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发布时间:

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感触颇深,泪水与欢笑,激动与愤然伴随着几天的追剧时刻。便对《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心向往之,得知其已在2021年6月1日也就是半年前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面向社会开放,便迫不及待地预约前往参观。我们先来看看历史背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7年1月,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随即北上租住在箭杆胡同这座清代四合院里,《新青年》也随迁于此。从1918年1月出版的第4卷1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鲁迅等一批思想者和文化先驱在《新青年》上猛烈发声。标志着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地付诸铅字。《新青年》的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1.6万册,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蔡元培称它为“‘五四运动’的急先锋”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时间都成为重要的历史时刻。而这里发生的事件我们也都耳熟能详,我觉得所有的游览都只有在了解了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后,房子才不是一堆无感砖瓦的存在,建筑才有了它的神秘感和独特的历史意义。一个冬日,阳光晴好,我跟着导航寻找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这里离北大红楼和景山公园不远,穿过一个窄小的丁字胡同,一辆走错的出租车正在笨拙地退出,我只能侧身错过,有明显的标识指向《新青年》,便是箭杆胡同。《觉醒年代》中印象最深的是这条路:经常坑坑洼洼雨水泥泞,鲁迅和胡适李大钊经常提着裤管满脚泥浆地从这里来来回回。这是一座有着浓厚老北京味道的平民百姓的小院子,大红门上的门柱标着金字“吉祥”。院内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靠街门倒座小房一间,都是腾退后修缮的,只有门墩,门口两个小狮子是当时保存下来的。进门是写着鲜红大字“新青年”的影壁墙,院内一口大鱼缸,最醒目的是靠墙一侧的四把竹椅和竹桌,光束斜织下来,时代的先锋们仿佛就在这里慷慨激昂地讨论和议定大事,电视剧里他们的谈笑风生和昂扬斗志穿越回来,而君曼则端着饭菜出出进进绕着竹桌椅忙碌着。北房和南房分别推出“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展览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时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原景重现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部分陈列,收藏了马灯、茶壶、毛笔、公文包等剧中道具。看着好不亲切,好像自己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时刻。还有醒目的铅字印刷机,近30期《新青年》在这里诞生,看着看着,仿佛那带着油墨香的传单和《狂人日记》正在眼前一片片翻飞。 边看边感慨万分,留待后续。《新青年》旧址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免费对外。预约人数300,大家参观起来吧。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3、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4、《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

5、《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主办单位: 群益书社创刊时间:1915年9月15日出版周期:月刊,6期为一卷主编:陈独秀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有名的篇章: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创刊辞的几大方面: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

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

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青年

青海科技编辑部

1 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本很不错的学术期刊。2 原因有二:首先,它有很高的学术水准,收录的文章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其次,它的内容涉及到交通科技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实践等,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3 总之,如果你是从事交通科技相关领域的研究,那么阅读青海交通科技期刊将对你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本重要的科技刊物,它不仅记录了青海交通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且还报道了青海各类交通科技成果与研究方向。本刊主要以综合性为特点,涉及轨道交通、公路交通、民用航空、港口经济等各方面的交通科技领域,致力于推动青海交通发展,促进交通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贡献力量。本刊创办至今,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其中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高质量的文章达到1000多篇,受到了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致赞誉。总之,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技刊物,值得大家细细阅读和学习。

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份针对青海省内的交通科技方面的期刊,其专注于报道青海省内的交通技术、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的信息。期刊致力于提供青海省内最新、最全面的交通科技信息,以支持青海省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期刊分析了青海省内的道路建设、桥梁建设、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青海交通科技期刊的内容一直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由于其丰富的信息、全面的报道以及准确的分析,期刊已成为青海省内最具影响力的交通科技期刊之一。同时,期刊也被认为是青海省内最受欢迎的交通科技期刊,每期都吸引着众多读者的关注,受到了众多行业用户的一致好评。

新青年编辑部有哪些人

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鲁迅、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瞿秋白、彭述之轮流编辑。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

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9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参加编辑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反对专制与迷信、抨击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被称为青年界之“明星”、“金针”、“良师益友”。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1919年5月,出版了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专号”。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又迁回上海。5月出版了“劳动节专号”。从9月第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性的机关刊物,编辑部迁到广州。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组成季刊,由瞿秋白主编。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停刊。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新青年》历史沿革: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3、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扩展资料

创办意义: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2、《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江海学刊编辑部地址

查了一遍,以下都是我一字一字敲上去的:《科学大众》《钓鱼》《画刊》《同学》《小学生语文学习》《祝您健康》《今日企业》《改革与开放》《面粉通讯》《工作与学习》《乡土》《数学之友》《歌迷大世界》《雨花》《新企业》《广告大观》《科学大众》《江苏纺织》《江海学刊》《江苏年鉴》《政治时代》《好家长》《风流一代》《畜牧与兽医》《室内》《青春》《小康》《钟山》《世纪风采》《莫愁》《银潮》

钟山 少年文艺南京版 儿童故事画报 祝您健康 译林 莫愁(智慧女性) 短小说 东方娃娃 东方宝宝 畅销书摘 歌迷大世界 读者原创版 读者乡土人文版 还有很多学生类刊物和专业领域的刊物

一般诗刊征稿的要求是: 1、题材不限,内容健康,符合格律要求的诗、词、曲作品以及精短新诗佳作、诗词评论。2、诗词声韵坚持“双轨并行”,提倡新声新韵,但在同一首作品中不得新旧杂揉。3、书写要字迹清晰、工整,打印尤佳。最好横向行文,近体诗两句一行,古体诗、词、曲连排,开头和词的过片空两格。一页一首(组诗可连写),每页皆须署名。4、稿件可能不退,请保存好底稿。5、有的刊物有稿酬,有的以刊代酬。6、某些刊物国内外发行,请尽量注意内容的选取。7、写有关的诗词评论文章,引用需注明出处。[/size][/color][/b] [size=2][b][color=Green][size=3]1、《中华诗词》——邮编:100009 电话: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寺17号 2、《当代诗词》——邮编:510080 电话: 地址:广州市东山美华北路9号 3、《燕赵诗词》——邮编:050000 电话: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庄路66号 4、《中州诗词》——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3号(河南省文化厅院内) 5、《鹿城诗词》——邮编:325000 电话: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环城东路66号305室徐明标 6、《九州诗词》——邮编: 430062 地址:武汉市武昌秦园路特1号蔡正辉 7、《北京诗苑》——邮编:100029 电话:、62376633转460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8号老年公寓603号 8、《新时代诗词》——邮编:310006 电话: 地址: 杭州市环城西路浙江省老年活动中心七楼 9、《诗词之友》——邮编:100051 地址:北京51-168信箱 10、《夏风》—— 邮编:750004 电话:-8170或6091155 地址:中国宁夏银川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社内秦中吟 11、《燕南诗词》——邮编:065000 电话: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康宁道6号燕南诗词社 12、《坎门诗词》——邮编:317602 电话: 地址:浙江玉环县坎门镇新大街农行内 玉环诗社 13、《驿城诗词》——邮编:463000 电话: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民街208号老干部活动中心二楼 14、《长白山诗词》——邮编:130042 电话: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上海路30号长白山诗社 15、《浮云诗草》——邮编:523757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鸡啼岗拥军二路44号 万里民 16、《安庆诗词》——邮编:246003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百货大楼包旭骄 收 17、《长阳诗苑》——邮编:443500 电话: 地址: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清江路47号县人大老干部科办公室转 18、《南阳诗词》——邮编:473003 电话: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七一路227号老干部大学二楼 19、《弋阳诗词》——邮编:334400 地址: 江西省弋阳县广播电视台 电话: 20、《尧乡诗词》——邮编:055350 地址:河北省隆尧县文化馆 电话: 21、《东明诗词》——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政四街一号院 电话: 22、《华夏诗文》——邮编:266101 电话: 地址:中国青岛308国道610号(海尔集团对面) 23、《笔架山诗刊》——邮编:433100 电话: 地址:湖北省潜江市东风路青石轩书画社 24、《碣阳诗词》——邮编:066600 电话: 地址:河北省昌黎县老干部局一楼昌黎县诗词学会 25、《西溪吟苑》——邮编:310012 地址: 杭州市文苑路658号世纪*西溪别墅70幢钱明锵 26、《江北诗词》——邮编:271100 电话: 地址:山东省莱芜市机关大楼北楼政协405房间《江北诗词》编辑部朱荣梅 27、《江海诗词》——邮编:210024 电话: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江海诗词》编辑部 28、《关睢诗刊》——邮编:715300 地址:陕西省合阳县政府招待所 党宪宗 收 29、《龙沙诗词》——邮编:161005 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大楼《龙沙诗词》编辑部 30、《北国诗词》——邮编:150080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林兴街2号林园小区2-771《北国诗词》编辑部 李雪莹 主编收 31、《淮北吟坛》——邮编:235000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花园路7号中华诗词集编委会 邹诚 主编收 32、《跃龙诗声》——邮编: 315600 地址:浙江省宁海县兴圃巷32弄7号 张晓邦 主编收 33、《东镇诗词》——邮编:262600 电话:0536----3216044 地址:山东省临朐县县委院内东镇诗社 34、《昌黎诗词》——邮编:066600 地址: 河北省昌黎县老干部局一楼河北省昌黎县诗词学会 35、《孤竹诗词》——邮编:066400 电话: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迎宾花苑 董荫乔 36、《东坡赤壁诗词》——邮编:438000 电话: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公园路11号东坡赤壁诗社编辑部 37、《江西诗词》——邮编:330077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号 38、《岭南诗风》——邮编:510600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一路共和东路19号202或203信箱 39、《江城吟稿》——邮编:218000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林散之纪念馆内 40、《历山诗刊》——邮编:25001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泉城路73号 41、《难老泉声》——邮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388号国际大厦18楼10号 42、《飞云诗苑》——邮编:325200 地址:浙江省瑞安市万松路97号 43、《万花楼》——邮编:537000 地址:广西省玉林市老干局404号房间 44、《诗词丛刊》——邮编:101100 地址:北京市238号信箱 45、《寰球诗声》——邮编:518053 地址:深圳市华侨城湖滨花潋芳阁4E 46、《黄海诗潮》——邮编:271100 地址:江苏滨海县图书馆201信箱 47、《岭南诗歌报》 ——邮编:510600 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共和东路19号202室

2007年采访李向民时,他刚于跟世界文化巨头百老汇倪德伦公司签约,成为第一个将百老汇音乐剧引进江苏的人。他透露,在江苏,我们有可能看到多明戈与沙拉布莱曼的第一次合作。此外,跟另一个世界文化巨头好莱坞合作的电影《南京浩劫》也正在准备当中,据李向民透露:“这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电影。”李向民,1966年9月生,江苏建湖人。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历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江海学刊》编辑、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五处副处长、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访问学者和江苏省体改办副主任等。2003年初出任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向民于1985年首次提出并开始研究“精神经济”理论,是精神经济学和艺术经济史学的创始人,我国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精神经济》、《大梦初觉》、《中国艺术经济史》和《中国艺术品经营史话》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998年获江苏省首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李向民不仅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而且还在文化产业的实践领域成绩斐然。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是全国首家由省级政府投资,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和运行的大型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集团成立两年多来,以崭新的模式引起全国关注,业界认为其开辟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并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4年,集团投拍的影片《三十八度》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四项大奖。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了望》周刊等分别以较大篇幅对李向民、精神经济理论以及文化产业集团进行专题报道和评论。2004年10月,李向民当选“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人物”;2005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200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李向民不仅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范畴内颇有建树,而且还在文化产业的实践范畴内经验颇丰,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内不可多得的学者型企业家之一。文化“精神经济”早在1984年,李向明还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时,因为自己所写的诗歌被校广播站播放很多遍,他开始考虑无形产品的转让价值问题。开始构思的几千字的论文最终在1985年成为23万字的论文《精神经济学》。对于李向民在经济学上提出的这个命题,钱学森认为:“这个大问题,我看我国经济学家也出了不少力,他们也没研究过!我看还得有志于此的同志自己动手。”著名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卓炯认为“李向民同志的建议,具有突破的性质,我意不如叫做精神产品经济学,较易为人理解。精神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李向民认为,“经济活动的领域在近几十年来获得前所未有的拓展,非物质需求正成为影响和决定市场的主导因素。这一切现象表明,人类经济正日益精神化。”他的例证是:体育、娱乐业占领了汽车、建筑等传统物质经济部门填补不了的消费真空。传统的食品、服装行业也抛弃了过去靠大量消耗资源来满足生理需要的做法,空前地注意口味、感觉、时尚与品牌。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物质财富的生产必将呈基本饱和和相对过剩状态,精神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和吸引更多的资源向其集中,以精神产品生产为龙头的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用经济学的经营方式来对待精神产品,这是李向民给我的感觉。他的书《中国艺术品经营史话》、《中国艺术经济史》等都说明了这一点。文化领域拓荒者李向民称,此剧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其合作的复杂性空前,将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一部影片。4月28日,江苏文化产业集团与美国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北京东方百老汇国际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将于今年在江苏推出百老汇音乐剧,并希望能够在江苏呈现多明戈与沙拉布莱曼首次合作。2007年秋季,第一部原汁原味的百老汇音乐剧将在中国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音乐剧是获得托尼大奖(Tony Award---美国音乐剧大奖)的《42街》。倪德伦先生说:“我们坚信《42街》作为新纪元倪德伦中国院线的第一部剧目再合适不过,正如《42街》主题歌所唱的那样,我们邀请每一位中国人快来和我们一起跳舞。”除《42街》外,某些城市还将推出赢得托尼大奖的、罗杰思与汉默斯坦的《国王与我》。这是江苏文化产业集团进一步拓展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重大举措,必将为江苏演出市场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同时,对丰富江苏演艺市场,促进江苏人民多样化文化消费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现状李向民说,中国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体制上来讲,由于现在很多的文化公司其前身为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态势多以官办姿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发展;从专业结构上来讲,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却知之甚少;忽视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中国目前的文化产业还未能达到最前沿。江苏文化产业这几年取得长足的发展,江苏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人文荟萃、书香流溢、文化锦绣的省份。江苏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吴楚文化、南北文化交汇贯通、兼容并蓄。从199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以来,江苏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江苏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各文化产业集团的组织体制改革各有特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江苏报业和出版发行业发展成绩突出,成为江苏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江苏文化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大有前途,在现代传媒业与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中,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江苏省各地都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的开发,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炼锻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以会展、节庆、文化旅游等方式,积极探索本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不但彰显了江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而且培育开拓出了江苏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对于江苏文化产业的未来几年的发展期许,李向民认为,在未来几年,江苏的文化产业市场会越来越大,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不管有没有供给,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江苏本来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政府领导关怀支持下,江苏的文化产业将会越来越发达;随着改革开发,中国加入WTO,世界先进的文化产业巨头会来到江苏,与江苏本土的文化产业集团同台竞争,人的胃口会越来越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文化产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文化产业的体制会多元化,资源配置方式更丰富,国有、民营、外资将平分秋色。简介:1966年9月生,江苏建湖人。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历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江海学刊》编辑、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五处副处长、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访问学者和江苏省体改办副主任等。现任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向民先生于1985年首次提出并研究“精神经济”理论,是精神经济学和艺术经济史学的创始人,我国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精神经济》、《大梦初觉》、《中国艺术经济史》、《中国艺术品经营史话》、《外国政府如何管理农业》、《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中国文化产业史》、《文化产业管理》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998年获江苏省首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李向民教授多次主持并完成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目前李向民教授共指导五名博士研究生、五名硕士研究生,开设精神经济和中国艺术经济史两门课程。李向民先生领导的南航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李向民先生不仅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领域做出探索,而且还在文化产业的实践领域身体力行。他创建并领导的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是全国首家由省级政府投资,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和运行的大型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集团成立以来,以崭新的模式引起全国关注,被业界认为开辟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文化部授予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4年,集团投拍的影片《三十八度》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四项大奖,MTV《黄河妈妈》获金鹰奖提名。2005年底,与美国好莱坞的著名制片人合作投资3亿元合作拍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浩劫》。

新青年杂志编辑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共建党后,任二、三、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促成国共合作,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1925年被北洋政府下令通缉,逃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1927年4月,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被捕。4月28日被绞杀。李大钊就义后,被埋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1983年,在万安公墓中,辟出了李大钊烈士陵园,供党员宣誓和游人瞻仰。

1915,陈独秀,并在上面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陈独秀 1915年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1914年春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同年11月发表《国情》,成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先声。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对袁世凯的宣传活动。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传诵一时。同时主编《民彝》杂志,宣扬民主和自由。同年5月回国后,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等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1918年底和陈独秀创办著名的《每周评论》。1919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5月,积极支持和参与五四运动。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随后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创办《工人周刊》。1922年8月在杭州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随后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实行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三大以后,多次与孙中山会谈,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直接负责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同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7月回国后,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他领导北京人民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关税自主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等革命斗争,并派共产党员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工作,对冯玉祥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中,被闯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军警逮捕。被捕后,他坚贞不屈,于28日英勇地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就义后,遗体被安置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现在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之一。

  • 索引序列
  • 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 青海科技编辑部
  • 新青年编辑部有哪些人
  • 江海学刊编辑部地址
  • 新青年杂志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