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玉米芯绿色化学论文研究

玉米芯绿色化学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玉米芯绿色化学论文研究

玉米芯要用玉米棒子粉碎生产加工再通过严苛挑选做成,具备机构匀称,强度适合.韧性好.吸水能力强.耐磨性好等优势。用与近视眼镜.扣子.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永磁材料的打磨和干躁.擦拭解决.被零件加工表面明亮.光滑度高,产品工件表面并没有波浪纹印痕, 也可以获取化工原料:聚丙糖,麦芽糖醇还能够生产加工化工原材料糠醛。在农村用它养猪、牛、鸡,种植木耳、平菇等。

用玉米芯种植食用菌菌种,既生态保护,又能够降低成本,选并没有产生发霉的玉米芯,破碎以后和木渣、棉籽油皮、麦麸草灰、磷钾肥、尿素溶液、石灰粉等充足混和成种植料,能够用作鸡腿菇等食用菌种植。此外玉米芯还可以获取多种多样化合物,比如酒精、石墨烯材料、糠醛、糠醇等化学物质,在其中糠醛的主要用途十分的普遍,不但医学领域会使用,还能使用化肥制做、塑胶、人造纤维等层面。

一颗玉米芯它糖份占54.5%、粗脂肪成分约2.2%,通过生产提炼出以后就可以提及大家所必须的麦芽糖,依据有关数据分析,100Kg玉米芯能够作出50Kg麦芽糖,麦芽糖一般都是美味可口的,也备受大家喜欢,与此同时具备美容养颜、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等功效,因此全部市场的需求比较大,那回收玉米芯的人也就愈来愈多,因为他能够制造出特别多的是麦芽糖。

把收购的玉米芯开展统一磨碎以后就可以制成化肥,用作浇灌土地资源,塑造花草植物全是能够的,并且十分富饶,由于里边带有很多的化学分子,因此制成化肥都是十分一个好的,可以做绿色植物炭,这一点坚信大家都不陌生,平时自己家里如果是木柴,那烧的玉米芯就是这个十分环境保护的木柴,只不过立即烧的,而绿色植物炭便是进一步生产加工出去试的,相近平时用作烧烤用的人造炭一样的。

可以提取化学物质,也可以制作植物碳,也可以用来食用菌的培养,也可以进行水泥板的制作。

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实验室生物质改良与转化实验室是安徽省教育厅07年批准建设,近年来,实验室在生物质遗传资源发掘与改良、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利用、生物质能源转化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以及省部级攻关等50多个相关项目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好的研究平台和实验条件。实验室形成了单个具有明显特点的研究方向:1、生物质遗传资源发掘与改良方向,建立了生物质材料和能源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率先将低能离子束技术应用于玉米、棉花、能源藻及PHA、L-乳酸、D-乳酸及甲烷微生物菌种的诱变和遗传转化,并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玉米对生性状基因、高直链淀粉ae基因等基因定位和辅助选择。发掘和创建了一批能源和材料生物新种质。先后收集和发掘玉米、棉花、甜高粱、蓖麻等能源和材料作物种质2000余份,筛选PHA、乳酸、纤维素酶、脂肪酶、氢和甲烷产生菌等微生物菌种和能源藻种质100余份。2、生物质材料研究与利用方向,突出农用生物质功能材料研究与利用。在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先后开展了魔芋飞粉、壳聚糖、淀粉的辐照和化学改性的研究。强化淀粉和纤维基材料的创制,以玉米等淀粉、彩色棉纤维和蚕丝的材料特性和辐照与化学改性研究为基础,开展了淀粉基材料在食品上的应用研究,探讨了以纯直链淀粉或高直链淀粉直接为原料的全淀粉基可降解塑料生产关键技术,特别是玉米淀粉辐照改性技术,进行了热塑性淀粉塑料和农用地膜、食品包装膜等产品的创制。3、生物质能源转化理论与技术方向,利用废弃生物质发展农村能源。立足农村富足的秸杆等有机废弃物转化,开展了作物秸杆和农林废弃物生物质气化和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的关键技术研究。突出生物转化减少环境污染。先后开展了淀粉乙醇发酵工艺、藻类和微生物产油代谢途径的研究;还开展了淀粉质原料生产乙醇新型工程菌的构建,该工程菌可望减少乙醇生产步聚,缩短发酵时间,减少能源消耗,节省成本,形成新的工艺技术。实验室总面积达7100平方米(含辐照中心4000平方米、天然大分子分离加工中试基地2000平方米),拥有生物物理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物技术和微生物三个博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等多个硕士点,建有国家林业辐照中心,以及联合共建的“离子束生物工程”省部级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用于遗传改良的离子注入机、10多种激光器、100万居里的钴源、基因枪、荧光定量PCR仪、激光动态散射仪、细胞遗传工作站、脉冲电泳转基因系统等;有用于材料和能源研究的钴源、高效液相分析仪,荧光分析仪、色质联用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超临界萃取仪、柱层析系统、发酵罐、冷冻干燥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成像,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2005-201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863”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转基因专项和农业部、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等重大课题20项,安徽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安徽省人才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各级各类省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200余万元。五年来参与完成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成果工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选育了玉米、棉花和麻类等作物新品种6个,筛选微生物菌种300多份,开发农用功能材料、新型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源转化新产品及新装置20余项,申请专利14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1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2本,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作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作物学,生物学两个一个博士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和安徽省作物遗传育种,作物耕作栽培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于2008年10月被批准建设,盖均益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玉米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安徽省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省玉米遗传改良以及产业化技术研究“115”创新团队带头人程备久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6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作物遗传育种和产业化研发队伍。重点围绕“作物分子生物学”,“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作物生理生态”等三大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成果转化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省级以及各类攻关计划项目30多项,获得省部以上奖励1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选育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1个,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为安徽省“三大粮食行动”,粮食增产计划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在作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本年度重点围绕玉米、小麦、水稻、大麦等农作物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和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先后从玉米、水稻等作物里克隆出与产量性状、光合效率、品质和抗逆等相关的基因40多个,并对部分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尤其是利用已公布的玉米基因组数据库,系统分析了玉米全基因组抗病基因、WRKY调控因子、细胞分裂素调控基因等数十个基因家族,形成在玉米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优势, 发表SCI论文2篇, 投稿SCI论文7篇。建立玉米等作物基因功能体外验证的大肠杆菌分析的技术体系, 开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转基因安全高效的筛选标记技术, 构建了利用玉米红色荧光蛋白CobA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的突变体的廉价通用T载体。 进行了天然彩色棉彩色纤维形成机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棉花新品种研究。玉米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优质、高产、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玉米全基因组的结构,功能,进化,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玉米基因家族的特点,为玉米基因家族功能分析研究和新基因的发掘提供依据。研究了130个基因家族的15000个基因的特点,建立了数据库,开展玉米全基因组基因家族生物信息与进化研究,分析了玉米NBS基因、WRKY基因、HSFs基因等120多个基因家族一万余个基因的特征、分类、染色体定位和表达模式,以及与近缘物种高粱、水稻等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发现了玉米基因家族的进化特点。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玉米分子育种和小麦优质、高产、抗逆育种材料筛选及种质创新: 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玉米原位转化、低能离子束转基因新技术,提出了低能离子束介导的棉花转基因技术,选育了一批新的棉花基因型材料和品系。开展了玉米、水稻淀粉、抗病、木质素和纤维素等代谢调控的转基因研究,获得高直链淀粉、低木质素和抗病毒等重要的玉米、水稻转基因材料。利用低能离子束诱变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建了一批高淀粉、高直链淀粉和甜糯玉米新种质,选育高淀粉和优质甜糯玉米新品种8个。建立了完善的高效简便的玉米IN PLANTA 转化体系。 利用生理选择技术、抗性鉴定技术、品质分析技术、养分利用分析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手段相结合,开展优质、高产、抗逆、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出适合于我省淮北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同时,育种过程中积极开展先进育种理论的研究,促进现代小麦育种理论的突破。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小麦新品种选育及育种理论创新:高淀粉玉米组合安隆4号,推广种植5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3个甜玉米品种,推广种植6.59万亩,直接经济效益1.62亿元;利用传统育种结合生物技术选育出三个各具特点的优质、高产、多抗甜玉米新组合。皖玉10—早熟、多抗(抗旱、耐涝、抗大小斑病)优质、高产, 双穗多穗率较高,适宜于鲜棒、冻粒和笋加工。皖玉14--早熟、多抗(抗倒、抗逆、抗小斑病和玉米螟)优质、高产、大粒型,适宜于冻粒和冻棒加工。皖玉15--优质高产多抗型加强甜玉米组合,适宜冻棒加工。是安徽省近年来自育并率先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在品质、抗逆适应性、早熟性和鲜粒加工特性上优于目前安徽生产上推广品种。同时,建立了三个组合杂交种高产制种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形成了甜玉米新品种无公害安全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了甜玉米种子质量和品质鉴定技术;研制出以甜玉米芯以芯代木培养香菇培养基配方和培养平菇的培养技术;建立了鲜棒保鲜技术和冻粒冻棒加工工艺并开发出冻粒冻棒新产品。皖玉系列甜糯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鲜穗900公斤,生育期短约80天左右,各类可溶性多糖、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含量丰富,可作为是一种优质的“水果玉米”和健康食品开发利用。目前,在安徽境内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元以上。培育小麦新品种7个,分别为安农92484(国审)、皖麦33、皖麦41、皖麦42、皖麦48(国审)、皖麦49、安农0305。其中皖麦48、皖麦49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筛选和创制了一批小麦优异育种材料,目前申报新品种省级区试及国家预试7个,分别为安农0807、安农0818、安农0822、安农0826、安农0849、安农0850和安农0711,4个品种进入生产试验。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关键工程技术和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发:紧紧围绕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和“四良工程”,加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提出了三大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研制的相关产品,并进行了推广和示范。根据新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性、抗逆性、产量水平等特点,研发高效的配套技术体系,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并进行推广和应用,提高新品种的生产效益。

以玉米芯为原料,用酸水解,经中和、蒸发、脱色、离子交换、加氢、浓缩、结晶并将母液进行再处理可生产出木糖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水解条件对木糖醇得率的影响:在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下(水解压力0.05 MPa,水解温度120 ℃,加H2SO4浓度为1.5%,水解时间4 h),木糖醇得率可达62.2%.以上资料出处如下,操作细节估计需要和该作者取得联系才能得知,或者可以付费下载该论文,祝你好运!

玉米黄色素研究进展论文

在视网膜中央,有近千种黄色色素密集的细小碟型区域,叫黄斑点,负责中央视力。黄斑点主要由两种胡萝卜素:黄体素及玉米黄素组成。可以预防眼睛受紫外线的伤害,也可预防自由基对眼睛组织的伤害。是维生素A源之一。叶黄素、花青素、玉米黄质素、β- 胡萝卜素和虾红素一、叶黄素& 玉米黄质素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素是众多医学证实对眼睛有用的营养素中最为重要,因为这两个营养素比所有其它的营养素更容易集聚于眼睛部分,是唯一能有如太阳眼镜般的阻挡蓝光和紫外线的营养素。蓝光和紫外线是导致眼睛疲累、眼睛镜片出现影子、视力模糊、最终形成白内障的首要因素。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素也是强效的天然抗氧化剂,能抵挡自由基对眼睛的破坏。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素的功效1、改善眼睛疲劳感和减少眼睛水汪汪的现象。2、降低自由基对眼睛的伤害,视线更清晰明亮。3、保护眼睛以免眼睛镜片出现影子、视力模糊最终形成白内障。二、花青素花青素是萃取自山桑子,抗氧化能力约是维他命E的50倍是强效的抗氧化剂。在二次大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在夜间服勤之前食用富含花青素的山桑子果酱来增强视力。花青素的功效 眼睛含的微血管最细、密度最高的,负责运输养分及氧气供眼睛细胞。许多研究指出,花青素增进微细血管循环,具有保护眼睛细胞,消除眼睛肌肉疲劳、水肿、改善血管型黑眼圈。 视网膜上的「视紫质」可加强适应对黑暗弱光的敏感度。视紫质如果不足,会有弱视及夜盲症的现象。研究显示花青素活化和加速视紫质的再生,促进视觉敏锐度、改善夜盲症。使视网膜可适应光线的变化,提高眼睛在暗处的辨识力。 随着年龄的增加及过度的使用眼睛,造成眼睛易受体内自由基的破坏,逐渐造成视力的异常而发生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出血、黄斑退化。 山桑子中的花青素是强力的抗氧化剂,比维生素C及E还要强,保护眼睛减少受到自由基的伤害,有助预防眼部退化性疾病产生。三、虾红素超级维生素E虾红素是取自天然红球藻,其抗氧化能力为维他命E的500倍,可以强力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的伤害,有促进眼睛及中枢神经健康的功能。虾红素的功效 眼睛是最常曝露在氧化环境下的器官之一,眼睛有许多小毛细孔会将代谢氧化的残余物送入血液中。虾红素可抑制这情况,避免使眼睛形成结晶体。 对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帮助。四、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中的维生素A,是视觉色素「视紫质」的主成份因此也有人将β-胡萝卜素称为「植物性维生素A」。如果说维生素A补充不够,就好比底片的感光度不够,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形成影像。举个例子,当进入黑暗的电影院时,若平常维生素A补充得够,我们很快就能看清楚电影院中的座位,走楼梯时也比较不会跌跌撞撞的。β-胡萝卜素的功效1、犹如天然眼药水,帮助保持眼角膜的润滑及透明度,促进眼睛的健康。2、是对抗自由基最有效的抗氧化剂之一。3、强化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4、预防癌症,降低口腔癌、乳癌、子宫颈癌、肺癌等几率。5、预防白内障,有助于保护眼睛晶体的纤维部分。6、预防心血管疾病。7、转化成维生素A,帮助保持肌肤与器官内腔黏膜系统正常化。8、增强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机能,提高精子活力,预防前列腺疾病。9、改善和强化呼吸道系统功能。

在人体内,玉米黄质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还可通过猝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等抗氧化行为来保护机体组织细胞,从而保护生物系统免受一些由于过量氧化反应所产生的潜在的有害作用 。 玉米黄质是晶状体中仅有的2种类胡萝卜素之一,它的分子中有 11个共轭双键,并且尾端集团上带有羟基,此结构使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它可以淬灭单线态氧和光敏剂的三重态,清除损害性氧自由基,防止膜脂过氧化,减少脂褐素的形成,进而防止白内障的形成。研究表明,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摄入高的人群,比低摄入量的人群患白内障的可能性可降低 19%~22%。预防老年性黄斑区病变作用如果没有正常功能的黄斑区,人的主要视力功能会逐渐损坏,甚至有失明的危险。在黄斑区中心点,入射光最强,产生的活性氧也最多。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表明,玉米黄质具有特异性吸收对视网膜最具损伤性的蓝色光线的作用,从而保护视网膜中央凹的视锥细胞。许多研究表明,短期增加玉米黄质摄入量,可以使黄斑色素增加,从而增强黄斑区对抗有害物质和光射线损害的能力,预防和减缓老年性黄斑变性。另外,玉米黄质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食用后可在人体肝脏内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A,对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保护视力与上皮细胞、提高抗病能力、延长寿命等具有特殊的功效。 玉米黄素主要存在于黄色玉米表皮中,可用于生产玉米黄素的玉米加工副产物有玉米黄粉、DDGS和玉米皮渣等,提取制备技术包括有机溶剂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表面活性剂法,酶法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及膜辅助分离提取技术等。有机溶剂萃取法该法是采用石油醚、乙醇、丙酮等单一溶剂或混合有机溶剂为萃取剂,将待处理原料与萃取剂混合,在室温下缓慢搅拌萃取数小时,分离混合油和浸出物料,混合油经过回收溶剂后得到含有玉米黄质、隐黄素及叶黄素等的类胡萝卜素混和物。有机溶剂分离提取法的主要特点是提取工序比较简单,提取率较高,工艺中过滤得到的滤渣可以二次浸提,蒸馏后得到的溶剂可以回收再循环抽提利用。此方法特别要对提取时间的掌握,时间过短提取就不充分,提取时间过长,容易沉积其它的杂质影响纯度。酶法提取植物体中类胡萝卜素与蛋白质一般以结合的状态存在,采用传统的直接浸提法,浓缩后得到玉米黄色素粗制品中含有一定的醇溶蛋白,不利于最后玉米黄素的纯化。采用酶法提取玉米黄色素,就是利用蛋白酶使部分蛋白质水解,拆散蛋白质的网络结构,不仅可以提高玉米黄色素的提取速率,而且可得到较高纯度的玉米黄色素。采用酶法提取玉米黄素,在玉米蛋白粉在水解过程中,需要很好的控制底物浓度、酶浓度、pH 、水解时间、水解温度。微波协助提取法微波协助提取技术是以传统溶剂浸提原理为基础发展的新型萃取技术,把微波用于浸提,它能强化浸提过程,降低生产时间、能源、溶剂的消耗以及废物的产生,可提高产率,既降低操作费用,又合乎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工艺。微波辅助萃取玉米黄色素,具有时间短,提取率高,溶剂用量少,有利于回收,节约能源,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表面活性剂提取法表面活性剂提取玉米黄素,也是在有机溶剂萃取法的基础上,与微波协助萃取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借助表面法减少了有机溶剂对色素产品的污染,具有速度快,提取率高等优点,为玉米黄色素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超生波提取该方法是在直接浸提法的基础上,以超声波为辅助,可以提高玉米黄素的得率。超声辐射的提取过程中,超声场声能量产生超声空化作用,大大加快了内扩散速度,同时对固体颗粒表面进行剥离、凹蚀和粉碎作用,创造了新的活性表面,使传质比表面积增大,从而提高提取速度。超声波提取玉米黄色素缩短了提取的时间,操作简单,所得产品质量稳定,但浸出后的物料蛋白含量较高,需要对产物进一步纯化分离得到玉米黄素。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 itical Fluid Ex trac-tion,SFE) 装置是一种固-液或液-液的特殊分离设备,较常用的萃取溶剂有CO2和丙烷。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玉米黄素它不引进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其操作温度低,压力不会过高,玉米黄素亦不易降解,有利于保持玉米黄素的天然性。但由于该技术对于设备的要求较高,还不能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且产出率较低。膜辅助分离提取技术膜分离作为一种新发展的高新分离技术, 它利用半透膜作为障碍层, 借助于膜的选择渗透作用, 在能量、浓度或化学位差的作用下对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整个过程装置比较简单, 同时操作方便、结构紧凑、维修费用低且方便、易于自动控制。 玉米黄素属于异戊二烯类, 常常与隐黄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共存,组成类胡萝卜素混合物,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色谱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其特点是仪器和操作简单,展开时间快,检测灵敏度高,不仅适用微量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而且可用于制备少量纯物质。无论无机物、有机物、小分子化合物或大分子化合物、亲水性物质或亲脂性物质等各种类型化合物的分离、精制和鉴定都可用薄层色谱。玉米黄色素属于异戊二烯类色素,主要由玉米黄素、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组成的混合物,故对玉米黄素的分离采用分离类胡萝卜素的吸附法、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对分离成分进行红外、紫外光谱定性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品中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定量分析一般采用电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由于二者在许多食品材料中是共存的,二者的分离是它们定量分析的基础。1994年,Sander等首次应用C30固定相在HPLC上成功分离了多种极性的类胡萝卜素及它们的几何异构体。在此之后,C30柱子在类胡萝卜素的分离与检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研究者在装备了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的高压液相色谱(HPLC)上应用C30柱,使得食品中的全反式叶黄素和玉米黄素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根据其色谱行为和光谱特征,玉米黄素可被鉴定。制备合成方法生物合成法玉米黄素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以通过重组基因技术可调控异戊二烯途径合成玉米黄素,构建高产植物或菌株。因此生物合成玉米黄质的2种方式分别是:大量培养能合成玉米黄质的菌类和利用基因技术构建高产玉米黄质的植物或菌株。国外研究人员采用草生欧文氏菌( E. her bicola) 的基因簇克隆入大肠杆菌中,经修饰加工后在酿酒酵母细胞中表达。将多余的某些部分删除后,这种再构建的基因表达的牛彧儿焦磷酸( GGPP) 成酶的活性从6.35增至23. 4 nmol/ min,把合成番茄红素环化酶原有的起始码GTG 更换成ATG,并将编码六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与酿酒酵母磷酸甘油酸激酶启动子融合后用一个整合载体转化到酵母中,可产玉米黄素5% 。2000 年,研究人员等将PSY、LycB 二个基因连接到胚乳特异表达的谷蛋白启动子上,同时将细菌八氢番茄红素降解酶基因crtI 连接到花椰菜斑点病毒35S启动子上,然后一起构成表达载体转入到一个日本水稻品种,结果在水稻胚乳中检测到玉米黄素 。 异构化法即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玉米黄质类异构体,由于玉米黄质和叶黄素为同分异构体,可以通过在多羟基醇和碱的存在下,转化叶黄素进行玉米黄质的生产。用叶黄素异构化生成玉米黄素速率较快, 全部过程可在常压下进行, 较适合于工业化生产。Kar rer 和Jucker 报道,在乙醇钠和苯存在下,可以将叶黄素转化为玉米黄素;Andrew es 也报道在氮气中,在甲醇、甲醇钾和二甲亚砜存在下,可以将叶黄素转化为玉米黄素。美国专利报道叶黄素在无催化剂的水相体系中能异构化产生玉米黄素的方法。在该方法中, 叶黄素与强碱水溶液长时间反应得到玉米黄素 。 玉米黄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时,取玉米黄质提取液,以提取的有机溶剂为参比,直接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吸光值,波长一般在445 nm,根据吸光值来判定玉米黄质含量。分光光度计法的灵敏度检测限最大可达 105~106,进样量在100 µL 数量级。由于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便捷,成本低,可用作筛选富含玉米黄质的玉米材料。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测定提取液样品中的各种成分,包括各类类胡萝卜素,如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此法灵敏度高,如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 10~11 g,检测限达 109,进样量在几µL 数量级,定量检测不受提取液中的杂质影响。但该法对仪器要求高,需要专门人员操作,费用大,难以在普通实验室应用,这可作为已筛选出的富含玉米黄质玉米的后期定量测定。

绿色化学农药研究论文

下载不了论文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推荐一下那里能帮人下载到~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与大气污染是有密切关系的。 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煤烟 引起支气管炎等。如果煤烟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如金属颗粒),则可引起相应的尘肺等疾病。 硫酸烟雾 对皮肤、眼结膜、鼻粘膜、咽喉等均有强烈刺激和损害。严重患者如并发胃穿孔、声带水肿、狭窄、心力衷竭或胃脏刺激症状均有生命危险。 铅 略超大气污染允许深度以上时,可引起红血球碍害等慢性中毒症状,高浓度时可引起强烈的急性中毒症状。 二氧化硫 浓度为1-5ppm时可闻到嗅味,5ppm长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肺疾病。重者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氧化氮 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中毒的特征是对深部呼吸道的作用,重者可臻肺坏疽;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 一氧化碳 对血液中的血色素亲和能力比氧大210倍,能引起严重缺氧症状即煤气中毒。约100ppm时就可使人感到头痛和疲劳。 臭氧 其影响较复杂,轻病表现肺活量少,重病为支气管炎等。 硫化氢 浓度为100ppm吸入2-15分钟可使人嗅觉疲劳,高浓度时可引起全身碍害而死亡。 氰化物 轻度中毒有粘膜刺激症状,重者可使意识逐渐昏,虽直性痉挛,血压下降,迅速发生呼吸障碍而死亡。氰化物中毒后遗症为头痛,失语症、癫痫发作等。氰化物蒸汽可引起急性结膜充血、气喘等。 氟化物 可由呼吸道、胃肠道或皮肤侵入人体,主要使骨骼、造血、神经系统、牙齿以及皮肤粘膜等受到侵害。重者或因呼吸麻痹、虚脱等而死亡。 氯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发生中毒作用。当空气中氯的浓度达0.04~0.06毫克/升时,30~60分钟即可致严重中毒,如空气中氯的浓度达3毫克/升时,则可引起肺内化学性烧伤而迅速死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约有6亿多吨。污染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生活污染源:如家庭、商业服务部门等燃煤排放的烟尘和废气。 交通污染源:如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排放的废气。 工业污染源:如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氮肥厂、烧碱厂及其它各类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粉尘。 主要大气污染物有两大类: 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氨、氯气等) 颗粒态污染物(如烟、雾、粉尘):水体受污染的原因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 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

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论文

化学专业成教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教学法方向1.国外化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研究2.我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研究3.国外典型化学课程、教材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体系研究4.我国化学新课标教材专题内容的横向比较研究5.我国高中化学新课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功能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6.我国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各个栏目的教学价值、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研究7.科学探究的本质及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8.初、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的内容衔接研究9.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10.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11.试论化学教学的艺术12.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研究13.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14.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研究15.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以《某***节内容为例》16.教学反思与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17.有效探究教学设计初探——以《某***节内容为例》18.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19.初、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动机的研究20.高一新生化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研究21.农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22.论化学教材中插图的价值与使用策略23.化学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研究24.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25.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以《******》教学为例26.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一致性程度研究27.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8.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本质教育29.化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观调查研究30.有效实施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31.论化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性问题32.化学课堂教学逻辑设计的问题探讨3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3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应性研究35.论化学课堂提问的优化36.化学教师对模型的认识与应用研究37.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案例初探38.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教育39.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40.试论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机理、危害及防治措施41.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初探42.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43.论高中化学章节间的结构联系44.污染中有机污染物的调查及处理45.试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自考课程免费试听46.试论我国的酸雨问题及防治对策47.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防治策略48.有效利用化学史的教学策略49.例谈教学中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综合50.试论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二、分析化学方向1.化学与食品安全2.化学与农药残留 3.化学与环境4.化学与现代农业5.化学与生命6.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7.维生素与人体健康8.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9.浅谈在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观念的渗透10.环境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1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值的教学研究与设计12.浅谈化学定性分析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3.如何增强化学定性分析实验的趣味性 三、物理化学方向1.各种体系的状态性质加和性的比较研究2.热力学公式导出条件与应用条件分析3.三相平衡线的热力学分析4.热力学标准态和标准热力学函数5.胶体分散系的稳定理论评述6.反应进度的概念及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7.根据热力学原理讨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8.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平衡原理的探讨9.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探讨10.“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方法探讨11.新课标体系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知识解析——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四、结构化学方向1.利用一维势箱模型处理共轭体系2.波函数与电子云3.电子运动的宏观性与微观性4.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5.第二周期双原子分子及其离子共价键结构比较6.几种典型分子化学键的比较与探讨7.有关氢键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前景8.金属晶体的堆积型式与点阵型式9.离子晶体的堆积型式与点阵型式 五、有机化学方向1. 《化学必修2》模块中有机化合物知识内容变化及教学策略探究2. 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3 近三年来新课标高考理综有机化学试题分析研究4. 在新课程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5.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6.烷、烯或炔制备的改进(可选其中之一)7. 新课程理念下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方式探索8.“苯、芳香烃"课堂教学探讨9.有机分子不饱和度的计算及在解题中的应用10.试论中学有机化合物的教学特点11.如何增加有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12.有机实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13.如何在“煤和石油”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石化工业14.含氧有机化合物教学中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探讨15.中学有机实验改进意见16.影响有机物水溶性因素的探讨17.有机物命名中常见的错误18.搞好有机化学复习的几点体会19.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20.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及其结构因素21.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注重与实际联系的点滴做法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这让我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记得很久以前,手机的用途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电话,可是前几年,手机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外观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可以用手机拍照、开会、上网、发短信息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这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也让我更加领会到了科技的力量,不过,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对“科技”二字的内容还知之有限,我无法用一些很深奥的理论来阐述科技的玄奇,也无法对各位走上工作岗位的长辈们承诺我所能实现的科技蓝图。但我愿意用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畅想科技与未来。 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纳米技术“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诺言;从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爱机器狗”的温馨,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耳朵”的奇观。不断有新的科技在诞生,每一个新科技的发现都会让人们欣喜若狂,因为,这些新科技正在逐步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就近期而言,中国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组测序,非典现在是全球公认的危害性最大的疾病,可是为什么别的国家不能首先完成,而我们国家就偏偏完成了呢?很简单,这说明了我们国家不比别人落后,不比别人差,回头看看我们祖国的过去,从曾经一个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的国家到现在的拥有领先的科技水平的大国,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多少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的祖国还是挺过来了,因为我们的祖国坚信——科技不仅改变命运,还可改变未来。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普遍感觉是竞争意识强了,学习劲头足了。科普知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霍金、比尔·盖茨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星,计算机科学、现代物理和化学动态更是无时不牵动着我们。我们已经明白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科技的普遍性。 虽然科技创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但是归根结底是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实现的。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新的机遇总是伴着风险与挑战,但是,我们不会轻易地说放弃,我们用我们的青春向前辈们发誓:决不辜负前辈们对我们的希望。 回望文明的历程,是科技之光扫荡了人类历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学之火点燃了人类心灵中的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撑了文明,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用我们的创造力将我们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绿色化学期刊

缩写为GSCGreenandSustainableChemistry《绿色与可持续化学》的缩写为GSC,是一本由科研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绿色与可持续化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期刊。科研出版社(ScientificResearchPublishing)作为开放读取(OpenAccess)的先行者、世界最大的开源期刊之一,目前已有180多种期刊及配套的电子版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多个期刊已被CAS,EBSCO,CABAbstracts,ProQuest,IndexCopernicus,LibraryofCongress,Gale,CSP等数据库全文或摘要收录。GSC的免费下载网址:http://www.scirp.org/journal/gsc.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解决污染的学科和科学,是结合了化学,环境,物理,生物等多学科技术的科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本文介绍了绿色化学的原理及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对绿色化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阐述.

Chemical Science是化学领域中影响力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所有文章均可免费阅读。它也是英国皇家化学会综合性旗舰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9.556。此期刊发表化学领域最前沿、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高影响力研究成果,围绕化学领域的研究,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催化、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超分子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化学、绿色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等。

期刊网址

Chemical Science创刊于2010年,至今已有十年历史。期刊每年发刊48期,ISSN:2041-6520,2021年影响因子为9.825,JCR分区为Q1区,中科院1区,在化学类期刊中排名19/371。该期刊虽然主要分类属于化学类期刊,但同样兼顾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稿件接受与刊发。

期刊影响力表

  • 索引序列
  • 玉米芯绿色化学论文研究
  • 玉米黄色素研究进展论文
  • 绿色化学农药研究论文
  • 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论文
  • 绿色化学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