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37

我是小鹿呀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国人过洋节论文题目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花花洒洒洒

已采纳

1.如何看待中国人过外国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有特定的内容,比如春节、中秋、端午节等,过节时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春节,要一家人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久而久之有的已变成一种固定的应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做,甚至许多的内容带有了更为复杂的背景。高兴之外并不轻松。 洋节,即使是传统的也只不过是家人团聚,而现在被商业开发后,基本上就是轻松消费、热闹玩耍。到了中国,由于并不受到年长者的重视,年轻人自由自在,三五成群、邀朋呼友,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加之商家的炒作,自然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看,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能让百姓感受到异域的文化,多一个娱乐消遣的机会。 ★引进一些外来的节日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欢乐,能多些人们相互间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 ★各大商场里已经充满了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小礼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鲜、刺激、有趣应该是年轻人爱过洋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其实不管洋节土节,都包含有家人团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意思,所以除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节,不是多一份快乐吗,只可惜,内地不像香港,过洋节不放假。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延续下来的,很难说哪些是我们原始的文化、原始的节日,就像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国外先进的技术、文明,拒绝学习外民族语言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一些节日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找个多吃一顿的理由和借口,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必认真。喜欢这个节日的人,可以在平安夜约上几个友人,共同享受这个浪漫的节日,如果不喜欢尽可以在家休息。 ★有节就过啊,图个开心。节日虽然分古今中外,但都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凡是节日都有个特别的意味,过节就过个意味呗。 ★圣诞节只是诸多“洋节日”在中国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但这些西方节日原有的意义已被中国的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感觉很闷,洋节就不一样了,每年的洋节都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无话不谈,吃饭点菜也不用看长辈的脸色,真好! ★排斥与跟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人交往,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春节兴味索然,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和长辈在一起。洋节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难以被年龄较大的人接受,基本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可以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龄集中’的机会,因此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因为有意义、有趣。比如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节日吗?跟政治、民族自尊没有关系,谁不喜欢温馨浪漫的节日氛围呢

92 评论

Nicole6996

一、当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洋节日":1、"文革"前就有的: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2、改革开放后新引入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二、关于文化的交融和独立作为节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讨论节日问题,应从文化的概念来谈。"洋节"是西方文化。要不要洋节,是要不要西方文化的问题。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从来是具有世界性、多民族性的。我们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也都是众多文化的融合体。东汉,我们从"西天"引入了佛教,使魏晋时期的哲学(玄学)也融进了悲观出世,因果报应的色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哲学思想。在唐代我们完成了儒道佛的三教合一,才有了大唐盛世。元末明初,我们引入了基督教,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随传教士引入我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清初,康熙大帝以非常远见的眼光允准天主教在北京建立教堂,并为之亲题"万有真源"大匾。这时期,我们引进了更多的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笔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化”的过程。文化需要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进步的需要。不关注人的需要,还谈什么以人为本?对洋节日的态度,表现为对人需求的态度,对文化发展的态度。三、国学是什么,我们的民族文化衰落,是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吗?一位坚持抵制洋节观点的新浪网友在笔者博克下跟贴说:"圣诞节乃耶酥诞生的节日,西方人要过圣诞节,因为他们都信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人连基督教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盲目的跟随外国人过什么圣诞!他们只知道圣诞爷爷,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中国人自古都是信儒教和佛教(我甚至觉得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信仰),而我们现在不顾给中国人留下千年教义的孔子,不顾让中国得到解放的毛主席,而去为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过生日!不可笑吗?吗!!!盲目跟随,会被老外笑话的!不要自作多情啦!可怜无知的中国人"这是抵制洋节论的典型观点。

128 评论

小禾小影

..............................................................................5.戏剧史家说的:世界上曾经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戏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的戏曲。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200多年后,它便衰微中落,但后世欧洲的戏剧文化都是由它派生演化出来的;印度梵剧形成时间不详,它也早已是文化陈迹,但东南亚各国的歌舞没有不受它影响者;中国戏曲最年轻,至公元11世纪才正式登堂入室,但由于它积蓄既久,来源亦多,故而潜藏了特别旺盛的生命力。800余年来,非但未见衰败,反而根深时茂、繁衍派生,形成大大小小317个地方剧种。这使中国变成一个实力雄厚的戏曲大国,更使中国积累了异常丰富,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剧目、剧种。剧论、表导演及唱腔音乐遗产。

339 评论

枫桥夜泊123123

这个你才给10分。。。。。有1000分以上估计会有人帮你写。。。不行就2000分。。

199 评论

深田和美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受外国文化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外国的节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免带过来外国的风俗。人们每天都在追求新的花样,新的刺激。 其实过外国节日对很多方面都有影响,从经济上讲,过外国节日的人多了,比如说情人节、圣诞节,商家的营业额就会剧增,生产节日礼物的公司也多了商品得销售途径。对经济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从这点看,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支持过国外节日。 另一方面崇洋的过程中往往丢掉了我们传统的节日,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追求时尚的道路上不忘了中国原本就有的文化。这是很让人痛心的。 不过现在国家把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让我们有时间去过这个节日,是很不错的,不会丢了传统节日

238 评论

我是五叶神

近十年来,每逢年底,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圣诞,这个中国人曾经陌生的只在电影中看到的节日,成了中国人重视程度很高的一个。某种程度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对鞭炮的限制,以及休假旅游的增多,圣诞几乎跟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平起平坐了。 说起圣诞,眼下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平安夜、圣诞夜、狂欢夜,知道圣诞纪念的是耶稣的诞辰,知道有圣诞老人,知道应该弄棵树,挂上漂亮的彩灯、礼品包,知道那只袜子。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许多的年轻人三五成群结伴到酒店、酒吧甚至教堂参加圣诞庆祝活动,甚至不少年轻的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也参与其间,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不同概念的享乐。 最早在中国有圣诞这个概念,缘于十九世纪,传教士把基督教引入中国。而在此后的百余年,由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广泛,使得圣诞的庆祝也没有在中国形成气候。近十几年来,先是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基督教徒增多,为了让他们有机会的场地度过这个节日,才促使圣诞节活动逐渐增多,随后,更多的中国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也加入进来。 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无论五一、十一还是春节,都成为商家以及服务行业攫取利润的重点。而当这些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商家就瞄准了类似于圣诞这种新兴的、未被彻底瓜分的利益增长点。于是,圣诞概念成为一种新的炒作对象。 拿圣诞的主要参与人群来说,这些青少年也许对基督教有点兴趣,也许就是跟着掺和,他们未必知道耶稣是哪国人,他爹娘又是何许人,他究竟是不是12月25日出生。他们对这个没兴趣,感兴趣的只是能够掺和掺和,乐和了和。说白了,圣诞不过是以商家盈利为目的,以无良媒介炒作为手段,以懵懂青少年为主体,以起哄凑热闹的心情参与的一个闹剧。 深层次的研究一下,圣诞火爆的缘由还有这么几点:一、中国人严重缺乏信仰。伊斯兰教徒就绝无可能庆贺圣诞,佛教徒也不会参与,只有没有信仰的人,才会去庆祝无关教派的节日。二、贪大崇洋的心理在中国作祟。圣诞几乎遍布世界,此谓大;圣诞是欧美流行的,此谓洋。第三、中国人背离传统的现象严重。春节逐渐被淡化,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更不值一提。 可见,有各种各样的前因促成圣诞在中国大行其道。但实际上,还是基督徒的节日,跟大多数中国人无关。有种说法,圣诞已经不是宗教节日,而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的全世界的节日。这种说法,恐怕也只有基督徒和受基督教影响较深的人才会认同,穆斯林就坚决反对并驳斥了这种论调。在中国,即便是热衷于圣诞游乐的人群,也未必认为圣诞不是宗教性节日。 且不论圣经是否伪造,也不论耶稣这个私生子的来历,单从试图把一个人的生日作为全世界的节日来说,已经足够荒诞。而作为那些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去庆贺这样一个自己不崇拜的人的诞辰,难道不是更荒唐吗? 单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又能够让百姓感受异域文化,多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但是,从信仰和传统的角度,圣诞,对于中国人来说,又算是什么节日呢?中国人,除了基督教徒,别的人又何必对圣诞津津乐道呢? 那么,不是基督徒的中国人,你过的哪门子圣诞?-

227 评论

纵横四海2000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首要工作是进行记录:“我们这代人要把我们看到的记录下来,因为过很多年它还是要变,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特别是现在手段更多,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录像,这里有很多历史价值。但是抢救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保持连续性。不是说今天记录完了就完了,明天还是一样得记录。” 单纯的记录更多只适用“过去时”,“保护”与“发展”并重,才是更大意义上的“保护”。 每4年举办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为关爱的当代文化盛事,众所周知,它起源于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人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历经2800多年断断续续的发展演变而至今日之气象,乌丙安评价它“为发挥古代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树立了最高典范”。 要认识并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就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现代性认定,即对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价值进行认定。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作出选择,以便认定某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使其中许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而是把过去引向未来的文化财富。”他还谈到了许多具体措施,比如推动文化保护立法、建立专业协会和专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等等。 有关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话题,还会继续下去。记者以为,似应把“传承传统”和“吸纳先进”结合得更紧密才好。 不同于多数青年,记者喜欢听京剧,但仅限于部分曲目。同时我很清楚自己的这种喜欢不是出于自觉,不是因为京剧是国粹而听众日稀就主动去“尽义务”,而是出于自发,我认为许多京剧选段确实非常“好听”。可以说,是京剧自身具有的魅力感染了我,而不是笼罩在它身上的“传统文化精粹”等诸如此类的光环。在我看来,用“危机”或是“尴尬”来形容京剧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和处境,是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的。实际上京剧只是不如以前辉煌,它在特定的时期归到应有的位置上了。而在这一过程中,京剧损失的是以往的地位,真正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则并未消损。基于这一判断,我不认为京剧会消亡———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而那些该送进博物馆的部分,只管送进去就好了。 传统节日———或者说它里面蕴含的核心价值也不会消亡,这是我的看法。对部分“洋节”,我也相当欢迎并乐在其中。“洋节”里体现出的先进的文化,比如“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什么必要去排斥呢?(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南方网)

28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海洋学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本刊以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论文为主要内容,主要开设海洋经济与管理、海洋政治与法律、海洋历史与社会、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

    叶子晓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秋节议论文题目

    难忘中秋,明月高高挂,圆梦中秋,阴晴圆缺皆月亮,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月,他乡明月寄深情,等等。

    密云汉子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电竞节目杂志

    游戏东西,旅游卫视的

    wangwei8689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海洋发展问题毕业论文

    你是湖南商学院的吧

    s泡沫之殇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海洋大学毕业论文没过的

    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绩点要求如下:1. 本科生:毕业时平均成绩不低于70分,且所有课程成绩均合格。2. 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且在校期间完成全

    宝妮Angel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