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玉米全基因组的结构,功能,进化,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玉米基因家族的特点,为玉米基因家族功能分析研究和新基因的发掘提供依据。研究了130个基因家族的15000个基因的特点,建立了数据库,开展玉米全基因组基因家族生物信息与进化研究,分析了玉米NBS基因、WRKY基因、HSFs基因等120多个基因家族一万余个基因的特征、分类、染色体定位和表达模式,以及与近缘物种高粱、水稻等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发现了玉米基因家族的进化特点。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玉米分子育种和小麦优质、高产、抗逆育种材料筛选及种质创新: 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玉米原位转化、低能离子束转基因新技术,提出了低能离子束介导的棉花转基因技术,选育了一批新的棉花基因型材料和品系。开展了玉米、水稻淀粉、抗病、木质素和纤维素等代谢调控的转基因研究,获得高直链淀粉、低木质素和抗病毒等重要的玉米、水稻转基因材料。利用低能离子束诱变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建了一批高淀粉、高直链淀粉和甜糯玉米新种质,选育高淀粉和优质甜糯玉米新品种8个。建立了完善的高效简便的玉米IN PLANTA 转化体系。 利用生理选择技术、抗性鉴定技术、品质分析技术、养分利用分析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手段相结合,开展优质、高产、抗逆、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出适合于我省淮北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同时,育种过程中积极开展先进育种理论的研究,促进现代小麦育种理论的突破。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小麦新品种选育及育种理论创新:高淀粉玉米组合安隆4号,推广种植5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3个甜玉米品种,推广种植6.59万亩,直接经济效益1.62亿元;利用传统育种结合生物技术选育出三个各具特点的优质、高产、多抗甜玉米新组合。皖玉10—早熟、多抗(抗旱、耐涝、抗大小斑病)优质、高产, 双穗多穗率较高,适宜于鲜棒、冻粒和笋加工。皖玉14--早熟、多抗(抗倒、抗逆、抗小斑病和玉米螟)优质、高产、大粒型,适宜于冻粒和冻棒加工。皖玉15--优质高产多抗型加强甜玉米组合,适宜冻棒加工。是安徽省近年来自育并率先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在品质、抗逆适应性、早熟性和鲜粒加工特性上优于目前安徽生产上推广品种。同时,建立了三个组合杂交种高产制种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形成了甜玉米新品种无公害安全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了甜玉米种子质量和品质鉴定技术;研制出以甜玉米芯以芯代木培养香菇培养基配方和培养平菇的培养技术;建立了鲜棒保鲜技术和冻粒冻棒加工工艺并开发出冻粒冻棒新产品。皖玉系列甜糯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鲜穗900公斤,生育期短约80天左右,各类可溶性多糖、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含量丰富,可作为是一种优质的“水果玉米”和健康食品开发利用。目前,在安徽境内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元以上。培育小麦新品种7个,分别为安农92484(国审)、皖麦33、皖麦41、皖麦42、皖麦48(国审)、皖麦49、安农0305。其中皖麦48、皖麦49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筛选和创制了一批小麦优异育种材料,目前申报新品种省级区试及国家预试7个,分别为安农0807、安农0818、安农0822、安农0826、安农0849、安农0850和安农0711,4个品种进入生产试验。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关键工程技术和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发:紧紧围绕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和“四良工程”,加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提出了三大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研制的相关产品,并进行了推广和示范。根据新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性、抗逆性、产量水平等特点,研发高效的配套技术体系,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并进行推广和应用,提高新品种的生产效益。

以玉米芯为原料,用酸水解,经中和、蒸发、脱色、离子交换、加氢、浓缩、结晶并将母液进行再处理可生产出木糖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水解条件对木糖醇得率的影响:在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下(水解压力0.05 MPa,水解温度120 ℃,加H2SO4浓度为1.5%,水解时间4 h),木糖醇得率可达62.2%.以上资料出处如下,操作细节估计需要和该作者取得联系才能得知,或者可以付费下载该论文,祝你好运!

  • 索引序列
  • 玉米相关研究分析论文
  • 玉米叶解剖结构特征研究相关论文
  • 玉米种子萌发研究论文
  • 玉米性别分化研究意义和作用论文
  • 玉米芯绿色化学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