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瑟季候风
中南大学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首届中南大学杰出校友名单及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传福,男,汉族,1966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无为。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物理化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在该院工作,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下海经商,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 现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淀佐,男,汉族,1934年出生,辽宁省锦县人,中共党员,两院院士。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东北大学肄业,次年任东北有色金属局选矿科、冶金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技术员。1961年中南矿冶学学院矿物加工与冶金专业毕业。历任中南工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中南工大副校长、校长, 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是党的十三大代表和全国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选矿学术委员会主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学术顾问、美国矿冶学会会员。1990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起东,男,汉族,1938年2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共党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荣誉教授。左铁镛,男,汉族,1936年9月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左铁镛教授1958至1991年在中南工业大学任教,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6年起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96-2004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兼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合作教育协会理事等国内外重要社会职务。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司司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刘德培,男,汉族, 1950年5月生, 安徽阜南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分子生物学家。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5年毕业于安徽蚌埠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7—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院校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刘德培院士现还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研究生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主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主编等职。孙永福,男,汉族, 1941年2月生于陕西省长安县,196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桥隧专业。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郑州铁路局技术员、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副处长、代处长、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局长,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永富,男,汉族,1932年生,南召县人,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1956年分配到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选矿室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长沙矿冶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会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钢铁协会矿山技术委员会顾问。 张文海,男,汉族,1939年2月生,福建省长乐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冶金专业。有色金属冶金专家, 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江西贵溪冶炼厂、安徽金隆铜业公司等国家重点工程总设计师。现任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李长进,男,汉族, 1958年8月生,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7年至1982年初,就读于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94年,在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历任见习生,助工,工程师,设计室主任,处副总工程师,副处长,处长。1995年,在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任副院长。1996年至2002年8月在中铁二局历任副局长,代理局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2000年曾在中央党校第16期中青班学习一年。2002年9月至2006年9月,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任副总经理、党委常委。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7年9月至今,任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杨毅,男,1965年10月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1984至1988年就读于中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88年11月至1995年就职于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总公司,1996年至1998年任中国有色新金属公司贸易部经理,1999年至今任北京鑫恒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鑫恒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工商联冶金业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EMBA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梁稳根,男,汉族,1956年出生,湖南连源人。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高级工程师。 三一重工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获全国百名星火带头人标兵、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中国杰出湘商、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湖南省优秀企业家、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之首等称号。 熊维平,男,汉族,1956年生于江西南昌。中共党员。1973年在江西冶金学院学习,后任冶金部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团总支副书记。1980年后在中南矿冶学院攻读矿物工程硕士学位和任教,1984年后在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矿物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从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历任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青年联合主席、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常务副校长兼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历任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铝业公司筹备组成员、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等职,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总经理。现任中国铝业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永年,男,汉族,1929年生,云南通海人,中共党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云南大学矿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研究生班毕业。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云南省“真空冶金”重点学科带头人鞠躬,男,汉族, 1929年11月生于上海,原籍安徽绩溪。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973”15人专家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专业评审组成员, 陈嘉庚科学奖医学组评奖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终生名誉理事,国际脑研究组织刊物编辑。
KING纠结
周殿元(1925.12.06~2012.08.26),男,1925年12月6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家境清贫,父亲因失业,贫病交加50岁逝世,家庭生计多靠母亲做零工维持。他从小跟父亲熟读诗书古文。1937年秋在其姐姐的关怀资助下插班入大南关两极小学三年级,他很珍惜学习机会,加之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只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六年的课程,他用废瓶盖制成的擦鞋板,获市小学生发明奖。1940年12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考入奉天省立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原第二工科学校,开英语课)机械专业。1944年12月又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考取两所大学(放弃建国大学),1945年2月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部预科。八一五光复后转入本科学习。1946年3月当了青年军207师独立营的二等兵,1个月后同学们被调往野战医院、卫生大队及团卫生队当军医或看护。他利用3个月的看护期在苏家屯铁路医院跟随富永一郎院长等学习内外科和常规化验。但1946年7月在任职军医独立诊疗工作后才体会到,未系统学习临床课是当不了合格医生的。于是,他下定决心自修学校规定的必修基础课和临床课。他从旧书摊和旧货市场上收集了参考书;还幸运的买了一台日本军用折叠显微镜,一直带在身边用它作常规化验和微生物检查。1947 年夏至1948年,他利用午休、午夜和闲暇时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基本上自学完了所有的基础和临床理论。这期间,曾毕业于国防医学院的和世壁(大队长)院长,成为他的良师益友。不仅为他答疑解惑,而且还指导他掌握正规的物理诊断技术和诊断治疗性技术操作。此时,他已成为和世壁的得力助手,主持内科和化验室。周殿元虽整天陶醉在医疗、学习的氛围中,但他却身关国事、家事和天下事。在耳闻目睹了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军队的贪赃枉法、腐败堕落,走私贩毒,苛捐杂税等导致民不聊生的情景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人民子弟兵官兵平等的光荣传统和八年抗战的丰功伟绩后,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一结束他便响应号召参加了解放军,任东北军区第五后方病院内科军医。当即带领1名护士接收82名内科病员,他为了尽快地熟悉病情,写好病历,做好诊疗工作,前一个月他吃睡在病房,日以继夜地工作。两周内完成了82份合格的病历,受到军区卫生部检查组的表扬。他连续4个月独立承担100余名内科病员的诊疗工作,显著提高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理论水平和诊疗技术的动手能力。1949年3月被调往绥化第六后方病院,诊治了50余例黑热病,积累了丰富资料。此间他撰写出第一篇论文—《以休克为主要表现的大叶性肺炎一例报告》,在全院大会上受到院领导表扬。1949年8月他被调至齐齐哈尔第一后方病院,由于当时所有科室主任都是留用的日本医生,所以他除诊疗病人外还为中日医护人员间沟通信息、翻译讲稿及外文资料。从那时起50多年来他一直不睡午觉,经常工作学习到深夜,忙时就通宵达旦。1950年春他为一位椎管阻滞病人成功地作了“小脑延髓池穿刺造影”,震动了全院日本专家,时年仅24岁。1950年夏日本医护人员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代理主治军医,负责90多张病床的病区诊疗工作。1951年春上海医疗队进驻医院,周殿元先后师从著名内科学及热带病学家钱惪教授、著名内科学消化系病学家林兆耆教授学习他们查房、会诊时的诊疗思维方法。又跟随著名内科学血液病学家(后任上一医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朱益栋教授学习血液病;听完专为医院医生讲授的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及放射线诊断学课程。上海医疗队进驻的两年多时间里造就了一大批南方医院的技术骨干;周殿元是其中佼佼者之一。由于接受了上海第一医学院老专家教授的医风、学风和积极进取、赶超先进的学术思想,1951年他借助绥化六院黑热病的资料和诊治疟疾、血吸虫病的经验,在东北军医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疟疾、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1951年,齐齐哈尔市流行性感冒流行,波及医院,他受命负责组织隔离诊治任务并于1952年在人民军医发表了第二篇论文—《流行性感冒之临床观察》。1957年校党委推荐他参加协和医学院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血液病研修班学习,此间接受到了正规、严格的临床与科研训练。为尽快培养这方面的相关人才,他回院后立即组建了消化、血液实验室及胃肠内镜检查室,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Schindler半可曲软式胃镜。1959年8月校党委批准他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进修。在上海的13个月期间,他除以主治医师身份负责20 张病床诊疗带教工作外,还在唐振铎讲师的指导下做了50 多例胃镜,跟随龚兰生讲师学习动静脉导管技术,又跟随孙桐年教授阅读X线胸片及胃肠片。1961年被任命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内科教研组副主任兼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1962年全军消化内科专业组成立。作为成员之一的他在会上做了《阿米巴肝脓肿60例临床分析及分型探讨》的专题报告,受到老专家们的瞩目,同时也解除了为什么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有如此多的阿米巴肝脓肿的疑念。1969年10月迁校长沙,1970年春再迁至广州。当时他属“牛鬼蛇神”类,被隔离审查。7月解除隔离,他深感共产党的伟大,决心跟党走,以报答党和人民培养之恩。工作不久全国掀起开门办学的洪流。当时他患肺结核还在注射链霉素;又是重症黄疸型肝炎恢复期,肝功时有反复,经常发生低血糖。他不顾同志、家人劝阻,带领4名教员1名技术员日以继夜的工作,在一个多月时间,圆满完成了六个教学连队近千名学员的实验诊断讲课实习任务。1971~1972年他被委任第八学员队教学副组长,在队领导支持下进行了多种教学改革,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帮助柳州市三所医院提高了诊疗水平,缓解了医生短缺的困难。柳州的医护同仁到现在还怀念着八队的领导和老师们。1973年为了重建规章制度和弥补闹革命期间漏学的新知识,他主持制订了《第二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军医工作须知》;编写了45个消化、血液、内分泌、中毒疾病及最新诊疗仪器、药物的新进展专题。三年间每周三个下午或晚间开展讲座。并于1972年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建立的“三室”(消化血液实验室、胃肠内窥镜室、超声波检查室)业务,其中结肠内镜在当时已处在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1979年独立设科的消化内科被总后批准为“全军消化专科中心”,他也实现了30年的夙愿,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心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第一军医大学第一个博士点,并成为第一位博士生导师。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他率领全科在内窥镜、大肠癌、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胃肠道疾病诊治、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95年“中心”升格为“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重点专科”;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2年第一军医大学内科学(消化系病)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殿元曾担任总后第三~六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及荣誉委员兼第三、四届消化内科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会第一~三届委员、第一届消化内镜学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第一~三届常委兼临床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消化系病学会副主委、主委。曾任中华医学杂志第三~五届编委;中华消化杂志、内镜杂志及解放军医学杂志副主编。1985~1997年他被聘为国务院第二、三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4~2002年被聘为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广东省医学会名誉会长;现代消化病及介入诊疗杂志主编。1998年军委批准晋升为技术1级教授并暂缓离退。2012年8月26日,周殿元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7岁。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撰写了21世纪教材《食品化学》,任副主编。(一) 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灵
进入公司,换鞋后,进去换衣间。每个员工的衣柜被排了序号,逐排而立,像个个小小的集中箱。下班的时候我情愿慢腾腾得呆在这些个衣柜中间。纬度极低的这里,浅蓝色的特制的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我国关于医德医风的学术刊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实践性、哲理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并重的特点,及时介绍卫生改革、
王庆国教授。王庆国教授师从于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是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在四十余载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其应用六经辨证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
中南大学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首届中南大学杰出校友名单及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传福,男,汉族,1966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无为。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