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平遥明清至民国村落文化研究论文

平遥明清至民国村落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平遥明清至民国村落文化研究论文

平遥县特色文化有平遥剪纸、平遥纱阁戏人、宝剑制作技艺、平遥弦子书、平遥彩塑等。

1、平遥剪纸:清代到民国年间,平遥县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常见的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

2、平遥纱阁戏人:现存28阁,每阁一剧。这组纱阁戏人因其利用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的洒金宣纸扎制而成,所以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3、宝剑制作技艺:战争后,中国的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祖先们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刀剑文化实物毁之甚巨,刀剑复制、修复技艺也应然而生,其中涌现出多位工艺巨匠,他们将古刀剑复制、修复技艺通过师徒口耳相传至今。

4、平遥弦子书:平遥弦子书,又名“平遥盲书”,俗称“瞎子说书”,流传于平遥及周边汾阳、孝义、介休、沁源等地,据《平遥县志》记载,弦子书起源于明末,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5、平遥彩塑:彩塑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总称。

中国古民居实在是太古老了,因为我们甚至可以走进“山顶洞人”的家园。林林总总的中国民居,无不各具风情,它们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演绎人生话剧的最主要的舞台。民居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种类之多令人惊奇。北方地区建筑多用厚重的围墙做四壁,以抗风霜、雨雪的严寒气候,而南方炎热、潮湿,就必须使建筑有良好的通风、防潮等功能,以创造较舒适的环境。“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得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一、山西民居我国传统民居遍布全国各地,内容广泛、丰富。提起北方民居,人们一定会首先想到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合院,殊不知,北方民居的精华在山西。正如山西省的古代寺院等官式建筑是全国保存数量最多、年代最久、质量最好的,山西省也是全国传统民居建筑现存数量最多、质量上乘、艺术成就极高的一个省份。(一)晋中广厦――乔家居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就其建筑艺术而言,山西民居和皖南徽派民居齐名,素有“北山西,南皖南”之说,因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享誉海外的乔家大院便位于山西省祁县境内。祁县民居的平面布局及体型颇具特色,属于典型的山西民居。一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符合风水术中“坎宅巽门”的说法。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院落四周房屋大都采用坡向内院的单坡顶,使外墙高大,雨水流向院内,形成“肥水不外流”。三是外墙高大厚重,防御性极强。祁县县城的巷道,两侧都是没有窗子的高墙,置身其中,不免发思古之幽。祁县民居中,最著名的要数乔家大院,当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拍摄视角清晰地反映了这座古民居的布局特色和空间组合,以及精美的细部装饰等。虽然拍摄者只是以这些作为渲染故事情节的背景,但我们仍能感受到这座大宅院的恢宏气魄。1.严谨有序的城堡乔家大院位于祁县的乔家堡村。这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村落,走进乔家堡村,路旁都是高耸的青灰砖墙,没有窗户,偶尔有一两个圆拱形门洞,里面是黑漆木门,显得壁垒森严。大院三面临街,独立于周围民居。大院四周是封闭的砖墙,高三丈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仿佛城墙上的敌楼,显得很有气势。乔家大院就是这样一座全封闭的方形的城堡式大院。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又经过两次增修而建成现存的格局。整个宅院分6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共计有313间,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建筑物多而不乱,布局严谨有序。2.新奇独特的造型山西民居的一大造型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而单坡顶背后的高墙朝向院外,墙体高大封闭,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山西气候干燥,春冬两季有大风,高大的外墙可以防风。而祁县单坡顶的民居更是独具地方特色,都是船侧反曲的层面形式,这与常见的单一凹曲线,或凸曲线屋面都不相同,形式新奇独特。乔家大院最有特点之处还在于它的上人屋顶。大门上的城楼是上房顶暗室的必经之路,上下楼都要经过这下面的一条漆黑的通道楼梯。上去以后,所有的房顶都能去,房顶上的通道主要是为更夫设计的,道路曲曲弯弯,却四通八达。乔家大院的房顶上还设有更夫楼,尺度不大,却十分精致。平房顶随便走,但单坡顶都留有一条窄窄的道路,外侧还设有矮的女儿墙,防止人摔落。站在乔家大院的房顶上,看到面前高低错落的起伏变化,会令人感到建筑美学反复、交错、连续、间歇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神秘感。3.精美的细部装饰这样的大院落,其砖雕、木雕等各种装饰细部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缭乱。而每一个雕刻每一幅画面都有其民俗的说法,都是一个故事,令人观之回味无穷。乔家大院共有六个大院,虽经几期分建,中间时空跨度将近两个世纪,但仍保持了统一的风格,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古老的街巷、高耸的灰砖墙、雕饰华丽的门楼,以及大门前的拴马桩和上马石……徜徉于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晋中地区的繁荣时代,感受到了当时居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生活,也体验到了前人用建筑的手段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华北平原上的明珠――平遥民居平遥古城是北方民居中的精粹。这里村镇建筑格局规整而严谨,住宅本身的排列十分整齐,而且相对封闭,呈内向型的形态。直而窄长的街两侧探出是山式门楼,简洁、明了,标志着下边人家的入口所在。门楼之下,自墙内悬挑出装饰精细、华美的梁枋,支撑起同样精致的斗拱,共同托起上面的屋顶,其上的正脊与院墙端头相平齐,给人的感觉是“见墙而不见屋”。其侧面沿街的外墙墙头上用整齐的磨制砖砌出各种透空

旱船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

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似乘船状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

高跷用两根木棍制成跷腿,一般在6尺上下,高者达1丈2尺。木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

技艺高超者,可跳跃板凳、桌子等障碍物或跌八叉、“金鸡独立”、下软腰。传统内容有《白蛇传》、《庆顶珠》、《狐狸冤》、《唐僧取经》。

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送子参军》、《计划生育》、《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本县北城村、干坑村高跷表演出名。

抬阁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铁杆上,由成年男子抬着,在行进中表演。内容有50余种,其中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贵图》、《火焰驹》、《断桥》、《虹霓关》、《起解》、《百花亭》、《盗灵芝》、《下河东》《拣柴》、《苏护送女》、《双吊孝》、《黄河阵》、《祥麟镜》、《反棠邑》、《狐狸缘》、《凤仪亭》、《血手印》等。

龙灯用竹、木、布等材料制作精制的龙头,再以竹圈制成若干节龙身,用布围起连接成长达20米以上的龙身、龙尾,上画龙麟、龙爪图案。表演时一人用木杆举龙头,十数人用木杆分节举龙身、龙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戏龙引路。

在吹打乐伴奏下,舞动龙头,龙身随龙头走向翻滚起伏,蜿蜒摆动。表演形式有《二龙戏珠》、《调四角》、《八调调》、《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

龙首龙身内置有蜡烛,昼夜兼可表演。夜间表演时,龙体内灯火通明,气势颇为壮观。

竹马用竹皮或竹篾扎成,外面以绫纱裱糊,再经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十二三岁男童的前胸、后腰。

身系若干小铜铃。竹马队一般由14名儿童扮演,12匹马表现十二生肖,前面一个引导的叫马头,用戏剧表演中的佛尘指挥,后面一个是马尾。

其余表演者手持马鞭,象骑着马奔跑一般,伴之连连作响的铃当声声,犹如万马奔腾。夜间,竹马身上置放灯烛,表演起来尤为好看。

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双八调》《单八调》、《剪子股》、《八调调》、《对竹马》、《没头头》、《三环套耳》等。节节高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实际表演难度更大。

表演者多为7岁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妆打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双肩上面,无须任何绑系,全凭孩童双腿膝部靠在成人后脑部,用劲站立,类似杂技表演。成年人随着音乐节奏,在行进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应舞出各种动作,煞是好看。

扮演的剧目以《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居多,深受群众喜爱。地秧歌地秧歌有舞有唱,乐器有腰鼓两面,钹、钗各一付,锣两面,口刮四面,有条件时乐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应增多。

一位手摇拨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借景抒情,以平遥方言即兴演唱吉祥而风趣的“四六句子”。句段间,各种乐器骤然齐击,紧锣密鼓的间奏,铿锵悦耳。

腰鼓手是乐队的核心,拉开演奏架势,手舞足蹈,在队伍中走来走去,十分活跃。其他乐手既敲击,又表演,形态自如。

地秧歌流传较广的传统曲目有《观五京》、《十盏灯》、《王祥孝母》等。 明镜高悬康熙年间,范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伞进平遥城看病,走到落邑村村南,从后面慌慌张张地跑来一人,宋忠原认得此人,是邻村人毋连迟。

当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雨了。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大雨。

宋忠原撑起背着的大雨伞,邀毋连迟同行,毋连迟赶紧靠过来借伞避雨。两人风雨同舟,互济互助,边谈笑边行路到了高林村。

宋忠原因风力大累得满头大汗,毋连迟于是接过宋忠原的伞打着到了南门外孔家饭店。这时已是风停云散,雨过天晴。

宋忠原向毋连迟要伞。毋连迟不但不还宋忠原,反而诬赖伞是他的,两人争吵起来,围拢来不少的观众。

毋连迟说:“伞是我的!”宋忠原说:“伞是我的!”宋、毋扯夺雨伞,观众谁也断不清这伞是谁的,看他们吵吵嚷嚷,一直闹到平遥县署。宋忠原击鼓喊冤,知县王杰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陈述了事情的经过。

被告毋连迟仍一口咬定伞是他的。两人各抒己见,知县王杰一时作难,不好判断。

沉默了一会,王杰猛然间把惊堂木一拍说:“刁民!屁大的事到县衙击鼓告状!想试探本官的软硬智愚……”随即把伞撕的粉碎,掷下堂来,喝令退堂。原告宋忠原从堂上下来,泪涕满面,被告毋连迟则幸灾乐祸,洋洋得意。

两人走出县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个衙役赶了出来,传唤二人重回县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县王杰和颜悦色地判断,伞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连迟属诬赖,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告一把新雨伞。

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城隍爷在平遥城隍庙寝宫楼东梢间里坐一尊年轻漂亮之妇,据说,她就是城隍爷的小妾,对于这位小妾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段小故事:平遥城隍神年轻气盛,可以说是。

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势必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是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充满了魅力。

在时下许多文化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实在是平遥人的聪明所在。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会上一致通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便是对平遥古城的最佳褒奖。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赞同1|评论。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平遥古城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美丽平遥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势必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是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充满了魅力。在时下许多文化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实在是平遥人的聪明所在。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会上一致通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便是对平遥古城的最佳褒奖。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赞同1|评论

文化价值 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存: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

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海纳百川[16]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

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发达的金融城市: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

历史地位: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 平遥古城(4张) 发源地之一。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

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

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文化遗存:文化遗存独特而丰富。 文化特色:具有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晋商发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明清时期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立起来的。

城墙及城内建筑均保持着14 —18世纪的历史风貌。 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

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机体中生成。

日升昌 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 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 票号汇兑 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 ,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 “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 、俄罗斯等国家 。当时,在“ 日升昌 ”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民间社火 旱船 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

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 ,似乘船状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 。

内容多为古代戏剧中与船有关的故事、有《打渔杀家》《许仙游湖》、《秋江》等。 1高跷用两根木棍制成跷腿,一般在6尺上下 ,高者达1丈2尺。

木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技艺高超者,可跳跃板凳、桌子等障碍物或跌八叉、"金鸡独立"、下软腰。

传统内容有《白蛇传》、《庆顶珠》、《狐狸冤》、《唐僧取经》。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送子参军》、《计划生育》、《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

本县北城村、干坑村高跷表演出名. 2抬阁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古城简介】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两边白杨树,像肩并肩,甩头报数的士兵,一个个迅疾向后离去,我们告别了平遥小城。阳光依旧灿烂,柳丝依旧青青,灰黑城墙与暗红的灯笼,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短暂的平遥之旅,心里沉甸甸的,我给好友发了条短信:在这块生你养你的土地上,感受到的只有两个字:厚重。 走进平遥城,就像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那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保留得完好的历史风貌,青砖灰瓦,亭台楼阁,甚至是百姓人家,也都原貌原样地保持着远古风范,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据说为了这么好的保持这座古城,平遥人可算是用心良苦:住在平遥城里的百姓,不能动其一砖一瓦,即便你很有钱,你也不得翻盖房子,你要住新房子,就得搬到城外去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平遥人为此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可想而知。 这才有了这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名城。 置身于平遥,你无不感受到的是这里的文化底蕴的厚重。 从平遥城墙,街市格局,商贾铺号,到民居院落,佛寺庙宇,无不向你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平遥人的智慧与才能。这里小到一个扶手的雕花,大到城门的布局,都有故事与内涵。如“日升昌”票号的“日升昌“三个字,正读是日日昌盛兴隆,反读也是日日升。 而城门呈对角而开,而不是贯通直下,据说是:一来为了防止风沙的长驱直入,二是为了阻止敌寇进城的速度,另还有一层意思是:肥水不流外人家,可谓用心良苦。像这样的的“用心良苦”,几乎随处可见。在日升昌票号:从管理制度,到衣食住行,从第一张汇票的汇兑,密押的精巧设置,到库房的位置的摆布,再到用人制度中体现的相互监督与相互钳制的方法,无不体现出平遥人的精明与智慧。没有人会想到密押会藏匿在诗句里,没有人会想到金库设在会客厅。 在平遥,听讲解员讲解景点,就像听一部情节生动,环环相扣的小说。从进门第一个景物,到出门最后一个物件,故事完整,结局明了。如日升昌票号,从伙计入门,到最终衰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情节,有推理,构思缜密,引人入胜。 从日升昌的兴隆到衰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票号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史。 在双林寺,那些泥塑彩绘的菩萨,精巧的工艺,大胆的构思,会让你由衷感叹。多少年过去了,那眼珠奕奕有神,那神态逼真自然。那坐佛怡然自得的样子,会让你觉得更人性,更亲切。 在县府内,你可以看到牢狱中,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刑具:钉子马,钉子床,铁枷锁;你也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全过程的流程图,去体验一下古代人,是怎样一步步,跳跃龙门,高中皇榜的。同时还可看到古代人作弊手段的高超,那些小到可以藏匿到头发里的“小书”。 你可以亲眼看到皇上圈阅的状元郎的答卷,感受那工整的苍头小楷里,一气呵成的功力,与谨小慎微避开文字狱的机敏。你才知道,范进如何在中年后,听说中举后,会一下子疯掉的缘故。 如果说,景点也占天时地利人和的话,平遥没有高山与名川,它不占天时;它地利位置也不显赫,甚至有点闭塞,它也不占地利。它所占的,所拥有的,是人和。是人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从园林与盆景的故乡走来的人,有人问我,平遥的景色,与江南园林的异同。我说,如果说江南园林,是纤秀的女子,那么平遥古城,就是一位伟丈夫。如果说江南的园林,在于一个巧字上,那么平遥古城,就落在一个重字上。 还记得那天天色朦胧中,看到的第一眼的古城,那些次第展开的店辅,也记得挤窄了门道,挤瘦了的人群,古城是醒了。可是,我依旧记得,自己几年前从周庄归来,写过一篇《周庄的悲哀》。从平遥回来,我不写悲哀,我写的是厚重。因为心里沉甸甸的。 沉甸甸的,也包括平遥人的情谊。

艺术村落文化研究论文

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篇二 《请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教育》 摘要: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 关键词:乡村教育;教育改革;乡土文化 我们所处的并不是最完美的时代,但确是自华夏民族有史以来的最好的时代。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教育一次又一次被投入熔炉重铸。在“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号召下,中国广袤的乡村社会便拉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中小学的“撤点并校”运动。然而,撤并教育规模的同时伴随的也有乡村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本文透过对乡村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来窥探乡村教育的悲喜忧愁、乡村学生的无奈与无助、乡村文化传承的衰落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来自于乡村,然而当返乡的那一刻却找不到了心心念念的乡土风貌。我国当下正追求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但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乡村可以越来越现代化,却不会在我国社会中消失。但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当不能融入城市的乡村孩子再次回到自以为很熟悉的乡村时,便会面临着身份归位的难题、心灵寄托不存的危机。 二、研究成果综述 乡村教育改革利弊共存,毁誉参半。对其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整理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乡村教育改革成果的肯定。乡村教育改革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1]。集中优势力量办学校,可以使一些地区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和环境有所改善,有利于学校稳定、吸引高质量生源,也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育和教师合作,遏制高质量教师和生源外流。与此同时增强了农村文化气息和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两免一补政策的扶持下,远距离乡村孩子可以在校免费住宿,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2]乡村教育内容的更改和教学形式的现代化,使乡村 儿童 的视野有所开阔,使其对现代化的发展了有了更加深入的切实体会。 第二,对乡村教育改革弊端剖析。农村教育改革所预期的美好效果并没有完全如预期所至。大规模的改革后,乡村学生普遍面临着上学远、上学难、亲情割裂、乡土认同迷茫、辍学率反弹导致文盲现象的反弹、家庭负担加重使“教育脱贫”走向了“教育返贫”、乡村魅力缺失等问题。在解决上学远与难问题,不少地区都有了校车和校舍,进而产生了校车事故、学生营养不良、学生心理问题增多[3]等“次生灾害”。孩子的离开又使乡村缺少了文化气息和童真青春的朝气,被撤掉学校的农村失去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致使优秀乡村文化的断裂、乡土风情难觅、乡村文明的失落,使原本经济比较衰落的乡村文化更加贫瘠。改革后的现代学校更像一间间工厂,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有声音、带表情、兼互动的摹本。 三、立足于乡村教育本身应有的特点来谈乡村教育 二律背反应用于教育便会产生这样的结论:教育差异往往都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当我们界定事物的时候,这界定本身就是在造就着一种范围,而范围之内与范围之外之间便着实构成了一种差异。当我们提出“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时,该提出本身就已经指出了二者必然是有差异的。然而我们却一直在追求着“城乡教育一致性”,企图使二者同质化,该变身实现的手段便是使城市教育向乡村扩张。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磨合,终于在国家政权的推动下走向了统一化、现代化。这种不是靠自然成熟而一步步走到秋收的“乡村学校”果实,其多少也会带有先天不足的弱项。乡村与城市不仅有着地域概念和商业活动上的差别,更有着生活方式、生存理念、社会习俗、经验积累等各方面的不同。在众多不同存在的前提下,我们的城乡教育却是越来越走向同质化,就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主体的弱化。 四、乡村教育改革对乡土文化的破坏 1.乡土文化在教育中缺位。学校越来越远离乡村,靠近城市,乡村丢失的是学校,国家丢失的是乡村和乡土文化。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载体,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4],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课程设置同质化,使乡村文化成为教育中的“下脚料”。学校是乡村的文化核心,改革后的学校,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其教育内容都是一种超越地方性的“国家意志”在乡村中的渗入。它传授着城市化的知识,讲解着大城市的发达与繁荣,贯穿着高端科技工作者及伟人的光荣 事迹 ,与乡土气息浓厚、勤恳务实的土地文化有着刻意的背离。正如张济洲先生所说,“乡土知识是由‘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创造和传承的‘土里土气’的知识,它虽不去阐释普适性的规律,也不必然具有全球、世界的意义,但却维系和延续着乡土社会。”[5]此时我们不得不提出乡村教育的两种模式:移植模式与催生模式。我们乡村的孩子当然也是需要普适性的教育内容的,乡村同样需要现代化,更需要现代化知识与人才,但乡村教育在移植城市教育时需要有个约束,在直接过继他人已经成年的孩子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自己也需要生个孩子来好好培养呢?完全彻底的催生乡村教育模式是不切实际的,矫枉过正在任何一次改革中都是常见的现象,乡村教育改革亦是如此。我们要避免的就是这种:新的乡村教育在农村一定人口中创造了一定程度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责任感”的同时,却以超地方社区的文化性格,将乡土知识排斥在课程体系设置之外,乡村教育国家化,地方性知识资源传承和维系在国家教育框架下失去了合法性空间,被迫退居为私领域之内的乡村教育模式。[6] 2.乡土文化在乡村流失。乡土知识与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乡村教育改革必须尊重“乡村本色”。乡村离不开教育,乡村教育离不开乡土知识与文化传统。中国当下的教育整体是被政治、经济边缘化的了[7],乡村课程亦不可脱离这个藩篱。乡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看齐,其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乡村文化鲜有出现,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渗透的文化内容更是难以寻觅。正如石中英所说:“地方性知识必须在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内才能得到理解。将其与它的文化背景相分离就忽视它在社区生存和团结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地方性知识不能通过将其包括在图书馆或记录在纸上或以电子产品的形式而得到充分的保存。就像保存生活的多样性一样,地方性知识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得到保存,充满生气”[8]。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其最初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方式、情感表达、人生理想、精神根基、审美趣味都是孕育于乡村土壤之中、扎根于乡村文化之中。现代文化的强势“嵌入”,使得乡土文化成为福柯所说的“受压迫”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说,地方性知识被剥夺了其存在与传承的合法性,使其失去了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我们把大自然关进了屏幕里,乡村孩子如城市孩子一样,坐在漂亮的教学楼里,透过大屏幕来闻闻花香、听听鸟叫、看看冰河解冻后的大地复苏。他们本身就应该置身于乡村所特有的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之中,完全可以通过真实的感受来获取一切自然的美好,而我们却用高科技将其束缚了。 3.乡土道德精华失传。乡土本身的天然优势便是蕴含浓厚的勤劳、淳朴、诚信、和睦的道德风尚。在乡村生活的孩子有天然的“思想品德”课程,有众多的道德传授者,他们无需记忆背诵道德准则,不必拘泥于专栏节目的高尚人物宣传,这些美好的道德情怀隐藏在乡村人们的一言一行中,隐藏在孩子的每时每刻的视野里,隐藏在每一个 民间 故事 中,隐藏在乡村家长的劳作里,隐藏在不需要借条的邻里间的借贷救济里,隐藏在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互助里;每一位老者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一次邻里纷争与和解都是孩子最真实的学习案例。日复一日的熏陶,年复一年的感染,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便懂得了何谓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每个人的心中都会为良知留出一片净土。在乡村社会中,当人们的行为有失偏颇的时候,道德的制裁是往往比法律的约束更有震撼力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社会结构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9]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便有其自身的特点。乡村历史传承中的礼俗便是乡民们的道德守恒的戒律,“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乡村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范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10] 印在书本里的道德知识,不管装帧多么精美,排版多么合理,插图多么漂亮,都是“死的道德”。仅仅依靠课堂的说教是难以使孩子获得扣入心扉的道德感。道德培养靠的是传授者的身体力行,靠的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靠的是最真实的生活里的最真切的感受,靠的是灵魂深处的每一次触动。当孩子们只能奔波于城市化的学校与家庭之间,而无暇感受乡土文化的时候,他们便离这片乡土越来越远,那些最真实的道德情怀的传递也便终止了。 参考文献: [1]张燕.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J].教育评论,2012,(2):30-32. [2]郝文武.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J].教育研究,2011,(3):31-35. [3]程天君,王焕.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小学的兴衰起伏[J].教育学术月刊,2014,(8):3-12. [4]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C]//钟敬文.民俗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5][6]张济洲.文化视野中村落――学校与国家[D].2007. [7]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3,(12):37-40. [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1). [9][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论文 2. 传统文化教育的论文 3. 关于学前教育论文 4. 幼儿园民间艺术研究论文 5. 幼儿园教育类论文

摘要: 现在越来越流行一句话——“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既可以构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又可以达到保护生态自然的目的。本文以关中传统村落文化为例,探讨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与保护,为其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找到合理途径,促进传统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关中;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保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环境需求的要求也有了改变,景观环境技术设计与保护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顺应时代的发展基础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因为村落是传统文化最为集中并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之一。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实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在于保护村落中优秀的文化要素、发展艺术设计特色。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有新建与改扩建两种模式,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便有传统文化,村落建设也不例外。不同村落的传统文化因自然环境、气候、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展示出的特征也不相同,在村落建设和改建的基础上,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出发,创造村落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体现出村落文化独有的特征,还能让建设和改建后的村落能够健康生存和发展,衍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1]。 1   关中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背景 从经济发展上看,关中地区的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甚至还有大部分村落经济相对落后,按照当前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在很长时间内会保持这种落后的状况。截至2017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先后4次评出4153个传统村落,其中陕西有70多个村子入选。包含着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等古老村落,这些村落都较好传承当地传统营造样式和民风民俗,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基础上,传统村落更加注重文化价值和自身生产力建设,通过对关中地区环境的调研,传统村落文化建设必然将呈现出新活力[2]。 2 传统村落文化与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2.1 是传统文化优化升级的需要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村落文化、推进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关中传统村落中有很多村落依然是耕种土地为主。这些沿用传统劳作方式的村落无法与大型企业的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相比,所以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使得部分村落农民生活只能维持较低水平。 因此,传统村落文化优化升级是发展地区经济的方式与途径。以往的关中村落土地开发项目很多,但是有的开发项目没有结合传统村落文化特点,难以因地制宜地发展。传统村落文化优化升级,是村落建设与土地开发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对保持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if !supportLists]1.1 [endif]是城市周边游与民俗文化发展的需要     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发展最有效的方式是城市周边游,是一种把传统村落视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方式。早在 2014年,这种旅游项目在关中地区就出现了,让人们在中心城市周边短期、民俗自驾游,远离都市生活,感受历史文化、回归自然。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无时间长途旅行,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满足其需要——向往田园,减压自由的生活,实现对古村落资源的综合利用,关中地区目前一个阶段的开发热点,与当地特色资源相结合,民俗文化与村落建设,将民俗文化融人村洛建设中,打造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村落乡村旅游产品[4]。 以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为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袁家村是发展粮食生产,但这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直到21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袁家村因地制宜,开始发展村集体经济,创建“果业收入+工资收入+村集体分红”新模式。据统计:2000年袁家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600元,集体资本累积达1.8亿元。但是,慢慢地随着果业、养殖业效益下滑,袁家村发展面临挑战,这时他们开始重视村落文化,先后建成康庄老街、唐宝宁寺、小吃街、酒吧一条街、祠堂街、回民街、书院街等,在生态、民俗和文物资源有机整合下,打造出关中印象体验地。2019年,袁家村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年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旅游总收入超过10亿元[5]。 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充分认识到这种独特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发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培育“袁家村关中印象”文化品牌,对保护袁家村民俗遗物、明清古民居都有重要意义。此外,袁家村传统文化承担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职能,把陕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基础上,在服务社会、以文化人、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提高观赏者道德情操、知识学问、审美能力的“大学校”,成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梦想的精神宝库。 3   关中传统村落文化 融入 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与保护 的方式方法 3.1 村落空间设计元素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形式载体 环境艺术设计的安全原则是是人类的基本诉求,城市理论认为:空间设计不止是简单组合,更多呈现出设计者的思想与愿望,。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以传统村落文化分析作为生发点,体现当地独有的历史与文化,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和愿望,继而保障人类生存安全。另一方面实现建筑和环境的整体融合,民俗村空间设计不仅担负着村落居民对传统和历史的记忆与情怀、美化乡村、改变村民生活环境的作用,还展现了集成设计手法在建筑形态、室内布景和景观表现上的一体化,在游人对文化的追求下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保护与传承。在民俗村建设中,这也是设计理念体现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6]。 3.2 民俗村落空间的设计方式 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是一项极具挑战性而又艰辛、紧迫、意义深远的工作,关于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空间设计中,民俗文化元素正是村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当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在经过众多前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后,就关中传统村落文化设计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了民俗村落空间的设计方式,积极推动文化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2.1 原景再现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历史文化的差异。原景再现是做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的传承,体现文化的本真性和差异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村落设计中,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结合关中传统村落文化,遵循本真性原则,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创设自然化空间,最大限度的使其原样重现,拉近居住者与自然的距离,一方面可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性展示以传统文化中的罕见工艺[7]。 以手工技艺、民间美术为例,环境艺术设计结合村落功能设施烘托民俗文化韵味精髓,在精神、社会和物质体现关中民俗文化,对相同表达特征的民俗文化节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大程度地维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8]。 3.2.2 提取组合 在具体的设计中,倡导与引领乡风民俗,对文化要素的提取和分解,是建构乡村礼俗传统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元素的应用,通过设计美学的视角将民俗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处理,在这个空间中找到更多自然的神韵,以设计对象所要表达的功能,提取组合民俗文化符号,对相同表达特征的民俗文化节点进行规范性表达,使得人们在获得良好环境体验的同时,也能间接地保护关中地区人们居住的小圈和生态环境。 3.2.3 形式转换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传统村落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上也发生着全面改变,环境艺术设计与保护理念目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中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民俗村的功能定位对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有明显作用,一方面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展示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风格,将各类别中不同的要素进行形式转换,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另一方面,各个民俗文化符号不可能完全原样的表达出来,突出的是设计本身的关中村落文化优点,通过另一种要素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村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适合当地错落环境的新的样式来表达,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8]。 3.2.4 阐释升华 近几年来,陕西省正大力构建“丝绸之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村落建设项目也受到一定关注和重视,统筹谋划和建设民俗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风情园,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小镇。但是,村落建设项目一定有总体的指导原则,关中地区民俗村项目整体定位为民俗文化旅游,在环境艺术设计和保护中,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的各个方面,依托这些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进行村落设计,使其具有统一的整体表达,把现存的关中民俗文化遗产都保护起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将散落的文化符号、表达形式等,进行具体的内涵阐释,使陕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主题得到升华[9]。 4 关中某民俗村建设的空间设计实践 分析 关中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合阳县坊镇灵泉村地处15公里的黄河塬畔,以其优良的生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业态被列入关中村落文化代表。村落选址上,合阳县坊镇灵泉村被群山环环抱,东、北、南三面环沟,新建民居与传统建筑截然不同,坐北朝南式四合院的布置、风雨街巷有着原有的历史感,现代建筑与传统建混杂,彰显出利用自然,构建家园的空间设计理念[10]。 在传统的风水理论上,合阳县坊镇灵泉村注重趋利避害,遵循着古老的风水传统,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地处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段,灵泉村传统的历史风貌发展了非常浓郁的宗族文化,传统村落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教育、交往等行为奠定了文化基础,也影响了关中民居的发展。村落大部分的街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礼仪教化也体现在村子里的各类建筑上,将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设计细节中,尤其在设计中要基于传统文化传承,合阳县坊镇灵泉村呈中轴对称、规整严谨的平面布局方式,表达出具有严格等级划分思想。那些遗留下的建筑不管是选材、工艺还是格局、尺度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影子,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保留住那些古老的建筑,还需要注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的传承。 结语 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深入挖掘关中传统村落文化中的民俗风情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传统文化内涵,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打造新型关中传统村落文化的新空间,利用休闲度假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趣味内涵,保护古村落的整体格局,建立起“中华民俗文化大长廊”,传承当地传统营造样式和民风民俗的村落建设形式,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闫宇,王晓桐,郭飞.基于全球环境关怀的艺术设计研究——人工智能产品“境”设计方案[J].设计,2020,33(11):32-34. [2]高涛.现代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理念研究——评《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J].中国蔬菜,2020(06):114-115. [3]路庆敏,刘潵潵.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77-78. [4]钟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研究——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169-170. [5]梁添凯.环境艺术学科背景下的村落遗产保护分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视角[J].艺海,2020(05):136-137. [6]陈砚池,王丽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评《可持续设计新方向》[J].环境工程,2020,38(05):231-232. [7]王远.现代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与发展——析《多维领域与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探微》[J].环境保护,2020,48(09):72. [8]笪娟娟.环境艺术设计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以肥东县长临河镇星光社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11):83-85. [9]张宁.关中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的视觉化传承[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50. [10]范琴.具有优势资源的村庄整治与建设规划探讨——以连江县江南乡梅洋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0(12):9-15.

清明节文化研究论文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报3告什么是民俗?<转>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民俗问题,对在座的各位可能比较陌生。通常我们认为民俗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比如怎么过年、怎么做年糕等。其实这仅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从学科性质和现代角度讲民俗,其内容要广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年轻人看来,民俗就是过去的东西,这是种误解。民俗包括过去、现在,也包括将来。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认识民俗呢,我准备从三个问题着手来跟大家介绍。中国较为流行的民俗观念首先是民间风俗,比如四时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还有婚丧嫁娶等;另外一种观念是把民俗看成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比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之类;还有一类把民俗看成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残留物,比如祭祖等。而国际上普遍认为民俗是一个学科,是指有关民众或人民的一种文化智慧。所以我们今天讲民俗是站在哪个立场上来讲要区分开。我今天是站在民俗学的角度来讲民俗,与平时的理念不同。民俗不是古老的一谈起民俗,很多人觉得是农村里才有的,其实不是,城里人同样有民俗,大学生也有民俗,比如拿压岁钱就是民俗。所以民俗是一般人都会有的。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刚学民俗学的时候,费孝通教授给我们上课。费老师是英国著名学者马林诺斯基的学生,专门研究人类学民俗学。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拿了一大堆的英文辞典进教室对我们说:“民俗(folklore)究竟是什么意思呢?folk就是土里土气的乡下人。”那个时候中国对民俗的理解就是停留在传统的想法上——民俗是过去。中国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民俗学以后一直到80年代对民俗的理解都比较传统,其实与国际上的认同相距很远。国际上的民俗早就有很大发展。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1、乡民、楼民向人民发展2、文化的残留物向划时代发展。3、历史学、现代史学向未来学发展民间有句俗话叫:“大俗大雅也。”民俗蕴含着许多“大雅”的东西,不仅是过去的、现在的学科,更是未来的学科。我们今天用的“民俗”两字好像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后来出口了,然后又返销回来了,这两个字其实是日本字。我们的“民俗学”三个字是翻译英文的“folklore”,其实这三个字是日本人翻译的。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20世纪转型期间,现在用的很多文字都是经过日本加工过再回来用的,比如说“文艺理论”、“干部”、“化学”、“物理”等。所以我们“民俗”的内涵已经经过两次翻译,先是英文翻成日文,再从日文转译成中文。因为日文中有很多汉字,所以我们直接把它们拿来当成中文读了。因此概念上有很大的混淆,内容有很大的变化。民俗是一种生活相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的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春节怎么过,除夕怎么过等。前几天我在中央台做节目,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我说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上世纪50年代,我七八岁跟着外婆在过年前半个月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都有很严格的规定。特别是祭祖,把妹妹们全都赶出去,只有我和外婆两个人呆在屋里祭祖。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我们在城市里感觉不出来,但假如去了农村,房子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样式:比如江南有厢房式的——左厢房、右厢房,还有过去的有钱人家,家境比较好,房子结构形式更复杂,一层层有很大变化——三进、五进、七进,周庄的沈厅就是七进的,上海郊区一般都是三进的。一进,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我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风水,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那么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就是我们的房间。这就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就看风怎么走水怎么走,人怎么在中间选一个好地方居住。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择。有人认为风水是迷信,当然风水在发展中确实增加了许多迷信的说法,但是我们把这点作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丢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灾难。比如上海这几年天气越来越热,客观原因来讲地球变暖是一个原因。仔细一想,恐怕与我们现在盖这么多大厦有关。有一年,我陪外国学者从我们华师大到虹桥机场。那个时候刚改革开放,经过虹桥开发区,看到很多玻璃幕墙的房子,有一个老外就跟我讲:“你们为什么要盖这种房子。”我说我们要现代化呀。他又说:“现代化不是从房子的外形就可以体现出来的。”后来我了解,这种玻璃幕墙的建筑模式来自北欧,因为北欧寒冷,需要采光。而我们处在亚热带,我们需要的应该是散热。进入21世纪,我们的很多观念都要修正了。过去上山下乡,父母从信中知道我们在东北吃玉米馇子、高粱都要掉眼泪,认为那是喂猪的杂粮。现在观念变了,要吃玉米、高粱这种绿色植物,超市里卖得比面粉还贵呢!民俗、生活相还包括生活的技艺,各种技艺也是民俗。有个材料说考古学家发掘出秦剑,上面涂了一层铬,专家注意到这种涂铬的方式在西方也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究竟秦人是如何涂上去的,不得而知。越王勾践的宝剑,在地底下埋了两千多年,挖掘开始时发现这把剑已经弯了,但是考古人员一打开,又神奇般地直了。我们现在能模仿这把剑的样式,却达不到那时的工艺。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发展就是依靠大量的生活的技艺--民俗来创造。可惜的是这些技艺我们没有从学科上加以整理。我们古人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尤其是文人,所以又把这些东西随意地扔掉了。这样一来,对我们国家的确是很大的损失。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民俗,千万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风俗习惯这个狭隘的观念上。以上是第一点,从生活层面看民俗。民俗的文化层面第二个方面,从文化层面来讲,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无形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于这种无形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现象要给予更多的重视。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大家熟悉的优美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最近几年,《梁祝》正在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实这个问题两年前就开始了。但一开始就有很多问题。其中一大问题是各地都说《梁祝》是自己的,比如宁波人认为梁山伯是鄞县(今奉化县)县令;上虞人说祝英台故里就在绍兴的上虞;杭州人也据理力争,万松书院主人公读书的地方呀……其实《梁祝》是哪里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梁祝》反映了中国人某一阶段的婚姻模式。远古的时候,越地的女性都比较刚烈,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文化向南方转移以后才有了《梁祝》,从刚烈走向柔和,向儒学发展。所以《梁祝》文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转型期之间的新的婚姻文化模式,和人们对两性祈求的心理,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和生死不渝的情感,这是典型的中国男女两性之间的无形的口头的关系。无形的口头模式其实相当多,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我有一个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请当地老师来家里吃饭。其中有一道汤,老师喝完觉得很鲜。问他是什么,他说是野鸭子。老师大吃一惊,马上说澳大利亚抓野鸭子是犯法的。学生恍然大悟,说下次一定注意。可没料到过了三天,一张罚款单来了,动物保险委员会罚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俭学的钱全罚走了。在中国看来这个老师有问题,鸭子也吃了,还告状?但在澳大利亚,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老师不告发反而有问题。这也是一种文化模式,我们现在更要关注这种文化模式。譬如日本也有它独特的文化模式,像樱花情结:在日本一到樱花要开的时候,整个国民都会很兴奋。2000年我在日本民国大学当教授,刚好遇上樱花节,天很冷,但是樱花开的时候,樱花树下挤满了日本人。当地气象预报还会每天报道樱花的开放凋谢情况。外国人对樱花的感觉是不太艳丽,但是日本人就感觉到樱花和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不求生命的长短,而是求生命的灿烂。日本的武士道、谈情说爱都和这个有联系。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情节很简单:中年男子外遇一个少妇,两家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两人想结合在一起。开始双方家庭都不同意,后来终于离成了,两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住在一起了,结果却在做爱过程中自杀了。这就是日本典型的生命文化,在他们看来,生命、爱情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能不能达到最高点。他们感到把各种困难都排除的时候,他们的爱情是最辉煌的,如果再相守下去,两人感情温度肯定会下降,所以还不如在爱情至高点死去,最美好的就成了永恒。所以他们把樱花当作生命的象征。民俗在历史上利用民俗这种文化模式对国家进行管理,这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汉代史学家曾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要正确处理风俗,驾驭它以为统治服务。各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措施,效果和对现代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清朝满族的措施——满汉一体化的政策:第一是提倡孝道。原来满族人孝道的概念比较薄弱。清前期的历史总好像是隐隐讳讳的,特别是关于顺治帝的母亲。实际上历史的真实恐怕不会像现在的文人所写的那么曲折缠绵。习俗上他的母亲应该是嫁给了他的小叔子。满族不仅在婚姻观念与汉族有较多的不同,其它文化习俗方面与汉族有更大的差别。过去,我们的历史教材上没有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后来清政权是怎么稳定下来的?根据国外的研究来看,当时的满族就是利用满、汉族的文化模式来整合对待汉人的。他们把两个文化模式交融。比如说,当时是乱世,不能提倡忠,只能提倡孝。清前期的皇帝无一例外地提倡“孝”。假如你们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学史的话,应该知道李密的《陈情表》,就是拿着“孝”来作挡箭牌,不愿出去做官。所以“孝”文化模式,往往成为中国乱世时期,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块牌子。第二,清统治者采取了同汉族人的婚姻文化模式。就是不能强抢,要明媒正娶。不仅如此,满人娶汉女还要向上级报告。相反,汉人娶满族的女孩,不用打报告,只要按照汉人的六礼娶回来就可以了。所以事实是,当时满族人只有三十多万,而汉族人有近一亿。后来满族还是统一了整个中国,这就是历史事实。当然,清统治者在某些方面也坚持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模式,比如发式方面。因为满族人认为头发是天和人相互沟通的载体,所以一定要坚持满族人的习惯,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惨烈的文化整合。由此,这种综合了满汉两族文化模式统治了中国至少三百年。民俗是民众群体反复积淀构成的,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是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民俗行为规范背后的思考原型,对人类的思想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很大。我们过去对自己民族民俗上的研究不够,应该从民族心理因素上考虑,真正地把它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民俗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一个是生物生命DNA,另一个是文化的DNA。我们研究民俗一定要研究到深层的层面,考虑到他们的差异性,特别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走向国际的阶段。我们也要了解人家是怎样的文化模式、文化心理,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民俗,了解民族,了解我们自己,也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以上内容根据陈勤建教授本月在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的演讲整理而成)主讲人简介陈勤建教授现任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同时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城镇民俗保护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文艺民俗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清明节活动研究性学习报告聊聊关注成为第1位粉丝《走进清明节》调查报告【调查背景】“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调查目的】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调查内容】一、清明节由来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二、清明节农事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三、清明节对联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长相思——清明》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编辑于 2011-04-05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9个回答你的未来将超乎你的想象?优就业学IT,6个月改 变自己!值得一看的学习程序相关信息推荐优就业2021震撼升级,重点面向专科以上40以下招生,培养企业级需求人才,挑战年薪50W+;总监级亲授,苹果化标配,实战式教学,多方位就业跟踪,全国就业推荐,现报名享更多优惠!本月2456人已咨询相关问题咨询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公益营销策划【百度】营销平台_创收益/获取更多优质客户营销相关信息推荐全新推广平台,助力企业洞悉行业竞对,简化投放流程,使广告投放更简单,营销更轻松!公益营销策划通过技术让投放更简单!本月4738人已拨打电话咨询问题咨询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广告清明节活动研究性学习报告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高考复习如何提升你的学习成绩,做好这四个要点!高考复习成绩提高到600分,知晓这些方法,你也可以轻松逆袭,与其刷题,不如花点时间巩固高考必备知识点!别让提分项失分!广告2021-04-02清明节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走进清明节》调查报告【调查背景】“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调查目的】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调查内容】一、清明节由来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二、清明节农事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三、清明节对联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五、诗词欣赏《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长相思——清明》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清明节的民谣。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赞·574浏览2021-02-13清明节研究性学习可以从 清明扫墓 一起的一些状况 开始入手2赞·489浏览关于春节习俗的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你知道春节文化习俗的由来吗1播放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活动内容怎么写?怎样写社会研究调查报告? 怎样写研究调查报告? 一旦你开始撰写研究报告,那就意味着你的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有的同学很怕做这一工作,以为撰写研究报告是个高深的工作。实际上,这个工作只是你的一篇带有研究性质的作文而已,只要你牢记这样一个宗旨:中心突出、简洁明了,那么无论你撰写哪一类型的研究报告,你都会成功。 研究报告不是写日记,这个报告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你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你所做的工作表述清楚。你应该让读者很快地明了你所做的工作是个什么样的工作,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你所采用的研究步骤是怎样的,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可以有多种,这根据你所研究的内容而定。不同类型的研究,其报告的写法也略有差异。 在高中阶段,你们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 科学实验类型 科学实验类型的研究报告,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报告。在这一类研究报告中,你必须向读者表明:你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材料是什么?实验过程如何?由实验得到哪些数据?你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的?由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什么结论?如有必要,再向读者阐明有待要讨论的问题。 读书报告类型 中学生的读书报告类型的研究报告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你对你感兴趣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去查找资料,汇编成文,并在其中谈一些自己的体会。这也是一中研究,只是采用的方法不是实验验证的方法罢了。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限定读书报告的程式,但有一点必须强调:你的报告内容必须和题目贴切,内容的阐述必须围绕题目而进行,每大段之间最好加一个标题,不同的内容放在不同的大段标题之下,使读者能一目了然。 社会调查研究类型 社会调查的范围很广,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然而,社会调查报告还是有着一定的程式。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设计类型 设计类型的研究多种多样,其研究的程度也各有差异。有的设计可能是一种顿悟,有的设计需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研究性学习针对的主要是后者。该类型研究报告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求有同一的格式。但一般应包含下面这些内容:设计目的、设计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的成品描述等等。在你们的面前,到处都有着可供你们进行创意的对象,只要你们多思考,勤思考,一定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 精简一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也就是第零步是示范和技能准备。技能包括工具使用,论点论证论据的结构和关系,资料收集整理加工,交流的技巧等等。 第一步是 确定命提 第二步是 初步准备和讨论 第三步是 论文准备 第四步是 报告和讲评 课题名称 学科领域 课题类型 指导老师 起止时间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的背景及由来: 课题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重点: 难点: 课题预设成果形式: ①课题报告 ②论文 ③课件 课题研究的学习规划: ①进行调查问卷 ②对老师、家长进行访问 ③对书店、报刊亭、网吧等场所进行访问5赞·80浏览2020-05-21研究性学习报告352浏览2020-05-19怎么学德语_零基础入门到精通值得一看的德语相关信息推荐西安市雁塔区安连外语培训学校...广告你的未来将超乎你的想象?优就业学IT,6个月改 变自己!值得一看的学习程序相关信息推荐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广告正在加载评论清明节活动研究性学习报告有奖励写回答共9个回答1099309913聊聊关注成为第1位粉丝《走进清明节》调查报告【调查背景】“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调查目的】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调查内容】一、清明节由来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二、清明节农事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三、清明节对联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长相思——清明》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编辑于 2011-04-05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9个回答你的未来将超乎你的想象?优就业学值得一看的学习程序相关信息推荐优就业2021震撼升级,重点面向专科以上40以下招生,培养企业级需求人才,挑战年薪50W+;总监级亲授,苹果化标配,实战式教学,多方位就业跟踪,全国就业推荐,现报名享更多优惠!本月2456人已咨询相关问题咨询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公益营销策划【百度】营销平台_创收益/获取更多优质客户营销相关信息推荐全新推广平台,助力企业洞悉行业竞对,简化投放流程,使广告投放更简单,营销更轻松!公益营销策划通过技术让投放更简单!本月4738人已拨打电话咨询问题咨询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广告清明节活动研究性学习报告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高考复习如何提升你的学习成绩,做好这四个要点!高考复习成绩提高到600分,知晓这些方法,你也可以轻松逆袭,与其刷题,不如花点时间巩固高考必备知识点!别让提分项失分!广告2021-04-02清明节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走进清明节》调查报告【调查背景】“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调查目的】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调查内容】一、清明节由来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二、清明节农事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三、清明节对联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五、诗词欣赏《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长相思——清明》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清明节的民谣。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走进清明节》调查报告【调查背景】“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调查目的】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调查内容】一、清明节由来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二、清明节农事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朦朦胧胧,清明播种。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三、清明节对联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五、诗词欣赏《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长相思——清明》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清明节的民谣。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清明节的研究结论如下:

一、调查目的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去深入的了解这个传统节日,让自己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纪律,并且热爱祖国传统节日的少先队员。

二、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

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之后,对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进行了封赏。也许是意了,他唯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提起此事,晋文公猛然想起,内心十分不安,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来到介子推家,却见家门紧锁,一问邻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于是,晋文公便让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来找去也不见踪影。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干脆放火烧山吧,火着起来,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谁也没想到,火烧了三天三夜,

也没见介子推走出来。等火熄灭后,人们再次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知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烟火,只吃冷饭。

第二年,晋文公和臣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了。晋文公为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明清小说文化研究论文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面对同一文体阅读的层次是很不相同的,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和大学里的教授在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都会同情杜十娘,怒斥李甲、孙富。而不同在于乡间老太太没有教授更深入的从社会学、美学等方面去思考它的价值。读小说的人爱从小说中看“热闹”,这就是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而鉴赏则必须跳出“看热闹”的境界。明清小说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其魅力肯定不如现当代小说,只要看一看古典名著和小小说各自在柜台的行销量就知道了,而存在的读者群中基于“古典名著”去读的也远大于了喜爱的理由。为什么学生缺乏对古典小说的热情呢?古典小说包括明清小说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感造成了很大的阅读不适应,有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就奇怪,宝、黛整天除了吃喝,就不见他们学习,也不明白宝、黛的爱情价值究竟有什么值得称道。这是清代作品,写于1757至1778年左右,距离不过三百年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学生阅读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障碍,虽然这些作品使用的基本为当时白话,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已基本上相当于阅读浅易文言文了。更大的障碍来自生活情景的改变,由明清到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很难想象三五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甚至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上都无法想象。学生对明清时代社会风尚、社会生活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真真假假戏说性的明清电视剧中,可*程度有限,有时甚至有错误认识的可能性。由此推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我们要鉴赏明清小说第一要务在于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封建的政治体制更加成熟、完备,专制主义更加加强。同时也正走向没落和衰败,此时农耕文明高度发达,而商品经济在富庶的地方日益萌芽,在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中一种有别于农耕社会的新的群体----市民阶层正在兴起。而同时属于这个阶层的思潮也渐兴起。如在清乾隆年间,山西就出现这样的情形,地方官员向皇帝禀告此地民风,第一流的子弟不再走科举之路,又往往都送去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这样的离子当然就屡见不鲜了,如《白秋练》的男主人公,就是父亲不想让他走科举之路,转而经商,于闲暇读玩诗书引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重商轻农甚至蔑视科举这样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叛经离道”,这种思潮虽然在冲击着封建体制的大局。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在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就会明白杜十娘为什么没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给李甲,直到被李甲出卖,十娘想用这些财宝去撬布政使老爷的家门,使他能接受自己,想用钱财打破封建门阀制度的壁垒,这种思想不但十娘有,《白秋连》中的女主人公被公公认可,原因也是白秋练善于玩期货,能预测物价跌落,一句话,能赚钱。社会生活的改变,使作家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迁。在思想文化领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崇拜圣贤,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兴起。这使得文学观念也有了新的特质。于是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具有草根文化特质的“忠义”的极力歌颂。甚至极有点个人恩怨色彩的华容道放操也被作为忠义精神极力推崇。而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的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而对造反作乱的农民起义的英雄极力歌颂。在《西游记》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那个自称“齐天大圣”公然叫嚷“皇帝轮流做”的孙悟空,而整个的《红楼梦》更具全身心的为那追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反对包办的命运的宝、黛的讴歌。课本中选取的小说甚至片段里都包好着崭新的思想的因子,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杜十娘向封建伦理价值的抗争,也看到杜十娘面对金钱对人性尤其对美好感情的冲击所选择的最为悲壮的投水作为她的最后的反击。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布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布局的,向南方的民居布局主要是为了安全

论文: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时代建筑》、《中国园林》、《Detail》、《Bauwelt》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中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nmal-Architektur in Peking, Bauwelt, 12/2005, 64-71纳西文化景观的再诠释,世界建筑,11/2004乌托邦与现实之间 – 束河古镇更新联想, 建筑业导报, 7/2004, 38-39新乡土建筑的再诠释(王路、支文军),时代建筑, 3/2003, 56-64论居住,建筑学报,12/2001, 25-30村落的未来景象, 建筑学报,11/2000, 16-22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建筑学报, 11/1999, 17-21根系本土, 世界建筑, 8/1999, 67-73维也纳当代住区建设, 世界建筑, 4/1999论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人对自然的有情观念,建筑师,31,10/1988专著:博物馆建筑设计(合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村落的塑造(德文,合著), 德国下萨克森州农林部出版,1994主编:中国青年建筑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世界建筑20年,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布局一响,当然是趋于防御型了,因为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虫害相对来说比较严重,所以防御的意识比较强吧!

传统村落是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1、它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人们曾经片面地把一些传统村落归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忽略了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徒具躯壳,形存实亡。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必须是整体保护。2、传统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它的历史不是滞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态和立体的。3、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没有这样的问题。4、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还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

  • 索引序列
  • 平遥明清至民国村落文化研究论文
  • 艺术村落文化研究论文
  • 清明节文化研究论文
  • 明清小说文化研究论文
  •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