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暖通
浅谈中西方对颜色的看法差异 摘要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表示颜色的词汇,如黑、白、红、黄等等。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讲述颜色在中西方之间差异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分析其在英汉中的不同联想意义并探寻其文化历史根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其对英语学习及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并阐述了笔者的主要观点。一、 引言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周方珠,2004)。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民族文化的反映。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附着在各种事物中,使得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充满了各种各样绚丽色彩。人们对各种颜色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地理、历史、思维、民族心理、宗教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人们对各种颜色所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因此,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颜色词。同样地,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使得中西方人们对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不尽相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和使用也有所不同。可以说,汉英颜色词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二、颜色差异(一)红色 从英汉“红色”的基本联想意义,可以看出虽然红色在人们视觉上都是一种自然的颜色,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红色在英汉语中所指的内涵意义却截然相反。在中国“红色”一般指代喜庆、幸福、快乐,如过新年时,门上贴红对联;结婚时,新娘穿大红色的衣服、盖红盖头、贴大红喜字,被称为“红喜事”;长辈给新婚夫妇送红包;恭喜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叫“红娘”;新生婴儿时要煮“红鸡蛋”等。而在英语中“red”贬多褒少,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委婉语,用以指城市中从事色情活动的场所。印第安人被蔑称为 Red-Indian或 redskin ;共产主义者常被蔑称为“Red”(赤色分子);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意为惹人生气,惹人恼火,其转义于在斗牛场上,斗牛士挥舞红布激怒公牛,公牛见到“红”就怒不可遏,不顾一切向前冲。红布是惹它发怒的根源。因此,red rag常指“使人或牛等发怒的东西”(侯宁海,2001)。 (二)白色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正好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带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而西方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则着眼于它本身的色彩。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如(1)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2)wh it wedding新娘 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1)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 (2)white m en高尚、有教养的人,(3)white hand廉洁、诚实;它也象征幸运吉利。(三)黑色黑色在中国文化原来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 征严肃、正义,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 觉。它象征邪恶、反动。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四)黄色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 代表权势、威严。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 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 袍",在原始宗教中,中华民族把龙视为崇拜的图腾。在传说中,这一神灵之物,遍身鳞甲,是金黄色的。基于这个原因“黄色”在封建社会一直是人们所偏爱的颜色。因此,黄颜色有了神圣与祥和的象征意(安俊丽2002)。西方文化中 的黄 (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 yellow press黄色报刊,yellow journalism黄色办报作风)。三、结束语 文化有历史继承性,但文化又要发展,虽然在继承性中发展,终究是有变化的,发展就是变异。人类认识和使用颜色的历史悠久,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和理解英汉颜色词时,不仅要掌握其表层语义信息的传递,也要重视其深层文化信息的传递,通过不断的对比研究,认识和掌握汉英颜色词不同的文化意蕴。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还对促进和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 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4[2] 侯宁海.英语习语大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3.184-185 [3] 安俊丽.黄色彩对汉语词汇的文化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报.2002.0954.54-55另外再提供一种实例咖啡色 为什么东西方人的眼睛颜色不同 东方人是黑眼珠,西方人是蓝眼珠,这是人们所共知的。那么,为什么种族不同的人,眼珠的颜色也会不同呢? 这里所说的眼珠是指眼球前面中间部分,这个部位是由角膜、虹膜和瞳孔组成的。由于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那么眼珠的颜色就是虹膜的颜色。 那么,为什么东方人的眼珠是黑色,而西方人的眼珠是浅蓝色的呢?这要从眼球虹膜的结构上来谈。 科学家研究发现,我们人类眼球的虹膜由五层组织构成的。它们是内皮细胞层、前界膜、基质层、后界膜和后上皮层。这五层组织中,基质层、前界膜和后上皮层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 色素细胞中所含色素越多,虹膜的颜色就越深,眼珠的颜色也就越黑;而色素越少,虹膜的颜色就越浅,则眼珠的颜色就越淡。 色素细胞中的色素含量与皮肤颜色是一致的,并且与种族的遗传有关系。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人是白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有血管,所以,看上去眼珠呈浅蓝色。 虹膜又称“虹彩”,位于眼睛角膜和晶状体之间,中间有中间有一直径2.5~4mm的圆孔,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瞳孔。 虹膜中含有色素,其颜色因人种而有所不同,人们通常所说“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虹膜的颜色。不同人种的虹膜是有差别的,黄种人含色素较多,呈棕褐色,远看如黑色,而白种人色素少,呈浅灰色或淡蓝色。在虹膜的表层有凹凸不平的皱褶,据科学家研究,这些皱褶像指纹一样每个人都不相同,而且不会改变。根据虹膜的这一特点,制成了电子密码门锁,当开门者把眼睛凑近扫描孔,扫描装置就会将虹膜的图像扫描下来,并与预先设置好的图形进行对比,如果吻合,门锁自动打开。虹膜组织内有调节瞳孔大小的肌肉,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这两者分别由副交感的动眼神经和交感神经所支配,两者的协调维持着瞳孔大小的相对稳定,通过瞳孔直径大小的变化,可使到达视网膜上的光线亮度保持适宜、稳定的水平。
我爱吃酸甜苦辣
色彩是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是情感的符号,精神的载体,色彩作为绘画艺术重要的物质材料,是艺术语言构成要素之一,更是作品独特的思想和造型艺术手段,像表情艺术的节奏和语言艺术的词汇一样,色彩是构成绘画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也是情感的最普及形式。色彩的丰富表现力和它所产生的感情力量,可以直接在艺术家和观众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色彩具有表现性、象征性、装饰性和音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构成绘画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中西绘画在色彩在文色彩的感受、色彩表现的艺术手段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化、一、中西绘画色彩在文化上的差异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表达方式,心理认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色彩在展现中西文化中所涵载的信息、意义也各不相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繁荣,喜庆,顺利和成功。传统的婚礼中,新娘的服饰是裹红挂彩,新郎胸前一朵大红花,洞房内贴一对红双喜字,这是爱情美满的象征。每逢传统佳节是,红灯笼,红爆竹,红对子,烘托出喜庆,吉祥的气氛。然而,在西方,红色则表示残酷,狂热,灾祸,烦琐,血腥等意,由于斗牛的文“红色”为不祥之兆,因此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化传统中深感布被喻为“令人愤怒的事物”。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白色是悲哀的色彩,而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代表着纯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黄色被视为帝王的象征,代表高贵、威严、富贵、荣耀。黄袍加身即帝王之位,飞黄腾达意即官运亨通。但是在西方紫色才是王权的象征,黄色则是“卑鄙的”“懦,弱的”的色彩。二、中西绘画色彩表现形式的差异在不同绘画历史阶段,其绘画色彩观念各不相同,在原始时代,中西绘画色彩观是相似的,都用简单的色彩来表现。由于颜料有限,只能由天然植物或矿物质颜料而决定,这种单调的色彩观形成了原始时期中西方绘画色彩单纯、大区域、醒目、搭配变化少等相近的特点。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此时期绘画的色彩更为简练,在大量岩画中,是以单色表现近乎抽象的物象,原始陶器上的描绘虽出现了多种色彩,但也是平面的。西方绘画的色彩则相对丰富一些,不仅色相多样,而且出现简单的立体感、明暗调子变化,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拉斯科野牛形体的明暗色调渐变等。这幅画是用线条造型,牛毛是用排线画,人物和鸟是线勾成符号式。商、周、秦、汉时期,中国绘画色彩虽然逐渐的简洁形态。到了夏丰富起来,但主要是色相的丰富,表现形式仍然是平面的,各种色彩铺陈于画面,形成装饰画般的色彩美感,漆器上的绘画、汉代帛画、东汉墓室壁画等多以红、黑为主导色,黄、蓝等次之。西方绘画色彩则在这时出现了分野:一部分绘画采取类似于中国的装饰性色彩,即较为单纯的色彩并置而构成画面,只是线条和形象写实一些。另一部分则是迅速向写实即再现性色彩观方向发展,这点可以从希腊的一些壁画中明显地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色彩开始重视写实向再现性色彩观方向发展,这时色相逐渐增多,主要的进步是色彩明暗变化更为丰富。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衣服褶皱处有凸出的阴影层次,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在《洛神赋》中,不仅有人物、树叶、山峦的表现,也开始重视色彩的明度变化,与中国绘画色彩丰富多样的发展相比,此时西方绘画色彩却在向象征性色彩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观转变。三、中西方绘画色彩运用上的差异中国画善用水墨,西画善用色彩。中国画是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典范,常以墨代色。用焦墨、浓墨、淡墨、枯墨、湿墨的变化,光感、色感和空间感等,使人站在一幅水墨去表现物体的质感、画前,虽不见色彩的绚丽,却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墨的韵味可以造成丰富的色彩错觉,产生闪烁的色彩。它或以单纯的色相,饱和的色度,造成响亮灿烂的效果;或减弱色度,缩小色相的差别,创造恬淡而蕴藉的效果。而西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善于用质、光、形和空间等,并且色彩丰富自然,色彩去表现物体的色、物象美丽动人,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西方的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油画运用光线,阴影和层层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受到肌肤下流动的血液。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受,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油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光的具体化就是色彩,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如印象派及其后以创造性的主分动精神去运用色彩,他们在对自然的色彩作了认真的观察、理解之后,在获得对客观物象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感受和整体的色调认识之后,同时要求主动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现色彩,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他们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灵作用,注思于自然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灵的某种暗示。他们在观察自然时,中的“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而陶醉。四、中西方绘画在色彩的感受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立体感、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中国绘画的用色讲究的是以浓墨淡彩为特点,它所用的颜色是特制的中国画颜色,以水稀湿济,因而所产生的效果是薄而透明,如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对歌妓舞女的描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就是后期的工笔重彩画也讲究滋润、自然的效果;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西方绘画用的颜色,讲究的是色块厚重,前期笔法细腻,后期笔触奔放,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色彩的真实再现的描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强调光色效果如伦勃郎的《自画像》等。不同的民族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主体性格,心理素质,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及其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如果说中国画尚意,那么西方话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西方绘画在中国扎根成长,东方艺术为西方美术发展提供了条件,二者将互相吸收,互相作用,共同发展。
由于学习语言专业,接触到不少外籍教师,有来自北美洲,澳洲和西欧的。和其中一些教师有比较多的书信来往,相处也不错。他们常常会说“我们是好朋友”。然而,对于朋友之间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
西方茶 文化 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也涌现很多的关于西方茶文化的论文。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方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起来看看。 参考文献 [1]朱亚夫.意义的
一、引言文化,这两种孕育自不同半球的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生产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有着极大的差异,截然不同的特色。这两种文化差异,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到
由于我国与西方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习俗的不同,中西方 文化 存在许多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