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3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3期

发布时间: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3期

不是中文核心,是科技核心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89年创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是江苏省一级期刊。该刊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以及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热能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工程及数理科学等。

1、《规范责任论视野下的违法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独著,载《清华法学》(CSSCI)2009年第2期,刊号:ISSN 1673-9280;CN 11-5594/D。2、《我国宅基地法律制度评析》,第二作者,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9年第3期,刊号:ISSN 1000-260X;CN 44-1030/C。3、《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外在冲突与内在协调》,独著,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刊号:ISSN 1000-260X;CN 44-1030/C。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4、《如何认定故意中断拯救行为的性质》,独著,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3期,刊号:ISSN 1004-4043;CN 11-1451/D。5、《强迫交易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独著,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7期,刊号:ISSN 1004-4043;CN 11-1451/D。6、《法律适用中的价值诉求问题探讨》,独著,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刊号:ISSN 1009-9794;CN 50-1138/C。7、《刑法思维之变革:从概念思维到类型思维——以刑法的适用为视角》,独著,载《法商研究》(CSSCI)2007年第6期,刊号:ISSN 1672-0393;CN 42-1664/D。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获得2009年度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三等奖。8、《刑法语言的向度》,独著,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6年第1期,刊号:ISSN 1000-260X;CN 44-1030/C。9、《不作为形式窝藏罪的司法认定》,独著,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0期,刊号:ISSN 1004-4043;CN 11-1451/D。10、《金融机构对单位贷款的认定与救济思路》,独著,载《南方金融》2006年第7期,刊号:ISSN 1007-9041;CN 44-1479/F。11、《司法能动主义:司法实践超越法律形式主义》,独著,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刊号:ISSN 1008-4533;CN 44-1447/D。12、《现行刑法体系下遗弃罪内涵的重新建构》,独著,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刊号:ISSN 1002-3933;CN 13-1023/D。13、《类比法律推理的性质与难题》,独著,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6年第4期,刊号:ISSN 1000-260X;CN 44-1030/C。14、《影响刑法解释的“法外”因素探析》,独著,载《理论探索》,2006年第5期,刊号:ISSN 1004-4175;CN 14-1079/C。15、《贿赂对象的立法比较及借鉴意义》,独著,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刊号:ISSN 1007-6883;CN 44-1423/G4。16、《论“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与例外》,独著,载《法学杂志》(CSSCI)2006年第6期,刊号:ISSN 1001-618X;CN 11-1648/D。17、《法律人:怎样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独著,载《晟典律师评论》2006年第00期。18、《论我国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独著,载《当代法学》(CSSCI)2005年第2期,刊号:ISSN 1003-4781;CN 22-1051/D。19、《徇私枉法罪的基本问题研究》,独著,载《政治与法律》(CSSCI)2005年第2期,刊号:ISSN 1005-9512;CN 31-1106/D。20、《退休医师无证行医致人死亡如何定性》,独著,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20期,刊号:ISSN 1004-4043;CN 11-1451/D。21、《抢劫罪中“暴力”内涵的司法认定》,独著,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0期,刊号:ISSN 1671-0924;CN 50-1053/T。22、《金融的刑法防范与调控》,独著,载《南方金融》2005年第10期,刊号:ISSN 1007-9041;CN 44-1479/F。23、《论挪用公款罪在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难题》,独著,载《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刊号:ISSN 1672-9048;CN 32-1821/C。24、《遗弃罪研究的新视角》,独著,载《 晟典律师评论》2005年第1期。25、《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注意规定与法定拟制》,独著,载《法商研究》(CSSCI)2004年5期,刊号:ISSN 1672-0393;CN 42-1664/D。26、《论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完善》,独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刊号:ISSN 1004-9428;CN 11-3194/D。27、《论行贿罪与受贿罪的非对向关系》,独著,载《 中国检察官》2000年第6期,刊号:ISSN 1008-6676;CN 11-5462/D。28、《浅析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独著,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CSSCI)1998年第6期,刊号:ISSN 1671-6914;CN 61-1470/D。29、《论量刑制度中的“从重处罚”》,独著,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刊号:ISSN 1004-4027;CN 11-2991/D。30、《析侵占罪行为客体的几个问题》,独著,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6期,刊号:ISSN 1004-0064;CN 42-1154/D。31、《试析侵占罪行为客体的几个问题》,独著,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刊号:ISSN 1008-6951;CN 41-1291/D。32、《贪污受贿犯罪数额起点辨析》,独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1998年第3期,刊号:ISSN 1007-9017;CN 11-3891/D。(二)著作1、《刑法适用方法的基本准则——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8年4月出版,书号:978-7-81139-073--5/D.068。2、《刑法新思潮——张明楷教授学术观点探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书号:978-7-301-14049-9/D.2092。(三)科研项目1、《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下达时间:2010年4月,在研。2、《刑法在中国社会道德变迁中的作用》(09SFB5012),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下达时间:2009年12月,在研。3、《规模扩张下广东高校法学教育的出路》(2009tjk036),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下达时间:2010年1月,在研。4、《现代社会与不作为犯罪研究》(X0603),深圳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下达时间:2006年7月,结题。5、《社会转型与刑法总论问题的再教育》,深圳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下达时间:2009年7月,在研。6、《“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培训合作》,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局执法培训项目,下达时间:2010年3月,在研。7、《“国家赔偿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以归责为视角”》,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国家赔偿法项目,下达时间:2010年6月,在研。

常州大学代码是1029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常州大学简称“常大”,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B类高校  。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202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史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电话通知无锡市化工局: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3月20日,无锡化工局党委派人赴南京接受任务;3月21日,由党委书记施乐尧主持的局党委会达成了筹建共识;4月17日,江苏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1978年3月20日,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向时任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3月22日,经常州市革委会研究同意后,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内办学的初步方案,赴省化工局向胡萃华局长和顾静副局长汇报,请省化工局同意。经省化工局专题研究,与原省教育局衔接后,确定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的方案,并报江苏省委。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对创办常州分院作了批示;4月28日,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复省化工局、无锡、常州市革委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并将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合并后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管为主的领导体制,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1980年12月1日,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厅、高等教育厅联合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呈交报告:经与常州市领导协商,并征得无锡市领导、省计委同意,拟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至常州市办学;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9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国家教委递交《关于申请改变江苏化工学院领导体制的函》;8月4日,国家教委复函,同意江苏化工学院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实行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并改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近期规模为3000人。

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022年4月,首批入选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7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60%。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8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80个;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

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软件工程、会计学

学生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2017年捧得大挑“优胜杯”;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四连冠”,2020年捧得小挑“优胜杯”;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3个、产学研基地487个、校企联盟432个。

截至2021年4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全国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9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7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7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7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武进科教城校区、西太湖校区二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40000多平方米,中外文纸质图书176多万册,阅览座位2800余个,电子数据库6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8多万册;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成员馆,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常州地区中心馆。

学术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期刊;于2020年首次被列为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和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7年与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网络版)》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并且已在海外发行;同时,是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超星等数据库及在线出版平台的来源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2016年12月,获“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2016年12月,“材料科学与工程”栏目获江苏科技期刊“金马奖”十佳品牌栏目;2017年12月,获精品科技期刊项目;2018年10月,获2018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6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A类项目资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设有《政治•法学研究》《经济•管理学研究》《文史哲研究》《艺术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栏目;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优秀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或出版平台列为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通过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有4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先后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学校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中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孔子课堂;学校建有跨文化研究院、泰国文化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所等智库平台。

滨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滨州学院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土木工程。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电力设备的设计制造、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电力系统的维护等工作。

2、通信工程,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等,从而进行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应用等。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包含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硬件的组装等。

4、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工程主要研究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信息处理、安全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通信、传感、网络以及RFID、嵌入式系统等多个方面,其应用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5、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勘测、设计、建造、保养、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类工程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或扩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

滨州学院的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6月,承担国家级课题55项、省部级课题428项;获得专利授权625项,取得鉴定成果7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项、市厅级2236项。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和26个市厅级创新平台。

发表学术论文6300余篇,其中SCI、SSCI、EI、CSSCI收录580篇;出版学术著作180部。《滨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名刊”,“孙子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

一、滨州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飞行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7个):物理教育、数学教育、园艺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态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飞行技术 山东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3个):应用数学、生态学、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 二、滨州学院简介 滨州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兵圣孙子故里、渤海革命老区、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1983年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滨州学院。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成功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A类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10月顺利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主动对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顶天(对接航空业)立地(对接区域)”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制定并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697亩,校舍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47亿元。设有20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2个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5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85.87万册,电子图书124.63万册。设有19个二级学院,56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8350人。 围绕办好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学校借助全国第一所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先发优势,努力做大做强航空特色,航空学科专业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日趋完善,社会声誉持续提高。拥有波音737-300飞机科研教学实训平台、飞行模拟实验室、空中交通管理实验室、CCAR147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中心等教学实验实训平台38个,建有民航飞行人员执照考试点和CCAR66部民航维修人员执照考点;先后与山东航空公司等20家航空公司联合培养航空专门人才,已向民航业输送飞行员、机务维修、签派、管制员、空中乘务等专门人才4000余人,400余名毕业生成长为机长。飞行学院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航空特色受到了国家民航局的充分肯定、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国家民航局原局长李家祥、杨元元,民航英雄杨利伟等领导多次到校检查指导工作。学校航空特色已经成为全省高等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打造航空、生态环境、化学化工等7大应用型专业群,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理、工、文、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飞行、化工、生物技术、计算机等4个专业(群)获批立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在山东省率先实施二级学院理事会建设工程,成立学校理事会和14个二级学院理事会,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不断释放。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单位达到300余家,合作专业达到19个,6个专业(方向)实现“订单式”培养;获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二级学院被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学生报考率、录取线、报到率持续提高,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高达90%、40%,本科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30%左右。连续7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单位,获得立项423项,立项数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近3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130项。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在90%以上,学校连续4年被评为“山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本科院校”。 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实施“三百工程”“1121人才工程”“黄河英才工程”“聚英计划”,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080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优秀教师5人、山东省教学团队5个,“黄河英才”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68人。聘请8名院士担任学校名誉院长、顾问或客座教授,聘任兼职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157人。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1355科技创新工程”,不断强化优势特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航空信息技术研发基地等创新平台26个。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67项,省部级课题496项;发表SCI、SSCI、EI收录论文742篇,CSSCI期刊论文90篇;出版学术专著278部;授权专利9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6项。《滨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名刊”,“孙子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学校是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中国科学院、 浙江大学 、 山东大学 、 南开大学 等30家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积极服务社会和行业,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两区两圈”“民航强国”“富强滨州”等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服务黄河三角洲行动计划》《服务航空业行动计划》,编制《服务“富强滨州”十项重大行动计划》,与山东社会科学院、滨州市政府、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国际机场、济南机场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博士企业行”活动,承担服务项目400余项,开展合作研究400余项,转移转化科研成果30项。2012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人。 学校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48所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举办了市场营销、学前教育、软件技术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力于绿色、文明、平安、和谐、美丽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平安校园”等40多项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民航报》《中国航空报》《大众日报》《高教领导参考》、光明网、大众网等媒体多次对学校改革发展情况进行报道,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进入******,开启新征程。学校党委、行政正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弘扬“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学校精神,秉承“明德、砺学、日新、致远”的校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加快建成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核心吗

不是中文核心,是科技核心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89年创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是江苏省一级期刊。该刊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以及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热能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工程及数理科学等。

常州大学 / 院校代码:10292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常大”

社会科学报第1765期

1.《“活私开公”:东亚志愿主义发展的新路径》,《南开学报》2013年第3期。2.《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区感”与“故乡情结”》,《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3.《“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其再定位》,《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2期。4.《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之痛——以社会原子化为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5.《“乡校撤并”与村落社会危机》,《社会科学报》2012-11-29日。6.《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第6期。7.《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以战后日本城乡“过密—过疏”问题研究为中心》 《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8.《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学海》2012年第3期。9.《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10.《“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11.《共生思想与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2.《回应时代危机的跨学科力作》,《吉林日报》2011-10-22。13.《老年群体与都市公共性构建》,《福建论坛》2011年第10期。14.《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浙江学刊》2011年第5期。15.《城市化与“村落终结”》,《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单位人”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H厂的个案考察》,《学术研究》 2011年第2期。16.《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17.《“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误区和盲点》,《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18.《东亚现代化的“特殊”与“一般”》,《东北亚论坛 》2011年第3期。19.《“内藩外夷”与“五族共和”》,《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20.《社会原子化:理论谱系及其问题表达》,《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21.《“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7期22.《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及道路选择》,《社会科学研究 》2010年第5期。23.《空间生产、资本接续与权力介入的实践逻辑——对东北C市马路劳工生存状态的调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24.《“单位社会”起源之社会思想寻踪》,《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25.《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基础》,《河北学刊》2010年4期。26.《“新发展主义”的理论谱系及问题表达》,《福建论坛》2010年第10期。27.《“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以日本东京为例》,《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28.《16至19世纪中日“统治体制”变革思想之比较研究》,《史学集刊》2010年第5期。29.《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社会科学报》2010-08-26日。30.《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社会科学报》2010-02-04日。31.《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6期。32.《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33.《流动的公共性》,《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34.《学贯中西:重建社会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35.《江海学刊与社会学的学缘》,《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36.《社会学学科知识基础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9-22日。37.《走出畸形“科研中心观”》,《社会科学报 》2009-06-11日。38.《知识传统重建:社会学复兴的第一步》,《社会科学报》2009-02-12日。39.《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40.《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三十年》,《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41.《社会重建的真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42.《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梁启超“中国社会论”初探》,《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43.《中产阶层郊区化与城市公共文化的衰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第1期。44.《地域力与社会重建——以日本阪神淡路地震为例》,《福建论坛》2008年第8期。45.《“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46.《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47.《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48.《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49.《轿车文明对都市社会空间的重塑》,《思想战线》2007年2期。50.《社会学的人文属性与社会学研究》,《社会》2006年第2期。51.《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当代亚太》2006年第10期。52.《注重社会基础秩序建设》,《吉林日报》2006-11-04日。53.《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第6期。54.《找回“丢失的传统”》,《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55.《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第7期。56.《全球化、民族国家与东亚认同》,《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57.《19世纪中叶的中日近代世界秩序体认》,《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2期。58.《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的新趋向》,《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1期。59.《东亚危机论的再认识——以中日韩为中心》,《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6期。60.《重建社会管理体制》,《吉林日报》2005-11-26日。61.《“典型单位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制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4期。62.《大学文科研究性教学中的考试问题》,《湖北招生考试 》2004-06-15日。63.《中国传统对外观念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64.《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4期。65.《非西方化:东亚现代化研究的新取向》,《光明日报》2003-07-08日。66.《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67.《从“甲午”到“庚子”——论晚清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67.《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68.《城市社区建设要选好“着力点”》,《光明日报》2001-01-15日。69.《中日早期现代化的比较》,《光明日报》2001-02-20日。70.《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区建设》,《中国社会报》2001-03-20日。71.《城市社区建设要选好“着力点”》,《中国社会报》2001-03-03日。72.《世纪交替与史学回应》,《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73.《中日近代世界观的形成与两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日本研究》1996年第2期。74.《徐继畲研究的新收获》,《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75.《说“文化寻根”》,《华夏文化》,1995年第5期。76.《甲午战争与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77.《关于“孙黄并称”的历史思考》,《黄兴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专号)1994-10-01日。 78.《略论锁国闭关时代中日认识西方的情报系统》,《日本研究》1994年第3期。79.《戊戌维新派“腹地自立”维新方略初探》,《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80.《关于近代史开端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评两种东北近代史开端说》,《北方文物》1994年第4期。81.《西望白山云气渺,图们江水自悠悠——吴禄贞的延吉筹边生涯》,《文史知识》1994年第6期。82.《一个新领域:近代中国“前史”研究》,《学术研究》1994年第4期。83.《近代中日“开国”的历史比较》,《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84.《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两国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社会科学辑刊》1993-06-3085.《汪精卫早期历史三大疑点浅析》,《北华大学学报》1993第2期。86.《近代中日两国出使西洋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93年第3期。87.《东北亚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10期。88.《武昌起义后列强中立政策历史影响新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89.《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在中日两国传播和禁绝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92年第2期。90.《中日两国对近代西方认识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89年第2期。91.《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和汪精卫》,《社会科学战线》1986第4期。

1.《80后留守儿童长大为人父母:“不让孩子再留守”》,2012年6月1日(中新社)2. 《抽样调查显示: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2009年2月1日。3. 《80%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2009年1月30日。4. 《调查显示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独守空房》,2009年1月24日。5. 《调查显示:80.9%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2009年1月6日。6. 《据调查95.4%外出父母缺少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2009年1月6日。7. 《一年见一次,“男工女耕”婚姻堪忧》,2008年12月4日。8. 《调查: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8年12月2日。9. 《调查: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2008年12月2日。10. 《暂时歇歇脚吧,父母妻儿在家盼你们呢》,2008年12月2日。11. 《特写:盼夫、盼父、盼子——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盼望与等待》,2008年12月1日。12. 《叶敬忠:提防中国农业生产老龄化导致农业后劲不足》,2008年12月1日(中新社)。13. 《男耕女织已成往事?女性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2007年2月24日。14. 《调查显示:八成农户粮食产量能满足家庭需要》,2007年2月24日。15. 《调查显示:六成二农民单纯从事农业》,2007年2月24日。16. 《Left-behind kids struggle when parents migrate》,2007年2月7日(Reuters-路透社)。17. 《建设新农村高峰论坛举行专家学者探讨实策》,2007年1月21日(中新社)。18. 《叶敬忠:新农村建设中的九个问题亟待关注》,2006年12月17日。19. 《新农村建设不能“嫌贫爱富”》,2006年11月27日。20. 《农业专家指出: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挑战》,2006年11月25日。21. 《农民视角中的新农村建设》,2006年11月24日。22. 《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难以大面积推广》,2006年11月23日。23. 《目前江苏湖南等地试点村的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2006年11月22日。24. 《探索农民眼中的新农村建设谨防农民集体失语》,2006年11月22日。25. 《农村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四成不知父母打啥工》,2005年8月26日。26. 《调查显示:中国1000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2005年8月26日。27.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2005年08月26日(中新社)。 1. “农村孩子安全之忧折射发展之痛”,《农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第3版2. “多学科视角关注新型城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29日第481期3. “‘小候鸟’来了”,《广州日报》,2013年7月11日A21版4. “让亲情伴随留守儿童”,《河南日报》,2013年7月10日第8版5. “和父母团聚是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之道”,《中国妇女报》,2013年7月4日6. “让他们道出自己的心声”,《云南日报》,2013年6月21日第2版7. “社科研究为农村留守人口提供学术关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6日第446期8.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留在身边挣不到钱有啥用?”,《文汇报》,2012年10月24日第12版9.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两个人的耕耘”、“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乡村生活?”,《文汇报》,2012年10月24日第9版10. “暑期更需关注安全问题”,《中国妇女报》,2012年8月8日第3版11. “农村留守妇女‘不安全’状态怎破解”、“破留守难题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法制日报》,2012年7月7日第4版12. “老人留守窘境该如何破解”,《法制日报》,2012年7月6日第4版13. “应对儿童留守‘危机’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法制日报》,2012年7月5日第4版14. [留守隐伤]“留在村里的女人们”、“农村存在着大量‘准残缺家庭’,她们的苦痛不可忽视”,《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第14版15. “两会扶贫之声:留守儿童源于城乡发展失衡”,《中国扶贫》,2012年第6-7期(合刊)16. “Kan China zichzelfblijven voeden?”(荷兰)DE VOLKSKRANT,2012年3月10日第8-9页(pp 8-9, 10 MAART 2012)17. “Proper education, social security needed”,China Daily,2011年11月7日18. “构想多元、差异和混杂性特征的发展模式”,《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17日19. “留守人群孤独守候”,《农民日报》,2011年2月23日第3版20. “毕岭村的留守女人”,《农民日报》,2010年9月25日21. “撕裂的成长:‘留守’宿命,何时打破”,《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18日22. “十年,两代候鸟迁徙的心灵史”,《东莞时报》,2010年8月18日AII02版23. “听农村留守儿童倾诉爱与盼”,《城市经济导报》,2010年8月7日24. “多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些方便”,《东莞时报》,2010年7月13日A9版25. “女人的村庄:农村留守妇女调查”,《东莞时报》,2010年7月13日AII02版26.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6月1日,第4版27. “让‘用工荒’不再慌”,《中国产经新闻》,2010年3月11日28. “‘Work widows’ suffer in silence”,China Daily,2010年3月8日29.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广州日报》,2010年3月4日30. “对话‘职业代理家长’”,《中国扶贫》,2009年12月1日31. “‘破烂’王当导演:为了‘有父母的孤儿’”,《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0日第11版32. “她散发的是一种自觉的光芒”,《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0日33. “‘女孩效应’在中国”,《世界博览》,2009年8月第8期34. “公共服务资源城乡二重天”,《中国扶贫》,2009年8月16日35. “叶敬忠:关注留守人群的爱与痛”,《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3月1日36. “八成农村老人靠劳动自养”,《燕赵老年报》,2009年2月13日37.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承德晚报》,2009年2月10日38. “抽样调查80.9%的农村留守老人靠劳动自养”,《人民代表报》,2009年2月9日39. “八成农村留守老人靠劳动自养”,《报刊文摘》,2009年2月9日40.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珠海特区报》,2009年2月5日41.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文摘报》,2009年2月5日42.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和父母说知心话”,《报刊文摘》,2009年2月4日43.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攀枝花日报》,2009年2月2日44. “六成留守儿童烦恼不告诉父母”,《京江晚报》,2009年2月1日45.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把烦恼告诉父母”,《梧州日报》,2009年2月1日46. “六成不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渤海早报》,2009年2月1日47. “农村养老困局”,《中国扶贫》,2009年2月1日48. “80.9%留守老人自养”,《嘉兴日报》,2009年1月31日49. “农村留守老人八成自食其力”,《联合早报》,2009年1月31日50. “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独守空房”,《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24日51. “请让农民工告别工棚”,《潍坊晚报》,2009年1月22日52. “告别不人道的工棚制度”,《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21日53. “春运潮折射民工生态”,《青年时报》,2009年1月8日54. “80.9%‘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老年日报》,2009年1月8日55. “留守儿童亟需父母情感交流”,《楚天金报》,2009年1月7日56. “96%留守儿童相信读书有用”,《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6日57. “80.9%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香港文汇报》,2009年1月6日58. “80.9%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6日59. “叶敬忠—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南方日报》,2009年1月4日60. “应在政策和行动上给予留守妇女更多支持”,《中国妇女报》,2008年12月30日61.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作家文摘报》,2008年12月26日62. “叶敬忠课题组农村留守人口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农大报》,2008年12月25日63.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关注农村留守人口”,《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24日64. “伤村: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新京报》,2008年12月20日65.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介绍”,《北京青年报》,2008年12月15日66. “留守妇女调查:织女的痛苦”,《北京科技报》,2008年12月14日67. “留守人员受邀请北京参加研讨会”,《眉山日报》,2008年12月13日68. “留守儿童渴望学校专设知心老师”,《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3日69. “新词:体制性寡妇”,《南都周刊》,2008年12月12日70. “留守人口问题暂难解决但需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2月11日71. “农村留守儿童人生观形成需正确引导”,《光明日报》,2008年12月9日72. “农村留守人口渐成弱势群体”,《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9日73. “留守人口27大难题引社会关注”,《人民政协报》,2008年12月9日74. “五成留守儿童对家人‘逆向监护’”,《北京晨报》,2008年12月8日75. “全国共有4700万体制性寡妇”,《黑龙江晨报》,2008年12月5日76. “用爱留守我们的家园”,《中国扶贫杂志》,2008年12月4日77. “四成留守妇女性压抑”,《南方农村报》,2008年12月4日78. “调查称农村留守人口达8700万妇女长期性压抑”,《呼伦贝尔日报》,2008年12月3日79. “农大课题组一项调查显示2000万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难满足”,《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12月3日80. “全国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厦门晚报》,2008年12月3日81. “全国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十堰晚报》,2008年12月3日82.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期盼与等待”,《中国妇女报》,2008年12月3日83. “4700万‘体制性寡妇’尴尬了谁”,《21世纪周刊》,2008年12月3日84. “‘留守妇女’更需要文化和心理关怀”,《贵州都市报》,2008年12月3日85. “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生活报》,2008年12月3日86. “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城市晚报》,2008年12月3日87.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长期处性压抑状态”,《大庆晚报》,2008年12月3日88. “4700万留守妇女”,《淮海晚报》,2008年12月3日89. “长期分居威胁留守人群婚姻”,《文汇报》,2008年12月2日90. “长期分居威胁留守人群婚姻”,《浙江日报》,2008年12月2日91. “留守孩子摘掉‘问题’标签”,《北京晚报》,2008年12月2日92. “69.8%留守妇女常感到烦躁”,《新民晚报》,2008年12月2日93. “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性压抑”,《新京报》,2008年12月2日94. “六成留守儿童不愿向父母倾诉”,《无锡日报》,2008年12月1日95. “莫把留守儿童‘标签化’”,《中国扶贫》,2008年7月1日96. “大学生村官办起电视台”,《京华时报》,2007年12月17日97. “非转农:城里人的非典型选择”,《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7月16日98. “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体失语?”,《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99. “新农村建设九大问题及建议”,《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100. “Fee waiver provides welcome relief to rural vendors”,China Daily,2007年3月1日101. “专家研究不能只在千里之外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2月6日102. “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5日103. “As China Booms, Millions of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7年1月24日104. “Rural women left to hold the fort at home”,China Daily,2006年12月23日105.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做农民的传声筒”,《南风窗》,2006年12月16日106. “新农村建设是否需要农业合作化?”,《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2月13日107. “农民期盼的新农村,是个啥模样”,《农民日报》,2006年12月8 日108. “Farmers weigh in on socialist countryside”,China Daily,2006年12月6日109. “Now, farmers have a say on new countryside”,China Daily,2006年12月6日110. “新农村建设不能让农民集体失语”,《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111. “写出农民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农民日报》,2006年11月27日112. “Farmers have their say 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hina Daily,2006年11月23日113. “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文汇报》,2006年11月23日114. “农民视角中的新农村建设”,《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2日115. “谨防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2日116. “目前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京华时报》,2006年11月22日117. “瓜农进城:除了围堵还能做点什么”,《经济参考报》,2006年7月24日118. “留守儿童的草样年华”,《南风窗》,2006年4月16日119. “专家的声音:这是我所看见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政府意见”,《都市快报》,2006年1月5日120. “撑起爱的天空”,《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11月18日121. “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叶敬忠访谈录”,《文汇报》,2005年11月5日122.“Left-behind children should not be forgotten”,China Daily,2005年10月21日123. “唤起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人民政协报》,2005年9月27日124.“人物在线: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北京青年报》,2005年9月20日125.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亲情缺失的伤害无法弥补”,《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19日126. “Rural Children need a safety net”,China Daily,2005年9月10日127. “远离父母的2000万孩子谁来管”,《华夏时报》,2005年9月6日128. “关注农村近千万‘留守儿童’”,《光明日报》,2005年9月5日129. “四成留守儿童不知父母干啥农大调查显示一道‘沟通’难题”,《报刊文摘》,2005年9月5日130. “开学了聚焦千万留守儿童”,《农民日报》,2005年9月1日131.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农民日报》,2005年9月1日132. “我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政府尚无清楚思路应对”,《京江晚报》,2005年8月30日133. “父母进城打工使在家孩子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专家呼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偏差”,《文汇报》,2005年8月29日134. “请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福建日报》,2005年8月29日135. “‘关注留守儿童’研讨会召开 2000万留守儿童何去何从”,《沈阳今报》,2005年8月29日136. “2000万留守儿童何去何从”,《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8日137. “2000万留守儿童引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需配套体制政府正处于调研阶段”,《西安晚报》2005年8月28日138.“‘城里上学太费钱’四成留守儿童不想进城”,《合肥晚报》,2005年8月27日139. “四成留守儿童不想随父母进城”,《新京报》,2005年8月27日140. “四成留守儿童不知父母打啥工”,《北京晨报》,2005年8月26日141. “‘关注留守儿童’发布千万儿童现状堪忧”,《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8月26日142. “调查显示:1000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恩施晚报》,2005年8月26日143. “以农民为本的改革推广工作”,《农民日报》,2003年2月19日144. “儿童参与社区发展”,《公益时报》,2001年10月25日145. “叶敬忠:做农无悔”,《北京人才市场报》,2000年9月16日 1.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如何真正减少儿童溺亡事件?2013年7月2日 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拿什么保护你,孩子!,2012年5月30日3.阳光卫视,《立言者》:叶敬忠——关爱农村留守人口,2009年8月30日4.中央电视台1,三八特别节目《我们的田野》,2009年3月7日5.中央电视台7,《聚焦三农》: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现状,2009年4月256.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2009年1月10日7.中央电视台1,《我们》:我们九亿农民:河南马旺周一家(上·下),2008年11月9日,11月16日8.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实话实说》:千里寻母记,2006年12月25日9.中国教育电视台,《国视报告》:关注留守儿童,2006年7月23日10.中央电视台1,《中国人口》:渴望,2006年06月29日11.中央电视台12,《道德观察》,2006年6月2日12.中央电视台(少儿),《成长在线》,2006年5月30日13.中央电视台2,《对话》:春天的约会——关注留守子女,2006年3月5日14.凤凰卫视中文台,《社会能见度》:农村留守的孩子们,2005年11月3日15.中央电视台4,《新闻60分》,2005年10月23日16.中央电视台1,《田野》:农村·调查(3、4),2000年6月15日

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好投吗

内容还可以吧,就是发到宿舍的时间太长了,有时候过半个多月才看到。

2015年 中国十大社工人物2015年 中国社会学人最喜爱的女社会学家第一名 中国社会学网2015年 创新育人奖 南京大学2014年 教育部十二·五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72014年 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政府奖)2/52014年 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奖(政府奖)服务学习-社工督导青年志愿服务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13年优秀图书奖 《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构建》2014年 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优秀论文 需要为本视角下的港台残疾人社会福利发展研究 1/22013年 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政府奖)2/52013年 江苏省三八红旗手2013年 江苏省教育科技系统五一巾帼标兵2013年 香港中文大学五十年金禧社会工作杰出校友奖2012年 民政部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等奖(政府奖)1/52012年 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政府奖)2012年 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坛奖(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政府责任与社会组织责任论坛)2012年 江苏省妇联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一等奖(抗逆小童星-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1/52011年 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坛奖(中国适度普惠福利社会与国际经验研究论坛)2010年 入选教育部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政策概论》首席专家2010年 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2)2009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政府奖)2009年 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2)2008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1/2)2008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专著三等奖(政府奖)2007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1/2)2007年 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科研)奖2007年 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2006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1/2)2006年 天津市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1/5)2006年 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1/5)2006年 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社会政策概论)(2/3)2005年 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 南开大学优秀示范课程(社会学概论)(1/5)2004年 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1/5)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2001年 天津市多媒体教学三等奖 (1/3)(政府奖)2000年 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2)1999年 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著作三等奖 (政府奖)1999年 中国教育工会调研论文优秀奖1994-2001年 南开大学学术梯队成员(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1998年 南开大学优秀示范课程奖(社会学概论)(1/5)1998年 天津市工会先进工会委员1997年 南开大学华为优秀教师二等奖1996年 南开大学社会学概论优秀课程奖(2/5)1996年 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 南开大学优秀教师奖科研成果2016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彭华民主编 徐愫副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十二·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待出)2016年《解析社会政策》〔英〕皮特-阿尔科克主编 彭华民主译 黄叶清等校华东理工出版社 (待出)2016年《社会福利评论》第三辑(《福利社会:理论、制度与实践》)彭华民 平野隆之(日)主编,穗坂光彦(日) 朱安新副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待出)2016年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 载《中国社会学年鉴》李培林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中国城市儿童保护问题与社区儿童保护体系研究》,载野口定久(日)主编《包容型福利社会的基础构建——从中日韩的社区福利比较研究出发》日本(待出)2016年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背景、动力与价值——兼论社会工作合法性获得》《中州学刊》第2期2015年《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分析:范式嵌入、理念转型与福利提供》,《学术月刊》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5年7期全文转载2015年《社会发展视野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与反思——基于南京的个案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3期2015年 《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化》《南开学报》4期2015年《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与三维度社区社会参与关系—基于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分析》《东岳论丛》第7期2015年《家庭资源重构与农村老年人压力应对问题初探》《北京社会科学》9期2015年 《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议题》《江海学刊》4期2015年 《社会发展视野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与反思》《湖北民族学院学报》5期2015年 《资源与权力:多元互动中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内蒙社会科学》5期2015年 《治理与服务: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功能定位》《社会工作与管理》1期2015年 《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导向与框架——基于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和政策变迁的分析》《长白学刊》1期2015年 《抗逆小童星: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载王思斌主编《中国MSW案例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福利服务:华人社会社工范式互构》(《社会福利评论》第二辑)彭华民 曾洁雯(港)联合主编,陈学荣 黎永开(港) 郁德芬(港)副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反贫困政策发展创新研究》《社会建设》1期2014年 《抗逆力视角下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及干预路径探析》《中国青年研究》8期2014年 《跨文化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服务模式重构》《学术论坛》4期2014年 《近三十年流浪儿童教育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第1期2014年 《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践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3期2014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4期全文转载2014年 《福利治理的本土创新与国际经验》《社会工作》第12期2014年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向研究:基于抗逆力理论的视角》《江苏大学学报》第5期2014年《证据为本的实践教学:社会工作教育的新范式》《常州大学学报》第5期2014年 《近十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及对策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第1期2014年 《体育彩票与公益筹款机制创新》《新华日报》4月29日2014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彭华民主编 徐愫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东亚福利:福利责任与福利提供》(《社会福利评论》第一辑),彭华民主编, 曹兴植(韩) 白泽政和(日)副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反贫困社会政策》,载《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关信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版)关信平主编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 《大学生心理问题污名认知及应对》《教育评论》 第6期2013年 《论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第2期2013年 《社会建设亟需社会政策的创新发展》《新华日报》(思想版)3月19日2013年 《儿童保护中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路径——基于儿童死亡事件的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第8期(上)2013年 《救助管理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庆社会科学》第1期2013年《新华文摘》5期摘要刊登2013年 《中国社会建设的政策创新目标与实施框架》《福利中国》第1期2013年 《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三维比较》《南开学报》第1期2013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期全文转载2013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期摘要转载2012年 《中国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范式流变与制度转型创新》《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2013年 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期全文转载2012年 《服务学习:核心要素、角色结构和行动模式》《探索与争鸣》第10期2012年 《妇女儿童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李蓁 彭华民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排斥与融入:低收入农民工城市住房困境与政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第8期2012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11期全文转载2012年 《社会福利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困境研究》《甘肃理论学刊》第4期2012年 《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2012年 《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政府责任与社会组织责任》《社会工作》第12期2012年 《儿童抗逆力: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2012年 《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困境探析》《前沿》第9期2012年 《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德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年 《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与中国社会政策框架》《社会政策评论》第3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 主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本土与创新:重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创新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丛书》总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抗逆小童星—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国社会工作》第12期2012年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应用研究——以N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2011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学术月刊》第 10期2012年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1期全文转载2011年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阶段与特征—一个制度主义的分析》《福建论坛》第10期2012年《新华文摘》4期摘要刊登2012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3期全文转载2011年 《台湾身心障碍者社会福利制度:社会需要与制度构建》《东岳论丛》第6期2011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6期全文转载2011年 《社会福利转型背景下本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社会工作》12期2011年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回顾:2007-2009》,载《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迈向人类福利新阶段》《解析福利丛书》总序 彭华民 李秉勤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1年 《消费社会学新论》 主编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让我们做朋友:儿童人际交往训练手册》 主编 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 《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的两翼:理论发展与制度建构》《福利中国》第4期2011年 《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的理论辨析》《理论文萃》第5期2011年 《推动东亚社会福利发展与创新研究》《社会工作》第6期2011年 《推动普惠人民的福利社会的建设步伐》《社会工作》第5期2010 State-funded Re-employment Training andParticipation in Informal Employment in Tianjin, Bingqin Li and Huamin Peng,Marginalisation in Urban China: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dited by Fulong Wu and ChrisWebster,Palgrave2010年 《迁移与排斥:德国移民政策模式探析》《欧洲研究》第5期2010年 《社会需要路径下的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框架研究》载《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毛振华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中国社会福利转型:需要为本与适度普惠》载《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石英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社会工作引导志愿服务发展》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09-2011》蒋昆生 戚学森主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东岳论丛》第8期2010年 《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目标定位》《南开学报》第4期2010年 《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2010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6期全文转载2010年 《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 《中国青年研究》第4期2010年 《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版)关信平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底线公平理论的学术价值》《光明日报》5月7号2009年 《中国反贫困政策与行动》载《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张静 关信平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国住房政策研究》载《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 张静 关信平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 《服务学习手册》 主编 联合国儿基会2009年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最新发展:论国家、体制、政策与方法》 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书目)2009年 《反贫困社会政策》载《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 关信平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儿童友好家园操作手册》参编 北京:联合国儿基会2009年 《台湾社区发展:从福利小区到永续小区》《南开学报》 第2期2009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8期全文转载2009年 《福利国家的比较研究方法研究》《东岳论丛》第1期2009年 《服务学习:整合大学教育与志愿服务》《中国青年研究》第14期2009年 《比较社会政策视角下的中西和谐社会观》《南开学报》第1期2009年 《新马克思主义论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重组》《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2009年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6期全文转载2008 Unemployment Experience and Registered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China: A Gender Perspective. With Bingqin Li. Journal of Asian Woman Studies.2008年 《欧盟就业政策研究》载《和谐与发展:天津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社会需要与社会福利》独著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migrant housinginequality in Tianjin. With Duda, Mark and Li, Bingqin. In: Nielsen, Ingrid andSmyth, Russell(eds) Migration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London,UK,pp. 184-204.2007年 《社会政策部》主编 载《社会学经典原著选读》景天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版)关信平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7年《对建筑工地农民工的多元社会排斥问题研究》载《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景天魁主编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以天津市为例》载《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和谐、创新、发展》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英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问题与社会政策改革》《社会工作》第3期2007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独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评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政策理论》载《南开社会学评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论西方福利国家危机: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载《南开社会学评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Market Transformation and Labour Prot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in China – Isthere a sequence. With Bingqin Li. POLITIKA -The Annual Journal (AJPPAA).2007 Low-Cost Urban Housing Markets:Serving the Needs of Low-Wage, Rural-Urban Migrants? with Bingqin Li and Mark Duke. Working paper to LincolnInstitute of Land Policy,USA.2007年《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多重社会排斥研究》载《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杨团主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社会》第6期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保障》6期全文转载2006年 《社会政策研究中的伦理议题》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福利多元主义解析》载《天津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第6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07年4期全文转载2006年《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社会学研究》第4期.2005年《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作为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收入李培林主编,2006年《建立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学年会获奖论文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城市新贫穷社群的形成--以天津秋风里社区为例》彭华民 刘军强 《中国社会保障》第1期2006年《欧盟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以劳动力市场为例》《社会工作》第7期2006年《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载《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王思斌主编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社会学概论》 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The Social Protection of Rural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Urban China. With Bingqin Li. WorkingPaper of TheCenterofSocialExclusion Analysis,LES,UK.2005年《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 《南开学报》第 1期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5期全文转载2004年 《反贫困社会政策》载《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社会排斥概念解析》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就业:一个社会排斥的制度分析》《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论网络时代的虚拟社区》《重庆邮电学院报》第2期2000年《欧盟一体化和消费者保护》 《南开学报》第 2期1999年《人与社区整合的研究》载《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转型期中的社会不平等》 独著 社会知识系列丛书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年《炫耀消费探析》《南开经济研究》第 1期1999年《消费者运动论》《社会》第 2 期1999年《主题讨论 学生为本》载《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世界消费者运动发展》《社会》 4期1997年《社会学概论》 参编 北京: 知识出版社1996年《消费社会学》 独著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重点出版书目1993年《美国阶级结构》主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参编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国家“八五”重点规划项目1994年《国际市场经营辞典》 参编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撰写“经济社会学”等条目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参著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心理咨询百科全书》 参编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我国当前社会问题透视及治理方案》 参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会学辞典》 参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对天津青年炫耀消费的调查》《天津日报》11月29日理论版1993年《论以人为中心的协调发展理论》 《社会学与现代化》第1期1992年《论国营企业职工对教育培训需要的特征》《社会学与现代化》第 1期1991年《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农民日报》 5月29日理论版1991年《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社会》 第7期1991年《市场促销宣传的效果评价方法探析》《南开经济研究》 第3期1990年《测量社会分层的变量系统》《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 5期1990年《韦伯对阶级层理论的贡献》《社会学与现代化》第 4期1989年《以技术换市场 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校刊》第7期1988年《论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主体》《社会学研究》第5期1988年《对社会学系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南开教育论丛》第 4期1987年《科技统计的现状及评价》《社会学与现代化》第2期1985年《经济社会学研讨会在津召开》《社会学与现代化》第3期1985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评述》《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学研究》前身)第6期1985年《论凡勃伦的炫耀消费思想》《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学研究》前身)第4期1985年《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论个人现代化》《国外社会学》第2期1985年《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天津社联通讯》第8期1984年《浅谈交通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社会学与现代化》第1期1982年《社区的交通》 天津市社联主编 《天津市社会学会年会论文选》1982年《“四班三运转”的经济与社会效果》《南开学报》第5期1981年《社会学在大学生中》《社会学通讯》(《社会学研究》前身)第2期

常州大学 / 院校代码:10292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常大”

  • 索引序列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3期
  • 滨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核心吗
  • 社会科学报第1765期
  • 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好投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