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大小姐
等化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正话反说、句型转换等体现;深化包括加词、具体化、特殊化等;浅化包括减词、化难为简、合译等。
古典诗词桂冠专家许渊冲先生,是唯一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文的专家。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翻译出许多影响深远的诗词作品。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1、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历来被翻译界争论最多。而许渊冲先生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后,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导实践,是国内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文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3、“三化论”是关于诗词翻译的方法论问题,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是一种“化学”,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至少有三种化法: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
Nicole800328
别人对许渊冲的评价:许老在处理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还是存在着瑕疵。比如文中“江山如画”一句的处理。但是这应该是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天生存在的短板,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东西,翻译的时候难以捕捉,或者我认为这与其说是一种瑕疵,不如说是一种遗憾。不过汉语为母语的译者也有着天生的优势,那就是在汉语文本解读上深度是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赶不上的。外国译者,如也翻译过《赤壁怀古》的王红公(Kenneth Rexroth),其译本中对于周瑜,小乔,诸葛亮的描写有着明显的错误,因为他对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但是杨戴夫妇和许老对文本的解读十分细腻,基本还原了原文的意义。最后,我认为既然古诗英译,其作用更多的是给不懂汉语的人看,而并不是在中国的翻译圈子里自我高潮,像现在这样关于许老,杨戴夫妇的中文论文满天飞,本科硕士毕业论文扎堆讨论,这里好那里好,但是真正的目的读者,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却对这些人鲜有研究。古诗翻译的质量好不好,更多的是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文本来判断,欣赏独立文本的艺术价值,而非单纯醉心于所谓的翻译手法,翻译处理方法都是为了独立文本最后的价值而存在的,为了炫技,比如为了押韵而随意增删文本内容,实属本末倒置。美国翻译学家艾略特温伯格也指出,他认为不成功的翻译,就是译者以己意增益原文。而且,若是读者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译者身上,那么可以认为这位译者显形度非常高,在翻译中不是好现象。最后,我认为诗歌翻译有四重境界。第一重,看到不知道怎么翻,无从下手。第二重,能翻,作为信息传达告诉别人这首诗是在说什么,但是翻译过程基本是诗歌-白话文解释-英文。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停留在这一层。第三重,能翻,信息传达+艺术处理。这就成家了。第四重,完美的翻译。我觉得许老是徘徊在三重到四重之间的人,因为许老有一些作品的处理在我看来虽然不是不可替代,但是已经是完美。不过由于两门语言在音韵和文化背景上巨大的差异,不可能做到每一首诗都完美翻译。我也不太相信有人能够每一首诗都完美地翻译出来,估计永远不会有。
会吸烟的肺
寡闻如我者,是在妻介绍的董卿策划主持的电视节目《朗读者》中遇见了许渊冲先生。作为英语爱好者,许先生的执著、热爱和一颗年轻的心让我油然而生仰慕之情。笔耕不辍,不知老之将至,依然童心向生活,这是何等的境界!人,不愧是万物之灵。笔者在网上搜了些资料,稍作删减,并附带《朗读者 许渊冲》和《许渊冲做客江财》片段,与爱好者分享,也算为曾经的感动留下记忆。让我们一起前行!许渊冲,江西南昌人,1938年考入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师从钱锺书学习英文翻译。上世纪40年代,许渊冲先后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入北大外国语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任教。迄今为止,从事翻译工作70余年的许渊冲已出版各类著作150余部,涵盖汉语与英、法语互译。上世纪80年代起,许渊冲开始把中国古典诗词曲赋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计有《诗经》、《论语》、《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长生殿》等,深受西方赞赏,许渊冲于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许渊冲的学术著作有《翻译的艺术》、《中诗英韵探胜》、《文学与翻译》等。此外,他还翻译了包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情》等十余部重要英法译汉作品。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许渊冲先生致力于将中国的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在译注的过程中,许渊冲一直坚持不仅翻译诗文,更要译出诗的意境,且译后仍能对仗工整。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赞赏过一个和他一样老的老头儿,大意是他多年才有了一个灵感,得了个诺贝尔奖 ;而“他几乎每天一个灵感”,并且赞赏其译诗用韵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个比他牛的老头儿,就是中国“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国际译联在柏林颁出了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将这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授予了我国著名翻译家、现年93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这也是该奖
柚子chatmonkey
1921年出生的他,早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大,曾与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知名科学家同窗。现虽说已年近百岁,至今仍是笔耕不辍,每天工作到凌晨。让自己的同窗杨振宁也是感到惭愧不如。真可谓其人如其名,其名如其文。其名也深,其文也大,其人也真。著作等身,书销中外百余种。早在1939年为了表达对一位女同学的爱慕之情,翻译了自己平生的第一个译作《别丢掉》。这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一首诗,他便因情入梦翻译,一头扎进翻译的海洋,从此便不可自拔,自得其乐,至此一生。
1948年留法,1951年回国。1958年,文艺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便翻译了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在文革中,艰难度日,直至七十年代,独自翻译完成了《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之后的二十年,迎来了他翻译的黄金时代,陆续翻译了《唐宋诗词一百首》,《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西厢记》、《楚辞》、《新编千家诗》、《中国不朽诗词三百首》等等。还有一大批外国名著,比如《红与黑》、《追忆似水年华》、《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朵夫》、《埃及艳后》等等。特别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前有傅雷的翻译,在民国时写就,直至今日都是举世公认的经典。在这样的压力下,老先生坚持自己的风格,翻译出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认可。自己也直言翻译胜过傅雷。
三美三化,诗意英法第一人。在1941年,陈纳德率队来华抗日欢迎会上,翻译人员不会翻译“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此时的许渊冲便已“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出色翻译表现,语惊四座,展露头脚。民国的大翻译家严复,之前就提出翻译的三字诀,信达雅。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一生诗意地翻译心得,总结为“三美”、“三化”。“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是诗意的本体论。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是诗意的方法论。通过加词、换词和减词达到与原文形神合一的境界。毛主席有首名诗《为女兵题照》,诗中有一句,“不爱红妆爱武妆”。很多人对“红妆”和“武妆”如何翻译,大为头疼。然而看了许老的翻译,才知道什么是硬功夫,才知道什么是翻译的美。老先生讲红妆翻译为“powder the face”,涂脂抹粉;而将“武妆”翻译为“face the powder”,面对硝烟。老先生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翻译更是妙不可言。“Truth can be known,but it may not be the well-known truth。”
每年,我总有几次无奈的愤怒,那就是,临到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中国大地就会掀起一片“节日”气氛,几乎让人分辨不出自己是否还身处父母之邦、祖宗之国,自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
由于我国与西方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习俗的不同,中西方 文化 存在许多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
问你的指导老师啊 以前我们就是根据指导老师的问题再延伸一些问题问问就完了
文学是用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文学语言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备受文论家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根据现代语言观,本着综合研究的方法,从体裁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