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10241121
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维以超越的高度。其中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因此本文主要是讨论了这两个文化的异同,找出“原希腊”的东西,区分罗马的创新,给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粗浅的线索和脉络。经济发展模式希腊是由本土半岛和一些散落在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一些小岛组成的。它三面环海,只有北面与陆地相接,且多丘陵少平原,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它的农业难以发展,为了生存,希腊人学会了和其它地区进行农产品的交换,并逐渐形成了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往来。罗马的环境和希腊类似,它地处今意大利半岛,是一个多丘陵,多沼泽的地区。因此农业也不十分发达。但罗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像希腊一样通过自由贸易,物物交换。它使用的是一种血腥的方式——侵略和扩张。为了满足罗马帝国日渐庞大的粮食、财富的需求,罗马人选择了不断地侵略。依靠着强大的军队、武器,罗马从昔日台伯河边上一个卑微的小城一跃成为统治着200万平方英里的帝国的中心。同时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膨胀,使得对这些物资的消耗急剧增多,反过来这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继续扩张,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它由始至终都伴随着罗马帝国。相比而言,为了抵御恶劣多变的海上环境,希腊发展起来的却是一种互相合作的良性竞争模式。并且,后者己渗入当代西方人的精神领域。除此之外,希腊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商人进行的海外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本土的农民耕种。希腊城邦中的奴隶数量比罗马少得多,罗马经年累月的征战,带来财富的同时还有大批大批的奴隶,这些奴隶广泛地分布在大部分的产业,比如采矿,冶金,驾船,铺路和大型建筑的建造。可以这样说,古罗马的伟大和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奴隶创造的。总的来说,希腊和罗马的经济发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后世西方各国基本上都经由了这两个阶段,比如欧洲新帝国对非洲,美洲的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俨然是罗马形式的另一版本,而同时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又是希腊式的重现。政治与民主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6�1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便是立法。在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过程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虽然此法律依旧维护的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在那个时期却又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之后陆续产生的《万民法》,《公民法》,《民权大法》更是奠定了西方法律体系的雏形。尤其是《民权大法》中规定的“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后世西方法律中永恒的主题。除此之外,在宗教`文学、雕塑、自然科学等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为后世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以上只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给后世影响的一些方面做了简要的探讨,我也只能用我粗鄙的文字去叩响西方古典时期那厚重的大门。但仅仅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就足以看出,古希腊和古罗马对后世西方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多么地深远。也许从这种透入骨髓的深刻中我们能学会反思自己的文化,找到其中的精髓,重新合理地给自己定位,从而更有动力地前进。
凹凸威小姐
欧洲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一部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欧洲艺术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艺术的分期有多种,中世纪艺术在历史上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作为一个时代艺术的定位,欧洲中世纪往往被冠以“黑暗时代”的恶名,那么中世纪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命运?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进取,还是保守;是自由,还是专制,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疑问,对中世纪的艺术进行一番疏略阐述,或许会对这些疑问得出些结论。
关键词:中世纪 艺术 走向
一、何谓“中世纪”
按照历史学家的大致观点,历史上的“中世纪”(Middle Ages)一般是指日耳曼民族攻占罗马,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至15世纪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萌芽之初为止。这只是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史学界还存在着诸多种关于中世纪历史的界定,但其大致的范围不会脱离此区间。
历史上的中世纪曾长达近一千年,是欧洲历史上(主要指西欧)的一个时代,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公元1304~1374)将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视中世纪为一个无比混乱的中间期。他习惯性地将中世纪这一时期成为“黑暗时期”。那为什么会叫做“黑暗时期”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在政治上,这段历史也叫做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与前表述有)。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封建社会的历程已经持续了约1000年。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这样看来,似乎中世纪的一切都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之下,没有光明,没有喘息,没有呐喊,没有生机,“黑暗”统治着一切,就连艺术这样最为灵活便利地反映精神生活的方式也难以开花结果。事实果真如此吗?
二、中世纪艺术表现思考
提到“中世纪”,人们会想些什么?“中世纪”这个词会使一些熟悉的图景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哥特式的大教堂,封建城堡,十字军和贵族战争,宗教法庭上燃烧的火焰。从几个世纪前“中世纪”作为划分古希腊罗马和近代历史的名称而开始使用时,就带有一种贬义,它暗指欧洲 文化 历史的毁灭和空白,并一直延续至今。“如果人们想找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落后、缺乏文化、没有法制,人们就可以使用中世纪这个词。‘中世纪’实际上成了描写一切黑暗和反动的词的 同义词 了。”①那是否在黑暗笼罩下的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呢?艺术也是如此吗?我们不禁会问。
诚然,中世纪在政治上有其黑暗的一面,表现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但艺术有着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它总是能够在黑暗中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成为借鉴历史的一面明镜。中世纪的艺术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虽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是前无古人并足以令后世所景仰的,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所占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
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庄重,拜占庭镶嵌画的优美华贵,罗马雕塑的粗犷沉重,都是对特定时期艺术现象的风格描述,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黑格尔在《美学》中把建筑划分了三类:古埃及的象征主义建筑、古希腊的古典型建筑和中世纪的哥特浪漫型建筑。“浪漫型建筑在材料和建筑构形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性方面都超过了古典型建筑,也就是说在审美判断力的主导之下,最合宜的材料和最经济合理的构形被组合成无与伦比的人类构造物,并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②为了表达对基督的崇拜和解脱的愿望,建筑的形式被夸张到无形式的程度,崇高伟大也被扩大到无限量,浪漫型建筑达到了审美判断里的最高层次——崇高和伟大。
拜占庭的镶嵌画既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效果,又有坚实稳固的结构感,在造型上尤其讲究概括,不是通过细节刻画而是通过色彩对比来达到其形象的造型,使主体鲜明突出。可以想象,在光线的照射下,那些互为补色,外型概括的形象在金色背景的衬托下,是如此的绚烂夺目,又是如此的和谐统一。它给予信徒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尚崇高和神圣的宗教感受。镶嵌画达到了基督教所要求的肃穆矜持与激动人心的永恒,无疑是具有独特风格与形式的拜占庭艺术的最好表现。
罗马雕塑的复兴证明了艺术家的无穷无尽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无论是欧坦教堂山花壁面的人物造型,还是高大的柱头装饰,都显示出了逼真生动、自由大胆、变化多端的效果。
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必然会对经济、艺术等领域产生不小的影响,但我们知道,艺术发展总有它的不平衡性,无序状态下的艺术也未必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正如中国古代的魏晋之风,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园地也别具一格。在那一时期所创造的艺术成果和形成的艺术风格是那段时期特有的精神财富,甚至它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及至现代。如果要说它的某些弊端的话,我想大概是宗教意识在艺术上给人的一种精神压迫,这种精神约束力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是一直存在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来操控着社会事务,中世纪初基督教的支派天主教会帮助日耳曼人建立和巩固政权,教会的势力随之壮大。“灵魂救赎”、“人间互爱”等思想主张不但适用于奴隶主,同样适用于封建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成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宗教,成为其统治服务的工具。
中世纪的西欧在最初主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社会上,群众受到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压迫,被剥夺了受 教育 的机会,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流传开来。教会“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控制群众,施加其影响,这就使宗教神学必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群众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宗教神学的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感情是受宗教熏陶的,是由宗教滋养的。几乎人人都成了虔诚信徒,完全屈服在教会权威之下,成了正统教义和教会权威的奴隶。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至此我们可以理解艺术在中世纪被打上宗教烙印是现象。
历史的发展总有它的高潮和低谷,以至于后来14、15世纪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受到了来自“异端”分子的攻击,他们并不认为人活着要有禁欲的必要,他们要求解除天主教困扰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反教会的斗争也愈演愈烈,终于在16世纪中期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些运动主张在思想和文化上冲破封建的牢笼和教会的精神束缚,给予人自身真正的尊严和价值,恢复人的自由意志,肯定人在现世所应享的幸福,这使得欧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艺术在中世纪所遭受的苦难,但也仅仅是限于艺术精神上而言,在形式上看来,中世纪的艺术并没有承担过多的罪责。我们应该记住艺术精神对自由性,同时也不忘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结 语
中世纪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丰富多彩的。宗教的神圣光环已经在中世纪的上空褪去,艺术也早已走下那高不可攀的神坛,它变成了大众得以品评的盛宴。我们姑且不用去考量那段时期的艺术究竟是伟大还是渺小,是光荣还是卑拙,因为艺术的走向不是单单艺术本身的事情,它牵扯到太多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只需细细地品味它那独特的味道,感受其深邃和震撼的力量,或许也能体会出些艺术的精神和启示。
注释:
①【苏】A.古列维奇,庞玉洁、李学智译.中世纪文化范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李卫、费凯著.建筑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357页.
③陈曦文.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09页.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2]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庄锡昌.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内容摘要:艺术和文化上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在人们的服装风格上反映出来,尤其是女装的风格总是与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 键 词:哥特式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 雕刻 、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 刺绣 、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 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 1790年到1820年, 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 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 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发布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华梅.西方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臧迎春. 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M].轻工业出版社,2001.
有关欧洲艺术的影响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西方当代艺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探究论文
2. 浅谈中西美术与图腾艺术论文
3. 浅谈中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差异论文
4. 试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意义论文
5. 浅析煤雕艺术的当代启示论文
6.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宝哥哥艺涵
一楼的实在太专业了。不过你要从大一就开始靠改别人论文混,到大四就没的可抄了。其实写论文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你首先找个论点,然后为你的论点找论据就可以了。根据你现在要写的这个题目和你所处的年级,建议你分几步:1,缩小你要论证的“艺术”范围,因为艺术面太大了,全说是说不过来的,你只能选艺术的一种或几种表现形式;2,确定什么是艺术创新(比如共融可以算是创新,周杰伦和宋祖英一起唱歌就是共融的一种。共融可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比如唐诗加了曲调/词牌,就是宋词;也可以将艺术向前推进,比如郭德刚的相声);3,论述艺术为什么需要创新(如果不创新就无法与时俱进的传承,最终会灭亡,已经灭亡的包括很多瓷器烧制工艺,正在衰败的包括京剧);4,论述艺术创新后对社会和艺术家的影响(符合了时代要求,艺术就会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艺术家会得到社会尊重、地位和财富)
女王Z大人
谈艺术创新的本质文章来源:《美术报》2006.1.14作者:薛宣林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或原动力,更是人类艺术发展的生命。纵观全部美术历史,艺术史上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无不以突破和创新为契机。在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艺术长河中,最终能够流芳百世的只能是那些集创造性,特色性和美的规律性为一体的“千古绝唱”。而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个性特色的所谓艺术或伪艺术,必将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不断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艺术创新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创新。千百年来,艺术创新特别是中国绘画艺术创新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艺术创新的本质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且关系到每一个致力于艺术创新者的成败。那么,艺术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呢?换言之,怎样的创新才能算是成功的创新呢? 一、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特殊形式,决定艺术创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指抛弃旧的,建立新的。一般意义上讲的创新,往往是从使用价值上来进行判断的,必须考虑到他的时效性、实用性,价值性等因素。要看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否做到创新成果价值的最大化。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新可能对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一些不能够达到上述结果的创新,有可能是无效的或者说是多余的。所以,我们说,创新也应分为有效的或有价值的创新和无效的或无价值的创新。自然创新如此,艺术创新也应如此。因此,艺术创新也存在有效的,有价值的创新和无效的无意义的创新。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求我们去力争做到价值创新。即必须符合或具备审美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艺术创新既存在创新的一般概念,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要做到或解决艺术创新问题,就必须在审美的特质中寻找答案。 (一)、审美的特质决定了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的真伪。 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它的存在与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各自不同的审美需要。正因为此,就决定了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首先是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脱离了视觉艺术范畴的创新,不是我们这里所讲的艺术创新。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创新,它必须首先是造型艺术。即都是用笔或相当于笔(如刀等实际起到笔作用的替代工具都可称为笔)。色彩、墨等物质材料在纸、编织物、木板或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段,创造成可视的形象。这是一个基本的界定。当然这里主要讲的是绘画艺术,无论你怎样画,怎样开拓,它都不能脱离造型艺术这一视觉艺术的框架。讲到这里,大家可能感觉到许多与之不相符的所谓的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曲解。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仅仅追求新、奇是远远不够的。创新离不开对新、奇的追求,没有求新、求异、求变思想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成功创新的。但创新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尽管康丁斯基从一次将画放倒了,引发抽象画的创新,但不等于康丁斯基的创新就取决于这一新、奇的发现或举动。这一点在他其后所著的《论艺术之精神》中得以佐证。新、奇的思想意识并形成独特艺术思想,且最终变为完美的全新艺术品,才真正实现艺术创新。与之相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大笔在一个大操场上写一个大字,或用气功画画,或用身体滚画等等新、奇的举动,就根本不是艺术创新,甚至根本就不是艺术。因为,我们不能从形式上看出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我们只能从这些新、奇的行为中,看到了杂耍表演的动作或结果。所以不属于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的范畴。包括我们许多画家,练就几种熟练的技巧当面作画搞笔会,从本质上讲也近似于伪艺术的杂耍表演。可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的媒体还经常当成艺术新闻加以报道。(三)不美反丑的“创新”决不是艺术。更谈不上艺术创新和绘画艺术创新。这个问题,我这里一讲就明白了,可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艺术家,打着创新的旗号,在制造着不美反丑的“艺术”。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有的不美反丑的“艺术品”价格炒的很高,而且还在不断上涨。但最终都逃脱不了被历史所唾弃的命运。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与一般商品一样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也是有其价值属性的,他的价值属性就是审美的特性。如一种食品它具备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所以才有价值。当人们吃完消化后,其食品的功能也随时消失了。它就由一种食品物质而转化成了垃圾物质。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也如此,它作为一种精神物质的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记得十几年前,我在深圳的时候,有一位画家拿来一幅画的全是骷髅的画,给我看,问我画的好不好,算不算创新。我问他,你是为谁而画,你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医学还是为了艺术,他说他不是医生,不为了艺术。一幅自己可能看了都害怕的画,怎么能称得上是艺术呢?因为这类所谓的创新艺术品,已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审美的功能,只能是属于垃圾的范畴。如今,在艺术市场上,一些不美反丑、怪模怪样,看了令人很不舒服的所谓创新艺术品比比皆是。有的价格还在节节攀高。这些失去或部分失去审美功能的“伪艺术”,应引起我们的警惕。二、艺术创新尤其是绘画艺术创新的本质等于美的创造。在浩如烟海,广漠无垠的艺术世界里,唯有美到极至的艺术品,才能真正受到人们的追棒而流芳百世。千百年来能够世代相传,不断创造价格奇迹的艺术品。首先,都是来自于艺术奇迹的创造者。完美的作品只有凝聚了创造者们的全部生命和智慧。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艺术创新和绘画艺术创新,就其本质而言,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和条件。(一)、美是前提如前所述,一个令人恐惧或让人感到厌恶的作品为什么不能称其为艺术品呢?因为它失去了艺术的本质前提——美。所以就失去了艺术品的特质。因篇幅有限我这里不能就审美的问题展开论述。“美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详见《薛宣林艺术论》第108页)。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必须以美为前提。这是因为作为视觉艺术而存在的造型艺术品。它是以审美客体而存在,即首先应具备,让人能够产生美感的特征。也就是说审美是由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而共同存在的。只有能够让审美主体产生了共鸣或美感时,审美的客体才有价值——美。若我们的审美主体不能从审美客体中产生美感或美的享受。那么就没有完成审美过程,客体就没有作为审美对象物而存在,构成审美形式,那么,客体就失去了美的特性。这样的创新就是失败的,是毫无美学价值的。在失去了美的前提下的任何艺术形式与内容就没有审美的价值。倘若客体对主体不仅没有产生美感,甚至使人产生非愉悦感。那么,对象物就与丑和恐惧划等号了。这就如同我们在森林里看到美丽的老虎,在散步时听到枪声毫无二致了。也如同我们看到有些人画的画,反而让人想到死亡等一样。美感荡然无存了,还谈什么艺术创新呢?由此可见,任何让人感到不美的创新,都不是审美意义上的创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美的艺术必须能够引起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正如我们平常所说人能够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令人陶醉。(二)、创造是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的基础。任何没有美感的艺术创新是毫无审美价值的。那么,仅仅美还是不够的,没有创造的美,同样没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如同我们经常在市面上看到一件《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便宜的几乎到一般小商品价值的地步。这就是因为失去了创造性。也就失去了艺术创新的价值,就变成了一般的工艺品,而不是纯美术品了。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是不可以重复的,我们说工具是可以重复的,但真正纯粹的艺术品是不可以重复的。如我们盖一个与古人一样的房子,一样可以居住。但画一幅与达芬奇一样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内容如此,形式更是如此,我们讲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中的创新主要就是形式的创造。如我们看第二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和第二部《西游记》很少有人坚持看完,而且都说不如第一部好。其实并不是原来的演技不好,而是审美特性所决定的,任何重复的美,因为失去了创新性,所以也就失去了审美性。人们看了因为不能产生美感而厌烦。同样,当你看了某人画的画,风格、技法与某某大师一样时,你自然就不喜欢,认为没有价值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必须是一种创造,而且最好是全新美的创造。这种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古人的一种超越,是对传统的一种变革,又是在发展中的一种继承。他必须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超越。哪怕是不成熟的。由此可见,一些模古、模师的作者们是多么的徒劳和可笑。其艺术品的价值又能有多大呢?(三)艺术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创新必须是美的创造,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大凡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美的创造者。古往今来,任何伟大的艺术大师,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都是艺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作品都凝聚了大师们生命的结晶,都是美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体。达芬奇、凡高、毕加索、徐悲鸿、张大千、吴昌硕、黄宾虹、林凤眠,傅抱石等等 。他们都以接近完美的创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艺术的创新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创新必须是美与创造的完美结合。越是将两者高度统一的创新者,其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就越高。 综上所述,人类艺术美的历史,都是美的创造者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史。当创新成了我们文明进步的自然法则时,我们决不能忽略美的前提。失去了美的前提的任何艺术创新都是毫无意义的,与此同时,失去了创造的美,也同样失去了艺术的审美特性。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创新,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美的创造。文章来源:《美术报》2006.1.14参考资料文章来源:《美术报》2006.1.14 薛宣林艺术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幼儿美术 教育 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研
比较两种运输方式,那么你就需要把这两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运输工具等进行列举,找出异同点,这样来写论文。
目地:就是写你们为什么要研究或探讨、想要得出什么结论!;意义:就是研究完以后得出的结论以及你们做完研究有什么收获。感想之类!总之最重要的是结论啦
艺术歌曲问题我来写
作者:新风学术网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一、论文的创新点到底是什么?首先需要认清什么是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重点体现在与现阶段研究成果的不同,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