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5

Iceberg2013
首页 > 期刊论文 > 草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做美梦的鱼

已采纳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 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西周毛公鼎铭文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 498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东周石鼓文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

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秦代书法编辑统一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隶书受到帝王重视,发展成熟,史称汉隶。汉字由篆变隶,从此,汉字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史称汉字隶变。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顶峰,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书家就有198人。隋唐是书法艺术的极盛时期,唐楷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书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的赵体,可与唐代欧、颜、柳并称四大楷体。

明清书家很多,书体均有发展。 扩展资料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

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而行草又因间于行书与今草之间,故一般又附于今草之中。 章草是从汉隶演化而来的。

章草的结体较为简约,其运笔既有草书的笔画,又有隶书的笔意,其主要特征是上下独立而不连写,字与字间也比较独立。 今草是从章草演进而来。

结体也由章草的扁方趋于长方,但字与字之间仍少连接。其运笔显示出书法演变中形体和用笔方面的一大变化。

狂草是草书中最为放纵的一种,其结体更为放逸奔放。运笔跌宕起伏,运转自如。

字与字多连绵,即使笔与笔之间有时不连贯,但也显得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草书字体,在造形上颇有自由感,每一点每一划都具有节奏。

所产生的美感与趣味必须轻松流畅。所以书写草书者,都具有多年笔龄,不限制选用笔性,颇能随心所欲,然而为求效果甚佳,皆以羊毫毛笔为主或是使用以柔性毛料制成的兼毫笔,因为笔锋选羊毫为主材料,笔腹笔腰配备较刚之狼毛、牛耳等其它加健物,作为支撑助力,可使笔毫柔顺流畅,笔力足,不枯涩,挥毫之下左右逢源。

中国书法史是和汉字发展史一致的,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辨认的最早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后来又发现刻在鼓形石上的石鼓文,再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些后来统称为大篆。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由李斯领导统一文字,史称秦篆,又称小篆。

后有名程邈者,在小篆基础上创隶书。史称秦隶。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隶书受到帝王重视,发展成熟,史称汉隶。汉字由篆变隶,从此,汉字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史称汉字隶变。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顶峰,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书家就有198人。

隋唐是书法艺术的极盛时期,唐楷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书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赵孟頫的赵体,可与唐代欧、颜、柳并称四大楷体。

明清书家很多,书体均有发展。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书法演变简史:一、商至西汉1、甲骨文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

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2、金文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3、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4、简帛墨迹秦代开创书法先河。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由于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二、东汉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二、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创立草书。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 *** 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艺术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2、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两晋行书的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

四、隋唐五代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

唐代书学鼎盛,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五、宋至明中宋朝的书法,此乃朱熹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诗、书、画的结合,是艺术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

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

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

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六、明中至清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赵佶的“瘦金体”书法艺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艺术,金农的“漆书”书法艺术,都是非常富有个性、富有艺术特色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开一派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拓展内容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 1、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 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 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 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

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11、近代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

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扩展资料: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书法史。

行书是由隶书转变而来的,于西汉后期 开始形成,但是几百年里并不流行,直到东 晋王羲之的出现,才将行书提升为书法上影 响最大的一宗。

行书将隶书中的横画进行缩 短,使隶书的扁方变为正方,同时加强了上 下笔画的连贯性,有些笔画采取连续书写的 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后来揩书 取代了隶书作为正体字的位置,行书就成为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避 免草书的难于辨认和楷书的书写速度慢而采 取的折中的书写方法,常常将写得比较飘逸 而近于草书的称作行草,将写得比较端正而 近于楷书的称作行楷。

我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但成系统的开始出现书法这一涵义的,可能就是从先秦时代开始了,而正统的有书法家名字留下来,则是在秦汉时期。比如:

人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李斯改小篆,李斯也是作为书法家出现在这个故事中的,之后秦汉时像蔡邕的飞白书,也常常多见于现在的文学作品中。

即便从李斯开始计算,我国书法历史也应该是从公元前226年开始。至如今2011年,就是2237年。

这一段时间,是书法出现的时间,很多人将文字出现的时间与书法混淆,这是不正确的

公元前221年(统一时间),秦朝建立,由李斯领导统一文字,史称秦篆,又称小篆。

后有名程邈者,在小篆基础上创隶书。史称秦隶。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隶书受到帝王重视,发展成熟,史称汉隶。汉字由篆变隶,从此,汉字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史称汉字隶变。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顶峰,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书家就有198人。

隋唐是书法艺术的极盛时期,唐楷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书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赵孟頫的赵体,可与唐代欧、颜、柳并称四大楷体。

明清书家很多,书体均有发展。

(手打的就是比不上拷贝啊,我这拼命缩字,上面倒好……)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 .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 *** 。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208 评论

海豹糯米糍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郑板桥善六分半书,是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是成份较多的一种“杂体”,郑板桥集篆、隶、行楷八分于一炉,意在八分和篆、隶、行楷之间,故自称“六分半书”。清朝蒋士铨赞郑板桥书法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明朝宋啬《书法论贯》提出事艺书法,须明确“十二门”要点,即:一、澄神,二、执笔,三、用腕,四、正锋,五、临摹,六、结构,七、方圆,八、疏密,九、迟速,十、纯熟,十一、气韵,十二、统论。俱采前人之精论,集以供学书者参悟。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草书形成于汉代,从汉到唐,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如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和孙过庭《书谱》,狂草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许慎 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被誉为草圣,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宋代黄山谷的《李白忆旧游诗》堪称狂草的佳作

34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金姓历史现状的研究报告论文

    一问的提出里也有一进同学姓白,那么自这个性是想么末的呢!历史上え有咖此名人业自呢7姓价的人教占全国人数的第几 L 位师着这证问题,我对白性的历史和现伏级了一坝石

    旺泰纺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冀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当然是河北人呗

    双子座K先生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交通工具的历史和研究现状论文

    找几本书抄抄就可以了

    小老虎山大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研究现状论文

    刘姓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刘雨汐,谐音“刘禹锡”。 我们常和她开玩笑:“你是一个大诗人,以后成名了,要请客呀!”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 于是

    聰軎膥賳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姓李的历史现状研究报告论文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

    huazhiqingc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