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163

未央1895
首页 > 论文问答 > 怎样看待中医论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土少年Hollar

已采纳
究竟该怎样公正理性的看待中医:  一、正确认识中医的价值  中医有价值吗?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主要是靠什么来防治疾病的呢?中医!即使在西医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地如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传统医学都相继衰亡,而中医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事实胜于雄辩:法国早在17世纪就出版有中医书籍,并使用针灸治病。目前法国共有近20家中医研究机构,出版中医学术刊物近10种。现在美国已有48个州和1个特区以不同形式允许针灸治疗,中医诊所已遍布美国各地。甚至在以保守闻名世界的英国,目前每年接受中医治疗的都在100万人次以上,仅伦敦就有数十家的中医医疗诊所。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机构目前有5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每年约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过中医的医疗保健服务。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在人类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没有疗效、没有价值的医学又何以能流传几千年依然生机焕发呢?要知道医学不是儿戏、非同小可,关乎人类疾病生死。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当代信赖中医疗效的人士又岂会拿自己的“千金之躯”开玩笑接受“一文不值”的中医治疗呢?而中医最根本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疗效,有疗效才是硬道理。也正是因为中医独特而又显著的疗效,中医才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二、客观看待中医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中医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受社会、历史、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中医的理论体系呈现出近似封闭的结构,处于“外人想了解,进不去;自己想突破,出不来”的尴尬境地。中医的许多思想和理论比较粗糙和笼统,大多是建立在直观或者经验基础之上的,“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在理论阐述方面存在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情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于到底谁有理呢?有些谁也说不清,更无法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解释。我们在肯定中医对许多疾病卓越疗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医在治疗疾病上也是有着自身局限性的,对某些疾病中医的疗效并不好,甚至完全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医难免搀杂着一些糟粕,某些方面甚至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即使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也绝非金科玉律、字字珠玑。除了中医自身的种种“硬伤”外,中医还存在着不少“软肋”,如中医在广大民众中间的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在中医的发源地完全不了解中医的人士竟然大有人在;还有中医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尽合理,培养不出来真正有良好临床疗效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好中医……这些无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医的发展以及影响了民众对中医的看法和评价。
348 评论

张小电1301

111 评论

小剑2016

如何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主要是靠什么来防治疾病的。即使在西医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地如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传统医学都相继衰亡,而中医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事实胜于雄辩:法国早在17世纪就出版有中医书籍,并使用针灸治病。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在人类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没有疗效、没有价值的医学又何以能流传几千年依然生机焕发。要知道医学不是儿戏、非同小可,关乎人类疾病生死。而中医最根本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疗效,有疗效才是硬道理。也正是因为中医独特而又显著的疗效,中医才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二、客观看待中医存在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中医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受社会、历史、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中医的理论体系呈现出近似封闭的结构,处于“外人想了解,进不去;自己想突破,出不来”的尴尬境地。中医的许多思想和理论比较粗糙和笼统,大多是建立在直观或者经验基础之上的,“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在肯定中医对许多疾病卓越疗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医在治疗疾病上也是有着自身局限性的,对某些疾病中医的疗效并不好,甚至完全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医难免搀杂着一些糟粕,某些方面甚至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即使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也绝非金科玉律、字字珠玑。这些无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医的发展以及影响了民众对中医的看法和评价。  三、正确理性看待中医。 对于中医是否科学的话题,我认为民众应该理性审视: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不可否认,中医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体系。对那些糟粕,我们毫无疑问应该摒除;对精华,则该好好吸收和利用;至于那些目前尚难以理解、证实或否定的内容可暂予阙疑,以待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对于那些不了解中医的民众,可以持疑,但是请不要妄下定论对中医予以全盘否定。因为很多民众恰恰是由于不了解中医,进而误解中医,从而得出“中医是伪科学”的结论。如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不少民众一看到“阴阳”、“五行”的字眼往往就很自然地把它们与“算命”、“巫术”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就言之凿凿地认定中医不科学。事实上这里面存在着误解。阴阳五行学说本来是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盛行于春秋战国,正值《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因此就很自然地渗透进入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并与之结合,熔铸成一体,形成了既源于哲学又有所不同的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也就是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用来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临床实践。至于“算命”、“巫术”等玄学利用阴阳五行学说,也就好比当今社会上的某些游医打着中医的幌子欺世盗名、谋财害命一样。对于这样的行为,民众深恶痛绝可以理解。但是就此“一棒子打死”否定中医就未免太过于武断了。  古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如何看待中医的问题上,我认为民众应该多听听各方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多接触和了解中医,正确认识中医的价值,客观看待中医存在的问题,以一种科学的理性态度来审视和评价中中医。

178 评论

我大旗网

非常不错,这样的话可以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中医存在的时间特别久,有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方式不是特别好,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我觉得中医可以达到慢性调理的作用。

208 评论

烧仙草AO

中医是传统文化,可以治疗很多西医治不了的疾病

225 评论

清水绫子

我认为中医的存在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瑰宝,是值得传承的。因为很多人觉得中医是一个非常荒谬的事情,也觉得中医看不出来任何的效果,没有任何的治疗意义。我觉得中医是非常好的,因为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治疗方法。

161 评论

xiaoshu20061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存在,中医是好的,中医是最有用的,中医是这样这个世界上最悠久的药物。

110 评论

tongtongaiya

中医是中国社会流传下来的一样东西,都是老祖宗的东西。国际社会对中医的看法也各种各样,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人的,糊弄人,也有人认为中医相比西医更加好,更健康。 我个人认为中医其实是挺好的,小时候看电视剧里许多老中医,给人看病把脉啊什么的,有专门的药店,各种名字奇怪的中药名称,皇宫里什么保胎药啊等等,感觉是挺厉害的,还有华佗神医,这些都是中医吧。 我记得有段时间还有人把中医归为妖医,说治疗方法根本是没用的,就像是喝茶一样,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中医在中国也是人的看法各异。 我自己还是瞒相信中医的,因为我学的专业和药有一点搭边,所以许多重要药材的作用我还是知道一点的,确实吃了之后也是有用的,中国古人真的很聪明,弄够根据不同的配法,来治不同的病,搭配种类很多很多。像体内的湿气什么的,看中医我觉得是挺有用的,拔火罐,也是,西医中应该没有拔火罐啊吧,就吃吃药,西药的副作用还是挺大的,至少要比中药的副作用大。 现在在每个地方基本上都有中医院,可以说中医在中国的地位是不低的,相信的人也不少,国外也有许多人更看好中医,有时候得了病西医可能会给你配很多西药,但是中医会给你说调整作息,吃的东西这样,可能跟不不用吃药就能好了。中医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是越来越高。

338 评论

夜很*^*安静

邓铁涛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学术上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完全得益于“早临证,跟名师”。他亲见父亲运用仲景的“枳实芍药散”治疗一例注射吗啡才能止痛几小时而过后又剧痛的产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按当时他的认识,“枳实芍药散”只不过是一个平淡的方剂,但经过他父亲的实践,“经方”之效力竟如此非凡。在50多年的医疗教学实践中,他更深地体会到中医理论来自实践,必须在长期的临床体验中,不断验证探讨,才能探求得中医理论的真谛,从而掌握其要领,加以发扬。“寒”“温”统一辨证论治长期以来,外感发热病的论治,有“伤寒”与“温病”之分,在历史上发生过数百年的争论。邓铁涛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伤寒”与“温病”无所偏执。以后在实践中,更体会到只要真正辨证论治,有是证而用其方,无论是伤寒方或温病方,都能取效活人。如何看待“寒”“温”之争?邓铁涛在50年代便开始对此进行研究探讨,他对温病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作了较全面的剖析,认为伤寒学派以东汉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业也日渐发达,为传染病的流行酿成条件,传染病的种类续有增加,这就使医家感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而技穷,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探索研究,温病学说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温病学派是在伤寒学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的,可以看成是伤寒派的发展。但如果认为既然是发展了,便可取代伤寒派,取消伤寒派的宝贵经验——法与方,那是错误的。同样,认为温病派微不足道,杀人多于救人,而一笔抹煞温病派数百年来的学术经验,也是不对的。他主张:伤寒与温病的学说和方法同样是我国医学宝贵的遗产,应该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研究与实验。1955年8月,他在《中医杂志》发表了题为《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一文,阐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中医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此文后来被日本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翻译,刊于《中医临床》1980年第3期,对日本中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寒”、“温”到底如何合流?邓铁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他从毛泽东的“两论”中得到启迪:理论之重要,在于能指导实践。“寒”、“温”之争,主要矛盾在辨证。在教材中,外感发热病的辨证,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淫辨证”,这对学术流派学习是必要的,但在临床上,则往往使初学者见证茫然,所以他认为“寒”、“温”合流的关键在辨证上,从而提出了“外感发热病辨证之统一”的学术观点。他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所研究的对象又同是外感发热性疾病,所以辨证的统一是可能的,亦是完全必要的。怎样使分歧的辨证比较紧密周详,取长补短使之统一,便于掌握和指导临床,把前人的学说提高一步?邓铁涛对文献医著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以临床实践为依据,于7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外感发热病辨证刍议》、《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等文,从历史发展、病因、病机、辨证、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外感发热病辨证可以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辨证提纲和论治方法。《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内容,于1971年编入《中医学新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铁涛在所主编的《实用中医诊断学》中,将“外感发热病辨证之统一”的学术观点,更统一化、理论化地融会到“辨证方法在临床上的综合应用”的章节中。 五行学说之研究60年代初,有学者在哲学领域上对古代的五行学说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简单的循环论和机械论,这些观点亦直接影响中医的教学界,有人主张在教学上废弃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对待这一学术争鸣?邓铁涛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准绳,涉猎《周易》、《尚书·洪范》以及先秦诸子有关学说,结合历代医家理论及自己的体会,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但又不是古代哲学,因为它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核心之一。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在《光明日报》“哲学”版上发表了题为《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在藏象学说中,脏腑配五行,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提炼出来的。反映了中医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系统联系起来,并用五行生克关系表达五大系统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用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治疗与预防。通过该文,邓铁涛肯定了中医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1975年,邓铁涛就其研究心得,又发表了《再论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指出:中医五行学说不等同于古代哲学上的五行学说,后世中医的五行学说,也不完全等同于秦汉以前医学的五行学说,它在中医学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所概括的生克制化关系,实质是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体内各个调节系统促进和抑制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指导临床治疗过程,实质是使人体遭到破坏的内稳态恢复正常的过程。从而肯定了五行学说随着医学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辩证法因素。进一步指出这一学说值得研究和发扬。邓铁涛认为,中医学之发展,必须与时代各种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在此同时,中医学本身首先要把原有的宝藏来一次大整理,使中医的理论更加系统化、规范化。“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但“五行学说”在古代哲学上唯心主义者运用得较多,只有中医学之五行学说一直与医学之唯物辩证法相结合。而我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因此一直怀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日本的汉方就不信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向科技界展示中医五行学说之精华——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邓铁涛迫切地感到应对五行学说加以发展,赋于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1988年,他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指出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外环境之间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并提出用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指出五脏相关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之精华,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方向。心主神明论的新认识有人提出到底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其实质是怀疑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性。邓铁涛认为,所谓“藏象”,就是心、肝、脾、肺、肾5个脏的宏观现象,是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功能加以归纳的五大系统,这一学说是中医通过几千年的治疗与预防疾病的观察而升华为理论的。对其不能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来衡量与理解,只有用当今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才能理解中医的藏象学说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发现藏象学说的奥秘。他在70年代就认为心脏不单是个血泵的作用,心脏一定有内分泌物质足以调节大脑的作用。当西医学者研究发现肺脏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有“非呼吸功能”(即肺还是机体很多内分泌素产生、释放、激活及灭活的主要场所),从而证明了藏象学说的“肺主治节”理论的科学性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1983年3月24日,世界第一个植入人工心脏患者死亡后,外电引述了为克拉克植入人工心脏的外科医生德夫里斯的话说:“虽然塑料心脏不断泵血,但克拉克的血管变得松弛无力,发生膨胀,他的循环系统不能保持把带氧的血推向全身器官所需要的压力。他的结肠功能丧失了,接着他的肾功能丧失了,然后大脑功能丧失了。”邓铁涛对这一报道十分重视,他估计,心脏被置换之后,“心激素”的分泌停止了,当肺脏代替心的部分功能维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激素”在体内的储存用尽之时,生命便终止了,并指出要使人工心脏能长期显效,必须寻找心脏的内分泌素。他于1983年4月发表了《心主神明论》,文中指出,中医把心藏血脉与主神明合一起来,是把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活动合起来都归属于心。提出心脏这个实质器官,不仅只具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还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内分泌物的假设。并预言:当人工心脏的使用扩大之时,就会发现心脏的内分泌物质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从而将证明“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1984年,世界医学界便有学者报道发现心脏有内分泌素。 脾胃学说之继承与研究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璀璨瑰宝,邓铁涛向来十分重视。他善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完全得益于这些理论作指导,他认为此病成因较为复杂,多因几种因素的反复作用而成。于诸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有三大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体质因素。三者之中又以体质因素为关键性因素,体质因素即脾胃虚。从脏腑的关系来看,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常为此病的重要一环。在分型治疗上,对肝胃不和者,常用四逆散加云苓、白术、大枣;脾胃虚寒者,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虚肝郁兼瘀者,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之属;胃阴亏损者,常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苓、乌梅、甘草)。并指出,此病虽成因多种,但必因脾胃之气受损至不能自复而后成病,常是慢性而反复发作,故不能满足于症状的缓解而中止治疗;脾胃气虚为本病之根本,因此不管原属何型证,最后均需健脾益气或健脾益气再加养胃阴,巩固治疗2至4个月,方可言收功。他的这一学术观点,是脾胃学说理论在治疗胃肠道疾病上的继承与深化。60年代初,广州中医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医院联合进行脾胃学说的研究,根据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内因脾胃为主论”,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关系的研究。邓铁涛是研究组的主要领导成员。他们对婴儿消化不良和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进行治疗和实验观察,发现消化不良病儿经健脾施治后,胃排空时间缩短,胃液酸度与酶活性均提高,血白细胞增加14.6%~40%,分类以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为明显,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增加0.5~1.5倍,吞噬指数提高0.2~16.7倍,取得了“健脾与免疫功能的加强紧密相连”的临床与实验资料。另外,他们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理论作指导,治疗了162例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取得了较高的疗效,从而认识到本病不单在肝,更重要的是在脾,提出了着重治脾,兼治肝肾的治疗原则。并撰写了《脾旺不易受病》的学术论文,提出了脾旺与免疫功能的正常有一定联系的学术观点。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还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了不少急腹症的患者,总结出采用攻下、针灸等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蛔虫团梗阻、胆石症、胆囊炎等急症的治疗经验。为中医药能治疗急腹症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70年代,邓铁涛在医疗教学中,更感到脾胃学说有极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很值得倡导与研究。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就其研究心得,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在广东中医学会的学术会上发表的《略论脾胃学说》,其文以生理、病理及治疗为主线,对《内经》、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张子和等有关脾胃学说上的论述加以整理、归纳,并结合临床体会阐述了个人的认识与评介,对脾胃学说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概括。指出脾胃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内分泌、免疫以至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并对“中医的脾胃实质是什么”进行了探讨。认为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与有关体液,从治疗角度来看,范围就更大,可以说,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见证的范围相当广泛的疾病。邓铁涛的上述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他不单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治疗胃肠疾患,而且对西医学中多种病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硬化、子宫脱垂等,均有采用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他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学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发病,设法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是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抓住脾胃这个轴心,不少奇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80年代,邓铁涛以“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及发生机理”为科研题组织课题组上报卫生部,于1986年10月经卫生部中医司批准,定为国家科委“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经过4年努力,提出了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的学术观点,总结出其辨证论治规律,使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系统化、规律化。用这些辨证论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治疗252例,取得了总有效率98.8%的疗效,并进行了与激素治疗对照共94例,两组疗效无差异,但无激素之不良副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于1991年1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认为这一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致力于中医急诊术的研究在过去,中医私人开业,抢救病人多在家庭病床进行。当西医院迅速发展后,危重病人都送入了医院急诊室,中医治疗急症的机会几乎没有了。邓铁涛认为,中医治疗急症有许多散在的宝贵经验,问题是未有加以系统总结,使之成为有效常规。早在50年代初,邓铁涛便对急腹症之一的阑尾炎运用针灸、中药及外敷法进行综合性治疗,使阑尾炎患者免除开刀之苦。他于1956年11月在《中医杂志》发表了《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此文从历史文献、中医理论及临床验证等方面阐明中医能治疗阑尾炎,打破西医主张阑尾炎在24小时内施行外科手术把阑尾截除的定论。60年代初,他在中医学院和157医院联合搞科研之时,参与了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使不少病人转危为安。特别是在急腹症上,如对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胆囊炎、胆石症、尿路结石、肠套叠、蛔虫团梗阻等急症,摸索并总结出不少中医中药的救治法和经验。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急症的研究。对急性痛证,他研制成功的“五灵止痛散”,临床上可用于气滞、血瘀、邪闭等各种痛证,并于1984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现已由药厂投产。对昏迷病人,邓铁涛以“心主神明”,“舌乃心之苗”为据,首创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点舌法,据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口腔秽臭辟除,对帮助昏迷患者复苏起到重要作用(治例包括高热、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梗死等昏迷患者),不失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创新手段。邓铁涛在抢救危重病证,如高热、大出血、心衰、休克、尿毒症等,积累了不少经验,口服药物力求少而精,灌肠用药则峻而猛,内外治法兼施并举。他于1983年2月发表了《中医急诊术必须抢救》一文,为抢救中医急诊术大声疾呼,身体力行。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医籍文献怎样写

    回答 您好,我是律临平台的合作律师,很高兴为您服务。 提问 请教我怎么写 请问中医医疗服务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脉络怎么填,请指教为盼,谢

    有心便是海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知网怎样看论文

    知网看论文其实很简单呀,你进入知网首先要注册个账号,剩下就在里面可以查找论文了,但是查找的论文是没有办法观看全部的,想跟他前夫就只能下载下载就需要花钱,一般情况

    lucaminiy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怎么看待论文查重

    证明是你自己的劳动成果啊,你全抄的,肯定过不了啊。

    王小金Fightin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怎样写中医论文格式

    中医论文的标准格式:  (一)标题  论文(设计)标题应简短、明白,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性概括出来标题主标题字数普通不宜超越20个字,能够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

    huangxinru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医学编辑待遇怎么样

    因为属于医学和理工类双领域人才 因此工资比较高

    bluecode1234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