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鱼vegfish
《小议现代小学音乐课堂教育》
摘要: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笔者觉得当下的音乐课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太多“花架子”,基础的音乐元素和基本的知识技能还是要真正的渗透到教学当中,让课堂真正的充满音乐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基础知识;音乐;课堂
一、引言
新课改提出的“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使音乐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同时课堂的音乐性也在逐渐地被削弱。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我们要怎样去解决才能真正让音乐元素和基本的音乐技能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们掌握音乐之魂,感受音乐之美呢?下面我们就一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析其解决策略。
二、种种课堂弊端出现的原因
(一)过度追求兴趣体验,忽视音乐本位
如一节聆听的欣赏课,从一开始学生就用手拍着节拍来伴奏欣赏,紧接着是敲击种种打击乐器的伴奏欣赏,再下来是用肢体的动作、舞蹈来表现音乐,学生一直手脚不停,言而无暇,忙得不亦乐乎,在如此忙碌、频繁的活动中,学生们能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吗?配合音乐课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只是辅助手段,同时其前提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根本途径,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通道。但过分追求以音乐兴趣为主力、重视音乐实践,就会忽视音乐的“魂”――音乐最本位的东西,如果喧宾夺主的去上音乐课,效果可想而知。
(二)拼盘式的课堂结构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的综合是有条件限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如看过一节音乐课――《蜗牛和黄鹂鸟》,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却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了解蜗牛和黄鹂鸟的生活习性,真让人犯糊涂:这是音乐课还是自然课?这不是音乐课,而是非牛非马的大拼盘,是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
(三)无限制的学生活动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新课改下,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本末倒置。有这样一节音乐课:人音版一年级第五课《跳起舞》。这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蒙古族的舞蹈和风情,并能用简单的律动表现。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合作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根据了解的蒙古族风俗来创编自己喜欢的活动。教师的意思是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挤奶等都可以。可学生们的理解却和教师预想的大相径庭。学生们兴致大发,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摔跤,更有甚者说打架,而且迅速地抱成一团,课堂变成了摔跤场,教师一时之间无法驾驭课堂,好半天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有什么收获呢?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确引导的活动和表演,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度地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有效地参与,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解决策略
(一)加强学生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
要想让孩子真正感受音乐,喜欢音乐,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分辨音准和节奏的旋律,从而才能懂得音乐、欣赏音乐,甚至创造音乐。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样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功――音准和节奏
往往有教师认为,课改要求课堂不要太过于死板,要从视、听、做、玩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教学,而对于音乐、歌曲中最基本的音准、节奏一带而过,最终导致歌曲学完了,音乐欣赏完了,留给学生的却只有一些表面的感觉,如怎样好玩、怎样好看,而对于真正的旋律、节奏却不能准确的掌握。对于一首新歌,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分析节拍节奏,将节拍带入到节奏中去,加上很好的情感处理,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歌曲的节奏。我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实验:用钢琴带旋律,进行细致的歌曲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来的不是厌烦和枯燥,而是在钢琴的引领下,对旋律有了更准确的记忆,学习起来也投入,歌曲反而掌握的更加准确和熟练了。如果教师再进一步的用上好听的钢琴伴奏,优美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了,也更加投入了,整个课堂让音乐填的满满的,这难道不比整节课虽然热闹,却什么都没留下要好得多吗?
(三)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音乐课与其他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环绕动听的音乐旋律。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应该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方法将音乐表现出来。
四、结论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必须在注重新课标的前提下将音乐的基本元素与基本知识技能传授与学生,切不可顾此失彼,不能走出“填鸭式”、“一言堂”的极端,却又进入了“民主开放=越乱越好”的误区。这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音乐真正的充满课堂。
jimmy吉米吉米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大胆地将学生心目中“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带入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意识、勇于创造的能力。
美食VS钞票
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训练研究论文
音乐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作为主要科目,而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被边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与此同时,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小学音乐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近年来,源于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声势训练法越来越受到音乐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和动作有效统一,使学生的律动感增强,从而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声势教学法的内涵
声势即通过人体动作发出的响声,如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这一训练方法仅需要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预想的教学效果。它集演奏、动作、节奏等于一体,通过最原始的方式,用最直观的手段实现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且以最自然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同时达到对学生沟通和合作能力等的综合训练,这种动作与音乐自然流畅完美结合的教学手法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
二、声势训练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声势训练通过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的声音与音乐节奏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达到对学生的反应、节奏感和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发展特点,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优势极为明显。首先,声势训练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萌芽时期,对世界的感知大多来源于对事物表面的认知,其理性思想并不成熟。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仅因其能够愉悦心情或旋律美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单纯对节奏、旋律的喜爱循序渐进地引导并带领学生共同探索音乐节奏与人体内在节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渐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其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其身体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通过声势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肢体协调性的训练,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用肢体语言将音乐的欢愉充分表现出来。最后,声势训练也是对小学生反应能力和创造力训练的有效方法。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不同个体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声势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与肢体动作有机结合,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传达不同类型的音乐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敏捷的反应速度和一定的创造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音乐与思想和情感的必然联系。
三、声势训练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注重选择歌曲,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音乐教学中选用最多的教学素材就是儿歌,节奏欢快、律动性强的儿歌旋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在声势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优质的儿歌资源,即能让学生闻声起舞,用肢体语言感知音乐的节奏感。声势训练法的第一步即歌曲的选择,也是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的环节,一些节奏相对较慢的歌曲可能不适合激发小学生的节奏感,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其节奏感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耳熟能详、且节奏感强的歌曲。例如,教师可以以课本为蓝本,从中挑选素材,如《孙悟空打妖怪》这首歌谣,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师徒四人的身份排成一排进行现场表演,歌词加上相应的动作、表情等,学生更能直观体会儿歌学习的趣味性。再如节奏感极强的《幸福拍手歌》,其中,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跺跺脚”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做起相应动作,自然而然地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通过模仿节奏,增强小学生的音乐辨识能力。音乐教学中包含的专业知识繁杂,在诸多的教学环节中,音乐辨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在听到相应的音乐素材后及时给出如音阶、音符、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但是对小学生而言,音乐还停留在对内心表达的有效方式的层面,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跟着音乐手舞足蹈,根据心情随便哼唱,甚至自编自唱等,感性的音乐认知会让他们逐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他们甚至会对枯燥、呆板的音乐课堂产生反感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声势教学法使学生逐渐感受音乐的特性,并通过由简到难的方式引导学生模仿节奏,逐步增强小学生的音乐辨识能力。通过长时间的模仿,学生能够逐步将相对繁杂的音乐理论内化,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学习感受。例如,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可以为学生搜寻诸多来自生活及大自然中的声音让学生辨识,如雨滴的声音、鸟鸣、敲击物体的声音等,让学生在辨识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其中的节奏感,并在参与实践中逐步提高对音乐尝试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学游戏,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游戏教学法是小学生最偏爱的教学方式,欢快、活跃的教学气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声势教学法刚好与游戏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如利用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同时适用于两种教学法。教师可以采用接龙的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模仿,从而有效摆脱传统音乐教学中以听唱为主的单调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接龙游戏增强了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再如,在“音乐探宝”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游戏中,为学生创设动态的学习情境:首先,利用音频设备播放火车前进的声音,将全班学生都带到音乐探宝的“小火车”上,并让学生模拟火车前进的动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播放《北京喜讯传边寨》《新疆是个好地方》等音乐片段,学生边唱边跳,“小火车”随即进入下一条隧道,学生可以一起以拍手或跺脚的形式表达洞门打开,并在洞里寻到宝盒,宝盒里同样也是节奏感极强的儿歌。在这样欢愉的游戏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在游戏、模仿、演唱中尽情感受音乐带来的欢乐。
总而言之,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的学习将贯穿于教育阶段的始末,同时音乐作为一种有声的工具,能够以不同的旋律适时地、恰到好处地表达人们不同的心境、情绪。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小学音乐教学更加容易,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愉悦,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心绪,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
【流行音乐与作文素材】一、人与自然1、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动力火车《我是一只小
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
结合《牧童短笛》、《梁祝》、《春江花月夜》, 例析音乐表现手段中国民族音乐是博大精深的。而西洋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从近代以来,有很多中国音乐家致力
我本人的文字仅供参考而已,个人以为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
《小议现代小学音乐课堂教育》 摘要: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笔者觉得当下的音乐课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