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熙熙
管理学派的界定人应该是哈罗德·孔茨。他在《再论管理论的丛林》中完成了对各个学派的划分。至于管理学之父,现在普遍认为是彼得·德鲁克。至于法约尔和泰罗,应该归于古典管理学派
颖的时光
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达朗菲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冯·贝达朗菲于 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1968年,贝达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1913年刚刚毕业的维纳又去欧洲向罗素和希尔伯特这些数学大师们学习数学。维纳在1919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从统计物理方面前发了控制论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负反馈概念,应用了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3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3.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E.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C.E.Shannon),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4.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5.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H.Haken)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管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Haken)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以及非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得出了“协同”(Synergetics)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志有多远,而在于只要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 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6.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R.Thom)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他于1972年发表的 《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一菲尔兹奖章。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之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300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 1.美国的理查德·约翰逊和弗里蒙特·卡斯特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三人共同撰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一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 2.米勒詹姆斯·格黑尔·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是实用系统理论的代表人;其生物学系统观一把系统及其部分划分为有机确定的子系统,被称为“生命系统论”。3.梅·萨洛维奇梅·萨洛维奇是数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M·D·萨洛维奇;Y·塔卡哈拉和他们的同事发展了演绎法。
guyanni1987
一是课题派,特点是申请课题水平高强,级别高,经费多,影响大。二是论文派,特点是论文级别高,数量多,成果丰富。三是智库派,特点是政府横向课题多,加上最近几年非常重视智库建设,影响日趋强大。
雯香识女人coco
摘要: 公共管理学科是在不断克服“身份危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100多年的公共管理发展史使其呈现出学术繁荣与多元格局,这与公共管理思想流派的争锋有很大关系。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分析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明晰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流派
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一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Max Weber1978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Taylor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Henri 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James D. Mooney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络。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John 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论述了当时的情形:“现时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也就是政治学理论”。这把原本认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传统理论又纠缠在一起。
社会系统学派从系统、整体性等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管理,摆脱了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缺陷,并试图改造传统的权威概念、创造出一种协调合作精神。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Mary P Follett1937最早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过程中人的问题,他通过对群体的心理因素的考察来分析作为民主群体基础的“协商一致”机制的性质。
理性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管理研究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既丰富了管理学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质特点。理性决策模式提供了分析决策问题基本思路,同时也强调“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扩散流派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观上造就了系统论、资讯理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拓宽了管理思维,也促进了管理现代化,更是给行政科学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科学成为了一门融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也就从纯理论转型到结合应用的研究。
系统论认为任何组织都同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络、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对于公共性的理解也从官僚制度和 *** 机构发展转变为注重公共利益,即 *** 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注重组织工作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力, *** 被置身于社会外部大系统中,公共管理从制度定义发展为规范定义和组织定义。
系统管理学派是以系统为研究物件,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各种系统的运动规律并据此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 Bertalanffy、Talcott Parsons和James E. Rosenzwig等。其核心观点是不同变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一个变数的细微变化可能引起其他变数的重大变化。这种非线性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组织认识的复杂性。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任何组织都被视为相互关系之中,任何变数都可能对其他变数产生影响。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持续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处于动态均衡状态。
行政生态学派,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各种环境变数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态的学者是哈佛大学教授John M. Gaus。其追随者Fred W. 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态型别的发展连续体。行政生态学借用“结构-功能”方法来分析行政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公共管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其摆脱了那种抽象地讨论行政原则的纯理论作风,用生态观点来考察行政是正确的认识路径。
四公共管理价值重塑流派
历史与科学的局限性导致了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术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义、价值、自由等内涵,也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Dwight Waldo等为首的新公共行政学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动,还大力提倡社会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这也就突破了科学实证主义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复兴之路。
Waldo1971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学产生于‘事态严峻、情势紧急’时代”,它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观点在于:第一,由单纯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转变;第二,抛弃“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与行政看成是 *** 管理中的连续或交融过程,开始重视 *** 管理中的政策问题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学由以效率研究为核心转向更关注公平、责任和伦理等行政民主性价值取向的研究。
Gary Wamsley的《黑堡宣言》发表,奠定了黑堡学派的 *** 再造的独特观点。其强调,行政价值的重塑与社会变迁的推动都需要由“集体持有的价值、认知、态度以及行为等”改变,行政人员与官僚体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绩效。
五公共管理思路创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发生,除了寻找之身的历史、传统等渊源之外,时代的风云际会也可能成为其产生发展的土壤。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管理学、新公共服务、治理学派等学派的出现与不断探索,极大丰富了公共行政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理论用于非市场的决策之中,它认为国家机关亦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参与利益的竞逐。公共选择学派以个人自由主义为基础,关注个人利益,将人类社会分割为两个市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受自生自发秩序的制约。该学派对于公共行政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扩大公众参与;最大化行政职能分权化;简化行政程式与层级节制;彻底将公共行政经济化,并进行可行性评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会公正为衡量基础;对于公共部门的扩张、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组织的目的进行严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门的领导角色,将其界定为专家或技术人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企业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它更重视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采用经济学理论和私人部门管理方法,创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如:更加关注绩效-激励的行政模式,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制度、结构与管理等行政原则;建立了关于 *** 设计和行政改革的国际对话和比较机制;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先进概念框架的综合与启发性使用。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和现实求解,主要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指出,一味的放任 *** 治理走向市场化与竞争化将导致公共利益与公民尊严的丧失,并试图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工具来弥补这种趋势所造成的恶果。它提出通过由公民与 *** 双方的共同治理来提高治理的质量,并带给社会更高的收益,这些都体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进步。
意义及启示
公共管理流派纷争,其主线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一政治与行政
公共机构的任务,即政策的制定必须由政治家来完成;而行政者则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即所谓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尽管有学者对于政治与行政是否能分离表示怀疑,但二分法使得人们可以撇开政治条件与政治因素来把握行政的实质与意义,促成了对政治与行政边界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改革发展使得政治与行政的边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采用了众多的组织形式,政治势力日益渗入行政领域。政治与行政界限的模糊导致责任处于游离状态,使得传统的政治价值难以追寻,并产生了许多问题。
二公共与私人
在公共部门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划界问题”,如何选择属于公共、私人领域抑或公私混合领域,以及如何执行等问题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既没有纯粹的公共组织,也没有纯粹的私人组织,构成了所谓的“模糊状态”。公共与私人边界移位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公共部门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如公共权力与个人自由,资源配置问题、分配问题、所有制问题、官僚制问题等。公共部门管理创新,运用私人部门管理来提高效率、提高更优质的服务,这样可以减少成本,但也存在公共信任减少的问题。
三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体,效率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其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历史高点,而当社会矛盾渐露的时候,公平理念就会出现。效率注重规则、缺乏人性;公平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牺牲效率。公共管理理论引入了行政效率、经济人假设、私人部门管理等效率优先理论,也提出了政治价值、人性与公共服务等公平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公民与 *** 的共同治理,加强对话,消减矛盾,以克服公共管理理论一味强调的竞争化、市场化可能带来的恶果。其实,效率实际上是生产力的尺度,强调发展;而公平更多是价值观念,是社会稳定的心理需求,注重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以发展来谋稳定。效率与公平最终将在社会的天平中寻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法]H.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Luther Gulick and L.Urwickeds.. Papers on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M]. New University Press,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37
3.[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下卷[M].商务印书馆, 1997
4.谭功荣著.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美]赫伯特•西蒙着.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6.[美]塔尔科特•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3
7.[美]徐中奇.行政生态学研究述评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发[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4
8.[美]F.W.里格斯著.行政生态学[M]. 金耀基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9.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10.[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不会,查重一般针对文字的逐一比对。 举个例子:假如检测段落1有10000字,那么引用单篇文献500字以下,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实际上这里也告诉同学们一个修改的方
你们老师到底要你写现代还是当代?你们学过吧,西方现代美术史指1950年前的,1950年后的叫当代,貌似照相写实是当代的,而且是典型的后现代。要是你们老师不分现当
管理学派的界定人应该是哈罗德·孔茨。他在《再论管理论的丛林》中完成了对各个学派的划分。至于管理学之父,现在普遍认为是彼得·德鲁克。至于法约尔和泰罗,应该归于古典
关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建立规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题中应有之意,而且,越是改革日益向纵深拓展,就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哲学教育的责任、目标和使命是:帮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具备哲学的素质和能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漫谈哲学教育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