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殿泓,王新年.单片机原理与程序设计实验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2] 赵文博,刘文涛.单片机语言C51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0.[3] 李爱秋.红外线遥控12位电子密码锁的设计[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8卷第一期,2008.[4] 陈杰,黄鸿.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5] 周航慈. 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2.[6] 李朝青.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10.[7] 孙育才. MCS-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6.[8] 沈红卫.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力与分析[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9] 徐爱钧, 彭秀华. 单片机高级语言C51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10] 曾一江. 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12.[11]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12] Nishino S F,Paoli G C,Spain J C. Aerobic degradation of dinitroto-luenes and pathway for bacterial degradation of 2,6-dinitrotoluene Volume 66,2006.[13] Kennes C,W M Wu,L Bhatnagar et al. Anaerobic dechlorin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PCP and 2,4,6-trichlorophenol by the methanogenic PCP-degrading granules Volume 44,2004.[14] Philips. Product Specification. COMS single-chip 8-bit microcontroller.[15] Hermarn K P. Neubert. Instrument Transducers-An Introduction to their Performance and Design.2nd Ed[M].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75.
信息安全的密码学与密匙管理一 摘要:密码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加密算法是一些公式和法则,它规定了明文和密文之间的变换方法。由于密码系统的反复使用,仅靠加密算法已难以保证信息的安全了。事实上,加密信息的安全可靠依赖于密钥系统,密钥是控制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的关键信息,它的产生、传输、存储等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二 关键词:密码学 安全 网络 密匙 管理三 正文:密码学是研究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技术科学。研究密码变化的客观规律,应用于编制密码以保守通信秘密的,称为编码学;应用于破译密码以获取通信情报的,称为破译学,总称密码学。密码是通信双方按约定的法则进行信息特殊变换的一种重要保密手段。依照这些法则,变明文为密文,称为加密变换;变密文为明文,称为脱密变换。密码在早期仅对文字或数码进行加、脱密变换,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语音、图像、数据等都可实施加、脱密变换。密码学是在编码与破译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尖端技术科学。它与语言学、数学、电子学、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的现实研究成果,特别是各国政府现用的密码编制及破译手段都具有高度的机密性。密码学包括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密码体制设计是密码编码学的主要内容,密码体制的破译是密码分析学的主要内容,密码编码技术和密码分析技术是相互依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密码体制有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对称密钥密码体制要求加密解密双方拥有相同的密钥。而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是加密解密双方拥有不相同的密钥,在不知道陷门信息的情况下,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不能相互算出的。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中,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这种体制所使用的加密算法比较简单,而且高效快速、密钥简短、破译困难,但是存在着密钥传送和保管的问题。例如:甲方与乙方通讯,用同一个密钥加密与解密。首先,将密钥分发出去是一个难题,在不安全的网络上分发密钥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如果甲方和乙方之间任何一人将密钥泄露,那么大家都要重新启用新的密钥。通常,使用的加密算法 比较简便高效,密钥简短,破译极其困难。但是,在公开的计算机网络上安全地传送和保管密钥是一个严峻的问题。1976年,Diffie和Hellman为解决密钥管理问题,在他们的奠基性的工作"密码学的新方向"一文中,提出一种密钥交换协议,允许在不安全的媒体上通讯双方 交换信息,安全地达成一致的密钥,它是基于离散指数加密算法的新方案:交易双方仍然需要协商密钥,但离散指数算法的妙处在于:双方可以公开提交某些用于运算的数据,而密钥却在各自计算机上产生,并不在网上传递。在此新思想的基础上,很快出现了"不对称密钥密码体 制",即"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其中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分别称为"公开密钥"和"秘密密钥", 由于公开密钥算法不需要联机密钥服务器,密钥分配协议简单,所以极大地简化了密钥管理。除加密功能外,公钥系统还可以提供数字签名。目前,公开密钥加密算法主要有RSA、Fertezza、EIGama等。我们说区分古典密码和现代密码的标志,也就是从76年开始,迪非,赫尔曼发表了一篇叫做《密码学的新方向》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划时代的;同时1977年美国的数据加密标准(DES)公布,这两件事情导致密码学空前研究。以前都认为密码是政府、军事、外交、安全等部门专用,从这时候起,人们看到密码已由公用到民用研究,这种转变也导致了密码学的空前发展。迄今为止的所有公钥密码体系中,RSA系统是最著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RSA公开密钥密码系统是由R.Rivest、A.Shamir和L.Adleman三位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RSA的取名就是来自于这三位发明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RSA算法研制的最初目标是解决利用公开信道传输分发 DES 算法的秘密密钥的难题。而实际结果不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还可利用 RSA 来完成对电文的数字签名,以防止对电文的否认与抵赖,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签名较容易地发现攻击者对电文的非法篡改,从而保护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从E-mail信箱到用户Administrator,统一都使用了一个8位密码。他想:8位密码,怎么可能说破就破,固若金汤。所以从来不改。用了几年,没有任何问题,洋洋自得,自以为安全性一流。恰恰在他最得意的时候,该抽他嘴巴的人就出现了。他的一个同事竟然用最低级也是最有效的穷举法吧他的8位密码给破了。还好都比较熟,否则公司数据丢失,他就要卷着被子回家了。事后他问同事,怎么破解的他的密码,答曰:只因为每次看他敲密码时手的动作完全相同,于是便知道他的密码都是一样的,而且从不改变。这件事情被他引以为戒,以后密码分开设置,采用10位密码,并且半年一更换。我从中得出的教训是,密码安全要放在网络安全的第一位。因为密码就是钥匙,如果别人有了你家的钥匙,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进你家偷东西,并且左邻右舍不会怀疑什么。我的建议,对于重要用户,密码要求最少要8位,并且应该有英文字母大小写以及数字和其他符号。千万不要嫌麻烦,密码被破后更麻烦。密码设的越难以穷举,并不是带来更加良好的安全性。相反带来的是更加难以记忆,甚至在最初更改的几天因为输人缓慢而被别人记住,或者自己忘记。这都是非常糟糕的,但是密码难于穷举是保证安全性的前提。矛盾着的双方时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如何使系统密码既难以穷举又容易记忆呢,这就是门科学了。当然,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密码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1、采用10位以上密码。对于一般情况下,8位密码是足够了,如一般的网络社区的密码、E-mail的密码。但是对于系统管理的密码,尤其是超级用户的密码最好要在10位以上,12位最佳。首先,8位密码居多,一般穷举工作的起始字典都使用6位字典或8位字典,10位或12位的字典不予考虑。其次,一个全码8位字典需要占去4G左右空间,10位或12位的全码字典更是天文数字,要是用一般台式机破解可能要到下个千年了,运用中型机破解还有有点希望的。再次,哪怕是一个12个字母的英文单词,也足以让黑客望而却步。2、使用不规则密码。对于有规律的密码,如:alb2c3d4e5f6,尽管是12位的,但是也是非常好破解的。因为现在这种密码很流行,字典更是多的满天飞,使用这种密码等于自杀。3、不要选取显而易见的信息作为口令。单词、生日、纪念日、名字都不要作为密码的内容。以上就是密码设置的基本注意事项。密码设置好了,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密码的正确使用和保存才是关键。要熟练输入密码,保证密码输人的速度要快。输人的很慢等于给别人看,还是熟练点好。不要将密码写下来。密码应当记在脑子里,千万别写出来。不要将密码存人计算机的文件中。不要让别人知道。不要在不同系统上使用同一密码。在输人密码时最好保证没有任何人和监视系统的窥视。定期改变密码,最少半年一次。这点尤为重要,是密码安全问题的关键。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密码过于自信,也许无意中就泄漏了密码。定期改变密码,会使密码被破解的可能性降到很低的程度。4、多方密钥协商问题当前已有的密钥协商协议包括双方密钥协商协议、双方非交互式的静态密钥协商协议、双方一轮密钥协商协议、双方可验证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以及三方相对应类型的协议。如何设计多方密钥协商协议?存在多元线性函数(双线性对的推广)吗?如果存在,我们能够构造基于多元线性函数的一轮多方密钥协商协议。而且,这种函数如果存在的话,一定会有更多的密码学应用。然而,直到现在,在密码学中,这个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参考文献:[1]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网络信息安全新技术与标准规范实用手册[M].第1版.北京:电子信息出版社.2004[2]周学广、刘艺.信息安全学[M].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陈月波.网络信息安全[M].第1版.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宁蒙.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技术[M].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几乎顿顿都能吃到肉,但你知道吗?在营养学上,吃肉有一条建议:“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鱼肉”,也就是说肉类当中要数鱼肉营养价值最高,这是因为鱼肉的肌纤维比较短,蛋白质结构偏松散,比红肉和加工肉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鱼肉蛋白质易于被人体吸收,它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尼克酸以及微量元素钙、镁、磷、碘、氟等营养物质。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也有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40~75克鱼类等水产品,或者每周吃280~525克鱼肉。
鱼肉真的有营养吗?今天小荷叶就带大家了解下,鱼肉的营养价值,常吃鱼肉会有哪些好处!
常吃鱼肉的好处
01
心脑血管病的克星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现代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常吃鱼肉可以预防中风、降低血压。
这是因为鱼肉中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可以调节体内血液状态,让血液不易凝结成块,防止大脑血管阻塞。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每月保证吃1~3次鱼,每次吃30克左右,这类人局部缺血性中风风险比不吃鱼的人小43%。
鱼肉中还含较多的牛磺酸物质,这类物质能够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调节钾与钠的比例,驱逐体内过多的钠离子,保持血钙稳定,从而起到降低和平衡血压、保护心肌、增强心脏动力的作用。
02
缓解和减轻关节炎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关节软骨会出现退化,最终演变为骨关节炎。美国研究机构发现,每周吃两次鱼肉可以减少患上骨关节炎的几率,也即是说鱼肉中有种物质可以阻止关节炎和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炎性物质的合成,且对关节软骨退化具有缓解和抑制作用。
医生建议中老年人每周吃1~2次鱼肉,对健康有好处。
03
保证大脑发育,预防老年痴呆
鱼肉中含有丰富的DHA,虽然人体内可以由α-亚麻酸合成,但当机体处于特殊时期,如婴幼儿、孕妇、乳母等特殊人群,此时合成转化能力较低,就需要补充DHA。研究表明孕期补充DHA能降低发生早期早产,促进胎儿生长。
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对比健康老人和老年痴呆症患者发现,健康老人血液中DHA脂肪酸的成分远高于痴呆症患者。我们知道,DHA是保持大脑活动与活力的营养物质,它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信息的传递,增强思维和记忆力。老年人每周吃一次鱼,能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几率。
现代研究发现,鱼肉中的ω-3脂肪酸,与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有关,能够缓解精神紧张,平衡情绪,有效地对抗忧郁和沮丧。因此为了能开心快乐,偶尔吃一次鱼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吃鱼肉的好处虽然很多,但是有一些人还是少吃为妙:
01
出血性疾病患者
鱼肉中含有的二十碳六烯酸——DHA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3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如果过多食用鱼肉,则可能加重出血症状。
02
过敏体质慎吃鱼肉
鱼虾等水产品中富含组氨酸,在人体内会转化成组胺,而有些人体内缺乏分解组胺的酶。一旦组胺进入人体免疫系统,就会诱发一系列过敏反应,轻者如皮疹、湿疹,严重者会出现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有鱼虾等海鲜水产过敏史,建议以后都要谨慎吃鱼。
03
痛风病人
痛风患者要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而很多鱼类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如沙丁鱼、带鱼、秋刀鱼、罗非鱼、鲢鱼、鲱鱼、等。建议痛风患者平时要谨慎食用鱼类,以免引起体内的血尿酸升高。
温馨提示:疫情期间,如果线上购买一定要注意冷链安全,在超市选购时要注意减少购买者与生肉之间直接接触的机会,回家后记得做好生熟分开。
鱼脑袋小(脑部重量轻)、结构较简单。生理结构........问造物主去?
没有一层像眼皮似的眼睑 不可能把眼睛闭上
不闭,因为鱼没有眼皮的!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需要睡觉,不然得不到休息会死的.鱼也要睡觉,不过鱼睡觉时眼睛是睁开的,它天生没有眼皮,没办法闭上眼睛.鱼睡觉时,身体静静地浮在水中一动不动,但鱼鳃仍在一开一合地呼吸.
因为溜冰时,人体的重量集中在冰刀上,冰刀的刀刃面积很小,冰刀刃对冰的压强就很大。而晶体的熔点和压强大小有关,压强大,熔点就会变低。所以冰在压强增加的时候,熔点随之降低,不到0℃就会熔化。因此冰刀下的冰就熔化成水,这一点点水就是溜冰时的润滑剂。 当然,冰刀和冰面快速摩擦时产生的热量,也使冰熔化成水。水成为润滑剂,才能使冰刀容易在冰上滑动. 给分走人
这是压强与物质熔点的关系。我们平时在说到某物质的熔点时,总是要加上一个条件,就是“在一个大气压下”,可见物质的熔点与压强是有关系的。对对于纯净物,在一定压强下,任何晶体的凝固点,与其熔点相同。同一种晶体,凝固点与压强有关。凝固时体积膨胀的晶体,凝固点随压强的增大而降低;凝固时体积缩小的晶体,凝固点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要升高;对于像水这样的物质,与大多数物质不同,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体积要缩小(金属铋、锑等也是如此),当压强增大时冰的熔点要降低。在一个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每增加一个大气压,熔点就会下降0.0075℃,而要使冰的熔点下降1℃,则必须使压强增加1.75×10^7Pa ,约为大气压的170倍。不要觉得这个压强很大,冰刀与冰面的接触面做得很锋利,使冰刀的受力面积非常小,也使冰刀加上人体重量产生的压强非常大,按照接触面积算,其压强可以达到大气压的数千倍。这个压强足以使水的熔点降低10℃以上。冰上运动所要求的冰面温度为-4℃,这个温度下,冰面既不软,也不是太硬,非常适合运动员完成冰上运动的各种动作。在冰刀的压强下,与冰刀接触的冰面会迅速融化,在冰刀与冰面之间形成了一层极薄的水膜,减小了冰刀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在冰刀离开后,压强恢复正常,水又会在零下4℃的环境中迅速冻结,重新成为光滑的冰面。
高校公共体育滑冰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 在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滑冰教学在北方高校中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但有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发生意外损伤情况,给学生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也降低了学生对滑冰的学习兴趣。因此,加强对滑冰教学中学生意外损伤的研究,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有效预防措施,对高校体育滑冰教学的良好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滑冰教学;意外损伤;原因;预防措施
滑冰运动历史悠久,其对机体的锻炼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质提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生理机能等,在北方高校中是公共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但在学习滑冰过程中,足跟擦伤、踝扭伤、髌骨损伤等意外损伤情况经常出现,挫伤学生对滑冰学习的积极性,危及学生身心健康,是滑冰教学需要重视和预防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体育滑冰教学中学生意外损伤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原因。滑冰对场地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器材等都有着一定要求,必须在达到一定的标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降低意外损伤的发生率。具体来说,场地的问题体现为未能进行有效、及时的维护,导致冰面上出现过多冰沫,一些冰面裂缝、凸起以及其他杂物等没有被发现并处理,且影响学生视线,在滑冰过程中遇到阻碍倒地,发生损伤;气候因素是指温度过低,影响学生动作灵活性,许多滑冰动作容易变形导致损伤;器材因素主要有冰鞋破损、冰鞋号码选择不当以及冰刀生钝等,影响滑冰动作效果,造成意外损伤[1]。
(二)学生方面原因。学生自身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紧张、心理准备不足等,当在冰上站立、滑行时,由于身体状态与平常不同,紧张心理下,容易出现动作失调,进而摔倒,产生意外损伤;二是身体方面因素,一些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身体协调性不足,踝关节力量较小,这些会给滑冰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滑冰动作、技巧学习锻炼经常失误,在摔倒过程中发生损伤;三是意识方面因素,许多学生缺少安全保护意识,为减少身体负担,经常不穿戴滑冰帽、滑冰手套等,没有防寒、肢体保护器具,增大意外损伤发生概率;四是准备活动因素,许多学生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对滑冰运动认识不到位,认为准备活动无关紧要,对准备活动采取无视或者敷衍的态度,其机体并未处于良好运动状态,无法满足滑冰肌肉高协调性的`要求,意外损伤自然也会出现。
(三)教师方面原因。教师作为滑冰教学的重要引导者、参与者,其教学中的问题包括:一是自身教学能力问题,一些教师虽然具备熟练的滑冰技能,但对于滑冰具体的动作技巧、关键点等并不了解,无法将滑冰知识与自身经验良好结合起来,只能照本宣科,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理解困难,对于学生滑冰动作中出现的错误难以及时发现、纠正,进而造成滑倒摔伤等情况;二是缺少良好教学组织,由于每个学生在滑冰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教师忙于一一指导时,部分学生会在冰上相互嬉闹,当教师未加以有效管理时,意外损伤的现象就较容易发生。
二、高校公共体育滑冰教学中学生意外损伤预防的有效措施
(一)做好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首先,对于滑冰教学的教师而言,应当由专业的滑冰运动员来担当,保证其对滑冰运动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都有足够的掌握,充分满足高校公共体育滑冰运动的教学,为其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其次,加强滑冰教师的培养,通过各种考核方式来了解教师教学能力,发现其滑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比如不良习惯、不标准动作等,要求其进行改善,减少滑冰教学中的失误;同时,要定期开展教师间的交流、各种培训活动等,借鉴先进经验,不断丰富、改进教师的滑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滑冰教学的质量,降低意外损伤的概率[2]。
(二)加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水平。在滑冰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不宜采取直接上冰学习的方式,应该先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加以训练,可以采取的方式为:组织学生进行2—4周的陆地模仿,结合滑冰教学视频、相关比赛影像等资料,加深学生对滑冰运动的了解,认清滑冰学习的难度,端正态度,减少轻视、紧张等情绪,并通过模仿初步掌握滑冰的动作要领、技巧,为其冰上学习提供有力帮助;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个性化差异给与其专项素质训练,比如协调性训练、下肢和踝关节力量加强训练能,保证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适应滑冰运动要求,奠定良好教学基础。此外,还要做好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让其对滑冰的危险性、易发生事故有深刻认识,在上冰学习时穿戴相应护具,增强自身保护,减少滑冰中意外损伤现象。最后,在上冰开始前,必须进行准备活动,让学生进行热身,调整身体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在冰上慢滑几圈,在熟悉滑冰场地后,再进行自己技术动作的锻炼、掌握。
(三)重视冰场、冰鞋的维护管理。冰场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主要有冰沫厚度过大、表面凸起或者裂缝等,维护人员需要制定合理的检查、维护制度,定期检查冰场情况,对于易处理问题,与场地工人相互配合清理;对于无法及时处理的情况,需要加以明确标记,避免滑冰学生进入此部分场地发生意外,在事后进行有效维护,保证场地环境良好。对于冰鞋,除了要选择合适的型号、大小外,还需要检查刀刃、鞋钉情况,保证冰鞋安全,预防冰鞋隐患导致意外损伤发生。
(四)做好滑冰教学课堂中的管理在高校公共体育的滑冰教学中,通常是多个班级同时进行的,在有限场地条件下,为减少矛盾和滑冰冲撞,各班教师间要加强沟通、良好配合,根据学生水平不同分别归入快滑、慢滑和出滑区域中,减少彼此间的干扰,对学生滑行方向、轨迹严格控制,通过共同管理,来维持良好教学秩序,有效降低意外损伤情况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滑冰作为一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由于其技巧性、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意外损伤情况是较为容易发生的,会极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妨碍滑冰教学开展。所以,充分了解滑冰教学学生意外损伤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策略加以预防,有助于推动高校滑冰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邢末.浅谈高校公共体育滑冰课技术教学重点[J].亚太教育,2015,(17):181.
[2]郭凡清.从运动损伤角度谈普通高校滑冰课教学的改革[J].冰雪运动,2013,35(05):61—64.
现代科学证明冰的表面天然存在一层准液态水膜,这种现象在稀有气体 液体 金属等凝结成固体市均有发生
1. 考古学家克莱默和汤姆森著(Michael A. Cremo & Richard Thompson)的《 考古学禁区 》(Forbidden Archeology)2.《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过去时代的遗物(A Relic of a BygoneAge)”, 6.5.1852.3. 艾德华兹著《埃及金字塔》I.E.S.Edwards,ThePyramidsofEgypt.4. WallisBudge ,E .A著《欧西里斯和埃及复活》,Osiris and the EgyptianResurrection,VolumeⅡ, 5. 孟德尔生著《金字塔之谜》。Mendelssohn ,Kurt,The Riddle ofthe Pyramids,Thames,&Hudson,London,1986.6. 迈克尔.贝金特著《文明的疑踪》,Ancient Traces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有关金字塔的许多疑团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难以解释,探索和研究金字塔还在继续向着广度和深度开发。关于金字塔的各种议论五花八门,其中既有科学的考证,大胆的推测,又有神奇的假设,想入非非的臆测,更有一些庸人、巫师提出种种扑朔迷离,荒诞不经的说法,妄图把人们引入迷魂阵中,不知不觉地跟在他们后面,成为他们宗教迷信宣传的俘虏。
导语:在我国每三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高血压患者,可见高血压已不是一种只有进入老年阶段才会获得的病,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年纪一般都不会很大,甚至有的人才20多岁就已经有了高血压。 医生建议杜绝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在饮食方面,科学合理地食用肉类,这样血压基本上能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中。
虽然吃肉可能会让血压升高,但血压升高并不一定真的有吃肉引起 ,这可能与我们烹饪菜肴的时候放入的佐料有关,像是盐放的太多,那么我们摄入的钠也就容易过量。吃肉太多同样也会导致血压升高。 医生说血压升高并不单有一个孤立因素影响,很可能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高血压患者注意红肉的量,还有烹饪方法,最好不要吃肉太咸。
相比单纯的红肉——我们所说的红肉一般是羊肉,猪肉,牛肉,未烹饪时呈现的红色肉块 ,白肉可能更适合高血压患者食用,白肉指的是在未烹饪时它们的肉色显白,像禽肉、鱼类等海鲜产品就是典型的白肉。 这些白肉中尤其是鱼类,含有利于心脑血管的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这是红肉所不具备的优点。
适量地吃红肉,能够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医生说,每天吃84克肉的人,高血压风险是最低的。 有些人“闻肉丧胆”,认为吃肉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但在实际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每天吃不到26个肉的人,高血压上升风险提高至46%,只有每天吃超过100克红肉的人才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想要回答高血压能吃肉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分清高血压患者最适合多吃什么样的肉以及不适合吃什么样的肉 ,从刚才我们上述的红肉白肉中,大家可能已经有了答案,白肉是适合高血压患者吃的,而红肉则不适合高血压患者长期大量使用。
烟酒对人的身体伤害特别大,更别说患有高血压的人,高血压患者肯定是要戒烟戒酒的,我们主要从烟酒这两方面来看待它们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①喝酒与高血压
但凡有庆祝的节假日,喜欢喝酒的人会感到十分开心,因为在这个节假日之中,没有人再对他们喝酒过多指责,因为在节假日大家最重要的还是开心,平日里这些嗜酒者可能会收敛一些,但是到了节假日,便会放纵自己。
医生说,饮酒不节制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每天喝白酒100毫升的人,高血压的发病率和脑卒中的病死率会增加到三倍。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中糖皮质激素和而茶酚胺生成这两种物质会强化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这就让人的血压升高了。
要想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则需要戒酒6~12个月 ,戒酒的时间还是非常长的,不过想要让自己的血压正常,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重度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喝酒,轻度高血压患者每天的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0克。
②抽烟与高血压
现在市场上所卖的香烟,大部分的成分都是尼古丁,含量约为5~15毫克,氨1.6毫克,氰酸0.03毫克 ,抽烟者排出的烟雾含有3%~6%的一氧化碳。 尼古丁会在人体中作用,收缩小动脉,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因此升高。
吸烟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心率的跳动, 每抽完一支烟,我们的心率会增加5~20次每分钟,收缩压会上升10~25毫升汞柱。 长期吸烟的人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冠心病的发病率和脑卒中的死亡率是2~3倍, 想要做到和不吸烟的人一样的避免提高冠心病发生率,要戒烟10~15年后才能看见效果, 恢复的时间十分漫长,这也可以看出烟对我们人体的危害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清除。
稳住高血压,我们在吃肉的时候可以多吃禽肉,鱼肉等海鲜产品,红肉要适当吃,最好每天不要超过100克。要禁烟禁酒,他们对身体产生的影响时间非常长,危害也很大,为了身体 健康 ,最好少碰烟酒。 平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活动来稳住高血压使其不高:
Ⅰ多多锻炼身体好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保持我们的血管弹性,血液不容易粘稠,血流加快,让营养更及时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锻炼身体还能够保持体重身高,体重升高说明我们体内的脂肪较多,较胖身型的人运动比较困难,有很多动作都没有办法做成, 过胖的话还会影响行动能力,压迫身体内的脏器和关节,使之不能很好的运转。医生提议,运动强度每周最好进行4~7次,每次30~60分钟,这是最合适的区间 ,当然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进行上下调动。
Ⅱ做好日常病情监测
高血压患者要学会使用合适的血压测量仪器,选用电子血压计会更好, 一是比较好操作,二是因为测量的结果较为准确,可以在关键的时间点进行测量,比如早晨晚上每天测2~3次就够了 ,如果是正常的血压的话,三次测量的血压不会变化太大。
Ⅲ避免压力堆积
当感觉自己心里很不舒服的时候,要学会释放压力,把内心的苦闷给释放出来,方法有很多种,如找人倾诉,亲朋好友较忙的话 ,医生建议可以请专业的心理医师来给自己进行心理辅导,还可以去玩一些转移自己注意力的小 游戏 ,如打电子 游戏 或者是密室逃脱,将自己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心里顺畅后,疾病也会慢慢减少的。
结语: 高血压患者可以吃肉,但是要戒烟戒酒,我们已经把为什么说的很清楚了, 高血压患者吃肉并不是随便吃的,要依据一定的科学原则 ,白肉可以吃多点,红肉在规定量内吃, 医生还告诉我们,保持一定量的 体育 活动,放松自己的心情,做好日常病情监测, 这样能够预防高血压忽大忽小的异常变化。
参考文献:
[1]范志红.肉蛋少,海产多,居然容易高血压?[J].保健医苑,2019(10):60-61.
[2]廉洁.吃肉也有科学和原则[J].家庭中医药,2018,25(02):50-51.
[3]倪胜楼,贾海忠,蒋峰.“四高”人群如何 健康 吃肉[J].中医 健康 养生 ,2016(Z1):51-54.
[4]柴艳芬.饮食习惯烟酒嗜好与高血压[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8(03):8-9.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4〕郑日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百度百科是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也是收集起来的,可以在搜索该参考文献的具体出处,按格式写上即可。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资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_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一篇论文里面包含多个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各有用处,从摘要、前言、结论、再到参考文献,这是一个写论文的标准框架,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参考文献是写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参考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参考文献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它的支撑作用。文献的多少、权威与否、前沿与否,就能直观感受到你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程度,如果这些文献你都没有仔细阅读,就说明你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第二个作用就是评审的加权。这个也是现在我们容易忽视的,特别是细节,参考文献的格式、版本一定要正确、统一化。是什么版本,就是什么版本,特别是一些马列的文献、经典的文献,它的年份、它的出版社一定不要出现错误,不然会在主观上判断你这个人学术不严谨。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它不仅是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的体现,而且是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尊重参考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参考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任何一篇论文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恰当引用别人的工作,以满足学术规范。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参考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了解参考文献正确的使用方法。怎么样正确的梳理文献?1.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就是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2.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就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参考文献,这样范围就会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参考文献。3.引言中的文献引用对于期刊论文,需要在引言中交代背景、需求、任务和论文的目标与安排。在背景介绍中,通过引用参考文献来说明你问题的来源是什么,问题为何重要。在需求分析中,通过引用文献,指出你面对的问题已经有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空白。在任务和目标介绍中,通过引用文献来指出你将采用前人的哪些方法或结果,你的工作将推进、补充或纠正前人哪些工作。使用参考文献时的一些常见问题:❌文献罗列不全,对应该引文献的地方没有引用,使读者查不到原文。在投稿前要对照所引用文献的原始出处,仔细检查参考文献部分。检查的时候要确信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都确实列在参考文献部分中,也要确信列在参考文献部分的文章都确实在正文中被引用到。❌盲目转引他人参考文献,作者并没有亲自阅读所引文献,以至错误很多。例如,引用论点不够准确,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原意;经检索,有的文献原文中根本没有相关内容。❌文献陈旧,信息不新,有些作者引用的文献大部分为5年前的研究,有的综述大多数文献也在3年以上,这样,就不可能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综述出来。在科技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文献老化快,如作者缺乏引用最新文献的能力,该科研成果的价值将会受到影响。❌文内引用处未标角码或标注有误,有的作者不掌握参考文献标引的基本规范,仅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表,而文内相应处未标角码;有的文内角码处与参考文献表所引内容不一致。❌规格不当,格式错误,(1)项目次序颠倒;(2)缺项;(3)作者仅列3位后加等;(4)标点符号错误等等。❌外文文献书写错误,(1)字母错误,大小写错误,有的单词拼写错误;(2)西文词连排,错误分开,移行不按音节;(3)外文期刊名缩写错误,刊名与书名、论文集混淆等。参考文献不可随意“从略”,不可马虎了事或错误百出,否则将会使一篇质量和水平较高的论文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