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特洛伊木马屠城毕业论文

特洛伊木马屠城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特洛伊木马屠城毕业论文

5000字计算机毕业论文篇3 浅议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 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使用,人们或企业通过数据库存放的信息越来越多。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与否则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等利益各方。 文章 通过对计算机数据库概念和特征的梳理,在明确数据库安全问题的基础上,设定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目标并制定了数据库安全管理系统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模式 八九十年代至此,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个人和企业都倾向于用网络来处理个人的事情,并将很多资料和信息存放在网络上以便使用。而计算机数据库就是对这一活动进行技术支撑。 人们一般将个人资料等存放在计算机数据库中以方便和安全之用。这些个人资料往往包含有个人隐私并且非常重要,只有具有相关权限的人才能够查看相关资料。同样,现代企业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各种业务数据。通过特定的数据库访问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全区域全侯段数据的查询和应用方便,提高 企业管理 效率。企业数据库对企业很是重要。但是如果数据库受到人为或病毒的攻击,个人隐私或企业重要信息就面临被窃取或流失的危险,进而对个人或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失。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数据库概念和特征的梳理,设定数据库管理之目标、分析数据库管理问题进而提出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模式。 一、计算机数据库概念及其安全管理特征 (一)计算机数据库概念 计算机数据库(Database)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将数据组织起来并存储在计算机内数据(记录、文件等)的集合。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按照计算机存储和操作数据的方式,从数据库发展形态和模型特点角度,将数据库划分为: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三类。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按照数据库应用领域和范围,将数据库划分为:统计数据库系统、海河流域数据库系统、地质数据库系统、生态环境数据库系统、地方志数据库系统等。 总体而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并其安全性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加强。 (二)数据库安全管理特征 数据库安全管理往往包含数据安全、数据完整、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等四个方面: 1.数据安全 数据的安全是保障数据使用的前提。数据安全涉及数据本身的安全以及数据防护安全两个方面。通常需要注意防止数据在录入、处理、统计或打印中造成的数据损坏或丢失;以及因人为、程序、病毒或黑客等造成的数据损坏或丢失。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通常需要将数据进行分类,也即将需保护信息和其他信息分开;设置用户访问权限,控制不同的用户对不同数据的访问;对数据进行审计和加密。 2.数据完整性 数据的完整是保证接收信息的全面性,包括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数据完整性通常包括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等四个方面。数据完整与否通常涉及到数据录入等方面。数据由于输入等种种原因,会发生输入无效或错误信息等问题。为了保证数据完整性,通常采用包括外键、约束、规则和触发器等 方法 。系统很好地处理了这四者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相互交叉使用,相补缺点。 3.并发控制 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资源可以说是一个“信息池”,对数据的取用不仅要满足一个用户的使用,还要允许多用户同时对数据的取用。为了保证用户取用数据一致性就涉及到并发控制。并发控制指的是当多个用户同时更新运行时,用于保护数据库完整性的各种技术。并发机制不正确可能导致脏读、幻读和不可重复读等此类问题。并发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一个用户的工作不会对另一个用户的工作产生不合理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措施保证了当用户和其他用户一起操作时,所得的结果和她单独操作时的结果是一样的。在另一些情况下,这表示用户的工作按预定的方式受其他用户的影响。 4.故障恢复 目前,保护数据库系统免受破坏的措施有很多,它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以及并发事务能够正确执行,但是计算机的硬件故障、操作人员的事务这些是不能够进行避免的。而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都会受到它的影响,甚至有时会使得数据库受到破坏,导致数据库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数据的丢失。故障恢复的功能就是能够实现数据库从错误状态向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方向进行恢复。 二、数据库安全管理目标 数据的安全和完整使用是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对具有使用权限的用户实现全区域或全侯段数据信息共享能够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满足企业或个人动态办公的需求。同时数据共享必须保障共享数据的一致性和对数据的统一管理。 数据访问简化。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访问进行简化,使得在更为逻辑的层次上实现应用程序对数据进行访问。数据访问简化一方面提高了对数据库中数据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了个人或企业使用数据的方便性,提高工作效率。 数据有效。数据有效性一方面指数据库中的数据需是可以使用的,不能存在过多的冗杂数据;另一方面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得到保证。 数据独立性保障。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把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加上数据的存取又由DBMS负责,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保障数据的独立性,减少程序对数据和数据结构的依赖。 数据安全性保障。是保障在数据库共享情况下维护数据所有者利益。数据的集中存放和管理能够保证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安全的具体目标就是提供充分的服务,并且保证关键信息不被泄露。 三、数据库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从数据库系统安全性角度来讲,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包括操作方面问题、系统管理问题和数据库自身问题等三个方面。 操作方面。操作方面往往涉及到病毒、后门、数据库系统以及 操作系统 等方面的关联性。病毒方面,部分病毒可以依附于操作系统从而对数据库造成危害;操作系统后门在方便特征参数设置等的同时,也给黑客等留了后门使其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等。 管理方面。对数据库安全管理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对数据库等的管理往往提留在设置访问权限等方面。数据库安全管控措施较少或不到位,未能定期检测和发现数据库存在的漏洞以及面临的安全威胁。 数据库自身问题。虽然关系数据库系统应用时间较长,特性较强大,产品也较成熟,但是实际中并没有在操作系统和现在普遍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体现出其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尤其是那些较为重要的安全特性,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成熟度还是不够。 四、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措施 (一)用户标识与鉴别 用户识别和鉴别是数据库系统的最外层安全保护措施。数据库系统可使用多种识别方法,提高系统的安全级别。其中用户名输入识别、口令识别、身份随即识别等作为常用的安全防范方法。 (二)安全模式 通过安全模式来判断安全重要方面与系统行为关系,并满足关键数据安全的需求。安全模式通常包括多级安全模式和多边安全模型。多级安全模式首先在军用安全保密系统中使用,包括秘密级、机密级和绝密级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每一级人员的访问权限。多边安全模式则能防范横向信息泄露。 (三)访问控制 按用户身份及其所归属的某项定义组来限制用户对某些信息项的访问,或限制对某些控制功能的使用。访问控制通常用于系统管理员控制用户对服务器、目录、文件等网络资源的访问。访问控制保证具有访问权限的用户的正常访问,是通过主体访问设置保护网络资源。访问控制的功能主要有以下:防止非法的主体进入受保护的网络资源;允许合法用户访问受保护的网络资源;防止合法的用户对受保护的网络资源进行非授权的访问。访问控制实现的策略: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限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等。 (四)安全审计 由专业审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财产所有者的委托和管理当局的授权,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有关活动或行为进行系统的、独立的检查验证,并作出相应评价。安全审计涉及四个基本要素:控制目标、安全漏洞、控制措施和控制测试。其中,控制目标是指企业根据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出的安全控制要求。 五、结束语 数据安全问题是存在于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的常见和最为重要的问题。数据库的安全围绕着防范和减轻风险的角度展开。数据库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在保障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保障数据的安全,确保安全风险不为用户带来风险等。文章在指出数据库系统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从用户识别、设置安全模式、进行访问控制等角度提出了数据库安全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许婷,杨新荣.数据库安全技术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 [2]朱良根,雷振甲,张玉清.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9. [3]隽军利,李天燕,王小龙.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4]刘启原,刘怡.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000字计算机毕业论文篇4 浅谈计算机安全技术与防护 摘要:互连网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这给计算机黑客、病毒利用网络实施各种犯罪活动创造了机会,同时对网络安全构成了威胁。在我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总会感染各种各样的网页病毒,在收发电子邮件、使用QQ进行即时聊天过程中,也会导致密码被盗等情况。同时,由于安全问题,有些网站的数据被破坏,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损失。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技术 互联网以其高效率和快捷方便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用其来处理各种事物,比如电子邮件的发送、网上购物、信息的处理、网上炒股和网上办公。所有这些都与互连网的开放性及匿名性有关。也正因为这些特征使互联网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网络不安全导致人们对网络望而生畏,以上问题也使人们在应用网络与计算机的过程中遭受巨大损失,我在计算机安全技术与防护方面做如下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一)计算机本身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弱项是面对威胁与攻击时容易被破坏甚至导致瘫痪。因为它自身的防御能力较差,被新病毒攻击时束手无策,在建立网络协议时,有些安全问题没有被安排在内,虽然又新加了许多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但是黑客的攻击还是让计算机本身防不胜防,让一些安全措施显得无力,所以在互联网中的安全问题表现的更加严重。 (二)软件中存在的漏洞 所有的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有了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入侵以后才进行漏洞的修补,所以在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中还存在缺陷和漏洞,这给我们的计算机带来了很大的危险,计算机被接入网络受到的攻击也会更多。 (三)计算机安全配置不正确 进行安全配置时,因为配置不正确导致了安全漏洞的存在。比如,没有对防火墙进行配置,那么本身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这种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中,启动过程中,很多安全缺口也会随之打开,可以与这一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随之启用。只有在用户禁止此程序的运行,或者对它进行了合理的配置时,才可以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四)使用对象的安全意识差 当用户口令设置较简单,有时还把自己的账号借给他人用或者与他人共用,这些给网络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随着应用的广泛,病毒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破坏性不断增强,病毒的产生与蔓延使信息系统不再可靠,不再安全,计算机受到的威胁是巨大的,同时也给各个单位造成了很多损失,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手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一)数据的欺 非法入侵到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修改,甚至借机对假数据进行输入。 (二)特洛伊木马 在计算机内通过不正确的手段装入秘密指令或者程序,通过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它通过合法的身份隐藏于其他的程序中,某时刻会发作,这时会产生威胁,当本机在完成任务时,它会实施非授权功能。比如复制一段超过系统授权的程序等。 (三)截收信息 黑客或者病毒在进行攻击时,有可能会利用搭线或者是电磁辐射的范围内进行截收,对重要信息进行截获或者借助于信息流以及自身的流向、通信频度及长度等参数加以分析,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判断及保留。 (四)对程序的攻击 这种病毒的攻击性较强,活动较频繁,它深深地隐藏于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借助于木马对用户进行技术性的欺,对用户进行激活。甚至借助于逻辑炸弹来发作,对系统进行攻击并产生较大的危害性活动。 (五) 其它 网络攻击方式 黑客或者病毒破坏网络系统,使其不可用,导致合法用户对网络资源不能进行访问,拒绝各种服务,有的还会严重破坏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系统,使系统信息不再完整,有些还有可能假装主机对合法用户进行非法入侵,使系统资源遭受破坏等。 三、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一)操作系统内核的安全性防护技术 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主要是通过传统网络安全技术进行分析,借助于操作系统这一层次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与假设,对系统内核中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在内核中除掉,进一步对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强调,在技术上不断加强。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措施主要有:利用安全系数较高的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借助于安全扫描系统对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检查等。美国国防部技术标准将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成D1、C1、C2、B1、B2、B3、A几个等级,它的安全等级主要是从低到高。当前大多数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都达到了C2级,它的特征包括:一是利用用户注册名和口令使系统加以识别;二是系统通过用户的注册名对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进行裁定;三是通过系统对所有系统中发生的所有事件进行审核与记录;四对其他具有系统管理权限的用户进行创建。 (二)网络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借助于网络环境对系统进行破坏,它的破坏力非常强,它产生的威胁与破坏力是不可估计的,比如CIH病毒及爱虫病毒就充分说明了,如果不对病毒进行提前预防,它所造成损失更大,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强病毒的预防。网络防病毒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主要包括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的频繁破坏,频繁扫描与频繁监测,主要通过工作站对防病毒的芯片、网络目录以及各种文件加强了访问权限的设置等。预防病毒主要借助于网络这一整体,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与防范意识,经常对全网的客户机进行扫描,对病毒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在线报警技术,使网络上的每一台机器发生故障、被病毒入侵时,网管人员能够检测到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使网络被攻击的损失达到最小化。 (三)对 网络技术 的加密 对网络进行加密技术的提高是保障网络安全的行之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做了加密的网络可以防止非法窃听,还可以防止恶意软件的入侵等,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密主要是对网内的数据进行保护,对网内的文件、口令及控制信息实施保护,对网上传输的数据加以保护。这种对网络实施的加密主要是通过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及节点加密几种方式来实现。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为了对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进行保护;对各个端点进行加密的目的是完成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所做的加密保护;对节点进行加密主要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进行加密保护。各用户针对网络情况对上述三种加密方式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根据收发双方的密钥的异同进行分类,对这些加密算法可以分为常规密码算法与公匙密码算法。通过对其应用这一过程,人们主要是把常规密码与公钥密码有机结合。比如:使用DES或者IDEA完成对信息的加密,而使用RSA对会话密钥进行传递。假如根据多次加密所处理的比特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加密算法分为序列密码的算法与分组密码的算法,而序列密码的算法在每次计算时只加密一个比特。 (四)加强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主要是对被保护的网络和外界所设置的屏障,它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组合形成了相对安全的网关,对内部网络进行保护,使其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通过对它的鉴别、限制与更改,使其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对通信网络的安全提供保障,为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保障。 (五)加强身份验证技术 身份验证技术主要是用户通过系统显示自己身份证明的一个过程。通过身份认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证明。通过这两个过程对通信双方真实身份进行判定与验证,借助于这两项工作完成身份的验证。计算机的安全机制主要是对发出请求的用户做出身份验证,对它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如果判定为合法用户,对该用户进行审核,判断其是否对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可以进行访问。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任务,它主要涉及到技术、管理以及使用的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问题,还包括物理方面的和逻辑方面的相应措施。所以,一定要通过多种防范措施,通过各种比较保密的政策及明晰的安全策略,对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逐步加强,给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月波.网络信息安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钟乐海,王朝斌,李艳梅.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张千里.网络安全基础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吴金龙,蔡灿辉,王晋隆.网络安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1.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评语 2. 有关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计算机系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4.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

楼主参考参考吧: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是一种全面、完整的信息传播,它是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重新表达,进行信息传递。正如JuriLot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翻译既然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在语言转换中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的转换。因此翻译除了要做到流畅地翻译原文,还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也就是说,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尽量传达原语的异域文化特色,尽量传达原语的异语语言形式”。它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失真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应从跨文化视角,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涵义,应尽量把原文的内涵原汁原味引入译语,否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信息走失。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因此,它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充分吸收和消化原文的语言文化信息。反之,即使我们掌握再多的翻译原则、理论和技巧,倘使没有很好的语言文化功底,依然不能译出好的作品。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对文化差异造成翻译的障碍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文化交流的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翻译途径,减少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所成的困难和障碍,避免信息走失。 二、文化差异与信息走失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走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比喻性短语等,不仅意义完整、结构固定、语法特殊,而且文化信息异常丰富。这种信息或是民族的、或是民俗的,更多的则是言外之意和话外之音。英汉习语之间偶有局部对应,完全对应的情况极少。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由于英汉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改变其含义和结构。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确切地表达原文含义及其民族文化特色,否则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也许就会产生问题,造成信息走失。比如,“pull one’s leg”不等于“拖后腿”,而是指“愚弄人”。“a walking skeleton”与“行尸走肉”毫不相干,而喻指一个人形容枯槁、骨瘦如柴,酷似一具行走的骷髅。英语说“fishing in the air”(空中钓鱼),汉语则说“水底捞月”。同样,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的字面意思为“老鸦嫌猪黑”,所表达意思为“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或有同样的缺点”或“指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同样的过失”。而汉语有“五十步笑百步”的习语。但是,尽管两者意思相似,但它们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译的。汉语习语“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是“两个人都有错误,只是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而这一部分含义在英语习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里则是没有的。中国有个流传很广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翻译之前不把西方人对这个谚语的文化内涵理解程度考虑在内,而直接译成A lone monk brings his own bucket water to drink, twomonks 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 but when three monks are together, there is no water at al.l那么外国人读了这样的译文就会迷惑不解: 为什么三个和尚就不能carry their bucketwater jointly?其原因就是译文没有传达出这个谚语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很难把习语里包含的所有成分,从表面意义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保留在一个译文里。文化的多样性限制了习语的可译性。有的习语只是在字面形象上相似,因此,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对原文的习语做适当的调整,否则必定造成翻译的信息走失。 (二)风俗习惯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信息冲突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英汉民族在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汉文化中,“龙”( dragon)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它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当我们说起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东方巨龙”时都自豪不已。汉语中还有不少表示欢乐、愿望而气势磅礴带龙的成语: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攀龙附凤、望子成龙。而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n tan)被称为the GreatDragon.在英文化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所以在英语中 “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中国人常用“望子成龙”来表示对子女的期望,而如果将这种话 直接翻译成“expe-cting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外国人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谁也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恶魔。所以汉语的“望子成龙”中“龙”的形象在译成英语时不宜保留,而改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 shine”才能达到与汉语类似的效果。再拿猫头鹰( owl)来说,在汉文化中owl与die, death, bad, unlucky, funeral连在一起, 通常是不吉利的象征。因为与前兆迷信有关,猫头鹰经常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凉,所以才会有“在林中听到叫声,家里会死人”的说法。然而在英文化中, owl表示智慧:如aswise as an owl; owlish, owlishly聪明,严肃。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时,一定要特别 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对字地翻译,否则会引起误解。 (三)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信息影响 1.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信佛的人相信“佛祖”能左右人世间的一切,而在习语中就有“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与此相关的习语也有许多。如: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这样的诅咒。此外,在汉文化中,“天”和“地”均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可译为Kowtow to heaven and earth. 2.典故、谚语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谚语。中国人常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愚公移山”,“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西方人会讲“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潘朵拉下凡时宙斯神送给她的盒子,她私自打开看,使一切灾害和罪恶全跑散到世上,只有希望还留在里面,所以后人用此习语来比喻灾难、麻烦和祸害等的根源)。”在汉文化中,“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典故几乎家喻户 晓,但是英语国家却无人知道鲁班其人其事,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恐怕英美读者不知其所云,因此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该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当然,在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中,源于《圣经》的成语典故也比比皆是,如,Noah's ark(诺亚方舟)、the Tower of Babel (巴别塔,比喻空想的计划,空中楼阁)、scape-goat (替罪羊,喻指代人受过者)、Naboth's bineyard (拿伯的葡萄园,喻指使人垂涎之物)等等。我相信大家对特洛伊木马都极为熟悉,“these are the Greek gifts for you”是关于特洛伊木马的经典之言。此句出自著名的史诗《奥德赛》。当希腊人在特洛伊城外留下了一个大木马,祭司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I fear theGreek, evenwhen bringing gifts”,但可惜特洛伊人不听其劝告,把木马当成战利品拖进城来。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战士,结果给特洛伊人带来了亡国之灾。因此,Greek gifts相当于英语中的谚语“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yourgeese.”,同汉语的成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意思相同。 (四)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信息失真 文化制约着颜色词的意义演变,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语境里,并非某个颜色词的表层意义在起作用,而是其深层的文化因素造成人们对某种颜色的联想。颜色词一旦获得了内涵意义或文化意义,就不再仅指客观的某种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既定的思想方法,且而能反映出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颜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演绎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英汉民族因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观。比如在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乃帝王之色,故历史上有“黄袍加身”之说,同时黄色又有“不道德”,“下流”的意思。然而英语中的yellow并无此义,却是“胆小、懦弱”之义,如yellow-belly———胆小鬼、懦夫。 此外,“白”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用意义也有差距,西方新娘的白色礼服代表吉祥与大喜,而汉文化的个性却是把死了人当作“白喜”。同样,“红色”在中国文化里表示喜庆和欢乐,多是褒义词,如“红运当头”、“红火”、“红歌星”等,看到红色,中国人联想到的多是好事,如中国传统的婚礼,而西方人更容易联想到的是鲜血、暴力或犯罪,红色还象征着危险,因此英语里有“to catch someone red-landed”———“当场捉住某人”、“to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胡闹”、“red tape”———“官僚作风”、“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相同的颜色可以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文化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颜色词语翻译中,我们必须领会其文化的意义,力求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并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地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否则既无法使翻译达到完整的信息传递,又会带来无法理解的信息失真。因此,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只有正确理解其义,细心揣摩,才能将原语中颜色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 三、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教学 翻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翻译的能力。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翻译的规律性、特异性,获取一种运用特定语言进行跨文化信息传播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习惯,掌握翻译学的内在规律,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使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翻译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所有文化信息的浓缩,对语义的准确把握,对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都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认真学习外语的语言知识,研究他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他族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此外,翻译本身就带有跨文化的特征,而文化的差异又成为跨文化翻译的障碍,交际法的翻译理论的提出无疑对翻译教学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不再把翻译局限于两个文本之间,而是扩大到两大文化之间,它不仅照顾到意义上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矛盾。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者,而且应当是一个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更应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胜任这一多元角色,结合翻译教学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真正达到翻译教学的目的。

弗洛伊德论文2000字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摘要: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各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不同的理论,本文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理论的论述行进了综述,并根据侵犯行为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少和预防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侵犯行为 原因 预防侵犯 一、侵犯及侵犯行为的概述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于侵犯的定义各学者的定义也不相同: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侵犯的定义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 “侵犯, 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 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笔者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二、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 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适的解释。1、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 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 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在20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 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来, 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 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早期, 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 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 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 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2、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解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四种, 即(1)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素; (2)以Wilson和Pal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3)遗传因素;(4)荷尔蒙因素。3、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 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一直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该理论是把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反应的第一次尝试。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 侵犯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的后果, 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该理论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修正, 现在的理论共识是: 受挫可能使个体产生多种行为结果, 侵犯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但一般情况下侵犯的产生都以受挫作为前提。4、认知新联想理论该理论认为:诸如挫折之类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引发侵犯行为, 它们首先会产生不断积累的消极情感, 这种消极情感作为一种中介调节过程, 最终有可能表现为两种直接的结果:侵犯行为和逃避行为。也就是说, 所有能够引发消极情感的环境都可以看作是侵犯行为或逃避行为发生的先行条件。5、认知情感互动理论认知情感互动理论是针对认知过程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其认为愤怒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和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量。而所谓愤怒是持续唤起的消极情感过程和说明、理解这种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6、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它对挫折侵犯理论简单地把侵犯行为看作是一种受挫反应的观点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虽然它并没有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侵犯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它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并保持侵犯行为的问题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基因与天赋规定了侵犯的潜在可能性, 挫折和其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的环境条件, 而个体侵犯行为的对象、形式、强度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中获得的。7、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 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 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 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 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8、侵犯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 美加两国的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侵犯研究典型地集中在个体行为上, 其中有些研究倾向于把侵犯视为稳定人格的必然结果, 这种理论观念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实践。不过多数心理学家, 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更愿意从社会环境中寻找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 他们往往把侵犯看作是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 而认为侵犯与个体自身的关系并不显著。以上两种侵犯研究视角很少关注侵犯对侵犯行为主体的影响以及受害者在侵犯过程中的反应, 也就是说, 他们都没有把侵犯行为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来加以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侵犯行为研究逐渐把注意力投向了侵犯的互动过程, 并把这种互动过程视为侵犯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9、兴奋转移 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泽勒曼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的时候发现,由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10、侵犯性线索侵犯性的线索也会引发侵犯行为。柏科维兹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显的侵犯性线索,与死亡、邪恶等相联系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比如,弗兰克等人就发现,在职业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中,穿黑色服装的一方经常受到的惩罚比浅色一方的多。实验研究也证明,穿黑色衣服的赛马选手也表现出更高的侵犯性。卡尔森对23项研究所做的分析发现,与侵犯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侵犯,并且能够使已经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11、去个体化行为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津巴度和费斯汀格等人提出来的。实际上早在19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黎朋在研究群体行为的时候就发现,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群众中的个人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12、温度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近二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多。比如罗特姆的一项档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暴力犯罪有关。在巴龙的研究也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考虑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使得这个结论受到卡尔斯密斯和安德森等人的批评,其中安德森用概率论对这一曲线加以修改,指出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在摄氏38到41度以内,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在超过这个温度之后,由于人们外出的机会下降,所以暴力行为产生的机会也较少。13、性别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有四个重要的发现: 首先,在各种人类文化中,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其次, 在有差别的社会化形成之前的生命早期,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再次, 侵犯的性别差异不但表现在人类身上, 在进化程度低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 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加具有侵犯性; 最后, 侵犯行为与性荷尔蒙相关, 也可以通过注射性荷尔蒙等物质来加以改变。14、饮酒与侵犯行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种假设。比如布什曼和古斯塔法森就用实验研究也证明,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那么,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我们俗话说的“酒壮人胆”就是这个意思。而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霍尔和斯蒂勒等人称之为“去抑制”,强调这种抑制对暴力行为的影响。三、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者对于如何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提出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综述各学者对现实社会中侵犯行为进行控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常言道“不平则鸣”,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2、惩罚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对儿童的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比如史特劳斯等人(1980)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发现惩罚能使受惩罚者更具侵犯性,不论是因模仿还是由于受惩罚者愤怒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侵犯性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在一项研究中,史特劳斯等人发现,已婚而且曾看到过父母相互攻击的男性,有35%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而从未见过父母有暴力行为的人中只有10%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女性的比例也基本类似:(27%,9%)。因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期曾受过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父母可将其暴力倾向传给下一代,史特劳斯等称之为“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3、说服教育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说服教育是转变人的态度的重要手段,要通过说服教育防止侵犯行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说服要及早进行。让儿童从小辨明是非,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危害。2、说服时要提供受害人痛苦的线索。4、降低挫折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5、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我们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6、宣泄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的时候就发现,当病人向自己诉说了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欲望之后,病人的病情会得到好转,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宣泄。后来,其他的心理学家把这个原则用在处理侵犯行为方面,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侵犯行为,是因为他们遭受挫折的缘故。所以只要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7、控制暴力电视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是现代儿童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限制儿童看暴力节目,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榜样的机会。事实上,现代媒介的发展,使人民对传播内容的控制越来越困难,所以根本的方法是要提高儿童对暴力节目的正确认识能力和自觉抵制能力。研究者发现,通过简单的教育过程提高儿童的认识以减少电视暴力对他们的消极影响是可能的。参考文献:朱启臻 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37页;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322-328页王恩界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中国心理学家网《人类的侵犯行为》

去我的博客吧上面前不久就写了一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文章,估计字数超了。你可以加一个开头,加一个结尾,稍微对其新的发展做一点补充,完美了。

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12] 李晓丹,测测你的宝宝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13] 陈丽莎,幼儿教育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

去淘宝“翰林书店”吧,那里有很多论文,原创、下载都可以的

英语毕业论文文学方向佛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 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 ~ 1886年间就学于J. - M.夏尔科 ,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 。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认为被意识所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为躯体的症状而表现出来,则成为癔病,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在技术上,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他分析许多病例后确信,性的问题对神经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发现不但父母常有乱伦冲动,这种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在婴儿期,即所谓的俄迪普斯情结。他发现梦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认为“梦中概括了神经症的心理学”。 在《释梦》(1895)一书中,精辟地分析了梦的机制:在梦中,一件事情被凝缩成别的事情,一个人被另外一个人所置换,梦者的愿望常以乔装打扮的形式来满足。 1908年,在“心理学星期三聚会”的基础上,他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他迅速蜚声全欧,并被邀赴美讲学。他的学说震动了医学界。1912年,他系统地阐述了潜意识的理论。认为一种想法被意识界所压抑时,仍存在于潜意识界之中,并可成为隐藏的动机。1920年,他重申求乐-不求乐原则,即寻找快乐的冲动与外界严峻的现实之间的顺应过程;还重申内在稳定是一种心理活动,能使紧张降到最低水平。 1923年弗洛伊德患口腔癌症,并行手术。同年他发表《自我与伊德》,将心理结构分为伊德、自我和超我3层。伊德是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伊德被外界环境影响的那一部分称为自我;超我制约着本能活动,为人类所特有。1911年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内部出现分歧。A·阿德勒、W·施特克尔、C·容相继与弗洛伊德分裂。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维也纳之后,他移居英国。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于伦敦。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他开创了心理学的心领域 并且运用精神分析治疗有心理疾病的病人 治疗方法在当时很创新 如自由联想 以及潜意识对人以后行为的影响 并且提出性本能论 人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于性本能 还提出人格结构的三我理论 即本我 自我 超我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他的理论依然很有价值 但是后人认为他的泛性论太过偏激 而且精神分析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总之他是心理学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可以和冯特等人相提并论

教育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分析了职教英语的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职教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 职教英语;目前状况;实践体会;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增加,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趋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理应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恰当的策略。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实施因材施教。下面,我就这三方面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策略,甚至对某一理由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受到冷落,或者用异样眼神看后进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二、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学生基础差,由于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就产生了学习障碍。如果障碍未能及时排除,就会给后续学习带来更多的困难,最后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应策略略:学习是一种在非智力因素参与下的活动,它不能强制、不能代替。只能诱发主体的内部动因,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主体主动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理解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所处的不利位置,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理换位,实施因材施教,增大他们在课堂上的实践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教师也才能因势利导。这样,培养学习英语的能力才有了前提。学生有了解决理由的能力,疑难不断地获得解决,兴趣也就会不断发展,于是学习成绩也就能不断提高。总之,在做后进生的转变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不迁就,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后进生转化才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

在职高英语课的教学中,每堂课的设计都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强烈欲望,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笑一笑”,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的知识。学生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深思就能回答出的理由,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理由,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理由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

课堂提问按教学活动认知领域的能力可划分为:低级能力提问和较高级能力提问。低级能力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英语能力差的学生。有时老师要把需要回答的话递一半给这样的学生;有时有些理由只要求答“Yes或No”,或者有些二者择一的提问,把这些理由留给这样的学生答。例如问“Is a direct free kick dangerous?”,答“Yes,it is.”;问“Do more and more American mothers do housework at home?”答“No,they don’t.”。让这些英语能力差的学生也有回答理由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找到自信心。较高级能力提问: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好、回答理由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时常提一些大理由、难理由,让他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加以发挥,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表达欲望。

运用以上种种策略的目的是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具有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因材施教。英语毕竟不同于我们母语的教学,要想学好它,我们仍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吃透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戴维 洛奇 小说的艺术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高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3]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胡经之,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法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5]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霍夫曼 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 王宁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7]拉曼 塞尔顿编 文学批评理论 刘象愚,陈永国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霍纳 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9]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柳鸣九编选 新小说派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搜索佛洛伊德论文题目

急!求 诸葛关于 文库学前 帮你儿童社会性行为研究的毕业论文题目!

弗洛伊德生平作者:[英] 欧内斯特·琼斯 转贴自:顾闻 点击数:1690顾闻译自《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1982年)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人类行为学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颇有争议的观点。他还为治疗行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一八五六年五月六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亚的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他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再加上一个犹太字所罗门(Solomon),但是十七岁那年,他把第一个之改为西格蒙德(Sigmund)。弗洛伊德三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两个孩子比西格蒙德大二十岁左右,他们没有去维也纳,而是移居到英国的曼彻斯特。西格蒙德是他父亲与后妻生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五个妹妹。它的早年生活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准备的年代青年时代,弗洛伊德对一般的哲学和人道主义问题很感兴趣,但是,他觉得必须有一种严格的科学训练来约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一个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他于一八七三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弗洛伊德从事大部分研究工作的生理实验室主任是恩斯特·冯·布吕客,他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训练者,一个在科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的人物。他的人格对这位年轻的学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弗洛伊德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一项杰出的研究工作,他证明了低级动物的脊髓神经节细胞与高级动物的同一性,这在过去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弗洛伊德的证明,对进化论是个有益的贡献。不久以后,他又撰文描述了神经细胞的构造,从而为神经原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现代神经学的基础。就因为致力于这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弗洛伊德拖了两年时间才评到医学职称。即使在评定以后,他还是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实验室里。他不喜欢数学物理,它的工作始终在组织学方面,即组织构造的研究。接着,弗洛伊德开始用显微镜揭示人的神经系统的各种神经束。他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延髓,也就是头脑中最低级的部分。他终于理清了脊髓和小脑之间的种种联系。然而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对听觉神经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以及对脑神经感觉神经核与脊髓的感觉神经结具有相同的证明,后者是对进化论的又一重大贡献。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于一八八五年到一八八六年间。一八八二年,弗洛伊德爱上了他妹妹的朋友玛尔塔·贝尔纳斯。贝尔纳斯比弗洛伊德小五岁,出身于汉堡一个颇有名望的犹太家庭,那时正住在维也纳。弗洛伊德很快认识到自己必须干一种比较实际的工作,而不是那种纯粹的研究,于是就进了维也纳医院,当了一名住院实习医生。他三年里在医院的各个部门都工作过,因此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但是他的兴趣则在他的导师T.H.梅涅特所负责的精神病学方面。在医院实习期间,他发表过一些有关古柯碱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引起了医学界对这种药物的注意。弗洛伊德发现古柯碱具有麻醉的特性,他向他的一些当眼科医生的朋友的建议,在治疗眼疾时不妨可以用用。有一位名叫柯勒的医生发表了这一成果,因而被誉为局部(古柯碱)麻醉的创始人。在他医院工作结束的时候,弗洛伊德被授予一笔数目不大的奖学金,这样,他就能去巴黎旅行,并到萨尔帕屈里哀跟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学习。在巴黎学习的四个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沙可这位当时最有名望的神经病学家献身于癔病研究的情形,促使弗洛伊德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这对他把兴趣从躯体方面转到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回到维也纳以后,他向医学协会作了巴黎的见闻的报告,但是受到冷落,这预示着他以后的工作将要得到同样的反映。弗洛伊德于1886年春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并在同年九月结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满,共有六个孩子,三儿三女,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还作为神经病学家在一家儿童诊所工作过几年,并出版了2大卷论述各种小儿麻痹症的权威性著作。这样,他成了欧洲重要的神经病学家之一,他在这个领域中多年的工作,无异对他后来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精神分析学的初期早在1882年弗洛伊德的一位年事较长的同事和朋友约瑟夫·布洛伊尔就告诉他,有位叫安娜的病人曾受益于在催眠中恢复痛苦记忆的“疏泄”疗法。弗洛伊德又将这一情况向沙可讲过,但没有引起沙可的主意。弗洛伊德自己行医时对癔病病人使用过催眠疗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他于一八八九年前往南锡,向一位有名的催眠专家伊波利特·波恩海姆求教,那个时候,他正在采用布洛伊尔的疏泄法。三年以后,他观察到在被遗忘的痛苦记忆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那些不能接受的愿望,于是他形成了压抑的概念,这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他请布洛伊尔一起合作,并于一八九五年共同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著作——《癔病研究》,这时,弗洛伊德已经放弃了催眠术而开始采用。“自由联想”法,“自由联想”法的发明,是弗洛伊德一生中的两大业绩之一,另外一项业绩是两年以后开始进行的自我分析。在这些年中,他向一些医学团体宣读了若干篇论文,宣布了他所得到的惊人结论,他指出各种精神神经症都是由无意识的性冲动而引起的。但他得到的反应极为冷淡,人们几乎要把它当作怪人而弃之。这时,他只有一个朋友对他深表同情,那就是住在柏林的威廉·佛里斯。弗洛伊德经常给他写信,记述了他为设法了解深层心理而采取的实验性的步骤,他的信件和记录已在一九五四年发表,题为《精神分析学的起源》。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份题名为“计划”的长篇记录,弗洛伊德试图从神经原方面来描述思维、记忆等各种精神过程。这是他在最后一次试图把精神过程与躯体过程联系起来。伟大的发现一八九五年到一九零零年,是弗洛伊德多产的时期。他在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释》,被认为是1本巨著。该书不仅论述了过去的探讨者感到一筹莫展的梦境生活问题以及形成梦的种种复杂机制,而且还讨论了深度心理,即无意识的结构和作用方式。弗洛伊德在认识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他详细的研究了所称的“初级”系统和“次级”系统。它指出了两种系统的作用方式是如何根本的不同,两者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如何复杂并具有决定性意义。他所描述的初级系统的精神机制,最初是在探讨精神神经病时得到的认识,现已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所谓的压抑、浓缩、移位、倒错以及润饰。这是由于这些机制,那些能接受的愿望、欲望或冲动才得到了间接地满足。有关隐蔽的愿望满足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通过这一理论,他以一种真正的心理动力学概念取代了已陈旧的联想心理学。弗洛伊德发现,无意识的内容与意识,就像无意识所特有的机制一样,是完全不同的。从本质上说:无意识的内容起源于幼儿时代,在这方面,弗洛伊德对幼儿心理的内在性质作了阐述,他引起了世人的震惊和反感。他坚持认为,幼儿深度心理的活动是双亲的性的动机和敌对动机驱使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其内容就是对双亲中异性一方的性欲望和对竞争者的妒忌与憎恨。弗洛伊德甚至认为,幼儿在诞生之时,并在未断奶时就已经有了色情感。他这本论述梦的著作刚发行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可是过了几年,当上述那些性的观点经过更充分地描述之后,便遭到了人们的猛烈攻击。成年时代的弗洛伊德我在这里想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弗洛伊德的个性和旨趣做出些介绍。弗洛伊德博学多才,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他精通古典文学,对本国和别国的文学名著事业的涉猎甚广。他对希腊神话极为熟悉,不但经常随口应用,在他的著作中也的的确是。他有非凡的文学才能,因而被公认为德语的散文大师。在艺术方面他最为欣赏的是诗歌与雕塑,对绘画与建筑也有兴趣,但对音乐的爱好相对小些。从1890年到1914年,他通常每年要到意大利去消磨,潜心研究那里的艺术杰作。凡这类的旅行,同去的不是他的弟弟就是他的朋友;因为他的妻子不喜欢旅行,宁愿和孩子们一起守在家里。弗洛伊德在外出旅游之前,总是先携全家去某个宁静的山林胜地都度上一个半月的假期,那时他的生活中最最幸福美满的时光。弗洛伊德非常喜欢孩子,总爱和他们呆在一起。弗洛伊德个性中有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富幽默感,而且始终十分犀利,有时还不缺乏讽刺挖苦之意。碰到了恶意的批评,他就不无诙谐的议论上几句,要是换上别人,很可能会愤愤不平,为之动怒。在犹太笑话和轶事方面,弗洛伊德有着十分丰富的知识,他喜欢用它使自己的论证更加鲜明有力。一八九一年,弗洛伊德全家搬到贝尔加泽街十九号(仍在维也纳市),他在那儿一直住到一九三八年。一九〇八年,弗洛伊德在他住的那一层又得到一套房间,共有三室,后来,他把这套房间与原来的连通起来。弗洛伊德有几个房间,里面摆满了——或者不妨说到处摊着他收集的文物古器,特别是那些希腊、埃及的古董;这是他唯一的嗜好,他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他对考古发掘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精神分析学运动的发展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几位年轻的同事和学生定期碰头,对他当时正在从事的研究进行探讨。他们谦虚地称这个小团体为“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组”,后来该组发展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协会”。在这些人当中现在还有知道的两位,他们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威廉·斯泰克尔。在《梦的解析》发表以后的五年中,弗洛伊德很少写作,但是在他一九〇四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这本书探讨了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现在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论都没有达到这一步。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次年,即一九〇五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这是我们认识弗洛伊德的技术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这一年里,他还出版了一本最有争议的论著:《性学三论》。里面新奇而又耸人听闻的地方,这是他对幼儿性作用的全面描述,他把成人性变态解释成是幼儿性作用的畸形产物。这是弗洛伊德第一本的引人注目的书。他不但引人注目,而且还给人们极大的愤慨,遭到了强烈的谴责和嘲笑。弗洛伊德在各国科学界顿时成了一个最不受欢迎的人,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他遇到了只有最伟大的先驱者才会遭受的种种辱骂和攻击。但是,无论那些批评有多么刻毒,他从来不予回答。他唯一发表的为自己观点辩护的著作,是《精神分析运动史》(一九〇六年),这本书主要是区分他的理论和阿德勒、荣格等提出的对立理论之间的基本差别。对于其他问题,他的回答就像查尔斯·达尔文一样:继续发表新的证据。一九〇六年,著名的历史精神分析学家欧根·布洛伊勒和卡尔·荣格,以及他们的一些学生宣布,他们赞同弗洛伊德的方法结论。除了英国医生欧内斯特·琼斯以外,他们是第一批支持弗洛伊德的非维也纳人。一九〇八年四月,荣格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会议地点在萨尔茨堡。两年以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正式成立。半个世纪以来,这个组织已有30多个分会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当时,出席第一届代表大会的有四十二名代表,其中包括卡尔·亚伯拉罕,布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匈牙利同事桑多·费伦茨,荣格和欧内斯特·琼斯 本人。委员会的职责是在事务管理问题上向弗洛伊德提出建议并提供帮助,同时也在他和外界攻击他的人之间形成一道屏障。早在一八八五年弗洛伊德就在维也纳大学当过临时聘任讲师,这样他能在那里开设一些非正式的讲座。一九二年他被特聘为教授,一九二〇年时他当上了正式教授,然而他在教授会议上却没有席位,也没有别的什么特权。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正式的教职。精神分析学在非医学方面的应用弗洛伊德发表过大量临床方面的论文,对精神分析学研究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还公布过五份长篇病历,提供了很多有关他研究方法方面的情况。此外,他还写过一系列专门论述精神分析技巧的文章。但是从他的《梦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他的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他知道这些发现一定会远远超出精神神经症的狭小范围,涉及人类方面的各种问题。在这个比较容易接近的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可以用到“正常”生活中一些很难解释的问题上。因此他在一九一二年创办了一份《意象》杂志,用来讨论他的研究在非医学方面的应用情况。《意象》杂志是对早期创办的《精神分析学年鉴》(一九0九年)和《精神分析学导报》(一九一〇年)的补充,《导报》不久便为《精神分析学杂志》所取代 (一九一三年)。伟大的创造性作家对人类心理的透彻观察,早就使弗洛伊德赞叹不巳他在一九〇七年写的《耶森的<格拉狄瓦>中的妄想与梦》,对德国作家耶森的小说《格拉狄瓦》作了精彩的研究。在这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作品中,弗洛伊看到一些心理机制和他在探讨梦与神经症时所阐述的机制完全相同。三年以后,弗洛伊德又出版了一本雄心勃勃的研究专著:《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他在书中将列奥纳多在艺术追求与科学追求方面的矛盾追溯到他的幼年时代。在弗洛伊德的启发下,他的一些学生,特别是奥托·兰克便把弗洛伊德的方法用来解释神话和民歌传说,这样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人类想象的各种表现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卡尔·亚伯拉罕甚至用这种方法阐述了三千年前第一位一神论者埃及法老阿朗那顿发动宗教革命的动机。一九一三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释》。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发现这些都是儿童和野蛮人的原始心理所共同具有的特征。他强调了原始人弑亲行为的重大意义,并认为文明、道德和宗教就起源于对弑亲行为的追悔和其他反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缺乏暖气以及其他的麻烦,给弗洛伊德和他朋友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苦。而战后奥地利货币的崩洗不仅使弗洛伊德的积蓄丧失殆尽,而且迫使他奋力抗争以避免破产。大战期间,弗洛伊德出版了唯一一本关于时事的著作《对战争与死亡时期的思考》(一九一五年)。他指出实际上幻灭感并不一定是战争引起的,幻灭感的产生与过去人们过高地估计人类的道德进步有关;这一事实只是由此发生了可怕的战争才被揭示了出来。十八年后,弗洛伊德应国际联盟之邀,就“为何会有战争’的问题,与爱因斯坦作了通信讨论。弗洛伊德一方面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在消灭战争的道路上还存在的各种障碍。鼎盛时期就在战争的第一年,弗洛伊德可能以为他的工作将要结束了,于是他就心理的本质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这些文章成为他一生主要工作的最高峰。一九一九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 和书籍。到一九三八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五种杂志、一百五十种书籍。就在同一年弗洛伊德在一本名为《超越唯乐原则》的书,对人的心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革命性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他的信从者们大吃一惊。弗洛伊德本来认为,心理中的主要原则是唯乐—痛苦原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唯实原则。但在这 本书中,他提出了一种更加基本的原则,即他所称的重复—强迫原则(repetition-compulsion),它具有恢复早期状态的倾向。如果从逻辑上推到极端的话,这意味着那里存留一种使生命变为无生命物体的倾向,弗洛伊德称之为“死本能”。这与其说是临床的结论不如说是一种哲学的推论,只有极少数几个信从者觉得能够接受这一观点。这也表明弗洛伊德有关本能的理论有了变化。他曾几次试图把各种本能分为两组对立的类型,他就用这种方法把本能归入生本能和死本能两个基本的范畴。他认为死本能外向化时,就会引起攻击性冲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在以后的两年里,弗洛伊德又出版了两本著作《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和《自我与伊德》,后者为新的自我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并且直到现在人们仍在对它进行着富有成果的研究。弗洛伊德以前曾把精神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方面:但是通过进一步研究,他认为这种划分法虽然不失有用,然而还存在着一种更加基本的尺度。这时,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三分法,他把所分的三个部分称之为伊德、自我和超我。伊德相当于来自原始本能的能量的原始贮藏库。弗洛伊德认为它是一种完全没有分化过的能量,但是伊德也许并不象他想象的那么完整。自我则是从伊德产生出来的与外界进行接触的专门性力量。弗洛伊德在研究了病人身上几种形式的抵抗之后,以充分的理由提出假设:自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识的。这个结论也附带地说明,人们为什么坚信那些产生于内心深处的决定是自发性(自由意志)的。早在几年之前,弗洛伊德就已提出“自我理想”的概念:它是一种自恋性力量,它批判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驱使自我达到更严格的道德标准或审美标准。后来,弗洛伊德把它重新命名为“超我”,不过其含义则大大地扩展了:它是从自我分裂出来的部分,它体现了插入其中并由一定程度上被同化了的父母的要求和标准。然而由于它在攻击性冲动中有着较深的根基因而能引起一种极度痛苦的犯罪感。其程度之难以忍受,使得人们设法寻求逃避——这是一个与犯罪倾向有关的题目,或者以各式各样的自我惩罚和自卑感来减轻那些感觉。所谓“良心”,就是衡量自我和超我之间心理紧张程度的一种尺度。大约在这一时期,也就是在一九二三年春天, 弗洛伊德的口腔上部患了癌症。同年十月,他做了一次根治手术,上颚一边只好全部切除,于是他必须装上又大又复杂的假牙,这给他带来了不少苦恼。在这以后的十六年里他吃了不少苦头,除了无数次痛苦的治疗以外,还动了三十三次手术。在这漫长的时期他从来不哼一声,而是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病痛。一九二五年,弗洛伊德发表了《抑制、症状和焦虑》,该书阐述了焦虑和恐惧的性质及来源;他在这一年中还应约撰写了一部简短的自传。一九二六年,他写了一本为普通人而不是受过医学或精神分析学训练的人运用这一学科的可行性进行辩护。他担心精神分析学会变成医学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属部分,以致它对于人类更广泛的意义会被人们忽视。但是,他想使精神分析学的应用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一九二七年弗洛伊德写了《幻觉的未来》一书,为此他受到宗教界的强烈谴责。严格地说,这本书对精神分析学并没有什么贡献,它只是表达了弗洛伊德的信念即单靠愿望和恐惧的心理动机就足以形成宗教的信仰,尤其是对上帝和永恒的信仰,这里根本不需要求助于什么超自然的力量。两年之后,又一本不受欢迎的书《文明及其不满》问世。弗洛伊德在书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弱点,并指出了许多必须加以补救的缺陷。他在较早些时候写的《群体心理学》中,就对联接各个社团的纽带的性质及其来源作过大量阐述,这对社会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另外在这些年里,弗洛伊德还发表了不少临床方面很有价值的论文,以及论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这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写的那两卷讲演在内容上得到了更新。一九三〇年,弗洛伊德的文学才能使他得到了歌德奖,这是他非常重视的一项荣誉。第二年,他的故乡为庆祝他的七十五寿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出生的那条街道,许多科学协会接受他为名誉会员,但除了他一九〇九曾作过讲演的克拉克大学曾授予他荣誉学位外,再也没有哪所大学授予他类似的学位。然而,一九三六年,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他八十寿辰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年使他感到满意的另一件事是,他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弗洛伊德在流亡中一九三三绝纳粹党人开始对犹太人进行迫害,这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重大打击。当时弗洛伊德在德国的许多支持者被迫逃离自己的国家,他的著作在柏林被当众焚烧。此后不久,他的出版公司的大部分存书又在莱比锡被没收。尽管在德国的主要销路已经丧失,但该公司仍然全力挣扎,直到一九三八年纳粹入侵奥地利,公司房产被没收为止。纳粹的迫害促使弗洛伊德思考犹太教的性质和起源问题,这一问题占去了他一生中最后五年的大部分时间。他把《摩西与一神教》写了又写,该书在当时信奉天主教的独裁政权统治下的维也纳,没有机会出版发行。一九三八年他离开维也纳后,该书终于问世,英译本也在他逝世前的几个月得以发行。这是一本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既难以证实也不容易予以反驳。弗洛伊德在书中推断,犹太教中特有的一神信仰,与第一个传播这种信仰的、富有单命精神的埃及法老阿肯那顿推行该信仰有关。通过对有关摩西出身的奇异故事进行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推断摩西实际上是埃及人,他提示说,摩西是一个忠于阿肯那顿的信仰的贵族,阿肯那顿死后,他的一神信仰就遭到埃及人的坚决抵制。由于这一看法,弗洛伊德在曾经把他尊为本民族伟人的犹太人那里,第一次受到了冷遇。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摩西向犹太人灌输一神信仰时,必须面对人们的强烈反抗,他认为摩西就是在一次反对他的权力的暴乱中被杀身亡的。于是,弗格伊德进一步设想,摩西被害之后,人们为这样对待伟大领袖而悔恨,这是一种与弑亲愿望的先天反应有关的悔恨,他认为这是人类遗传特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摩西的学说后来由少数几个忠实的信徒珍藏起来直到几百年后才由一些伟大先知将它立为教义。尽管压力重重,弗洛伊德坚决不同意离开早己成为故乡的维也纳。但是,一九三八年三月纳粹入侵奥地利以后,局势已经很明显了,如果还不走的话,要不了多久,他就会象别的犹太人一样厄运临头。在这关键时刻,欧内斯特·琼斯飞抵维也纳,劝他移居英国,英国内务大臣亦为他、他的家庭以及他的学生提供了最充分的帮助。是年六月,他克服了纳粹分子设置的重重障碍,终于飞抵伦敦。九月,他又搬到马兹费尔德花园,这是他最后一次搬家。九月问,弗洛伊德接受了最后的手术治病,这也是最大的一次手术。到了次年二月他癌症复发,医生认为已无法再动手术了。然而在他逝世前的一个月,弗洛伊德还在忙于他的本职工作,还在接待来访者,撰写文章。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弗洛伊德在伦敦与世长辞。1939年9月23日,精神分析法创始人西格蒙·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终年83岁。弗洛伊德1856年生于奥地利库拉维亚,,1873年入维也纳攻读医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任讲师。1895年创立精神分析法,提出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疫病的理论。1908年建立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很快欧洲各国的精神分析学会均相继成立,并建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1909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获广泛反响。1923年又将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个层次,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1938年国法西斯德国侵占奥地利而移居英国。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癔病研究》(与布洛伊尔合著),《释梦》,《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梦的解析》、《对性学说的三个贡献》、《超越快乐原则》《自我与本我》、《图腾与禁忌》、《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强迫行为和宗教仪式》、《文明及其不满》、《摩西和一神教》、《自我与伊德》等,他的学说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以及史学、文艺、哲学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弗洛伊德于1902年起一直任教于维也纳,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精神病的精神分析治疗法,他在早期便已研究通过诱导和催眠来治疗歇斯底里症和神经官能症的方法,此后又由此发展出他的治疗方式,揭开无知觉或潜意识的发病原因,并发现这种病可以通过发泄而达到治疗效果。他建立了“潜意识动机支配人类许多行为”的理论。另外,弗洛伊德对从人类性生活的基本认知,发展出关于人类性行为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禁忌和社会习俗对性的抑制作用,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作。他的学说虽然屡遭误解和否定,但对心理学、精神病学、哲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三个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来 帮,,,,,,的啊

弗洛伊德著作研究论文

文都比邻为您解答,

弗洛伊德最为重要的著作是《梦的解析》。还有其他代表作如:《超越唯乐原则》、《图腾与禁忌》、《性学三论》、《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等。

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

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1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6年里,母亲又生下了4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1个儿子亚历山大。

学生时期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在高中时,他受一位朋友的影响,想将来成为一名律师。

1873年秋,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学专业。在这里,他把名字从西格斯蒙德改为了西格蒙德。在这一阶段,他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还认真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还听了布伦塔诺的课程。从大学第三年开始,他开始到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学习生理学。

1879年他被军方征召从事了一年的医疗服务工作。

188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学校毕业。

工作初期

毕业后,弗洛伊德在布吕克的实验室工作了1年。

1882年6月,和玛莎·伯奈斯订婚。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

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

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跟沙可学习。

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

1886年春,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

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他还说服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创立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影响扩大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梦境以揭示并治疗神经症的种种症状;

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

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他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招来很多对弗洛伊德的嘲讽。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的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荣格对于弗洛伊德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过度强调性感到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正式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后期研究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人生后期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可能与他每天抽太多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很多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书立说。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

由于弗洛伊德对于心理的分析甚多,而且深度都达到了一个较深的层次,所以他的著作也是颇多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弗洛伊德的著作,希望对你有帮助!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著作主要包括: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一种幻想的未来、癔症的研究、爱情论、文明的缺憾、图腾与禁忌和摩西与一神教等。 弗洛伊德著作的第一本是西斯底里 论文 集,是在1895年出版的;到了1900年,他的第二本书也出版了,它叫释梦,这本书将他的名气大大地提高了。他在这本书中认为,梦是人们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他将梦分为了表面的梦和更深层次的潜在的梦。要达到释梦,也就是要用表面的东西来发现人的潜意识的种种行为,以便帮助做梦者。 日常心理病态学是他的动力心理学的体现,是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的一部著作。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是他精神分析中的重要的部分,在这两部著作中,他用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和缺乏性的理论来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过激、失误、梦以及 神经 上的 疾病 等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著作还有费洛伊德自传,这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种种剖析,并与他提出的各种理论相结合写出的一本书。这是了解他的种种理论的入门书籍。 弗洛伊德是又一个天才,是心理研究的天才,他的著作有些深度特别深,我们要读弗洛伊德著作,首先就得看一下他的比较简单的书籍。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介绍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其实和他的心理分析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了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第一是不同的意识层面。意识层面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心里面的活动;潜意识是指人们有的,但是由于社会上一些因素,例如个人对自己有要求不能体现出来的行为等,他们是被压抑的,但是是存在于人的心里面的活动;下意识是处于这两个之间,它会在人对自己没有控制力,例如喝醉酒等情况下跑出来的活动。人的心理方面的活动会出现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然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包括不同的人格层面。人格也包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人格。本我所要的人自己的高兴,它会将让人想到什么做什么,只要自己舒服就好。而超我就是经过了各种历练之后成为的那个最理想的自己,它是能够让人们控制自己,让自己的一些不该出现的行为外漏出来。而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它处于两个的中间,是让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事的那个自己。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最后是人格的发展理论。他将人的发展分为了五阶段,这五个阶段与人的本能需要的变化有关。首先是口腔时期。这个时候人通过嘴巴的吸、嚼和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是肛门时期,这时候是人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时期;接下来就是性器官时期,这个时期人开始有性别的意识;然后就是潜伏时期,这段时间人的 兴趣 和 爱好 变得越来越多了,人们一些较为原始的需要转在了爱好上,最后是 两性 时期,这个时候人开始形成结婚等的需要。 弗洛伊德的遗言 看到弗洛伊德遗言,很多人只都会默默地说一句:“天才的世界,果然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之人所能理解的。” 关于弗洛伊德遗言,只有一句话,而且是一句前不着调,后也不着调,让人听完之后觉得一头雾水的话。他的遗言就是一句:“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么?”。 这在很多人看来他这句遗言是无比搞笑的,甚至是很粗俗的。甚至有人会因为他的这句话觉得他是一个好色之人,在临死前想的不是其他有意义的东西,竟然只是想了女人,而且还是想他到底是想要什么。如果照这样的理解,他确实是个蛮粗俗的人。 但是在对他的遗言的理解的时候,我们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待,因为他毕竟是与我们有着不同思维的人,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了他的一生所从事的事情,更不能忘记他的身份。 弗洛伊德是个心理学家,也是精神方面的专家,他的一生都在和精神和心理打交道,所以他在死的时候最为惦记的必然是与自己事业有关的问题,他所说的是他自己还没有完成的相关的研究,是他自己还有疑问的东西。 他的遗言本身就是个疑问句,是个问题,所以这说明这是他当时遇到的问题。在理解他的遗言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单纯地将他遗言的女人看做是一个女人,它应该是女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说,女性的心理在某些方面和他所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他对于女性的心理还有疑问。猜你喜欢: 1. 弗洛伊德是谁 2. 弗洛伊德的简介 3. 弗洛伊德的故事 4. 让皮亚杰的简介 5. 弗洛伊德是怎么死的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弗洛伊德.西格蒙德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摩西与一神教》 (1939)

  • 索引序列
  • 特洛伊木马屠城毕业论文
  • 弗洛伊德论文2000字
  • 英语毕业论文文学方向佛洛伊德
  • 搜索佛洛伊德论文题目
  • 弗洛伊德著作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