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9

兔了里个酱酱
首页 > 期刊论文 > 红楼梦研究论文惜春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ys19818888

已采纳

贾惜春是一个孤僻冷漠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贾惜春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她认定的事谁也别想更改。抄检大观园时,她咬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她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夭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她们都没有好遭遇,所以她为保自己求得干净,“看破红尘”毅然出家。家人不许,她便以死相争。最后不落发以她原住的房子为静室,带发修行。后还是到栊翠庵做了尼姑。

贾惜春形象的主题反映

从暖香坞到青灯佛畔,慧根深植如惜春,也要历经现实人生的几度“穿云”与“度月”,方能最终抵达佛家的出世绝尘,彰显曹公匠心独具的“色空”主题。正所谓,深谙出家事,方解作者心。

因此,惜春在《红楼梦》中绝非可有可无、冷口冷心的“多余人”,而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特意设置的另一种视角。她的皈依佛门,与宝玉的出家,既有客观环境的同源性,又有具体诉求的差异性,二者互为映衬,共同承担着彰显与深化作品主题的功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80 评论

孤星泪新民

惜春是贾府的四小姐,生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长姐贾元春,二姐贾迎春,三姐贾探春。其中“元”、“迎”、“探”、“惜”暗含“原应叹息”之意,揭示了她们后来的悲惨命运。她由于年龄较小,在书的前半部还看不出性格和思想。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她能绘画,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她虽不工诗,但也参加诗社,雅号“藕榭”。她在大观园中的卧房名为“暖香坞”,来人未进暖香坞的门便能感到一股温香拂面而来。但作者预示了她后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出家为尼了,关于她后来的举动,清人王雪香在《石头记论赞》中曰:人不奇则不清,不僻则不净,以知清净法门,皆奇僻性人也。惜春雅负此情,与妙玉交最厚,出尘之想,端自隗始矣。是的,在大观园中除邢岫烟外与她交厚的都是些出家人,如妙玉、智能儿等。她的孤僻狷介是与妙玉志趣相投的内因,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遣责,这时惜春的表态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请,反而顿促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又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这些说明了惜春已由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勘破三春景不长”促使惜春最后落发为尼的是目睹贾府的衰败,于是按作者的安排她走上“了悟”的道路以求躲过“生关死劫”,最终也仍是归入薄命司了.以佛门之花曼陀罗比作惜春。 贾惜春----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232 评论

lee是个小吃货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画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判词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里是指惜春,《红楼梦曲.虚花语》也作了类似的提示。惜春是贾府的四小姐,生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长姐贾元春,二姐贾迎春,三姐贾探春。其中“元”、“迎”、“探”、“惜”暗含“原应叹息”之意,揭示了她们后来的悲惨命运。她由于年龄较小,在书的前半部还看不出性格和思想。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她能绘画,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她虽不工诗,但也参加诗社,雅号“藕榭”。她在大观园中的卧房名为“暖香坞”,来人未进暖香坞的门便能感到一股温香拂面而来。但作者预示了她后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出家为尼了,关于她后来的举动,清人王雪香在《石头记论赞》中曰:人不奇则不清,不僻则不净,以知清净法门,皆奇僻性人也。惜春雅负此情,与妙玉交最厚,出尘之想,端自隗始矣。是的,在大观园中除邢岫烟外与她交厚的都是些出家人,如妙玉、智能儿等。她的孤僻狷介是与妙玉志趣相投的内因,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遣责,这时惜春的表态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请,反而顿促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又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这些说明了惜春已由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勘破三春景不长”促使惜春最后落发为尼的是目睹贾府的衰败,于是按作者的安排她走上“了悟”的道路以求躲过“生关死劫”,最终也仍是归入薄命司了.以佛门之花曼陀罗比作惜春,诸位认为合适吗? 贾惜春----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正册判词之七]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注释] 这一首是写贾惜春的。 1.“勘破”句--语带双关,字面上说看到春光短促,实际是说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长,使惜春感到人生幻灭。勘,察看。 2.缁衣--黑色的衣服。僧尼穿黑衣,所以出家也叫披缁。据曾见下半部佚稿的脂砚斋评语,惜春后来“缁衣乞食”,境况悲惨,并非如续书所写取妙玉的地位而代之,进了花木繁茂的大观园栊翠庵过闲逸生活,还有一个丫头紫鹃“自愿”跟着去服侍她。 3.青灯--因灯火青荧,故称。 红楼梦曲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注释] 1.“将那”句--与前“判词”所说“勘破三春”意同。 2.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 3.韶华--大好春光。这里又喻所谓“凡心”。 4.天和--即所谓元气。“清淡天和”,既是与自然界浓艳的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净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亦即所谓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5.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比喻富贵荣华。唐朝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在朝的显贵,以秋江芙蓉自况。夭桃,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样子。又旧时以“夭桃禾农李”为祝颂之辞,与曲子说惜春不嫁人而为尼的命运也相适合。 6.“到头来”句--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含义双关。 7.则看--只见。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8.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9.的是--真是。 10.生关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厄运。 11.“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源于西域,据传释迦牟尼在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虽然也枝叶婆娑,但那是菩提树,不叫“婆娑”。我国传说中婆娑树是有的,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什么果。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人有疑“婆娑”二字为作者一时误写,其实不误,它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是周知的。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入神,婆娑树底认前因”,即是。(见文雷《红楼梦外编》,辽宁一师《〈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第三集页)长生果,即《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语,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终于逃避现实,出家为尼。 [鉴赏]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她在贾氏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趋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已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人家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就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抄捡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过的“缁衣乞食”的生活,境况也要比续书所写的悲惨得多。

259 评论

yq1109胖丫头

贾惜春,贾赦之女,贾珍胞妹,生母不详。惜春是四春中最小的一个,在她出场时,作者就形容她尚小,在以后情节中也没有改变她这一幼小形象。她没有参加姊妹们的吟诗活动,但四十二回的大观园作画却是特地为她写的,说明她精晓绘画艺术。惜春在抄检大观园这一回,表现出她的孤独决绝的性格。所有的人在这次事件中,都侧面地显示着他们性格的特征。不同于迎春的懦弱,小小年纪的惜春却表现出非常镇定的性格。只不过这种镇定是对现实的舍弃和逃避。她的这一特征终于导致八十回以后较为活跃的表现,在贾母病重和丧事期间,她和凤姐一起掌管家务。她又常和妙玉亲近,当妙玉被劫之后,她终于下决心剪发修行。惜春的最后出家的结局,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已写得极明白。“三春去后诸芳尽”,惜春是最后一个结束的,这些姊妹们的没有忧愁的日子也就从此一去不复返了。《红楼梦曲·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89 评论

相关问答

  • 红楼梦四春的论文答辩

    1、元春:判词的“虎兕相逢”(“虎兔相逢”是讹误)暗示死于宫廷斗争,高鹗版本近说突然病逝,鲜有证据说明真实死因。87版红楼剧集更贴合判词,有明确暗示。2、迎春和

    gansk兵临城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红楼梦研究小论文

    红楼梦学术论文篇二 《红楼梦》词曲浅析 摘要:词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红楼梦》一书很好地运用了词曲这一形式。本文对柳絮词进行

    Hexe留恋不往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红楼梦研究论文薛宝钗

    长期以来,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一直存有分歧。总的说来,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她是否是封建礼教的信养者,不在于她是否是“四德具备”的封建淑女。在这点

    惠跳舞的鱼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红楼梦四春的论文答辩问题

    66688554554652555554756

    traveler072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红楼梦研究论文惜春

    贾惜春是一个孤僻冷漠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贾惜春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

    兔了里个酱酱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