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word文档,内容有大的章,小的节。如何把章节抽出来生成目录? WORD →点击需要插入的地方 → 插入菜单 → 索引和目录 → 目录 → 确定编制目录目录通常是长文档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目录,用户就能很容易地知道文档中有什么内容,如何查找内容等。Word 提供了自动生成目录的功能,使目录的制作变得非常简便,而且在文档发生了改变以后,还可以利用更新目录的功能来适应文档的变化。6.10.1 创建标题目录Word 一般是利用标题或者大纲级别来创建目录的。因此,在创建目录之前,应确保希望出现在目录中的标题应用了内置的标题样式(标题1 到标题9)。也可以应用包含大纲级别的样式或者自定义的样式。如果文档的结构性能比较好,创建出合格的目录就会变得非常快速简便。6.10.1.1 从标题样式创建目录从标题样式创建目录的步骤如下:(1)把光标移到要拖入目录的位置。(2)单击【插入】菜单项的【索引和目录】菜单项,并在弹出的【索引和目录】对话框选择【目录】选项卡,如图6-43 所示。(3)在【格式】列表框中选择目录的风格,选择的结果可以通过【打印预览】框来查看。如果选择【来自模板】,标识使用内置的目录样式(目录1 到目录9)来格式化目录。如果要改变目录的样式,可以单击【更改】按钮,按更改样式的方法修改相应的目录样式。6.10.1.2 从其他样式创建目录如果要从文档的不同样式中创建目录,例如,不需要根据【标题 1】到【标题9】的样式来创建目录,而是根据自定义的【样式1】到【样式3】的样式来创建目录,操作步骤如下:(1)将光标移到要插入目录的位置。(2)打开如图6-43 所示的对话框,然后单击【选项】按钮,弹出如图6-45 所示的【目录选项】对话框。(3)在【有效样式】列表框中找到标题使用的样式,然后在【目录级别】文本框中指定标题的级别。如果不想用某一样式,要删除【目录级别】文本框中的数字。例如,用户可以删除标题1、标题2 和标题3 后面的【目录级别】中的数字。(4)单击【确定】按钮,返回到【索引和目录】对话框。(5)在【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后单击【确定】按钮。6.10.2 创建图表目录图表目录也是一种常用的目录,可以在其中列出图片、图表、图形、幻灯片或其他插图的说明,以及它们出现的页码。在建立图表目录时,用户可以根据图表的题注或者自定义样式的图表标签,并参考页序按照排序级别排列,最后在文档中显示图表目录。使用题注组织目录的方法如下:(1)确保文档中要建立图表目录的图片、表格、图形加有题注。(2)将光标移到要插入图表目录的地方。(3)单击【插入】菜单中的【索引和目录】菜单项,并在【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图表目录】选项卡,如图6-46 所示。(4)在【题注标签】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要建立目录的题注,如图表、公式、表格等。(5)在【格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一种目录格式,其他选项与创建一般目录一样,确定后单击【确定】按钮。在检查图表目录后,当将鼠标移到目录项目上时,鼠标指针会变为手形,单击鼠标左键接口跳转到相应的位置。利用题注建立图表目录是很方便的,但有时候,文档中的标签是用户键入的,并不是Word 的题注功能加上的。这时,就需要使用自定义样式建立图表目录,方法如下:(1)打开如图6-46 所示的【索引和目录】对话框,并选中【图表目录】选项卡。(2)单击【选项】按钮,弹出如图6-47 所示的【图表目录选项】对话框。(3)选中【样式】复选框,并在其右边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图表标签使用的样式名后单击【确定】按钮。(4)在【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各选项,然后单击【确定】按钮。6.10.3 创建引文目录引文目录与其他目录类似,可以根据不同的引文类型,创建不同的引文目录。在创建引文目录之前,应该确保在文档中有相应的引文。创建引文目录的操作步骤如下:(1)将光标移到要插入引文目录的位置。(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索引和目录】菜单项,在弹出的【引文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引文目录】选项卡,如图6-48 所示。(3)在【类别】中选择相应的引文类别,注意此种类别应该是引文中已经创建有的引文类型。(4)创建的引文目录也有相应的内置引文目录样式来套用,如果要更改,可以单击【更改】按钮。(5)如果引文的页码超过五处,可以选中【使用“各处”】复选框,这样可以避免页码过多反而给用户造成不便。(6)如果引文过长,可以选择【保留原格式】,以保留原有的引文格式。(7)选好目录的制表前导符和格式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插入的引文目录如图6-49 所示。如果要标记引文,以创建合适的引文目录,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1)选择要标记的引文。(2)打开如图6-48 所示的对话框,单击【标记引文】按钮,弹出如图6-50 所示的【标记引文】对话框。(3)在【类别】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合适的类型。(4)单击【标记】按钮即可对当前所选的文字进行标记,如果单击【标记全部】按钮,将对存在于文档中的所选文字进行标记。(5)如果还要标记其他引文,不要关闭【标记引文】对话框,直接在文档中选取要标记的引文。(6)返回【标记引文】对话框,选中的引文将出现在【所选引文】下面,然后单击【标记】即可。(7)如果要修改一个存在的类别,可以单击【类别】按钮,弹出如图6-51 所示的对 话框。(8)选中要修改的类别,在【替换为】下面的文本框中输入要替换的文字,单击【替换】按钮即可。(9)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回到【标记引文】对话框。单击【关闭】按钮。6.10.4 更新目录Word 所创建的目录是以文档的内容为依据,如果文档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如页码或者标题发生了变化,就要更新目录,使它与文档的内容保持一致。最好不要直接修改目录,因为这样容易引起目录与文档的内容不一致。在创建了目录后,如果想改变目录的格式或者显示的标题等,可以再执行一次创建目录的操作,重新选择格式和显示级别等选项。执行完操作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是否要替换原来的目录,选择【是】替换原来的目录即可。如果只是想更新目录中的数据,以适应文档的变化,而不是要更改目录的格式等项目,可以对着目录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更新域】菜单项即可。用户也可以选择目录后,按下 F9 键更新域。
word的自动生成目录功能为我们省了很多时间,但是操作不好的话就会适得其反--浪费时间。说实话,过去我不喜欢word的那些自动编号等功能,所以我的word一概关掉那些自动功能。但是自动目录我还是偶尔用一下。但是如果利用word的“样式”中的“标题1”、“标题2”。等就会很麻烦而且在标题的前面有个黑点(我看着非常难受!!!),因此,我摸索一个简单的办法,供大家交流。
(以下假设你已经完成了文档的全部输入工作!)
一、到文档开头,选中你要设置一级标题的文字内容,设置好字体、字号等格式,然后选择菜单中的“格式”-“段落”-“缩进和间距”选项卡-“大纲级别”设为1级!(关键步骤!)-“确定”。(注意:此过程中,要设为一级标题的文字始终处于被选中状态!呵呵,说的多余了^0^,不过有时候会被忽略的。)这样第一个一级标题就设置好了。用同样的办法可以设置二级、三级。.标题,区别就是在“大纲级别”里相应选择2级、3级。等。
二、然后就简单了,用刚设置好的一级标题去刷其它一级标题(怎么,格式刷不会吗?问别人去吧!),其它级别标题依此类推。
三、光标放到想插入目录的位置(一般放到文档前比较好),点“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格式”(默认的是“来自模板”,但是这时候没有前导符,可以先选择“古典”,然后把“显示页码”和“页码右对齐”都选上,且选择一种“前导符”),右边的“显示级别”选择你前面设置过的最大目录级别(可少但不能多!),最后按“确定”!!OK啦。
四、但是,别高兴的太早,你可能发现自动生成的目录与你想象的格式不太一样,例如行距太大啦,字号太小啦等等。这时候可重新设置目录。光标移到目录前面任何位置,重复刚才的“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这时候你会发现“格式”变成了“来自模板”,然后点击右边的“修改”,在弹出的对话框里面,修改“目录1”、“目录2”。等的格式,它们实际上是分别对应你目录里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的,修改完了,按“确定”,弹出“是否替换所选目录”,选“是”!OK!!!
五、至于目录的行距太大或太小,则只能选中全部目录,然后在“格式”-“段落”里设置“行间距”了,与编辑正文的方式一样,不罗嗦了。
在生成目录的时候,就对格式进行修改,把所有的缩进都设置为一样的,就不会出现你说的问题了。
关于目录的格式修改,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修改,进入后,再选修改,格式--段落,先看一级目录的样式(看段落就行了),选择二级目录,修改格式--段落,跟一级标题一样的缩进,其余不动,三级的同样方法,确定后,再重新生成的目录就是学校规定的格式了。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这是我们学校的格式
你看吧,WORD 的,你要WORD就跟我联系
目录
引言••••••••••••••••••••••••••••••••••••••••••••••••••••••••••
一、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存在价值•••••••••••••••
(一)我国现行调解制度的基本理论••••••••••••••••••••••••••
(二)我国现行调解制度的存在价值••••••••••••••••••••••••••
二、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制度及其与我国调解制度的比较••••••••
(一)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
(二)美国的附设调停制度•••••••••••••••••••••••••••••••••••••
(三)我国台湾地区诉前调解制度•••••••••••••••••••••••••••••
(四)国内外调解制度的分析比较•••••••••••••••••••••••••••••
1、法官身份层面••••••••••••••••••••••••••••••••••••••••••
2、程序设置层面••••••••••••••••••••••••••••••••••••••••••••••
三、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
(一)赋予当事人反悔权的规定不合理••••••••••••••••••••••••••
(二)调审合一模式存在弊端•••••••••••••••••••••••••••••••••••••••
1、重调轻判观念严重,弱化审判程序••••••••••••••••••••••••••
2、法官双重身份难保调解公正•••••••••••••••••••••••••••••••••••
3、对适用调解的案件范围界定不清••••••••••••••••••••••••
(三)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四、对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建议 •••••••••••••••••••••••
(一)增强调解协议的执行力,规定反悔当事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构建调审分离制度•••••••••••••••••••••••••••••••••••••••
1、在法院内部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
2、建立专职调解法官制度•••••••••••••••••••••••••••••••••••••••
(三)、合理界定调解案件的范围,一定范围内的案件实行调解前置•••••
(四)、增加调解透明度,完善调解监督机制••••••••••••••••••••••••••
(五)、正确处理调解与审判的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谢辞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这是毕业论文的正式格式
5.目录:
1) 目录是毕业论文的提纲,也是毕业论文的小标题,应在目录中显示出层次顺序并按先后编好页次。
2) 引言、正文、结论、后记、参考文献、附录按顺序编页;中英文摘要、目录另行编页。
6.引言在毕业论文正文之前,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情况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不能与摘要雷同。
7.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占主要篇幅;毕业论文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句流畅。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8000字,正文书写的层次顺序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
8.注释
正文中的注释一般用页注,在引文出处的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按每页编排序号,例XXXXXX①,并在当页下方居左注明出处,须具体到页码(网上资料必须注明网址和各级栏目查询序列和时间)。
9.图、表及数学公式:为准确表达实验数据、观测结果和研究方案等,应精心设计、绘制图、表,少而精,应具有自明性:
1)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的词或符号,应当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无此项,“—”或“…”代表未发现,“0”代表结果为零;
2)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因较长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在“=”处对齐;
3)图、表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号,如第一图应标明图号“图1”;第一表应标明表号“表1”;图、表必须注明简短确切的题名,必要时应注明资料来源。如图例、表例所示。
表1 *********
基于Google Earth的北京市交通状态实时显示系统供参考
论文都写好了吗,目录的话可以自动生成的呀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在里面可以直接生成目录的
验光配镜诸因素的理性分析验光配镜不但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几乎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与衡量标准,虽然配镜基本上是正负相削,凸凹相平,但接受它的是有思想、有心理活动的人。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眼的调节、屈光间质的屈折力、视网膜、视细胞、视通路、视中枢等的不同,工作性质、工作时间长短、生活条件、生活及工作习惯、用眼习惯、视力需求等不同,所以验光制镜技术再高,不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所配眼镜不一定适用。1897年Strat-ton在自己身上做了一个试验,他给自己戴上一副倒像镜,马上看到外界的物体都是倒过来的,造成行走困难,但他坚持配戴了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物体又正过来了,症状完全消失了。但当他摘掉眼镜后,看到的物体反而倒过来了,一段时间才又恢复正常。其实这都是视觉心理的作用,视觉心理又与本体感受系统协调一致,所以视觉心理又可以通过锻炼与经验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验光师对所开具的验光处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充分估计配出的眼镜戴在患者眼前时会产生怎样的预后,并对患者有一个预后说明。比如:高度散光患者初戴眼镜,要告诉其可能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要坚持配戴就会使这种感觉消失。预后说明还该包括戴上眼镜能够后可能出现的其它不适症状,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该怎样去适应,这种症状大约会持续多长时间等,只有这样,才会使患者有适应的心理准备,才会配合适应。尤其渐进多焦点眼镜,此类说明更为重要,并且要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眼镜的各光区,如没有这个预后说明,患者一旦出现了不适症状,无论如何解释,患者也会心存怀疑,并认为验光师是在推卸责任,从而失去对验配人员及眼镜店的信任[1]。所以,一个配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熟练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才可以胜任此项工作。1视觉对心理的影响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产生愉悦的心情,看到龌龊的事物产生厌烦的心理,在没有参照物的夜空,如果有浮云飘过,会看到星星或月亮在云中穿行,但如果用树枝缝隙或其它静止的事物作为参照物,则会看到浮云在飘动,而不是星星或月亮在穿行,所以前者是一种视觉的错觉,也是视觉心理错误的判断。在高大孤立的建筑物下面,看其顶部会产生建筑物向一边倒下去的错觉。如果从其顶部再往下看,这种感觉会更明显,闭上眼睛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经常在高处工作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因为被咬的人看到了咬他的蛇,才会“怕”如蛇形状的井绳,如其没有看到咬他的蛇,也就不会怕井绳了,还有“望梅止渴”,没吃过梅的人也不认识梅的人是不会看到梅而产生止渴的作用的,这两句成语是视觉心理的真实写照。在验光配镜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视觉心理产生的问题。如散光眼在没有矫正之前视物是变形的,可患者除视物模糊外,并不感到变形,这是因为其在不戴镜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凭着对事物的认知经验而生活,一旦戴镜矫正后,在视力提高的同时产生了视物变形,这是因为改变了其原来的那种变形的习惯而产生的错觉。1·1实例举偶一位67岁妇女验光结果为-20·50DS/-1·00DC×90(R), - 20·00DS/- 1·50DC×85 (L),矫正视力为3·9(0·08),因初次配镜给-10·50DS(R), -10·00DS(L)试戴,其主诉:“不行,太清楚,太亮了,我接受不了”。模糊了几十年,稍微清楚点反而不习惯了;一位19岁的中学生,验光结果为-3·00DS/-1·25DC×180(R), -2·75DS/-1·00DC×175(L),但矫正的最佳视力为4·8,查其原镜为: -2·50DS/-1·25DC×95(R), -2·25DS/-1·25DC×85(L)当把试镜柱镜按原镜轴位调整时,矫正最佳视力为5·0+2。经电脑及检影验光再次确定,柱镜轴均为水平,但矫正视力不佳,患者也反映有不适感,为其按水平轴做了眼镜,并讲明他以前的眼镜是不对的,患者同意适应,戴镜两周后复查,矫正视力为5·0+3,而且无不适感。有些原镜在光心与实际瞳距相差较大者,年龄越小,更改后适应越快,有些患者拒绝适应,那么只能少许调整或按原镜配。有很多初配的患者,在试戴过程中,反映头晕、眼睛酸胀等不适症状,为其减低光度,矫正视力降至4·7同样头晕不适,但当为其调整回初次试戴的度数,并告之“这次调整就不头晕了,降到最低了”时,结果就真的不晕了。从理论上讲,屈光参差相差2·50D以上时,即不能双眼单视,但曾为一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相差6·00D的患者和一混合性屈光参差相差10·00D的患者配镜,配戴舒适。这些都是在试镜时对其合像、融像、立体视做了详细检查后才给予处方配镜的,并告诉患者检查的目的和适应的方法。患者愿意配合,故验配成功。教科书记载,配镜原则为近视是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包括近视散光及复性近视散光),远视是最佳视力的最高度数(包括远视散光及复性远视散光),但这个原则是不可能适用于所有配镜者,比如:一较高度数的初次配镜者,一次给足光度可能会无法接)受,所以只能降低分次给足光度,这样就不能按照最佳视力来验配了[2]。2讨论对屈光度较高的眼在配镜时要分几次矫正,最后达到双眼视力参差平衡,提高视力;验光要准确,试镜的目的应使屈光不正者既提高视力,又感到舒适,戴镜后不头晕,视物不变形、不走样[3]。经反复试戴后再确定配镜处方,一般须试镜30min左右。如有不适尽快寻找原因;试镜时要询问以往戴镜情况,尤其是散光轴的改变对配镜者很重要,有人习惯旧眼镜的轴位,故一般不进行大的调整,以免戴镜者不适应;对近视,尽量用低度数矫正最好的视力;对远视,尽量用能接受的度数矫正最好的视力,同时,要根据年龄决定屈光度,如伴有内斜视时应尽量戴足度数;常见矫正视力不理想的原因有高度近视、高度远视、高度散光等。由于度数太高,眼底又有改变,矫正视力常不理想。弱视是青少年矫正视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弱视眼佩戴足够的度数后,应要求病人加强用眼训练,以利于视力的恢复和提高;散瞳验光消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排除了因睫状肌紧张所造成的假性近视,反应了真实的屈光度,也为下一步试镜提供可靠的数据,所以12岁以下的儿童均应采取散瞳验光;对单眼近视或双眼屈光参差较大的人,可考虑佩戴隐形眼镜。总之,验光配镜的目的是使屈光不正者提高视力、佩戴舒适,以达到最好的矫正视力。对矫正视力不能提高者,应进一步查找原因[4, 5]。参考文献:[1]张萍·验光配镜是一门艺术[ 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8, 3(4): 59·[2]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8, 56-59·[3]叶秀荣,赵红地,郭淑萍·屈光不正562例验光配镜体会[J]·人民军医, 2006, (01)·[4]杨永松·简述与验光配镜有关的几个问题[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3, (3): 23·[5]朱政法·验光配镜中视力不能矫正的原因[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3, (1): 19·
采访专业人才论文 眼视光技术专业是一门以保护眼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集眼科、视光学及视觉服务为 一体的眼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程全面的服务专业,旨在培养集眼保健技术、专业验光 配镜技能、服务理念于一体“医工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人才。 我国眼镜市场潜力巨大, 全国近视人群约 4 亿, 老花人群超过了 1.3 亿, 这些人中 90% 都需要眼镜。根据目前我国眼镜店数量计算大约需要 24 万名视光师,但是视光专业每年的毕 业生却不足千人,因此培养既能从事医学验光、眼镜定配技术,又能从事眼镜行业经营管理 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眼视光技术人才,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视力保健服务的 需要。而如今,人们对眼部疾病的认识与预防的认知很是缺乏。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眼 睛的疾病与预防的方法。我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屈光不正这种常见的眼部疾病。 一、屈光不正 1>屈光不正的定义: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 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它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 2>屈光不正的分类: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有三种: 1、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 2、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物体; 3、散光眼:因角膜(覆盖眼球的一层透明膜)不规则弯曲而引起的影象变 型。 老视眼是第四种屈光不正,指在一手臂长的距离内有阅读和视觉困难,老视眼与其他 几种屈光不正的区别是,它与年龄有关,几乎是人人会发生的。屈光不正无法预防,但可通 过验光作出诊断,并可选择眼镜、隐形眼镜或手术加以矫正。 3>屈光不正的因素:造成屈光不正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是很重要的原因。当然不 合理的用眼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又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书、写 字的姿势不正确,或光线不好,造成眼与书的距离太近,或看书时间过长,或走路、坐车看 书等都可造成眼睛过度疲劳,促成屈光不正。 4>屈光不正的临床表现: 1、近视 轻度或中度近视,除视远物模糊外,并无其它症状,在近距离工 作时,不需调节或少用调节即可看清细小目标,反而感到方便。但 在高度近视眼,工作时目标距离很近,两眼过于向内集合,这就会 造成内直肌使用过多而出现视力疲劳症状。 2、远视 远视眼的视力,由其远视屈光度的高低与调节力的强弱而决定。轻 度远视,用少部分调节力即可克服,远、近视力都可以正常,一般无 度远视,用少部分调节力即可克服,远、近视力都可以正常,一般无 症状。这样屈光不正图示的远视称为隐性远视。稍重的远视或调节力 稍不足的,因而远、近视力均不好。这些不能完全被调节作用所代偿 的剩余部分称为显性远视,隐性远视与视之总合称为总合性远视。远 视眼由于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很容易发生视力疲劳症状。视力疲 劳症状是指阅读、写字或作近距离工作稍久后,可以出现字迹或目标 模糊,眼部干涩,眼睑沉重,有疲劳感,以及眼部疼痛与头痛,休息 片刻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此种症状一般以下午和晚上为最常见。 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有时尚可并发慢性结膜炎、睑缘炎或麦粒肿 反复发作。 3、散光 屈光度数低者可屈光不正示意图无症状,稍高的散光可有视力减退, 看远、近都不清楚,似有重影,且常有视力疲劳症状。 5>屈光不正的检查方法:屈光检查法包括主观检查法和客观检查法:主观检查法:1、 根据视力检查初步分析判断屈光性质法;2、插片验光法;3、交叉柱镜及散光矫正器验光法; 4、云雾法;5、散光表验光法;6、针孔片及裂隙片检查法;7、激光散斑图法。客观检查法 1、直接检眼镜检查法;2、视网膜镜检查法;3、带状光检影法;4、角膜计;5、自动验光仪 等。[5]基本治疗。 6>屈光不正的治疗: 1、近视治疗 治疗:轻度和中度近视,可配以适度凹透镜片矫正视力。高度近视 戴镜后常感觉物象过小、头昏及看近物困难应酌情减低其度数,或 戴角膜接触镜,但后者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一系列角膜并发症。放射状 角膜切开术;在角膜周边部(瞳孔区以外)作 8~16 条放射状切口, 可使角膜中央变平坦,以降低眼的屈光度,达到矫治近视的目的。 一般对 2~8D 近视眼的矫正效果好,其矫正效果与切口深度,放射 状角膜切开的条数以及保留中央透明区的大小有关。但此种手术对 角膜造成一定损伤,处理不当可出现角膜穿孔、内皮失代偿及感染 等严重并发症,而且远期效果尚未完全确定,故对此手术应采取慎 重态度。 2、远视治疗 治疗:远视眼,如果视力正常,又无自觉症状,不需处理。如果有 视力疲劳症状或视力已受影响,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片矫正。远视 程度较高的,尤其是伴有内斜视的儿童应及早配镜。随着眼球的发 育,儿童的远视程度有逐渐减退的趋势,因此每年还须检查一次, 以便随时调整所戴眼镜的度数。除配戴凸镜矫正外,还可以用角膜 接触镜矫正。 3、散光治疗 治疗:一般轻度而无症状者可不处理,否则应配柱面透镜片矫正, 近视性散光用凹柱镜片,远视性散光用凸柱镜片。 以上即是屈光不正的简单介绍。 目前人们对于眼视光技术这个名词还是很陌生,总有一些人对于这个名词都不知道。而 我们眼视光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眼视光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以从事屈光度检测、 眼镜定配、眼镜检测、眼科基本病理咨询等方面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 高技能专业人才。而目前主要的课程包括视光学基础、验光学、眼科临床、眼镜光学、隐形 眼镜基础、眼视光器械学、医学基础、眼镜定配技术、斜弱视、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等。眼 视光专业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服务型行业如:各类眼镜店、医院眼视光门诊、眼镜生产企 业、眼镜贸易企业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近视高发期,眼镜市场的需求巨大,而相应的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却很 短缺。我国加入 W TO 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给高职高专医科院校开展眼视光技术职业 教育带来了机遇。而此对于我们从事眼视光专业的这一行业的人来讲也是一种机遇,所以我 们要抓住机遇,从而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也为眼视光技术这一行业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姓名:刘孟鸿 学号:19 号
验光师与验光员是对验光技术等级的划分,分为初级技能、中级验技能、高级验技能、技师、高级技师。最高可以拿到高级验光员资格,这样的人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学的就是视光专业,这是真正有含金量的一批验光工作者。
验光配镜诸因素的理性分析验光配镜不但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几乎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与衡量标准,虽然配镜基本上是正负相削,凸凹相平,但接受它的是有思想、有心理活动的人。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眼的调节、屈光间质的屈折力、视网膜、视细胞、视通路、视中枢等的不同,工作性质、工作时间长短、生活条件、生活及工作习惯、用眼习惯、视力需求等不同,所以验光制镜技术再高,不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所配眼镜不一定适用。1897年Strat-ton在自己身上做了一个试验,他给自己戴上一副倒像镜,马上看到外界的物体都是倒过来的,造成行走困难,但他坚持配戴了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物体又正过来了,症状完全消失了。但当他摘掉眼镜后,看到的物体反而倒过来了,一段时间才又恢复正常。其实这都是视觉心理的作用,视觉心理又与本体感受系统协调一致,所以视觉心理又可以通过锻炼与经验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验光师对所开具的验光处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充分估计配出的眼镜戴在患者眼前时会产生怎样的预后,并对患者有一个预后说明。比如:高度散光患者初戴眼镜,要告诉其可能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要坚持配戴就会使这种感觉消失。预后说明还该包括戴上眼镜能够后可能出现的其它不适症状,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该怎样去适应,这种症状大约会持续多长时间等,只有这样,才会使患者有适应的心理准备,才会配合适应。尤其渐进多焦点眼镜,此类说明更为重要,并且要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眼镜的各光区,如没有这个预后说明,患者一旦出现了不适症状,无论如何解释,患者也会心存怀疑,并认为验光师是在推卸责任,从而失去对验配人员及眼镜店的信任[1]。所以,一个配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熟练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才可以胜任此项工作。1视觉对心理的影响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产生愉悦的心情,看到龌龊的事物产生厌烦的心理,在没有参照物的夜空,如果有浮云飘过,会看到星星或月亮在云中穿行,但如果用树枝缝隙或其它静止的事物作为参照物,则会看到浮云在飘动,而不是星星或月亮在穿行,所以前者是一种视觉的错觉,也是视觉心理错误的判断。在高大孤立的建筑物下面,看其顶部会产生建筑物向一边倒下去的错觉。如果从其顶部再往下看,这种感觉会更明显,闭上眼睛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经常在高处工作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因为被咬的人看到了咬他的蛇,才会“怕”如蛇形状的井绳,如其没有看到咬他的蛇,也就不会怕井绳了,还有“望梅止渴”,没吃过梅的人也不认识梅的人是不会看到梅而产生止渴的作用的,这两句成语是视觉心理的真实写照。在验光配镜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视觉心理产生的问题。如散光眼在没有矫正之前视物是变形的,可患者除视物模糊外,并不感到变形,这是因为其在不戴镜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凭着对事物的认知经验而生活,一旦戴镜矫正后,在视力提高的同时产生了视物变形,这是因为改变了其原来的那种变形的习惯而产生的错觉。1·1实例举偶一位67岁妇女验光结果为-20·50DS/-1·00DC×90(R), - 20·00DS/- 1·50DC×85 (L),矫正视力为3·9(0·08),因初次配镜给-10·50DS(R), -10·00DS(L)试戴,其主诉:“不行,太清楚,太亮了,我接受不了”。模糊了几十年,稍微清楚点反而不习惯了;一位19岁的中学生,验光结果为-3·00DS/-1·25DC×180(R), -2·75DS/-1·00DC×175(L),但矫正的最佳视力为4·8,查其原镜为: -2·50DS/-1·25DC×95(R), -2·25DS/-1·25DC×85(L)当把试镜柱镜按原镜轴位调整时,矫正最佳视力为5·0+2。经电脑及检影验光再次确定,柱镜轴均为水平,但矫正视力不佳,患者也反映有不适感,为其按水平轴做了眼镜,并讲明他以前的眼镜是不对的,患者同意适应,戴镜两周后复查,矫正视力为5·0+3,而且无不适感。有些原镜在光心与实际瞳距相差较大者,年龄越小,更改后适应越快,有些患者拒绝适应,那么只能少许调整或按原镜配。有很多初配的患者,在试戴过程中,反映头晕、眼睛酸胀等不适症状,为其减低光度,矫正视力降至4·7同样头晕不适,但当为其调整回初次试戴的度数,并告之“这次调整就不头晕了,降到最低了”时,结果就真的不晕了。从理论上讲,屈光参差相差2·50D以上时,即不能双眼单视,但曾为一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相差6·00D的患者和一混合性屈光参差相差10·00D的患者配镜,配戴舒适。这些都是在试镜时对其合像、融像、立体视做了详细检查后才给予处方配镜的,并告诉患者检查的目的和适应的方法。患者愿意配合,故验配成功。教科书记载,配镜原则为近视是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包括近视散光及复性近视散光),远视是最佳视力的最高度数(包括远视散光及复性远视散光),但这个原则是不可能适用于所有配镜者,比如:一较高度数的初次配镜者,一次给足光度可能会无法接)受,所以只能降低分次给足光度,这样就不能按照最佳视力来验配了[2]。2讨论对屈光度较高的眼在配镜时要分几次矫正,最后达到双眼视力参差平衡,提高视力;验光要准确,试镜的目的应使屈光不正者既提高视力,又感到舒适,戴镜后不头晕,视物不变形、不走样[3]。经反复试戴后再确定配镜处方,一般须试镜30min左右。如有不适尽快寻找原因;试镜时要询问以往戴镜情况,尤其是散光轴的改变对配镜者很重要,有人习惯旧眼镜的轴位,故一般不进行大的调整,以免戴镜者不适应;对近视,尽量用低度数矫正最好的视力;对远视,尽量用能接受的度数矫正最好的视力,同时,要根据年龄决定屈光度,如伴有内斜视时应尽量戴足度数;常见矫正视力不理想的原因有高度近视、高度远视、高度散光等。由于度数太高,眼底又有改变,矫正视力常不理想。弱视是青少年矫正视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弱视眼佩戴足够的度数后,应要求病人加强用眼训练,以利于视力的恢复和提高;散瞳验光消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排除了因睫状肌紧张所造成的假性近视,反应了真实的屈光度,也为下一步试镜提供可靠的数据,所以12岁以下的儿童均应采取散瞳验光;对单眼近视或双眼屈光参差较大的人,可考虑佩戴隐形眼镜。总之,验光配镜的目的是使屈光不正者提高视力、佩戴舒适,以达到最好的矫正视力。对矫正视力不能提高者,应进一步查找原因[4, 5]。参考文献:[1]张萍·验光配镜是一门艺术[ 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8, 3(4): 59·[2]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8, 56-59·[3]叶秀荣,赵红地,郭淑萍·屈光不正562例验光配镜体会[J]·人民军医, 2006, (01)·[4]杨永松·简述与验光配镜有关的几个问题[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3, (3): 23·[5]朱政法·验光配镜中视力不能矫正的原因[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3, (1): 19·
验光师与验光员是对验光技术等级的划分,分为初级技能、中级验技能、高级验技能、技师、高级技师。其中后面带“技能”字样的是验光员,“技师”才是真正的验光师。考证难度问题:验光员的考证很松,很多地方都可以考,都可以发证。验光员的考试只需要答个卷,在实践演示一下给老师看就算通过,然后就能拿证,验光员资格发证渠道有好几个,一个是视光学专业毕业生在校考试取得,这样的人如果成绩好,只要考试能通过,可以一级一级往上考,最高可以拿到高级验光员资格,这样的人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学的就是视光专业,这是真正有含金量的一批验光工作者。第二种方法就是各培训机构收培训费,临时填鸭子式的灌输考试重点,猛记猛背,然后进行考试,只要60分就可发证,含金量不大。这样的人,哪怕你昨天是卖菜的,今天交费参加培训了,能背个60分就能给你发证,还有一种渠道就是有些医疗部门为医生进行培训,让医生成为验光员的培训部门,其实大家应该知道医生的专业是看病,学的是医学知识,验光涉及到的知识是视光学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培训其实也是填鸭子式的灌输考试重点,猛记猛背,然后进行考试,只要合格也能发证,含金量也有限,因为视光学知识不透彻,但他们懂得眼科方面的知识相对要比第二种方法取得了要好一些。但他们的特长还是看病,验光方面的水平远远不能与视光专业出身的相提并论。验光师的发证:取得验光员中的最高级别的身份几年以后,才有资格参加验光师考试,也是一级一级往上考,过了技师几年后才允许考高级技师,考试程序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综合评审等考试项目,有的地方的二级技师考试没有论文答辩这一项,但所有的高级技师考试都必须进行论文答辩,这个难度是最高的,这恐怕也就是高级技师在中国很少,很难寻找的原因吧。目前江苏、天津高级技师比较多,其他省较少,比如说安徽省吧,据安徽眼镜协会调查目前在安徽省工作的高级验光技师,也就是一级技师目前只有四位,不知以后会不会再增加一点。其实很多店口头上都宣称有验光师,实际上不一定真的有,是真是假顾客可以要求出具验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进行查看,分了如下:一级/高级技师二级/技师三级/高级验光员四级/中级验光员五级/初级验光员 有些东西确实鱼龙混杂,验光员的含金量被搞得不大了,这也是事实,但是国家对“高级技师”的发证始终没有放松,有资格给“高级技师”发证的全国就几个地方,所以高级技师的含金量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这也是全国为什么高级技师很少的原因。
国家人事部没有验光师的职称,验光工种是社保部发的标准,分为初级验光员,中级验光员,高级验光员,技师,高级技师。不是技术职称。这个行业管理混乱,鱼龙混杂,虾兵蟹将太多。技术证书说明不了什么,花钱就能买。
光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光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怎么写?下面我以《在胡克参考球观念下诞生的新理论》论文提纲为例,为大家介绍论文提纲的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 在胡克参考球观念下诞生的新理论
在光学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几位学者做出过杰出贡献。其中,依萨克-牛顿(I. Newton1642--1727)[1] 认为,光是发光体发射的一种微粒,人们通常说的粒子性。 到公元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等人[2] 认为,光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被称为光量子。综合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研究思想,作者经过详细思考后认为,一份光量子为一个独立的能量体,它是由更细微的能量颗粒按照某种方式集合而成的一个能量体,是一个具有空间形态的几何体。作者为了不再引进更多的新名称而称它为基本能量单元体。这种能量单元体颗粒也有学者称它为亚光子[3]。波动性代表人物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4] 提出了光的球面波观点,作者不能理解的是:一个光粒子是怎样产生的一个球面波,一个子波的能量又是多少?恐怕科学巨匠和高手也不理解他的具体描述。
1 自然条件下的光辐射
一份光量子能量的大小,我们不可能将一份光量子的内部结构分拆开进行测量和计算至少在当前这个时代是这样。接下来我们只有间接地使它与粒子(实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效应进行描述。
如示,设想,这些实物粒子在常温下处于稳定状态(只有温度处在绝对零度或附近时的实物粒子才可能处于基态),当它没有吸收外来能量时,也就不存在能量的外泻(辐射),这时它处于临时稳定状态。在中,从S 发出的光经透镜L 后照射一透明物质,光子-1从实物粒子之间的狭小空隙(真空区域)中穿刺而过,光子-2 被实物粒子所吸收;我们构想,这个理想化粒子具有吸收一切能量段光子的能力,将吸收的每份光子又完全彻底地辐射出去(在粒子中不作任何残留)。即是,认为实物粒子辐射出去的光子与它所吸入光子的能量完全相同。显然,粒子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它吸收一份光子便从初始的稳定状态跃升至高的能量状态,这过程即为能量的上涨阶段;而高能态的它是极不稳定的,?即开始泻能,从高能态辐射光子而回落到原有的初始状态。粒子所经历吸能和泻能这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就认为是粒子完成了一次能量的上涨和回落,简称粒子能量的一次涨落。粒子能量的一次涨落总会经历一段时间过程(哪怕很短)。
在中我们假设粒子在发射光子-1 后又吸收相同能量的光子,然后再辐射出光子-2;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粒子能量的一次涨落(称为一个周期),用符号T 表示。 在这个涨落周期内光子(在真空中)所运动的路程为CT, 即是:光子-1 和光子-2 之间的距离就称为一个涨落光程(为了直观,这里假定两份光子是在同一直线上),用符号λ0 表示。
为了与经典理论相对应,便将涨落光程另名为涨落长度,光的涨落长度对照成经典概念的光波[5] 波长λ0 。 由于不同能量光子与实物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涨落周期各异,因而涨落长度λ也不相同。显然,光子能量与涨落长度成为一一对应。涨落周期T 的倒数称为涨落频率(将光的涨落频率对照理解成经典概念光波频率), 用符号у表示, у = 1?T 。为此,作者将新旧概念对照列表:
显然,不同颜色(或称为能量)的光,它涨落一次的时间不相同,涨落光程也不相同。即是,光的涨落长度不相同。光子能量与涨落长度成为单值对应。
2 新建概念和观点
2.1 胡克参考球
当一份光子从粒子中辐射出去以后,作者假想,光量子是沿实物粒子的自旋切线方向辐射出去的,所以它离开粒子时刻就具有一速度C 。在科学史上,胡克(R.Hooke,1635-1703)[6] 认为:光是由快的振动所组成, 可于刹那之间,或者说以非常大的速度,传播过任何距离;在均匀媒质中每一个振动都将产生一个圆球,这个圆球将恒稳地向外扩大。 胡克认为,光的行为如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而现代研究认为,光是一种粒子,光子的运动方向是任意地自由取向, 即是:光子的运动方向有可能是OA、OB、OE 和 OF … 等方向的任意一个。 一份光子不可能同时射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个方向,由于光子运动方向的不确定性,所以,作者为此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半径为R = Ct 的参考球,并坚信它(光子)肯定会出现在这个圆球球面上的某一点,这个光子参考球如所示。
作为一个向外辐射能量(光子)的实物粒子O ,它不可能同时辐射出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多份光子,因此,一个参考球的球面上就只有一份光子出现。由于它是不受我们的具体操控,也就不能确定它的具体方向,所以,它的运动方向是自由取向。经考证,最先提出扩散圆球概念的是胡克,作者构想的这个数学模型虽然与胡克所描述的物理意义大不相同,但提议将这个光子参考球命名为光子胡克参考球,简称为胡克参考球或胡克球。
2.2 惠更斯包络面
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提出的包络面概念及惠更斯原理:波所到达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波源,从这些点发出的波叫做子波;而新的波面就是这些子波在同一时刻所到达位置的包迹。 惠更斯所称的子波,其实应该理解成胡克提出的扩散圆球 [6] 。
但惠更斯原理对客观?物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比如,在真空中运动的光子,是以发射源为参考点的。它不是按照惠更斯包络面形式向外部空间扩散, 而是以胡克参考球方式向外部空间扩散,如所示。只有当这份光子被空间某一实物粒子完全吸收以后,又被完全辐射出去并产生了一个胡克圆球,实物粒子就是这个胡克参考球的中心。显然,包络面是由很多个胡克参考球包络而形成的,于是我们得到:
跟包络面相互作用的每一个质点,都可以看着是新的'发射源或扰动中心,从这些点发出的胡克球叫做次圆球; 而新的包迹就是这些次圆球在同一时刻所到达位置的重叠。
3 综述与讨论
早期的胡克和惠更斯理论说的都是一个一个脉冲,而不是具有一定波长的波列。后来,数学家欧勒(L. Euler,1707-1783)[5]认为, 光谱里每一种颜色必与某一定光波波长相对应。这就是最早提出波动光学的基本模式。不难看出,光波一词,是人为的一种假设。
虽然后来有实验支持,但本文作者应用胡克参考球模型和惠更斯包络面概念相结合,同样对光的干涉、衍射、折射、反射、偏振及全息[7-11]等实验结果作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包络面的物理意义:作者对惠更斯包络面的分析,设有包络面从点O 以速度C 向四周扩散,已知t 时刻的包络面是半径为R1 的球面S1。 用惠更斯原理杨发成理论来求(t + T )时刻的包络面。S1 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新的扰动源,它们在T 时间内发出半径为Ct 的胡克球,这些胡克参考球的包迹, 便成为新的包络面S2 和S3 ,并且S2 和S3的扩展方向相反(由于光子能量作用在粒子上的涨落时间非常小,在此处讨论可以忽略它)。
4 结论
在真空中,一份光粒子出现在以源点为中心、半径为光速与时间乘积的球面上,这个数学模型称为胡克参考球;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胡克参考球球面在同一时刻所到达位置的包迹,称著包络面。
参考文献
[1] I . Newton , Phil . Trans . No .80 (Feb .1672) , 3075 .
[2] A . Einstein , Ann .d . Physik . (4) .17 (1905) , 132 ;20 (1906) , 199 .
[3] Chong An Zhang, Wide Existence of Wave with the Non- Medium Transmission in the Nature, MatterRegularity 12 (3) 207-214 (2003).
[4] Chr . Huygens , Traite de La Lumiere , Brighton Press, 1690 .
[5] L. Euler, Opuscula varii argumenti, Berlin (1746), 169 .
[6] R . Hooke , Micrographia . (1665) , 47 .
[7] D. Gabor, Nature, 161(1948),777; Proc. Roy. Soc., A, 197(1949),454; Proc. Roy. Soc., B, 64(1951),449.
[8] D. Gabor, Rev. Mod. Phys., 28(1956), 260.
论文是需要自己好好写的,你可以找些资料,但是不能通过这种途径来获取。你可以从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傅里叶光学等等方面对生活的影响来写。(具体得看你已经学到什么阶段来了,在早期,几何光学对人类的影响比较大,等到波动光学迅速崛起的时候,对几何光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傅里叶光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对各学科都有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尤其是对视力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 在校小学生佩戴眼镜的人数比例达到30%,中学生为50%,而大学生则达到了75%,成为名符其实的眼镜王国”。 一、应社会需求 发展 起来的新学科 1988年,中国计量 科学 研究院(以下简称“计量院”)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也是北京市第一次眼镜市场的产品质量调查。根据英国标准化协会(BSI)的标准,京城20多家大眼镜店被抽查的上千副眼镜的质量合格率不足10%。 为此,我国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率先向社会发出呼吁:眼镜是保健用品,不是一般的商品,全社会都应陔关注消费者的视力健康!一些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电纷纷提出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眼镜行业进行治理和整顿。 眼镜质量问题引起了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高度重况和关注.眼镜立即在“质量万里行”活动中被列为重点监督的产品。计量院正是从这时开始涉足眼科光学领计量和检测标准的研究的。近20年过去了,具有中国旖色的眼科光学计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二、眼科光学与相关产业密切结合、与其他学科相巨交叉 眼科光学是集眼科学、计量学、光学和光学仪器、验光学、眼镜学、像质评价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谱光度学、神经学、生物学、材料学、制造工艺等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学科。眼科光学计量是眼科诊断、 治疗 、视力矫正和眼保健的基础保证。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专业划分,至少有五大产业领域与眼科光学密切相关,它们是眼镜镜片、眼科仪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和个体眼部防护用品。由此可见,眼科光学又是医疗卫生、眼镜行业和光学 工业 的结合体。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眼科光学计量体系 根据日益增长的国际市场和贸易全球化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ISO在IS0C172“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面设立了SC7“眼科光学和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由于信息不畅以及行业划分的制约,中国的眼科光学计量研究与国际IS0C172,sC7的建立虽然同步,却又毫不相干。而国际计量界的同行们,无论是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还是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都还没有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 命运注定,中国眼科光学计量的生存、确立和发展必须自主创新。 1。独创性 由于有了计量院这样一支实力雄厚的技术队伍的实质性介入,仅仅十几年,中国已经开始步人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下.计量院会同全国质监系统先后研究建立了顶焦度计量基准、验光机顶焦度工作基准、角膜接触镜顶焦度工作基准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基、标准装置,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顶焦度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如图1所示。 纵观国际眼科光学大家庭,中国的眼科光学计量颇具独创性。正如国际计量局局长瓦拉德于2005年下半年参观计量院眼科光学实验室时所说的:“我在你们这里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2.建标与量值传递的新模式 传统的计量工作,往往是先投入巨资研究检测装置,待建立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后,再对社会开展周期检定和量值溯源。 计量院在开展眼科光学计量研究的初期.面临着技术上走哪条路的抉择。由于服科光学计量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初期没有选择好突破口,计量检定方法不能通过临床医学的考验,就不可能得到今天医学界的承认,更不会被国内外市场广泛使用并接受,也绝无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回顾 历史 ,眼科光学计量所实现的突破在于: (1)选择了以动态或在线检测为研究目标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眼镜行业或医学界在使用现场进行动态测量或在线校准和检测的需求显然,传统的、基于静态或分量程的工业计量模式,以及高成本低使用率的计量建标和检定模式.不适于眼科临床医学的需求。而中国自主研发的各种眼科光学计量标准器具,如标准镜片和标准模拟眼等,则以其高科技含量、低成本高使用率、便于携带等显著特点.一下子就被国内外客户广泛接受,并占领了市场。 (2)以Map手段实现量值传递的新模式 面对具有3.6亿用户的眼镜市场,我们只有通过大面积的建标和计量检定,才能有效控制眼镜行业的产品质量,才能保证全国范围内顶焦度量值的统一。而Map了用客传递手段,就像勾画一张全国地图一样,把顶焦度一级或二级标准、验光机顶焦度标准、瞳距仪检定装置、透射比计量标准装置、角膜曲率计检定标准等通过自上而下的逐级推广、很快就覆盖了全国除 台湾 和西藏以外的大部分省、市地区计量所,甚至远销海外。这种新模式,满足了我国眼镜行业分布区域大、计量检定贯穿始终、无所不在的市场的需求。 四、计量基标准与科研成果转化 眼科光学领域内的基本物理量是顶焦度——VertexPowero 围绕着顶焦度这个重要物理量,我国先后研究建立了各项基(标)准,并将其迅速转化为市场上可流通的商用计量标准器具。例如:“顶焦度标准镜片”、“主观式和客观式标准模拟眼”、“接触镜顶焦度专用标准镜片”、“眼镜片透射比测量装置”、“瞳距仪计量检定装置”和“商用瞳距仪样机”、“角膜曲率计标准器”等。 上述计量标准器具均可直接用于对眼科光学计量仪器进行强制检定和计量校准,且具有包容性强、较长期的适应性、研究费用低廉、易于操作和大范围推广等优点,有利于调动地方质监部门的积极性。 上下齐抓共管大好局面的形成,使我国政府对眼科光学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市场监督的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五、发挥龙头作用、形成计量院与地方技术机构双赢的局面 眼科光学计量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里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并为提高我国眼镜行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作出举足轻重的贡献,除了计量院自身的努力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项工作得到了全国各地质监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大力协助。 目前.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大多数省市级的计量和质检机构都开展了眼科光学计量检定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各地技术机构直接使用计量院提供的计量标准器具。这种“统一研制、统一推广、统一培训、统一周期检定”的“四个统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巨大市场需求下的量值溯源和量值统一问题,使将原来看起来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监督工作变得简化和顺畅起来。 眼科光学计量走出了一条计量为国民 经济 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服务的新思路,不但使社会和国民从中受益,也形成了计量院与地方技术机构双赢共进的新局面。 六、中国眼科光学计量研究实现“从零的突破到质变的跨越” 眼科光学计量所走过的路。为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使计量科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国民经济。也锻炼和造就了一批了解市场、了解 企业 需求。通过为社会服务而发现和寻找科研方向的新型的科技人员。 顶焦度计量标准(基准)、验光机工作基准、角膜接触镜顶焦度工作基准的相继研发成功。确立了计量院在国内眼科光学领域的“科研龙头”地位.同时。为提高中国在国际眼科光学界的地位赢得了关键的一票。
随着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也在不断的完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 通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 方法 ,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医学模拟教学,改革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教学方法 ;研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是以讲解X线、CT、MRI、超声、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及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等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员专业操作技能为前提,其重点是提升学员专业思维及操作能力。当前,面对新形势下人们的法制意识、医疗保健知识的不断增强,更加要求医疗人员对患者的检查、诊断及治疗,在借助各种先进的检查、诊疗设备的条件下,具有高超、娴熟的操作技巧和准确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减少、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这不仅是全体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任,更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准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医学影像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医疗及教学设备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训练的方式,侧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前就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参加本次教学模式改革的是张家口 教育 学院08级医学影像系三个班级,其中: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4人、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9人、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39人。作为对照的是张家口教育学院07级医学影像三个班级,其中:07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班40人、0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二班17人、07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6人,采用旧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突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分为两部分。
1.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由教师制作PPT课件,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充分利用医院的各种影像临床病案资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直观式形象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方法,达到使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临床见习示教,则组织学生到本院实训室、附属医院影像科参观、见习、模拟示教。如在讲完总论以后,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结合理论,建立直观印象,消除神秘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崇高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本专业的极积性和自觉性。
1.2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时间模拟实训教学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生操作实训机,模拟各部位的扫描过程,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操作技能[1]。临床实训教学,集中一段时间将学生安排到教学医院,开展技能实训,按照详细周密的安排,学生到医院影像科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训。一方面学生亲临实际的岗位环境,感受岗位气氛,增强学生的道德感、责任心,激发了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增加实际的操作机会,学得好、掌握得快[2]。表108级医学影像系各班的教学安排
2结果
对于08级和07级各专业班分别进行理论笔试考试及实践能力测试,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
2.1通过教学改革,08级各专业班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均高于07级各专业班,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评价高于07级各专业班,学生对自己的技术能力信心十足,游刃有余,在医院实践中可以熟练操作,即使遇到不常见的病例,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实践知识仍可以很快接受新的知识,融会贯通。
2.2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的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高于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和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班。
通过学生各门课程成绩综合分析,教学改革后学生成绩和能力明显提高,且成绩与实训情况有正比的关系,有实训安排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无实训的班级,实训时间长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实训时间短的班级。表308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表407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3讨论
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技能锻炼、 经验 积累和专业思维的培养。影像技术专业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实现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往的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只管教,学生只是做笔记,这种填鸭式教学,学生是被动学习,目的也是应付考试,忽视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后感到力不从心。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
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既可使学生获得对于解剖结构的清晰直观的立体图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在课后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融合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易于掌握那些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4]。
另外我们提倡医学模拟教育[1],医学模拟教育是通过实践技能培训、医学模拟中心乃至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我们有完整的影像设备,例如:影像检查技术及放射X线室,数字成像及PACS室,影像设备室,影像诊断阅片室,CT操作室,设备储藏室;超声诊断室,通过模拟教学,既解决了病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系统完善的操作机会。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更多的研究和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是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责任心,把临床带教教学作为重点,组织教学大查房、各种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学管理和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狠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制定完善的 规章制度 、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 措施 的落实。临床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患者不让实习学生“碰”的尴尬处境,涉及到患者隐私的医疗活动时,情况更严重,带教教师通过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同时监督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增加模拟实践技能培训及临床见习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技术操作技能,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巧和能力,才能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文献
1王长远,秦俭,王晶,等.医学模拟教育的发展状况\[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70-171.
2郭劲松,张东华,薄红,等.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的建立和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10):77-79.
3袁力,赵遵强,袁聿德,等.高等医学影像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5):373-375.
4袁力,刘林祥,冯圣平,等.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医学与哲学,2003,24(8):57-59.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问题愈益突出。从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医学影像学诊断 报告 的书写等方面,就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进行探讨。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
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是指医学影像诊断合乎一定的标准,即利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使其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它要求根据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地开展检查项目,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质量标准,最终目标是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并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患者需求,但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水平,准确可靠地为临床提供看得懂、能理解的诊断依据,因此,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就势在必行。
1 提高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素质
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且周期越来越短,建立在高新影像设备之上的影像学正发生着巨变,不断更新的设备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应用时的工作原理、性能无不涉及广博的计算机领域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影像科技人员,无论老中青,都要从零开始,逐步地熟悉、掌握以致精通这门新的数字影像技术,也就是说,要从陈旧的工作模式转为更为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树立新的医技理念,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应抓紧时间快速提高自身英文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数字化设备无论是界面显示还是操作使用提示,无论是部位选择还是投照方式,以及后处理内容均为英文显示,英语既是基础更是工具,同时,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将更加频繁,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速度也将加快。只有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才能进一步进行图像处理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其次,要多阅读一些有关IT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或通俗刊物,了解网络的运作,对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存储及打印等概念要清晰明了,并在与编程和网络工程师的合作中积累和丰富这一领域的知识。再次,不断完善影像诊断知识结构。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及病理演变,其图像在监视器上的显示与相关诊断所需,其形式和内涵不尽相同,且数字化影像各参数具有可调节性、大宽容度,如何使体位设计更合理、如何在图像的后处理中使感兴趣区真实并具有明确诊断所需的特征,对技师的影像学知识和诊断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建立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医学影像学这门综合性学科开始逐步从影像投照、成像、阅片、报告书写以及远程会诊诸环节进入全面数字化的崭新时代。比如,近年来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的引进和临床应用,拓宽了超声检查范围、服务对象,超声影像、诊断信息和工作量成倍增长,而原有的手写报告、热敏打印图像、人工病案存档、检索查询、工作量统计等,明显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患者的诊疗服务。这一切对于医学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医学影像室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与患者和临床科室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简单地表达为患者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与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答复。影像室从接收申请单到发出检查报告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每项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及其之间的衔接良好与否,将反映影像室整体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这要求从预约登记到发出报告必须实现一体化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影像网络工作系统流程(略)
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患者一般资料—图像采集—诊断报告全部信息的数据化存档,提高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而且由于使就诊顺序透明化、公开化和接诊服务的温情化,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所以大大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同时,这一网络的建立也真正体现了医疗信息共享,使患者在一所医院拍摄的X线、CT及MRI图像及诊断意见报告,在远程会诊或转诊到其他医院咨询、会诊或治疗时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不必再作重复检查,这样既节省人力物力,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可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使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过去的隔日到目前的2 h,甚至0.5 h,而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又是每个医院所面对的。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做好这一点除了发挥设备优势外,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尤为重要。
3 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3.1 基本程序规范化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又是重要的医疗文件。报告书写的质量代表科室的诊断水平,也代表整个学科的水平以及发展的程度。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3.2 基本格式规范化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一般格式应依次包括以下5项内容: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如X线所见、CT所见、MH 所见、DSA所见等;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在临床工作中,上述五项内容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格式。第一种是从影像征象或讨论到影像诊断或印象的分段描述法。第二种是从影像诊断或印象到影像征象或讨论的分段描述法。第三种是将影像征象或讨论与影像诊断或印象混合描述法。第四种是表格式,是将报告设计成固定的表格。第五种是逐条列项式,是将各项观察的内容按顺序排列,在预留的空白处填写正常、异常或意见等。其中,第二种报告格式是目前采用最多、最常用的一种,因为它满足规范化报告的5项内容,符合检查的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格式之一。
3.3 基本要求规范化 书写规范化报告内容的总体原则是影像描述简洁,重要的部分或内容先写,回答临床医师的要求;病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像征象描述;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最后要得出影像检查的结论。一般和常规项目要齐全,描述要有顺序,主次要分明,描述部分与诊断结论要保持一致。此外,还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术语规范。
3.4 注意事项 医学影像报告是一份把病变影像转换成文字、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讲求客观性、科学性、严禁掺杂主观印象,不要武断地单以图像诊断疾病,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故一定要写得确切、客观。这就必须运用规范的影像学术语或解剖学与病理学名称来描绘,不能随便下笔,按个人的 爱好 写。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是对医学影像技师的最基本要求。总之,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于患者。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2] 段少银,蔡国祥,叶锋,等.关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规范化的讨论[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0,(1):90?91.
[3] 林海波,曹然,叶晖,等.影像技术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J].现代医院,2004,(6):117?118.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 面相 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 总结 ,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1.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2.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医学影像技术晋升职称报告范文
5. 医学晋升职称论文范文
6.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未来初探 》
摘要: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 方法 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 报告 。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 热点 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 教育 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5] 王安明,史跃,赵汉青,等.格式塔理论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10):67-68
[6] 江传海,余梁,胡正宇.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32(10):1778-1779
《 数字图象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
【摘要】医学影象技术从7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数字图象;医学影像;应用
Digital image in medicine image application
Rao Tianquan
【Abstract】medicine phantom technology enters the Digital Age from the 70's,20 for many years successively have had MR,B ultra,digitized image equipment and so on DR,DSA,ECT,R put into the use. Diagnosed the very big advancement function to the medicine image. In on is objective urges each kind of imagery technology to rely on own superiority unexpectedly to develop. Makes up for one's deficiency by learning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enable the disease the early diagnosis rate to have the distinct enhancement.
【key word】digital image; Medicine image; Using
图象是周围客观世界的一种印象,数字图象是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技含量极高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模拟图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模拟图象是以一种直观的物理量的方法来连续地表现我们期望得知的另一种物理场的特征。而且数字图象则完全以一种规则的数字量的集合来表达我们面对的物理图象。二:用模拟图象的方法来显示图象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一旦设计出一种图象的处理方法则具有全场性与实时处理等优点。但是模拟图象亦有抗干扰性差,重复精度差,处理功能有限,处理灵活性差的缺点。而数字图象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图象处理方便,适应性能强等优点,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图象处理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显示它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三: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它的图象更清晰、无失真,更便于储存和传输。
从70年代末期开始,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这一些进展无一不是从根本上破除了原有信息载体形式和成像原理的束缚,开创新径而取得的。同时这也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它们之间不仅没有相互代替,而是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1 数字X线图象的形成
X线透射成像是基于人体内不同结构的脏器对X线吸收的差异。一束能量均匀的X线照射到人体不同部位时,由于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不同,透过人体各部位的X线的强度亦不同,这些穿透过人体的剩余X线就携带着人体被照射部分的组织密度和厚度的信息。这些信息投影到一个检测平面上,即形成一幅人体的X线透射图象。如果这个检测平面是荧光屏,那么我们就得到一幅模拟的图象了。再将这幅图象用不同的方法采集下来(如摄影,录像,拍照等方法)。检测器也可以是 其它 ,如电离室、光电管、晶体压电等等。然后将收集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就形成了一组由不同数字代表X线强弱排列的数字信号了。最后将该组信号交计算机处理经数模转换即成为清晰、无干扰、无变形、无失真的数字X线图象。
2 数字图象技术在X线检查中的运用
2.1 X线电视系统:主要由影像增强器和X线闭路电视系统组成,影像增强器把X线像转换成可见光像,而且图象的亮度得到很大的增强,然后通过电视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图象,它是实现X线图象数字化的基础。
2.2 数字摄影:(DR)对影像增强器所得到的电视信号,用摄像机拾取的高信噪比的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化,然后再进行各种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效果的图象,这种技术多用于胃肠透视和血管造影成像。该种检查拍摄后立即可以得到图象。不必等待冲洗,还可以动态的观察。
2.3 计算机摄影:(CR)它是用影像板(IP)代替胶片暴光,然后将存储在IP板上的X线潜影用激光扫描拾取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计算机处理得到一幅X线数字图象,最终用激光像机把X线图象记录在胶片上。这种方法灵敏度高、敏感范围大、图象清晰。
2.4 数字减影:(DSA)用于血管造影,原理是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后用摄像机各采集图象,然后将图象数字化后存储在计算机里,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将两次采集的图象进行对应像素逐个相减,减影后的图象只留下充盈的血管图象,这样去掉了组织的重叠干扰,可以清楚地观察血管情况。
2.5 计算机横断体层装置:(CT)X线对人体横断面的各个方向进行照射,检测器采集到体层各个面对X线的吸收曲线后,用计算机处理所得数据最后以数字矩阵的形式表示横断面上个点的密度值,这样断面上的各点的密度都用确定的数值表示出来,这种对组织密度的量化,可以从数值上来区分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科学性。
此外;数字图象还应用于MIR、ECT、B超等医学影象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字图象。
参考文献
[1] 王容泉. 《医用大型X线机系统》
[2] 梁振声. 《医用X先机结构与维修》
[3] 邹 仲.《X线检查技术学》
[4]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
有关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论文推荐:
1.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
2. 有关医学影像类毕业论文
3.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4. 医学影像学研究论文
5.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