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中英寒暄语的不同论文文献

中英寒暄语的不同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中英寒暄语的不同论文文献

- 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者:张群, 期刊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3期 -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张倩, 期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02期 - 汉英问候语对比 作者:吴玉花,张发祥,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禹淑英, 期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03期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作者:郑秋蕊, 期刊 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 第02期 -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王俊霞, 期刊-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2007年 第02期 - 析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干扰因素 作者:曹曼, 期刊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01期 - 英汉语价值趋向与交际文化差异 作者:陈红, 期刊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 第18期 - 浅谈"跨文化交际" 作者:吴本琴, 期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 第02期 - 正确运用形体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黄雷, 期刊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 第07期 -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作者:谢洁华, 期刊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礼貌表达浅析 作者:王庆华,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 从交际礼俗规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者:徐晓霞, 期刊-核心期刊 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 第04期 - 汉英社会习俗对比刍议 作者:彭俊芳, 期刊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 俄语礼貌语中问候语的使用 作者:何雪梅, 期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1期 - 英汉问候习语之比较研究 作者:熊琴,黄云婷, 期刊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第06期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宋晓艳, 期刊-核心期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 第12期 - 中西方习俗与语言教学探索 作者:徐文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作者:左婷, 期刊 考试周刊2008年 第21期 - 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 作者:孔永红, 期刊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 第06期麻烦采纳,谢谢!

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 “你去哪?”、“吃了吗?”一类。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饔飧不继’。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 “吃了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

这个问题问的面稍微有点广哈,我帮你说几个大概的吧。1,中国人打招呼无非就是2种常见的,一就是“去哪啊”,二就是“吃饭了没”。这个其实我们并不会很严肃认真的去回答,因为对方问你的时候就是寒暄,人家并不真正关心你去哪或是吃了没。(大多数情况)。但是这两点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没有丝毫理解的外国人的话,是比较冒犯的(offensive).要理解这个就要理解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详细解释看百度百科词条 我这里需要强掉的是个人主义在交际中往往表现在“隐私”这一方面。因为个人主义文化的要求有一方面就是个人的空间,就是说,不是你的事情你就别管,所以,别人去哪呀,吃什么呀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情,我们是不应该问的。如果是在中国居住很多年的外国人那一般问这些也不会有太多问题。因为只是寒暄,你真的去哪吃了没我才不关心。2,外国人打招呼一般关系不特别熟的就一句 good morning(afternoon)等等就完事了。或者最简单的hello和hi。美国人的话现在流行说what‘s up,其实就是hello,你也回答一句what’s up就可以了。但是这句也可以理解为how are you或者 how are you doing?如果发现对方有期待你回答的趋势,那就简单说几句,按照how are you的回答就可以。不想啰嗦就说“not much”。英国人的话和他聊天气是最稳妥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不要说一眼就可以看到的事实,比如:it's really raining heavily。因为英国人谈天气往往包含了队未来的一种猜想。可以谈一下眼前的可能,或者加上tag question(反问)。比如: it's raining heavily. i wonder when it will stop.这么大的雨呀,啥时候是个头啊:the rain is gonna stop soon, isn't it?雨夜该停了吧,你说是不?:it's a 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多好啊,你说呢?另外就是根据对方在做的事情给予恭维。比如看到别人在洗车不要说:“洗车呢?”因为他们不习惯陈述明摆着事实这种招呼(而我们缺恰恰喜欢这样)。可以说:it is a nice car you got there.(车很赞哦)。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的,我的原则就是态度不卑不亢,真诚待人不会有太大差错的。thank you, please这些要时常挂嘴边,西方人一般都是低语境文化,就是你想什么就说出来,只可意会的他们是不懂得,所以你是个有礼貌的人就要把礼貌用语多用一些。另外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不要说no no no,简单的回答thank you就可以了,在他们眼里谦虚不是美德。最后就是不要说my english is poor,即使真的很烂也不说,道理同上。自信心满满的才会被尊重。可以说 i'm still working on it,或者i'm still on my way(我还在继续学习呢。)以上就这样了吧,希望能帮到你。呵呵

日语寒暄语的论文文献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可参考题目

一、语言学方向

1.日本镰仓时代文学探索

2.谈日本文字的发展.

3.中日寒暄语之我见

二、日本文学

1.《我是猫》赏析

2.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三、日本文化、社会、语言与文化

1、从日本人的习惯看其心理

2.浅谈丰田企业文化

3.论日本企业文化给我国企业发展的启发

4.论日本国花---缨花

5.中日酒文化之比较

6.论日本饮食文化

7.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8.浅谈日本礼仪

9.论日本的剑道精神

10.日本清酒的起源

11.浅谈日本艺妓

12.论中日礼节的差异

13.关于人口老龄化

14.关于战后日本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研究

15.关于现代日语的敬语

四、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大学日语听说探索

2.试谈日语单词的速记法

3.浅谈日语助词

4.论中日教育的发展前景

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日本汽车企业集团用语中语言变迁的观察研究

从岛国日本看日本人的安全意识

从企业博客的语言看日本企业文化传播

从“真心话和场面话”来考察日本人的人际关系

从やる、くれる探讨日本人“知恩”精神

日本人“缩志向”的考察与分析

从“胜组”“负组”看日本人中流意识变化

外来语背后的日本人的异文化意识

对日本传统祭祀文化的考察

日本传统祭祀文化研究

忠义--日本社会の柱

关于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可参考题目

因此透过寿司的制作和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善于思考,富有创新精神;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日本人的创新意识,日本人追求的自然与完美,以及生活的快节奏。日本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看法,日本文化的融合性,日本文化的包容性,是日本文化得以强大的推动力。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形成了日本料理的特色。寿司的崇尚自然,保持生鲜,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

日本文化几乎就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既重视传统又善于创新,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反映日本饮食文化的众多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寿司,本文。。逐渐深入的分析日本食文化的特点,进而得出日本博大精神文化的优点。

随着饮食业的快速发展,食文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更加突出的体现了日本人注重创新的精神。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日本社会中,寿司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从小小的寿司中,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的许多优点,这是值得世界人今后学习和借鉴的。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形成了日本料理的特色。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这都是日本人所追求的料理美

日语寒暄语背后的文化解析日语寒暄语论文、现代日本年轻人的「こんにちは」意识——日本大学生「こんにちは」的使用变化和意识调查日语寒暄语论文、

寒暄语研究的论文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日本文学的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 2. 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3. 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 报告 4. 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5. 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 6. 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 7. 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 8. 《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 9.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 10. 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 11. 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 12. 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 13. 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 14.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 教育 指导 15. 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 16. 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 文化 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 17. 《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 18.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9.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 成语 的对比研究 2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 广告 语言对比研究 2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22.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23.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 说明书 翻译 24. 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二) 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 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 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 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说研究 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 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 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 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 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 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 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 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 近义词 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 2.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3. 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 4. 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 5. 从《伊豆舞女》中文译本看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6. 《源氏物语》和歌汉译研究 7. 关于中日色彩词的对照研究 8.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9. 中日耻意识及其在言语表达上的体现 10. 惠普日语客服的翻译实践报告 11. 关于低碳增长的日语学术论文翻译实践报告 12. 「逼傛偮偲」的暧昧性及其原因 13. 中日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与信息再现 14. 时尚类杂志文本的日译汉翻译实践 15. 新闻类稿件的翻译策略研究 16. 关于日语中食感表达的研究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语中以“心”为中心的惯用句意义 18. 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究 19. 星新一小说翻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应用 20. 太宰治《人间失格》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21. 对加译和倒译技巧的研究 22. 日汉翻译技巧-加译在实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23. 日译汉实践报告-《日本人和中国人这里不同》中常用翻译 方法 的应用分析 24. 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日本人与中国人这里不同》翻译实践报告 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日译汉 句子 结构调整 26. 常用翻译技巧的应用 27. 日语中“手”的概念隐喻意义研究 28. 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译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学论文选题 2. 日本文学的相关论文 3.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4.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6.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顾曰国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为: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礼貌准则揭示出英汉礼貌语用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是汉文化的重要特征。而以“个人本位” 和平等为主要取向的西方社会,言语主要用来作为显现平等关系的表达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在交际时已经建立起一种认知的“ 平等关系”,或准备建立这种关系。

交际环境的依赖性。“ 文雅准则”作为一种礼貌现象是有普遍性的。然而,就文雅准则来说,汉语问候语多是内隐的、含蓄的,而英语问候语则多是直接的、外显的。在西方的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下,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这也意味着在弱交际环境中,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来交际。而在东方的强语境文化中,交际的信息量更多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人们对环境提示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理解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选择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不同语言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在中英问候语中英语也吸收了一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而近年来中国的问候语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英汉问候语有互相接近的倾向,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文化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并随文化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求同存异,在交际中采取相应的适当策略,以保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Brown,P.& S.Levinson.1978.“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Esther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4] 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5]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 王福祯,徐达山.英语惯用法大词典[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张群.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研究论文

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区别主要在于问候的时候问的内容不同。

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方式及表达:

1、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

2、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而英国人是先问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不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

3、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这是最大的差别。

4、使用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

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但是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一)问候式寒暄语[s1] 差异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 “你去哪?”、“吃了吗?”一类。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饔飧不继’。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 “吃了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而英语寒暄语在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习过:A: How are you?B: Fine, thank you, and you?A: I am fine too!在汉语寒暄语中,多数的“问句”不是去问对方到哪里去了,干什么了,最后有没有吃,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回应。回应可以是对方根据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声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形式。英语寒暄语是简单明了的,类似于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 morning”是主流。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语言问候语中互相问候时的差异。“最近怎么样啊?有些胖了。”这类寒暄在中国文化圈交流时比较常见,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句话,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过的不错”,而是惊奇自己长胖的速度,下一步就会开始健身减肥,很显然,他想多了。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有一次去礼堂看电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依据中国寒暄的习惯,礼貌地说:“你要去看那部电影吗?”英语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你在大厅种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类似于这样的寒暄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总是干扰别人:天那么冷,怎么穿这么少啊,别感冒了。会不舒服的,看过医生吗?你吃过药了吗?现在感觉怎么样?......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场景的对待会比较平静和冷漠:我能照顾自己!想象一下,如果在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的时候会发生吗?后者当然会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为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是不能接受的。最坏的结果是:“I can handle it all,OK?”在英语中,问候式寒暄语都是比较简单直接,一个“Hello”或者“How are you?”就可以了。但在中国,“去看电影啊”、“去吃饭啊”这一类明知故问的“很奇怪的问题”是人们经常用来经常用来寒暄的。[s2] (二)询问式寒暄语[s3] 差异顾名思义,询问式寒暄语是用询问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寒暄,对对方的近况进行询问,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以询问的问题有很多种,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人会产生较大差异。在汉语中,问候式寒暄语与询问式寒暄语有部分重叠,“忙什么”和“xx怎么样”是比较常用的。而在英语国家中询问对方身体状况是最常用的话题:You looked tired, are you okay?You looked not well, what’s wrong with you?在中国的询问方式更多。你忙什么呢?身体还不错吗?家里还好吗?等等。据《广州日报》(2007.11.21) 载,近几十年来日常询问式寒暄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下海了吗?”“在哪发财啊?”;上世纪90年代:“有工作吗?”“跳槽了吗?”;前几年:“最近忙什么啊?”“工作怎么样?还在那个单位吗?”“去哪玩了?”;今年:“涨几个点了?有什么好股推荐啊?”“买了什么基金?涨多少了?”“你的房子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准备买房吗?”“xx涨价没?”近一两年来,询问式寒暄也有新的元素的注入,现在人们见面常常会说:“今年到哪旅游了?”,“听说了吧?海南岛变成国际旅游岛了?”等。甚至在毕业生之间也流传着独有的寒暄语:“论文怎么样了?”汉语中询问式寒暄语在不断的变化着并且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也体现出了汉语询问式寒暄语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在这一方面对汉英两种寒暄语的要求是一样的,表示对对方的关注并导出后面的话题。如果对方不愿意顺着寒暄导出话题,可以随便应付,开始另一个新的话题。汉语和英语寒暄语是在交际中最有可能造成交流障碍的。一句“吃了吗”在中国的使用方向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一个英国教育家在中国讲课,曾说过一个案例,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在会议间隙,一个中国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十分亲切地询问他的工资,当时感觉很尴尬,不回答的话又怕对方觉得他对自己不够尊重,最后只能很无奈的实话实说:I had a most bizarre day.在我们刚刚学习英语的时候,老师就提到过与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不能说“How old are you?”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年龄是隐私。而在中国人的交流中,对于年龄的问题则显得并不那么介意。“你今年得二十三四了吧?”这类寒暄则极为多见。有一位在中国工作了一年的新西兰女教师,回国之后对朋友说:“在中国至少有100个人问过我的年龄,但是我在新西兰的时候,从我18岁之后,不记得有谁问过我的年龄。”在中国文化中,婚姻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人们谈论的话题,在中国,朋友之间或者长辈与晚辈之间经常会问到这些问题,“有女朋友了吗?”“跟你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等等。而在英语国家,如果交谈中谈到这些话题,他们一定会很不自在,会认为自己的私生活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涉。但是如果是很亲密的朋友,则不会产生尴尬,并非是英语国家的人不谈论婚姻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谈论不涉及隐私。询问式寒暄语中,中英两种文化的人都会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不同的是,中文中可询问的话题更多,范围也更广。例如婚姻和年龄问题,在中国任何人在寒暄时都可以询问,但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可能会想要了解,被询问的人才可能会回答。(三)漫谈式寒暄语差异双方在问候之后,会随意的聊一些话题,这种对话十分随意,不涉及任何重要内容,目的只是与对方进行交流,以保持双方的亲密,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对话内容,我们将之定义为漫谈式寒暄语。这种寒暄语是由询问式寒暄语所引出,一般是询问式寒暄语的延伸。除了天气,英语经常还谈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橄榄球比赛的最后一场,明天将举行的乒乓球比赛,谁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这个宴会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寒暄,但在讲英语的国家这类话题更容易被人们谈论,如服装的样式,购买的地点等。尤其是在餐桌上,这种差异会明显的突显出来。英语国家的人会一直称赞食物的美味。而中国人不太喜欢谈论这些话题,如果过多的对在场的某个人为话题进行谈论,则会使当事人觉得尴尬,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谈论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最近的一些新鲜事。在下面的对话中,这种赞美的寒暄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造成误解。A(teacher):Tom, your English is improving. I am pleased with your work.Tom(student): Oh, no, my English is notvery good.A: Why do you say that? You‘re really doingvery well in class.Tom: No, I am not a good student.A: Tom, you’re making progress in thisclass.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 English.Tom: No, it’s not true. You’re a goodteacher, but I’m not a good student.外籍老师使用自己英语环境下的寒暄语与中国学生交流,而中国学生使用中文语言背景下的习惯对他进行的回应并不能让他感到舒服,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交际的失败。所以,在漫谈式寒暄语中,最主要的差异存在于自身所习惯谈论的话题,如果别人提起的话题不是在听话人自身文化中经常谈论的,那么就会让听话人感到不适应,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引起对方的反感。(四)告别式寒暄语差异告别式寒暄语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复习寒暄语。这句寒暄语是谈话结束时,总结谈话或聊天性质的对话。最常见的就是“再见!”或是一句礼貌的讲话。A: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you all!B: What time are you going?A: My train leaves at 7:25.B: Well, goodbye and have a good journey.A: Good-bye. Remember to look me up ifyou’re in Rome.两轮对话都是寒暄。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而且如果一方没有做到,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些失礼。除了说“再见”,中国的告别寒暄语也会加上许多亲切的话,或者会表示餐桌或餐桌上的感谢。甲:很抱歉打扰你,这是一个特别的经历。乙: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别客气。甲:那可不行,感谢您来请我吃饭。乙:别客气,您慢走。甲:哪天请您吃饭。乙:回见如果说这句话的对象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会觉得麻烦,并期待着“哪天”的吃饭。 类似的还有“以后常联系”、“有事您说话”、“回头喊上XX咱们一块坐坐”等等,这些话的目的都只是表现出对对方的热情、客气或者是对分别的不舍,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综上所述,汉语告别式寒暄语相比较于英语告别式寒暄语会显得更加繁琐,表示亲切的话语会更多,形式上会更加的“客气”,而在英文中则会更加的简单直接。 [s1]问候式寒暄语和询问式的你还是没有分清楚,参考我给你的资料,在进行修改,但是不能抄袭我给你的资料 [s2]这点感觉不是问候式寒暄语的内容 [s3]这块缺乏概括性语言,目前感觉还是有点乱,分开英语询问式和汉语询问式,并说出他们的不同的地方,主要落脚点应为“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源于网络分享。。。。。。

试论中英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 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论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最近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问候语用得比较少。例如:久仰久仰。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不了解另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就有可能引起误言、误解和猜疑。 "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顾曰国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为: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礼貌准则揭示出英汉礼貌语用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是汉文化的重要特征。而以“个人本位” 和平等为主要取向的西方社会,言语主要用来作为显现平等关系的表达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在交际时已经建立起一种认知的“ 平等关系”,或准备建立这种关系。

交际环境的依赖性。“ 文雅准则”作为一种礼貌现象是有普遍性的。然而,就文雅准则来说,汉语问候语多是内隐的、含蓄的,而英语问候语则多是直接的、外显的。在西方的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下,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这也意味着在弱交际环境中,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来交际。而在东方的强语境文化中,交际的信息量更多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人们对环境提示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和理解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选择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不同语言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英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念,而集体价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点。西方社会中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宣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个人经济方面、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话题要回避。东方社会里,个人价值常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注意社会身份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它们的载体—语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因此,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入乡随俗”,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在中英问候语中英语也吸收了一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而近年来中国的问候语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英汉问候语有互相接近的倾向,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英汉问候语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文化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并随文化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求同存异,在交际中采取相应的适当策略,以保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Brown,P.& S.Levinson.1978.“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Esther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4] 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5]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 王福祯,徐达山.英语惯用法大词典[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张群.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汉英寒暄语差异研究的论文知网

一、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5.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论杜甫的诗词翻译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汉语公示语英译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26.中文商标英译探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二、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33.中英禁忌语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51.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中国和美国家庭观差异52.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中西人际关系比较53.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从中英文礼貌用语中看文化差异54.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观 On Face Percep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5.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6.从英汉习语看东西方文化异同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57.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58.解析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The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59.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On the Sex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60.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Approach to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61.英汉道歉语的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apolo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62.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Application of col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63.英汉寒暄语的差异研究Some difference of small talk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64.不同交际风格中恭维语及其回应的研究Compliment and its response with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65.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6.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效果研究On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euphemism in English67.中外幽默的跨文化对比A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umor68.英语副语言交际研究A survey on communication of paralanguage三、语言类毕业论文选题69.语篇分析中的语境功能研究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discourse analysis70.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71.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An analysis on the featur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72.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研究Nov-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gesture language73.英语委婉语研究About English euphemism

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2.1问候的称谓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2.2问候的内容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2.3问候的句式中国的句式“灵活多变”,而西方的句式“‘一’以贯之”。在中国,有时候会用感叹句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汉语表达天气不好的时候,常会说到“天儿真不错呀!”或者“天气真糟糕啊!”用感叹句直接表达情感的喜悦与厌恶。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时候汉语还会以一种简短的形式去表达。例如“嘿”或者“哪天找你玩儿!”而有时候,又会用问句的形式去表现。例如“这几天忙什么呢?”“现在在哪儿高就啊?”等等。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句式就是“‘一’以贯之”。所谓“‘一’以贯之”就是几乎是以一种句式作为问候语,并且回复的形式也比较固定。例如:A:How are you?B:I' m fine, thanks./I' m fine, thanks, and you?A:I' m fine, too.

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区别主要在于问候的时候问的内容不同。

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方式及表达:

1、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

2、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而英国人是先问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不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

3、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这是最大的差别。

4、使用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

- 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者:张群, 期刊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3期 -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张倩, 期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02期 - 汉英问候语对比 作者:吴玉花,张发祥,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禹淑英, 期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03期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作者:郑秋蕊, 期刊 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 第02期 -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王俊霞, 期刊-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2007年 第02期 - 析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干扰因素 作者:曹曼, 期刊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01期 - 英汉语价值趋向与交际文化差异 作者:陈红, 期刊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 第18期 - 浅谈"跨文化交际" 作者:吴本琴, 期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 第02期 - 正确运用形体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黄雷, 期刊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 第07期 -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作者:谢洁华, 期刊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礼貌表达浅析 作者:王庆华,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 从交际礼俗规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者:徐晓霞, 期刊-核心期刊 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 第04期 - 汉英社会习俗对比刍议 作者:彭俊芳, 期刊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 俄语礼貌语中问候语的使用 作者:何雪梅, 期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1期 - 英汉问候习语之比较研究 作者:熊琴,黄云婷, 期刊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第06期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宋晓艳, 期刊-核心期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 第12期 - 中西方习俗与语言教学探索 作者:徐文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作者:左婷, 期刊 考试周刊2008年 第21期 - 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 作者:孔永红, 期刊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 第06期麻烦采纳,谢谢!

  • 索引序列
  • 中英寒暄语的不同论文文献
  • 日语寒暄语的论文文献
  • 寒暄语研究的论文
  •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研究论文
  • 汉英寒暄语差异研究的论文知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