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多边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多边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发布时间:

多边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的格式标注方法:1.学仿喊祥术期刊文献[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学术著作[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3.有ISBN号的论文集[序号]作者备搏.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备搏[C].罩基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渗肆文献[仿喊祥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6.技术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7.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9.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渗肆日期(任选)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自己参考。

写法如下:

一、[序号]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二、[序号]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三、[序号]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四、[序号]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五、[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六、[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序号]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八、[序号]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九、[序号]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如下: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3、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参考文献的各种字母的含义:

A:单篇论文。

C:论文集。

D:学位论文。

G:资料汇编。

J:期刊文章

M:专著、教材。

N:报纸文章。

P:专利。

R:研究报告。

S:标准。

Z:其他未说明的文件类型。

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要以序号的形式出现在正文中和文末,且序号要保持一致。序号以在文中出现的前后为序。

2、如果某文献在文中数次被参考,则几处序号要保持相同,只是页码有变化。在文末只列出该参考文献一次即可,不必多次罗列。

3、每一参考文献的所有要素必须齐全,不可残缺,具体包括: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及截体类型标识(如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专利P等)。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中若是首次出版则无需再标明,若非第1版还要标明具体版次;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文献起止页码。

多边主义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应学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学会分析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的特点、趋势及走向,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熟悉当前国际形势,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才能在毕业后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关键词:国际形势 、外交政策一、当今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1、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2、正确看待当前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乃至利用其占据优势的舆论工具对我进行牵制、遏制。我们要与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展开的三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彻底暴露了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本质、“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和邪教组织的巨大社会危害,擦亮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在这些斗争中,人民群众极高的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充分体现。3、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二、我国现行外交政策。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增进友好往来,促进共同发展。始终坚定不移的推进睦邻友好政策,与周边国家一到促进地区和平和稳定。主张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不论强弱,不分种族,平等的参与国际事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全球多极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蓬勃发展。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2、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a、全球化中的中国领事地位提高;b、民意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外交;c、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 d、中国外交比以前更加法制化了。三、当今国际形势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目标是全力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做好外事工作,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今天的世界,全球化、多极化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中国同样也处在这个大潮之中,要想发展,必须顺应潮流,与世界同步,所以提高外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按照十七大确立的外交战略,树立了外交为民的思想,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方针,扩展外交领域,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主张多边主义,明确外交工作的目标,维护我国和各国共同利益,深化了我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汉和防务评论》《安全与国防》

多边主义形势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这是我写的,刚写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让你分享一下内容摘要: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出现回流中小城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清它产生的原因,分清它的利弊,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使国家和个人在这种社会现象中实现双赢!。关键字:高校毕业生 就业 无奈 回流 自愿 发展 鼓励措施。正文:正如我们知道的,随着大学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数目巨大,而社会每年能提供的职位有限,使这些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1。再加上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因此,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2。 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有很多评价,就我个人而言,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现实的无奈,但这种现象却对我们的社会、国家有着正面的影响。首先, 我们先具体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这一社会现象。 不妨举一个事例:在青岛理工大学读书期间,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李洪涛也一直有个大城市梦,他早早就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上去首都。“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北京作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IT行业人才需求大,肯定有我的用武之地。”当时的李洪涛踌躇满志。2007年毕业前夕,在经历了几十场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无果,海投数百份的简历最终石沉大海后,李洪涛发现,曾经的就业观念多么地不符合实际。严峻的就业现实让李洪涛毅然放弃了当初北上的梦想,选择了回山东老家文登市发展。在老家县城,李洪涛轻易地拿到了某公司的offer。“基本工资1700元,管吃住”。李洪涛对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除了偶尔跟同事和朋友下下馆子、购置些衣物,几乎没有什么别的花销,每个月能省下1200元左右上交父母。工作两年后,在亲朋的资助下,他在县城中心买了85平方米的大房子,正式成为有房一族。“现在‘80后’不都讲究有房有车吗?接下来就是车子了。”李洪涛说,他看中了整体性能比较符合家庭标准的比亚迪F3。当被问及当年的大城市梦想,李洪涛说,“所谓的大城市情结不过是学生时代一个美丽的梦吧。在校期间可能不会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比如人才竞争和生活成本等”3。其实,像李洪涛这样放弃大城市梦想,回流中小城市发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从这一典型事例不难看出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类似“逆城市化”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 、大城市职位提供能力有限,大学生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生数量众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难以实现自身原有的抱负。二、大城市生活消费水平太高,房价上涨过快,即使对于已经就业的学生而言也不堪重负。最近的电视剧《蜗居》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对于那些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三、中小城市现在发展良好,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能提供现代化的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四、在大城市智力过剩的同时中小城市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五、在中小城市物价较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不是十分大,竞争相对小,等等。综合以上原因,最近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现象。然后,我们可以看看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影响。对国家而言:一、它直接缓解了大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为大城市人才已经趋于饱和,能够接纳的待业人员有限,势必产生很多失业人员,如果过多的人没有工作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知识的人员失业,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二、它给经济正在急速发展而人力资源短缺的中小城市带来了急需的知识分子,有利于人才分布均衡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据报道:清华大学首场2010年毕业生招聘会20日举办。来自重庆地区的近50余家重点单位携1200余个招聘岗位,另有141个博士后岗位以及133 个实习生岗位到清华引才。清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去京外就业已经成为清华学子的就业选择新趋势。2009年,清华就业的毕业生40%选择京外就业。一滴水见太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现象对当地引进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帮助。三、它有利于改变社会对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偏见,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人们过去是“唯大城市是从”,看不上中小城市。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或盲目崇拜,任其发展,对国家安定势必有不良影响。对个人而言:一、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避免过于残酷的竞争,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生活。二、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正如一份数据显示:麦可思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在2008年“211”院校的毕业生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实际就业率高达44%。这是在有巨大的“蚁族”(待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社会中多么难得的就业率。最后,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这一现象朝着健康的趋势发展并对社会产生更有益的影响。说到这,不得不强调一下在开头提到的一个观点:这种进步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现实的无奈。即“回流”是否是大学生的本意?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回答是:不是。解决这些问题自然需要一些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唯有破除“回流”障碍才能让更多大学生愿意“回流”。只有让他们打心底里愿意回流,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保证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这一现象朝着健康的趋势发展并对社会产生更有益的影响。而怎样才能让他们做到真心实意的“归顺”中小城市呢?这有几点我们应该做到:一、建立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工作环境。二、保证就业公平性。在早些年为什么更多大学生在面对选择大城市还是家乡的中小城市之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城市就是因为在中小城市就业公平性得不到保障。其实,这样的就业潜规则问题不要说中小城市,就算是大城市也一样时时处处都存在。当然,这个就业公平问题,也不是没有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比如“国考”的公开性透明度在逐步提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三、国家还应该提供一些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在户籍、人才流动、社会保障等政策上,给他们保留充分“想象”的空间——如果在基层的发展不如预期,还是可以选择重新回到大城市的。概而言之,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机制应该更透明,更润滑,无论第一步选择在哪里工作,未来的发展空间都是一样的。此外,还要出台一些针对这些人群的福利政策和就业帮助政策。同时注意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发挥 “鲶鱼效应”,鼓励大学生回到中小城市发展,形成创业氛围,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回流”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四、其次就是劳动力价值不被尊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加班现象的异常严峻性。除了政府机关,大学生“回流”其实更多的出路还在于进企业、进工厂。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工厂都纷纷进驻到了中小城市。对于那些“没办法”进政府机关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选择还是在这些企业工厂里头。然而,加班现象异常严重已经不是一个两个地方的事实,当地监管部门碍于地方经济发展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两千块钱就买了个全劳动力——这自然很难吸引大学生“回流”,所以,要真正意义上让更多大学生“回流”就得解决中小城市加班严重的问题,还中小城市劳动力一个正常的生活空间。等等。做到以上几点,便能使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变成主动自愿的回流,最终保证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这一现象朝着健康的趋势发展并对社会产生更有益的影响。综上,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有显而易见好的影响,只要我们认清它产生的原因,分清它的利弊,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便能使国家和个人在这种社会现象中实现双赢!。参考文献:1.《中新社》2《中国青年报社》3 《腾讯网》

2022年形势与政策的参考文献有: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等等……

这个可以写的。联系我

多边主义中国行动的论文参考文献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一项伟大创举。中国正在以自己的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近十年来,中国在推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沃洛托夫斯基·根里霍维奇院士说,未来已来,多极化的世界会带来更多变化,不同经济体之间将高度相互依存,形成竞争合作。全球各国都希望能有个好的国际合作机制,更稳定、更可靠地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而中国在这当中所做的努力和作用是显著的、有目共睹的。

扩展资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包含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将有助于克服全球治理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超越以往国家秩序构建中的竞争思想和博弈思维,以合作共赢来改革完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政策目标,这是推进和解决全球治理问题的根本,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在发言中这样解读。

朱光耀说,经过70年艰苦奋斗,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更大贡献。中国已将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政策目标,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行动的指南,也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当下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资料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

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在多边层面,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支持者,即使面对某些发达国家拒绝履行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出的承诺(在15年过渡期结束后,终止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

中国也没有改变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立场,更没有动辄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或对相关国家发动贸易战。在区域层面,中国倡导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在亚太经合组织2014年北京峰会、2015年马尼拉峰会和2016年利马峰会上都积极推动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

努力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更凸显了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分三次批准设立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核心目标就是要探索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模式,待积累经验之后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

扩展资料:

中国以自身的发展经验填补全球治理的发展缺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探索出一种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经验正在以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形式为载体扩散到更多国家。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发展导向。

这与现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表现出的规则导向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不仅体现在开放性、互联互通、多元化合作机制等方面,而且突出体现在构建基于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而又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人口、幅员辽阔的世界大国,与我国相接壤的从国家安全环境来看,过去传统的安全是指国土安全、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这种纯军事领域。现在讲国家安全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外交、资源、科技等领域的“大安全观”、“大国防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国家安全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地缘战略安全的挑战。从地缘上看,中国位于亚太的中心,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特殊的文化体系,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周边大国:北有俄罗斯(世界第二军事大国)、东有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西有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南有东盟(与我国关系友好)。从表面上看,美国与我国相距遥远,但从地缘角度来看,它也仅仅是与我国隔洋相望的邻国。近些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及美国的关系改善得都较快。中俄关系一直较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贸关系近几年也发展得很快(去年两国贸易额已突破200亿美元);中美关系虽然从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变成了竞争对手关系(小布什上台后),“911”事件后,中美两国的关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反对世界恐怖主义方面又成了反恐伙伴<,当前美中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和最稳定的时期;中日关系目前虽然已降到历史的低点,但还没有发展到冲突和严重对立的地步,尤其在经济上,中日贸易额仍然是较高的(据有关材料统计,到日前为止,中欧贸易额占第一位,中美贸易额仍位居第二,中日贸易额已退居第三);中印关系也在逐步改善,两国领导人多次会晤,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诚意和实际行动;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升温,东盟各国正努力搭乘中国经济高速行驶的列车,带动各自经济的发展。这些情况无疑表明,中国当前的周边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我们决不能高枕无忧,要看到面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美国与周边国家都各有担忧之处,“中国威胁论”始终是一些国家不愿放弃的口头禅。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因某些突发事件或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某些关节点上,出现某些周边大国联合制华的可能性。二是国土安全领域的挑战。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的周边陆海邻国有多个,由于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我国与不少邻国存在着领土、领海划界方面的争端和分歧。目前包括中日钓鱼岛归属问题,东海大陆架划分争端,与东盟一些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有关南海主权的争端,中印边界争端等。虽然目前周边各国都在积极谋求与我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愿意以合作的姿态和平解决这些分歧,但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国际背景下,一些国家有挑起争端的可能性。当然,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也都存在国家统一问题,如英国有北爱尔兰问题,法国有科西嘉半岛问题,俄罗斯有车臣问题,日本有“北方四岛”问题等等,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及台湾问题复杂,其复杂性在于:历史上台湾被外族统治达半个世纪之久;地理上,台湾是一座孤岛,孤悬海外,与大陆被台湾海峡阻隔,交通不便;经济上,台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加上美日的投资,使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远高于大陆;政治和军事上,台湾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台海地区始终是亚洲的热点地区之一,最主要的是国际上的美国背景。三是经济安全领域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活力,但也面临着新一轮严峻挑战。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一方而看准了我国的巨大市场,纷纷要和我们做生意;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他们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冲击我国的市场,并千方百计设置各种障碍和贸易壁垒来遏制我们的发展。这样一来,我们要拓展国际市场和资金、技术的难度将会增大。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强。如水泥、石油、木材、粮食、铁矿石等。四是军事安全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大国军费开支增加引起的新一轮军备竞争。<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各国主要是军事大国加强军备的步伐在加快。2003年美国实际由国防部支配的防务开支已高达4017亿美元;俄罗斯受美国军备政策的刺激,2003年军费开支已超过100亿美元,较上年明显增多;法国2003年的军费开支增至310亿欧元;日本的军费开支近些年来一直不低于500亿美元。第二,核军备竞赛带来的挑战。自1998年印巴两国完成核实验以来,世界上的核大国已增加到7个美、英、法、俄、中、印、巴。此外,中国周边还集中了主要的“核门槛”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伊朗等。据媒体透露,日本拥有制造几千枚核弹的裂变材料,组装核武器只是时间问题,朝鲜半岛核危机搞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朝鲜实际上已具有核能力,美国更直接说朝鲜已有8枚核弹。受其影响,日、韩主张突破“核门槛”的势力也明显抬头。美国正式退除《反导条约》,加快研制、部署步伐,这对刺激大国核军备竞赛影响甚大。第三,高科技军备竞赛带来的挑战。近些年来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突出了现代高科技军备的威力,也突出了“数字差距”对国家军事实力优劣强弱的影响。美国的“数字化部队”的优势已引起了包括俄、欧在内的各军事大国的忧虑。因而各国普遍加大了高科技军备的投入。美国致力于提升远程投送、超视距精确打击以及太空战的能力,不断推出新型战机、舰艇和其他军事装备;俄罗斯为应对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大力加强核军备,计划在2010年前再部署>2-3艘新型核潜艇,对战略轰炸机进行现代化改装,积极组建航天军,开发天基反卫星系统,加强太空战能力;法国2003<财年购置新军事装备的费用较上年增长了11%,今后5年法国用于购置军事装备的资金估计将近千亿美元;英国准备斥资数百亿美元,着手再建造几艘新型航空母舰。第四,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加剧带来的挑战。中国周边军事大国包括美、俄,日、印、朝、越等国已成为当前军备竞赛的重灾区,东南亚各国已动用数十亿美元更新海、空军装备;印度计划依托美、俄、法等国继续提高军备水平,扩大在印度洋的军事优势;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也在加紧推进军事现代化。当前,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美国背景加重;二是核军备竞赛阴云不散;三是水下竞争越演越烈。

多边主义论文800字

从甲午战争至今,东亚经历了以“殖民、战乱、革命”为主的60年和以“和平、冷战、竞争”为主的60年。未来东亚是走向“安全、合作、统合”还是“对抗、冲突、内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前景。东亚战略格局几乎每十年发生一次重大变动。目前安倍晋三内阁的某些做法,与甲午战争前十年及伊藤博文内阁有相似之处。这预示着未来十年日本国家模式转型有脱离和平发展道路的危险,使中日矛盾再度成为东亚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中国需要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变化中的日本,加强协调,妥善应对。甲午战争120年来的警示与启迪第一,自甲午战争至今的120年来,之所以出现“战争”与“和平”两个甲子,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国家发展模式直接相关。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国家模式必然导致中日战争,甚至海洋国家之间的战争;二战后日本和平发展的国家模式,则没有造成中日军事冲突。目前,日本国家模式正处在新的转型期,尽管难以轻易复活军国主义,但如果日本以维护本国安全为由,逐步突破战后自我约束而脱离和平发展道路,也会以新的形式威胁中国的安全与主权。第二,东亚大国关系格局之所以大约每十年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化,与相关国家发展模式成败引起的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有关,同时也取决于各国当权者更迭后的决策偏好。继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安倍晋三内阁再度把中国视为主要军事对手的对外战略,正使中日矛盾第三次成为东亚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其原因之一是,在二战后建立“反华包围网”方面,50-60年代美国的对华冷战政策、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的“亚太安全体系”均告失败,如今日本的安倍内阁似乎在做第三次尝试。2013年,在东北亚陷入孤立的日本,竭力诱导美国、拉拢东盟各国制衡中国即其表现之一。尽管目前中日矛盾的时代背景及矛盾性质与历史上的有所不同,但未来十年,这种矛盾如何变化将决定东亚战略格局走向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第三,无论国际格局如何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无内乱则外患难至,靠人帮不如靠自强。中国要不断增强硬国力与软国力。在硬国力方面,科技、经济强,国防方能强。在软国力方面要抓一个核心,即提高法治化、科学化的正确决策能力与落实执行能力。中国要切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经济总量曾是日本的三倍以上,但还是遭到日本的入侵。原因就在于中国海空军事力量薄弱,陆军则在军阀混战中自相残杀。因而“中国梦”的实现决不能以GDP所反映的经济规模总量来衡量,而要看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先进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拥有坚实的国防力量,同时要维护好国内社会政治的安稳,防止国际上“八国联军”式的“暴力的多边主义”对中国或中国周边地区的“包围”。第四,与国际格局变化相关的和平与战争问题需要从时代高度判断。在帝国主义殖民时代,后起的大国往往通过战争重新分割世界,谋求霸权,曾两次引发世界大战,中国均饱受其害。二战后,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帝国主义难以通过占领殖民地建立世界霸权,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在加深,因而国际力量多极化与新兴大国崛起不需要依靠战争手段,而可以采取和平方式。战后,日本、德国都曾经历了和平崛起的历程。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经历这一历程,其国防力量增强绝不意味以武力侵略别国。日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符合本国利益与世界潮流,而谋求突破战后宪法自我约束、行使集体自卫权等,则有违世界潮流和日本的根本利益,并可能给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带来祸患。

我看中国外交文化——以“和谐世界”为例【内容摘要】本文以“和谐世界”的分析为重点,论述了中国外交文化的民族风格,阐述了中国外交文化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关键词】中国外交 外交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和谐世界 “和”文化【正文】外交文化外交文化是最近几年出现的词汇,如何对它进行定义?严格的说,要先考察什么是文化,然后可能对外交文化就能比较清楚了。然而文化概念很难界定,其内涵宽泛而模糊,在此仅采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文化是人类改变环境、适应生存的能力和方式,是人类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① 。由此文化的定义出发,笔者认为“外交文化指在外交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财富”② 这一狭义的外交文化定义是比较恰当的。从以上定义可见,一国的外交文化的特征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其民族文化,确切地说来源于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外交实践的结合。正是由于各国在外交实践中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民族文化的影响或印迹,因此尽管外交实践与外交理论在各国都大同小异,但仍然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例如俄罗斯的外交文化就因其独特的文明而具有西方化和东方情结,不安全感和扩张主义等特征③ ;又如美国的外交文化因 “美国例外论”等独特文化则具有普世主义、道德主义等特征④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外交文化资源。中国外交文化体现在中国外交理论和中国外交实践两个方面,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等理论,又如中国不附带政治条件的对外经济援助等实践。中国外交文化内容庞大,涉及面广,笔者因能力与时间所限不可能一一涉及。本文仅取中国外交理论的最新成果即“和谐世界”作为重点,探讨中国外交文化的特征,着重于探讨中国外交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与渊源。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是中国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外交理论,它区别于任何西方的外交理论,体现了中国外交文化的民族风格,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天下”文化等,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的硕果,也是对世界外交理论的贡献。和谐世界最早见于2005年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其中提到“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 任 火.(1991).什么是文化——兼谈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渤海学刊,(2),76-79.张宏喜.(2006).打造外交文化.世界知识,(16),54-57.③ 赵淑芳.(2004).俄罗斯外交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东北亚论坛,13(4),50-54.④ 刘丽云&张惟英&李庆四.(2004).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①②1/4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⑤ 可见当时提及的和谐世界仅应用于文化领域,相对于“文明的冲突”而言,主张各国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发展。时隔不久,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丰富了和谐世界的内涵。此时的和谐世界不再局限于文化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它的具体内涵则包括: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⑥ 此后,和谐世界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外交场合频繁使用的标志性词汇,它作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地位得以确立。作为中国外交的最新理念,又时值中国迅速崛起之时,和谐世界理念受到学界的热议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据笔者调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和谐世界”得到的论文总数多达万余篇,在百度新闻中搜索“和谐世界”得到的新闻多达百万余条。和谐世界理念获得世人的认可,并且被认为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谐世界与“和”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和”文化,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周易·乾卦·彖》即有“保贞大和,乃利贞”,《尚书·皋陶谟》中也有“同寅协恭,和衷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词语诸如“和衷共济”、“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等都包含着美好的愿望。⑦ “和”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和”被张艺谋导演选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汉字。“和”文化内涵丰富,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地球甚至于宇宙的整体和谐;又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⑧ 其中前两者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直接来源和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是“和”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高目标,包括了“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在西方视野中,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然成为人索取资源和财富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曾经促进了现

  • 索引序列
  • 多边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 多边主义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多边主义形势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多边主义中国行动的论文参考文献
  • 多边主义论文8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