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9

tongtongaiya
首页 > 论文问答 >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推三轮去拉萨

已采纳
数学阅读能力相比较语文来说,往往容易被忽略,数学重视的是思维逻辑的培养,然而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这种能力,一方面是对数学教材的理解,这需要学生深入的阅读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学生的试卷还是作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题目。由此可以发现,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基础还有成绩的提高而言,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小学六年级是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此时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冲刺和备战升学考试。一、小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教材阅读的忽视。教材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基础的学习,教材的知识内容涵盖的是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因此,小学生不能够忽视教材的作用,需要认真地阅读,细致地学习。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总能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会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布置一下今天的课后作业,并嘱咐学生下课之后认真的阅读课本的例题,领悟今天所学的内容,然而迫不及待下课的学生仅仅只是简单地记下习题的页码,之后就将课本扔在一边。教师在备课做到了重视教材,研究教材,在上课时形成了自己的讲课模式,然而此时却忽视了教材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上课时学生跟着老师的备课内容走,就以为学到了全部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只会听课而放弃了阅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缺乏阅读兴趣。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因此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在日常的教学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然而,相比较语文教材,数学教材更加注重的是逻辑性和概括性,在教材编排上基本都会按照顺序来,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一成不变的数学教材相比较内容丰富的语文教材,缺少了那么一点新鲜感和吸引力。也就导致了他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兴趣的缺失。然而,日常的教材学习是一个基础,有了阅读教材的能力,在以后的考试中面对题目才能保证阅读的准确性。教材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基础,是教与学的桥梁,教师需要利用好这个桥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降低。长时间对教材阅读兴趣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在数学自学能力方面的下降。学生在日常的教材学习时不知道如何去阅读例题,仅仅是轻描淡写地扫两眼,不会运用自学符号,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导致学生在考试时解题不知该如何下手。这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严重忽视了教材的基础导向用作。二、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重视教材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教材教授知识,有些教师习惯于备课之后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解,这当然是不错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材还是学生最好的阅读对象,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是可以适当地结合下教材,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的例题,解题思路等。因此,如何在备课的同时适当的引入教材,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尤其对于小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兴趣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以及智力的开发。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还是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数学教材的内容不会变,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不会变,可以变化的是教师的教授方式,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内容。一方面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心理,了解什么能够使学生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学习一些语言阅读训练的方法,可以适当地引用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贴合实际生活的情景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理解题目,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找到阅读的重点,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适当难度的情景问题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1)阅读要动口。当然这里的动口并不是让学生想阅读语文课文那样大声地朗读,数学的阅读需要学生在内心默读,特别是针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需要在内心反复咀嚼,准确理解。(2)阅读要动手。阅读重在读,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动手阅读对于很多学科来说,是掌握阅读内容最好的办法。对于数学阅读来说,针对教材中的定义,老师要引导学生动手阅读,画一画找到定义的重点,反复理解。针对例题和习题,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动手圈一圈,圈出解题的重要信息,找到快速解题的方法。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实践操作类的知识,像几何图像题目等,需要学生动手折一折,实际的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想象图形。三、结语小学数学阅读其实同语文阅读一样,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找到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考试提高解题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奠定基础。特别是针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有助于学生最后的考试冲刺。
251 评论

张小电1301

130 评论

嘟嘟的Daddy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读得准,读得快,而且理解得也快。而考试过后分析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原因,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了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认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 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二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 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 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景,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海上日出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你能动手画出来吗?有哪些线段的数量关系决定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于是学生主动地去画图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 引导数学阅读示范,优化数学课堂模式。数学教师本身应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策略,努力借助于数学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新教材每个单元后的几篇数学阅读材料,当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材料时,教师最好先选择一篇书上的阅读材料,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只 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3. 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旧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在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 ?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阅读完一章一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日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数形结合,刻画条件。读一篇文章时,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问题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 要求手脑并用,数形结合,即一边读题,一边在图形上将说明性语言刻画出来。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而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通常是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省略,有时对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自己还要进行推导,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 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还有在数学阅读时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要求学生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5、段章取意,随意联想阅读一篇文章需要读完才知道具体意思,而一道数学题目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意思。要想快速地理解题意,就要养成每读一句话就去联想与之有关的知识。在平日教学中,编一些好记的语言,如:见直径想直角,见切线连半径得垂直,见两边的中点想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等。这些启发性语言会在解题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92 评论

蓉儿…点滴缘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

114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