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裳风云
互联网可以称为知识碎片化时代。在互联网之前,图书和报刊、广播等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途径较为单一,门槛相对较高,行业、专业精英往往是知识的传播者,对知识的掌握与输出,较为系统全面,很多经典书籍至今仍是入门必读物。当今,互联网传播的渠道与门槛很低、更加平民化,普通大众都可以从知识体系的支脉中摘取一段,融入自己理解,糅合别人看法,作为自己理论,进行广泛传播。所以,知识体系被分解为条块,总体呈现碎片化,这是当今一大特点。
嘟嘟喵呜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 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 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 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检验并输出。 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 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以上内容可参考: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 再多谈几点: 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 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 如何处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 个人建议,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作为起点。如果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去查资料、GOOGLE,顺藤摸瓜。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 以上种种都需要不菲的时间,但学习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所谓聪明的人,无非他们把走路、等车、休息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罢了。再说,学习本身,岂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那一缕幸福
整合就是要回归建立知识体系。实际就是由互联网的“分散”到知识“整合”的回归。第一,要以我为主,明白自己现在最想学什么领域或知识,从事专题化学习,而不是深陷信息洪流随波逐流。第二,要阅读该领域经典书籍,最好是多次再版的书籍,搞清楚这个领域的理论源头、知识体系、理论框架是什么,建立基本知识框架。比如学心理学,必须学弗洛伊德经典理论,而不是先一头扎进各种分支、片段学习。第三,通过多渠道大量输入。包括网页、书籍、文献,包括视频、音频、文章、图书等,包括名家言论、培训教育等,不断充实自己的框架。比如社会心理学分支,要不断完善研究对象、领域、原则、方法、现象,百家理解不同,要融汇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第四,要有效输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后,通过各种途径输出、实践、试错,不断完善,比如通过悟空问答帮人解惑。
哈皮小暖
1.什么是碎片化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2、 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3、 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4、 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5、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因为大学生毕业之后的论文,可以证明大学生的知识。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生生涯进行总结。
从总体上来看,和谐占主导地位,不和谐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
这是学校毕业中的一个要求,很多学校毕业都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我觉得写论文的意义在于给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一个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好坏。
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位论文根据所申请的学位不同
我以前有这些方面的看法,有时候我觉得我身边的人很可怜,就比如老师,父母,老师像我们一样读书到大学毕业然后出来教书,然后老了, 然后死去,这个世界有千千万万个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