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星星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析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之比较研究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 方法 ,也不能单凭 经验 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 文化 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死亡哲学对于命运问题,有学者认为孔子采取的是回避态度:“未知生,焉知死?”用今天的话说,生的道理,我们还不明白,怎么可以懂得死呢?我国在殷商时就采取了崇拜天地的宗教。孔子信仰中国原始的天命现:天是人世间的主宰和人格神。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他“畏天命”。但他并不迷信周时的卜卦。他对神鬼也是敬而远之。在孔子看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不可以分开讨论的,解开了一个,就自然解开了另一个。若要明白死,就必须先明白生。笔者认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由生来考究死,其用心根本不是要人回避死亡,而是在于避免把“知死”变成少数儒者予以穷究的纯粹理论问题,而使之成为常人都应当努力
体认且切实履行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孔子死亡思想的 社会品格和 实践品格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但无论如何不能构成孔子不重视死亡、根本否认反对人生的心性体认路线的理论依据。而且,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想来 是对死亡本性甘心“无知”的苏格拉底也有所不及的。苏格拉底笃信灵魂不生、不死、不灭。但同样认为自然是不可磨灭的,转而强调对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苏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个结果。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 哲学看成是预习死的一种活动。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即致力于寻求和建构某种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是为了使灵魂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不死,以后____的死后得救也是受其影响。他们的不同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人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活?这是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苏格拉底和孔子处在不同 环境之中,却同样认识到 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是现世生活的“不洁”,他们都想通过重新整合的方式实现社会秩序的合理化,他们在政治与道德问题上的思考之相似性,表明了人类所遭遇的问题是相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相似的。但双方选取的路径和取向上不同,却反映出各自不能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展示了双方比较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的意义上,也预示了两种 文化在未来的 发展过程中的分道扬镳。两位先哲的这种差异性,其实就是两种文化—东西文化在源头上开始分流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浅析苏格拉底哲学论文
伊泽瑞言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乃至人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公案。数千年来,无数人叹惋、沉思、钻研、争辩,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将从思想进路考察三个主要的认为苏格拉底应委曲求全、明哲保身的观点,并逐一进行辩驳。然后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角度,内在地支持苏格拉底从容赴死的选择。最终说明苏格拉底通过这一生死抉择,达到了其哲学思想的顶点,成为将哲学思想与生命经历深度融合的光辉典范。 1. 生命可贵与灵魂不朽 苏格拉底之死当然令人叹惋和痛惜,有人认为他应该委曲求全、明哲保身。确实,苏格拉底如果愿意,是可以活下来的。美国学者斯东经过研究,认为“要是苏格拉底想争取到无罪开释,我认为他有个很容易的办法可以得到”,他在分析了雅典的民主原则、起诉书的内容和起诉过程之后,认为这个办法就是做如下辩白: “雅典的公民同胞们,这不是审判苏格拉底,而是审判思想,审判雅典 …… 思想并不像人那样脆弱。没有办法强迫它们饮鸩自杀。我的思想和我的榜样会在我死后长存。但是如果你们违背雅典的传统而判我有罪,它的名声将永远留下了污点。羞耻是你们的,不是我的。” 许多人建议他这么做来保全生命,这些人中既有当时苏格拉底的学生、门徒、追慕者,也有后世乃至今天苏格拉底的追慕者和其死亡的痛惜者。 在种种反对苏格拉底赴死的理由中,最容易想到的大抵如下: 生命是可贵的; 只有活着才有价值和意义; 存在本身就是最高的意义,不存在(也就是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特别是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大思想家来说,他应该活下去,继续自己的思考、研究、教学和政治活动,为雅典乃至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 这样的观点初看起来很有道理,因为它们都基于“活着是最重要的”这一信条,而此信条非常符合我们的常识。但如果细细剖析,就会发现比起笼统地说“人”,不如将人细分成肉体和灵魂,下面我们将分别考察。 对于肉体,苏格拉底认为它是有生灭的、速朽的,人不应醉心于肉体生命的延长,反而在和肉体需求相关的种种欲望上,“苏格拉底劝诫他的门徒在贪食、贪饮、性欲、睡眠、冷热和疲劳等方面都要实践自制”。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肉体生命的存续不是贪恋生存的理由,相反,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节制。 一个紧随而来的反对理由就是——好的,就算承认肉体的短暂速朽,就算要克制肉体欲望,但是肉体毕竟是灵魂的居所,它承载着灵魂,如果肉体死亡了,那么,人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灵魂部分也会随之一起死亡。 苏格拉底会承认灵魂是人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也会承认灵魂居住在身体中,但他鲜明地反对“灵魂会 死亡”这个观点。在他著名的和门徒最后的谈话《斐多》篇中,他这样谈到:“当一个人接近死亡的时候,他的有生灭的那部分死了,可是永生的部分在死亡接近的时候撤退了,逃避了,没有受伤,同时不可毁灭……灵魂是永生的、不灭的,同时我们的灵魂真正会在下一个世界里存在……”(《斐多》106e)。 灵魂不死和灵魂转世是苏格拉底的重要信条,这一思想后来也被柏拉图所继承。如果灵魂不死,那么审判、死刑直到最后苏格拉底喝下毒药,都只能杀死肉体的苏格拉底,而其灵魂是不死的,经过一段旅程,像他这样“被哲学充分净化的人们”,就可以“没有躯壳,从此住在一起,并且可以到更美丽的聚居地去”(《斐多》114c)。 对于今天接受了无神论和科学思想洗礼的我们来说,绝对地相信其灵魂不死和灵魂转世是几乎不可能的。然而我认为,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出发,其灵魂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是不朽的,这需要对他的思想进行一番更深入和内在的考察。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追问“是什么”,即寻求普遍定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概念。 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虽然苏格拉底寻求普遍概念的目的是探究“美、正义、节制、勇敢、慷慨”等诸德性,但他的哲学活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他所开辟的“是什么”这条道路,以及为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所采用的“dialectic”,即对话意义上的辩证法。“是什么”的这条道路,无疑是后世西方哲学两千年所走过的道路,甚至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它是一切人类科学和知识都无法逃避的道路,因为如果弄不清“是什么”,无法界定各种定义,便无法进行随后的推演和探究,建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厦。 时至今日,当我们在日常对话中极其频繁地使用“是”,当我们在教科书和学术活动中下定义,当我们力图抛却特殊的、多变的经验条件而寻求纯粹的理念和形式,哪怕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其实也早已身处苏格拉底所开辟的道路上。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一直在场,他永生不朽。这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刑罚中消灭的只是个人,而不是这个原则” 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为“灵魂不朽”这个观点做了辩护后,我们还需要处理一个特殊的看法,那就是“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大思想家来说,他应该活下去,继续自己的思考、研究、教学和政治活动,为雅典乃至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在我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对这一理由的分析与苏格拉底哲学的特点密切相关,纵观柏拉图的记述,苏格拉底并没有一次在对话中明确地、正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不存在中断他的生命从而打断他的建设性工作的情况。苏格拉底对哲学的贡献,主要是“是什么”和对话法,而要做出这些贡献,他生命中青年、中年这些思考和言说的黄金时段已经足够,并不需要强行延长老年寿命。 苏格拉底自己也说:“如果我活得更长,我可能不得不忍受年老的痛苦,失去视觉和听觉,智力衰退,学得慢,忘得快,我曾经超越别人的天赋也变得不如人家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情况,生活就会是毫无价值的了;如果我意识到了,我该怎样继续越来越没有价值和愉悦的生活呢?” 至此已经可以说明,苏格拉底在当时选择死,不但没有什么损失,反而还更有利于灵魂的愉悦,而这样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不会死去,它是不朽的。 2. 屈从“恶法”与坚持正义 “雅典起诉苏格拉底,本身就是违反自己的原则的。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 有人可能会据此声称,陪审团自诩根据法律原则作出的判决,本身就是不正义甚至是“违法”的,因而是一种“恶法”,不应当遵循。如果苏格拉底遵循了,哪怕是因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看起来情有可原,那也仍然是“恶法”的帮凶,因为是他自己助长和促进了这一“恶法”的实施。 然而,苏格拉底一直是将正义和法律联系在一起的。在和希庇亚斯的对话中,他说“我认为,只要是符合法律的事情就是正义的”,在接下来他还说敬拜神明是首要的、普遍的法律,是一切人类首先要遵循的。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神明的旨意是检验人类律法的标准。而很明显,他在申辩篇中说到:“以往,我习惯听到的预言声音一直是我经常地伴侣,即使是非常细小的事情,如果我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它会反对我。现在,正如你们看到的,一个可以被想成而通常被认为是极端灾难的事情已经在我身上发生了;然而无论是我今天早晨离家的时候,或是当我在法庭里就位的时候,或是在我发表演讲的任何时刻里,神的信号都没有反对我。”(《申辩篇》40b) 神明的旨意一直是苏格拉底的最高信仰,而根据他的感知,神并没有反对他这种从容赴死的选择。正是在这里,苏格拉底真正做到了始终如一,以生命捍卫了自己心中的信条。试想,一个毕生以行动践行正义、规劝教导别人追求美德的人,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不但违背法律,还违背神的旨意,而这两样东西都是他关于正义的核心信条,这能算是真正坚持正义的人吗?这种情况下他声称的“正义”还有什么说服力呢? 因此,法律的规定以及更重要的神明的旨意,足以说明苏格拉底从容赴死不是“纵容恶法”,反而是正义的。 3. 民主降格与揭露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处死苏格拉底无疑是雅典民主政治史上不可抹去的污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之死证明了民主制度的某种缺陷,从而意味着政治思想上民主的某种降格,给任何试图支持民主的人都带来了一个难以解决的挑战。 这种观点空谈“民主”思想,把种种民主混为一谈。难道比存在问题更糟糕的,不就是存在问题还要矢口否认并掩饰问题吗? 此时的雅典,“已经逐渐失去爱斯库勒斯和索福克勒斯悲剧的那种勇敢和气魄……欧里庇底斯的悲剧是雅典公民本身开始腐败的一面镜子……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已经在艺术上宣告了雅典公民进入了喜剧阶段,由可敬可悲的对象变为可笑而可怜的对象了。”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并揭露问题,苏格拉底正是这样做的,他自称一个“牛虻”,通过叮咬的方式唤醒这个沉睡的牛。 苏格拉底之死,更是他直面问题的勇气与直率达到顶点的见证。 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公民就开始追悔:“他们处死了美勒托,放逐了其他几个控诉者;他们让吕西普雕了一座铜像纪念苏格拉底,还把它放在游行队伍的礼堂中。就在那一天,阿尼图斯去赫拉克利亚访问,结果让那座城市的人给赶了出去。” 可以这么说,苏格拉底之死能够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长久地被人们思考、讨论,首先就在于雅典人自己很快开始反思,然后才能在哲学正统上奠定基调,传续下来,促使一代代人不断思考,尤其是自我反思,揭露问题。 4. 顶点:哲学巨匠的生命面向 以上就是从苏格拉底哲学出发,内在地支持苏格拉底从容赴死的三条思想进路:灵魂不朽、坚持正义、揭露问题,而这三条思想进路不断推进,有一个共同的、具有无限光辉的顶点,那就是苏格拉底之死所显示出的一种哲学巨匠的生命面向。 根据色诺芬的记载,“当苏格拉底是一名议会成员的时候,他曾经宣誓就职,在誓词里,他声明他会‘依法进行表决’。在他担任人民大会主席期间,当民众要求他违法表决,处死十位将军时,尽管群众向他发泄怒火,许多有权势的人甚至威胁他,要他付诸表决,他还是拒绝了。” 除此之外,他还在德立昂战役、波提狄亚战争中立功;他规劝克里提亚斯,让他不要向欧西德莫斯献殷勤;他拒绝了三十僭主中的克里提亚斯和卡里克勒斯让他放弃传授修辞术的要求;他规劝自己的大儿子兰普洛克勒斯要尊敬父母;他指引克利托布洛怎样选择朋友;他建议阿里斯塔克斯带领投靠他的人从事生产;他劝阻格劳孔,不要进行演说并借此成为国家领导;他启发从事艺术的人表达人物内心的状态;他鼓励年轻的伊壁琴尼锻炼身体 …… 苏格拉底是如此始终如一的一个人,他是真正用行动践行、用生命融贯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人。这种哲学巨匠的生命面向,真正值得我们敬佩,他言说着自己的生命,也用生命在言说。 最后,在狱中,在那个黄昏,苏格拉底“很镇定而且没有一点厌恶的表情,一口气把杯里的东西喝掉”(《斐多》117c)。 苏格拉底,这个“有史以来所有人中最智慧的人”,一生热爱智慧、追求智慧,在从容赴死的这一刻,达到了他思想进路最光辉的顶点,他的思想和他的生命在这一刻实现了最完美的融合。 就用其学生色诺芬书中最后的评价作结,来表达对苏格拉底的敬仰: “对我来说,他就像我描述过的那样,是如此的虔诚,无论做什么都要征询神明;他是如此公正,从未伤害过任何人,就算是很轻的伤害也没有,反而对那些交往的人提供最大的帮助;他是如此自制,从没有偏好愉悦而放弃德行;他是如此明智,从未错误地分辨好坏,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就能很好地区别;他是如此擅长判断别人的特点,说服那些有错误的人,让他们追求德行和崇高、善良的事。他看起来就是最善良和最快乐的人了。”参考文献 【1】 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M】.董乐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郑伟威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年. 【3】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二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4】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5】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马永翔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6】柏拉图.《斐多》《申辩篇》.自《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M】.谢善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打好“疫情狙击战”在2019年末,网络上流行一句文案:把2019年的烦恼和不开心全部地弃,2020, 崭新的一年让我们赢来希望和快乐,然而并非如此,刚一进入20
一般是不会有影响的,因为没有人回去具体的检查和校对,所以写错了几个并无大碍。不过还是建议要仔细检查,认真对待,一定要培养严谨的学术习惯。
1、文科专业“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文科专业毕业论文必须列出不少于5种以上的参考文献。该参考文献用以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资料。(2)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浅谈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关注的焦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于符号的设计运用来探讨关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奥
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训练 论文摘要: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