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校本课程开发毕业论文

校本课程开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校本课程开发毕业论文

211、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初探 212、自主与合作性学习初探213、主体性教学探究214、皮亚杰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探究215、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数学情境教学设计216、外语发展性评价模式构建217、语文发展性评价多元目标构建218、数学发展性评价模式研究219、语文发展性评价研究220、数学发展性评价方式研究221、数学发展性评价目标构建222、数学发展性评价理念研究223、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24、大众数学教育理念初探225、语文情境教学设计初探226、数学问题教学设计初探227、外语交际性教学设计初探228、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调查229、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230、语文教学原则特殊性初探231、外语教学原则特殊性初探232、数学教学原则特殊性初探233、家庭教育特殊性原则初探234、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表现初探235、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走向236、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初探237、蔡元培的教育学说238、论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及其影响239、第斯多惠论教师240、试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241、严复的科学教育思想242、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243、朱熹的教育学说244、孔子的教育学说245、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研究246、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247、试论中国近代的义务教育运动248、杜威与中国249、陶行知的教育学说250、中国近代几次留学教育的比较251、当前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252、一堂好课的标准探究253、教育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研究254、学校依法治校研究25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256、学校法律地位研究257、学校事故法律问题研究258、学校财产法律问题研究259、教师权利义务研究260、学生权利义务研究261、学校规章制度研究262、教师与学校法律关系研究263、学生与学校法律关系研究264、学校与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研究265、教师合法权利受损法律救济研究266、学生合法权益受损法律救济研究267、学生纪律处分合法性研究268、我国教育法制进程研究269、教育法治化研究270、教师聘任制中的法律问题研究271、学生受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272、学生人身权法律问题研究273、学生隐私权法律问题研究274、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预防研究275、学校网络法律问题研究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还行,《教育进展》上有类似的文章,你可以参考下

试论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个体角色和群体角色

论文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个体群体

论文摘要: 随着校本课程、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教师角色已不再单单归属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具有了多重属性,即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他代表了所有工作行业中的一类群体;而当我们把视野缩小到这一类群体中时,教师又作为一种个体而独立存在。群体由个体组成,而个体又依赖于、归属于群体之中,二者之间既有宏观的依存关系,也有微观的调和关系。本文将从教师的个体角色与群体角色谈一谈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时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上一页  [1] [2]

校本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满足学生运动技能,艺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特色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形式 “走班”就是学生打破原来常态下的年级和班级组织,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辅导老师和活动的内容、形式,教师与学生通过自由选择和双向选择,建立新的班集体后统一管理。本学期校级共设置了越剧、车模、摄影、魔方、科幻画、石头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十多个校级社团,进行拔尖型的教学;年级层面按照班级数设置了书画、棋类、动手做等社团,进行兴趣培养式的教学。 校级节日活动进行整体安排:三月份是第四届“补天阅读节”,四月份是首届“补天戏曲节”,五月份是“补天科技节”,六月份是“补天体育节”。这些节日活动的安排纳入“选课走班”的内容,将整体占用半天的时间搞活动。三、时间设置 每周利用两个半天实施:周三下午第二课全校实施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越剧课程,根据学生的已有层次选课;周三下午第三课全校实施年级和校级层面的兴趣活动走班。周三下午第一课和周五下午三节课,分别实施阅读、思维、美文和主题活动社团,这些社团均能做到年级内同时(或部分同时),将在该学科的范畴内,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实施走班教学。 四、实施过程 (一)全员参与走班课程的研发 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我就是课程”意识。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长,积极主动地辅导社团、研发课程。每位教师要无限相信卓越课程成就卓越教师,卓越教师研发卓越课程,积极倡导“学科+特色+人生导师”的创新思维,拥有属于自己、影响学生生命成长课程。 一是开发学科课程。加强和完善原有项目工作室,组建新的项目攻坚团队,发挥团队效能,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活动、有阵地、有保障、有成果。继续完善越剧、车模、摄影、魔方、科幻画课程,开始创编“五彩”石画、十二生肖、戏曲、橡皮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器乐、声乐等特色课程。二是开发传统课程。深度研发“补天文化”,开发升旗、入学、成长、毕业、集会等仪式课程,开发戏曲(艺术)、科技、体育、阅读等节日课程。用丰富多样的课程为“选课走班”奠定实施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走班教学的过程 1.召开全体教师动员会,号召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确定所欲开设的课程,报少年宫审核确定。 2.少年宫采用自主申报和学校派发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走班的具体项目,向相关年级的学生公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形成新的教学班级。 3.指导教师根据确定的项目研发课程,形成校本特色教材,组织教学。 4.学期末结合“学生庆典活动”开展走班教学的成果展示活动,评选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 五、基本规则 1.凡一经确定参加各组活动的学生,不得随意缺旷和改变组别,学生出勤由辅导教师每天作好记载,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和反馈情况。各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走班选课活动,配合各辅导教师开展工作,敦促报名学生按时参加选修活动。 2.辅导时间为周三和周五下午,辅导教师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开展辅导工作,有事不能开展当日选修工作的,必须提前向领导小组报告,作好调课安排,通知好学生,否则将按旷课计算,若造成意外事故将承担主要责任。 3.领导小组按每天课程时间到指定地点检查。此项工作由学校统一组织开展,纳入学校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2 为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托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南山集团的资源优势,结合小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开发了钢琴大课、形体大课、游泳大课、英语等校本课程,现将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现实背景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应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发展前景 1、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的鲜明标志,有特色才有办学质量,有特色才有办学效益,有特色才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特色立校,就必须引导和推进办学特色的创建和提炼工作。 2、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赢得家长和社会更大的认可。 (三)现有条件 1、一流的教学设施。我校位于龙口市东海开发区,是南山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学校拥有音美楼、游泳馆、体育馆、天文台等一流的教学设施,总占地1000亩,现有在校生近万人。 2、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自建校以来就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实施特色教育,开展了20余个特长小组和近10个特色课程,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3 第一部份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传民族传统文化灰核心,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问题,使中小学德育直正体现普教性、持久、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减少突击与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初中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文明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友爱、热爱集体、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热心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分目标 (一).知识 1.了解礼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实质。 2.懂得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 3.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懂得中学生得体的服饰要求和谈吐规范。 4.掌握家庭礼仪中对待长辈、客人及邻里的基本礼节。 5.懂得与教师、同学相互交往和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义。 6.懂得作为社会人在公共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能力 1.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体态语言”习惯,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素养。 2.灵活运用不同场合下的礼貌用语,掌握与人交往的语言技巧,提高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 3.学会端庄、大方、整洁的仪表修饰,以符合中学生自身特征,展示自我良好形象,培养和提高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4.懂得自尊、自爱。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做事,培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5.融洽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培养和锻炼适应能力,培养协作能力。 6.培养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诚心、爱心和热心,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能力。 7.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爱护大自然。 (三).情感和态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自尊、自重、自律的行为中培养关爱自己、宽容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礼貌的行为,在规范行为中培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3.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利益,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质。培养对国家、社会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生活作风,做到真诚讲信用,遵纪守法。 5.树立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意识。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保护与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第二部份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安排、活动形式 教学计划:初中礼仪教育课程的知识部份共24课时,两个学年完成,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课时比例基本为1:1,或者活动实践课时多于知识传授课时,即礼仪教育总课时数为48节,教师教学时可视实际需要灵活把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时效性、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注意与学校长德育管理工作密切联系。另外,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节日教育、艺术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作为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绪论(共2课时) 1.礼的起源与发展(0.5课时) 2.礼的内涵与实质(0.5课时) 3.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1课时) 二.仪容仪表礼仪(5课时) 1.形体姿态(3课时) 2.中学生服饰礼仪(1课时) 3.礼仪修养与个人卫生(1课时) 三.谈吐礼仪(3课时) 1.谈吐礼仪与语言美(1课时) 2.谈吐礼仪与声音美(1课时) 3.谈吐礼仪与普通话(1课时) 四.家庭礼仪(6课时) 1.敬老礼仪(2课时) 2.日常餐饮礼仪(1课时) 3.待客礼仪(1课时) 4.书信礼仪(1课时) 5.电话礼仪(1课时) 五.校园礼仪(4课时) 1.师生之间的礼仪(2课时) 2.同学之间的礼仪(1课时) 3.校园活动礼仪(1课时) 六.公共场所礼仪(4课时) 1.公共礼仪基本原则(1课时) 2.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2课时) 3.社会公德与环保安全(1课时) 二.教学活动形式: 本课程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常用形式: 1.交流分享:是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交流分享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总是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以利用这一形式。 5.诵读诗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诵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古今经典赞歌、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欣赏:学生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音乐,也可以是学生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 7.练习: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练习中学生形体健美操等。 8.讲授: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份了解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9.主题班会:针对某一主题而召开的班会,可以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10.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礼仪教育课程的实施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还可以与音乐欣赏、体育健美操练习等结合,还可以充份利用校园环境等创设礼仪教育氛围。 一.学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三篇)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三篇) 三.2022年高考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 四.2022年高考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课程 五.2022年高考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 六.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 七.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课程 八.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 九.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什么 附学习科目和课程 十.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什么 附学习科目和课程 ;

试论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个体角色和群体角色

论文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个体群体

论文摘要: 随着校本课程、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教师角色已不再单单归属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具有了多重属性,即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他代表了所有工作行业中的一类群体;而当我们把视野缩小到这一类群体中时,教师又作为一种个体而独立存在。群体由个体组成,而个体又依赖于、归属于群体之中,二者之间既有宏观的依存关系,也有微观的调和关系。本文将从教师的个体角色与群体角色谈一谈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时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上一页  [1] [2]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论文

、“双减”背景下区域教育生态建设研究二、“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双减”背景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四、“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五、“双减”背景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六、“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实践探索八、基于“双减四润”理念的课后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九、“五力三心”模式下的“双减”行动研究十、“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生“体验式”课后托管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1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战元川,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梁娟、王成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吕壮君、刘洋、丁春锋、毕圣杰、邵娜、曲春贤、于宏伟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编委:王成芹、吕壮君、于爱芳、苗文静、谷静、高娃、高涛、栾鲁华、曹正、郑晓峰、纪水英、韩杰、曲春贤。 六、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工作计划、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校本课程融于生活、融于社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认真落实课程目标 1、校本教师针对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思,不断完善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2、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3、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至少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一次,活动要有目的、有准备、有记录、有实效;每学期末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评比一次,全面参与,形式灵活。 4、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分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起组织,确保师生安全。 (三)完成课程实施水平评价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拟定学科评价方案,教导处具体负责方案的指导审核及校本课程教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注重多元化和个体化 1、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 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方案(附件1)、课堂教学(附件2)进行评价。学校采用调查问卷(10%)、听课记录(20%)、检查教师教学方案计划及教案(20%)、博客(每月)总结(20%)、教学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实。 2、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按A、B、C、D分四个等级 为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采取观察、考查、现场汇报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阶段性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学生作品展览,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二是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合理的等级成绩。(见附件4、5) 以上课程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同时呈现合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全校必修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走进威海》《名曲名画欣赏》等重视人文熏陶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田小学子因此洋溢着书香高雅气质、自强创新品质和模范小主人风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分年级选修的橡皮泥、陶艺、折纸、剪纸等课程,遵循了由易到难,渐入内涵的规律,旨在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兴趣、有悟性的小艺术家;而在此基础上,补充开设了二十多个兴趣小组,引领孩子发展特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飞翔。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2 一、校本课题立项工作的背景及思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本学期我们组建了学校中心课题组,并出台了《学校中心课题组校本科研工作实施方案》,将我校承担的晋中市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以及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等3项课题分解为若干项与老师们关系密切且比较容易入手的小课题,在校内开展子课题立项工作。 所谓“校内子课题”是针对我校提出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校级总课题而言的。我校决定从今年起,将校内子课题立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同时将市级课题、区级课题和校内子课题一并纳入学校常规课题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的管理程序,重视过程管理,并于每个学期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二、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在学校中心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负责各教研组常规课题的指导、督查和校内优秀论文成果的评选工作。课题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教研组推荐产生,要求能够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课题指导能力。 三、学校校本课题系统: 学校总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总课题负责人:党xx(校长) 子课题: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安xx(副校长)申报时间:xx.10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邹xx(数学骨干教师)申报时间:xx.10 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安xx(副校长)申报时间:xx.1 校级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课题总负责人:杨xx(副校长) 《英语小组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张xx 《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王x 《社会课小组学习的有效策略》赵xx 《美术小组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王xx 《音乐课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张x姚x 《体育课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杨xx李x 四、子课题选题建议 上述课题研究方向是从宏观的角度依据课堂教学改革和三步导学教学模式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子课题是从中观角度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进行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研究的大体方向。 校内子课题研究一般要求选题要小,从某一个细微的角度为切入点,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以,建议老师们在选题时尽可能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选择某一个点作为切口,开展实在的、细致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 五、子课题申报及相关要求 1.选题与申报时间 每学期开学为课题选题与审报时间,根据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结合区教研室关于“构筑学生课堂,改善学习生活”实验研究及我校小组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等确定研究课题,填写立项表,向学校中心课题组审报。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专家委员会确定是否立项。 2.课题研究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要求从所教学的学科、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案例真实(必须是自身教学中鲜活的故事)、研究成果有效(给自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3.课题规模及周期 子课题研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子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如果是市级、区级课题可以成立课题组,研究周期为一个学年或以上。 4.过程管理 每学期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上交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5.结题要求 每学期末或学年末为课题初步结题时间,课题结题要有结题成果(初稿)。结题成果一般分为论文和研究成果报告(教学成果)两种。课题初步结题后,要在每学年度下学期对课题成果进行实践验证,然后对成果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终稿。 6.课题成果评选 每年5月底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本学期优秀论文成果评选,然后根据区教研室所核定的指标数目进行择优上报。市级、区级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成果进行申报,校内子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论文进行申报。 六、本学年校内子课题立项的具体要求 自本方案发布之日起,本期课题立项即正式启动,下学期开学一周内将立项表以自己姓名命名发送至学校教导处。然后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对所有申报立项的课题进行审批,确定是否立项。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3 一、课程指导思想 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为了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我校在体育课中进行了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尝试,以体现新课程主动、创新、实践、合作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跳绳运动的技能技巧,养成团结合作,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跳绳校本课程的目标: 跳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同时体现健身性特点和终身体育理念,在体育课中实施“快乐跳绳”,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跳绳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掌握跳绳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伴随他们的一生。 跳绳校本课程让学生掌握跳绳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体能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三、跳绳校本课程原则: 学校在确定跳绳校本课程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跳绳课程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参与跳绳运动的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都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灵活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跳绳运动既符合学生的经济条件也适合我校的场地环境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等,内容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四、跳绳校本课程实施和组织的方法: 1、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 水平一学段以“情境激趣式”为主。重点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培养习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因而趣味性是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首先予以考虑的因素。用绳子玩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短绳放在地上当作小河,让学生双脚向前跳过去,也可以把短绳当作小陷阱,让学生绕过陷阱的游戏等。 水平二学段以“竞争合作式”为主。重点是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竞争合作的能力。跳绳教学内容以双人前后跳绳、双人并排跳绳等双人合作练习内容使学生通过合作锻炼,掌握各种跳绳动作,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作用。并通过游戏、竞赛等各种教学手段,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竞争,激励了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合作氛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水平三学段以“自主合作探究式”为主。重点是进一步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效果。跳绳运动不但可以个跳,还可以多人跳、集体跳,而多人跳绳就必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体会在练习各种花样跳绳中只有运用合作学习,才能够获得成功与快乐。 2、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我校用学生平时上课用的短绳编排了一套“静力绳操”,把平时的广播体操换成“静力绳操”。这种形式的课间操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操模式。 3、体育节系列竞赛活动。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每年都在学校体育节中举行各种形式的跳绳比赛。同时,增加了“花样跳绳”和“集体跳长绳”的表演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快乐跳绳”的体育运动精神。 4、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成立了跳绳兴趣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跳绳兴趣小组,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 通过跳绳课堂教学、“静力绳操”、跳绳兴趣活动小组、体育节跳绳比赛等系列活动课程,营造良好的跳绳运动氛围,使我校跳绳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跳绳运动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跳绳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的原则 在实施校本课程自我评价时,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使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积?这些能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关怀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成长。 2、评价的策略 (1)适时的教师评价。基本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跳绳练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观察、分析掌握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后半段进行适当评价,过早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 (2)学习评价方式的程序操作。根据先学后教的理念,单元初期的评价主要是由老师承担,而教师的评价更大程度上是正确引导学习,此时教师评价相对多一些,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对少些,单元学习后期,逐渐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还放手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等”。 (3)评价方式和发展性内容。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自已口头评价、学生的口头相互评价、学习小组和相互评价、教师教学后记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评价等方面。评价的发展性内容还根据教材发展有所变化。单元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未成熟,是从学习到熟练的定型时期,教师多指导,不要让学生在泛化期中过多接受评价,评价的重点应侧重在学习的态度、行为上,应以激励和表扬语言来肯定学生学习的优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趣。 (一)、昆明行知中学78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自由选学 (二)、丰台区长辛店学校“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启动 (三)、写代码从娃娃抓起,少儿编程教育进入深圳中小学校本课程 (四)、文昌中学将航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学生近水楼台触电航天科技 (五)、泰州机器人教育写入小学“校本课程”:创新科普教育有新招 (六)、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协同建设研讨会召开 (七)、厦门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 开展闽南话测试 (八)、乒乓球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九)、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1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1课程开发质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开发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地方、学校的课程政策、教育投入及补贴、地域特点、本地区以及本校的经济文化状况、本校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等。内部因素是指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具备的内部条件,包括: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开发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及教材的编制、校长的领导能力及管理水平、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态度、学科专家的参与指导、社区和家长的配合程度等。只有充分考虑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2教师教授质量

教授质量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同水平、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对校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堂管理水平及课堂行为、教学方略、教学手段、自我评价、教学质量意识等因素,都会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3学生学习质量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提高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价值追求之一。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众多,外部因素包括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而提供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前学习成绩水平,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学习动机、学习方略、兴趣爱好等。

1.4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管理质量也是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管理质量受教学管理的设备条件、教学管理的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如学历、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管理实践经验、能力、创新意识等)、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方略、教学评价指标等因素的影响。

2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2.1提供民主开放、良好的开发环境

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本校培养目标与教育宗旨为出发点,着力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体现办学特色,并且积极配合国家与地区课程的开展,使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乐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勇于追求成功。

2.2联合校内校外力量,共同开发

我国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除了依靠学校这一最关键力量,还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校内校外各方力量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的领导与决策核心,但并非意味着学校要包揽课程决策与编制的全部工作,校本课程要更多地体现独立自主、灵活多样的特征,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区团体、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机械制造企业的本质来看,其无法脱离生产而存在,生产就是企业生命和企业主体。因此,机械制造企业改进生产技艺务必加强各部件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通过产品设计的标准进行工艺改进。其次,尽量调整和优化生产流程,在原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做到优化生产,缩短流程。例如,有条件的机械制造企业可以引进一些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积极运用自动化数控设备。

2.4优化材料费用

机械制造企业中材料是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生产成本中比重很大的.一个部分。因此,优化材料费用对于企业成本降低来说不失是一条相当重要的途径。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材料价格的上涨,机械制造企业在材料采购中务必做到多方信息的掌控。机械制造企业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材料费用的优化:

(1)选择采购之时应当多方调查、货比三家,尽量选择价廉物美且供货方信誉较高的商家。

(2)建立健全采购部门的监管制度,尽量做好每一批材料采购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化,确保材料的采购没有漏洞和“吃拿卡要”现象。

(3)构建材料采购、储存、会计审核等业务的规范,确保采购的艺体系能够按章办事。管理部门做好材料的损耗核准,最大程度避免材料的无故浪费。

3结语

企业成本降低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之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树立降低成本观念,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降低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开源节流,针对企业自身各个环节的成本支出进行把控,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

探析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项目化

[ 论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途径校本课程项目化

[ 论文 摘要] 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探索或尽管重视实践但是与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我们认为采用校本课程项目化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较为可行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课题的运作,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项目化校本课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逐渐由起步走向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使得素质教育校本化应运而生。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展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探索的问题,而有些学校尽管重视实践但是与知识的结合又不够紧密,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忽视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 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采用校本课程项目化也能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所谓校本课程项目化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课题的运作,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该项目(课题)不仅涉及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同时还要求参与项目的所有学生共同协作经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一、提出校本课程项目化的思考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们提出这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首先是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应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样的认识引导着我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们发现个体不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都是通过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接一个不同的项目或任务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在这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个体会用到不同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既然每个人今后的生活模式都基本如此,为什么不在个体接受学校教育时就为他们做好这样的准备呢?于是我们提出了实施校本课程项目化的建议。 (二)对现存的校本课程模式的改进 前面已经提到,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学校在校本化的研究及开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了各自较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但是,现有的校本课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知识,轻“实践” 目前,多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学科拓展”这样的思维模式上。于是,相应的'校本课程往往采用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相关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教学模式进行。当然,这类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也会有实践环节,但我们所说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学生自主地运用知识、经验,协同合作完整地完成较复杂项目的能力,这是为学生今后解决各种问题打基础的能力。因此,重知识、轻“实践”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 2、实践与知识结合不够紧密 也有不少学校开始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开发了一些专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生产生活技能的校本课程,不少学校在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设计。然而,这类校本课程的设计依然存在着与知识学习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进行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与多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包括物理、化学以及 语文 、数学等,那么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会更为扎实,理论基础会更强,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3、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校本课程的教学依然沿袭学科教学的基本方式,更多时候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指导,学生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打基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设计一些“用”的课程,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灵活地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项目式课程,从而训练他们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项目化校本课程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的实施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因此需要在课程开发的每一步做好各种准备。 (一)提升参与者对项目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形式上讲属于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1],但是在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却离不开已有课程的支撑,这是项目化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开发以前,需要所有参与者充分认识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编写特点、实施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 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了解开设项目化校本课程的意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将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知识的合理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课程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校管理者要在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协调好参与者各项职责、程序的衔接。同时,学校应该注意课程开设的延续性,不能因为牵头组织者职务变化或工作调动而终止。而课程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课程的开发需要征集众多项目,仅仅依靠几位课程开发者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智慧形成课程的“项目库”。而根据项目编写的教材或课程指引则需要协调各科的老师共同参与,最后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教师们进行磨合…… 总之,所有参与到项目化校本课程中来的人都要认识到合作的意义,都要重视与他人的沟通,才能使课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并真正成为架设在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注重项目选择的多元化与实用性 开发项目化校本课程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丰富的项目和课题以供教材编写,那么在选择项目之前我们不能无的放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展课程编写的讨论或相应的问卷调查使学生将自己的期望、需求、兴趣充分表达出来。同时,由于学生的提议存在着盲目性与随意性,我们还需要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多层面、多视角的调查最终形成课程的“项目库”。 当然,课程中项目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由于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学生群体的,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前就需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以便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适当的项目。另外,有些项目对工具、场地等的要求较高,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酌情考虑替换方案。 (三)结合学科知识编写项目实施计划 这个部分是课程开发最核心的部分,“项目库”建立后需要对每个项目所蕴涵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且提炼出适合学生理解的部分,最终根据项目主要涉及的知识类型对“项目库”项目进行分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 对于“项目库”中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知识点分析,这个步骤应由不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中讨论来确定。以“去郊游”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拟订“郊游计划书”,撰写“郊游笔记”等就涉及到 语文 知识尤其是写作的运用;郊游之前的费用筹措、经费分配等就会涉及数学知识的运用;活动的具体人员职责的分派等则涉及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及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的锻炼;倘若学生们想制作与郊游相关的视频、图片集等等,也许还会涉及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讨论可以发挥各科老师的特长,将项目中蕴涵的知识、技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但是,仅仅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同样的在“去郊游”项目里,低年级学生可能就偏重于写作、数学统计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可能就要对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训练。那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项目的知识点训练细分,从而确定同一项目在学生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使同一项目的学习循序渐进的进行,就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更熟练。

通过以上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项目实施的步骤将每个项目的详细实施计划包括每个步骤涉及的知识点、训练科目等编辑成文,成为不同年级使用的校本课程参考材料。 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项目化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涉及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涉及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就需要采用分组实施、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形式来实现课程目标。 (一)分组实施 分组实施是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即在项目进行的整个环节学生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由于课程中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参与者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组织和配合,通过磨合形成默契。同样以“去郊游”项目为例,由于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筹资、分工安排、活动组织、事后总结等等都非常烦琐,需要一位领导者来进行统筹,这就要小组成员共同协商选择组织的领导者,然后再由领导者来安排各项事宜。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争吵、猜疑,也会有无奈、妥协,但是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学科教师参与 在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学科教师的参与是项目达到较优效果的重要支持。由于每个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都会分解出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同时也会拟订不同年级的重点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亟需各科教师共同配合。当然,由于相同项目在不同年级所侧重的知识点不同,那么各科教师在配合过程中,不同年级的项目实施就由该侧重学科的教师牵头组织。 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在课程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同时能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另外学科协作也会促进教师的交流,增强学科互动,有助于扩大教师们的知识面,打破过去“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分界。 (三)实施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之初就需要各方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充分互动从而确定适合各年级使用的项目,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师生的有效互动来实现课程目标。那么在项目进行中师生如何互动呢?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抛出课题引导学生们思考、互动。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逐渐地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激发出来,使他们对整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教师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团体在实施项目中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及时地跟进,发现并帮助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技能等反思,并总结经验。 四、项目化校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的促进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不论是项目的选择还是项目对应的知识点的分析,包括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都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课程的学习往往是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项目化校本课程中,学生是整个项目的运作者,他们主导着项目实施的方向和效果。当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尊重,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课本上查找相关知识,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项目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旦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项目化校本课程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独木难成林”,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金字塔尖的精英,我们更要培养的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才。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团队的形式来实施。让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并乐于扮演这样的角色。 从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来看,我们认为由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页. 参考文献: [1]方建文,丁祖治,武宝瑞主编:全面素质教育手册[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版. [2] 叶澜,李家成,杨小微: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J].人民教育2005年第21期. [3]李志宏主编:体验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美国温特贝尔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著,王文静、乔连全等译: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探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参与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论文摘要: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角,现实的教育环境下,教育部门及学校、教师自身的观念及能力、社区资源、家长和学生都会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产生种种影响。因此,如何消除各种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一大热点。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其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实际上,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是研究者和课程的最后裁决者。这是因为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进行着最频繁、最直接的互动,最熟悉教育现场的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1.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态度的影响。在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与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关,也涉及到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态度。如果当地教育部门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不是简单地应付国家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那么,这些教育部门必然会提供给学校政策及资金等支持,以此来推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单位、文化的传递场所,还是课程的发展机构、文化的生产场所,而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态度则是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因素,因为“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者’、‘评价者’、‘指导者’、‘管理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一种大家分担职责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文化氛围,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让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教师自身观念和能力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教师自身已有的教育观念及教师的能力是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但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观念,认为成绩才是学生能力的最终表现,学生智力的发展远比能力的发展重要。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却不愿过多涉及。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有相关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以及课程评鉴能力。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并热衷于开发课程,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所学习的都是无课程的教育学,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趣。 3.社区课程资源的影响。“利用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社区是一个潜藏丰富智力资源的地方,包含了最接近学校师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需要的校外资源,社区教育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但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建设能共享的课程资源体系也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往往会想到与社区一些大中专院校的课程专家合作,但课程专家及社区人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程度会影响到教师的开发热情。 4.家长态度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过程中,家长并不像教师那样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许多家长并不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他们仍然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才是衡量其能力的标准,认为校本课程与学生的高考成绩关系不大,有的家长对学校“儿童兴趣为先”的教育方式感到无法接受,在认识上他们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在态度上却担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对教师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积极配合的进程。 5.学生配合程度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其中,又以学生潜能的多样化发展为终极追求。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对教师来说,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很困难的,因此,如果学生认为教师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照顾到自己的兴趣,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而学生的配合同样会影响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1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战元川,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梁娟、王成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吕壮君、刘洋、丁春锋、毕圣杰、邵娜、曲春贤、于宏伟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编委:王成芹、吕壮君、于爱芳、苗文静、谷静、高娃、高涛、栾鲁华、曹正、郑晓峰、纪水英、韩杰、曲春贤。 六、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工作计划、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校本课程融于生活、融于社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认真落实课程目标 1、校本教师针对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思,不断完善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2、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3、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至少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一次,活动要有目的、有准备、有记录、有实效;每学期末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评比一次,全面参与,形式灵活。 4、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分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起组织,确保师生安全。 (三)完成课程实施水平评价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拟定学科评价方案,教导处具体负责方案的指导审核及校本课程教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注重多元化和个体化 1、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 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方案(附件1)、课堂教学(附件2)进行评价。学校采用调查问卷(10%)、听课记录(20%)、检查教师教学方案计划及教案(20%)、博客(每月)总结(20%)、教学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实。 2、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按A、B、C、D分四个等级 为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采取观察、考查、现场汇报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阶段性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学生作品展览,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二是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合理的等级成绩。(见附件4、5) 以上课程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同时呈现合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全校必修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走进威海》《名曲名画欣赏》等重视人文熏陶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田小学子因此洋溢着书香高雅气质、自强创新品质和模范小主人风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分年级选修的橡皮泥、陶艺、折纸、剪纸等课程,遵循了由易到难,渐入内涵的规律,旨在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兴趣、有悟性的小艺术家;而在此基础上,补充开设了二十多个兴趣小组,引领孩子发展特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飞翔。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2 一、校本课题立项工作的背景及思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本学期我们组建了学校中心课题组,并出台了《学校中心课题组校本科研工作实施方案》,将我校承担的晋中市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以及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等3项课题分解为若干项与老师们关系密切且比较容易入手的小课题,在校内开展子课题立项工作。 所谓“校内子课题”是针对我校提出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校级总课题而言的。我校决定从今年起,将校内子课题立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同时将市级课题、区级课题和校内子课题一并纳入学校常规课题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的管理程序,重视过程管理,并于每个学期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二、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在学校中心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负责各教研组常规课题的指导、督查和校内优秀论文成果的评选工作。课题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教研组推荐产生,要求能够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课题指导能力。 三、学校校本课题系统: 学校总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总课题负责人:党xx(校长) 子课题: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安xx(副校长)申报时间:xx.10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邹xx(数学骨干教师)申报时间:xx.10 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安xx(副校长)申报时间:xx.1 校级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课题总负责人:杨xx(副校长) 《英语小组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张xx 《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王x 《社会课小组学习的有效策略》赵xx 《美术小组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王xx 《音乐课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张x姚x 《体育课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杨xx李x 四、子课题选题建议 上述课题研究方向是从宏观的角度依据课堂教学改革和三步导学教学模式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子课题是从中观角度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进行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研究的大体方向。 校内子课题研究一般要求选题要小,从某一个细微的角度为切入点,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以,建议老师们在选题时尽可能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选择某一个点作为切口,开展实在的、细致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 五、子课题申报及相关要求 1.选题与申报时间 每学期开学为课题选题与审报时间,根据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结合区教研室关于“构筑学生课堂,改善学习生活”实验研究及我校小组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等确定研究课题,填写立项表,向学校中心课题组审报。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专家委员会确定是否立项。 2.课题研究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要求从所教学的学科、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案例真实(必须是自身教学中鲜活的故事)、研究成果有效(给自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3.课题规模及周期 子课题研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子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如果是市级、区级课题可以成立课题组,研究周期为一个学年或以上。 4.过程管理 每学期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上交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5.结题要求 每学期末或学年末为课题初步结题时间,课题结题要有结题成果(初稿)。结题成果一般分为论文和研究成果报告(教学成果)两种。课题初步结题后,要在每学年度下学期对课题成果进行实践验证,然后对成果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终稿。 6.课题成果评选 每年5月底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本学期优秀论文成果评选,然后根据区教研室所核定的指标数目进行择优上报。市级、区级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成果进行申报,校内子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论文进行申报。 六、本学年校内子课题立项的具体要求 自本方案发布之日起,本期课题立项即正式启动,下学期开学一周内将立项表以自己姓名命名发送至学校教导处。然后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对所有申报立项的课题进行审批,确定是否立项。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3 一、课程指导思想 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为了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我校在体育课中进行了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尝试,以体现新课程主动、创新、实践、合作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跳绳运动的技能技巧,养成团结合作,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跳绳校本课程的目标: 跳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同时体现健身性特点和终身体育理念,在体育课中实施“快乐跳绳”,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跳绳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掌握跳绳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伴随他们的一生。 跳绳校本课程让学生掌握跳绳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体能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三、跳绳校本课程原则: 学校在确定跳绳校本课程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跳绳课程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参与跳绳运动的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都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灵活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跳绳运动既符合学生的经济条件也适合我校的场地环境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等,内容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四、跳绳校本课程实施和组织的方法: 1、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 水平一学段以“情境激趣式”为主。重点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培养习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因而趣味性是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首先予以考虑的因素。用绳子玩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短绳放在地上当作小河,让学生双脚向前跳过去,也可以把短绳当作小陷阱,让学生绕过陷阱的游戏等。 水平二学段以“竞争合作式”为主。重点是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竞争合作的能力。跳绳教学内容以双人前后跳绳、双人并排跳绳等双人合作练习内容使学生通过合作锻炼,掌握各种跳绳动作,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作用。并通过游戏、竞赛等各种教学手段,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竞争,激励了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合作氛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水平三学段以“自主合作探究式”为主。重点是进一步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效果。跳绳运动不但可以个跳,还可以多人跳、集体跳,而多人跳绳就必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体会在练习各种花样跳绳中只有运用合作学习,才能够获得成功与快乐。 2、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我校用学生平时上课用的短绳编排了一套“静力绳操”,把平时的广播体操换成“静力绳操”。这种形式的课间操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操模式。 3、体育节系列竞赛活动。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每年都在学校体育节中举行各种形式的跳绳比赛。同时,增加了“花样跳绳”和“集体跳长绳”的表演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快乐跳绳”的体育运动精神。 4、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成立了跳绳兴趣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跳绳兴趣小组,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 通过跳绳课堂教学、“静力绳操”、跳绳兴趣活动小组、体育节跳绳比赛等系列活动课程,营造良好的跳绳运动氛围,使我校跳绳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跳绳运动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跳绳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的原则 在实施校本课程自我评价时,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使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积?这些能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关怀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成长。 2、评价的策略 (1)适时的教师评价。基本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跳绳练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观察、分析掌握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后半段进行适当评价,过早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 (2)学习评价方式的程序操作。根据先学后教的理念,单元初期的评价主要是由老师承担,而教师的评价更大程度上是正确引导学习,此时教师评价相对多一些,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对少些,单元学习后期,逐渐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还放手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等”。 (3)评价方式和发展性内容。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自已口头评价、学生的口头相互评价、学习小组和相互评价、教师教学后记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评价等方面。评价的发展性内容还根据教材发展有所变化。单元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未成熟,是从学习到熟练的定型时期,教师多指导,不要让学生在泛化期中过多接受评价,评价的重点应侧重在学习的态度、行为上,应以激励和表扬语言来肯定学生学习的优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趣。 (一)、昆明行知中学78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自由选学 (二)、丰台区长辛店学校“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启动 (三)、写代码从娃娃抓起,少儿编程教育进入深圳中小学校本课程 (四)、文昌中学将航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学生近水楼台触电航天科技 (五)、泰州机器人教育写入小学“校本课程”:创新科普教育有新招 (六)、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协同建设研讨会召开 (七)、厦门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 开展闽南话测试 (八)、乒乓球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九)、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 索引序列
  • 校本课程开发毕业论文
  • 校本课程开发论文范文
  •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论文
  •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
  •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