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谷氨酸钠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谷氨酸钠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谷氨酸钠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安全性问题之研究摘要:当今社会“绿色”、“环保”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无公害的绿色材料,无氯的绿色冰箱,尤其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亲睐。如何将绿色食品材料加工成可直接入口的绿色烹饪制品,烹饪过程中如何控制事物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烹饪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探讨。关键词:烹饪过程、有害物质、高温加热、N-亚硝酸基化合物、多环芳烃、致癌物质、污染。“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与否,二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又与烹调制作的科学与否密切相关。要使饮食营养科学合理化,人们管拥有“绿色食品材料”还远远不够,绿色食品还须科学烹调,因烹调加工时,假使方法步当,极易混进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所谓的绿色原料造成污染 ,而且,次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环节害很多,如:原料加工温度过低、时间过程、蛋白质烧煮过度、油温过高或考制食品、使用香料调料、色素不当、烹调生产者带菌都可能对烹调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影响。故此,笔者认为,要使人们吃到真正的绿色食品,烹调工作者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以确保烹调过程中控制好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1、 烹饪中,2、 控制事物的安全性问题,3、 最重要的一点使恰当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4、 烹制的温度过高或过低,5、 加热时间的过短或过过长,6、 都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众所周知,烹饪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对烹饪原料杀菌、消毒,使食品原料由生变熟,即卫生安全,又易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尽管烹调生产人员都明白“确保烹饪食品的安全,病从口入”的烹饪目的,但可能并非每份烹调制品豆腐和响应的卫生要求。大家或许听过,在水煮或油炸的大鱼块、肉、香肠、肉饼等;大家亦听过有人因吃未熟的鸡蛋、鸡肉、海鲜等食品时而肚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还有大家或许见过已做好上桌的炒、爆、滑、溜类菜,旁边还留有动物原料的血水。烹饪众还有不少类似上述提到的现象,要保证食品的安全,烹饪工作者应时时提高警惕,做好杀菌、消毒的加热工作。了解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据相关文献资料证明,温度大50℃,一般腐败微生物停止生长;60℃以上时,微生物逐渐死亡;63℃~65℃经30分钟或70℃经5~10分钟,或85℃~90℃经3分钟;100℃经1分钟,微生物细胞就会被杀死,,但细菌的芽孢、霉菌的孢子一般在高温高压时才能杀死。如果熟悉了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烹饪原料灵活选用加热温度和时间。如:知道蛋类易受沙门氏菌污染,加热时选用能杀死沙门氏菌的温度70℃~80℃且8~10分钟加热鸡蛋即可。加热时忌温度太高或太长采用适当的火候烹制食品,不仅能杀菌消毒,还能确保食物营养,和使制品色、香、味俱佳。若温度过高或是机过长可能会对制品产生很多有害成份。据分析,一般认为高温、长时间加热对食物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来自加热的客体----原料。长时间高温情况下,,原料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极易转变产生有害物质。通常在45℃~120℃温度范围内原料的蛋白质处于正常的热变性状态,45℃--开始变性;55℃~60℃--热变性进行加快并开始凝结;60℃~120℃--逐渐变得完全凝结。蛋白质的这种适度变性,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但随着加热温度的递增和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变性进一步深入,蛋白质分子逐步脱水,断裂或热降解,使蛋白质脱去氨基,并有可能与碳水化合物得羰基结合形成色素复合物,发生非酶褐变,使食品色泽加深。当原料表面温度继续上升到200℃以上且继续加热时,原料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则完全分解并焦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特别是焦化蛋白中色氨酸产生的-氨甲基衍生物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不久前一眼科权威的研究结果向人们指出烧煮、熏烤太过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缺钙,大量的临床资料及动物试验证明: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乏钙铬等微量元素有关。摄入过多烧煮、熏烤太过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缺钙。从而导致眼睛近视。另外,随着加热温度升高、时间延长,糖类其他物质亦发生分解碳化,并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铬焦化过程由表及里,这也是我们看到事物烧煮太过过造成碳化的原因。故此,烹饪过程中亦应严格控制高温,切忌将原料烧焦或烧糊。来自加热的主体-油脂烹调用油加热温度不宜太高,因油脂的温域范畴广(一般在0℃~240℃都可选作烹调加热用)烹饪中常用油脂为传热的媒介物,以形成烹饪制品的不同风味质感。在加热油脂时,烹饪生产者通过实践,常可了解到:在一般烹调时,如果加热油温不高,且时间较短,油脂的色泽、透明度等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油脂过高或反复加热使用,油脂的变化逐渐明显起来。通常,新鲜、精炼植物油初次加热使用时,随着油加热,油面由平静状态慢慢转入到微微冒泡状,泡沫大而数量少,稍后,泡沫消失,再转入微微冒泡烟状,油面始终呈透明状,清亮见底,用之加热过的原料,颜色亦透明,呈浅黄或金黄色。经高温反复多次用过的油则随所用次数的增多,颜色逐渐变暗、变浊,油的粘度亦大增。加热时,油面很快产生大量的细密而浓厚的泡沫,并难以消散且迅速产生油烟,投入加热的原料表面颜色马上加深变暗,人们常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油脂的热变性。它是油脂在高温下发生聚合、水解、缩合、分解等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具体而言,在高温下,油脂开始部分水解形成甘油褐脂肪酸,当不断加热至油温升高到300℃以上时,脂肪酸分子开始脱水缩合成分子量大的醚型化合物,至温度上升到350℃~360℃时,脂肪酸分子(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亚麻油酸、花生回烯酸等)分解为低分子的酮类,醛类物质,同时,亦发生成各种形式的聚合物,如:二烯环状单聚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多聚体等。另外,高温下油脂水解的甘油也进一步脱水生成具有挥发性和强烈辛酸气味的物质-丙烯醛,它是油脂的主要成分,对人鼻、眼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烹饪从业人员看到加热的油面冒着青烟时,表示此时油温达到该油脂的发烟点,有一定的丙烯醛产生了。当然,油脂的发烟点亦随油脂的精炼程度、种类和使用情况的不同而稍有区别。如:未精炼好的植物油,含低分子物质较多,发烟点多为160℃~180℃;精炼较好的植物油发烟点则约为240℃左右。再如:豆油发烟点为181℃~256℃、菜油为186℃~227℃,棉油216℃~229℃。另外,,随着使用时间的加大,油脂发烟点亦是呈下降趋势,这是反复使用过的油脂加热后迅速冒烟的原因。有不少有趣的实验已证明:油脂在高温下反复使用,经上述各种复杂的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对人和动物用相当的毒害。有人以高温加热油脂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发现生长停滞、肝脏肿大。最初认为是高温加热破坏油脂是的营养素所至。但有人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后,亦不能改善此肿不良影响。所以认为可能是高温加热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所引起。有人还发现用含高温油脂的饲料喂大白鼠数月后,普遍出现喂伤损的乳头状瘤,并有肝瘤、肺腺瘤及乳腺瘤等。高温加热油脂、所形成的有害物质是什么?专家一般认为是不饱和脂肪酸经加热而产生的各种聚合物。其中,三聚体因分子量大、不易被机体吸收的毒性较小;而分子量较小、易被机体吸收的环状单聚体和二聚体的毒性较强,可使动物生长停滞、肝脏肿大,甚至可能有导致癌作用。此外,油脂在高温发生热聚,害可形成致癌性较强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为防止油脂经高温加热带来的毒害,用油加热时应做到:(1)尽量避免持续高温煎炸食品,一般烹饪用油温度最好控制在200℃以下。(2)反复使用油脂时,应随时加入新油,并随时沥尽浮物杂质。(3)据原材料品种和成品的要求正确选用不同分解温度的油脂。如:松鼠鱼、菠萝鱼等要求230℃以上温度成型时,应选用分解温度较高的棉籽油和高级精炼油。二、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安全,须谨防N-亚硝基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食品中天然存在的N-亚硝基化合物含量极微,一般在10pg/kg以下。但腌制的鱼、肉制品、腌菜、发酵食品中,含量较高。一些食品中含油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仲胺及亚硝酸盐,烹调不当或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形成亚硝胺或亚硝酰胺。影响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因素,主要有PH值、反应物浓度、胺的种类及催化物的存在等等。亚硝胺和成反应需要酸性条件,如仲胺亚硝酸基化的最适PH值为3.4。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如果增加反应浓度,延长反应时间或有催化剂卤族离子及甲醛等羧基化合物存在时,亦可形成亚硝胺。合成亚硝胺的反应物包括胺类和亚硝酸盐等。凡含有-N=结构的化合物均可参加合成反应,如胺类、酰胺类、氨基甲酸乙脂、氨基酸胍类等。胺类中伯胺、仲胺、叔胺均可亚硝化,但仲胺速度快,叔胺比仲胺慢大约200倍。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硝酸盐还原菌亦可将仲胺及硝酸盐合成亚硝胺。但这常在人体胃内及食品发酵过程中发生。香肠、腊肉、水晶蹄制作过程中,加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护色剂的盐腌干鱼,也会含有N-亚硝基化合物;腌制腊肠用佐料事先将黑胡椒、辣椒粉等香料与粗制盐、亚硝酸盐等混合,腊肠中就会有亚硝酸基比咯烷、亚硝基哌啶检出。因此应禁用事先混合的盐腌佐料来腌制腊肠,盐合香料要分别包装。烟熏肉和鱼,煎炸咸肉片、暴露于空气中的直接烤制也会形成一部分亚硝胺。三、饪过程中,控制事物的安全,须慎防多环芳烃对食品的污染。烹饪过程中,产生有害化学物质中危害性最大的便时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时指由两个以上的苯环粘合起来的一系列芳烃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它们对 人由致癌作用,特别时五个苯环稠合起来的苯并芘(B(a)P)更具强的致癌性。据研究得知,烹饪过程中,产生多环芳烃的途径主要其一是上述已提到得油脂经高温聚合而产生多环芳烃—苯并芘;其二,主要源于烟熏和烘烤食品时所产生。人们在用煤、汽油、木炭、柴草等有机物进行高温烟熏烤制食品时,有机物得不完全燃烧将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而被熏烤的食物原料往往直接与火、烟接触,直接受到所产生的多环芳烃的污染。随着熏烤时间的延长,多环芳烃由表及内,不断向原料内部渗透。尤其时含油脂和胆固醇较多的食品熏烤时,由于内部所含油脂的热聚作用,亦能产生苯并芘,其所含苯并芘更多。据相关统计发现:熏烤食品中苯并芘的含量大致为:一般烤肉、烤香肠内含量0.17~0.63 g/kg,广东叉肉和烧腊肠用柴炉加工使(B(a)P)量上升最多,其次为煤炉及炭炉,电炉烧制的量最少;新疆烤羊肉如滴落油着火后,则含量为4.7~95.5g/kg,平均3.9g/kg。至于烟熏,烧烤食品所含多环芳烃较多且具有强致癌作用,特别使容易导致胃癌这一特点,已被一系列事实所证明。据调查:匈牙利西部已地区胃癌明显高发与该地区居民常吃家庭自制的熏肉有关;前苏联拉托维亚—沿海地区胃癌高发,是吃熏鱼较多所致;冰岛胃癌死亡率高发,是吃熏鱼较多所致;冰岛胃癌死亡率第三位,原因之一是冰岛居民喜欢吃熏羊肉,用当地熏羊肉喂大白鼠已诱发恶性肿瘤。为防止多环节烃对食品的污染,可采用以上措施:(1) 熏烤食品时,(2) 不(3) 要离火太近,(4) 避免食物与炭火直接接触,(5) 温度不(6) 宜高于400℃。(7) 不(8) 让熏制食品油脂滴入炉内因为烟熏时流出的油含3.4—苯并芘多,(9) 致癌性强,(10) 且勿用此油。(11) 设法改进烟熏和烘烤的烹饪过程,(12) 改用电炉,(13) 改良食品烟熏剂或使用冷熏液等。、四、有效减或消除原料中对人不利的成分,确保食品安全。如:人们常通过飞水去除菠菜、觅菜、茄子等原料中的有机酸,可防止其与人体摄入的其它高钙或高蛋白质食物在体内形成不能被吸收的结石性有机物,入鞣酸蛋白、草酸钙等。再如:烹饪鲜黄花中的秋水仙碱;加工发芽土豆时,出去净皮、芽周围组织外,还应注意煮熟煮透,辅加适量的醋,以破坏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龙蔡素碱;烹饪制四季豆时,注意须长时间煮沸,加热彻底才能破坏所含有的对人体不利成分—皂素和豆素;烹制白果时,加热彻底才能免除银杏酸对人体的毒害;烹制害氰疳的木薯、苦杏仁、桃仁等,加热彻底并不加盖烹制,可让生长的氰氢酸挥发;加热被绦虫、肝吸虫、蛔虫等寄生虫卵污染的食品,应使加热时间稍长,使原料内部中心温度达到杀菌温度时,才能彻底灭杀寄生虫。恰当使用香辛料、调料、色素等调味、调色辅助料,防止食品中人为加入有害成分。最好不使用花椒、胡椒、桂皮、茴香等香料,不使用劣质或假冒的酱油,米醋、料酒、食盐等调料,不使用防腐、发色剂亚硝酸盐类,不使用日落黄、觅菜红、柠檬黄等食用色素。据分析:花椒、胡椒、桂皮、茴香等含有的“黄漳素”有致癌的作用;劣质或假冒的酱油、米醋、食盐等多含黄曲素、甲醇、重金属等有害成分。而使用类制品呈鲜红的玫瑰红的发色剂。亚硝酸盐、硝酸盐类易与胺类在人体内或人体外含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其它一些食用色素在生产过程中亦可能混入钾、铅等重金属。对人不利。故此,万一要用色素或发色剂,亦应严格规定其用量。通常觅菜红、胭脂红的用量为0.05g/kg;柠檬黄、靛蓝为0.1g/kg;亚硝酸盐类不超过0.5g/kg;硝酸盐类不超过0.15g/kg。五、烹饪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恰当投放味精(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弱酸性时,或中性溶液中,且温度为70~90度时,使用效果最好,若投放时温度过高,谷氨酸钠会在高温下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不仅毫无鲜味,而且可能引起恶心、眩晕、心跳加快等中毒症状。6、 饪过程中,7、 控制食品安全,8、 烹饪工作者需身体健康。由于从事烹饪生产的从业人员是食品污染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他们需要搞好个人卫生。从《食品卫生法》亦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和临时参加的食品生产人员必须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痢疾、伤害、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或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等不得参加直接入口食品得制作,凡传染病患者或带菌者都应停止工作、立即治疗,待三次检查为阳性后,才可恢复工作。总之,要实现现代化追求“绿色烹饪食品”得理想,烹饪工作者应悉心关注了解烹饪过程中各个环节对食品得影响,并不断地积累核掌握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安全性问题的各项措施,以便探研到更科学更合理地烹饪方法。参考文献:《家庭厨房百科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烹饪化学知识》武汉商业出版社。《烹饪技术》中国商业出版社,孙玉民、朱炳元主编《烹饪基础》中国商业出版社,林则普主编。《饮食营养与卫生》中国商业出版社,刘国芸主编。《烹饪营养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彭景主编。《烹饪基础化学》中国商业出版社,朱娩芳主编。《烹饪卫生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蒋云升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商业出版社。《食品毒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这不是正大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们 哈哈哈啊哈哈

谷氨酸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这不是正大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们 哈哈哈啊哈哈

微生物与食品制造 郑大 食品药品安全与检测(广告)摘要微生物是一类宝贵而又丰富的生物资源 。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制药、环保、冶金和农业等众多行业。这类资源如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必将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全世界由于人 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食品资源的不断被利用,开辟新的食品资源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在寻找食品新资源的过程中,虽然人们还习惯把着眼点主要放在扩大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上,但由于微生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已使人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开拓了人们寻找食品新资源的视野。经过不断研究和开发,一大批应用微生物生产的食品相继面市。微生物在丰富食品种类、增加或提高营养成分的含量以及改善食品的风味方面正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实现食品由植物、动物二维结构向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结构的转变。正文微生物发酵当今人们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来制造食品。微生物发酵就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菌种是进行发酵的根本因素,通过变异和菌种筛选,可以获得高产的优良菌株并使生产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因此获得按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产品。发酵有三大过程要素 1、温度 2、PH值 3、氧气现代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内容⑴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微生物加以筛选和改造,以形成更符合工业生产需要的新菌种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其中渗透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一些内容,经过改造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微生物菌种通常被称之为工程菌;⑵微生物菌体的生产,即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高速地对某种微生物进行大量的纯培养,即工程菌的克隆;⑶从微生物中分离有用物质,如利用微生物以一些廉价的废弃物做底物生产单细胞蛋白质等;⑷微生物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如生产氨基酸,抗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⑸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加工后处理;⑹利用微生物控制或参与工业生产,如采矿、冶金等;以及微生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开发,新型发酵装置、生物传感器和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连续发酵的技术等等。微生物与酿造品一、醋酸菌的应用——食醋的生产我们知道,食醋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一个古老的产品。在民间,食醋的生产是采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醋酸菌进行自然发酵的;在工厂里,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避免杂菌污染,采用人工纯接种的方式进行发酵。长期以来用于食醋生产的细菌有纹膜醋酸菌(醋化醋杆菌)、许氏醋杆菌。但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恶臭醋杆菌混浊变种(AS1.41)、巴氏醋酸菌巴氏亚种(泸酿1.01号)。 醋酸菌在充分供给氧气的情况下生长繁殖,并把基质中的乙醇氧化为醋酸,这是一个生物氧化过程,反应式省略。 根据菌种不同,在发酵过程中还可产生少量的其它有机酸以及有香味的酯类等,使食醋具有良好的风味,因此,选择优良的菌种对食醋生产非常重要。 食醋的酿造方法通常可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大类,我国传统的酿造法多采用固态发酵。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醋风味较好,但需要的辅料多,发酵周期长,原料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一)原料 可用于食醋生产的原料很多,有粮食、干鲜果品、野生的含糖或淀粉的果类等。例如:糖、蜜、高梁、大米、玉米、甘薯、糖糟、梨、柿、枣类等。一般著名的食醋仍以糯米、大米、高梁等粮食原料为主。(二)工艺流程 原料混合→ 加水拌匀、蒸煮→ 冷却后加麸曲和酒目→ 糖化、发酵→ 接入醋酸菌→ 醋酸发酵→ 加盐陈酿→ 淋酸 →陈酿(脂化、增香、增加固形物和色泽、使醋酸提高到5%以上)→配兑→ 灭菌→ 包装、成品。 我国生产的食醋品种很多,而且有许多名优产品。如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麸醋、江浙的玫瑰醋、福建的红曲醋以及东北的白醋等。各种醋在选料、发酵工艺及最后的调配料、陈酿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二、氨基酸发酵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在氨基酸中有八种是体内(人体)不能合成但又需要的氨基酸,通常这八种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体只有通过食物来获得。 另外,在食品工业中,氨基酸可以作为调味料,如谷氨酸钠——味精,作为鲜味剂使用;色氨酸和甘氨酸可作甜味剂。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可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如在大米中添加赖氨酸,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等。为了改善禽畜的饲料质量,往往也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因此,氨基酸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初,氨基酸的生产通过水解蛋白质进行。自1957年用微生物直接发酵糖类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投入工业化生产以来,氨基酸的研究和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约有十余种进入工业规模生产,我国也于1963年开始了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一)谷氨酸钠(味精)的生产: 谷氨酸发酵菌:谷氨酸棒杆菌、菌色短杆菌等。 我国使用的生产菌株:北京棒状杆菌,AS1.299;钝齿棒杆菌,AS1.542。这些菌的共同特性是:菌体为球形,短杆至棒状,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需要求生物素,在通气条件下培养产生谷氨酸。 谷氨酸发酵的生化过程:首先是葡萄糖经糖酵解和单磷酸已糖支路两种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乙酰辅酶A→三羧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在NH4+存在时生成L—谷氨酸。 1、原料:发酵法生产谷氨酸钠的原料有淀粉质类的玉米、甘薯、小麦、大米等,其中甘薯淀粉最为常用。此外,糖蜜等也可用来作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可用尿素或氨水。 2、工艺流程: 淀粉质原料→糖化→冷却过滤→加入玉米浆及其它营养物,配成合适的培养基→按种发酵菌→发酵→发酵液→提取(等电点法、离子交换法等)→谷氨酸结晶→Na2CO3中和→谷氨酸钠(味精)→经过去铁、脱色、过滤、浓缩、结晶(味精)→干燥后即得成品。三、蔬菜和水果的乳酸发酵食品 蔬菜和水果经乳酸菌的发酵,不仅可以得到富于营养、具有一定风味的产品,是一种食物的加工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食品保藏方法。随着人们对果蔬乳酸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认识的逐渐提高,使果蔬食品乳酸发酵加工业得到了发展,不但品种增多,而且加工过程也从家庭式的手工业逐渐走向机械化的工业生产。 我国人民在制作乳酸发酵果蔬制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包括美味营养的酸泡菜、酸腌菜、渍酸菜,还有花样繁多、风味各异的酱腌菜、乳酸发酵的果蔬汁等等,举不胜举。酵母菌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 酵母菌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有食品制造(酒类、面包的生产)、单细胞蛋白、医药化工(核酸、维生素的生产),石油烃类发酵等。 酵母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长期以来人们利用酵母菌制作食物Pr,面包,各种酒类等多种食品,因此,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介绍酵母菌在食品中的应用面包的生产 面包和馒头几乎是我国广大城乡人民经常食用的食品,它们都是由面粉经过酵母菌发酵后制成的,其质地松软,味香可口,但面包的原料配合较为合理,经过烘烤而成,因而更加可口和富于营养,也便于携带和保存。 用于制造面包的酵母——啤酒酵母,可以从啤酒厂得到,但有专业的工厂生产酵母制品,专门用来生产面包的酵母产品有压榨酵母(鲜酵母)、活性干酵母(ADY),一般用压榨酵母较多。 面包制造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水和酵母菌混合成面团,在30℃左右发酵,酵母菌利用面粉中淀粉酶分解淀粉生成的麦、葡、果、蔗糖,产生二氧化碳、醇、醛和一些有机酸等产物。 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发酵好的面团,经过揉搓添加配料,成型后放到烘焙炉中在高温下烘烤。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使面包成为多孔的海绵状结构,使产品具有松软的质地。发酵中产生的有机酸、醇、醛等赋予面包以特有的风味。有的还添加各种食用香精、果仁、果脯等辅料,形成不同的花色品种。微生物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酶用于食品制造历史悠久,但对于酶的了解则是近代科学的重要成就。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对于酶的品种、数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酶的研究和生产。一、微生物生产酶制剂的优点 一般认为M 细胞至少能产生2500种以上不同的酶。 微生物酶的生产具有选择性(选择菌株),便于工业化生产,不受季节、气候、地理等条件的限制;生产能力也可以不受限制,而且M生长周期短,有可能保证酶的供应。二、微生物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酶生产用的微生物:微生物酶制剂可以由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M产生。 2、酶的种类:微生物酶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过氧化氢酶等。各种酶类在食品工业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发酵工程在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三大类产品,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啤酒、果酒、食醋等;二是生产食品添加剂;三是帮助解决粮食问题。在食品工业中,不仅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产品,而且还把它作为食品卫生标准中的检测指标之一来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更好地指导消费和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 。在微生物发酵方面,利益与弊端并存,发展与挑战同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的科技趋利避害,直面挑战才能求得发展。尽管我们今天享用的许多产品还离不开传统的发酵工业,但现代微生物工程已冲击到包括传统食品发酵业、制药业、有机酸制造业、饲料业等各个产业。

谷氨酸钠对铝的缓蚀作用研究论文

谷氨酸钠(C5H8NO4Na)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不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而钠是一种金属,谷氨酸钠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说得更简单一些,如果熬汤的时候,您熬的不是青菜豆腐汤,而是一锅鸡汤的话,您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往鸡汤中加一些圣僧盐,味道会更加鲜美。这是因为鸡肉当中富含谷氨酸这种氨基酸,您又放了一些氯化钠盐进去,便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制造了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L-谷氨酸—钠就是我们常用的味精或味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味精的学名也称为L-a-氨基戊二酸-钠盐,简称为MSG,它属于氨基酸盐类,含有一分子结晶水。味精的阈值(即味觉感官能尝出味的最低浓度)为0.03%,因而商品名称为“味精”。 我国食用味精,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法”制成的。分为晶体和粉状两种。目前我国味精产品的规格,其谷氨酸钠盐的含量分别为99%、95%、92%、90%、80%等。其中规格为99%的味精,不加食盐,其内部结晶水含量为1%;其它规格的味精均需添加一定量的精制食盐。 味精除呈鲜味外,还能抑制盐味和苦味,减少甜腻味,增强整个菜肴的风味,具有调制食品自然风味的作用。因此,味精被称为菜肴风味的强化剂。 味精不仅是呈味剂,还是人体和动物的营养物质。其营养价值和生理作用主要有: (1)增加食欲。科学已证明,在人体的味觉器官中,存在着专门的谷氨酸受体部位,这种鲜味与酸、甜、苦、咸味对机体同样重要。味精进入肠胃后,很快分解出谷氨酸,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与酮酸发生氨基酸转移作用,合成其它氨基酸,供机体组织利用。 (2)参与脑内蛋白质和糖代谢,促进脑细胞氧化过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脑组织只能氧化谷氨酸,而不能氧化其它氨基酸。当葡萄糖供给不足时,谷氨酸可作为脑组织的能源,是精神疾病患者的中枢神经及大脑皮质的补剂。 但是,在使用味精时,一时求鲜,而过多投放,不但起不到调味作用,反而会影响菜肴的本味,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此外,味精食用过量也是一种浪费,而且还会给人体的代谢器官增加负担。 味精最适用浓度为0.12%-0.5%,但有些菜或汤用量0.05%也就可以了。 合适的使用量,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有益 健康 !   简单的说,谷氨酸钠就是味精,干什么用的,自己去开发。其他那些咬文嚼字的东西我就不去复制粘贴了。 就是味精,谷氨酸钠(C5H8NO4Na),化学名α-氨基戊二酸一钠,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其中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而钠是一种金属元素。生活中常用的调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 一. L-谷氨酸钠是一种化学物质,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粉末。熔点:232°C 二. 用途: 1.调味剂。一般用量为0.2%~0.5%。除单独使用外,宜与核糖核苷酸和肌苷酸钠之类核酸类调味料配成复合调味料,以提高效果。 2.L-谷氨酸钠是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鲜昧剂,与食盐共存时可增强其呈味作用,与5'-肌苷酸钠或5'-鸟苷酸钠一起使用,更有相乘的作用。我国规定可在各类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3.L-谷氨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的机体中,是食品中天然存在的营养成份。 4.L-谷氨酸钠用作化学镀络合剂。 说到谷氨酸钠,该物质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1866年,德国化学家卡尔·海因里希·利奥波德·瑞特豪森将小麦麸用硫酸水解而得到的酸性氨基酸。1908年,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博士利用海带单独分离出味美成分,并证明了这种味美成分就是谷氨酸钠盐,从而生产化学调味料投放市场。生活中常用的调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西红柿、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奶酪,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所能带来的调味作用中,部分归功于谷氨酸的存在。它的物理性质 外观上无色至白色棱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水溶液无色 。熔点在225℃ ,沸点在333.8ºC 。气味上基本无特殊气味(味觉阈值0.014%) 味觉上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略有甜味或咸味 光学活性上谷氨酸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能使偏振光面旋转一定角度 可溶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化学性质上对光和热稳定,10%水溶液在pH值6.9时通气条件下100℃加热3h分解率约0.6%。加热至120℃脱水缩合。在酸性环境中,谷氨酸钠会生成谷氨酸或谷氨酸盐酸盐;在碱性环境中,谷氨酸钠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 质。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味精就成份就是谷氨酸钠,食用味精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对 健康 有任何损害,但食用过多会使部分人出现头痛,面红,多汗,面部压迫或肿胀,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烧灼感及胸痛等中毒症状,中毒以后可每天口服50毫克维生素B6缓解症状。谷氨酸钠在120℃的温度下会形成焦谷氨酸钠,民众一般认为,焦谷氨酸钠不仅鲜味很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毒性,是致癌物质。但是科学家经过实验研究,发现焦谷氨酸钠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并且不是致癌物质。只要我们每天不是过量食精,是可以让我放心使用的。L-谷氨酸钠是什么,有什么用途啊? 谷氨酸钠(C5H8NO4Na)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苯甲酸钠 Sodium benzoate 又称 :安息香酸钠。 产品规格:工业级、食品级 [分子式]:C7H5NaO2 [性状]: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无气味,有甜涩味。 [用途]:化学分析用试剂;用于医药工业和植物遗传研究 味精的主要成分,提鲜 就是味精 味精的成分: 味精是一种白色晶体,又名叫谷氨酸钠,化学名称为L-谷氨酸单钠一水化合物,英文缩写为MSG.味精是由大豆蛋白、小麦面筋或其它含蛋白较多的物质中提炼的,也有用淀粉发酵制成.味精是调味品,也是营养品,食后可直接被人体吸收,成为人体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国家规定,商品名称为味精或味素的,其谷氨酸钠含量应在99%以上. 味精的生产过程: 目前我国多采用发酵法生产味精,首先要将各种粮食制成淀粉,然后将淀粉进行糖化,加入菌种进行发酵产生谷氨酸,再经过等电育晶、冷却分离、中和除铁脱色结晶、分离、干燥等工序便制成了纯度很高的谷氨酸钠,即味精. 味精如何产生“鲜味” : 味精的重要功能在于它能产生“鲜味”.人的味觉器官中存在着专门的氨基酸受体.当味精被人们食用时,刺激位于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体,就能使人感受到可口的鲜味. 食用味精对人体有何作用 味精属于安全有益的调味品,人们可按各人喜爱摄取,联合国粮农及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早已决定取消味精食用限量. 1987年3月17至22日,荷兰海牙召开的十九届联合国粮食及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会议上作出决议,取消每天摄取6克至7.5克味精(MSG)的食用限量规定.这项决议意味着作为食品风味增强剂的味精,人们可以无疑虑地按各人喜爱程度摄取.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在收集了大量的文献和试验数据后,提出“在现在的使用量、食用方法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什么损害障碍”. 各国专家经过几十年的动物生化生理学研究及顾客进行广泛的问卷式调查,提出大量科学证据,证明味精属于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品之一,是存在人类食物及人体本身的天然物质,人体摄入味精可以完全消化、吸收并进行正常的生化代谢. 我国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规定,味精作为增鲜剂可以用于各类食品,其最大食用量按正常生产需要,无须提出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中国中医研究院已对我国味精产品进行了长期毒性试验,再次证明味精是安全的. “味精症状”的由来 食用味精在我国非常普遍,几乎每家用味精烹调,更是饭店餐馆的厨师们不能缺少它,炒菜做汤,只要加入少量,就可以大大增加鲜味.但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所谓“中国餐馆病”,什么吃了中餐有头痛、脸发麻、口渴、胃肠不适等病症,以后又说这是由于中餐菜肴中味精引起的,故有“味精症状”的说法,以致有些西餐馆挂牌标明“本餐馆不用味精”,诸如此类,在国际上引起一场争议. 正确使用味精,无需杞人忧天 人们正确地认识味精,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味精易溶于适宜温度的水,但温度过高,味精会变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会产生轻微毒性.10%的味精水溶液在100摄氏度分别煮1、2、3小时,鲜味损失率分别为0.6%、1.1%、2.1%.所以在烹饪时一般在起锅装盘之前加入味精效果最好,菜肴的味道会更加鲜美. 拌凉菜加味精效果也不好,因为温度低,很难溶解,必要时可先用少许热水化开,晾凉后浇入凉菜.味精不能用于碱性或酸性食品,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而失去调味作用;把味精放在酸性菜肴中(如醋溜鱼片等),酸性越大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应该说,任何营养物质均应适量食用才有益于 健康 .目前我国人均消费味精每年不到50克,而且菜肴中过量加入味精会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使菜肴无法食用,所以“味精症状”、“味精致癌”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味精不是“害人精”

谷氨酸钠是食品添加剂。谷氨酸钠是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鲜昧剂,与食盐共存时可增强其呈味作用,与5'-肌苷酸钠或5'-鸟苷酸钠一起使用,更有相乘的作用。我国规定可在各类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谷氨酸钠做调味剂使用时,一般用量为0.2%~0.5%。除单独使用外,宜与核糖核苷酸和肌苷酸钠之类核酸类调味料配成复合调味料,以提高效果。谷氨酸钠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味精用水稀释至3000倍仍可感觉到鲜味,广泛用于家庭,饮食业、食品加工业(汤、香肠、鱼糕、辣酱油、罐头等)。鸟苷酸钠与谷氨酸钠同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鲜味,又称助鲜剂或强力味精。谷氨酸钠对人舌头的味受体的感觉阈值较低,在常温条件下是0.03%。谷氨酸钠虽为普通味精的主要成分,并不是单纯的呈鲜味,而是酸、甜、咸、苦、鲜五味俱全,鲜味所占的比例较大(所成5种不同味道的比例分别为鲜味71.41%、咸味13.50%、酸味3.4%、甜味9.8%、苦味1.7%)。同时谷氨酸钠的鲜味只有在食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呈现出来,并且对酸味、苦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即有一定程度的味道缓冲作用。如果在没有食盐的菜肴中加入纯味精,不但毫无鲜味,反而会使人感到一种令人不快的腥味。

谷氨酸提取毕业论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1] 桑莉,徐虹,李晖,张鲁嘉,姜岷. γ-聚谷氨酸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J]过程工程学报, 2004,(05) . [2] 陈咏竹,孙启玲. γ-多聚谷氨酸的性质、发酵生产及其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 2004,(01)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1] 王嫱. 高聚合粘度γ-多聚谷氨酸产生菌的诱变筛选及其水凝胶的制备和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 [2] 佟盟. 绿色水处理剂聚谷氨酸阻垢、缓蚀性能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06 . [3] 索晨. 产γ-聚谷氨酸的地衣芽孢杆菌菌株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和产物分离[D]浙江大学, 2006 . [4] 詹长娟. 生物合成法生产腺苷蛋氨酸研究及γ-聚谷氨酸腺苷蛋氨酸盐制备[D]南京理工大学, 2006 . [5] 曹旭. γ-聚谷氨酸的异源表达及发酵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 [6] 陈咏竹. γ-多聚谷氨酸生产菌的诱变选育及重金属吸附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 2005 . [7] 叶海峰. γ-聚谷氨酸—顺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 [8] 吕忠良. γ-多聚谷氨酸(γ-PGA)的分离纯化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 [9] 符爽. 枯草芽孢杆菌ZJU-7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 [10] 熊欢.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产聚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 条谷氨酸地衣芽胞杆菌WX-02中的表达[D]华中农业大学, 2008[1] 索晨,梅乐和,黄俊,盛清. ~(60)Coγ射线诱变选育聚谷氨酸高产菌株及培养基初步优化[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7,(05) . [2] 孙戒,邵飞鹰,汪海波. γ-聚谷氨酸整理涤/棉织物的舒适性[J]纺织学报, 2009,(04) . [3] 李大力,詹长娟,郄丽,柯前进. 盐浓度对纳豆芽孢杆菌发酵产γ-聚谷氨酸影响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7,(02) . [4] 石宁宁,徐虹,姚俊,王军. 利用~(13)C标记葡萄糖分析γ-聚谷氨酸的代谢途径[J]过程工程学报, 2007,(01) . [5] 佟盟,徐虹,王军. γ-聚谷氨酸降解影响因素及其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 [6] 吴群,徐虹,许琳. Bacillus subtilis NX-2合成γ-聚谷氨酸的立体构型调控机理[J]过程工程学报, 2006,(03) . [7] 王军,邵丽琴. γ-聚谷氨酸的合成、化学修饰及其应用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8,(04) . [8] 张艳丽,高华,于兹东,刘小红. 纳豆菌的分离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J]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8,(10) . [9] 邵丽,刘建军,赵祥颖. 新型生物材料-聚γ-谷氨酸[J]酿酒, 2008,(03) . [10] 刘岑,石峰,徐志南,岑沛霖. 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聚谷氨酸发酵液中蔗糖浓度[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6,(06) .

一.啤酒工厂设计(重点为糖化,发酵车间)基础数据: 生产规模: 50,000吨/年(或100,000吨/年)产品规格: 12度(或10度)淡色啤酒生产天数: 300天/年原料配比: 麦芽:大米=70:30原料利用率: 98%麦芽水分: 6%; 大米水分: 12%无水麦芽浸出率78%; 无水大米浸出率:90%啤酒损失率(对热麦汁): 冷却损失:7%;发酵损失:1.5%; 过滤损失:1.5%:装瓶损失:2%; 总损失: 12%糖化次数: 生产旺季(150天) 8次/天生产淡季(150天) 4次/天工艺指标: 由具体指导老师下达。设计内容: 1.根据以上设计任务,查阅有关资料、文献,搜集必要的技术资料,工艺参数与数据,进行生产方法的选择,工艺流程与工艺条件的确定与论证。2.工艺计算:全厂的物料衡算;糖化车间的热量衡算(即蒸汽耗量的计算);水用量的计算;发酵车间耗冷量计算。3.糖化车间、发酵车间设备的选型计算:包括设备的 容量,数量,主要的外形尺寸。4.选择其中某一重点设备进行单体设备的详细化工计算与设计。设计要求: 1.根据以上设计内容,书写设计说明书(以《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P.254车间初步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书写)。2.完成图纸两张(1号图纸):全厂工艺流程图(初步设计阶段),重点单体设备总装图。二、酒精工厂设计(重点为蒸煮糖化车间)基础数据:生产规模: 20,000吨/年(50,000吨/年)产品规格: 国标食用酒精生产方法: 以薯干为原料,双酶糖化,连续蒸煮,间歇发酵;三塔蒸馏副产品: 次级酒精(成品酒精的3%)杂醇油(成品酒精的O.6%)原料: 薯干(含淀粉68%,水分12%)酶用量: 高温一淀粉酶(20,000U/m1):10 U/g原料糖化酶(100,000U/m1):150 U/g原料(糖化醪)300 U/g原料(酒母醪)硫酸铵用量: 7kg/吨酒精硫酸用量: 5kg/吨酒精蒸煮醪粉料加水比: 1:2.5发酵成熟醪酒精含量:11%(V)酒母醪接种量: 糖化醪的10%(V)酒母醪的组成: 65%为液化蒸煮醪,35%为糖化剂与水发酵罐酒精捕集器用水:发酵成熟醪5%发酵罐洗罐用水:发酵成熟醪的2%生产过程淀粉总损失率: 9%蒸馏效率: 98%全年生产天数: 320天(其他工艺指标由具体指导老师下达。)设计内容:1.根据设计任务,查阅有关资料、文献,搜集必要的技术资料及工艺参数,进行生产方法的选择与比较,工艺流程与工艺条件的确定和论证。2.工艺计算:全厂的物料衡算;连续蒸煮及蒸馏蒸汽耗 量的计算;蒸馏车间水用量的衡算。3.蒸煮糖化车间(或蒸馏车间)的生产设备选型计算:包括设备的选型,容量,数量及主要的外形尺寸。4.选择一重点设备进行单体设备的详细化工设计与计算设计要求:1.根据以上设计内容书写设计说明书(以《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车间初步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书写)。2.完成二张图纸(1号图纸)蒸煮糖化车间(或蒸馏车间)工艺流程图;重点单体设备总装图。发酵工厂设计 2002.10——————————————————————————————三、味精工厂设计(重点为发酵车间)基础数据:生产规模: 1万吨/年(或2万吨/年)生产规格: 纯度为99%的味精生产方法: 以工业淀粉为原料、双酶法糖化、流加糖发酵,低温浓缩、等电提取生产天数: 300天/年 倒罐率: O.5%发酵周期:40-42小时 生产周期:48-50小时种子发酵周期:8-10小时种子生产周期:12-16小时发酵醪初糖浓度: 15%(W/V)流加糖浓度:45%(W/V)发酵谷氨酸产率: 10% 糖酸转化率: 56%淀粉糖转化率: 98% 谷氨酸提取收率: 92%味精对谷氨酸的精制收率:112%原料淀粉含量:86% 发酵罐接种量: 10%发酵罐填充系数: 75%发酵培养基(W/V): 水解糖:15%,糖蜜:O.3%,玉米浆:O.2%,MgS04 0.04%,KCl.O.12%,Na2HP04:O.16%,尿素:4%,消泡剂:0.04%种子培养基(W/V): 水解糖:2.5%,糖蜜:2%,玉米浆:l %,MgS04 0.04%,K2HP04:0.1%,尿素:0.35%,消泡剂:、0.03%设计内容:1.根据设计任务查阅有关文献,收集必要的技术资料与工艺数据,进行生产方法的选择比较,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条件的确定与论证。2.工艺计算:全厂的物料衡算;发酵车间的热量蘅算(蒸汽耗量的计算);无菌空气耗量的计算。3.发酵车间(包括糖液连消)生产设备的选型计算(包括设备的容量、数量、主要外形尺寸)。4.选择一重点设备进行单体设备的详细化工设计与计算。设计要求:1.根据以上设计内容,书写设计说明书(以《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P.254车间初步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书写)。2.完成图纸两张(一号图纸),发酵车间工艺流程图(包括糖液连消),重点单体设备总装图。四、酶制剂工厂设计(重点糖化酶车间)基础数据:生产规模:1000M3/年(或3000 M3/年)产品规格:食品级液体糖化酶(50,000U/m1)生产天数:180天(其他时间生产其他酶)罐发酵单位:25,000U/ml 提取总收率:82%发酵罐装料系数:85% 生产周期:8天发酵培养基: 玉米淀粉:22%; 豆饼粉:4%;玉米浆: 1%;(NH4)2S04:O.4%;NaHP04:O:1%;接种量: 10%种子培养基: (培养周期4-6天)麦芽糊精: 4%;玉米浆:1%;(NH4)2S04:0.2% KHP04:O.2%设计内容: 1.根据设计任务,查阅有关资料、文献,搜集必要的技术资料,工艺参数,进行生产方法的选择比较,工艺流程与工艺条件确定的论证。2.工艺计算:全厂的物料衡算,发酵车间的热量衡算,无菌空气用量的计算。3.糖化酶生产设备的选型计算(包括设备的容量、数量、主要的外形尺寸)。4.选择一重点设备进行单体设备的详细的化工计算与设计。设计要求: 1.根据以上设计内容书写设计说明书(以《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P.254车间初步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书写)。2.完成图纸二张(1号图纸):全厂工艺流程图(初步设计阶段):重点单体设备总装图。

去网上搜,去抄呗

什么能有白度 厉害啊 去查啊

谷氨酸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谷氨酸,是一种酸性胺基酸。分子内含两个羧基,化学名称为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是里索逊1856年发现的,为无色晶体,有鲜味,微溶于水,而溶于盐酸溶液,等电点3.22。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动物脑中含量也较多。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参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许多重要化学反应。味素中含少量谷氨酸。

简述甜菜糖蜜添加吐温发酵的机理!!! 吐温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是在菌体细胞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过程中,作为抗代谢物具有抑制作用,对生物素具有拮抗作用2. 简述甘蔗糖蜜添加青霉素流加糖发酵的机理!!! 添加青霉素可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的后期合成,主要抑制糖肽转肽酶,影响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因为青霉素的结构与3. 简述温度敏感突变株发酵生产谷氨酸的机理!!!

  • 索引序列
  • 谷氨酸钠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谷氨酸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 谷氨酸钠对铝的缓蚀作用研究论文
  • 谷氨酸提取毕业论文
  • 谷氨酸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