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遗传对暴力倾向的影响研究论文

遗传对暴力倾向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遗传对暴力倾向的影响研究论文

MAOA基因真的是那些具有暴力行为或者暴力倾向的人所特有的基因吗?对此科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两者有必然联系,一种认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直到2009年,还有研究人员持肯定的观点。200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凯文·比弗发现,相对而言,携有MAOA-L基因的男孩子更喜欢加入犯罪团伙,在械斗中使用武器的比例也比不携带MAOA-L基因者高出四倍。他在发表的论文中宣称:“犯罪团伙文化可能应归罪于‘斗士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男孩可能是危险的,他们崇尚暴力,喜欢佩带武器。”多名研究人员反驳了比弗的观点,而最重要的证据也被发现:对白种人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有1/3的白种人携带MAOA-L基因,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与犯罪团伙毫无瓜葛,也没有证据显示他们具有暴力倾向。也就是说,MAOA-L基因并非“暴力基因”,它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类当中。事实上,科学研究至今也没有发现基因和人类行为之间的明确的指向关系。尽管十年前科学家就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但基因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依然是生物学研究中最为困难的任务之一。人类所拥有的遗传基因比原来想象的要少得多,要弄明白这些基因是怎样构成了亿万个与众不同的人,以及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这还是十分艰巨庞杂的任务。研究发现,MAOA基因有两种类型,一种就是比弗所研究的MAOA-L基因,另一种是MAOA-H基因。由于两者的活动性不一样,所以它们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形式也不太一样。MAOA-L基因的活动性弱,不仅不会让人亢奋,反倒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和行为,比如忧伤、沮丧、焦虑情绪,缺乏注意力的多动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神经过敏症,病态的赌博、吸烟及酗酒等。当然,这些消极情绪和行为有可能引发犯罪,但同样也可能引发自残,而且这些情绪和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即使不携带MAOA-L基因的人也有可能产生。研究认为,MAOA-H基因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没有太大影响,主要对人的一些决策行为起作用,比如MAOA-H基因携带者更爱冒风险,尤其是冒投资风险,他们更喜欢购买股票而不是保险。对两种类型的MAOA基因的研究表明,人的攻击性行为并非与MAOA唯一相关,没有必要夸大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台湾科学家还发现,高活动性的MAOA-H基因与痛风症有关。此病症引起的痛楚缘起于血液中含有的尿酸过多,本来与MAOA-H基因风马牛不相及,但MAOA-H基因影响了人体内多巴胺水平,多巴胺又影响肾脏的排除尿酸的功能,于是产生痛风。还有研究发现,携带MAOA-L基因的妇女在怀孕期间更容易患抑郁症,但只在她们同时携带COMT基因的情况下才出现。由此可见,MAOA-L基因与暴力只有较弱的关联,MAOA-H基因则与暴力没有关联。因此,无论是“斗士基因”还是“暴力基因”,它们对MAOA基因的描述都是十分片面的。人的行为决不像身体肤色那样简单明了,以不良行为对基因进行“贴标签”式描述的轻率做法必然会造成对媒体和大众的误导。

一些人遗传的MAOA基因会影响其大脑发育,可怕的是,这种影响是负面的,让孩子逐渐具有暴力倾向。因此,了解MAOA基因就成了科学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还发现,教育不当也会刺激孩子的好斗心理。15岁的亨利可谓是个“问题少年”,经常同别的同学打架,欺负女生。老师也会因亨利在课堂上捣乱,经常将他赶出去。高年级的学生有时会在教师走廊取笑亨利,骂他是性变态,讥讽他应该重返幼儿园接受教育。而一回到家里,接到老师“小报告”的父亲又会对亨利大加训斥,母亲则在一边低声抽泣,对儿子恶劣品行无可奈何。亨利很喜欢宣扬暴力的录像,经常从网站上下载暴力图片,并公开表达对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布校园枪击事件凶手的羡慕之情。那次事件共造成12名学生和1名老师遇害身亡,2名行凶的学生随后自杀。2001年,亨利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在亨利所在学校校长的坚持下,亨利和父母开始从休斯敦著名心理医学斯图亚特·特维罗夫那里寻求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特维罗夫对亨利的心理进行了深入探究,他发现这个小男孩对父母充满怨恨,并将自己视作被动的受害者,认为在遭受折磨时应予以反击。然而,当亨利发现父亲正在同其根深蒂固的问题做斗争时,他愤怒的情绪开始减轻。根据特维罗夫的建议,亨利开始接受武术训练,到一所社会环境更为健康的学校就读。如今,亨利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对女孩子也开始有好感。亨利的故事突出了一个日益受到科学家关注的话题:随着逐渐长大,同所有儿童一样,“捣蛋鬼”会对社会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做出各种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的成长道路充满坎坷,并最终走入死胡同;而有些人暂时遭遇过黑暗,但最终走向光明,比如亨利。特维罗夫说:“暴力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暴力行为总是有各种前提,而且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原因造成的。” 美国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神经学专家安德里亚斯·迈耶-林登伯格表示,冲动引发暴力的基因风险可能来自于大脑。迈耶-林登伯格领导研究小组对142名白人成年人进行了研究,这些人均遗传有一种特殊基因的两种常见版本,这种基因能触发大脑分泌一元胺氧化酶A(MAOA)。这种酶控制着大脑一种重要化学物质的供应。其中一个变种会让MAOA在大脑中活动减弱,造成5-羟色胺浓度升高。若这种“化学信使”过多,便会打乱情绪和冲动的规律。另一种基因变体会引发剧烈的MAOA活动,令5-羟色胺浓度偏离正常水平。在迈耶-林登伯格的研究中,缺乏MAOA基因的57名男女表现出一系列神经特征,这些特征显然会削弱一个人控制感情的能力。研究人员对这些志愿者的大脑扫描显示,通常情况下,大脑内部结构小涉及情感控制。这种影响在男志愿者身上体现的更加突出。当同样的志愿者在看到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回忆起感情经历时,他们大脑中两个同情感有关的结构——杏仁体和海马状突起——表现得异常活跃。而在一项要求其自我约束力的电脑测试中,大脑前额控制冲动的区域则不活跃。相反,MAOA基因强的志愿者对情感输入反应不强烈,而对与冲动控制相关的活动则反应积极。科学家在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告称,大脑的这些反应表明其对情感和冲动更强有力的控制。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心理学家特里·默菲特表示,受MAOA基因影响的大脑在没有暴力行为的人群身上同样存在差异,这就提供了“与基因决定暴力行为论调截然相反的证据。”2002年,默菲特及同事首次报告了少年时受过虐待、MAOA基因弱的人,出现暴力和违法行为几率高的情况。 儿童发育专家也在积极探索个人和环境因素对暴力行为的影响。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肯尼思·德格领导的一项研究对来自三个中西部地区的585名男女志愿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回报敏感性(reward sensitivity),这个特性是衡量一个人对直接、积极的回馈的需要。冲动是造成这种特性的原因之一。不到半数的志愿者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回报敏感性。德格表示,志愿者在回报敏感性方面的变化会在21岁时开始显现。21岁以前,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情感阴暗,父母经常出现暴力、犯罪和物质滥用等问题的年轻人也表现出高回报敏感性。这种模式在男孩中间尤为明显。在过去25年里,俄勒冈社交学习中心心理学家杰拉尔德·帕特森及其同事注意到,一些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极为恶劣。他们的日常交流仅限于母亲要求孩子遵守某条规则或要求,而一旦孩子拒绝遵守,最终父母只好放弃。长期研究表明,这些强迫性交流会孕育儿童和成年人的好斗性。帕特森和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伊萨贝拉·格拉尼克认为,这种影响最好应被理解为一种动态系统,这种体系趋向于稳定模式,但在关键时刻遇到压力时能做出改变。动态系统原则已被用于检查儿童如何学习走路及控制身体等行为。在今年1月出版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格拉尼克和帕特森描述了探究暴力和违法行为的发展,这些行为都来自于对儿童同父母交流的长期跟踪结果。此项研究显示,在那些有暴力行为孩子的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强迫性关系有两种类型:相互敌对和过分纵容。格拉尼克领导了一项针对据认为存在严重自制问题孩子的研究,其中一些孩子有时存在性格偏激或沮丧等问题。该研究涉及33个孩子,每个孩子及其母亲来到一个研究实验室,用时4分钟讨论家庭问题。当谈话进行了2分钟后,研究人员会敲门提醒他们还剩下2分钟,要求他们尽快“达成圆满结局”。设置时间限制的目的旨在迫使每一组谈话对象进入日常面对压力时的状态。这时,母亲和被研究人员认定举止冲动的孩子之间的敌对状态出现明显升级,相反,那些有时失去理智但平素性格内向或看上去沮丧的孩子的母亲一般会保持平静,最终同意孩子的立场。研究人员表示,这两种模式都代表了一种交流活动,这种交流已变成一种难以打破、宣扬好斗的习惯。

国外学者对智力遗传的研究论文

遗传的智力大学英语作文

How clever are you? How do we measure intelligence? Where did your intelligence come from? Scientists now believe that our genes strongly influence how our brain develops. We inherit our genes from our parents.

In other words, we inherit our intelligence from our parents.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cannot do anything to develop ourselves. Each of us must decide how to use our brains and how to develop our skills.

Scientists have studied sets of identical twins. They have found that certain areas of the brain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our parents, and that these areas influence intelligence. dentical twins have almost identical brains. When they did tests,scientists found that identical twins had very similar scores in tests with numbers, words, shapes and memory. This was not true with non-identical twins, o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ey had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ir test scores.

However, our success as adults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how clever we are. Our ability to work with other people is also important. In addition, our determination, confidence and our courage also play important parts. We may inherit our intelligence from our parents but we must decide how to live our own lives. We cannot blame our parents!

There is one area where our parents can help us. When we are children, they can provide us with a stimulat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live. This will help to develop our brains and develop our confidence. If parents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listen to music, to 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 to play with puzzles, to draw pictures and to read books, then their children are likely to become more intelligent. Remember that when you become a parent!

你是上师大的学生不啊?竺培良老师的课?参考文献: 1.窦胜功、郭德仁、顾承红“现代情商理论述要”,软件工程师,1998年01期 2.杨玲“‘情商理论’在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中的应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3.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教学与管理》1998年05期 4.许远理“论情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张启珩“成功的实验人格的塑造──武昌实验小学音乐的智力与情商教育实验” ,《人民音乐》1999年03期 6.黄艾华、郝琴“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赵勇“慎言‘情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山东教育》2000年05期 8.单香珍“熊静宜外语教学中学生智商与情商的研究与实践 ”,《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01期 9.赵秋长、赵建国“对情感智商的理论回应”,《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10.罗清旭“情商概念的特征和局限性”,《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11.刘诚芳“试析情感智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01期 12.王晓钧“情绪智商(EQ)──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谬误”,《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13.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教学与管理》1998年05期 14.郭德俊、赵丽琴“情绪智力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01期 15.徐志萍“积极学习,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教学法实验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16.丁新胜“略论情绪智力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教育探索》1998年06期 17.岑延远“情绪智力、方法、本土化”,《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18.王旭飞“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石油教育》2000年10期

石英对压力的影响研究论文

6.2.1 岩石成分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很多,除受力条件和赋存环境等外在因素外,还有沉积岩石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等内在因素,因此,沉积岩的沉积特征与力学性质对岩石的变形机制和井下支护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岩石成分和结构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已取得了有意义的定性认识: 如石英含量越高,强度越大; 细颗粒岩石的强度较高; 抗压强度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减少等。近些年来,利用高倍显微镜、扫描电镜及 CT 技术研究岩土的微观、宏观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内学者就软岩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岩石 ( 体) 力学中的沉积特征研究开展得还不够深入,沉积岩石学与力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没有融为一体,因而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沉积岩石学特征,应用相关仪器,对不同岩性的岩石试样进行试验,建立沉积特征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岩石中的裂隙,按成因分为原生裂隙与次生裂隙两大类。裂隙的存在,导致岩体的连续性被破坏,削弱岩体内的连接力,降低岩体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原生裂隙是指成岩过程中生成的裂隙,也叫成岩裂隙,如沉积岩的层理面、节理面、不整合面以及在成岩过程中因脱水密实而出现的与层理垂直或斜交的有一定分布规律的裂隙面。次生裂隙指岩层生成以后产生的,主要包括构造裂隙和矿压裂隙。构造裂隙是在岩体形成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在岩体内除了一些明显裂隙外,还有很多闭合的、很难分辨的细微裂隙。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力的不同,可分为张裂隙和剪裂隙。由于岩体内存在着这些大大小小的裂隙,构成明显的弱面,所以在开采过程中,常会发生无预兆的冒顶事故。矿压裂隙是在开采过程中,由岩体内矿山压力所造成的。天然岩体总是被各种裂隙分割成块体,这些块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岩石的非均质性、层理性、裂隙性,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有重大的影响,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连续或不连续、均匀或不均匀、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都取决于这些结构特征。

6.2.2 水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地壳中的岩石,尤其是沉积岩,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或溶液,有的含有油气。L.Müller( 1974) 曾指出过,岩体是两相介质,即由矿物 - 岩石固相物质和含于孔隙和裂隙内水的液相物质组成,它们都会降低岩石的弹性极限,提高韧性和延性,使岩石软化,易于变形,其变形与强度特征受到重要影响。

( 1) 兖州煤田

由表6.3 至表6.5 可以看出,随含水量增加,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急剧降低,但降低的速率受岩性控制,不完全相同,主要取决于岩石结构状况、结晶度和是否含有亲水性粘土矿物等因素。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岩石岩性、构造分布、水的作用等,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如下认识:

表6.3 兖州煤田自然含水状态下力学性质试验结果

注: 采样地点东滩煤矿。

不同岩性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形变速率和强度特征,岩石力学性质主要表现为,随着碎屑颗粒粒度由粗到细,即由砂岩到泥岩变化,碎屑岩的强度与刚度均迅速衰减。随构造发育程度的不同,区域岩体表现的力学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构造发育区,岩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岩石被切割或破碎成带,力学强度降低; 非构造发育区,岩体完整,岩体力学强度高。水对岩石力学性质亦有重要影响,在干燥或较少含水量情况下,岩石在峰值强度后表现为脆性和剪切破坏,应力 - 应变曲线具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特性; 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急剧降低,表现为塑性破坏,且应变软化特性不明显。另外,砂岩的孔隙度对力学性质影响也很明显 ( 表6.6,表6.7) ,同是细砂岩,当孔隙率分别为 2.3%、8.0%、11.4% 时,自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分别为 796.0MPa、492.0MPa、158.0MPa; 同是中砂岩,当孔隙率分别为 4.4% 、12.7% 、15.7% 、17.8% 时,自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分别为 700.0MPa、398.6MPa、539.0MPa、115.0MPa; 说明随着孔隙度的增高,岩体抗压强度有迅速减小的趋势。

表6.4 兖州煤田 3 煤层顶板岩样测试参数

注: 采样地点东滩煤矿。

表6.5 兖州煤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一)

表6.6 兖州煤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二)

注:采样地点东滩煤矿。

表6.7 兖州煤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三)

注:采样地点东滩煤矿。

( 2) 龙固井田

巨野煤田龙固井田山西组 3 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统称为 3 砂。井田内有 60 孔揭露,砂岩厚 4.80~75.65m,平均 26.7m。以细砂岩为主,局部为中砂岩和粉砂岩,裂隙局部发育,充填有方解石脉。3 砂共发现漏水点 9 层次,漏水孔率为 15.0%,漏水点深711.28~ 905.36m。该层位 L - 2 和 L - 15 孔抽水 2 次,单位涌水量 0.00811~ 0.01509L / s·m,渗透系数 0.00993~ 0.02746m / d,水位标高 34.97~ 35.12m,矿化度 6.88~ 7.79g / L,水质类型为 SO4- K + Na 型,属弱富水的裂隙承压含水层。根据抽水试验,水位恢复缓慢,如 L -2 号孔抽水后 24h 恢复水位尚比静止水位低 4.74m,表明 3 砂径流不畅,补给条件差。3 砂是 3 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根据研究的需要,把龙固井田富水性分区划分为5 个级别: 极强、强、中等、弱、极弱。通过对研究区钻探、水文等资料进行分析,对研究区不同级别的富水性进行了圈定 ( 图6.3) 。由图6.3 可知: 龙固井田内总体富水性主要呈南北分布、东西分带的特点,井田大部分区域富水中等,约占井田的 1/2。其中,富水性比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井田的东南部,靠近邢庄断层,北部跨过陈庙断层的区域小面积出现; 井田富水性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井田东北部陈庙断层与田桥断层交叉区域以及井田北部靠近张楼断层的小块区域,总体来说,龙固井田 3 煤顶板富水性中等 - 偏强,影响了煤层顶板岩石力学的强度 ( 表6.8) ,降低了顶板稳定性。

图6.3 龙固井田 3 煤顶板砂岩富水性分区

表6.8 龙固井田3煤顶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续表

6.2.3 构造结构面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对于不同岩性的岩石,破坏机制存在差异,软质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为剪张破坏,在一定侧压条件下为弱面剪切破坏和塑性破坏,并且随着侧压的增大,岩石应力 - 应变曲线由应变软化状态向近似应变硬化状态过渡,并伴有体积膨胀现象。中硬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为脆性张裂破坏,随着侧压的增加,岩石进入剪切破坏; 岩石应力 - 应变曲线表现出一定的应变软化特性。硬质岩石在侧压范围内均为脆性张裂破坏和剪切破坏,破坏时发出较大的声响和振动,岩石应力 - 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脆性和应变软化特性,说明岩性对岩石力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煤矿开采实践证明,煤层顶板稳定性存在局部变化,与断层、褶皱活动相关,断层的存在可以改变顶板冒落的一般规律,使顶板沿断层切下,导致工作面突然冒顶和来压。无论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在断层下盘靠近断层面附近最易冒顶,当巷道掘进到断层区时,一般出现比较大的围岩变形,支护十分困难。顶板岩体中发育的小褶皱常使顶板条件恶化,由于挠曲滑动作用,褶皱的层理面上擦痕遍布,使顶板稳定性降低。

断层带附近煤岩体力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与正断层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密切相关 ( 图6.4) 。在断层的形成过程中断层面附近为一明显的应力集中带,其变形破裂也最明显,在该带煤岩层强度大幅度降低,远离断层,应力作用减小,变形破裂也变弱,因此平面上越靠近断层,煤层孔隙和裂隙越发育,煤岩体力学强度也越低 ( 图6.5) 。正断层形成的过程中,上盘为主动盘,断裂面形成后,上盘会因重力作用向下滑动,而产生次生压力,此外,正断层使断块在不规则断层面上活动或断块内小断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局部压力。正断层的这些特征势必导致上盘裂隙发育程度大于下盘,上、下盘相对滑动产生的次生应力不仅会使上盘的破坏程度大于下盘,而且会使伴生的剪裂隙和张裂隙进一步扭转,转化为张扭性裂隙。

图6.4 断层与煤层裂隙和孔隙率的关系

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局部变化与断层、褶皱的活动有关。研究表明 ( 图6.5) ,断层带附近煤岩体破碎,煤岩体中裂隙的发育程度随着与断层面距离的变小而增强,煤岩体力学强度越靠近断层越低。裂隙的力学性质向断层面方向由张性向张扭、压扭性再到张性转化,正断层附近宏、微观裂隙发育程度和影响宽度表现为上盘明显高于下盘,且断层对煤岩体力学强度影响宽度明显高于对宏、微观裂隙影响宽度,一般为落差的 2~4 倍。由于采动影响,破坏了岩体中原岩应力的平衡状态,引起采场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分布,形成支承压力区和卸载区,随着工作面推进顶板沉积岩层经历了一个在煤壁前方支承压力作用下的压缩 ( 密) 变形和沿层面方向的剪切滑移变形,最后在采空空间沿层面产生拉张离层破坏的过程,最终导致煤层顶板失稳。

图6.5 断层附近煤岩体单轴抗压强度的变化L—距断层距离; H—断层落差

6.2.4 沉积结构面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沉积结构面与成岩后所形成的构造结构面是有区别的,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沉积结构面分布广,延展好,相互间高度贯通,使沉积岩体具有许多特有的力学特征 ( 图6.6) 。所以研究沉积结构面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图6.6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应力应变曲线( 据张倬元等,1994)

沉积结构面是沉积岩体特有的性质,由于沉积结构面的存在使沉积岩体力学性质呈各向异性。根据层理面上的强度特征将层理进一步分为弱面型与非弱面型。

1) 非弱面型层理是在水动力较强、变化不大,或者说是在持续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并保存在砂岩和粉砂岩中的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等。岩体受力变形过程中一般不会沿这些层理面破坏。

2) 弱面型层理是在水动力强弱交替的条件下形成的,当水动力弱时形成泥质岩、云母片、植物碎屑和炭质等定向排列而呈现层理,这类层理的细层之间粘结较弱,形成沉积弱面,如交错层理、砂纹层理、潮汐层理、互层层理和水平层理等,岩体受力变形过程中,岩体易产生垂直于沉积结构面的张性破坏或沿沉积弱面的剪切破坏。

层系或层系组界面、岩层面以及不整合面均为沉积弱面,对岩石 ( 体) 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如老顶砂岩与直接顶或煤层冲刷形成的接触面,由于砂岩与泥岩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岩性界面黏聚力差,砂体下直接顶泥岩层往往易离层破坏,因此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接触面附近常发育有较多的垂直接触面的原生裂隙,造成岩体的不连续性,对顶板稳定性影响很大。

沉积岩体中软弱夹层实质上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岩体软弱结构面,它与围岩相比,具有显著低的强度和显著高的压缩性,其抗压、抗剪和抗拉强度均低于围岩,在采动影响下软弱夹层易于沿层面脱落。

因沉积结构面受力作用的方式不同,沉积岩体变形破坏机制也不相同。

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基本的特征,沉积岩体中的层理面在地质上代表的是一种沉积环境向另一种沉积环境过渡的转换面,代表一个沉积间断,其形态具有多样性,层理面上往往有大量的植物碎屑、云母片等软弱成分的定向排列,在力学性质上属于一种弱结构面。层理越发育,其顶板的稳定性越差。B.A.布克林斯基用衰减函数描述岩体内部移动等值线,当考虑岩体分层性时,计算出的移动等值线不是平滑的而是出现折线形状,线的转折发生在两个岩性不同的接触面处。由于层理的存在使岩体力学性质呈各向异性,图6.9 展示了沉积岩体各向异性变形特征。在室内对层状岩石试件的实验结果表明,加载方向不同,岩石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质 ( 表6.9; 图6.7,图6.8) 。

表6.9 沉积结构面对岩体力学性质影响统计

图6.7 沉积结构面对陆源碎屑岩弹性模量影响曲线

由以上分析,总结出下面几点结论:

1) 垂直层理方向加载时的弹性模量比平行层理方向加载时的弹性模量低,这是因为层面间结合力较差,甚至有空隙,因此,垂直层理方向易被压缩,应变量大所致。

图6.8 沉积结构面对陆源碎屑岩抗压 ( A) 、抗拉 ( B) 强度影响曲线

2) 岩石的强度表现为平行层理方向加载时的抗拉强度大于垂直层理方向的抗拉强度,而平行层理方向加载时的抗压强度与凝聚力小于垂直层理方向的抗压强度与凝聚力。

3) 纵波速度和动弹性模量亦表现出垂直于层理方向比平行于层理方向低的特征,且各向异性指数表现为顶板泥岩明显大于老顶砂岩,这是由于顶板泥岩层面富集植物碎屑和碎片以及水平层理发育所致。

由此可知,由于沉积岩体中层面和层理的存在,导致沉积岩体的力学性质明显地表现为各向异性或横观同性特征 ( 图6.9) 。

图6.9 各向异性变形测试结果( 据郭志,1981)

原来,这是一种强烈地震的前兆,被称为地光。

许多强烈地震都伴随有发光现象。这种特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自然现象,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我国是世界上记载地光最早的国家,古书《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就曾记述了2800年前陕西岐山地震时奇异的声光现象。书中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家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中的“烨烨震电”之语,就是指的闪闪的地光。因为书中所写的十月系周历,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八月,这时岐山、宝鸡一带雷暴季节已过,“十月雷电”显然是误传,应该是地震前的地光现象。后来在其他史料中,也有不少关于地光的记载,如“碧光闪烁如是”、“夜半天明如昼”、“夜半天忽通红”、“红光追邑”、“天上红光如匹练”等,多得数不胜数。

在国外,地光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记载最早见于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伦的《编年史》,它记述的是公元17年小亚细亚发生了强烈地震。书中说地震前有人曾看到天空火光闪闪。日本的地光记载也很早,据日本地震学家安井丰推测,日本最早的地光记录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可惜这种推测查无实据。真正书录在案的是公元869年的《三代实录》,书中在记述陆奥地区的地震海啸时,曾提到过发光现象,距今已有1100多年。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地光现象来预测地震,我国古人总结的六条地震前兆,其中有一条讲的就是地光。“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这类描述曾在不少书中出现过。但地光作为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被人们进行科学探索,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据《日本地震史料》记载,1703年12月5日元禄8.2级大地震前,有一位学者在研究了当地天空中奇异的发光现象以后,曾向幕府官员发出警告说,夜里将有强烈雷暴和地震发生。他在当时就注意到了地震与发光的关系,这是难能可贵的。18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和北欧一带频繁地发生地震,并屡次伴随有地光的闪烁。在英国皇家学会开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英国学者威廉•斯图克雷第一次试图用地表电流来解释地光产生的原因,自然,他的认识是错误的。20世纪初,意大利学者里佐率先对地震发光现象进行特别详细的调查,他对意大利1905年9月8日卡拉布里亚地震的发光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在他的影响下,另一位学者加里也广泛收集了欧洲148例地震发光资料,在1910年的《意大利地震学会汇报》中发表了研究论文。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震发光的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于地光的真实存在不再感到怀疑了,并开始出现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假说。在这些研究中尤以日本领先。1965年以后,日本学者安井与近藤五郎、栗林亨等利用地磁仪、回转集电器等进行了观测研究,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地光照片。1974年,我国学者马宗晋在研究了邢台地震以来历次较大地震的临震宏观现象以后,提出了“地光不仅仅是地震派生的结果,而应看作是临震共同发展的统一过程”。这就是说,应把地光同与它同时出现的其他现象联系起来考虑。随着地光现象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从地光的复杂形态中领悟到它的成因也并非是单一的。由于地光发生的时间短促,机会难逢,过去的地光资料也常常缺少详细确切的说明,尤其是直到今天,还未解决仪器观测技术问题,因此地震中地光成因的研究还没有确切结果,仍然处于假说阶段。

地光是由岩块相对摩擦产生的。米尔恩是一位长年工作在野外的地质学家,有一天,他在野外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手中的锤子落在坚硬的岩石上时,点点火星迸溅出来。米尔恩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发,第一个提出了地光是地震时岩块相对运动发生摩擦而产生的发光现象。1954年,前苏联学者邦奇科夫斯基也把地震发光比喻为马蹄与石头道路撞击而产生的火花。

这种说法是探索地光成因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它的解释只是对某种形态的地光说得通,对地光的其他形态则难以奏效。例如,有些地光发生在半空中,似乎与地面岩石的摩擦无关;有些地光还伴随有类似日光灯的自动闪烁,这显然也无法用摩擦生光来解释。另外这种观点也很难说明在震区广阔的范围内都可观察到地光以及球形光和柱状光的缘由。因为按照岩块摩擦发光的假说,地光应该主要分布在裂隙带附近,并与裂隙的分布方向一致,发光的部位应接近地面。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时,有人看到本县大青山菱镁矿分布区出现强烈的白色光带,它与该地大量裂隙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紧贴地面,持续2~3秒钟,没有明显闪烁,然后突然消失。这种地光可以用岩块摩擦生光观点解释,但以此来解释所有的地光,显然是不全面的。

根据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日本学者寺田寅彦闲来无事,对物理学中的电动现象甚感兴趣。他看到液体和固体相对运动时,常伴随有一些电现象,即在液体和固体的接触面上会出现两层异种电荷。如果液体在压力下通过一个固体毛细管,那么就会在毛细管的两端出现电位差,这就是流动电位。这位学者由此萌发了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试图能在地光成因问题上一显身手。他认为,一场强烈地震所影响的深度可与地面波及的范围相当。在地震影响的深度范围内,地下水受到挤压,便通过岩石的孔隙向上移动,产生流动电位。寺田推测,地下水所受到的压力,相当于100千米厚的岩柱所产生的压力。根据计算,它所产生的电位差可达到300万伏。显然,这样巨大的电位差足以导致产生高空放电,形成地光。寺田的理论得到了日本部分学者的支持,但国际上多数学者对这理论提出了质疑。尤其是美国学者麦克唐纳对寺田计算出来的300万伏电位差表示怀疑。这位美国人设想了地球内部产生电位差的各种可能原因,研究了地下核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对地下水流经岩石和土壤中孔隙的流动电位的影响,结果发现,在300多米的深度范围内,能产生的最大电位差仅有几百毫伏。即使地震的影响能达到100千米的深度,所产生的电位差也不过几百伏,远比寺田所说的小得多。这样小的电位差,是不可能引起大气发光的。

这个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就这样夭折了。

石英的压电效应说。芬克尔斯坦和鲍威尔,当年曾是继美国人麦克唐纳之后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的主要反对者。他们在推翻日本学者的理论以后,提出了石英的压电效应说,企图利用地电电位差来解释地光的形成。

1970年,芬克尔斯坦和鲍威尔首次发现了地震孕育过程中石英的压电效应。科学家们早在物理学的实验中发现,许多晶体在受到挤压或拉伸时,会在两个平面上产生相反的电荷,这种现象被称为压电效应。今天,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仪器中,也被广泛应用于导弹、电子计算机、航天等尖端技术中。压电石英就是这样的一种晶体。由于石英在地壳中分布很广,地震是岩层长期受力突然破裂的表现,可以想象,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必然也有压电效应产生。两位学者推断,当石英在地壳中有规律排列时,如果沿长轴排列的石英晶体的总长度,相当于地震波的波长时,就会产生地震电效应。若地震压力的压强为30~330帕,就有可能产生500~5000伏/厘米的平均电场。这个电场足以引起类似暴风雨时的闪电那样的低空放电现象,产生地光。由于压电效应并不一定在地震发生时才有,所以在地震前的几个小时也可以看到地光。

如果按照这种理论,地光应该只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分布有定向排列的大量石英晶体的区域内,然而实际上出现地光的强震区其地下岩石并非都是石英岩,而是多种多样的岩石,但无论地下岩石性质如何,都有出现地光的可能,这一实际情况与石英压电效应理论不相吻合。另外,石英压电效应理论也不能解释在一些震区观察到的极为独特的“电磁暴”现象。

更难解释的奇怪现象。1966年,前苏联塔什干大地震前几小时,塔什干上空突然发生了一场电磁暴。天空中耀眼的白光就像镁光灯一样,使人目眩。更令人奇怪的是,室内的日光灯无故自亮。科学工作者观测到电离层中电子密集度达到顶峰。

这次地光的奇异特征,显然很难用前面的几种假说解释。

1972年,日本学者安井丰等人提出了“低层大气振荡”的看法。他们认为,由于大气中含有各种正负离子,所以大地具有微弱导电性。当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受到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和地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射线的撞击,结果使这些气体离子带电。地震区常会有以氡为主要成分的放射性物质,地壳震动把它抖入大气中,特别是在含有较多放射性物质的中、酸性岩石分布区和断层附近,大气中的氡含量将显著提高,这也将使大气离子导电性增强。这时如果地面有一个天然电场,那么就会向空中大规模放电,使地光闪烁起来。

我国地震工作者在研究了辽宁海城地震以后,发现震前氡含量明显增加,大气中电离子也明显增加,在震区上空形成电荷密集区,大气的导电率增加以后,在地面电场作用下便可能发生放电发光,大面积放电和氡蜕变放出的射线都可能产生荧光,使日光灯管闪亮。

这个低空大气发光理论,是目前比较成立的假说。不过,也有人认为日光灯管发亮的原因与地震时的高频地震波有关。

此外,最近又有人提出,黏土矿物也是地光的光源之一;还有人重新提出岩块摩擦生热与地光的关系,并考虑了电场的形成。这些观点也都不能圆满地解释地光的成因。

从现有资料看,地光是地震时有着多种成因的发光现象的总称。要想彻底揭开它的形成之谜,就必须加强对地光的科学观察,特别是要用现代的先进技术装备,及时地捕捉有关地光的各种信号,并仔细地区分不同类型,最后终将洞悉地光的秘密。

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郭自强最近通过岩石压裂实验研究,得知岩石在受到压力发生破裂时,会放出强烈的电子流。地震发生之前,岩石受到地壳应力作用而破裂,也会产生强电子流,这些电子流可以通过地壳裂缝进入大气,使空气分子电离而产生地光,这是目前世界上对地光的最新解释。

遗传学报影响因子2019

权威期刊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

权威期刊一般只是期刊的一种称谓,具体权威与否,以及到底有多权威都没有定量的估计分析,级别主要看影响因子比较。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 SCIE, SSCI, A&HCI (2008年)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 SCIE, SSCI, A&HCI (2009年)点击:查看SCI影响因子(2009)提示: Impact Factor:3.363; 5-Year Impact Factor:3.865本刊收录在:Ei Compendex (2008年)提示: EI COVERAGE: CORE本刊收录在:Ei Compendex (2010年)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SCIE(2009版)

根据主管单位级别期刊等级,基本全是国家级:1.《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3.《遗传学报(英文版)》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6.《微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7.《生物物理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8.《遗传》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9.《生物工程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0.《应用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1.《中国科学院》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2.《中国科学.C辑》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3.《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4.《微生物学通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5.《水生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7.《生物多样性》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9.《实验生物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停刊或改名期刊20.《生命的化学》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1.《古脊椎动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22.《微体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23.《生态学杂志》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4.《生物数学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停刊或改名期刊

医学杂志排名【篇一:医学杂志排名】国内医学杂志排名2008 年1534 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 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gastroenterolog1633 2.579 冰川冻土674 2.426 地理学报1204 2.301 地质学报935 2.133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4151 1.926 中华肝脏病杂志767 1.85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638 1.708 草业学报32 1.676 中国科学d1020 1.453 10 地理研究 559 1.418 11 中华传染病杂志 763 1.416 12 物理学报 2870 1.397 1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649 1.37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362 1.349 15 chin phys 563 1.277 16 地理科学进展 276 1.245 1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812 1.239 18 生态学报 2257 1.206 19 高原气象 536 1.203 20 岩石学报 711 1.197 21 中国沙漠 657 1.182 22 中华肾脏病杂志 721 1.119 23 中华内科杂志 1902 1.117 24 海洋与湖沼 1061 1.1 25 中华护理杂志 1761 1.098 26 水土保持学报 713 1.078 27 中华儿科杂志 1863 1.052 28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932 1.025 29 力学进展 423 1.024 30 地理科学 587 1.02 31 中国内镜杂志 764 0.992 3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44 0.989 33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186 0.983 34 中华放射学杂志 2241 0.975 35 植物生态学报 1045 0.968 36 第四纪研究 642 0.958 37 新型炭材料 282 0.953 38 测绘学报 376 0.951 39 中华消化杂志 1180 0.944 40 地学前缘 634 0.938 41 管理科学学报 263 0.937 4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652 0.933 43 自然资源学报 579 0.931 44 中国临床康复 1984 0.927 45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21 0.924 45 中华精神科杂志 432 0.924 47 摩擦学学报 530 0.915 48 无机化学学报 743 0.913 49 植物学报 2927 0.904 50 地球物理学报 1051 0.894 51 计算机学报 1024 0.891 52 遗传学报 983 0.888 53 环境科学 1453 0.883 5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758 0.873 55 地球化学 640 0.871 56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26 0.863 57 中华肿瘤杂志 1249 0.857 58 中华创伤杂志 1072 0.851 59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159 0.845 60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514 0.843 60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741 0.843 62 生物多样性 333 0.842 63 中华神经科杂志 893 0.835 64 中华骨科杂志 2463 0.834【篇二:医学杂志排名】序号 期刊名称 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预防医学、卫生学类1、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172 1.2372、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829 1.228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875 0.9044、 中华传染病杂志 953 0.9035、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968 0.8916、 中国消毒学杂志 438 0.7387、 中国艾滋病性病 569 0.6808、 营养学报 773 0.6329、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531 0.54310、环境与健康杂志 562 0.49011、卫生研究 751 0.46512、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681 0.45613、中国防痨杂志 473 0.41414、中国卫生统计 293 0.39315、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64 0.39116、中国职业医学 386 0.34117、中国学校卫生 852 0.31218、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95 0.31019、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421 0.29720、中国公共卫生 1662 0.29620、环境与职业医学 251 0.29622、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421 0.29123、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333 0.28024、华南预防医学 230 0.23625、疾病控制杂志 249 0.22226、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317 0.21727、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351 0.21028、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87 0.19029、热带医学杂志 107 0.17830、实用预防医学 442 0.15831、现代预防医学 411 0.14232、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35 0.13133、职业与健康 337 0.048〈康复医学类型 〉1、 中国康复 420 0.7062、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01 0.6743、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881 0.5964、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671 0.554*** 3929 0.5316、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799 0.5247、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539 0.4438、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672 0.3559、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2 0.32210、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71 0.25211、中国老年学杂志 624 0.24812、实用老年医学 207 0.17113、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53 0.077妇、儿科医学类1、 中华儿科杂志 2909 1.3472、 中华妇产科杂志 2719 1.1213、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827 0.8744、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353 0.7165、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890 0.6916、 实用妇产科杂志 1091 0.5797、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401 0.5678、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649 0.4539、 临床儿科杂志 767 0.43910、现代妇产科进展 331 0.42511、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95 0.37412、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385 0.37013、生殖与避孕 317 0.34014、新生儿科杂志 327 0.29715、小儿急救医学 295 0.28216、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763 0.25517、生殖医学杂志 203 0.21518、中国妇幼保健 692 0.18719、中国小儿血液 117 0.164护理医学类1、 中华护理杂志 4411 1.6482、 护理管理杂志 611 0.7603、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3323 0.7244、 解放军护理杂志 1291 0.5065、 护理学杂志 1660 0.4786、 南方护理学报 610 0.4657、 护理研究 1754 0.4588、 护士进修杂志 1419 0.3449、 现代护理 674 0.273神经精神医学类1、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723 1.2212、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1 1.0753、 中华精神科杂志 724 0.9854、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341 0.982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822 0.738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76 0.7117、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44 0.605

研究方向对论文有影响吗

应该有影响吧。试想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是某家企业正在做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那么你不就有机会进入这家公司工作了吗

1、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对今后的工作影响不大。2、研究方向只是体现在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老师不同而已,只能说明毕业生对这个领域相对更为熟悉或者说有一定的研究而已。3、研究生就业主要是看专业、能力和机会。

通常来说大学生在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的时候,需要先考虑三件事,其一是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其二是目前拥有的研究资源;其三行业发展趋势。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是选择研究方向的基础,因为要想完成一篇合格的论文,有三个基本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有一定的落地可行性;论述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要想让论文有所创新,首先就要从知识结构上寻求突破,所以自身的知识结构是论文研究方向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论文研究方向应该考虑一下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如果研究方向能够与大环境相契合,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有较大程度的促进作用。以计算机领域为例,当前选择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向都是不错的选择。研究资源对于论文方向的选择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选择论文方向的时候,要根据目前能够整合的研究资源进行细分方向的选择。通常来说,导师对于论文研究方向的选择有比较直接的影响,选择导师比较擅长的研究领域会更容易获得突破。要想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一定要尊重实验结果,否则在进行落地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重要。工作几个月了,现在回过头来好好想想自己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感觉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差异,使得自己和老师的距离增加。我很少得到老师的指导,可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不一样吧!很多的课程都是自己自学的,我的专业是数量经济学,所以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还有一些编程书籍,所以前一年的时间都是在学习这些内容,和导师的联系很少(我老师是我们学校第一个海归,刚进来很牛气,想评上教授和博导,所以一直忙着写论文和课题,我所在的学校二流,钱多,评教授博导条件有限,甚至很好评,导师折腾了半年就评上了,当然义务给我们院长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一般碰到问题时,老师用邮件回复下,但是回复的时间很晚,毕竟刚进来的老师有很多事情要做,一般两个星期之后,所以一般碰到问题也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去请教学长或者别的老师。第二年写论文,我偏重应用计量经济学,而我导师偏重计算统计和理论计量,我发表的几篇文章老师一篇没有看过,而且老师也不喜欢我写那些文章,老师的文章都发表在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和经济评论,而我写的文章发表的期刊级别有限--财经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国际经贸探索、亚太经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以至于到毕业论文,老师根本就没有看,是我自己一个一个字的修改。现在回想起来,很伤心,当初要是选择老师的方向,或者也不会这样,毕竟导师是自己研究生期间很重要的一个人,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不一致,自己也远离了老师的视角范围,希望读研究生的同学们,一定要和老师的方向相同,不然自己会过的很难受。

  • 索引序列
  • 遗传对暴力倾向的影响研究论文
  • 国外学者对智力遗传的研究论文
  • 石英对压力的影响研究论文
  • 遗传学报影响因子2019
  • 研究方向对论文有影响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