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2

美味偏执狂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三字经中的思想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endyhuihui

已采纳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启示〗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 水之纪〖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启示〗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启示〗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启示〗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辩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启示〗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辩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辩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启示〗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启示〗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启示〗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启示〗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启示〗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后人的哀思。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启示〗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启示〗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启示〗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启示〗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启示〗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启示〗孔及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启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启示〗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启示〗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启示〗《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启示〗《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启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启示〗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启示〗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启示〗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启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启示〗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启示〗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启示〗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启示〗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启示〗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当然舜也不负众托。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启示〗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启示〗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满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译文】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启示〗周朝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 【译文】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启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战争连年不绝。使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译文】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启示〗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译文】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启示〗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灭的贡献。 【译文】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启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 【译文】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启示〗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译文】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启示〗《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

335 评论

小米一箩筐

链接:

课程目录:第01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第02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第03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264 评论

瑞贝卡sl小姐

在幼儿园开设古诗文吟诵,可以更好的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安排课时根据中华传统经典古诗文开展一系列情景表演古诗文吟诵活动,组织古诗吟诵比赛。幼儿园还可根据幼儿的能力特点使每位幼儿都获得奖励,在学习背诵经典文章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良好的熏陶,并让孩子找到成功的自信。通过对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幼儿启蒙教育读物的学习,使孩子在思想上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礼仪观念,发扬我国爱国、奋进、尊老敬贤、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其次结合一日常规方面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各班设立礼仪教育专栏,评选礼仪小标兵,并将礼仪教育渗透在活动中,将游戏、学习、入园、离园、户外活动、进餐、盥洗等编成幼儿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便于传唱与记忆。此外,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可引进了主题教学模式,将幼儿学习京剧、民族乐器表演为教学试点,开展启蒙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民族传统戏曲、乐器演奏等传统文化精髓,把传统文化带入到幼儿中间,使幼儿初步萌发审美情趣,促进美育情感,为培养健康人格做学前准备、提高幼儿人文艺术修养。

127 评论

小胶带儿

浅谈《三字经》的现代教育价值古人很早就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那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三字经》自南宋末年诞生后,就成为中国传统蒙学的翘楚,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极具代表性的蒙学教材。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内容却含纳了中国文化的精要,对现代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这里我着重讲一下《三字经》对现代教育方法提供的借鉴和启发。《三字经》里说:“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现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字经》重视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1、“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教之道,德为先”。《三字经》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强调教育以“德”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都已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打架、偷盗、自杀、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教育方式的正确性。2、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常说,“起小看大,三岁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见重视家庭教育,古已有之。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我们则更应该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内涵,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古人对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学习。3、强调科学的教育方法《三字经》提出“凡训蒙,必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儿童的教师实施启蒙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注重规律。儿童学习要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指出做学问,读书求学,必须打好基础。只有在学好了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只有通晓《孝经》,熟知《四书》之后,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4、强调素质教育的必然性“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所言就是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在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更得掌握多种知识。简言之,古人尚且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更应该建立健全更广泛、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提高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由于时代久远,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中有许多理念虽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但其内在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希望我的一些见解能对我们之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三字经》中的教育思想《三字经》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识字课本,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宋末元初的大学者王应麟。夏之翰在为王应麟所著《小学绀珠》作的序中说:“吾就塾时读三言之文(按指《三字经》),不知谁氏作,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按指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赅也。”夏之翰为清初雍正时人,这是关于王为《三字经》作者的最早文字记载。明末人屈大均则有不同说法。他在《广东新语》中说:“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三字经》为隐居后作。”清代也有人提出《三字经》的作者不该是王应麟。有的是根据《三字经》里有“魏蜀吴,争汉鼎”的话,同王应麟所著《困学纪闻》中尊蜀抑魏立场不符。 也有人根据《三字经》里叙述史实有几处错误,少数地方行文不严密,同王应麟博学而严谨的情形不合。 这样,《三字经》的作者就发生了问题,一说王应麟作,一说区适子作,还有明人黎贞作之说等。然而有清以来至今,多数人坚持王作之说,坊间出版的《三字经》也都署名王应麟著。或称王应麟为大学者,知名度高,因此后人传说王为《三字经》作者。其实,我国有大学者为儿童写作蒙学教材的好传统。李斯撰有《苍颉》,司马相如著《凡将篇》,扬雄、班固作《训纂篇》及其续篇,蔡邕作《劝学》,周兴嗣次韵《千宇文》,朱熹编《小学》,可谓代不乏人。考察王应麟著作,可知他对蒙学教材的注释和研究是下过大功夫的,著有《蒙训》70卷,《小学讽咏》4卷,为《急就篇》作过补注。他还亲自编写了《姓氏急就篇》、《小学绀珠》等蒙学教材。在他编的著名类书《玉海》中,也辑有蒙学方面的内容。王应麟字伯厚,举进士后发愤读书,誓为通儒,又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官至吏部尚书兼给事中。然而生于南宋末年,朝政混乱,受贾似道排挤,政治上难有建树,学术方面却有很高成就。王应麟曾担任过扬州教授、沂靖惠王府教授和皇帝侍讲,有过教书经历。这或许同他热心蒙学教材的研究及著述有关。总之,王著《三字经》是有可能的。有清以来至今,多数人认为《三字经》为王所著;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只是《宋史》王应麟传所列王的众多著作中,未见有《三宇经》;也没有更多材料,排除区适子作之说。或许区著有另一本《三字经》未能传世,亦未可知。又近人发现南宋人陈淳用三言写成的《启蒙初诵》,开头是:“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以下还有“性相近,君臣义,父子亲,长幼序”等语,很象是《三字经》的先河。或许《启蒙初诵》后来经王应麟改订,从此用《三字经》之名流传开来。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关于《三字经》著作的时间,必为南宋灭亡。元朝统治初期,当无疑问。这就排除了明人作《三字经》之说。《三字经》中有“小学终,至四书”句。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为“四书”,始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则《三字经》不会成书于淳熙之前。又,《三字经》叙历史世系云:“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宋自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至南宋帝昺终于崖州,恰为十八传。元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方使“南北混”中国重新统一。然而言“南北混”而只字不提元朝,由些可以推知《三字经》为元初宋遗民所作,他们不愿奉元称号。王应麟卒于元开国后二十年(公元1269年),区适子入元也抗节不仕。王或区著《三字经》当在宋亡以后。南宋人项安世所著《项氏家说》提到《三字训》一书:“大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项为宋孝宗淳熙时进士。根据以上所论,《三字经》编于元初,则项氏提及的《三字训》并非《三字经》。陈东原先生说《三字经》“当系元初人就《三字训》改作” ,纯属推测。因为《三字训》今已不传。但是我们可以说、《三字经》确实继承了历史上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集中了从《急就篇》、《千字文》到《三字训》的所有优点,因此一经编出,即盛行起来,历元、明、清三代,久盛不衰。不但成为蒙学集中识字的基本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旧时评论《三字经》,都指出它在广见闻,向儿童普及各种知识方面的优点。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清人紫巢氏称《三字经》为“袖里《通鉴纲目》。 章太炎于民国时重订《三字经》,其“题辞”也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可以说《三字经》既是最基本的蒙学识字教材,也是一部初等的百科全书。全书1100余字 ,除有重复外、生字大约800余,大致包含五部分内容。开篇为“人之初,性本善”,然后说教和学的重要性。从性善论出发论述教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孟子以来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逻辑。它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中,包含着大量合理的内容和有益的经验。《三字经》里有些话说得十分深刻,确实能打动人心,因而成了广泛传诵的格言,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第二部分,介绍儿童须知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基本的数目和名物知识。这是根据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要求(《三字经》作者将其概括为“首孝悌,次见闻”),对儿童进行德智两方面的启蒙教育。在德育方面,主要讲封建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今日儿童教育自不可取。但是象“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司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话,今天仍有批判继承的意义。如果我们不拘泥子“温席”、“让梨”的具体情节,也抛弃旧时礼仪的等级内容,而是吸收其中积极的意义,加强对儿童的礼貌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及亲爱他人的教育,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在智育方面,这部分里介绍了一、十、百、千、万数目,及“三才”、“三光”、“四季”,“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各方面知识。第二部分内容很杂,但作者能分门别类,以数字概括出某一方面的内容,极便于儿童记忆背诵。而且内容浅近,文字通俗,切合儿童启蒙需要,适应初入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如: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流行于汉魏南北朝的蒙学教材《急就篇》在介绍名物时往往不惜大量罗列,未能顾及儿童学习能力;后来流行的《千字文》避免了大量罗列的毛病,又出现了介绍名物不够完整、集中的问题。例如关于家畜只说到“驴骡犊特,骇跃超骧”,文字优美,内容却显不足。而《三字经》则把”马牛羊,鸡犬豕”概括为“六畜”介绍给儿童,比《千字文》实在,也便于儿童掌握。第三部分,提出蒙学教学内容和要求,介绍“四书”、“六经”、“五子”。这部分内容,其他的蒙学教材是没有的。它提出分阶段读书的目标和要求,起着动员儿童努力读书学习的作用。它介绍古代学者及其著作,对于普及文化典籍知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第四部分,讲述历史,主要介绍历史上的朝代兴替和帝王世系。这部分内容约占《三字经》总篇幅的四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新的刊本又几次补进了近现代内容。我国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学习历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按照古代学校课程安排,读史是大学的任务,在蒙学阶段(小学),根据儿童接受能力,不要求学生去读史、汉、纲鉴等历史著作;但不是说蒙学里就不要向儿童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了。相反,从《三字经》的内容看,儿童初入学就在对他们进行最基本的历史教育了。《三字经》也起过向社会上广大群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这一教育的经验和传统,很值得我们吸取。最后的部分,讲了历史上一连串的奋发勤学、取得成就的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做一个有为的人。虽然其指导思想是“学而优则仕”、“显亲扬名”、“光前裕后”一套封建主义的人生哲学;可是所讲的故事多是有启发性的,不无鼓舞儿童奋发向上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从以上五个部分的内容看,《三字经》既是蒙学里集中识字的课本,又担负了向儿童进行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任务。从知识和思想教育来说,知识教学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思想教育内容,除了进行儒家一般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的宣传外,主要是进行勤勉读书、学习做人的教育,同本书识字和知识教育的任务结合紧密,适合初入蒙学儿童的特点。宋代理学盛行,南宋理宗以后,理学被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朱熹被捧了出来。纵观《三字经》全书,无一语搀入理学性命天理,主敬灭欲的说教,显得比较亲切,这是难能可贵的。把识字教育同知识、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是我国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三字经》将三者揉合得更为紧密,比较切合儿童程度,胜过以前的《急就篇》和《千字文》。从语言方面说,古代蒙书里,《弟子职》是四言,《急就篇》有一部分是三言、四言,主体部分是七言,《千字文》、《蒙求》等都是四言。《三字经》全用三言,更便于儿童朗读背诵,这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它继承了古代蒙学教材应用整齐韵语的传统,又有所突破和创造,是很不简单的。因为只用三言,又要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很容易露出牵强硬凑的痕迹,或者写的艰深难读,或者贫乏呆板。《三字经》基本上避免了这些很可能产生的缺陷。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拿文言的标准看,《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无论如何,比《千字文》通俗的多;除了个别的句子外,没有勉勉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从句法上来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举例来说,有些是三个字成句的,……有些是六个字成句的,……也有些是十二字成句的,……从词语的组织来看,几种基本结构,如动宾、偏正、联合,都多次用到;基本的虚词,如‘之’‘乎’‘者’‘以’‘而’‘则’‘于’‘且’‘虽’‘既’‘苟’‘所’都反复出现。”总之,无论就内容论,或就语言论,《三字经》的编写都是十分高明的。它继承传统,又后来居上,成了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因此,这本《三字经》一编写出来,很快就流行开来,从元明到清末民初,一直广泛流传,有各种注释本,有配以图画印刷精美的版本,还有供兄弟民族儿童使用的满汉对照本、蒙汉对照本。《三字经》的写法也被移植到其他领域,于是有各类《三字经》出版,如《时务三字经》、《历史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等等。过去一些布告、广告,为求推广,也有采取三言一句的。元初编就的这本《三字经》在流行过程中,不断有人对其内容加以修改,涌现过不少的改写本。如明末黄周星的新编《三字经》,道光间连恒的《增补注释三字经》,光绪间焦轩氏著,王晋之、张谐之重订的《广三字经》,以及后来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等。这些改编本都未能长久推行。在社会上一直流传的还是原本《三字经》,不过其历史部分还是先后几次补进了近现代的内容。古代蒙学教材这种相对稳定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其权威性和社会信任感,推动了蒙学教育的发展。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作于1928年。当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很是时髦,也影响到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章在《重订三字经·题辞》中说:“余观今学校诸生,几并五经题名、历朝次第而不能举,而大学生有不知周公者。”又说:“若所以诏小子者,则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间常举以语人,渐有信者。然诸所举人事部类,其切者犹有未具,明清人所增尤鄙。于是重为修订,所增入者三之一,更定者亦百之三四,以付家塾,使知昔儒所作非苟而已。”这些话反映出章对当时新式教科书一味赶时髦,搬洋书,丢却民族特色的忧虑心情,提出继承传统蒙学教材优良传统问题。虽然话里也流露出怀旧的情绪;另外他在保留旧本《三字经》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融进现代科学知识所做的“重订”工作,确实也表现了不能与封建思想划清界限的问题;但是不应简单斥之为“复旧’,加上“同新文化运动对抗”的帽子。对其“重订”工作所做的努力,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我们对《三字经》等古代蒙学教材,应采取分析的态度,批判其封建性糟粕,细心剥取其合理的内容,研究其编写上的优点,以为我们工作的借鉴。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最后说一下“三、百、千”三本书配套的问题。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有着悠久的历史。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宋代以前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结合课文进行知识和思想教育。宋代以后,蒙学教材向分类编写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教材方面,形成了“三、百、千”配合成套使用的模式。如果单说蒙学识字教材的发展,则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最早的是《史籀篇》,据说是“周时史官教童书也。” 以后秦汉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编写,文字多取自《史籀篇》,又有所订正和补充,可说是《史籀篇》的发展。以上是以《史籀篇》为代表的第一阶段。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以教识字为主,同时介绍各方面知识,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识字教材。这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唐以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先后流传开来,并形成“三、百、千”配合成套,用为蒙学集中识字阶段之通用教材。“三、百、千”成书于不同时期。最早的是《千字文》,南朝齐梁时人周兴嗣编。其后是宋初无名氏编的《百家姓》。《三字经》晚出,一般认为是元初王应麟所作。这三本书一经编出即流行开来,而且经久不衰。不但用做蒙学识字课本,而且受到社会普遍欢迎,达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程度。“三、百、千”继承了古代蒙学教材的优良传统,发扬前代编写儿童识字课本的优点,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首先,在坚持以识字为主,结合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编写方针方面:在识字要求上,注意筛选出常用字,删去古代字书中生僻难认的字;在介绍知识上,从宏观宇宙现象,到自然、社会、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无不分类介绍,但是不搞名词排队,注意把最基本的知识或实用知识介绍给儿童,尤其是用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我国历史沿革,是过去的教材所没有的;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比较过去的教材大大加强,但是避免用艰深的大道理说教,多采用人物故事,格言等儿童易接受的形式。其次,在语言方面:发扬古代蒙养教材整齐押韵的优点,并有所前进。例如,进一步通俗化、形象化;注重文采,给人以美感;全书用四言或三言韵语写成,比古代字书语句更短(《史籀篇》今不存。由其发展面来的汉《苍颉篇》今亦不存,但在新疆曾发现《苍颉篇》残简,为四言韵语。今存《急就篇》用三言、四言、七言,主体部分为七言韵语),而且句式变化多样,新鲜活泼。第三,在篇幅方面:短小精悍。《千字文》1000字,《三字经》1000字多一点,《百家姓》仅400余字;较之《急就篇》的2000字(传今的本子2,144字,根据考证最后的128字是东汉人补加上的,则原本为2,016字),减少了一半甚至四分之三。篇幅短小,便于卒读,初学者容易保持学习积极性。总之,“三、百、千”三本书,适应社会需要和群众文化需求,比较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和启蒙识字的要求。这是它们广泛流传、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如上所述,《急就篇》曾是汉中叶以后广泛采用的蒙学识字教材。但是,“自唐以下,其学渐微” 。《千字文》出,代替了《急就篇》的地位。但是,后来出现的《百家姓》、《三字经》并未取《千字文》而代之,《千字文》也没有以“老资格”的身份把《百家姓》、《三字经》压制下去;倒是“三、百、千”相互配合,形成一系列蒙学识字的通用教材,三本书相辅相成,在更加广大的范围内流布。这种状况自元以降,沿续到清末民初。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上述“三、百、千”三本书所共有的性质和优点之外,还因为这三本书各有自己的特长和情趣。它们配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有益于儿童丰富知识和思想。《千字文》不及《三字经》通俗,然而巧于编排,义理和文采甚丰,被称为“绝妙文章”;《百家姓》除姓氏外,不包含其他意义,然而方便实用,符合人民重视姓氏的共同心理;《三字经》介绍名物和历史知识,以及众多勤学人物,言简意赅,概括性强,无异一初等百科全书。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可说是一言破的。还有蒙学识字教学特点和目标方面的原因。我国蒙学(小学)于儿童初入学时,集中一段时间教以识字,然后再进入阅读、讲解阶段。最初的集中识字阶段,只求儿童能认得字、背得全文,并不要求讲得出课文意义。实际上课文中一些浅近的内容,儿童尚能理解,而象“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内容,儿童是绝不会懂得的。但是,由于儿童把课文背得烂熟,达到耄耋不忘的程度,他们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将逐渐理解这些烂熟于心的课文,并反复加以体味。因此,“三、百、千”中象《百家姓》并不需要儿童作什么理解,只要知道所读的是姓就行了;《三字经》比较浅近通俗,儿童在学认字的过程中,对其内容会懂得更多一些,但也不会全都懂得,而《千字文》,由于富于文采、更雅一些,实际上儿童理解不了多少内容,可是这并不妨碍识字教学阶段的任务。前人从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集中识字阶段的目标,以两千字左右为宜。太少,不能从事一般的阅读。太多,在较少的集中时间里、如一次冬学顶多两次冬学时间里学不完,即使勉强学完了,儿童却难记得住;旷日持久,又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知,光是一本《千字文》的生字是不够的,需要补充。《千字文》同《百家姓》、《三字经》合起来,生字恰好是两千左右。三本书的总字数为2612(原本《三字经》1140字,加上《千字文》的千字和《百家姓》的472字,共计2612字。若按《三字经》清代通行本的1248字计算,加上另两本书的千字和472字,则总字数为2720),听习生字尚有一定的重复率。而且“三、百、千”每本书篇幅不大,儿童可以学完一本再学一本,保持新奇感觉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认为这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配合成套,做为集中识字阶段通用教材的直接原因。久而久之、社会上出现了“三、百、千”这一略语。使用“三、百、千”教材,成了蒙学识字教学的模式。明清时期,还有“三、百、千、千”的说法。清末刘鹗所著《老残游记》第七回上,书店掌柜的话:“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三、百、千、千”,都是在小号里贩得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真实地反映了那时蒙学教育情况。所谓“三、百、千、千”,是“三、百、千”加上刘克庄、王相所编的《千家诗》。唐宋以来,蒙学的教学,在完成最初的集中识字阶段任务以后,就逐渐过渡到讲读“四书”“五经”,进行读写基本训练的阶段。最后还有一个进一步从事读写训练的阶段。在完成集中识字以后的过渡时期里,和以后两个阶段教学中,都有诗歌教学的内容。进行诗教最有代表性的教材就是《千家诗》了。《千家诗》由于篇幅适中,(包括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共200来首),所选诗歌浅近易懂,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几百年来风行全国、家喻户晓的程度,简直不亚于“三、百,千”。因而在“三、百、千”之外,又出现了“三、百、千、千”的名称。近年陆续出版了“三、百、千、千”等一批传统蒙学教材和读物,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周谷城先生在为岳麓书社出版《传统蒙学丛书》撰写的序文中说:“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蒙学书,同样属于封建文化的范围,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自不能免,但无论如何,它们绝不比庙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局限和落后。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等形式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

134 评论

耀眼的小日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90 评论

相关问答

  • 商鞅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

    丹枫在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越南小中华思想研究论文

    小中华思想是指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以“小中华”或“中华”自居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是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儒家华

    白羽蓝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孔子的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

    杰克贝老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研究的中心思想

    写论文和写作文一样,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很多人都会在写文章时偏题,那么写论文也不例外。很多人在写论文的时候,写着写着就会跑题,从而造成偏题等现象的发生。所

    缘分百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思想研究论文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要求人们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探讨墨

    熊吃吃哒掌门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