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校本课程研究生毕业论文

校本课程研究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校本课程研究生毕业论文

教育学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2013教育学论文选题范围仅供参考:教学测评现状与改革班级管理之我见个性教育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学校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与教学效果中国传统教育的利弊社会心理对个性心理的影响教育的开放与开放式教育佛教伦理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正确认识和实施德育教育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教育评价体系的规范化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我国教师社会地位研究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非正式群体状况及班级管理策略初中德育管理模式初探论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普通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调查教学本质问题探讨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功能关于教育权的定位和分配的思考我国农民受教育权现状及其保障问题探析试论基于社会系统观的教育公平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教育公平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寻租性腐败问题研究近二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探析综合课程的类型及其设计取向课程类型的历史回顾与利弊辨析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教师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思想的途径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与评价新理念关于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的哲学思考以人为本的驾驭管理理念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关于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的思考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调查研究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调查与分析从学生的主动性谈如何提高德育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尝试中学生学习效率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浅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外国义务教育的演变性质及其启示国外义务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本土化探析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意义提高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及途径浅议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班级德育工作探索公共理性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论规范教育与德性教育的整合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背景与策略研究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的建构我国现阶段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我国现阶段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生命教育:促进个体生命的整体生成道德教育生活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中成熟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网络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二位一体模式的探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从价值观澄清到当代人格教育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青少年多元价值观冲突与教育对策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创新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与教育引导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研究论人之生命有限性与教育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榜样教育论广告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学校道德信仰教育的缺失与重塑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惩劝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惩罚问题研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策略教育权视野下的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您的教育学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你要先决定一下你要写的论文内容,然后定个题目。 比如“试论教育的公益性问题”,“试论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试论受教育者、学生和学习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课程设计模式的实例分析” “当代社会中学生家长的素质问题研究”,“教师职业专业化之我见”等等 然后根据这些题目所要反映的内容安排一下文章的结构层次, 用一……,二……,三……等反映出来。

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 西部地区中小学 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 途径和对策 论文摘要: 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体育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制约而显得相对薄弱,又受旧有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而忽视了对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面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机遇,面对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需要,面对广大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将发掘、整理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校体育多样化,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而且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体育课程目标只有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强调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1.2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3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同,人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则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2.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决策权力进一步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课程开发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体育教学仍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内容离不开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技术从小学学到大学,重复太多,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忽视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挫伤了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功能决定其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和较大的课程开发潜力,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西部地区中小学课程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对追求教育个性化、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具有现实意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对增进人类健康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满足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成为高质量的综合素质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3.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3.1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 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应重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的'传统、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不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制定,习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唯教材是从,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在自我拥有选择余地的课程面前感到束手无策。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武术、毽球等少量内容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外,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进入中小学体育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材的“拿来主义”,取而代之的应是学校、教师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对体育教材进行选择、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师将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只有广大体育教师该深刻领会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参与、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体育教学资源的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才有可能真正地进入到体育课程资源体系当中。 3.2建立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为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次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来优选民族传统项目,最后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化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学生需求、兴趣、能力与体育基础为前提,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材和手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学应以学生力所能及,可以接受并能产生强烈参与愿望、便于应用与推广为前提。教师应通过教学化处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终身受用。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取消那些危险性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3.3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以往大纲不同,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是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增加了学生成绩进步幅度、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用的成绩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考核思想的转变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创造了条件。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化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3.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首要前提是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既要懂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斯腾豪斯提出:“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广大体育教师的每一堂教学课上和其它教育活动中。如果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内容和方法,不学习提高自身民族传统体育素养,这支“主力军”将难以利用民族传统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一方面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提高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理论与实验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适应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消除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与实验改革,提高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化,从而推动体育教学和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3.5规范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性强,所用器材标准不统一,社会需求量少,也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生产厂家在开发器材方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课程资源的操作性。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动员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器材,并将其引入课堂,择优推广,另一方面要利用实施“课程标准”的契机,组织协调,尽可统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标准,便于厂家的生产,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等.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本祁,杨慧.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02). [4]熊静梅.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吉首大学,2008.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校本课程论文研究生

语文教学硕士论文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也必须要引起各培养单位的重视。如下我就为大家收集了语文教学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在我国,学位被分为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和专业性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国外称为职业性学位,专业性学位又被细分为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多为本科,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极小,因此培养教育硕士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基础教育水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基础教育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育  硕士课程

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指出:语文教育硕士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应是实践与研究并重。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培养语文教育硕士的两所下属单位课程系和中文系为例,通过探索其课程设置来进一步了解语文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和特点。

一、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课程系与中文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大模块。其基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由于中文系偏重文学,课程系偏重教育,两系在课程设置上又有所不同。

观察两份课程计划表可知两系在课程安排上均参考了国家在语文教育硕士指导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

(一)重视学科前沿和语文学科基础

这一点在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语文学科基础和前沿问题”的设置上体现地较为明显,这是中文系培养语文教育硕士的一大亮点。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依托上海这一全国领先的教育平台,邀请上海各个中学的知名校长和特级老师来为语文教育硕士们授课,让一线老师们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分享他们眼中的语文教育,这将更有利于教育硕士们了解语文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从而关注语文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认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上海的教育在全国遥遥领先,经过每堂课不同老师带来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语文硕士们对上海教育的概貌也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是具有上海本土化的课程设置。课程系也有类似的课程设置,但主要是为针对教育学硕士开设的。课程系开设的课程是前沿讲座,即邀请课程系本系(包括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老师们来为学生开讲座,将自己研究领域中最精华的部分向学生们呈现,诸如经典讲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经典教学与行动研究》等,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关注国际母语教育研究,开阔视野

课程系开设的国外母语教育研究这一课程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关注点从国内引向国外。课程系语文教育硕士点的负责人董蓓菲老师对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都有所涉猎和研究,并带领着语文教育硕士们翻译了美国加州和英国最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国外的.部分教材,开展国际间母语教育的比较研究,引进先进理念如过程写作法、全语文教学、文学聚焦单元模式、读写工作坊、主题周教学模式等,对教育硕士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诸多新鲜案例,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大大地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三)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的设置

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开发和教育心理学在全国名列前茅,因此课程系的课程设置也较多地设置了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课程。语文教育硕士多是中文系出生,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并不高,因此这一设置较好地弥补了教育硕士们在大学时的缺陷,让语文教育硕士能够更好地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四)微格演练,注重实战体验

离开实践的理论无异于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因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和中文系在课程设置中都包含了实践演练。课程系安排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这门课中,中文系安排在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师素养这门课中。这门课包括模拟上课、讨论、互讲互评,以及去上海的一些中小学进行真实的课堂演练。课堂演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同课异构、双师同堂等。上完课后,老师还会组织教育硕士们和该校听课的老师共同对这堂课进行点评,点评完后教育硕士们还会写教学反思,让理论经过实践的打磨后,得到进一步提升,更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在入学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的试讲比赛,把实践演练推向了高潮,语文教育硕士们接受着来自一线和高校老师们的双重检验,不断改进自我,在教师技能和教学教法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当然,两系在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这里截取了两系较有代表的特点作了分析,其他不作赘述。但根据两系语文教育硕士们的信息反馈,其课程设置依旧存在缺陷,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选修课,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系和中文系的专业选修课均只有三门,学分加起来刚好6分,所以学生是没有选修课的。所谓的专业选修课实际上也成了专业必修课,让学生没有了选择的可能。当然,这与华东师范大学招收语文教育硕士的人数相关,为了保证语文教育硕士培养的高质,两系招收的人数并不多。课程系20xx级招收了5名语文教育专硕,20xx级招收了4名语文教育专硕,中文系20xx级和20xx级均只招收了20余名语文教育专硕,因为人数的关系,开设选修课存在一定难度。但华师大对专业硕士的招收人数正在进一步扩大,希望随着人数的扩大,能够增加选修课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课程与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不协调

课程系为语文教育硕士开设的教育学课程是极为丰富的,但学科专业知识课程较为缺乏,因此语文教育硕士对语文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中文系资源丰富,在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上具有先天独具的优势,但由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设置较少,语文教育硕士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了解不够充分。

二、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

对根据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和中文系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现对语文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以培养目标为本,鼓励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方案》提出全日制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具体有五点:

热爱教育事业。2.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够利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课程计划应按照《方案》的要求设置有利于提升语文教育硕士语文学科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和与之有关的学科知识类课程,还有能够让学生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教育类课程。最好课程系和中文系能够联合为语文教育硕士开设课程,让两系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此外,语文教育硕士的各个培养基地可多开设诸如母语教育、学科前沿讲座这样的课程,让语文教育硕士了解语文学科的前沿且具有国际视野。选修课可以多门数、少学分、少课时,尽量多样化地设置课程。

(二)链接校外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充足的教育资源是取得良好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方案》指出语文教育硕士的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并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语文学科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语文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首先,语文教育硕士如果采取双导师培养模式将会更好地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内的导师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可促进教育硕士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建构,校外中小学的导师对实践知识掌握得较好,教学经验丰富,会提供给语文教育硕士更多听课、观摩教学和研讨的机会。因此,实现双导师制度会让语文教育硕士享受更多的资源,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此外,中文系和课程系可联合邀请更多语文教学名师和专家来开讲座,示范公开课,然后进行研讨和反思,或者在课程中加入校外专家,将课程资源进一步扩大。最后,学校可建立更多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基地”,把部分课程的设置放在中小学,让教育硕士有更多机会深入实践、观摩教学和考察学习。

(三)平衡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设置

教育类课程主要是对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素养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科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尽量平衡两门课程,让语文教育硕士的专业基础能力和教育理念协调发展。

三、结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十余年,它是和教育学硕士有着同等地位的学位,很多毕业后的教育硕士也大多成为了教育界的中流砥柱。近年来,随着语文在中高考中占的比分越来越高,语文老师也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对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更要注重其质量和效果,而合理的课程设置对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也必须要引起各培养单位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秀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J].中学教师,2006(4).

[2]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

看古代皇后娘娘如何不要妄想我会爱上你!”并且很用力气地把皮球踢出了边线——劲承认,他成了她无法挣脱的噩梦。

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论文

1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1课程开发质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开发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地方、学校的课程政策、教育投入及补贴、地域特点、本地区以及本校的经济文化状况、本校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等。内部因素是指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具备的内部条件,包括: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开发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及教材的编制、校长的领导能力及管理水平、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态度、学科专家的参与指导、社区和家长的配合程度等。只有充分考虑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2教师教授质量

教授质量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同水平、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对校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堂管理水平及课堂行为、教学方略、教学手段、自我评价、教学质量意识等因素,都会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3学生学习质量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提高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价值追求之一。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众多,外部因素包括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而提供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前学习成绩水平,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学习动机、学习方略、兴趣爱好等。

1.4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管理质量也是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管理质量受教学管理的设备条件、教学管理的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如学历、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管理实践经验、能力、创新意识等)、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方略、教学评价指标等因素的影响。

2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2.1提供民主开放、良好的开发环境

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本校培养目标与教育宗旨为出发点,着力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体现办学特色,并且积极配合国家与地区课程的开展,使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乐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勇于追求成功。

2.2联合校内校外力量,共同开发

我国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除了依靠学校这一最关键力量,还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校内校外各方力量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的领导与决策核心,但并非意味着学校要包揽课程决策与编制的全部工作,校本课程要更多地体现独立自主、灵活多样的特征,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区团体、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机械制造企业的本质来看,其无法脱离生产而存在,生产就是企业生命和企业主体。因此,机械制造企业改进生产技艺务必加强各部件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通过产品设计的标准进行工艺改进。其次,尽量调整和优化生产流程,在原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做到优化生产,缩短流程。例如,有条件的机械制造企业可以引进一些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积极运用自动化数控设备。

2.4优化材料费用

机械制造企业中材料是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生产成本中比重很大的.一个部分。因此,优化材料费用对于企业成本降低来说不失是一条相当重要的途径。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材料价格的上涨,机械制造企业在材料采购中务必做到多方信息的掌控。机械制造企业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材料费用的优化:

(1)选择采购之时应当多方调查、货比三家,尽量选择价廉物美且供货方信誉较高的商家。

(2)建立健全采购部门的监管制度,尽量做好每一批材料采购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化,确保材料的采购没有漏洞和“吃拿卡要”现象。

(3)构建材料采购、储存、会计审核等业务的规范,确保采购的艺体系能够按章办事。管理部门做好材料的损耗核准,最大程度避免材料的无故浪费。

3结语

企业成本降低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之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树立降低成本观念,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降低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开源节流,针对企业自身各个环节的成本支出进行把控,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语文校本课程研究论文

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在小学(某某)学科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落后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某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试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数学,语文,自然....)自学能力培养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论("我"或某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学科中教学的特色 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试论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小学班级建设中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预防危险事件发生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语文,数学,自然,英语,音乐....等某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小学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发展 小学各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分析,网络资源分析,教学软件分析,课外读物分析等)研究 "大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研究。 2 论小学班主任工作。 3 小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4 论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性别问题。 5 论小学学制年限的改革。 6 论小学艺术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7 论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 8 兴趣小组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问题。 9 如何改革小学的考试方法。 10 小学教学过程特点研究。 11 论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2 论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化问题。 13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4 论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15 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 16 谈谈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17 论小学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8 谈谈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9 论系统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0 论反馈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1 论动力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2 论能级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3 论小学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24 论小学校长的领导风格问题。 25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26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27 论小学生德育的特点。 28 论小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29 论小学体育的内容和方法。 30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3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33 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成功(或快乐)教育的思考 34 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35 浅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6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7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38 性别差异的表现 原因及教育对策 39 城乡学生的各自特点与教育对策 40 后进生的教育特点与对策 41 试论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42 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43 试论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44 浅析班级授课制 45 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优选? 46 论述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47 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 情 意 行的关系 48 阐述德育教育中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49 如何认识学校教学的教育性 50 试论教师的根本任务 5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2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53 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54 浅析学校 家庭 社区 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55 试论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6 怎样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57 联系本地实际分析五四制 六三制学制 58 试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59 试评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60 试论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学为主 61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62 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63 试论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64 从教师的劳动特点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 65 结合个人体会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 66 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针对特点进行教育? 67 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68 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 69 试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 70 浅析班主任应如何贯彻学生主体原则 71 试论班级常规管理 72 结合实际浅析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 73 试论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74 试论确定班会主题应遵循的原则 75 怎样开展班级榜样教育 76 试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77 试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78 试论学校管理过程诸环节的关系 79 试论行政方法的优缺点和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80 试论学校卫生管理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81 试论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82 试论总务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83 试论德育管理中的激励原则 84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浅析 85 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及其管理中的应用 86 论校长负责制 87 试论领导决断的技法要点 88 如何理解和贯彻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原则 89 课外活动与活动课关系浅析 90 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二 (1)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浅议学校“人本化”管理 (3)小学教育管理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 (4)小学教育培养模式探析 (5)从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比较看教育改革 (6)班级活动对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 (7)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浅谈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 (8)谈谈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出路 (9)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10)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1)搞好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2)作文教学中引情的研究 (13)在课堂教训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15)体育课教学与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 (16)论教学艺术美 (17)谈谈教学中的三个转变 (18)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六个“不轻易” (19)浅谈教师的课堂提问 (20)对CAL在当前语言教学中适用的几点思考 (21)浅谈语文CAL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2)轻松活泼喜闻乐见一多媒体导入新课创新方法浅谈 (23)巧用电教媒体,开发学生潜能 (24)个性化自主学习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硕士论文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也必须要引起各培养单位的重视。如下我就为大家收集了语文教学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在我国,学位被分为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和专业性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国外称为职业性学位,专业性学位又被细分为教育硕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多为本科,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极小,因此培养教育硕士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基础教育水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基础教育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育  硕士课程

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指出:语文教育硕士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应是实践与研究并重。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培养语文教育硕士的两所下属单位课程系和中文系为例,通过探索其课程设置来进一步了解语文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和特点。

一、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课程系与中文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大模块。其基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由于中文系偏重文学,课程系偏重教育,两系在课程设置上又有所不同。

观察两份课程计划表可知两系在课程安排上均参考了国家在语文教育硕士指导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

(一)重视学科前沿和语文学科基础

这一点在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语文学科基础和前沿问题”的设置上体现地较为明显,这是中文系培养语文教育硕士的一大亮点。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依托上海这一全国领先的教育平台,邀请上海各个中学的知名校长和特级老师来为语文教育硕士们授课,让一线老师们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分享他们眼中的语文教育,这将更有利于教育硕士们了解语文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从而关注语文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认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上海的教育在全国遥遥领先,经过每堂课不同老师带来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语文硕士们对上海教育的概貌也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是具有上海本土化的课程设置。课程系也有类似的课程设置,但主要是为针对教育学硕士开设的。课程系开设的课程是前沿讲座,即邀请课程系本系(包括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老师们来为学生开讲座,将自己研究领域中最精华的部分向学生们呈现,诸如经典讲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经典教学与行动研究》等,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关注国际母语教育研究,开阔视野

课程系开设的国外母语教育研究这一课程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关注点从国内引向国外。课程系语文教育硕士点的负责人董蓓菲老师对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都有所涉猎和研究,并带领着语文教育硕士们翻译了美国加州和英国最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国外的.部分教材,开展国际间母语教育的比较研究,引进先进理念如过程写作法、全语文教学、文学聚焦单元模式、读写工作坊、主题周教学模式等,对教育硕士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诸多新鲜案例,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大大地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三)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的设置

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开发和教育心理学在全国名列前茅,因此课程系的课程设置也较多地设置了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课程。语文教育硕士多是中文系出生,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并不高,因此这一设置较好地弥补了教育硕士们在大学时的缺陷,让语文教育硕士能够更好地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四)微格演练,注重实战体验

离开实践的理论无异于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因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和中文系在课程设置中都包含了实践演练。课程系安排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这门课中,中文系安排在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师素养这门课中。这门课包括模拟上课、讨论、互讲互评,以及去上海的一些中小学进行真实的课堂演练。课堂演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同课异构、双师同堂等。上完课后,老师还会组织教育硕士们和该校听课的老师共同对这堂课进行点评,点评完后教育硕士们还会写教学反思,让理论经过实践的打磨后,得到进一步提升,更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在入学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的试讲比赛,把实践演练推向了高潮,语文教育硕士们接受着来自一线和高校老师们的双重检验,不断改进自我,在教师技能和教学教法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当然,两系在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这里截取了两系较有代表的特点作了分析,其他不作赘述。但根据两系语文教育硕士们的信息反馈,其课程设置依旧存在缺陷,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选修课,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系和中文系的专业选修课均只有三门,学分加起来刚好6分,所以学生是没有选修课的。所谓的专业选修课实际上也成了专业必修课,让学生没有了选择的可能。当然,这与华东师范大学招收语文教育硕士的人数相关,为了保证语文教育硕士培养的高质,两系招收的人数并不多。课程系20xx级招收了5名语文教育专硕,20xx级招收了4名语文教育专硕,中文系20xx级和20xx级均只招收了20余名语文教育专硕,因为人数的关系,开设选修课存在一定难度。但华师大对专业硕士的招收人数正在进一步扩大,希望随着人数的扩大,能够增加选修课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课程与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不协调

课程系为语文教育硕士开设的教育学课程是极为丰富的,但学科专业知识课程较为缺乏,因此语文教育硕士对语文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中文系资源丰富,在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上具有先天独具的优势,但由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设置较少,语文教育硕士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了解不够充分。

二、语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

对根据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和中文系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现对语文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以培养目标为本,鼓励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方案》提出全日制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具体有五点:

热爱教育事业。2.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够利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课程计划应按照《方案》的要求设置有利于提升语文教育硕士语文学科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和与之有关的学科知识类课程,还有能够让学生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教育类课程。最好课程系和中文系能够联合为语文教育硕士开设课程,让两系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此外,语文教育硕士的各个培养基地可多开设诸如母语教育、学科前沿讲座这样的课程,让语文教育硕士了解语文学科的前沿且具有国际视野。选修课可以多门数、少学分、少课时,尽量多样化地设置课程。

(二)链接校外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充足的教育资源是取得良好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方案》指出语文教育硕士的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并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语文学科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语文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首先,语文教育硕士如果采取双导师培养模式将会更好地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内的导师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可促进教育硕士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建构,校外中小学的导师对实践知识掌握得较好,教学经验丰富,会提供给语文教育硕士更多听课、观摩教学和研讨的机会。因此,实现双导师制度会让语文教育硕士享受更多的资源,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此外,中文系和课程系可联合邀请更多语文教学名师和专家来开讲座,示范公开课,然后进行研讨和反思,或者在课程中加入校外专家,将课程资源进一步扩大。最后,学校可建立更多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基地”,把部分课程的设置放在中小学,让教育硕士有更多机会深入实践、观摩教学和考察学习。

(三)平衡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设置

教育类课程主要是对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素养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科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尽量平衡两门课程,让语文教育硕士的专业基础能力和教育理念协调发展。

三、结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十余年,它是和教育学硕士有着同等地位的学位,很多毕业后的教育硕士也大多成为了教育界的中流砥柱。近年来,随着语文在中高考中占的比分越来越高,语文老师也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对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更要注重其质量和效果,而合理的课程设置对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也必须要引起各培养单位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秀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J].中学教师,2006(4).

[2]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

安全校本课程研究论文

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相信大家这段时间以来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工作总结了。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科研简洁工作总结(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校位于美丽的松西河畔,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有学生千余名,市、县明星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人数占教师总数的25%以上。这些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确定“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科研,建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特色,着力塑造名师,打造品牌,努力开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着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脚踏实地,努力走好“乐教乐学,有花有果”的特色之路。

(一)成果展示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承担两个科研课题。其一,国家“十一五”安全课题《农村小学生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从实际出发,围绕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策划,拟定实施方案,报经专家审定后着手开展活动,经过五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践,其研究成果得到专家认可,于20XX年6月结题,被中国教育学会认定为课题组优胜单位,共有19篇优秀论文、案例获奖。其二,荆州市《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关系的研究》课题,已进入积极准备结题阶段,多学科、多类别的研究成果已被市教科院收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成果集》,其中汪万妮《浅水洼里的小鱼》课例获国家级一等奖。按照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可望今年年底结题。课题项目的研究实践,促进了学校教学教研的开展,提升了教育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五年间,我校教师共发表论文、论著26篇,获奖优秀论文、案例、课件128篇(件),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24人次获奖,3人被评为市明星教师,5人获市骨干教师的殊荣,6人为县骨干教师,一大批教学能手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带头人。

学生文化成绩、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在县、镇每次抽考中,我校成绩均名列前茅。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成绩更是喜人,08、10两年全国小学生希望杯数学邀请赛,参赛25人全部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6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5人,省一等奖4人,每届《小学生天地》征文,参赛面在80%以上,50%获奖。每次县、市、省组织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活动,我校及早备战,精心挑选选手,细心组织辅导,在08、09两次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张晨等三名同学获国家级一等奖,获省、市、县三级奖人数达12人,在市乡镇小学中我校成绩排名第二。大科带小科,小科促大科,文字学科的骄人成绩,带动了体、音、美、劳小科的蓬勃发展。几年来,学校每年组织“三个一”大型活动,(即春季运动会、“六一”文艺汇演、“十一”书画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五年来,我们一心一意抓教学,脚踏实地搞科研,成绩催人奋进,连续五年被评为县“教学先进单位”、“教育教学科研单位”。20XX年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体现了领导班子的团结务实,另一方面也说明全员的爱岗敬业,更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指导支持与鼓励。

(二)过程回顾

(1)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我校有专职教师62人,80%具有20年以上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学科教材,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但对于接受新事物,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了解现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不够,身为一校之长的汪长明同志,通过访谈师生,观察分析教学现状,然后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教学理念,让大家与时俱进,认清教育新形势,破除传统的条条框框,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响应提出“科研强校”口号,全校上下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全力以赴抓教研,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形成一股科研兴教的新合力。

(2)章程是实践的保证。任何工作的实施,都须按章程行事。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学校成立由校长汪长明任组长,副校长郭代明任副组长,周高云、李明富、陈玲、朱先明、段卫平等年富力强的、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为成员的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指导全校教育科研工作。先后制定了诸如《教学教研管理制度》、《教研组工作职责》、《各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与办法》、《各级明星教师、骨干教师推荐条件与考评办法》、《学科竞赛与质量结帐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实施策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这些章程的建立,有效地推行了教育科研工作,保证了校本教研和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

(3)坚持校本培训的一贯性,突出科研课题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把校本培训工作列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首位,坚持互相听课,教研组评课,坚持平时自修自研,周末集中在校交流。坚持期初拟定计划,期末撰写体会或论文的教学教研模式。以重大科研课题为中心,全员参与,全方位研究,针对问题寻求策略,反复实践,形成理论,全面总结推广实施,保证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推广性。

(4)领导核心作用是原动力,教师责任感、使命感是驱动力。

一所学校要求生存图发展,关键是在于校长,校长起着原动力的重大作用,推动学校前进的步伐,是校长高瞻远瞩的谋划,身体力行的表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如既往的坚持不懈。而一支责任感强,专业素质过硬、爱岗敬业、勤奋向上的教师队伍则是兴校强校的一股强大力量,正因为我校具有这两股坚强力量的合流,才使得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育科研成果辉煌。

(三)努力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战斗在农村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战士,应致力为国家“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献策献力。继续坚持走好“以人为本、科研强校”的特色之路,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投入,加快教育科研的步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课题实践研究,为发展教育事业再创辉煌。

按照市教委下达的“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的立项指标,紧密结合我镇教师的思想基础实际,坚持以课题为依托,人人都参与研究,人人都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原则,形成了我校的《教育科研立项方案》,通过精心组织,通力合作,既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选准课题,克服课题立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在总结“十五”课题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各学科之间如何相互渗透》的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综合实践的能力等。在明确课题定位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四为主”。

1、以校本研究为主

以校本研究为主,主要是引导教师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从本校的实际问题入手,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确立课题,并提出说实具体的命题要求,即:(题目宜小不宜大)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以解决问题为主,简言之,就是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立项,这就需要参研者,首先要摸清本校教科研中目前存在的难点、热点话题,通过筛选、甄别,提炼出切合实际的科研命题。着眼于解决所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我们的教师塑成为复合型教师,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新型人才,力争变教师的“教会”为“会教”;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变教师的“耳提面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着力解决教学过程中新生成新出现的实际问题。

3、以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为主

题目确立后,我们先后召开各校主管领导会议,要求各校要在主课题的引领下,密切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把握知识体系中横向、纵向之间的关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形成独到的见解,注重解决本校突出的实际问题,使科研为教研服务。

4、以合作探究为主

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如何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大胆质疑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中心学校从示范引领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以学年组为单位,以高、中、低三个学段为单位,分别确定主题,要求各校可视为一个研究组,找准课题立项的切入点,发挥团队精神、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使立项课题经常化、科学化、规范化。各分校以校为单位,形成专题研究组,着力研究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二、严格把关,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

1、针对各校实际,严把立项关充分发挥校长,科研骨干的作用,坚持个人申报,学校领导小组推荐,中心学校审批的原则,成立了中心学校课题研究组,确保命题质量。

2、精心做好开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召开全镇动员大会,传达我镇科研立项方案,明确立项的重要性、紧迫性。其次,举办“十一五”课题骨干教师培训班,以提高课题负责人的科研能力为目标,采取专题讲座、命题分析、专业引领等形式,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专题讲座。

组织各校科研人系统学习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书。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对所拟课题进行具体指导。

(2)命题分析。

从信息网络中查找相关案例,帮助参研教师明确命题的要领,强调搜集、运用、积累材料的相关手段。引领教师在学习中提纯,在提纯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

(3)专业引领。

主抓全镇教育科研的领导王占娟同志,非常注重相关资料的积累与传递。同时,注重发挥各校科研骨干教师的作用,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从而使此项工作步入健康化科学化的轨道。

(4)总之,我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兴校,打造名师队伍为已任,做到了精心组织,强化培训,学研结合,务本求实,真抓实干,努力使我镇拟定的科研方案孕育成我镇乃至全市“十一五”期间科研园地中的朵朵奇葩。

一、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认识到位

我们通过20XX年末结题的榆树级《走进生活学语文的研究》课题的反复实验过程及成果推广过程对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意义认识更加深刻了。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推进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就全校所有学科课堂教学相比较,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真正改革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生活中学习与积累,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寓教于乐,师生对话式的和谐相处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形成。更重要的是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坚定了一个信念就是:教学质量要提高,新课程改革要实施,学校要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认真地抓好教育科研工作。

二、把教育科研工作当作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真正纳入学校的工作议事日程

开学初有工作计划,有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布置安排,学期中有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促和检查,学期末有总结。且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岗位责任制中,能够承担榆树级和校级科研课题研究的分别在岗位责任制中加分,在年末教育科研工作作为专项总结,评出科研工作先进教师,予以表彰奖励。这样做一是引起了教师的重视,二是激励了大多数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三、具体做法

1、首先抓了教师的学习,我们学校为每个教研组征订了《吉林教育》、《长春教育》、《吉林课程改革》等不同学科方面的刊物,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学习教师更新了观念,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的不足,提高了全体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觉性。

2、推广科研成果和大力弘扬科研工作突出的典型事迹和典型教师。我们对20XX年末结题的榆树市级《走进生活学语文的研究》,为了将其成果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我们认真地回顾和总结了课题实验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将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运用于学科教学之中,且将一些成功的做法用于指导新立项的课题的试验和研究。

3、我们认真地抓了榆树市级课题《现代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的试验和研究,按计划完善了相关的资料,同时对课题研究的各环节进行了实验和交流,使课题深入顺利的进行。在每个学期都开展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课,通过汇报课不尽完善了课题的研究实验,也带动了我校全体教师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和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

1、少部分教师行动不是很自觉的;

2、榆树市级课题实验过程中缺乏全体成员的合作精神。

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不再以知识储备作为追求目标,而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智力水平为根本目的,因此现代教师要实现由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必须培养教育教学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和教育教学科研中。这是时代赋予跨世纪教师的期望和目标,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一直努力抓好此项工作。

一、指导思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校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导,注重实效,开拓创新,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努力开创教育科研的新局面。学校的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地完成各项任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我校每年都积极配合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将教育科研的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中进行考核。积极立项和申报课题,定期交流,鼓励教师合作研究,撰写论文,制定了鼓励和奖励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

要搞好教育科研,首先必须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对教师而言,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基于上述观点,我校注意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方面下功夫。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教科研意识。以前,我镇大部分教师对教科研漠不关心,认为教科研是专家的专利,自己把书教好就行了。针对这种认识,我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教科研的意义,揭开教科研神秘的面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必须搞好教科研,搞好教科研是指导教师走进新课程,以及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并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师量化管理,逼着教师改变过去的看法,增强教科研意识。

(2)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我们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提高学历,训练教学基本功。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自觉地去追求探索和研究。为此,我们多次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培训。提高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利用图书、网络对教师进行教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每周必须有2———4小时进图书室、电子备课室的时间,研究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并写出心得体会,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3)以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带动全体教师提高教科研意识。我镇对一些教学骨干进行了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学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努力充实自己。这样,骨干教师很快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科研意识,教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这些教师的言传身教,带动了全体教师教科研意识的增强。

三、从物质上和精神站为搞教科研的教师开绿灯

教师搞教科研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在搞教科研工作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资料不足,物力的短缺,心理的压力等等。我校尽一切可能为这些教师开绿灯,给予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给他们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向各级报刊投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四、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我校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指导教师选好教科研课题,积累教改经验。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如何选题方面和知识。多次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经验,使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鼓励教师把自己取得的经验写成论文。另外,我们还重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科研中的积极性,以老带新,新老结合开展教育科研,有意识地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教科研的骨干。教师的论文、科研成果比例占任课教师的90%,自身的素质、教学技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我镇的教育科研工作步入正规。

五、教科研成果

一直以来,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教科研工作初见成效,首先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增强了,素质提高了。其次,在省市各种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发表论文4篇;两项教育科研课题已经立项,正在研究之中;编辑了校内教育科研文集《叙事研究文集》。虽然我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我镇以后要加大教科研管理力度,坚持教育科研与学校素质教育以及各学科教学相结合,以科研指导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坚持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改革,以教育科研带动我镇教育质量的全面的发展,争取有一项教科研成果在全市推广。

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工作宗旨,立足前沿,面向基层,探索规律,提升品位,打造“魅力教科研”,使教科研工作逐步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追求,成为学校发展的支点,成为名校建设的“助推器”。

(一)创新科研机制――建构“金字塔”模型

努力创新市域教育科研运行机制,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教育叙事、案例研究为主体的“金字塔”塔基;以校校开展规划课题研究、滚动发展三级科研基地为主体的“金字塔”塔身;以省项目学校、全国特色项目学校照亮的“金字塔”塔尖的教科研模型,分层推进教育科研工作。

(二)坚实研究过程――组织开题、中期汇报工作

“十五”教育科研规划2004年度,全市立项国家课题1项、省34项、市213项。为规范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把开题、中期汇报与科研指导结合起来,精心组织了课题的开题和中期汇报工作。目前全市所有市级以上课题均已开题,2004年度立项的57项市级重点以上课题进行了中期汇报。

(三)打造科研队伍――推进“个人课题”

04年9月底,由市教育局下发了《市个人课题申报通知》和《市个人课题规划指南》。我们按照校、市、市逐级择优推荐申报的原则,组织全市教师广泛开展“个人课题”研究。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市、校、市三级“个人课题”研究网络。

(四)普及科研知识――举办教育科研培训

5月22日,举行了“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会”,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年度立项课题主持人、各县(市、区)教育科研管理主管局长、教研室主任以及市属中小学主管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等共计3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五)搭建开放式平台――展示优秀成果

课题中心把课题优秀成果推广作为科研先导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先后组织参加了市第十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暨第三届社会科学青年专家评选的申报工作、市校本课程成果评选、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展示、市学科建设展示月教育科研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和搭建平台,促使学校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发展的优势项目,让研究成果成为校本特色,促进了特色学校的形成,一批优秀教育科研人员也迅速成长。

(六)提升办学品位――举办大型教育科研论坛

谋划并组织了学科建设展示月活动中的“以优质教育科研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论坛。本次论坛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阐释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各学校下一步的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大力推动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深入人心,教育科研作为一面伟大的旗帜,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自胶州四中成立教科室以来

在教体局领导和学校领导、同事们的帮助下,作为本单位的教育科研骨干,我一直在孜孜以求地进行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研究,以此来指导教育教学,大幅度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加强教学工作研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包括下列方面:听课、评课活动,开设公开课,进行考试方法改革的尝试等。

2、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研活动之中。文经系经法组在教研活动时间里研讨了本学期课题研究问题,组织申报集体课题,明确了个人课题;工美系布置有关人员阅读资料,再互相交流,集中集体智慧确立自己的课题。这种做法对推进我校研究风气的形成大有教师的优秀论文评比工作,积极组织推荐教师参加区、市、省级的论文评比和科研成果的评奖,并向《教育信息》和其他教育刊物选送和投稿,今年我校xx老师有篇小报道在《教育信息》上发表,xx撰写的文章被选中,在《吉林教育》2014年第9期上发表。

3、认真抓好教育科研理论普及工作。科普工作是抓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今年我校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利用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专题理论与实践学习,本年度共培训9次,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转变了教育科研观念,提高了教师科研素质,从而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化。

4、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本年度,我们召开了一次以“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技巧”为主题的班主任经验交流科研年会班主任教育科研年会,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班主任的科研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先导意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平衡、协调、整体发展。

5、认真组织课题组和教师配合xx教科所完成其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工作。

6、严格考核,有效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我们要加大对教科研工作的考核的力度,是否承担课题是否开展研究是否出成绩等,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项目。

二、工作保障

1、学校成立了由校级领导负责的课题组和管理组织,负责课题的开发、管理和运作工作,教导处、政教处相互配合,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教师实行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发研究新的课题,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撰写研究论文。

3、为课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投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进行。

4、能够定期对教师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完成了教科研任务。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1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战元川,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梁娟、王成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吕壮君、刘洋、丁春锋、毕圣杰、邵娜、曲春贤、于宏伟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编委:王成芹、吕壮君、于爱芳、苗文静、谷静、高娃、高涛、栾鲁华、曹正、郑晓峰、纪水英、韩杰、曲春贤。 六、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工作计划、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校本课程融于生活、融于社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认真落实课程目标 1、校本教师针对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思,不断完善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2、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3、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至少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一次,活动要有目的、有准备、有记录、有实效;每学期末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评比一次,全面参与,形式灵活。 4、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分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起组织,确保师生安全。 (三)完成课程实施水平评价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拟定学科评价方案,教导处具体负责方案的指导审核及校本课程教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注重多元化和个体化 1、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 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方案(附件1)、课堂教学(附件2)进行评价。学校采用调查问卷(10%)、听课记录(20%)、检查教师教学方案计划及教案(20%)、博客(每月)总结(20%)、教学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实。 2、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按A、B、C、D分四个等级 为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采取观察、考查、现场汇报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阶段性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学生作品展览,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二是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合理的等级成绩。(见附件4、5) 以上课程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同时呈现合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全校必修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走进威海》《名曲名画欣赏》等重视人文熏陶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田小学子因此洋溢着书香高雅气质、自强创新品质和模范小主人风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分年级选修的橡皮泥、陶艺、折纸、剪纸等课程,遵循了由易到难,渐入内涵的规律,旨在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兴趣、有悟性的小艺术家;而在此基础上,补充开设了二十多个兴趣小组,引领孩子发展特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飞翔。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2 一、校本课题立项工作的背景及思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本学期我们组建了学校中心课题组,并出台了《学校中心课题组校本科研工作实施方案》,将我校承担的晋中市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以及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等3项课题分解为若干项与老师们关系密切且比较容易入手的小课题,在校内开展子课题立项工作。 所谓“校内子课题”是针对我校提出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校级总课题而言的。我校决定从今年起,将校内子课题立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同时将市级课题、区级课题和校内子课题一并纳入学校常规课题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的管理程序,重视过程管理,并于每个学期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二、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提升学校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在学校中心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负责各教研组常规课题的指导、督查和校内优秀论文成果的评选工作。课题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各教研组推荐产生,要求能够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课题指导能力。 三、学校校本课题系统: 学校总课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总课题负责人:党xx(校长) 子课题: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安xx(副校长)申报时间:xx.10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邹xx(数学骨干教师)申报时间:xx.10 区级课题:《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安xx(副校长)申报时间:xx.1 校级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课题总负责人:杨xx(副校长) 《英语小组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张xx 《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王x 《社会课小组学习的有效策略》赵xx 《美术小组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王xx 《音乐课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张x姚x 《体育课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杨xx李x 四、子课题选题建议 上述课题研究方向是从宏观的角度依据课堂教学改革和三步导学教学模式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子课题是从中观角度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进行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确定研究的大体方向。 校内子课题研究一般要求选题要小,从某一个细微的角度为切入点,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以,建议老师们在选题时尽可能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选择某一个点作为切口,开展实在的、细致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 五、子课题申报及相关要求 1.选题与申报时间 每学期开学为课题选题与审报时间,根据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结合区教研室关于“构筑学生课堂,改善学习生活”实验研究及我校小组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等确定研究课题,填写立项表,向学校中心课题组审报。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专家委员会确定是否立项。 2.课题研究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要求从所教学的学科、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案例真实(必须是自身教学中鲜活的故事)、研究成果有效(给自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3.课题规模及周期 子课题研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子课题研究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如果是市级、区级课题可以成立课题组,研究周期为一个学年或以上。 4.过程管理 每学期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上交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5.结题要求 每学期末或学年末为课题初步结题时间,课题结题要有结题成果(初稿)。结题成果一般分为论文和研究成果报告(教学成果)两种。课题初步结题后,要在每学年度下学期对课题成果进行实践验证,然后对成果进行修订完善,形成终稿。 6.课题成果评选 每年5月底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暨科研骨干团队组织本学期优秀论文成果评选,然后根据区教研室所核定的指标数目进行择优上报。市级、区级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成果进行申报,校内子课题结题成果按照优秀论文进行申报。 六、本学年校内子课题立项的具体要求 自本方案发布之日起,本期课题立项即正式启动,下学期开学一周内将立项表以自己姓名命名发送至学校教导处。然后由学校课题管理小组对所有申报立项的课题进行审批,确定是否立项。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3 一、课程指导思想 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为了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我校在体育课中进行了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尝试,以体现新课程主动、创新、实践、合作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跳绳运动的技能技巧,养成团结合作,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跳绳校本课程的目标: 跳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同时体现健身性特点和终身体育理念,在体育课中实施“快乐跳绳”,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跳绳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掌握跳绳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伴随他们的一生。 跳绳校本课程让学生掌握跳绳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体能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三、跳绳校本课程原则: 学校在确定跳绳校本课程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跳绳课程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参与跳绳运动的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都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灵活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跳绳运动既符合学生的经济条件也适合我校的场地环境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等,内容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四、跳绳校本课程实施和组织的方法: 1、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 水平一学段以“情境激趣式”为主。重点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培养习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因而趣味性是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首先予以考虑的因素。用绳子玩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短绳放在地上当作小河,让学生双脚向前跳过去,也可以把短绳当作小陷阱,让学生绕过陷阱的游戏等。 水平二学段以“竞争合作式”为主。重点是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竞争合作的能力。跳绳教学内容以双人前后跳绳、双人并排跳绳等双人合作练习内容使学生通过合作锻炼,掌握各种跳绳动作,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作用。并通过游戏、竞赛等各种教学手段,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竞争,激励了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合作氛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水平三学段以“自主合作探究式”为主。重点是进一步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效果。跳绳运动不但可以个跳,还可以多人跳、集体跳,而多人跳绳就必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体会在练习各种花样跳绳中只有运用合作学习,才能够获得成功与快乐。 2、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我校用学生平时上课用的短绳编排了一套“静力绳操”,把平时的广播体操换成“静力绳操”。这种形式的课间操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操模式。 3、体育节系列竞赛活动。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每年都在学校体育节中举行各种形式的跳绳比赛。同时,增加了“花样跳绳”和“集体跳长绳”的表演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快乐跳绳”的体育运动精神。 4、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成立了跳绳兴趣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跳绳兴趣小组,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 通过跳绳课堂教学、“静力绳操”、跳绳兴趣活动小组、体育节跳绳比赛等系列活动课程,营造良好的跳绳运动氛围,使我校跳绳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跳绳运动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跳绳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的原则 在实施校本课程自我评价时,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使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积?这些能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关怀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成长。 2、评价的策略 (1)适时的教师评价。基本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跳绳练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观察、分析掌握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的后半段进行适当评价,过早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 (2)学习评价方式的程序操作。根据先学后教的理念,单元初期的评价主要是由老师承担,而教师的评价更大程度上是正确引导学习,此时教师评价相对多一些,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对少些,单元学习后期,逐渐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还放手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等”。 (3)评价方式和发展性内容。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自已口头评价、学生的口头相互评价、学习小组和相互评价、教师教学后记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评价等方面。评价的发展性内容还根据教材发展有所变化。单元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未成熟,是从学习到熟练的定型时期,教师多指导,不要让学生在泛化期中过多接受评价,评价的重点应侧重在学习的态度、行为上,应以激励和表扬语言来肯定学生学习的优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趣。 (一)、昆明行知中学78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自由选学 (二)、丰台区长辛店学校“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启动 (三)、写代码从娃娃抓起,少儿编程教育进入深圳中小学校本课程 (四)、文昌中学将航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学生近水楼台触电航天科技 (五)、泰州机器人教育写入小学“校本课程”:创新科普教育有新招 (六)、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协同建设研讨会召开 (七)、厦门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 开展闽南话测试 (八)、乒乓球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九)、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论文摘要】 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不断优化课程和资源配置,使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让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国家课程做好有效补充。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培养完善人格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对课程进行“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的政策。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满人才、体现社会民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有利于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学校特色化的形成,以及课程创新的重要工作。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1、协调课程,加大社会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地方,不同个体学生差异的需要,建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教育,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就目前来说,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面前很难有一席之地,难以突破。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加之很多人认为校本课程是多此一举,没有得到国家课程的协调帮助以及社会的认可。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动力。为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应该注重多方位培养人才,学历不等于能力,道德、智慧、健康、为人处世等素质和学历一样重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要打破以前的局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具有全方位价值的课程体系,它可以充分弥补国家课程的疏漏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任务上和目标上的协调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和重视。 2、建立教师的课程开发制度,培养专业的校本开发人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构建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将影响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课程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对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程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要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并未对学生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所以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缺失,以及能力的缺乏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单薄无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校和学校单位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专门针对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培训和指导。只有参加培训并评审合格后方可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格评审可以采用笔试、论文、答辩等形式,让每一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当然,当地教育系统也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人员专门负责该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减少高中在职教师的负担。 3、合理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有效的课程管理有利于课程开发效力的提高,以及课程开发的上升式循环。完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明确管理目的、个人责任、管理办法、以及反馈意见等问题。管理的过程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当地教育局要在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之下对所在区域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管理,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并定期对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校长应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把关管理,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路径,统筹安排课程的开发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任务;学校教务处和各科研小组则应该各司其职,安排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项具体事宜,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生物学科的带头人则应该组织好本科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选择、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具体工作。 4、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4.1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探究性和模拟性的实验,以及一些调查报告等内容。但由于常规的教学形式很难完成这些内容,因此很多的教材内容如同虚设。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生物学有关,例如:植物的生存、人类疾病的预防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现有资源对学生开设人类疾病的预防,学生的饮食营养搭配、以及食品安全等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专题。这不仅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生物学知识的延展内容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要面对群体,所以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特点。校本课程开发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和调查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可行性的调查,并针对学生的年龄智力特点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对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很擅长,所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各自专业领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 5、总结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们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完善我们管理机制,使校本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努力做好生物学科的开发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饶玲.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J]. [2]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 [3] 朱士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J].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研究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

论文摘要: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的基本观点,以期丰富体育校本课程理论以及为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思路与指导。

一、我国学校课程政策改革方向的转变 我国学校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体育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长期以来,“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学科专家处于体育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课程设计定位在学科结构的层次上,导致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目标和决策渠道,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课程开发者和实际执教课程的体育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紧密联系。” [1] 要改革这些弊端,就必须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弥补集权式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端。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定位 《纲要》的价值取向的重点摆脱单纯的学科中心论,倾向于运动本身和运动着的人的本身发展上;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在自然体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体育的人文观和文化内涵;强调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于不同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取向重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融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于一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自身的功能和规律,不以某一方为偏颇。 《纲要》通过认知、情感、价值观和动作技能、体质体能发展的目标等五个领域阐述国家的共性要求,这五个领域目标很难在一节体育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中得到均衡的发展,只能有所侧重。这样,有些共性目标便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共性目标可实现性程度分析。找到体育课程在实现共性目标方面的薄弱环节,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依据,从而弥补体育课程体系在实现育人方面的不足。 (二)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关于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定位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除了完成《纲要》的共性目标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体育课程是了解和改进社会的一种途径,应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生活做准备。高等学院的体育课程应着重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意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满足未来高科技竞争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他们未来生活质量;训练学生适应即将面临的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根据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体育课程目标取向。 二、确定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 取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准绳 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为基准,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应将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基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在实现五个领域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最终应该以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为归依。 (二)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现代健康的理念为出发点 随着现代健康的理念的发展,要求体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还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健康的生存发展。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为此我们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目标。高等院校体育校本体育课程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结合学生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学生体质下降、身心变化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身心调适能力,激励每一个学生努力追求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确定终身体育的原则 “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正是体育课程目标从增强体质的需要到健康生活的诉求的最佳解读。[3]毫无疑问,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质理应成为当前体育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不过,“健康第一”并不等同于“健康惟一”。健康生活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及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时,除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意识,,以满足未来高科技竞争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提高他们未来生活质量。 (四)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家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的基本素质,(下转8页)(上接6页)难以顾及学生个体的兴趣及需要,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内涵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课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所以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时,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周详地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确定目标取向时一些反映学生个体需要的目标就自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考虑。 (五)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正确处理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高等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首先应当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不同兴趣、不同运动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取向,使每一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后,总体上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体育开发,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职业做到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协调发展。

  • 索引序列
  • 校本课程研究生毕业论文
  • 校本课程论文研究生
  • 语文校本课程研究论文
  • 安全校本课程研究论文
  • 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